不仅为了纪念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各界人物 > 不仅为了纪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05-01
ISBN:9787108026309
作者:《读书》杂志
页数:579页

内容概要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书籍目录

序寂寞身后事(记梁启超)神州袖手人甲子祭(记陈三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英雄”(记辜鸿铭蔡元培与北大精神不死,是谓不朽(记蒋梦麟)无奈的结局(记张伯苓)金陵别后(记陈独秀)一位值得纪念的长者(记郑超麟)孤桐老影(记章士钊)翁文灏的六十年 陈光甫:一位被遗忘的外交家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记成舍我)悲情的思想者(记周扬)深酌浅饮“三家村”(记邓拓、吴晗、廖沫沙)初识陈伯达高贵的精神(记张培刚、浦山、陈翰笙)回忆《逸经》与《逸文》(记简又文)长长的背影(记朱自清)激情的归途(记闻一多)陈寅恪遗札后记孤怀卓荦殉道真(记吴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记冯友兰)金岳霖的孤独与无奈中西哲学的交会:漫忆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之一)中西哲学的交会:漫亿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之二)磁器店中的猛牛(记蒋廷黻)昨日院士萧公权江河万里(记黄万里)一代学人,风范长存(记陈岱孙)后摇篮曲(记钱伟长)推己及人(记潘光旦)青春作伴好还乡(记王同惠)追思吴兴华先生“《读书》时代”的精灵(记金克木)明暗之间(记章石承)良史的命_运(记翦伯赞)史家本色是书生(记周一良)不仅是为了纪念(记邓广铭)与林庚先生相处的日子考古学的中国梦(记苏秉琦)遗落的章节(记陈梦家)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记张光直)遗留的思考(记邹谠)寂寂逝去的语言巨擘(记黄振华)常书鸿先生夫是之谓人师(记夏德仪)岑寂之中见性情(记施蛰存)黄河依旧绕青山(记黄仁宇)没有名的恩师身后的寂寞(记茅盾)我心目中的丁玲另一种纪念(记沈从文)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独怜风雪夜归人”(记吴祖光)听风楼记(记冯亦代)汪曾祺的文革十年想起汝龙先生“清醒的少数”(记王小波)编后语

作者简介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迂的见证者。
知识分子——不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始终是《读书》关注的焦点之一。本书精选了十年中所发表的部分有关文章,意图展现一个世纪中知识分子的存在与社会演变的关系,既为了纪念逝者,也为了留住对历史的记忆。
本书精选了十年中《读书》所发表的部分有关知识分子的文章,具体收录了:《寂寞身后事(记梁启超)》、《蔡元培与北大》、《孤桐老影(记章士钊)》、《激情的归途(记闻一多)》、《江河万里(记黄万里)》、《后摇篮曲(记钱伟长)》、《翁文灏的六十年 》等文章。

图书封面


 不仅为了纪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我对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向来推崇。验证这句话最早的代表先驱恐怕要追溯至赫西俄德-荷马时代的普罗米修斯吧。从博雅讲座的刘小枫讲述中,对于人神分离秩序所不满的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火种,殊不料自取其辱,并连累整一代人类迈入黑铁时代。在中国,从新文化运动至今,从梁启超、陈独秀、辜鸿铭再到王小波、丁玲,他们又何尝不是新时代中国在文化思想各领域的先驱呢?每一位大师背后都存在着种种的无奈、悔恨甚至不为外人所道的痛苦与对人事的感慨。除了他们的回忆录或自传,这本由旁人所观、他人所思而娓娓道来的一篇又一篇的忆文更像是一种追思文章,当中的不少数更开宗明义地表明自身是一篇悼文,用以缅怀逝去大师、一颗颗璀璨明星的陨落。这何尝又不是我们这一时代的悲哀?——从新文化运动到抗日解放,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大多经受私塾新学的交会之际,才学横贯中西。他们是身在书斋、心系国家的文人经士,想在旧式封建礼教与法制分崩离析之际,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中寻求自己的位置,并在政治革命中有所一番作为,得以指点江山。其中陈独秀、梁康即为代表。我们似乎只在历史中找到他们在革命的位置,却很少闻见他们在学术方面的造诣。这是那一时代的特征,个人在社会浪潮中沉浮,连个人生命都无法保证,更何况是脆弱若纸薄之学术生命?!而到了新中国,早期在欧美留洋,喝过洋墨水,心系祖国的一批大师回到满目疮痍的家园,打算重整新中国学术的旗鼓,但是无奈他们仍无法逃离个人与体制的桎梏。吴宓、季羡林的惨痛遭遇多少有所耳闻,但是他们只是其他受创遭难知识分子的冰山一角。更别提其中首当其冲的清华、北大的一批学人。他们在改革开放后大多都错过自己学术的黄金时代。比起在国外的安逸,他们原本可以把自己全身心奉献给学术,但是义无反顾的回国,原本一片丹心却惨被糅捏,成为“牛鬼蛇神”,甚至为此失去生命。至此,我们还能说这是时代的悲哀吗?或许,个人的渺小才是无法言喻的悲哀,但是他们身怀的才学就此成为了绝唱!到了国家整顿,改革开放以来,体制算是基本恢复元气后,我们却迎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或许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个人自由得到的认同度在不断的提升,但是这也是最可悲的一个时代,因为这注定了我们的土壤将难以培养出一拨才贯中西的杂家、博学家。我们在物质上似乎迎来了两千多年来的黄金时代,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却继新文化运动后不断分崩离析,迎来一个巨大的断层。这可是要数代人来修补并不断发展才得以回复的。属于我们这一辈的大师在哪里?为求知、真理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先驱何时才诞生?我们不禁抚心自问。
  •     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读书》精选,讲的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往事,零星也有专论学术的,都可谓心路历程。他们形形色色的背影,在历史演进之中,留下了或长或短的投射,影响着我们在世之人及后来者。这里仅摘出几处留下深刻印象的话语,略作交代,权当读书笔记了。顺便提及的是,对书中讲到的民国几位“学者从政派”的从政经历觉得颇有感触,如翁文灏、蒋廷黻两位。还有几位政治学家对于中国政治的治学观点我比较认同,如萧公权、邹谠两位。灾荒基本上是由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的失败所招致的社会物资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李辉《深酌浅饮“三家村”》,引自邓拓《中国救荒史》1961年3月重印版绪言,超前时代的醒世论断。认真,但不能太认真,应适时而止看透,岂可以全看透,须有所作为——潘维《高贵的精神》,张培刚2004年3月口述一联,对当年从哈佛回国中断几十年学术生涯无怨无悔。批林批孔是毛主席发动的,以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来说,只有紧跟的心情,哪有怀疑的余地,在北京高校这样正统的地方尤其是如此。那个时代的人,即使有想不通之处,也多认为是自己未能理解主席的高瞻、中央的远瞩,或主流枝节不同,而尽量使自己努力理解而已。更何况这样世事少知、书生气十足的老教授呢。——陈来《史家本色是书生》,作者为周一良、冯友兰等因进“梁效”当顾问在文革后被人屡加责疑而辩护。事过境迁之后,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不近情理近乎苛刻的道德要求,那根本就是圣人的标准。……再者,我总觉得,过去的那一切,不应该由知识分子来承担责任,该忏悔的首先不是知识分子,应该诅咒的,是那种逼良为娼的政治环境。中国人有一种奇怪的逻辑,明明是政治家的问题,却要把账算到知识分子头上,政治家总是对的,知识分子总是错的。从来就没有独立地位的中国知识分子,实在说来,国家的兴亡与他们有多大干系?——刘浦江《不仅是为了纪念》,作者为“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邓广铭在文革中按“要求”修改《王安石》做的注脚。先生脊椎受伤,不能站立,劳动时只能用两块老羊皮包住膝盖,两手撑地,跪着爬行。给他的任务,是喂猪。所里有一头约克夏,养在伙房后院里。先生每天爬去,跪着把猪食切碎拌匀煮熟,打到面盆里,端下锅台,再端起往前放一步,爬到跟前,端起再往前放一步,再爬到跟前,这样一端一爬,一端一爬,到猪跟前,倒给猪,再往回爬,端第二盆。猪一饿,就要吼叫,听到的人就要朝先生吼叫。为了满足猪的要求,先生一天到晚,不停地来回爬。——高尔泰《常书鸿先生》,作者描写常书鸿文革时在敦煌莫高窟监督劳动时的情景,我亦动容。什么思想解放?我们那个时候,谁和谁相好,搬到一起住就是,哪里像现在这样麻烦!——王蒙《我心目中的丁玲》,引自丁玲在文革后有一次给青年作家学员的讲话。这大约说的是丁玲年轻时践行“共产共妻”的事儿。好一个本色作家!“你能简单地用几句话总结你的一生吗?”“用不了几句话,用一个字就够了——难。”——北岛《听风楼记》,一个记者采访冯亦代时的结束语。末了,老人突然怆然泪下,不停地抽泣。我爱我的国家,并且也爱党,否则我就会坐到树下去抽烟,去看天上的云。——陈徒手《汪曾祺的文革十年》,引自汪曾祺鸣放小字报《惶惑》,1958年他被补划为右派的罪证。
  •     目录序寂寞身后事(记梁启超)神州袖手人甲子祭(记陈三立)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英雄”(记辜鸿铭蔡元培与北大精神不死,是谓不朽(记蒋梦麟)无奈的结局(记张伯苓)金陵别后(记陈独秀)一位值得纪念的长者(记郑超麟)孤桐老影(记章士钊)翁文灏的六十年 陈光甫:一位被遗忘的外交家新闻记者和行政院长(记成舍我)悲情的思想者(记周扬)深酌浅饮“三家村”(记邓拓、吴晗、廖沫沙)初识陈伯达高贵的精神(记张培刚、浦山、陈翰笙)回忆《逸经》与《逸文》(记简又文)长长的背影(记朱自清)激情的归途(记闻一多)陈寅恪遗札后记孤怀卓荦殉道真(记吴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记冯友兰)金岳霖的孤独与无奈中西哲学的交会:漫忆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之一)中西哲学的交会:漫亿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之二)磁器店中的猛牛(记蒋廷黻)昨日院士萧公权江河万里(记黄万里)一代学人,风范长存(记陈岱孙)后摇篮曲(记钱伟长)推己及人(记潘光旦)青春作伴好还乡(记王同惠)追思吴兴华先生“《读书》时代”的精灵(记金克木)明暗之间(记章石承)良史的命_运(记翦伯赞)史家本色是书生(记周一良)不仅是为了纪念(记邓广铭)与林庚先生相处的日子考古学的中国梦(记苏秉琦)遗落的章节(记陈梦家)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记张光直)遗留的思考(记邹谠)寂寂逝去的语言巨擘(记黄振华)常书鸿先生夫是之谓人师(记夏德仪)岑寂之中见性情(记施蛰存)黄河依旧绕青山(记黄仁宇)没有名的恩师身后的寂寞(记茅盾)我心目中的丁玲另一种纪念(记沈从文)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独怜风雪夜归人”(记吴祖光)听风楼记(记冯亦代)汪曾祺的文革十年想起汝龙先生“清醒的少数”(记王小波)编后语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看了三分之二了。今天上一个考研的讲座,老师问,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是为了中华崛起而考研的。我果断举手,全场就我一个人举手。老师说,你要是一个男生我就一巴掌拍死你了。因为中华已经崛起了。。。。。我这个丢脸啊。很想回到他们的那个年代,一切为学术,为知识,为祖国的年代。
  •     卓越送书速度好快,只用一天时间就送到了,还免运费,书的质量也很好。
  •     历史留下形形色色的背影
  •     我爱中国
  •     大多数文章相当经典!可以当作某个人的盖棺定论。
  •     人名扫盲
  •     当代文人学者眼中的过去的文人学者。许纪霖在写闻一多的那篇文章中写道:“人民”提供了一种政治价值的尺度和反抗的合法性,它使得所有以“人民”为名义作出的行动,天然地具有了正义的立场。但它的涵义究竟指什么,却多少是暧昧不清的。
  •     纪念一个新左派《读书》的消逝。
  •     很多精品文章,如关于常书鸿、闻一多、王同惠等,
  •     2012·新年自贈。
  •     知识分子与政治相比,永远是弱势的。
  •     刚收到书,书没有用塑料膜包住的,外皮有点折痕,有点印记,外皮是可以拿下的,很薄。内容都是讲人的,本来以为不只是人物,看来我下次买书还是要了解的更多一些。书很厚,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看完?排版不错,纸张也好。书到得很快,就3天。
  •     好!
  •     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令人唏嘘慨叹
  •     文化人说文化人
  •     这本集子真正地体现了《读书》杂志所倡导的知识分子思想表达的阵地的承诺。虽然都是以人物为主线的纪念文章,但是却都是以思想为内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知识分子的生命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看到了现在,也看到了未来。强烈推荐里面的《悲情的周扬》。
  •     谁能救世界?
  •     是一本名人小传,是一场文化苦旅,是一部学术简史,是一段值得回忆的老故事
  •     很喜欢,虽然是图书馆借来看的T T
  •     风蚀的历史,不变的容颜
  •     嗯 补常识
  •     经典,其人其事,了解历史真象。
  •     这是物有所值的一套书
  •     写了那时的名人受迫害的事。令人发指。
  •     装帧很好。2008-09-22.
  •     此書讓我深深思考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命運!
  •     看看人名当成扫盲也是可以的
  •     静安 江宁路街道图书馆 西苏州路71号 周一~周五 14:00-20:00;周六~周日 9:00-20:00
  •     三联经典纪念文集汇总,记忆中的大师们!!
  •     最终还是放弃了。对于他们的故事很感兴趣,但却没有时间。
  •     好书,不忍萃读
  •     非常想读!马克一下以备后用
  •     不仅为了纪念啊!
  •     大致扫了几篇,文人风雅
  •     评价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可以有好多标准,但是本书是好书。
  •     好书一本,值得慢慢品味。尤其读到费孝通王同惠那篇,让人潸然泪下。
  •     中国知识分子众生相。
  •     在《读书》十年精选系列的六本书当中,这一本是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整本书写尽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成长史。无论是五四期间的振臂一呼,抗战中的彷徨,抑或反右和文革时的挣扎与异化,读来都让人唏嘘不已。强力推荐。
  •     没认真看完 不过现在还留着封皮 呢。。。
  •     文化人谈文化人
  •     《读书》精选。高中看过的。对写王小波那一篇印象深刻。
  •     《读书》杂志的专辑,很值得一看。
  •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2014年希望自己多读点书,当当不错的选择。
  •     大学读物
  •     看见了几个作者名字以为是知识分子研究,可多数是弟子怀念其师,有缅怀而无研究,有史而无论,有价值但温吞水。
  •     2010-04-09;还不错,回忆那些逝去的知识分子。太厚了,只是浏览了一遍。
  •     转
  •     写法及水平参差不齐。
  •     唉,阅毕此书,如同仰望群星。现在这个夜空当是多么寂寥与黯淡啊!
  •     长
  •     最近在豆瓣疯狂的翻书 然后就看到了这本...稍读了一小段便被打动了我对于在那个黑暗年代遭受残酷身心折磨甚至丧失性命的文人学者始终抱有敬仰之情何况这些对中国文学文化做出过极大贡献的大家...他们为中国古代文学收尾总结 也用生命对中国古代文士精神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自他们以后 中国的文学和文人都要重新定义虽然书送来的时候侧边有磨损 但并不妨碍读过之后心生敬重每篇一位知识分子 追忆式的文字或许会有些感情色彩在 但敬重的味道是读的出来的强烈推荐
  •     印象深的几篇 汪曾祺在文革十年 讲辜鸿铭那篇~王小波那篇~
  •     论文资料用。《读书》体的回忆文章本身很好看,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其实也很好懂……
  •     很厚,名人传记评论汇编
  •     <读书>杂志的精选,也可以说是人物评述,追忆起了民国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这是暑假在校图书馆借的最后一次书。匆匆翻过。
  •     三联负责出好书,读书更是。此书集数年之精粹,知人论世,好!
  •     上一代学者面面观。可惜太多的为尊者讳和为长者讳降低了此书的史料价值。
  •     也只剩下纪念了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