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归来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物合集 > 隐者归来

出版社:雨牧横山 古吴轩出版社 (2012-03出版)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807337133
作者:雨牧横山
页数:201页

章节摘录

明朝宪宗成化五年(1469),北京城内,一个以锦衣卫身份人籍京师的吴县人的家里,诞生了一位后来也被称为“神童”的男孩,他就是王献臣。    几年后,王献臣就能在客人面前熟练地背诵唐诗,摇头晃脑地咏唱宋词,也能和他父亲的那些朋友对上几联。于是,他父亲那帮在锦衣卫的,其实也没有多少文化的朋友惊呼其为“神童”。这些朋友一出王府,就把王家公子如何聪颖过人,如何能出口成章的故事传了出去。于是王献臣“被神童”了。    说王献臣是“被神童”不是没有一点依据的。从王献臣的一生来看,留下来的其一是藏书,不过王献臣是藏书家的事时人大都不知。其二,因他对时局的正确判断,留下了一处“归隐人家”——拙政园,倒是把他的大名留在了青史上。这一正确判断表明王献臣确实很聪明,但除此之外,包括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未见其有任何建树。因此,有理由相信,王献臣是“被神童”的,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由于出生在锦衣卫之家,王献臣小时候,其父母看到了其他官宦之家的孩子都在拼命读书,他父母已意识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也延聘了家塾老师,教他背些唐诗宋词,教些对对的技巧,竟唬得他老爸那帮锦衣卫的大老粗朋友一愣一愣的。    于是,王献臣就有这样一张履历表:    姓名: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    籍贯:江苏吴县。    户口所在地:京师(北京)。    出生年月:1469年。    家庭出身:锦衣卫。    本人成分:官二代。    岁月如箭,日月如梭。从小就有“神童”美誉的王献臣还是等到了弘治六年(1493)他二十五了,才被举荐去应试。当然结果也是很让大家满意的:王献臣不负众望,更没有辱没“神童”的名声,经过考试,一举考中了进士。    中进士后,王献臣被录用在“行人司”,做了个“行人”的职务。这个“行人”的工作,做的是“颁诏”、“册封”、“抚谕”的工作,说得白话一点,就是皇帝有诏书时,去转发—下,通知通知;皇帝册封了,就拿个册文去向某某某宣读宣读册文;如果老百姓有不了解情况造成上访的,还要去接待—下,解释解释国家的政策法律,做好安抚工作。    这些事,怎么看都像是无关紧要的。    唉,新来慢到的,这些活你不做谁做?资历就是这样练成的,不然的话,哪里去找“有二三年工作经验”的熟练工?    看人家王献臣,他并不计较自己是“神童”的身份,进士出身,他放下身段认认真真去做。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像王献臣这样的“官二代”,只要能放下架子去做事,哪怕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那么他很快就能赢得人气,所以没有几年,王献臣就被提拔为御史。    看看王献臣的官场生涯,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平步青云”。他是弘治六年,也就是1493年中的进士,到正德四年,也就是1509年辞官回家去建造他的“拙政园”,当官的前前后后时间也就是十六年的工夫。如果算到他被“廷杖”,丢了御史这一职务时,充其量也就是六七年的时间。(王御史被廷杖的时间,史上没有明确记录。据张廷玉的《明史》记载,王献臣任御史,“巡大同边”,回来后遭廷杖。王献臣“巡大同边”时间上应该在鞑靼骚扰大同、延绥之后,根据资料,这一年应该是弘治十三年,即1500年)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王献臣从一个“行人’做到了“御史”,这种平步青云般的升迁,单凭王献臣做“行人’’时的勤奋恐怕还不够,没有后台是达不到这一步的。那么,王献臣升的“后台”是谁?    前面说过,王献臣的家里老祖宗是锦衣卫,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特务机构,是皇帝的耳目,是皇帝的宠儿。这样人家的孩子“根正苗红”,皇帝对他们也算是知根知底。而且王献臣这个^聪明,办事认真负责,能力也算可用,这样的人不用,用谁去?这或许就是他王献臣“电梯式”升官的秘密。    官二代的升迁机会比其他人多。    话归正题。御史是做什么的,简单来说,就是替皇帝去考查百官的官。比如说,哪位大臣有没有贪污受贿,哪位当官的断的案子有没有冤案,有没有哪位做官的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扰乱社会秩序的,等等,只要让御史们逮到,那这位当官的仁兄就倒霉了,等待他的只能是判决书。    御史这项工作权力很大,做得好,可以深得皇帝的信任和赏识。如果做得不好,或者说自身不硬气,也触犯了律法,那么同等错误面前,御史就要倒上更大的霉。《明史》记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我们常说,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可明朝的御史犯罪要“罪加三等”,可见这个御史不好做,岗位好,油水足,很诱人。但不能贪,一贪,后患无穷。    要做好御史这个工作,一是脑袋要聪明,且要活络,不能死板;二是做事情要稳,要做得滴水不漏;三是要有胆气,要永不畏惧、永不怕死。但从王献臣后来的情况看,上述三点中,每一点的后半部分他好像都少了点。    正当王献臣从“行人’这个小小公务员一路做到可以去管公务员们的“御史”,并且做得有滋有味时,一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也从此让这位“神童”逐渐丧失了在官场里拼搏的勇气和决心。P9-13

前言

这里“出产”高士。像陆绩、陆龟蒙就是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    这里宜“隐居”。像戴颙,不远千里也寻到这里来“隐居”。    这片土地有来头。好地方,好风水,谁不想得而居之?    于是,一个个“隐者”接踵而来……    这陆绩是什么人?    他是三国时期与诸葛先生同时代的人物,诸葛亮舌战群儒中有他的身影。    这位仁兄身有残疾,是个瘸子,寿命也不长,只活了三十二岁,但他是这片土地养育出来的佼佼者:    陆绩怀橘的故事,路人皆知。他六岁那年,和大人们一起去拜访袁术,饭桌上,陆绩乘大家不注意,偷偷地把几个橘子放到了怀里。说是:“带回家给妈妈吃。”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与诸葛亮有得一拼,对星历算数的研究一点也不比诸葛先生差。据《三国志》记载:三十二岁那年,陆绩自己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在为自己作完纪念文章后说:“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车同轨,书同文。”这不是全国统一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陆绩死于218年,六十年后应当是公元278年后。公元280年,西晋军队六路并进,灭东吴。三国归晋,天下一统。    诸葛亮也是神机妙算,不知他有没有算到天下一统要在“六十年之外”?    他从郁林太守退任时,因身无长物,船轻难敌风浪,竟用巨石压舱,写就了流传千年的“廉石”故事,成为官员廉政的楷模。    一千八百年前,中原大地“三国”分争。赤壁对垒,火烧曹操大营的硝烟还没有完全褪去,建安十三年(208)冬(另一说为建安十七年),孙权命陆绩“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两千”,出征岭南。    那几年,中原地区仍是硝烟弥漫,而远在南方边陲的郁林地区却被陆绩治理得井井有条。    一去就是三五年。陆绩任职期满。那年,陆绩带着他的一家老小和行李,从布山北向黔江下船,取水道回家乡苏州。    当官船开到铜鼓滩时,船老大发现这里水流湍急,如船无重量,轻舟难压风浪。而陆绩所乘的官船正是那种所谓的“轻舟”,船上除了一家老小外,就是几件简单的行装和几箱书籍,再无其它东西可带。如此“轻舟”如何过得一路上的风浪呵?    轻舟已过万重山,那只是诗人的臆想。    陆绩沉思片刻,令船工去搬一块巨石,用石头压舱。陆绩凭此方法,得以平安返归故里。此石呈椭圆形,厚0.6米,重约2吨。    回到姑苏后,陆绩舍不得丢弃此石,便将其置于苏州东北街的老宅院中,因此石来自郁林,故称“郁林石”。    从此,这“郁林石”成了官员两袖清风的象征……    宋朝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载称:“姑苏陆氏之门,有巨石,号郁林石,世保其居。”明朝的监察御史樊祉到苏,闻得陆绩其人和郁林石的来历,便于弘治九年(1496),命人将这块“郁林石”从陆氏旧宅移至城中察院场,造一座亭,放置其中,令人刻上“廉石”两字并着以红色。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苏州知府陈鹏年又将此石移入苏州文庙之内。    ……    大唐帝国的晚期,老陆家又出名人了,他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陆龟蒙。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陆绩是他的远祖,但到陆龟蒙时却进士不第,在苏州东北隅老宅里过着隐居耕读的生活。    这种隐居生活让陆龟蒙的好朋友、大诗人皮日休羡慕得不得了。皮日休说:“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余每相访,款然惜去。”因此,皮日休曾写了十首五言,“奉题屋壁”。其中的一首写道:    一方萧洒地,之子独深居。绕屋亲栽竹,堆床手写书。    高风翔砌鸟,暴雨失池鱼。暗识归山计,村边买鹿车。    把陆龟蒙在这片土地上隐居的潇洒劲描绘得有声有色:种种竹,写写书,养养鱼,看看村边小鹿车。下暴雨了,还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去鱼池边抗洪抢险,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鱼儿从池中逃出。    嘻嘻,皮日休“窃笑”,却透着对陆龟蒙的隐居之乐的羡慕。    在那里,陆龟蒙“不共诸侯分邑里,不与天子专隍陴”(陆龟蒙《江湖散人歌》),过着逍遥的隐士生活。    ……    陆龟蒙是“进士不第”的“隐”,而有一位却是有官不去做,要做真正“隐士”,他叫戴颙。    戴颙是东晋年间著名的音乐家,雕塑家。当年,由于父亲的去世,他悲伤过度,长期抱病。    公元420年前后,由于隐居桐庐太偏僻,难以养病,于是一路寻访来到了苏州东北街,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在陆绩的故居旁,丁丁冬冬地建起了一座园子。据说,这座园子竟和当时的“辟疆园”齐名。    园子建成后,这里开始琴声悠扬……    戴颙(377-441),字仲若,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世居会稽剡下,以孝行著称。戴颙因父亲的去世而“几于毁灭,长抱羸患”。这样的“孝行”可不是“陆绩怀橘”那般简单了。    戴颙的父亲是有名的隐士,精于琴艺,善雕塑。戴颙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以父不仕,复修其业。父善琴书,颙并传之,凡诸音律,皆能挥手。”父亲不肯做官,子承父业,也不想做官,跟老爷子学学琴,练练书。练就了一代琴家。    在南朝宋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戴颙为官,均遭到了拒绝。只有一次,迫于为兄长戴勃治病,在海虞县做过差事。但当兄长的毛病彻底无望,病死后,立马辞官不做了。    今苏州东北街的园子里,戴颙写就了《逍遥论》、《礼记?中庸》注等文章,创作了与众不同的《游弦》、《广陵》、《止息》三曲,还“合《何尝》、《白鹄》二声,以为一调,号为清旷”。    戴颙不仅是个音乐家,还是一位雕塑大家。据说,南朝宋世子曾铸造一座一丈六的铜像于瓦官寺,造好后发现,铜像面部好像很瘦,一帮能工巧匠一筹莫展,无法补救。请戴颙来看了后说:不是面部瘦,是肩膀太粗壮了。比例失调了。    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戴颙卒,时年六十四岁,无子。    “长抱羸患”的戴颙在这片土地上活到了六十四岁。这片土地滋养人。    这样一位高士也来这片土地隐居,此地不是好地方是什么?    ……    好地方,人人都想得而居之。    元朝末年。这里被一位贪财、贪色、自私、怕死之徒占为己有。此人就是吴王张士诚的“驸马爷”潘元绍。这位“驸马爷”在这里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    潘元绍,字仲昭,他的祖宗原本姓赵。赵,宋朝“国姓”,不知潘元绍是不是赵匡胤的N代子孙?如果和宋朝的皇帝一点关系也没有,为什么在宋朝灭亡后,他的老祖宗要“改姓避祸”?    公元1363年,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在苏州称王(吴王)。潘元绍被招为驸马,并担任江浙行省左丞,官至右丞相。    身为驸马的潘元绍,“性奢侈,耽声色,有姬七人,皆慧丽”(《隆平纪事》)。七姬分别姓程、翟、徐、罗、卞、彭、殷,最小的殷氏十八岁。而且这家伙特别喜欢大量搜集金玉珍宝、古法书名画。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朱元璋整顿大军,派大将徐达对张士诚“老巢”苏州发动进攻,并于1367年包围苏州城。张士诚命女婿潘元绍临战。    潘元绍眼看自己无力抵抗,破城在即,首先想到的不是“人在城在,人亡城亡”,而是想到的“城亡后,家中七个美貌如花的小妾怎么办”?    在大军压城的紧要关头,这个肩负着守城重任的大将却偷偷溜回了家,对七个小妾说:城快要破了,你们不能让朱家军队捉去,那样会让人嗤笑的,要不你们就自尽吧。    行!老公你就不用顾虑重重了,我们不拖你的后腿。年龄最小的殷氏首先上吊自尽,其他六人也一起悬梁。    七姬死后,有张羽等人撰文宣扬其事,刻成《七姬权厝志》,即“七姬墓志”。    按理说,潘元绍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与苏州城共存亡了。但结果是,潘元绍又“纳美娼数十”,其中有一位姓苏的女子最漂亮,也最得宠。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他最喜欢的女子,在某日被他突然杀死,并且“以金盘荐其首宴客”(《隆平纪事》)。    恶贼一个。七姬死得虽冤,却比被他杀了还“荐其首宴客”强多了。    九月,徐达、常遇春等攻破苏州,张士诚被俘后自缢。潘元绍呢,却在城破之前投降了。结果还是被“至台城杀之,投其首于溷”(《隆平纪事》)。看来,朱元璋对潘元绍的为人很是不齿,杀了还不解恨,把他头颅扔到猪圈里……    而七姬却受到历代的颂扬:    明朝的长洲令赵沂,曾书“七姬一节”匾额,悬于七姬庙门外;    嘉靖四年秋,知府胡缵宗题联曰“三吴昭七烈,一死足千秋”;    明代两朝帝师吴宽,亦题匾曰“气凛璇呜”。    清康熙二十四年,巡抚汤斌又题联曰“一姬难见,而况有七;死者不愧,转怜其生。”(《吴门表隐》)    随着张士诚的覆灭,潘元绍的驸马府,以及被他占为己有的元代大弘寺,成为一片废墟……    时间已到大明朝宪宗成化五年(1469),北京城内,一位“神童”降生了。    人们对这位“神童”是这样描述的:从小就聪颖敏悟,读书过目不忘;从小就能咏诗作对,出口成章;从小就才华出众,闻名十里八乡……    这位被描述为“神童”的男孩,他叫王献臣。    若干年过去了,王献臣中进士,做御史,两次被“打倒”外放,三次重新“站”到政府官员的行列之中。有点像打不死的小强。    不过,王献臣这位“神童”,在官场上职位不高,也就没有多少成绩。在文坛上,也不见有多少知名度。但他从官场上退隐归来后,做了一件让后人不想说起他也不行的大事。    那是大明正德八年的事(据魏嘉瓒先生的《苏州园林史》,今本从之),他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期满后竟不肯再去就职。他相中了这块“名士辈出,宜隐居”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建造起他“做梦都想”的归隐之所——拙政园。    王献臣为官十六年,除了打翻了几个贪生怕死的将军外,无所建树,官也越做越小,沦落到去岭南做不入品的一个招待所长——驿丞。    但“归隐”回家后,同样也是十六年,他却造就了一座举世瞩目的园林。    ……    而后的四百多年间,拙政园就像“铁打的营盘”,而那一任又一任的园主就是那“流水的兵”。    一部拙政园园主史,就是拙政园四百多年来的命运史。    今天,拙政园东部的园落里,有一口古井叫“天泉井”,那是元朝大弘寺的遗迹,它见证了拙政园的过去。    拙政园里那些园主的故事,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王献臣:种花弄草算政事?  一、“官二代”王献臣  二、怕死的将军,杀了头  三、贪玩的御史,挨了屁股  四、皇帝编导的打屁股大戏  五、说你是贼你就是贼  六、说你错你就错,不错不行  七、招待所长王献臣  八、九鲤湖求梦得“好梦”  九、扒掉了裤子打屁股  十、廷杖的奥妙  十一、王御史佛像剥金  十二、笨小孩文璧  十三、耿人文徵明  十四、文待诏辞官  耿人耿办法  十五、文大师借园留名  十六、名园名拙政第二章  徐少泉:为了名园抽老千  一、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二、打拙政园主意的徐三少  三、赌神绝技的明代版  四、拙政园从此分裂数百年第三章  王心一:为了女人的斗争  一、皇帝乳娘登堂入室  二、为了女人和皇帝斗争  三、“归田园居”里好种花第四章  陈之遴:怎么做就怎么错  一、官迷陈之遴:杀父保官?  二、官迷陈之遴:拍马求官  三、做人,尾巴夹得太紧不行  四、惹不起,也躲不起  五、咱是“三同”兄弟  六、顺治的“公开处理大会”  七、“才疏学浅”也是罪  八、搞小团体,后果很严重  九、老婆永远是对的第五章  钱谦益:老婆劈腿也包容  一、钱谦益拙政园藏“娇”  二、大清时代的“新新好男人”  三、钱谦益的腹内书  四、耍阴谋没好果子吃  五、投湖自杀,和水冷有什么关系?  六、“贰臣”里外不是人第六章  王永宁:谁说命运不可转  一、算命先生一语改变人生  二、乞丐一夜成郡马  三、轻轻一句话,竟吓死了郡马  四、同样是皇帝,想南巡的结果却不同第七章  蒋棨:硬磨软泡为儿子  一、清朝有个蒋“太守”?  二、“假太守”原是个执著的人  三、蒋棨的字画不如老仆人?第八章  查世倓:落第举子座上客第九章  吴菘圃:成败得失都是水  一、把拙政园买下开典当  二、打败白莲教,赏得花翎  三、三四千万两银子怎么花的?  四、水利工程费用的猫腻  五、退休了也难逃责任第十章  叶士宽:赈灾放粮识刁民  一、要剥女人衣服的叶士宽  二、水乡多水灾,叶士宽越级奏放粮第十一章  沈元振汪美基:瓜分书园第十二章  李秀成:四园归一忠王府  一、天王赐的“秀”  二、李秀成半部《三国》打天下  三、李鸿章:忠王府我没资格住第十三章  张之万:明建会馆实修园  一、“四朝元老”张之万  二、明建会馆,暗修花园  三、张之万的“血色顶戴”第十四章  张履谦:富商的文人情结  一、天才商人张履谦  二、张履谦的扇子情  三、张履谦的崇文情尾声

编辑推荐

《隐者归来(拙政园园主X档案)》以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拙政园为线索,讲述了拙政园建园400多年来历任园主的坎坷经历。他们或为官,或为商,最后都不约而同把拙政园作为“隐退”的场所。每一位园主的经历,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本书由雨牧横山著。

作者简介

一部拙政园园主史,就是拙政园四百多年来的命运史。
今天,拙政园东部的园落里,有一口古井叫“天泉井”,那是元朝大弘寺的遗迹,它见证了拙政园的过去。
拙政园里那些园主的故事,这本《隐者归来(拙政园园主X档案)》为您慢慢道来。
《隐者归来(拙政园园主X档案)》讲述了拙政园建园400多年来历任园主的坎坷经历。他们或为官,或为商,最后都不约而同把拙政园作为“隐退”的场所。每一位园主的经历,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本书由雨牧横山著。

图书封面


 隐者归来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好书。一个园林,一些人,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