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节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刘节日记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6月
ISBN:9787534754319
作者:刘节
页数:957页

章节摘录

刘节日记(1939—1977)一九三九年一月二日 星期一 晴早六点半起,至加拿大茶社早餐,遇杜衡君,多年未见之老友也。闻到已多年,现在正办一刊物,同樊仲云一班人合作。稍谈即出。至毕打行寻黄达权君不遇,出至前山乘Peak Tram上山,已十点左右。在山顶间眺一回,见香港海外的小岛甚多,星罗棋布,真有海上三山之概。山顶有一道向南山下的,名扑扶林道,望见山下有一水塘,澄碧可爱,道旁林木葱郁,枇杷花与红叶相映如画。下山经水塘至大道,远望海水湾环入峡,土人名之为浅水湾,湾中渔舟出没,如一点轻鸥,浮游山海间,为之心神爽然。乃乘车回旅馆。下午三点许过访虚心,稍谈;一同访喻洽尔,出至尖沙咀一同渡海。余即乘车访杜衡,谈话间,有一林君同戴望舒来,稍谈,余即出。与虚心仍返九龙,应陈观龙晚餐之约,至十一时半始返归旅舍。今日与虚心谈甚久,多年积郁,得以舒畅。当今之世,得一文人如虚心者真不易也。虚心留学海外七年,艰苦备尝,而笃厚之情至今不变,洵可爱也!一月三日 星期二 阴早六时起床,至东园早点。出访黄达权未晤。即至外交部驻港签证处领取出国护照。出,再访黄达权,与达权同至法领事署签照。明日上午始可得。返至旅馆,作函寄清之、仲博、朱右白。中午黄达权约在温沙餐室午饭。下午访郑亦同不遇,同胡公续至九龙访友,稍坐即返,与公续同至温沙餐室晚饭。九时虚心来谈。谈至十一时半,同出,至陶然茶室饮茶,至一时左右始回。是晚虚心兄住在旅馆。今日向法领馆签事,颇麻烦,连去三次,竟未取得。其实此事本易办,其病在我操心太急,我生平此病甚深,至今不能改除,颇为悬悬!自今以后,当先锻炼身体,身体强健,谅可改变心境也。晚与虚心谈,知此君为学之兴趣已转变,前途恐非我辈中人了!七年留学,所变如此,习惯环境之移人大矣!明日欲行,夜深就睡,心中如有一事,竟不能沉沉睡着。一月四日 星期三 晴早六时起床,检理行装毕,与虚心同至A.B.C饮茶,毕至法领署,仍未签得,乃与虚心同访伍尚武兄,得尚武兄之助,护照大约中午可得。回旅馆作函寄郑云性。复与虚心同访黄达权辞行。中午护照领到,即至法国邮船公司购票,得到四等舱位一张。中午伍尚武约在安乐园午餐,餐毕已下午一时半,即买小舟挈行李登轮,虚心兄一同送我上船,四等舱在下层,下舱黑如漆,至为凄凉,虚心兄颇为我担忧,其实我心中并不觉什么,水手敲竹杠,以贰元港币购得一大木柜上为睡铺。

前言

这几日,“非典”在北京肆虐。天上似乎总是罩着久久不散的雾霭。说是雾,却非雾;说是晴,也非晴,太阳遮遮掩掩地露出来,它也仿佛被某种莫名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生活仍在继续,但是一夜之间已与以往大大不同了。生与死、勇敢与怯弱、高尚与卑微、果断与无能……人性的诸多美好与缺陷,都在这一时刻呈现出来。对于生活其中的每个人来说,这些日子将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未来的人们回望今天,也许会说:那一年中国的春天叫“非典”;正像今天的我们在回望一个又一个遥远或不遥远的年份时,会用特定的词汇来勾画历史的某一个环节一样。在这样特殊的时刻,有人在每日记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就像我们的前辈们当年一样。日记就其本来意义来说,是最具个人色彩的一种文体——这里需要排除某些刻意写给世人阅读的日记。因为诸如此类的文字,看似个人化,其实早已串了味。那些为了迎合某一需要而写,或者被人为加工的日记里,很难看到记录者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它们的价值,无论是文本上的还是美学上的,显然是要大打折扣的——我所看重的是真正写给自己的日记。打开日记本,写下一行行文字,或是为了备忘,或是与内心交谈,把个人交往、行踪以及高兴、痛苦、愤怒诸多心绪均如实记下。

后记

2001年是我父亲刘节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祖父刘景晨(贞晦)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故乡温州市文化局、图书馆与社科联等单位组织了纪念会,当时许多亲属应邀到会。平时难得见面的亲属们在此聚会,并谈起“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已把祖父、父亲的遗著列入丛书预备选题之事,都很高兴。当时,我已退休几年,便自告奋勇挑头承担父亲著作的整理工作。当时确定内容有日记和论文集两部分。回到天津便在京津两地图书馆搜集资料。((温州读书报》主编卢礼阳先生提议由他们选登《刘节日记》,至今已连载六十一次。其间山西著名学者谢泳先生主动向礼阳先生了解日记整理情况,并热情推荐给“大象人物日记文丛”的主编李辉先生,因此有了这本《刘节日记》的出版。祖父刘景晨先生为永嘉学派后劲之一。父亲幼承家学,长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诸名家,毕业后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本来家居环境颇好,藏书及论著手稿甚丰,后在“反右”、“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而父亲始终坚持尊孔敬师,重道守节,不肯曲学阿世,故生活条件最后变得很恶劣。加上1977年父亲谢世以后,家业无人继承,大量的藏书顿成阻塞陋舍之余物。故不得不把大部分书籍以极廉之价被某图书馆选购,只留下少部分书籍和日记、手稿等。

内容概要

刘节,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在古文学和古器物学、先秦诸子思想、史料学和史等诸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书籍目录

刘节先生日记序——陈其泰 整理说明刘节日记(1939—1977)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五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六六年 一九六七年 一九六八年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年 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三年 一九七四年 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六年 一九七七年 我之信条三则(附录) 《刘节日记》编后记——刘显曾

编辑推荐

《刘节日记(1939-1977)(上下册)》是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刘节,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在古文学和古器物学、先秦诸子思想、史料学和史等诸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刘节日记》始于1939年元旦,迄于1977年5月6日,是作者近四十年处在种种复杂环境下极为难得的人生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交游以及学术研究情况。这些历经战乱和政治运动而残存下来的文字,真实体现了一个正直学者〔人格同学问一致〕的人生信条,也是不中国社会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历史真实的宝贵资料。

图书封面


 刘节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初识刘节,是在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上。其中提到“文革”时红卫兵意欲批斗陈寅恪,作为中山大学前历史系主任的刘节挺身而出,主动要求代替,并以之为无上光荣;又提到每逢春节时,刘节必定会登门拜访陈寅恪,对其行三跪九叩的弟子大礼;还提到刘节作为中大文科教师中的头号“白旗”,在“文革”期间一共遭受六十多场野蛮的批判。刘节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1901年生于浙江温州,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是第二期研究生,师从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等诸位先生。抗战前,刘节先后在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职,又曾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金石部主任,应邀拟赴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工作,因抗战阻隔未果。从1946年起,刘节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他著述颇丰,在中国上古史、古文字学、史学史方面均有颇高建树。1989年上海书店影印的大部头《民国丛书》,新中国成立前刘节出版的三本著作《历史论》、《人性论》、《中国古代宗族移植史论》均被收录其中。了解刘节其人,阅读《刘节日记》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该日记的一大部分,是刘节个人的读书记录。以最详细的1939年为例,该年他由香港经越南转到昆明,再至成都、重庆、贵阳,又到广西宜山的浙大任教。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然而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他读书思考少有松懈,并不因清寒而辍。在他的日记里存有大量阅读《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对五代十国政治史产生的零散感想,还有对《左传》中事件年代、《汉书》中所记天文、地理和食货的考证。除此之外,又有大量阅读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相关书籍随感札记。作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勤于总结,随读随录,提出了许多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些问题在今天已经解决,但有些仍然未有定论,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仍旧不无参考价值。《刘节日记》中和读书笔记相当的另一部分是对师友交游的记录。和刘节切磋过往的,都是当时中国学界声名显赫,今天听来如雷贯耳的一流人物,其中有陈寅恪、李济、傅斯年、顾颉刚、钱穆、吴宓、梁思永、王淦昌等。不过似乎可以发现,刘节孤寒孑然一身,真正的朋友并不是太多。在日记中他将原因归结于自己耿直的性格,如“余好说真话,心之所然,则以为然,心之所非,则以为非”,“对人直说,往往见恶于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应该是对刘节性格的一个恰当注解。刘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界同样“孤立”。他曾在《学术研究》上公然宣称“阶级斗争理论不适于研究古代社会”;在讨论《海瑞罢官》时发表文章说“清官是人民的要求,不是统治者的美化”,而遭到了众多御用历史学家的围攻。他的自我评价“爱好是非,甚于功利”,在应调于中华书局校点《旧唐书》时,因不满政治式的校点拂袖而去一事中更是可见一斑。宁可被孤立,也不作违心之语,不写奉上之词,坚持独立思考,在知识分子普遍失声的情境下,刘节的作为,显然独树一帜。当然,由于民国学术环境的自由开放,在《刘节日记》的前半部分,体现更多的是一个单纯的文人学者而非斗士的形象。当时国家处于抗战的生死存亡之境,刘节虽有切肤之痛,却不温不火,教书育人、读书治学、吟诗赋词应答如常。他对时局的发展和政局的意见,日记中也没有太多的记录。在同一时期退居西南联大的政治学者浦薛凤所作的《浦薛凤回忆录》以及顾颉刚等人的日记中,观察当时大后方的文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所思所想,许多人和刘节大抵类似。对此或许可以理解为,这些知识分子清楚地知道学术和政治的分野,认为其为学术而学术,为中国文化留一块安身立命之所更为重要,激愤和空言不足以救国,坚守学术阵地,就是在最好地履行学人的本质工作。萧公权在《问学谏往录》中所说的“救国,必先取得救国的技能”,以及其读书、问学、作文“是亦为政”的见解,就是这个道理。何况刘节并非完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从其日记中可见他订阅《大公报》的记录,个别篇幅中又多有讥讽汪精卫伪政权之语,对历史上如石敬瑭之流卖国媚外也大加讽刺。他又坚信抗战胜利,“中国终将走上英美法集团里去”。他对当时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观念,亦有自己独特的批判性评价。《刘节日记》每天寥寥数语,稍嫌简短。不过也能看到,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在旷日持久的政治学习和体力劳动下所受的折磨。如果留有全本,如果晚年的历史环境可以让他像早年那样凡事毕录,一个正直学人的形象,无疑会更丰富。韩戍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借了好些天,这两天翻读之,有滋味焉。。。
  •     学人日记,当资料吧。
  •     写得很充实,下册限于形势,写得太简单,无任何个人感受,都是写信,寄信,读书,十几个字。
  •     历史学家刘节【介绍】  刘节(1901-1977),字子植。温州朔门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该院第二届学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与他同届的有陆侃如、王力、姜亮夫等。他们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语言学家。【人生经历】  1928年刘书自国学研究院毕业后,应聘到南开大学任教。三十年代初,任河南大学教授。不久,去北京图书馆任金石部主任。后又任教于燕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浙江大学、金陵大学任教。1940年至1944年间,索居于重庆南岸,专心于古代史研究,生活极其艰苦而失志不移。1946年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五十年代初,任中山的大学历史系主任。1953年杨荣国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一年后,“反客为主”,取刘节之历史系主任而代之。从此,刘节教授执教于中山大学,直至1977年辞世。   刘节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所迷惑,他通过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掌握丰富的古文字学、古金石学,上自龟甲兽骨、殷周铜器陶器上的甲骨铭文,下至秦篆汉隶,六朝碑帖,严加辨析,考释精当。早在研究院学习时,写成《洪范疏证》。梁启超认为,我国的古籍“以《尚书》为最纠纷难理。《洪范》问题之提出,则自刘君此文始”,“可...供全世界学者之论难”。此后,著有《历史论》、《人性论》、《中国古代宗族移殖史》、中国语言史》,并为顾颉领刚的《古史辨》第5册,撰写《序言》建国后发表于报刊上的专论,汇辑成《古史考存》一、二集。【学术成就】  刘节在学术上的成就,得益于王国维、梁启超,而于陈寅恪,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文人气节上,深受他的影响。在国学研究院时,陈寅恪应刘书等人之请求,于1929年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碑文。碑文中一段话:“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刘节铭记在心。1949年初陈寅恪到岭南大学任教。1952年10月,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转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当时,刘节任历史系主任。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必对老师行传统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   作为一个学者,刘节奉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终生不移。因此,自五十年代始,他屡遭批判。1955年间开展对胡适的批判。过去与胡适有过往来、接触的学者,忙于检讨、揭发批判胡适思想的危害性。而刘节却公开说:“批判胡适,搞坏了学风,百年后自有定论。”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正因为这种求真和自信,1958年3月陈伯达作《厚古薄今,边干边学》报告,在全国掀趣批判厚古薄今,刘书却在批判会上发言:“科学是求真,无所谓厚今薄古”,“历史的精义也是求真,人类历史之‘真’,并无古今截然对立之分,同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六十年代初,刘节依然旗帜鲜明地发表《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引来学术界的批判。1963年,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历史研究》、《文史哲》、《学术研究》分别刊文,批判其“资产阶级人性论和历史唯心主义”。但这位倔强的学者,从不作违心的检查,人们亦无可奈何。可是在“文革”期间,却受尽屈辱,遭受60多场的批判。他仍坦然处之,却说“每回批判,我就在心里背诵诗词。会开完了,诗词也就背完了”。1971年杨荣国成为“评法批儒”的风云人物,刘节与他针锋相对,决不苟同其所谓儒法斗争贯通中国思想史的论点。   刘节当其父亲刘景晨不幸被错划右派,深知父亲秉性耿直,真言犯忌,不避嫌疑,专程回家看望,以慰老父之心。   1977年7月21日,刘节因患喉癌不治而辞世,终年76岁。 阅读更多 ›
  •     真的很不错,这个系列可惜好多都没有了,要是有的话都值得买
  •     学者日记,很平实,常常是流水帐,有时每天只有一句话,说读了什么书。但学者的日记也另有看头,里面也包含很多的信息,可备查资料。有心者可看到压在纸背的心情。
  •     虽然日记始于1939年,终于1977年,跨度很长,但中间中断太多,且真正详细的只有1939年的日记。1941年的日记有时也较为详细,其它基本是流水账。刘节人生的最后30多年任教于中大,日记多处内容涉及陈寅恪,惜乎简单过甚,没能较好留下陈氏言行。不过,多少还是可以补陈氏年谱之缺。
  •     作者的影响力在一般读者中太小,即使是业内,也有限。日记有些简单,心灵的记载不多——与诸如吴宓的日记比较,但还是可贵的。值得收藏。
  •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做人为学,时时自省,充满乐观——万里奔波,一身独处,亦不觉其苦。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苦痛加身,亦不改其志。
  •     虽鲜少人知 但不该忘记
  •     有种看直播的错觉。。
  •     《万象》连载过很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