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授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民国教授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ISBN:9787802035430
作者:藏东 编
页数:228页

章节摘录

  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  梁启超  案:此篇系梁先生九月二十日在王先生墓前对清华研究院诸生演说词。吴君其昌及不佞实为之笔记,今录成之。  十一月十一日,姚名达。  自杀这个事情,在道德上很是问题:依欧洲人的眼光看来,这是怯弱的行为;基督教且认做一种罪恶。在中国却不如此——除了小小的自经沟渎以外,许多伟大的人物有时以自杀表现他的勇气。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欤!”宁可不生活,不肯降辱;本可不死,只因既不能屈服社会,亦不能屈服于社会,所以终究要自杀。伯夷叔齐的志气,就是王静安先生的志气!违心苟活,比自杀还更苦;一死明志,较偷生还更乐。所以王先生的遗嘱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这样的自杀,完全代表中国学者“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精神;不可以欧洲人的眼光去苛评乱解。  王先生的性格很复杂而且可以说很矛盾:他的头脑很冷静,脾气很和平,情感很浓厚,这是可从他的著述、谈话和文学作品看出来的。只因有此三种矛盾的性格合并在一起,所以结果可以至于自杀。他对于社会,因为有冷静的头脑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有和平的脾气,所以不能取激烈的反抗;有浓厚的情感,所以常常发生莫名的悲愤。积日既久,只有自杀之一途。我们若以中国古代道德观念去观察,王先生的自杀是有意义的,和一般无聊的行为不同。  若说起王先生在学问上的贡献,那是不为中国所有而是全世界的。其最显著的实在是发明甲骨文。和他同时因甲骨文而著名的虽有人,但其实有许多重要著作都是他一人做的。以后研究甲骨文的自然有,而能矫正他的绝少。这是他的绝学!不过他的学问绝对不止这点。我挽他的联有“其学以通方知类为宗”一语,“通方知类”四字能够表现他的学问全体。他观察各方面都很周到,不以一部分名家。他了解各种学问的关系,而逐次努力做一种学问。本来,凡做学问,都应如此。不可贪多,亦不可昧全,看全部要清楚,做一部要猛勇。我们看王先生的《观堂集林》,几乎篇篇都有新发明,只因他能用最科学而合理的方法,所以他的成就极大。此外的著作,亦无不能找出新问题,而得好结果。其辩证最准确而态度最温和,完全是大学者的气象。他为学的方法和道德,实在有过人的地方。

前言

  民国时期的这一代人,做人做事,都是有承担的。这样的承担是有三个层面的:对国家、民族、人类,对历史、时代、社会、人民的承担;对自我生命的承担;对学术的承担。  “铁肩担道义”:对社会、历史、民族的承担  民国名记者邵飘萍因拒收张作霖三十万元“封口费”而惨遭杀害。他有一句座右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我想:“铁肩担道义”是可以概括这一代人共同的“不可夺”之“志”的,也是他们对国家、民族、人类,对历史、时代、社会、人民的承担意识的集中体现。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都自命为“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的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更不是一己的私利,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是时代的正义和良知的代表,即所谓“铁肩担道义”。  知识分子、学者,对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的承担,我觉得在两个时刻显得特别重要。一个是民族危难的时刻。曾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和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的史学大师陈垣老先生,在北平沦陷时期就这样对启功先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的民族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另一位复旦大学的老校长马相伯在抗战时期逝世,弟子于右任的挽联中赞誉他“生死护中华”,说的就是他在民族危亡中对民族文化的承担。  在社会道德失范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民族危难的时刻。所以我们的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时刻有着警醒的意义和作用的。危难中显本色,越是社会道德失范,知识分子就越应该承担“精神坚守”的历史责任。大学,就越应该发挥“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的“精神堡垒、圣地”的作用。但现实却恰恰相反,许多令人痛心的丑闻都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因此,那些有节操,甚至有洁癖的老一代学者就特别令人怀想。在林庚先生九五华诞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这样写道:“无论如何,老人们仍然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事实确实能够给人以温暖”,“因为这个越来越险恶,越来越令人难以把握的世界,太缺少他这样的人了。这样的好人,这样的可爱的人,这样的有信仰的、真诚的、单纯的人了”,因为“经不起各种磨难,我们心中的‘上帝’已经死了,我们不再有信仰,也不再真诚和单纯,我们的心早就被油腻和灰尘蒙蔽了”。这就是北大校园里的林庚和他那一代人的意义。  “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对自我生命的承担  民国时期的课,不拘一格、随心所欲,显示的是教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形态。因此,它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这样的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  而将这样的意识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是我亲自聆听的林庚先生的“最后一课”。林先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做认真的准备,反复琢磨,讲课的题目都换了好几次。最后那天上课了,先生穿着整洁而大方,一站在那里,就把大家震住了。然后,他缓缓地朗声说道:“什么是诗?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顿时,全场肃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先生又旁征博引,任意发挥,足足讲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学生们也听得如痴如醉,全然忘记了时间。先生回到家里,就病倒了。先生是拼着生命的全力上完这最后一课的,这真是“天鹅的绝唱”。  我们现在再来仔细体会林庚先生的这段话:这是他一生做人、治学、写诗经验的凝结,是道出了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科学,教育,学习,以至人生的秘密与真谛的。这里的关键词是“好奇”和“发现”:首先要保持婴儿那样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倾听,阅读,思考,去上你已经上了无数次的课,去写已经成为你的职业任务的文章,你就会不断产生发现的渴望与冲动,而且你果真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你们看,我们前面说到的老人,无论是曾昭抡,还是刘文典,蒙文通,以及所有的“民国那些人”,哪一个不是终生都完整地保持着生命的“赤子”状态?大学者“大”在哪里?就“大”在他们始终葆有赤子般的纯真,无邪,对世界、社会、学术永远有好奇心与新鲜感,因而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这就是沈从文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  这是能够给我们以启示的:那一代人,无论做学问,讲课,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的,学问、工作,都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为一体的。这样,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他自身的生命不断获得新生和升华,从中体会、体验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欢乐。  当然,这绝不是要否定谋生的意义,如鲁迅所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人对物质利益、金钱的追求都是人应有的权利,所谓“安贫乐道”,如鲁迅所说,那是一种统治术,鼓吹者自己是不准备实行的。对这样的说教者,年轻人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但在生存、温饱基本解决,即达到衣食无虞以后,人在精神与物资上应有什么追求,就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所讨论的这些学者、教授,他们显然更注重精神对人的生命的意义,他们追求的是“简单的物质生活与丰裕的精神生活”。他们不追求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东西,因此,就能如孔夫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都是身外之物,是应该而且可以淡然看之的。  “舍我其谁”:对学术的承担  一曰,日本飞机空袭昆明,教授与学生都四处躲避。刘文典在搀扶陈寅恪跑的途中,看见他平素最瞧不起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转身怒斥:“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这大概有演义的成分,但刘文典的“狂”却是真的;所谓“狂”无非是把自己这门学科看成“天下第一”,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这门学科就没了!这种“舍我其谁”的狂傲,气概,其实是显示了学术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的学术承担意识的。  在他们眼里,学术就是自己的生命,学术之外无其他。哲学家金岳霖如是说:“世界上似乎有很多的哲学动物,我自己也是一个。就是把他们放在监牢里做苦工,他们脑子里仍然是满脑子的哲学问题”。  这时时刻刻“倾注整个身心”,其实就是一种对学术、对自己的工作的痴迷。痴迷到了极点,就有了一股呆劲,傻气。人们通常把这样的学者称为“书呆子”,在我看来,在善意的调侃中,是怀有一种敬意的:没有这样的“书呆子”气,是不可能进入学术,升堂入室的。  我要讲的是,这样的有承担的学者,教授,知识分子,就自有一种精神。在我看来,主要是独立精神、自由精神与创造精神。  独立精神:“匹夫不可夺志”  什么精神?孔夫子说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人格,气节和风骨也。  1939年前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核定的应设课程,全国统一教材,举行统一考试等等。这样的在当今中国教育中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行政干预,却遭到了联大教务会议的拒绝,并公推冯友兰教授起草。其文写得不卑不亢:对教育部的训令,“同人所未喻”,不明白者有四:“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此“未喻者一也”。“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构”,“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岂可由“教育行政机关”随意指令:此“未喻者二也”。“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智”:此“未喻者三也”。“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之不若”:此“未喻者四也”。最后又归结为一点:“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自有其传统,“似不必轻易更张”。  我们已经有了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人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让我们永远怀想;而现在,面对冯友兰这篇“抗辩”雄文,所立起的“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标杆,不禁发出感叹:魂兮胡不归,大学之独立精神!  “还是文人最自由”  这是叶公超教授的一句醒悟之言:他先当教授,后又去从政;但终因“放不下他那知识分子的身段,丢不掉那股知识分子的傲气”而弃官,回来当教授,于是,就有了“还是文人最自由”的感叹。然而,“毕竟文人最天真”,不久,有关方面便来干预,向校方施压。叶教授的课匆匆上了一个学期,便被迫收场。  但说“还是文人最自由”,仍有部分的道理:我们在包括叶公超先生在内的这一代学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到一种自由精神:所谓身子被捆着,心灵是自由的。  这样的自由精神,在我看来,不仅表现在这一代人大都具有的传统“名士”的真性情,真风流,更是一种“大生命”的“大自由”。  我们谈到了这一代的“大承担”:其实,“大承担”的背后,是一个“大生命”的观念。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所谓“心事浩茫连广字”,在他们的心目中,整个民族,整个人类,整个宇宙的生命都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只要有一个生命是不自由的,他们自己也是不自由的。有人说,真正的诗人是能感受到天堂的欢乐和地狱的痛苦的;看到别人被杀,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的。因此,他们追求的个体精神自由是包含着博爱精神,佛教所说的大慈悲情怀的。这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境界,独立不依他的,不受拘束的,同时又可以自由出入于人我之间、物我之间的,大境界中的大自由状态:这是令人神往的,也是这一代人的魅力所在。相形之下,我们一些人所追求的一己之“自由”,就太猥琐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些民国名牌教授的肖像,不仅展示出中国知识精英个体的独特面貌,也构成一幅生动的历史拼图,为我们还原了那个文化纷杂奔放的年代。  ——朱大可(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一本泛黄的笔记,说的是民国教授的佚史趣事,读者品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教育精神。打开它,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天才云集的晴空里,所有的鸟都在呜叫、飞翔,它们巨大的羽翼给一个动荡的国度带来了夺目的光辉。让人惊异的是,时至今日,这些光辉还在我们的头顶闪烁着。  ——何三坡(文化批评家)  “民国的教授”今天成了国人心中的某种典范、象征,重温他们的生活可以使我们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他们仍能够活得那么坚实,甚至活得那么阳光。这是一本有趣也有益的书。  ——余世存(《非常道》作者)

书籍目录

承担、独立、自由王国维(1877~1927)  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梁启超  王观堂二题/陈寅恪  王静安/马叙伦辜鸿铭(1857~1928)  记辜鸿铭/胡适  辜鸿铭/周作人  回忆辜鸿铭先生/罗家伦  已故的辜鸿铭先生/温源宁  英文门教授辜鸿铭/冯友兰  我所知道的槟城与辜鸿铭有关/凌叔华刘半农(1891~1934)  忆刘半农君/鲁迅  半农纪念/周作人  刘半农三十年祭/曹聚仁  刘复博士/温源宁黄侃(1886~1935)  黄季刚/周作人  南京怀旧绝句/吉川幸次郎  关于黄季刚先生/徐复观  附:我的丈夫——国学大师黄季刚/黄菊英章太炎(1869~1936)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  记太炎先生学梵文事/周作人  章太炎先生在上海/曹聚仁钱玄同(1887~1939)  玄同纪念/周作人  钱玄同与刘半农/周作人  钱玄同令兄/曹聚仁蔡元培(1868~1940)  试为蔡先生写一篇简照/蒋梦麟  蔡元培二题/沈尹默  蔡孑民/周作人  蔡元培校长/冯友兰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  一包热情的闻一多/何兆武  闻一多/何炳棣刘文典(1889~1958)  刘叔雅/周作人  刘叔雅/张中行  关于刘文典的几件事/何兆武胡适(1891~1962)  胡适之/周作人  关于胡适/沈尹默  我不大懂胡适/金岳霖  哲人,胡适博士/温源宁  胡适/何炳棣周作人(1885~1967)  知堂老人/废名  知堂老人三题/曹聚仁  周作人:铁的优雅/温源宁  忆周作人先生/梁实秋熊十力(1885~1968)  有关熊十力先生生平的只鳞片爪/徐复观  怀念熊十力先生/梁漱溟  怀念熊十力先生/冯友兰陈寅恪(1890~1969)  谈陈寅恪先生/俞大维  怀念陈寅恪先生/冯友兰  与陈寅恪先生相关的两件事/何兆武  附:记先父陈寅恪教授抗战前后教书生涯/陈流球吴宓(1894~1978)  胡子先生——吴宓/曹聚仁  吴宓先生,一位学者与君子/温源宁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汪曾祺  附: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毛彦文

作者简介

目录
承担、独立、自由/钱理群
王国维(1877~1927)
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梁启超
王观堂二题/陈寅恪
王静安/马叙伦
辜鸿铭(1857~1928)
记辜鸿铭/胡适
辜鸿铭/周作人
回忆辜鸿铭先生/罗家伦
已故的辜鸿铭先生/温源宁
英文门教授辜鸿铭/冯友兰
我所知道的槟城与辜鸿铭有关/凌叔华
刘半农(1891~1934)
忆刘半农君/鲁迅
半农纪念/周作人
刘半农三十年祭/曹聚仁
刘复博士/温源宁
黄侃(1886~1935)
黄季刚/周作人
南京怀旧绝句/吉川幸次郎
关于黄季刚先生/徐复观
附:我的丈夫——国学大师黄季刚/黄菊英
章太炎(1869~1936)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
记太炎先生学梵文事/周作人
章太炎先生在上海/曹聚仁
钱玄同(1887~1939)
玄同纪念/周作人
钱玄同与刘半农/周作人
钱玄同令兄/曹聚仁
蔡元培(1868~1940)
试为蔡先生写一篇简照/蒋梦麟
蔡元培二题/沈尹默
蔡孑民/周作人
蔡元培校长/冯友兰
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
一包热情的闻一多/何兆武
闻一多/何炳棣
刘文典(1889~1958)
刘叔雅/周作人
刘叔雅/张中行
关于刘文典的几件事/何兆武
胡适(1891~1962)
胡适之/周作人
关于胡适/沈尹默
我不大懂胡适/金岳霖
哲人,胡适博士/温源宁
胡适/何炳棣
周作人(1885~1967)
知堂老人/废名
知堂老人三题/曹聚仁
周作人:铁的优雅/温源宁
忆周作人先生/梁实秋
熊十力(1885~1968)
有关熊十力先生生平的只鳞片爪/徐复观
怀念熊十力先生/梁漱溟
怀念熊十力先生/冯友兰
陈寅恪(1890~1969)
谈陈寅恪先生/俞大维
怀念陈寅恪先生/冯友兰
与陈寅恪先生相关的两件事/何兆武
附:记先父陈寅恪教授抗战前后教书生涯/陈流球
吴宓(1894~1978)
胡子先生——吴宓/曹聚仁
吴宓先生,一位学者与君子/温源宁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汪曾祺
附: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毛彦文

图书封面


 民国教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民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特殊的时刻,旧的统治被推翻,新的政权尚未建立,在民族发展的十字路口,文人站到了风口浪尖。他们大都博闻强识,去过不只一个国家留学,既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又熟谙西方社会思想,大部分人是无法对政事不闻不问的,最终有意或无意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那段特殊的岁月中。
  
  本书对选取的几位民国教授均有介绍,但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同时期文人的手笔,大师写大师,却可清晰见到那时期人文的性格。有的傲骨一身,如鲁迅;有的狷狂不羁,如黄侃;有的包容大气,如蔡元培;有的学贯东西,如陈寅恪。
  
  一直被那一时期的北大“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所打动,不问出身、不求一致,只要你有本事有观点你就可以来表达你的思想。比如老早就知道辜鸿铭拖着辫子上课的轶闻,之前就想这是怎样的一个怪杰,居然可以给他这样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这样的一个人在生活中应该着实是不讨人喜欢的。没有那么多制度上的制约,更不需要在什么刊物发表多少论文才能评职称,那一时期北大是蔡元培“人治”的结果,但却空前繁荣。现在的学术界腐败严重,所谓的制度约束却带来了无数灰色交易,但如果回归一人说了算恐怕是太不现实了,冠冕堂皇的说法是那是违背社会进步和发展规律的,实际上是再也没有那样的人有那样的威信、声望和能力来担任这样的角色。
  •     这本书选取了王国维、辜鸿铭、刘半农、黄侃、章太炎、钱玄同、蔡元培、闻一多、刘文典、胡适、周作人、熊十力、陈寅恪、吴宓等14位民国教授为主角,收录近60篇怀念文章,作者也基本上都是民国教授,体现了“民国人写民国事”的编写特点。编者藏东的情况不详,只是从网上的新书信息知道,他编的另外两本书,《大师家训:22位文化大师自述童年启蒙》,《夫妻记:她眼中的他》,于今年1月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不知道是否是该出版社的编辑。无意中从网上看到藏东关于《民国教授》的介绍,说“《民国教授》是从《非常道》中来的。《非常道》是世存的读书笔记,内容涉猎之广,非我能及。我非正经读书人,只是喜欢一些在书界不入流的、好玩的图书。我取了个巧,打开《非常道》,从中选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根据世存所录,找到原文,再筛选,遂成《民国教授》。”编者认为,“风骨”是一种大的东西,只有在“非常时期”可见;而“情怀”小,言谈举止,行文喝酒中,处处可见。《民国教授》的编辑宗旨是“情怀”为主,“风骨”为辅,所选文章力求真实有趣。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对于所选教授都有一篇比较生动的小传,对于每位作者,也有详细的情况介绍,某种程度上,作为“民国教授词典”来看,也是可以的。民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特殊的时刻,旧统治被推翻,新政权未建立,文人则站到了风口浪尖,他们或独立特行、或狷狂不羁、或标新立异、或包容大气,有意无意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那段特殊的岁月中。章立凡撰文《大学大学:何时再有蔡元培》,其实再有蔡元培的希望已经渺茫无望,民国教授那般的气象估计也永远难再了。
  •     《民国教授》是从《非常道》中来的。《非常道》是世存的读书笔记,内容涉猎之广,非我能及。我非正经读书人,只是喜欢一些在书界不入流的、好玩的图书。我取了个巧,打开《非常道》,从中选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根据世存所录,找到原文,再筛选,遂成《民国教授》。《民国教授》为《非常道》提供了一个佐证。《非常道》以“风骨”为主,“情怀”为辅。“风骨”是一种大的东西,只有在“非常时期”可见,看民国,短短几年,经历了那么多兵戈动荡,对人格的考验尤为严重,比如刘师培与黄侃。而“情怀”小,言谈举止,行文喝酒中,处处可见。当代无论是编还是著民国时期的书籍,多以“风骨”为主。因《非常道》在先,《民国教授》在后,所以《民国教授》的编辑宗旨是“情怀”为主,“风骨”为辅。所选文章以“民国人写民国事”为标准,力求真实有趣,当然,文字向来难以“真实”。以辜鸿铭为例,同一件事情,胡适、周作人、罗家伦所记,均有所出入。也是书中值得玩味的地方。《民国教授》所选的人不多,比如选“王国维”弃“梁启超”、取“周作人”舍“鲁迅”等等,皆因“情怀”,并无高低之分。《民国教授》一书所选文章,有趣,好玩,还有争论。比如何兆武写刘文典:“记得有个同学跟我讲,刘文典先生在课堂上公开说:‘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也只难值一分钱。’”何兆武讲完这个故事后,又说:“可惜我们现在看过去的人总是带着谅解的眼光,只看到融洽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看不起的那一面,没有能把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矛盾真正揭示出来。”可见,何兆武是不赞成刘文典的放浪形骸的习气。而周作人写刘文典时,却是欣赏的眼光:“他实是一个国学大家,他的《淮南鸿烈集解》的著书出版已经好久,不知道随后有什么新著,但就是那一部书也足够显示他的学力而有余了。” 比如黄侃,当他得知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后,冒着生命的危险与老师同居,一面侍奉,一面与师日夜论学。而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却骂黄侃:“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因其“骗婚”黄绍兰之事)……还有一些是极小的事情。比如辜鸿铭“辫子”,胡适说辜是最早剪辫子的人,而辜说只为女朋友剪过,两人为此事还要闹上法庭。适过了大半年问辜:“辜先生,你告我的状子进去了没有?”辜说:“胡先生,我向来看得起你的,可是你那段文章实在写的不好!”这事就此了之;还是刘文典,同是跑警报,跑到途中,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赢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像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处躲避。学生要挽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护国粹要紧!保护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扶着陈寅恪先走。当刘文典遇到沈从文时,却正颜厉色地说:“你跑什么!我跑,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再有人讲《庄子》。”……《民国教授》一书编好后,托朋请友,辗转多时,寻着世存,意托他之名出版。世存写一段荐文而辞,笑曰“不敢掠人之美”。倘若世存看到书,说我抄袭,我不辩而面红。

精彩短评 (总计95条)

  •     不一样的感受好
  •     很多老人感动了我
  •     作为教师,必须看的书。
  •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民国”系列书,他是那些与“传主”同时代的师友所写,是教授写教授的书,许多资料真实可靠,许多细节很有价值,爱好民国历史的读者,不妨一读!
  •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什么叫做文人相轻。
  •     那个时代的教授是真教授,那个时代的大师是真大师,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是名符其实的大学生。现在的教授看看这本书,不知作何感想。
  •     我评价为一般,主是是因为我手上已经有一部三册的民国大师,还有一部南渡北归和离别。
    这本书相对于那两套书,就太显小了。但这本书也与那两套书有着质的区别。这本书是完全撷取了民国时期著名文人学者的回忆篇章集结而成的。
  •     刚开始做教师时,买了很多教教师的书,而民国的教授,是中国一代的传奇,在昆明,在云南,西南联合大学的传奇是中国的明亮的一颗星。
  •     民国时期的大师的生活,大师的品德会照亮我问现在的 路途。
  •     人家怎么为人的 现在的教授。。。
  •     现在兴起民国热,可能是那时的人们比现在更进步,现在人思想无处寄托,也许还不如民国时那么幸福,从民国教授的言行能找到最终的答案!
  •     有人说,人不是单靠吃米而活着。那还靠什么呢?我以为,这本书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依靠。透过一个个充满真实性情的文字,我仿佛看到民国舞台上那些有血有肉、个性张扬的教授,他们的一言,半语,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那样真实,真实得能够触摸……无不让人心神摇荡,心生憧憬……因为他们的血管里浸透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这些,无疑是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     推荐当代教授阅读。
  •     是编的书,不是著作,但对了解下先贤还是可以的
  •     书不错,是我想要的。民国大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冲突矛盾最多的一段历史,皇朝的末落,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让人们无所适从,一边是老祖宗的伦理纲常,一边是骑着西洋炮弹进来的民主科学。有人还在读私塾,有人去了东洋西洋留学。那个时候有辜鸿铭那样的留着辫子穿着袍子却外语精湛能和八国联军骂街的学究,也有低吟浅唱“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徐志摩。
  •     本还没到手,但看目录就比较喜欢。
    准备有空时(闲暇时)当成学术界故事好好读读品品。
    走进大师的日常生活,感受一下学术大师的格局境界。
    最后也想试着解答一下“钱学森之问”。
  •     昔日的学风,昔日的自由,大师的风骨,无不令人向往。然而这些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的最终选择依然令我费解,终究是看不透啊~~
  •     真正的脊梁。
  •     民国教授 真正的知识分子 书是正版
  •     有作者照片、生平简介不错,可惜没有文章放表时间。
  •     人总被扣留在自己的时代。时势造英才。当代大师阙如的现状肯定不是因为没有出类拔萃又勤于学术的学人。这是时代的悲剧。尼采在《看哪这人》中写道:作为目的的文化消失了,而作为手段的现代科学活动野蛮化了。这话放到今日,似乎更为适用。现代科技的高度已经到了前无古人的境地,而文化失落的程度似乎同样如此。科学技术主要遵从的是一种工具理性,而文化对应的则是价值理性。一个物质喷涌、文化苟活的时代,无论如何也孕育不了大师。钱学森之问不应该仅被视为对教育体制的质疑,它其实是对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人精神现状的拷问。回溯历史也许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体会钱老的发问。《民国教授》一书平实易读,将民国先生们真实地勾勒出来。辜鸿铭、王国维、闻一多、胡适……大家的血气与秉性以及治学种种,都是值得吾辈采撷学习的。总之,好书,推荐。
  •     HR~
  •     民国好!民国的教授更好!
  •     一般,主要是当时写的一些回忆录,与名字不相符!
  •     了解那些著名教授的另一面,也很有趣。
  •     2009年2月10日购
  •     收到的时候瞄了一眼,还没仔细看.
  •     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大人物
  •     包括岳南在内的系列民国人物热,好象都多少受了本书的影响哦。
  •     在教授沦为叫兽的时候,看看那远隔半个多世纪的一代人,觉得是那样的亲切。喜欢就赶快读一读。
  •     儿子的课外语文老师推荐的,才翻了下,都是大师级人物。
  •     遥想民国当年,辫子剪掉了,风骨留存。
  •     自从看了这本书,深深的被这些教授的魅力学识所吸引,买了一大堆他们书籍。我本武夫,岂可永为吴下阿蒙
  •     民国教授
  •     借名卖书的经典……
    剪刀加浆糊的典范……
    就这么看看,还行。
  •     民国的大师们最质朴的一面表现在这本书里!有相互揭短之嫌!好在不多!互相吹捧也没必要!
  •     借故史以抒志,终不敢言心扉。明眼人绝非妄语。
  •     一个有着操守、血性和理想的时代,观照今日,如何不唏嘘。
  •     都是编辑的一些回忆性质的文章的集合。能看到这个名人回忆纪念另一个名人也算不错。但编辑者应该注明每篇文章的写作或初次发表的年代。
  •     令人深思,那样的大风灭烛,披发大叫的文人,不知何时能再见。
  •     介绍的都是一些大师,但对一些理科的教师介绍得比较少。
  •     简单的介绍+方家的点评可以帮助你全方面的了解这些民国时期的牛人们只是短短的介绍只能告诉你豹之一斑要想真正了解他们中的任何一位,还是找专门的传记会好一点
  •     见识已离我们远去的、真正的大师的风采!
  •     书的内容只看了一点,感觉上还是不错的。
  •     那个时空里那样一群美好的人呵!
    令人叹息!
  •     书不错。看看民国教授的治学风范
  •     民国年间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大师,书中介绍的很多教授都是大师级人物,研读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有很大启发意义。
  •     该书主要是摘编了一些名家大师记叙民国时期许多大师的文章,使读者更加清晰了解当时这些民国大师的生活、学术研究等,名家写名家,真实可信,值得一读
  •     书中讲述的都是民国时期的大家,个个才高八斗,品格出众,似乎今天的教授们很难企及。
  •     作者的偏见,在任何文章里都无法避免。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自由的民国时期也不例外。读了沈尹默的《关于胡适》,颇为惊讶。后来上网搜索,查阅到一篇《简析沈尹默与胡适的互相讦攻》的文章,更有些化不开的愁绪。历史的真实面似乎并不容易揭晓,因为在寻找真实过程中所追查的角度并不是单方面的。
  •     此书描述的是大学者,写文章者也是大学者,读此书让人受益匪浅啊。
  •     第一次在当当网购买,质量真好!
  •     编的还行
  •     民国教授是充满个性的!当今社会再也找不出一个像黄侃,刘文典一样的大家了
  •     本书选取的都是当年显赫一时的文化名流,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辜鸿铭的怪癖、吴宓的浪漫、刘文典的名士风度、黄侃的“狂狷”、章太炎的“疯。反思如今的大学,有多少这样个性的教授呢?
  •     一批真正的读书人、学问人,就是写的单薄了些。
  •     现在的叫兽,三妈叫兽!
  •     民国教授,此书不错.
  •     教授们追求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文章自由的理想一定在未来得到实现
  •     展现了很多民国时期大师风采,使人感到,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大师,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学识,更是因为他们的品德及对学术的态度
  •     挺好的,价值相当,可以一看
  •     民国时期的教授,怪癖多,趣事也多,这本书不错,对民国教授有一定的了解,不过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文字不够白话的。
  •     一代杰出人物的历程,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承载者。现在这个社会这样的教授太少了,缺少了文化素养,都世俗化,金钱至上了。
  •     真的超好看,第一次看民国的书,民国教授们的故事真的让人唏嘘,他们的猖狂,他们的治学严谨,学以致用,他们的爱国之心,他们命运的颠沛流离,真让人唏嘘。
  •     光注意看目录了,没看看内容,结果里面全是东拼西凑的评论。
  •     一些小故事,可读性很强
  •     很喜欢,让人回味不已,向往那个时代
  •     应该是离开家去上学前的最后一本了,《民国教授》,这样的题材,总是叫我喜欢的。把私房钱当书签的后果,就是有可能会被发现、、、翻书的时候不小心就撕破了一个小小的页脚,好心疼的!!!
  •     读读还可以
  •     教授们的八卦
  •     做以了解
  •     一个个星光璀璨的名字都成了过去,同样过去的还有一整个时代。名士风流,忧国忧民,学识渊博……只能仰望了。大师的时代俨然已成往事
  •     民国教授写民国教授,那些亲历的往事,亲历的感情,自然比后来人的描写传神多了。本书篇篇精彩。有幸遇到这本书的人不要错过。
  •     本来没打算买,偶尔点击网页看到是特价书,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教授十分敬仰,缘分吧,就出手了,感觉很值,内容很好,就是书的手感不太好
  •     还以为是一些故事性的文章,没想到是别人发表的纪念文章。不过还好
  •     这本书真是不错,老人喜欢看。
  •      再回首,民国教授的陈年往事原来竟如此鲜活精彩!
  •     民国时期的历史书上相对比较少,可是居然能一下子找到这么多民国时期胡书很不容易。真的挺好看得。如果喜欢民国时期历史胡话。
  •     挺好的,书质量也可以,内容很风趣幽默,总的很吸引人。是我近代史老师介绍给我的,我看了很喜欢,自己对民国历史很感兴趣,那一带都是认真做学问的牛人。所以买了本收藏
  •     民国人评民国人,值得一读
  •     了解民国时候教授的状况,对比现在的情况,不说了
  •     是老师推荐的,里面内容值得品味。
  •     一个有着操守、血性和理想的时代,观照今日,如何不唏嘘。
  •     一直很欣赏民国时期的大教授们,
    虽然他们有的言行怪异、特立独行,
    但都有着能够承担道义的铁肩侠骨,
    本书通过不同的相关文章,
    尽量还原出教授当年的风貌,
    虽然总是难以尽善尽美,
    总还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     觉得还行~~就跟品三国一样
  •     内容、印刷质量都不错!
  •     民国教授,最近几年一直受到关注,主要是基于大家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关心,我们的体制没有办法为教授们提供民国时那样的学术环境,如果民国教授生活在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还容得下他们吗?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思考现在。
  •     一直对民国的历史情有独钟,民国虽是战乱之秋但是诸多大师却从哪个时代向我们走来,他们的才华,真性情,让人读过后久久难忘,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何时才能拥有如此大师般的教授!?
  •     封面挺唬人的
  •     比起其他版本的关于民国时期的人物事迹,这本选编的很一般,纸质也一般,建议买其他的书。
  •     内容有限!建议作者再到图书馆翻翻资料!不值得收藏!建议二星
  •     鲁迅所说的"中国脊梁",读一下民国教授之书,就明白了.超级值得.
  •     领略民国教授的风采,大师就是不一样
  •     民国教授笔下的民国教授,都是一些回忆文章,参考看看也可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