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哲学家自述(上中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德国著名哲学家自述(上中下)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2
ISBN:9787506012089
作者:埃宾豪斯
页数:875页

章节摘录

我这部两卷本主要著作的每一册都包括三部分,但这绝不是一种方法论上的三步,这是由某物和对象化(自由)的两极并屹所决定的结构。在此意义上,第一册要包括一个双重的基础理论(外表不太明显)。我决定先从总体上谈谈对象性的问题,所以我让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第1—316页)从对“某物一般”的普遍性条件的提问开始。第二部分的内容(《肉体的我》,第317”445页)也具有基础理论的性质,因为对人的肉体性的提问涉及到自我意识的具体基础。《问题史导言》(第3~26页)指出了已经提到过的问题症结,它是在17—18世纪的近代哲学中形成的,康德的先验主义也没能解决它。我在我写的《欧洲哲学史》中用了整整五章的篇幅阐述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五次彻底变化,以使人们注意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的多样化道路,当时有人期待通过多样方式解决康德遗留的理论难题,但每次的努力都是在一种片面—规定的方式中进行的。把问题史的不同发展系列与《对象性与自由》一书的统一的基础哲学的新开端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十分引人注目。随后的《哲学的起点与任务》一节(第27-49页)对哲学迄今所要求的不带任何前提的观点提出疑问。根据我在《精神的冒险》一、书中所形成的观点,我认为,只有从原则上把一切东西都在亚里士多德实体的意义上假设为可能的问题质料,并且不允许用那些“成熟”的偏见(例如一种特定的科学性概念)来对待哲学的基础任务,才能谈到无任何前提的问题。第三节篇幅较大(第50~244页),它的标题是《对象性与自由》,这与全书的标题相重复,它在上述不带任何前提的意义上提出了基本问题。如果原则上不忽略任何“环节”,承认“某物在世”的问题不受任何限制,那么“某物”就是具体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意义可以通过“成熟”的观察得到明确与确定。对某物“为什么”的提问则完全取消了;回答只能是“因此而已”;有某物存在着,这在一切研究开始之前应是确定无疑的;不论何时何处,只要断定种确定性,它就会作为理性—关系所决定的东西出现。通过对绝对相互关系的确定,就首次彻底回答了对“某物如何”的提问;但是如果这个“完全其他”的环节不能瞬间毫无疑问—成熟地出现在现象中,所有和每一个东西都将失去自己的直接直观整体性。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基础哲学家要批判辩证法,辩证法向他保证具有科学性,但同时又提出下列要求:只认可具有肉体的形态和独特的惟一性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否认它们在世界中到处都直接地存在于某物的具体形态中,因为某物反正是作为这一个而显现并作为个体实存着的,就像能从理性—关系方面把它视为一种被决定的相互关系一样。第三节对“环节”、“领域”、“模式”等名词(第130页以后)也作了解释,其目的是可以借助这些重要概念进行工作,而不会动辄忘记它们只是——些概念;虽然它们作为某物出现在世界中,但根本上只表示“为了某物的某物”,它们只是从对象—符号方面中介这些意义。这一节还粗略介绍了在一种理性—现象—个体基础上筹划的“范畴理论”问题,它们与在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那里的形态根本不同。需要略作解释的是,我每十年里都要用一段时间研究这一问题,但所有研究草稿都没有发表过,因为我常常怀疑它们对基础哲学是否像对认识论一样具有意义。我早年就设法提出一些美学范畴,它们应在艺术科学中证明自己是有使用价值的;但是艺术家们认为我臆想的“在显现总体领域里在美的直观和作品塑造方面出现的构造、说明和装饰性区别”对他们毫无推动。不管怎样,基础哲学还是成效显著的:“相互关系”、“现象整体性”、“个体性”这些词不仅标志着对象性—具体性东西的诸环节,还能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原初范畴式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环节显得更为重要的范围内,它们是对对象性东西的基本表述。毫无疑问,这三个词都是为了回答“某物究竟怎样”这个问题,它们总体上正好与旦体—对象性的东西叠合,就像理论实践诗学的自我意识作为一种自我对象化与自身同时作为一种对象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因此它能成为“某物一般”的模式,为每个进一步的对象化劳作服务。对“空间与时间”的具体性理解也应受到重视(第154页以下),基础哲学借此与康德彻底区分开来;关于“自然科学有用性”的考察则与培根那令人怀疑的伦理名声区别开来(第229页)。在基础理论范围内就已经谈到了在伦理—政治方面意义重大的权力问题。在第一部分结尾的《概览》一节(第245~316页)中,我论述了语言和文学的问题,这是重新返回我青年时代的题材圈。这里几乎没有涉及戏剧诗,究其原因并不是我对戏剧诗无太大兴趣,正好相反,当时我正期望很快能把我已有的《戏剧哲学》的草稿整理成一本完整的书出版,这些草稿至今仍未发表。第一部分《基础理论》已占了第一册一半的篇幅。第二部分的标题是《肉体的我》,它从对“自己的肉体”的沉思开始(第319—346页),企图使人的自我意识与人的感性机体不脱离开来,使它们成为具体的“可以观察到的处在相互关系之中的相互包含”的模式,成为具体的“可以观察到的在现象整体中的相互包含”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肉体—灵魂的问题。至于我这个与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竞争的尝试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我当然不能自己判定;但我在以后的20年中一直在以不断变换的方式对这种提问立场进行检查与补充。第二部分以四个“莱布尼茨沉思”(第420~445页)结束,在上述意义上,它与基础哲学讨论的问题也有联系。此外它还证实了我在欧洲哲学史研究中对莱布尼茨的理解:莱布尼茨作为一名“基督教的形而上学家”,是处在迄今很少引起注意的奥古斯丁和歌德之间的联系通道上的关键人物,他独自耸立在两峰之间的山口;新康德主义者重视作为一名普遍的—数学家的莱布尼茨,我不再强调这一点,但也并没有减弱甚至否认他的意义。一个7岁的男孩处在一种极其独特的地位。他在邻近涅曼(Memel)河口的鲁斯上一所私人学校。有一年早春洪水泛滥,淹没了这所学校的操场。几周前我长时间观看被风暴缓慢推动的巨大冰山,因而冻坏了双脚;我的双脚被用绷带缠起来,只得穿上我母亲的大鞋;穿着这双鞋我只能非常缓慢地移动。在课间休息时不允许学生停留在教室里或过道里。在操场上有砖垛,砖垛上架着厚厚的木板,学生们课问休息时就在木板上来回奔跑。他们快乐得边跑边叫。这位穿着母亲的尖头大鞋的男孩不能参加这种来回奔跑的游戏。他站在一级台阶上面,厚厚的木板就从这级台阶越过被水淹没的操场。每天上学先走过一段干燥的堤坝,然后穿过架在涅曼河上的一座结冰的拱桥,下桥后是一段铺着石块的街道,最后踏上架设在学校操场上的宽宽的木板便桥。台阶要比木板宽得多,因此这个男孩在此找到一块立足之地。操场上的积水使他无法到操场上玩,而留在教学楼内又被老师普遍禁止,老师根本没注意到他的不幸状况。在便桥上来回奔跑时回到台阶上的少男少女们,一看见他就显得欣喜若狂。他们尖声狂叫,有几个人甚至像鲁斯附近阿特马特邻人家马厩里的马发怒时嘶鸣那样怪声吼叫。他们一边伸出胳膊指着他,一边时刻防止着自己不要落进水中。因此他们虽然因动作受到限制而不敢放肆哄闹,但仍执着地嘲弄他,就好像这种嘲弄是使他们赖以立足的第二块看不见的木板一样。当同学们第一次跑回台阶发出哄笑时,这个男孩还不觉得难受。他正专心致志地设法在台阶上仅留的一点地方站稳脚跟,以防滑倒。因此其他人发出哄笑也就再自然不过了。然而当哄笑没完没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同一地点爆发时,痛苦的感觉就慢慢地浸透他的全身。他马上意识到了这种痛楚。他向那些来回奔跑的游戏同伴们瞅去,他们现在已不再是游戏伙伴,他们现在对他来说变得十分重要了,他以前却从未预料到这一点。他一个人呆在那里。同伴们跑出去又跑回来,长达一刻钟之久。课间休息就是这么漫长。如果遇上课间大休,时间比这还长。但我们情愿设想这次只是一次课间小休。在上学的路上,他曾为洪水泛滥而惊讶,滔滔大水淹没了一切,只有几个位后高处的农庄像孤岛伫守在洪水中。他在上学的路上经历过田园风景的四季变换,夏季四周一片暗绿,冬季太阳照射在河流的冰层上,白雪熠熠闪光;现在他又穿过一望无际的洪水,就好像穿过一座穹顶大教堂,尽管他其实根本没有去过一座穹顶大教堂。眼下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虽然他的视线笔直射向前方,看着那些跑来跑去的人。但是他同时什么也没看见。他听见了同伴们要他一起游戏的叫声,听见了对他穿着的鞋的评论,他们把这双鞋叫做“潜水艇”。这个称呼真令他惊讶,因为他的父亲也常常这么叫这双鞋。因此他逐渐忘记了周围的游戏伙伴们。他们虽然还在来回奔跑,大声地尖叫,一起对着他呼喊,但这些叫声现在都离他远去。同学们都哪去了?痛苦现已基本平息。在他身旁出现了一道毫无声息的闪电的光亮,这道闪电无声无息,它来自一个不能直接看见的领域,可以用以下句子加以描述:“我不能做什么,只能观察”,“我不应该做什么,只应该观察”;最终可以用一句强烈要求的句子来记下它:“什么也不要做,只是观察!”简单地站在那里,停留在那里。站着。其他什么也不做。在闪电形成之时当然没有谈论什么行动和观察。它们是一种更遥远的语言的表达,这个男孩当时还不会说这种语言。停留不动,一声不吭地站在那里,不要对周围狂叫的人生气。他站在那里,因感受到这一想法而浑身精神焕发,这虽然不会使他得以立脚的石头台阶有所扩大,但正是在这级台阶上这种想法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这是一片非常狭窄的地方,绝不是人们可以散步和四处蹭鞑的露天阳台。这种想法发出的光亮同时又是一道幸福的光亮。他感到十分幸运,似乎这是一种看不见终局的幸运。这是在人的生存中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尘世的基本满足。同学们还在来回奔跑。他们觉得反复地嘲笑他有点太无聊没劲了,于是不再理睬他。最后上课铃响了,休息结束了。当他坐在教室里时,女教师对他说:“你容光焕发”。其他的同学高声叫起来:他穿着他妈妈的鞋,他的脚冻坏了,等等。这样他就不必对老师作答了。他应该说点什么呢?A.这位男孩一定就是您本人?B.这很难说,因为那个上私人学校的男孩还不是我。A.什么时候他变成了“我”?B.逐渐地。

前言

原编者序“大约1920年前后,出版社的哲学顾问雷蒙德·施密特(R.Schmidt)博士产生了一个想法,即以一种真实可信的形式对当代哲学作一概览,也就是编一本哲学家辞典。在和他人的交谈中,尤其是与保尔·巴尔特(P.Banh)、汉斯·德里施(H.Driesch)——他当时刚受聘赴莱比锡任教——和汉斯·费英格(H.Vaihinger)的交谈中,这个想法被进一步深化。他们认为应介绍个人成就的心理起源(德里施),并且清楚阐明各本著作与其他活动之间的联系。”费利克斯·迈纳(F.Meiner)用这几句话介绍了1922年开始推出的《当代科学自述》系列丛书,施密特主编的《哲学自述》为该系列之首在首发取得成功后,又开始准备其他科学领域的类似丛书,它们是:医学、法学、艺术科学、国民经济学理论、历史学、宗教学、教育学和书籍业。1929年时,这套系列丛书已出版了32卷,后因经济原因而不得不停下来。今天,这套丛书显露了它自身具有的宝贵科学-历史价值。弗洛伊德、格奥尔格·克申施泰纳(C.Kerschensteiner)、海尔曼·凯泽林(H.Keyserling)伯爵、阿尔伯特·施魏策尔(A.Schweitzer),就是其中的几位著名人物。1972年,伯尔尼的汉斯·胡伯出版社重新接纳了这个传统想法,推出《心理学自述》作为该丛书的第一卷,一年以后又出版了《心理疗法自述》,1975年,第三卷《精神病学自述》又开始付印。由于汉斯·胡伯出版社的重点在心理学和医学方面,为了重新开始这套人文科学丛书的出版工作,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自述》的最初出版社,该出版社公开表示了使古老传统再次复兴的兴趣和决心。最初被选中的是三个相互联系的学科: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哲学自述》再次成为该系列之首,它将以多卷本形式出版。新的系列应受以下一些关于科学自述的价值与特殊性的思想的引导:“经历过的与认识到的”,威廉·冯特(W.Wundt)以这句话作为他自传(1920)的标题。如同他在前言中所述,他把他的一生理解为由经历过的东西与认识到的东西组成的一个整体。他说,经历的东西是“那些最贴近的、由诸神们告知的东西,而认识的东西则是那些较好的、由诸神们赐予的东西”。通过与经历到的与认识到的东西的联系,自述可以展示一位学者思想的心理起源,人们可以通过他个人生动的描述重新经历这种心理起源,这对读者无疑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这种科学认识交流的形式首先受到那些对科学问题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欢迎。不过即使是专业人员,也只有在知道谁这么想过或写过,谁怎么产生这些想法后,才会对某位作者的一些思想、命题、著作有透彻的了解。正是通过经历到的与认识到的东西的联系,“自述”显示自己又是进入科学领域的导言,它以自己的原创性与其他来自第二手和第三手的导言、引论和教科书之类的东西区别开来。它的特殊优越之处在于,它所收集的各篇文章不是按流派、学派或其他体系性观点。而是按外在事实排列的。借此,哲学研读者们将面对各不相同的理沦观点、解释、立场,并受到激发,以对它们进行比较、讨论及形成批评性判断。同时,这种导言形式也会使他不受一种惟一与神圣的科学图像的蒙蔽。他能经历寻求与发现、抛弃与新起点,并留下深刻印象;他能认识到科学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状况,而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就哲学界来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哲学”。此外,“自述”还为科学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建筑材料,因为作者们还介绍了他们曾遭遇到的一些伟大人物,他们从这些伟人身上获得了决定性的动力。因此,一位作者可以成为科学史事实的乘数。最后,科学的“自述”也为当代史做出重要贡献。冯特在政治动机中,在参与与“国家和社会利益”有关的政治活动中,发现了他一生中最起作用的动机。他认识到学者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科学史与时代史之间纵横交错的相互联系。每位研究者和思想家都是现行社会文化结构的成员之一,都被卷进现实政治事件之中。因此,政治事件也在此留下自己的积淀。从科学立场出发,时代事件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理解。“自述”得以为历史研究提供自己独特的文献资料。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只与哲学有关。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今天还具有昔日的地位吗?我们与德国唯心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不一样,我们不是生活在哲学的时代。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主宰着当代科学的图景。科学哲学取代了哲学的基础地位。这当然是有理由的。各门单独学科基本以新实证主义的科学理想为其定向。不能被测量和计箅的东西、不能被控制的东两、不能被预测的东西,就不被认可为科学。这种科学理想不能使哲学作为哲学为门己所占有和利用、因此哲学对一些科学学科来说,似乎是位不相关的陌生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原编者序“大约1920年前后,出版社的哲学顾问雷蒙德·施密特(R.Schmidt)博士产生了一个想法,即以一种真实可信的形式对当代哲学作一概览,也就是编一本哲学家辞典。在和他人的交谈中,尤其是与保尔·巴尔特(P.Banh)、汉斯·德里施(H.Driesch)——他当时刚受聘赴莱比锡任教——和汉斯·费英格(H.Vaihinger)的交谈中,这个想法被进一步深化。他们认为应介绍个人成就的心理起源(德里施),并且清楚阐明各本著作与其他活动之间的联系。”费利克斯·迈纳(F.Meiner)用这几句话介绍了1922年开始推出的《当代科学自述》系列丛书,施密特主编的《哲学自述》为该系列之首在首发取得成功后,又开始准备其他科学领域的类似丛书,它们是:医学、法学、艺术科学、国民经济学理论、历史学、宗教学、教育学和书籍业。1929年时,这套系列丛书已出版了32卷,后因经济原因而不得不停下来。今天,这套丛书显露了它自身具有的宝贵科学-历史价值。弗洛伊德、格奥尔格·克申施泰纳(C.Kerschensteiner)、海尔曼·凯泽林(H.Keyserling)伯爵、阿尔伯特·施魏策尔(A.Schweitzer),就是其中的几位著名人物。    1972年,伯尔尼的汉斯·胡伯出版社重新接纳了这个传统想法,推出《心理学自述》作为该丛书的第一卷,一年以后又出版了《心理疗法自述》,1975年,第三卷《精神病学自述》又开始付印。由于汉斯·胡伯出版社的重点在心理学和医学方面,为了重新开始这套人文科学丛书的出版工作,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自述》的最初出版社,该出版社公开表示了使古老传统再次复兴的兴趣和决心。最初被选中的是三个相互联系的学科:哲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哲学自述》再次成为该系列之首,它将以多卷本形式出版。    新的系列应受以下一些关于科学自述的价值与特殊性的思想的引导:    “经历过的与认识到的”,威廉·冯特(W.Wundt)以这句话作为他自传(1920)的标题。如同他在前言中所述,他把他的一生理解为由经历过的东西与认识到的东西组成的一个整体。他说,经历的东西是“那些最贴近的、由诸神们告知的东西,而认识的东西则是那些较好的、由诸神们赐予的东西”。通过与经历到的与认识到的东西的联系,自述可以展示一位学者思想的心理起源,人们可以通过他个人生动的描述重新经历这种心理起源,这对读者无疑具有特殊的感染力。这种科学认识交流的形式首先受到那些对科学问题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的欢迎。不过即使是专业人员,也只有在知道谁这么想过或写过,谁怎么产生这些想法后,才会对某位作者的一些思想、命题、著作有透彻的了解。    正是通过经历到的与认识到的东西的联系,“自述”显示自己又是进入科学领域的导言,它以自己的原创性与其他来自第二手和第三手的导言、引论和教科书之类的东西区别开来。它的特殊优越之处在于,它所收集的各篇文章不是按流派、学派或其他体系性观点。而是按外在事实排列的。借此,哲学研读者们将面对各不相同的理沦观点、解释、立场,并受到激发,以对它们进行比较、讨论及形成批评性判断。同时,这种导言形式也会使他不受一种惟一与神圣的科学图像的蒙蔽。他能经历寻求与发现、抛弃与新起点,并留下深刻印象;他能认识到科学并非一种固定不变的状况,而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就哲学界来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哲学”。    此外,“自述”还为科学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建筑材料,因为作者们还介绍了他们曾遭遇到的一些伟大人物,他们从这些伟人身上获得了决定性的动力。因此,一位作者可以成为科学史事实的乘数。    最后,科学的“自述”也为当代史做出重要贡献。冯特在政治动机中,在参与与“国家和社会利益”有关的政治活动中,发现了他一生中最起作用的动机。他认识到学者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科学史与时代史之间纵横交错的相互联系。每位研究者和思想家都是现行社会文化结构的成员之一,都被卷进现实政治事件之中。因此,政治事件也在此留下自己的积淀。从科学立场出发,时代事件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理解。“自述”得以为历史研究提供自己独特的文献资料。    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只与哲学有关。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今天还具有昔日的地位吗?我们与德国唯心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不一样,我们不是生活在哲学的时代。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主宰着当代科学的图景。科学哲学取代了哲学的基础地位。这当然是有理由的。各门单独学科基本以新实证主义的科学理想为其定向。不能被测量和计箅的东西、不能被控制的东两、不能被预测的东西,就不被认可为科学。这种科学理想不能使哲学作为哲学为门己所占有和利用、因此哲学对一些科学学科来说,似乎是位不相关的陌生人。    ……

内容概要

作者:G.京特 等 译者:张慎 等 编者:(德国)L.J.庞格拉茨

书籍目录

上册
原编者序
恩斯特・布活赫
约瑟夫・M.波亨斯基
阿洛伊斯・登普夫
赫尔曼格・洛克纳
汉斯-爱德华・亨斯滕贝格
帕斯卡・约尔丹
维尔纳・马克斯
约塞夫・皮佩尔
赫尔穆特・普列斯纳
人名索引
名词术语索引
中册
戈特哈务・京特
迪特里希・冯・希尔德布兰德
路德维希・兰德格雷伯
布鲁诺・李卜卢克斯
弗兰齐丝卡・迈尔-希勒布兰德
瓦尔特・舒尔茨
威廉・魏舍德尔
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茨泽克
人名索引
名词术语索引
下册
尤利乌斯・埃宾豪斯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
海因茨・海姆塞特
埃里希・亨特尔
弗里德里希・考尔巴赫
赫尔穆特・库恩
人名索引
名词术语索引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德国著名哲学家自述(套装上中下册)》是20世纪23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的自传,主要刘述他们“经历过的与认识到的”。哲学对今天的研究者对今天的人类有什么话要主让我们聆听哲学家自己的言说吧!

作者简介

《德国著名哲学家自述(套装上中下册)》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原创性。《德国著名哲学家自述(套装上中下册)》文章均由不同流派、不同的学派的哲学家自己写成,这使得《德国著名哲学家自述(套装上中下册)》同哪些由别人写成的传记或教科书区别开来,读者可以通过哲学家本人生动的描述,经历哲学不同的心理起源,面对不同的理论观点和解释立场,并受到激发,对它们进行比较、讲座及形成批评性判断,感受哲学的生生不息。

图书封面


 德国著名哲学家自述(上中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艰难地读下来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