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谏往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问学谏往录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807078418
作者:萧公权
页数:225页

章节摘录

  一、家乡与家世  我们萧家的祖籍是江西省中部偏西位于赣江西岸的泰和县,但我却出生于江西南部离梅岭不远的南安县(今名大庾县)。那时先祖父星北公任南安县教谕。先父丕侯公,先母汤夫人和两位未出嫁的姑姑随侍在任所。我出生的日期是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一月初六日,当公历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民国三十七年夏末我在南京办理出国手续,外交部的职员在我的护照上把十一月误写作十二月。我只好将错就错,把生日改晚一个月。)先母生了我约一个月,不幸便病故了。这没有母亲的婴儿由两位姑姑带养。不久以后先祖辞官回籍,两位姑姑先后出嫁。到我六岁的时候先祖弃养,先大伯父唐侯公,先四叔烈侯公,先五叔威侯公从四川省奔丧回籍,会同先父办理丧葬大事。大伯父见我乏人领带(先父尚未续娶),他那时还没有儿子,商得先父同意,于丧葬完毕后带我同他去四川西部的崇庆州(两年后搬到川东的重庆“巴县”)。于是我便永远离别了故乡。因为我久居重庆,至今说话还带着一点川东的口音。泰和的“方言”虽能听懂,却不会说。无怪有些人误认我是四川人了。  泰和县北门外和西门外的乡间有两个同姓不同宗的萧族。我们这一族世居县西的千秋乡上田村。照族谱的记载,我们的远祖是西汉第一任的宰相萧何。(其实年湮代远,这是否事实,无法确定。)居住在河南省的后裔,于北宋末年南迁,在泰和县落籍。上田村地势不高,赣江每三五年泛涨一次。村里的住户(全是萧姓族人)照例避居楼上,水退之后才能下楼。好在准备有素,因涨水而受到的损失并不严重。这种楼居避水的生活我尚约略能够想起。  上田萧族人口众多。村中的建筑各房各家大小不一的住宅外,还有几座合族及分房的祠堂,和族曾祖蒲邮公创议兴建的藏书楼一所。据梅谷教授Professor Franz Michael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之后,浙江大学避寇内迁,曾在泰和县停留了一些时候。随校迁徙的教职员学生借用上田村萧族的“公”“私”房屋作为临时的教室和宿舍。(他那时在浙大任教,后来到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我们的族人多数守着传统习惯,或耕或读。“治举业”的虽大有人在,但中乡举或进士的却为数无多。我的一位族兄(名焱文)读书“过目不忘”,经史百家的书籍,多能随口背诵。但十几岁“入学”以后便“困于场屋”,毫无进展。先祖父“人泮”以后,屡试不第,因此绝意仕进,并鼓励子侄辈弃儒就商。  萧族在“功名”上虽少成就,在商业上却有不寻常的发展。嘉庆道光年间有几位祖先开始沿长江西上,远入川西,往来贩运各地物产。长期努力经营,业务逐渐扩大。到了光绪中叶,“怡丰号”成了一个著名的商号。华西华中各地(包括重庆、汉口、长沙、扬州)都有分号。怡丰号除大规模运销长江上下游各省出产的重要商品以外,也兼营淮岸官盐的运销。我的儿童时代正值业务盛极将衰的时期。这坐落在重庆城内陕西街的商号只经营大宗批发,并不做“门市生意”,因此怡丰号的建筑格式与一般商店不同。这是一幢广庭深院,高楼大厦的建筑。前门开向陕西街,后门开向曹家巷。重庆是一座山城。曹家巷的后门是在最后一进房屋二层楼的背面。前几进的房屋是重庆分号的“办公室”、“会客室”、“餐厅”,和“店员”、“学徒”、各项仆人等的“宿舍”。后几进的房屋是分号老板(经理)和家属的住宅。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大伯父由崇庆州分号经理升任重庆分号经理。我随着他全家迁居陕西街的住宅,直到宣统元年(一九○九)怡丰号决定歇业,才搬出去,在城内玉带街马家巷一处较小的宅子居住。陕西街住宅最令我留恋的地方是最后一进三楼左侧一个面积十余方丈宽大平坦的“屋顶花园”。天气晴朗时大姐、二姐(大伯父母的两个女儿)和我常常上去玩耍眺望。重庆南岸的山岭,江上往来的船舶都清晰可见。陕西街房屋各处门上厅柱上有不少石刻或木刻的对联。我现在尚能忆及的只有两副:其一是“谱传酂国,派衍兰陵”。另一副是“文习六经,武习七经,历代勋猷有师法;男修九德,女修四德,一家雍肃得光昭”。民国二十六年秋末我避日寇,由北平经济南、汉口到重庆,在马家巷的旧宅暂住了一月余。那时大伯父母早已弃养。大姐二姐也都早已出嫁。大姐夫蒲叔葆(名殿位,是曾任一九。九年十月中旬开幕的四川省咨议局议长蒲殿俊的三弟)也已经病殁。大姐带着一儿一女寄居于此。畅话家常,不胜感叹。陕西街怡丰号的旧址租给了宪兵第三团。我曾在陕西街上走过一次,只好“过门不入”了。  怡丰号歇业,据我推测,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庚子拳乱”以来全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情形都在转变。旧式的商业,无论其规模怎样宏大,逐渐不能应付新局势。其二是怡丰号是一个纯粹“家庭”企业的组织。萧氏族人志愿经商经过“学徒”式的训练而有成就的都可以参加业务,升任各分号的“老板”。他们与雇用的店员并肩工作,但他们不是雇员而是“所有人”。他们既然有决定业务方针的力量,他们的行动便直接影响业务的盛衰。在开创和发展的时期,一些兼具“股东”和“经理”身分的族人大都小心谨慎,克勤克俭,努力工作。但是后继的人丰衣足食,甚至“养尊处优”,忘记了前人创业的辛苦艰难,不仅不能尽心于业务,甚至沾染浮华,从事挥霍。于是营业渐趋不振。主持总号的族曾祖篠泉公相机立断,在辛亥革命的前两年决定停业。正式停业的那天派人在一片爆竹声中把高悬在陕西街前门上“怡丰”两个金字的横额取了下来,结束了一百多年缔造成功的商号。  萧氏族大人多,但与我接触较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房”的几位尊长和弟兄。先祖母在我出生前已经去世。先祖父因我孩提失母,颇为怜爱。两位姑姑出嫁以后,他对我更加着意照料。天气晴朗的时候他时常领我到村中各处散步,一面走一面讲些往古名人的事迹。走到村里的“市街”照例买一点糖果给我吃。他逝世时得年不过六十一二岁。某一天下午客人来访,他送客出门以后,端坐在中堂的椅上“无疾而终”。童蒙无知的我还要拉他起来,带我同去散步。  大伯父自幼习商。四十多岁的时候升任怡丰号重庆分号的经理。这是一个极重要的职位。他办事精明,交游广泛。商界人很少不认识或不知道“三老板”。(他有两个堂兄,冠侯和定侯。因此他虽是先祖父的长子,却排行第三了。)在怡丰号停业若干年前,他捐了一个“候补道”,并曾晋京“引见”。当地的长官,川东兵备道,重庆知府,巴县知县,到任以后照例到怡丰号来拜访,此外也偶尔互相往来。这种亦商亦官,以及官商互通声气的情形,在十九世纪以前尚不多见,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却逐渐普遍了。  有一位卞小吾先生在那时重庆唯一的报馆当主笔。他尽情揭发当地官吏的“黑暗”,触怒了他们,被加上了“乱党”的“罪名”,逮捕入狱。他的太太与大伯母廖氏夫人相识,到怡丰号来求救。先伯父探明他并非乱党,便去拜访知府,代他疏解。不料这一来反断送了卞先生的性命。有人暗中指使管监牢的狱吏把他害死,却报称他“急病身亡”。  大伯父管教我甚为谨严。记得我在八九岁的时候,像一般淘气的儿童一样,时常嬉弄跳跑。有一次被他看见了便叫我站住,严词谴责说:“这样没规矩,不像一个斯文人,将来只好去抬轿。”后来见我读书尚知用心,有时候背着我称许我。他曾说“可惜科举废了。否则举人进士这孩子应当有份的。”(他捐了道员之后,替我捐了一个“主事”,打算等我到了二十岁送我进京去“就职”。幸而不到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我居然“无官一身轻”了。)他不惜重金,延师教读。虽然两位姐姐和我一同上学,他的主要目的还是在培植我。从我到崇庆州的那一年起,我和她们都在家里读书。民国三年的夏天我壮着胆向他表示,想去进新式的学堂肄业。他当时未置可否。但次年春末他便亲自送我到上海去投考学堂。  我的父亲与我接触的时问较短。他似乎不曾参加怡丰号的业务。他的生活事迹我所知道的实在极少。光绪二十九年他也住在崇庆州怡丰号的住宅内。那时他已续娶。我跟着我的生父和继母在那里同住了两年。当大伯父带着我去重庆时,先父继母仍留在崇庆,两年之后才搬到重庆。当他三十二岁的时候,便因肺痨病殁于陕西街怡丰号住宅内。临终的前两天他叫我到他的床前低声地嘱咐我,大意说,“大伯父要你过房承继,我当然很放心,但也很舍不得。我平日时常出门在外,不能多照顾你,我现在追悔不及。我望你好好做人,好好读书。你如愿意经商也好。无论读书经商,总要脚踏实地,专心努力去做。此外我望你将来成家立业,要看重家庭,看重事业,不要学我的榜样。我多年来东走西奔,没有成就,于人于己都无益处。”十二岁的我在当时不能完  全体会这些话的意义,虽然也感到伤心落泪。我虽不能做到他所期望于我的一切,但我此后几十年生活的方向多少受了他遗嘱的影响。  丧葬完毕之后,继母命我帮助清理先父的书札和其他遗物。怡丰号某职员说“五老板”在堆栈中存有一个大木箱,并伴同我去开看,结果发现其中尽是在日本出版的《民报》。这许多本的革命刊物究竟从何而来?我无法知道。先父是否与同盟会通消息?或者他与同盟会并无关系?这些刊物是由别人交给他代为存放?平日和他来往的几个日本人是否与这一箱书有关?这些疑问都无解答。我当时童蒙无知,并不晓得《民报》是革命党的刊物。我拿去给我们的廖老师(大伯母的异母弟)看,他说:“这是要不得的,快快拿去烧掉。”我因爱这些刊物的内容奇异,印刷精美,偷着留存了一套(第一至第四期)背着人翻阅。其中不少“非常异义”看了不懂,不敢去问老师,只好存疑俟解。  七叔(在本房中排行第五)继大伯父任崇庆州分号老板。我在崇庆州的时候日常和他见面。他自己有四个儿子,但看待我同他们完全一样,买了玩具或糖果也同样给我一份。他虽然自幼参加怡丰号的业务,但对于传人中国不久的“西学”,尤其是“格致”发生了浓厚兴趣。江南制造局和欧美驻华教士等所译著的格致书籍(特别是关于化学的刊物)他尽力收集,细心研读。不久之后他竟能“无师自通”,作小规模比较简单的化学试验。在崇庆州住宅中辟了一间较大的房屋作为他的试验室,罗列了许多化学药品和仪器。他最大的成功是用科学方法酿造葡萄酒。他曾把他的出品送到汉口请专家鉴定。据说其品质不在烟台张裕公司出品之下,或者竞有过之。朋友们劝他出资设厂,扩大酿造,与张裕竞争。他也同意,着手进行。辛亥革命爆发,四川省内也发生了“护路”的风潮,大局动荡,筹备的工作便停顿下来。民国三年的秋天他突然病逝。一切都成了泡影,真是可惜。  长房的二伯父是上一辈不经商而入仕的一位。民国成立以后他退居上海度清淡的生活。民国四年我到上海进学堂,每逢暑假年假都住在他家。后来凡从江西,四川,或他省族中子弟到上海求学而家不在上海的都承他留在家里度假。在民国六七年间同时留住的多到六人。加上他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伯昭曾留学日本和美国,短期从政后退居上海,其余三人在上海就学)整整是十个人。那时他已经从虹口搬到民厚里。楼下的寝室都成了“学生宿舍”。开饭时一老十少满满地坐了一大圆桌。他老人家管教子弟甚严,期望他们也甚殷。他气象严肃,不苟言笑。我们对他十分恭敬,但偶然间也大胆和他开玩笑。例如有一天他的第三子仲乐(我们叫他六哥)因下午在外面朋友家里吃了点心,回家晚饭时食量大减。他老人家便说:“平常骂人不中用,说这是个饭桶。假如一个人连饭都不能吃,那岂不是比饭桶还不如吗?”我们肃然静听,心照不宣。过后伯昭(我们叫他四哥,“五哥”不到十岁早死了)提议:“我们明天晚饭,一齐大显身手。”果然,届时菜饭上桌,全体落座,他老人家举起筷子说,“吃罢”,这十名健将“手到口到”,不到十分钟桌上的菜如风卷残云,一扫而空。他忍住了笑,把厨子叫来说“菜不够吃,快添来吧。”民国七年夏天,我考取了清华学校,他十分高兴。听说我从上海到在崇庆州住宅中辟了一问较大的房屋作为他的试验室,罗列了许多化学药品和仪器。他最大的成功是用科学方法酿造葡萄酒。他曾把他的出品送到汉口请专家鉴定。据说其品质不在烟台张裕公司出品之下,或者竟有过之。朋友们劝他出资设厂,扩大酿造,与张裕竞争。他也同意,着手进行。辛亥革命爆发,四川省内也发生了“护路”的风潮,大局动荡,筹备的工作便停顿下来。民国三年的秋天他突然病逝。一切都成了泡影,真是可惜。  长房的二伯父是上一辈不经商而入仕的一位。民国成立以后他退居上海度清淡的生活。民国四年我到上海进学堂,每逢暑假年假都住在他家。后来凡从江西,四川,或他省族中子弟到上海求学而家不在上海的都承他留在家里度假。在民国六七年间同时留住的多到六人。加上他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伯昭曾留学日本和美国,短期从政后退居上海,其余三人在上海就学)整整是十个人。那时他已经从虹口搬到民厚里。楼下的寝室都成了“学生宿舍”。开饭时一老十少满满地坐了一大圆桌。他老人家管教子弟甚严,期望他们也甚殷。他气象严肃,不苟言笑。我们对他十分恭敬,但偶然间也大胆和他开玩笑。例如有一天他的第三子仲乐(我们叫他六哥)因下午在外面朋友家里吃了点心,回家晚饭时食量大减。他老人家便说:“平常骂人不中用,说这是个饭桶。假如一个人连饭都不能吃,那岂不是比饭桶还不如吗?”我们肃然静听,心照不宣。过后伯昭(我们叫他四哥,“五哥”不到十岁早死了)提议:“我们明天晚饭,一齐大显身手。”果然,届时菜饭上桌,全体落座,他老人家举起筷子说,“吃罢”,这十名健将“手到口到”,不到十分钟桌上的菜如风卷残云,一扫而空。他忍住了笑,把厨子叫来说“菜不够吃,快添来吧。”民国七年夏天,我考取了清华学校,他十分高兴。听说我从上海到北京(后来改名北平)的路费还没着落(大伯父远在重庆),他立刻吩咐四哥去替我买好火车票,并给我一些零用钱。民国九年夏天我在清华毕业,回到上海,准备赴美。他明知学校发给每名毕业生五百银元的治装费,却另外给我百元,表示他对我的奖许。我上船的那天,他又亲到码头来送我。不幸他在我回国的前两年病故。十五年秋初回到上海,我只能到他的墓前去“拜见”他了。

内容概要

萧公权(1897~1981年),生於南安(今江西大庾),字恭甫,号迹园。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他融汇中西方学术,卓然自成一家,在中国政治学领域享有声望与影响,是在思想学术界推进宪政理论和自由观念的卓越人物。

书籍目录

引言一、家乡与家世二、蒙师与业师三、青年会中学的师友四、清华两年的收获五、问学新大陆(一)·密苏里大学的三年六、问学新大陆(二)·康乃尔大学的三年七、归国途中八、上海六个月九、教学相长(一)·南开东北燕京五年半一○、教学相长(二)·清华五年一一、漂泊西南(一)·从北平到重庆一二、漂泊西南(二)·糊口于四校一三、漂泊西南(三)·成都九年半一四、何莫学乎诗(一)·谊兼师友的吴雨僧一五、何莫学乎诗(二)·朱佩弦及其他诗友一六、是亦为政(一)·谈教育一七、是亦为政(二)·谈宪政民主一八、转徙东南一九、万里寄踪(一)·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上)二○、万里寄踪(二)·华盛顿大学十九年(下)结语后记

编辑推荐

  传统家庭诚然有缺点,但我幸运得很,生长在一个比较健全的旧式家庭里面。其中虽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父母双亡的我却得着“择善而从”的机会。因此我觉得“新文化”的攻击旧家庭有点过于偏激。人类的社会组织本来没有一个是至善至美的,或者也没有一个是至丑极恶的。“新家庭”不尽是天堂,旧家庭也不纯是地狱。  ……胡适先生谈治学方法,曾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我想在假设和求证之前还有一个“放眼看书”的阶段……看书而不作假设,会犯“学而不思则罔”的错误。不多看书而大胆假设,更有“思而不学则殆”的危险……“学者”、“思想家”的错误假设,非同小可,可能会产生重大的后果。  ……“粗浅的实用主义”是中国教育停滞的一个主因……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但难于产生优秀的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现代国家应有的人才,甚至也未必能产生卓越的科学家。  ……我以为缺乏为工作而工作的“敬业”精神,是中国“国力”不充实的一个主因。如果国人能够忠实地为做官而做官,为当兵而当兵,为读书而读书,为游戏而游戏(可怜的中国人,往往连游戏也有另外的目的)……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结束42年的教学生涯后,从家庭婚姻、治学门径、政治理念、民族情感和人格修养等方面,追述毕业求学、教学经历的回忆录、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学人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问学谏往录》是作者从华盛顿大学退休、结束42年的教学生涯后,为追述毕生求学、教学经历而作。全书20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作者的家庭背景;第二部分描述作者的求学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作者从私塾、青年会中学到清华大学、密苏里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艰辛的求学历程,为作者一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描述作者的教学经历;从南开、东北、燕京,清华辗转到成都大学,最后受聘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直至退休。他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使之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第四部分为作者对中国教育发展和实行宪政民主的相关探讨,表达了一位不愿从政的学者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与期盼,传达了一位政治学家的爱国情怀。萧公权精深博厚的学术思想,细密笃实的措辞行文,精辟入里的史料分析,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
本书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反映了大半个世纪的学界风云和时代风貌,从家庭婚姻、教育出版、治学门径、政治理念、民族情感和人格修养等诸多方面向读者系统展示了一位学人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为研究作者的学术思想和意义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是一部难得的学人回忆录。
原书1972年1月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初版,收入其“传记文学丛刊之十九”。本社此次出版,所作的编辑工作有:1、将原书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2、对原本中各种姓氏译名、各种地理译名予以原译保留;3、本书对原本中汉字数字不予变用阿拉伯数字,个别阿拉伯数字也不再统为汉字;4、原书中凡“民国三十八年九月三十日”以降诸年,一律将原民国纪年改为公元纪年;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书中台湾当局有关单位名称也作了技术处理。6、由于作者政治立场原因,本书作了极个别的删节,并注明所删字数(不包括标点符号);即使如此,本书现存文字之意旨、观点等,也偶有不妥之处,但鉴于为读者提供较完整资料,不便一一说明,所以一慨保持原状,相信读者会一一甄别明鉴。

图书封面


 问学谏往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最近读书阅世,颇有体悟。近观萧公权先生之《问学谏往录》,心下慨叹,吾辈若能略尽心智、心神沉潜於学问,博览群籍,神韻空灵,或可趋于精神高蹈。虽仍可能拘囿执念,亦可稍减迷乱盲从的虚矜之气,思之良久,喟然太息!萧公权先生的这部回忆录,追溯往昔问学、从教、阅世的碎片,彰显出萧公权先生的不俗识见和澹泊宁静的人生况味。萧公权先生那代人,有许多人都是受过私塾的蒙学,后来又上过新式学堂,然后飘洋过海赴欧美、日本深造,大抵多是沉潜笃学、精神高蹈的胸有夙志之人,学成归国,很多都成了学贯中西的学者、教授、工程师……他们的学识、追求,今曰之学子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了罢?萧公权,正是这样的出类拔萃的人文学者。他游学美国,受业於美国政治学家狄理,笃思沉静,学业大进。返国后历任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光华大学、台湾大学、华盛顿大学教授,经历战乱颠沛流离,看罢国共纷争,冷眼阅世,心如止水,最终远赴美国任教,毕其一生,主要经历是教书立人,虽曾有蒋廷黻、陈布雷劝其从政,然终因性情澹泊,旷达自适,未尝入仕。萧公权先生谦逊克己,一生奉行研究学问之情操,不慕荣利,其堂兄萧蘧(字叔玉)抗战时期任中正大学校长,欲邀萧先生出长法学院,他也坚辞不就。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一部《中国政治思想史》,足以璀璨夺魄、流布遐荒……就其一生行迹而言,萧公权先生秉持独立学术、开放教学、自由思想、治学谨严的精神,在跌宕起伏、辗转流离的生命中,坚守良知,恪尽师德,不为“潮流”所惑,令人感佩不己!另外,萧公权先后从南开、东大辞职,都是自由流动的选择。当初在民国大陆时期,教授的自由流动,大多是出于自身的学术需要,或人事纠葛,或政治因素,不一而足,但流动性的来去自由、无所羁绊是无疑的。萧先生之离开东大,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不惯东北大学的官僚气息、效率低下。这里萧先生还特意写了一段林徽因辞职的轶闻,原来是因张学良垂涎林徽因的美貌,欲强邀其赴宴款待,林才有辞去教职赴北京“养病”的无奈之举!然我看的版本毕竟是在大陆出版,有关语涉张学良、学潮、CCP、皖南事件、民盟、宪政等处,均有不同程度的删节,好不令人气闷!其中对民国三十六年宪法“言论、讲学、出版”之自由所赋之基本人权的阐发,军政、训政之措置失当,在野党(CCP)对宪政的漠视均看得相当透彻,因大陆出版审查删节而显得有些语焉不详,谅诸君心中有数。萧公权在治学路径上,亦多有特出之处。诸如,主张在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中间加上“放眼看书”,认为若不能博览群书,则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窠臼。萧公权常让学生精读书籍,嗣后写出读书报告、笔记,批阅后不计分数,发还学生,加力培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阐发自己的思想,也特别注重教学相长、讨论切磋。萧公权先生警惕“别有用心”的学潮,认为学生“积极”学潮,忽略学问,不惟影响学业精进,也无法完成“救国”之宏愿……萧公权擅古诗,常与朱佩弦(自清)、吴雨僧(宓)等人诗文唱和。他还学过绘画与音乐,曾经的川大的校歌就出自萧先生之手笔。话且至此。以本文的篇幅,是无法将萧公权先生一生事功毕现於诸君面前的,且自忖学力不足,不能尽述萧公权先生之宪政民主思想。然观其一生事略,萧先生冷眼阅世,教书育人,潜心著述,书生论政而不介入实际政治,实为清醒之人!读书明理,信然。清泓如许舟楫远,心乡遥瞰碧水寒,愿先生之風,出岫高远……
  •     跟一些其他的学者自传比起来(如何氏),本书平淡而朴实,虽然失之简略,但说的都是大白话。从小时候家族、塾训,到求学清华、密苏里、康奈尔,到之后的从教四十多年(1926-68),基本没什么自溢之辞,也没什么太多过分的言论,包括在教育、政治、诗歌、婚姻等方面的评论。读来如听一个老人讲他一生的故事,有着一点时代的背景,有着一点自我的感悟,有着一点看透时光的睿智。与韵共读时,对其关于婚姻的态度大为赞赏。书中说到,“婚姻是否美满,主要关键在当事人是否有意愿、有诚意、有能力去使之臻于美满,而不在达成的方式是自主还是包办”,“退一步说,即使我反对薛家的婚事……我可以从早提出异议,而不应该在订婚十年之后,因为看中了另外一个女子,才去解除婚约。”(p.78-79) 另,该书提到为学方法时,说有一个“放眼看书”阶段,与当前暗合。书中又有一章关于吴宓以及关于旧体诗歌的论述,值得注意。再,此书关于民国时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多,盖因作者未过多参与。
  •     【读品】成刚/文 一八九七年如书法里藏锋一笔,为下一世纪暗暗蓄势。是年,商务印书馆成立,宋美龄诞生,戴笠降世,“庚子拳乱”行将爆发,八国联军的牛皮靴叩击国土的声响隐隐可闻。这年深秋,萧公权先生出生在江西南安县上田村,又一个孑难的见证者和思考者。忽忽七十二载,已是一九六九年的华盛顿大学,这里,萧先生提笔替他的自传取名《问学鉴往录》,学问的衣衫,抖抖,落英缤纷,尽是历史。本书以萧公权先生四十二年求学与教学生涯贯穿始末。私塾启蒙,去基督教学堂受教,往清华深造,继而留美求学密苏里、康奈尔两所大学,抗战期间辗转于国内数所大学,野鸡大学如国民大学之流,也有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川大,1948年,受聘华盛顿大学十九载。循着这条主线,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学人、一个时代,甚至近代中国渐次丰润成熟。园林讲究曲径通幽,赏梅欣赏旁逸斜出。《问学鉴往录》的精髓不在年谱式的爬梳,怀旧式的描摹,档案式的收藏。对历史事件、宗教、新文化、为人为学的态度与评述更耐玩味。语调谦谦,笔法含蓄,措辞平和,“幸运”等感恩的字眼不时涌现,这些并非冷硬的文本分析术语所能剖析,更非老人们与日俱增的宿命论的现身。按照族谱记载,上田村萧氏本是名相萧何后裔,先生出生时,其家族孜孜经营商行“怡丰号”已达百年,此种出身使他得以自内透视大政治气候下的经济状况,如“庚子拳乱”以降商业颓败、十九世纪渐趋普遍的官商通气现象、商人捐官的风行(萧先生孩提时,家人替他捐了个 “主事”的京官,以期他二十岁时进京就职),以及开明商贾对新学与思潮的敏锐。萧先生读私塾的一桩小事对他从事政治学研究颇具深意。辛亥革命第二天,何姓塾师给他一个大胆的习作题目,“革命非叛逆说”,对政治形势的密切关注,精准判断,不禁让今时的我们对迂腐塾师的印象一扫而光。对公权先生,这五字影响至深,埋下了了最基本又至关键的政治信念。萧家的开明环境,其七叔父搜罗并践行的格致书籍,其父珍藏日本出版的《民报》,一起为这个迁居山城的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空间的暗门。若说少年萧公权是在门后窥望,青年的他则完全置身一片簇新天地间,在新大陆高等学府攻读政治学的七年,也是他的思想与人格日益丰盈、特立的时段。西方文化的耳濡目染,并没有推他站在几成潮流的“新文化”运动一边,他持保留态度,萧先生温和批驳“新文化”攻击家庭太偏激,“‘新家庭’不尽是天堂,旧家庭也不纯是地狱。”百年中国最彻底的革命属家庭革命,纲常秩序被尽数抽离,人们误认自断肢体为进步,家庭问题由此丛生。“这场革命并没有直接给人带来幸福,而是给人制造了独立追求幸福的自由空间。”(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反观近来种种,萧先生当年的洞察与结论让人叹服。公权先生的婚姻也是建在理性的家庭观的基础上。跟多数同代人相仿,他的亲事也遵循父母命媒妁言,遵守门当户对的规矩。订婚那年,他未满十六岁,她才十二岁。在留洋学生回国后肆意解除家庭婚约的风气下,萧先生致信不曾谋面的未婚妻以相互了解的行为无疑睿智且慎重, “婚姻是否美满,主要关键在当事人是否有志愿,有诚意,有能力去使之臻于美满,而不在达成的方式是自主或包办。”其时,胡适对婚姻的看法及其与江冬秀女士的婚姻对先生的决定具有示范作用。“困顿吾何恨,亲朋赞妇贤”、“灯幔夫妻话,书窗子女歌”,足见先生抉择不谬。“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熊十力这番言论标的是学界陋习,同样适用别的领域,如家庭、婚恋等。反之,缺乏独立的家庭与婚恋观,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不啻痴人说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界兴起研究“近代中国”、忽视民国及其以前历史的倾向,政治与商业利益在背后推波助澜,学生教授趋之若鹜,当此境况,有人规劝萧先生改弦易辙,转变研究方向,萧先生婉拒了,他的理由冲淡幽默,“何必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呀?留几个坏的在外面罢。”一时的风气,又哪里能够左右真理甄别好坏?一个在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深有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的历次挣扎与突围的当事者,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回顾思索中国过去与未来的思想者,对青年人,对革命,他抱着怎样的看法?公权先生在1947年撰写的评论文章《大学生的抱负》,明白陈述了他的观点,“今天你们看不顺眼的‘革命’对象,其中有一些在从前也从事于‘革命’。今日中年以上的‘落伍’分子,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对于个人,‘出路’也不见得比你们更欠精,有关爱国忧时的呼声不见得比你们喊得更欠响。”抛开先生把失败归结为青年的抱负与意志的结论,所引的几句的确特到独至,言中肯綮。 要用寥寥几笔勾勒公权先生的为人为学,不外乎“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辩”。去年让我最倾心的学人传记当属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当时在岁末。今年我在柳树发芽的季节便遇见了萧公权先生《问学鉴往录》,一本藏锋蓄势的书,好运来得真早。《问学鉴往录》萧公权著,黄山书社 2008年1月本文刊登于《新京报》2008年3月21日书评周刊.社科.C15版 有删改 请勿私自转载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一代知名学人的回忆录竟被删节了1000多字!在2008年一个已经很开放的时代!
  •     自了汉的政治学家
  •     在成都之前都还好。博士论文写作部分,我读得尤细。成都之后,与吴宓、朱自清诗酒唱和味同嚼蜡。不过看了摘录他自己的时评文字,才知道冤枉了诗酒唱和部分。被删掉的部分,应该可以挽回半星。
  •     看的时候想到一个问题,假如有另外的学者来写萧先生,那么写出的历史和传主本人的“谏往”在视角上会有多大的不同呢?
  •     不知与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相比,有无优劣差别?(就是读着读着,就有几十个字被省略,很讨厌!)
  •     这本书,对照着台湾版《传记文学》删去的部分去读,虽然不多,但很搞笑啊很搞笑~
  •     编辑真有趣
  •     萧先生自述一生行止,论学论世仍然多有启发。有意思的是,这个版本虽是删减本,但一一标出了删减的地方,特别利于寻找原本对照阅读,简直相映成趣,哈哈。
  •     明明白白地标注此处删除多少多少字……太狠了。。。阉割之后已经没多大阅读价值了
  •     匆匆看了一遍。恰逢考试,关于作者学诗写诗部分基本跳过了,前后几章比较喜欢
  •     不少真知灼见~
  •     读过的现当代学者尤其是建国后旅居台湾或海外的学者的求学从教的传记已数种,都不错。萧先生原籍江西,也算同乡前辈。《问学谏往录》文笔雅致,值得一读。
  •     删节较多
  •     删除了不少文字,不过删除了什么也能猜出个八九
  •     不错的学人自述,话说黄山书社很有良心地把删节的字数标注在了每一页的下方,猜起删节内容来真是乐趣横生:)
  •     萧氏是影响一代的大学问家,书好,只是做了删节,实在没有必要。
  •     郁闷彷徨的时候看看先贤的传记、回忆录之类挺好
  •     有点流水账的味道,不是每个人写传记都能知道其中的意义的!
  •     行文中肯,为人踏实。
  •     天朝文网之深密,由此书可知矣。
  •     非常好的一本书,到处开天窗,删掉的字使得上下文不连贯,非常愚蠢.既不道德,也不必要.自做多情,都什么年代了.就象一顿大餐吃到了苍蝇
  •     “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一语足可作为学术座右铭。看着看着就出来一个此处删去多少多少字很是不爽。
  •     很早就知道萧公权在中国政治学方面造诣精深,关于他的自传却一直只闻其名而未见其文。这次买到后当晚就开始阅读。但令人不快的是,经常在阅读过程中看到“此处删……字”,让人很是扫兴。作者的观点如何,读者自有辨别的眼光,如此编著实在不能苟同。
  •     不晓得当当为什么用紫色的发票,每次书来了书皮基本都被发票染成紫色的!用这种发票是为了让消费者尽量不要开发票吗
  •     那一代学者大家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风范,只能在字里行间感受了。
  •     此书让人深刻体会到 编辑的作用就是删除敏感词··错字嘛就是让读者玩玩“咱们来找碴”娱乐一下的。。
  •     萧公权关于学习、工作的回忆录,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莫逆的情感,都让人感动。
  •     四颗星是给萧公权先生。好端端的一本回忆录,被挖成完形填空。倘若萧老泉下有知,面对全书随处可见的“此处删去xx字”会作何感想呢?
  •     给同学买的,同学很喜欢
  •     作者作为民国政治思想学者,是当时鼓吹宪政、推进民主的热心人士。他对TG恨之入骨,大概是因其发动的内战,打乱了作者建设本国宪政体系的美好理念。阅读此书还可欣赏到专属本朝的鬼斧神工的“删节”艺术。
  •     一向对前辈学人的生平治学感兴趣,这本书也是这种兴趣的体现。
  •     删了太多字了好吗
  •     萧公权先生自述一生行止。
  •     作者作为民国政治思想学者,是当时鼓吹宪政、推进民主的热心人士。他对TG恨之入骨,大概是因其发动的内战,打乱了作者建设本国宪政体系的美好理念。阅读此书还可欣赏到专属本朝的鬼斧神工的“删节”艺术。
  •     公交上看完。删了的都能猜出来是什么,何必。原来萧公权和吴宓以及朱自清是诗友
  •     删书也不带删这么二的
  •     粗翻了一下,还行
  •     一个学者以求学、治学为线索,将历史勾联起来。读来亲切感人,获益匪浅。只是很多好奇的地方被删掉了。
  •     唉,删减太多了
  •     治学一章大有启发
  •     每隔數頁編輯都會腳註“此處刪去**字”,這“填空題”真會很難猜嗎?!掩耳盜鈴而已!…… 直看得人惱火呵! ……此書合該封面上就註明是【刪節版】!有機會要找台版來讀。……
  •     编者还算厚道,但是依然让人愤怒。
  •     原来将被删节的部分一一标出已经是厚道之举了,呵呵呵。“遮蔽是为了更好的发现。”其实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我都知道了。
  •     虽然删节了许多,仍然是一部好书
  •     此书本值得一读,无奈删节太多。
  •     也不知道编辑的脑袋长到哪里了,你瞎删个屁啊,至于吗,又没说什么过分的话,哦,连张学良好色也不能说一两句啊,真是脑残了。

    书是好书,都让这帮猪给弄坏了。
  •     這本回憶錄可讀性強,可以瞭解中國近代社會及讀書人的一個側面。
  •     该书内容不错,但需要了解一些当时的历史。
  •     书写得好,但出版社为什么要乱删?对史料还大动手脚,你们比乾隆皇帝糟蹋汉语典籍还让人不齿!
  •     老学人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和我们当代知识分子有区别。当代学者的知识结构是单兵独进型,尤其自然科学者,典型的技术系知识分子。老学人是复合型,有人文情怀,会生活的艺术。
  •     我看的是传记文学社的本子,黄山书社版有多处删节。
  •     真学者的态度
  •     台版
  •     刪除位置、刪除多少字都標註出來了,因此還算是比較厚道的閹割本。
  •     看的是刊载在《传记文学》上的未删节版。大手笔的回忆录。不知道黄山书社删节之后是什么样的,豆瓣上没有传记文学版的,姑且标在黄山书社账上。
  •     萧公权先生此书较为详细的讲了他的家世背景及其刻苦求学的经历,萧公权先生虽然自幼父母去世,但其在大伯父及其他亲人的关照下,既感受到了传统大家庭的熏陶,有鉴于家庭风气较为开发,能够较早接触新学,对其以后的发展不无裨益,同时也激励今天的年轻人对于求学要有一个真诚的心,要刻苦
  •     看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对我们很有启发!
  •     问学的路是孤独的但却是充满魅力的
  •     萧老的文字很平实的说
  •      阉割了不少 不好
  •     可燃垃圾,谁推荐的啊
  •     本书删节皆有注明,算是大陆出版界较好的,其中论述教育与宪政民主部分,似论当世之事,叹叹。
  •     纯学者的自传,写得不动声色,细品气象万千,于古今中西、政治学与史学之间无甚轩轾。如倾心旧诗词、从宪政角度谈抗战后党派政治、谈中西婚姻恋爱等,均开眼界。
  •     与台版对照阅读
  •     这本书作史料用,超赞!
  •     先生的求学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易懂,但又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道理:平凡中孕育伟大。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功无他,为勤、思二字,也正好印证了中国传统,乃至全人类做学问的所有格言。书的最后谈教育两篇文章,也充分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思想境界和社会责任感,朱子家训说读书志在圣贤,非求科第也正在于此。
  •     尽其在己,莫问收获,但事耕耘。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
  •     09-3-16“心中”书社受赠书
  •     民国这一批的学人真不错,但愿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批。
  •     这本书的编辑很老实,凡删去的文字,人家都老老实实说明此出删掉多少个字,动脑经猜猜到底删去的是什么东西也是件快乐的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