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铸成回忆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徐铸成回忆录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108032676
作者:徐铸成
页数:370页

章节摘录

  白人三师后,按时起居作息。我的生活,像是骤然成熟了!三师的学风朴质纯正。学校第一任校长顾述之先生虽已于我入学的上半年辞职隐居,但他所规划设计的许多制度和办学方针,一直还在起指南的作用。他定的校训为“弘毅”二字,当然取义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就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立志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人。  其次他多方诱导,使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研究的能力,所以功课虽然紧,学生还于课余做自己的研究,博览群书,自己有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我入学的第一年,就知道高班三年级同学常常在《时事新报》的“学灯”投稿,其中袁家骅、顾绶昌两同学,更与北大教授朱谦之讨论美学问题,这给我的触动很大,决心要自己也埋首研究,有所建树。  1922年暑假后我人预科,预科的级任老师李玉彬,辅导我们按部就班地学习。翌年下半年升人本科一年级,由新聘的老师钱宾四先生教国文及读经,读的是《孟子》、《论语》,讲解明晰,得益匪浅。  三师的各科教师都是经顾述之先生精选的,国文教师如钱基博、沈颖若、钱宾四诸先生尤为一时之选。其次是注重博物(即生物学),学校特在大礼堂旁建有相当规模之博物馆,陈列师生自制之动植物标本无虑几千种,在当时各中等学校中是罕见的。  在图书馆中,则新出的《独秀文存》、《胡适文存》,以及杂志如《学衡》、《醒狮》、《向导》等无一不公开陈列,由学生浏览。  我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新旧知识,并开始阅读各种有名的古典小说,积累知识基础。  可以说,在三师时期。是我走向成熟的时候,也是各方面发展最活跃的时期。我现在已八十足岁,到了耄耋之年了,但不时还会做这样的梦,仿佛又置身在三师自修室中,急忙赶着功课;或如置身《大公报》,写了自以为得意的社评,受到张季鸾、胡政之两先生的表扬。可见这两段学习和工作时期,留给我印象之深。  我从高小二年级起,即喜读报,每日饭后,即抽暇赴育婴堂(在城隍庙西辕门)内附设公共阅报处,陈列隔日之《申报》、《新闻报》,时间匆促,翻阅要闻大意而已。  入三师后,设有阅报室,《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时报》、《民国日报》毕备;早晨,还有本地出版的《无锡报》、《新无锡报》二种,我在休息时间,常细读不忍去。其中《申报》之《飘萍北京特约通信》、《时报》之《彬彬特约通信》、《新闻报》之《一苇特约通信》,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如当日不能看到,第二天必到图书馆借出细读。此外,《时报》之《鲍振青东京通信》,也每篇不轻易放过。这些通信,有最新的信息,有内幕新闻,剖析入里,绵里藏针,而又文词秀丽,各有特色。  我那时初读《史记》,深感前述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具有史家的品质学养,是救国不可少的崇高职业,从心底开始向往这种工作。  那时教我史地的向秉枫先生,博览群书,讲课时常“跳”出课本,引述稗官野史故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江阴阎典史抗清的故事,说时既严肃又悲愤。许多同学,多以他所讲的内容复杂,笔记困难,而期中考试,向先生出题常涉及他口述的范围,多以解答为苦。我对向先生所引野史、轶史材料,最有兴趣,牢牢记在心里。所以每次考试,不加准备,常被向先生拔置第一。这也许是我发愿有朝一日从事新闻工作的另一原因。  师范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全免。除预科第一学期要缴纳校服(一身粗呢制服,两身布制服,在校时除制服外,不得着其他外衣裤。年高学生,每以着破旧补袖制服为荣)三十元外,以后每学期开学前,我只向母亲要零用钱五元(那时宜兴、无锡间只有小火轮可通,我每次必坐“烟棚”,来回连黄包车用去一元)。衣服均自己洗刷。我竭力节省,还可用节余之款,购置《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及《曾文正公家书》等书,至于《胡适文存》,以及新式标点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则概向图书馆借读。  每年双十国庆节,各地必举行提灯游行庆祝,1922年亦全校列队出动,参加无锡各界之提灯游行,人数之多,各式花灯之盛,远非宜兴小城可比。翌年因曹锟贿选总统,各地乃停止此举,以示抗议。从此以后,再不复见这类庆祝矣。  寒假前,某星期曾随同学在光复门内某戏院看王汉伦、郑小秋主演的国产电影《孤儿救祖记》,是为我生平第一次看电影,纳费小洋一角。1924年十七岁  鲁迅的《呐喊》出版。北新书局的主持人李小峰,原为三师同学,后考入北大的。他寄来一批《呐喊》在三师小贩部优待寄卖,我买了一本,毛边,装潢别致,阅后即不忍释手,觉其思想深刻,文辞尤生动,启发很大。从此以后,鲁迅每出一本书,即破悭囊去争先购买,反复细读不已。  是年暑期,发生江浙齐(燮元)、卢(永祥)战争,上海四郊为主战场,因齐之目的为夺争应属江苏范围之上海,而自民国二年北洋军南下以后,上海长期为皖系军阀卢永祥、何丰林控制之下,至此爆发战争,江浙富户,多逃至上海租界避难。余友朱百瑞一家,随其外祖父逃至上海。  宜兴当江浙交界,为偏战场,开来不少军队,计有苏军杨春普第三师等。

前言

  徐铸成先生是著名的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他在国闻通信社和《大公报》工作十八年,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其间和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十一年,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被划为“右派”二十三年,历经屈辱和磨难;晚年著述十一年,有大量著作行世。  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作者写下了三百余万言的新闻、通讯、游记、评论等,其中部分文章收入了其学生贺越明编选的《徐铸成新闻评论选》(1984)、《徐铸成通讯游记选》(1986)和《徐铸成政论选》。与他人合撰了《朝鲜纪行》(1952),还编写了《与教师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60年代初为香港《大公报》撰写旧闻掌故,后编为《金陵旧梦》(1963)在香港出版。  1978年后,作者陆续撰写了二百余万言的回忆史料、小品掌故、人物传记和新闻学术论著,已出版的有:回忆掌故三种:《报海旧闻》(1981)、《旧闻杂忆》(1982)、《旧闻杂忆续篇》(1983);新闻学术二种:《新闻丛谈》(1984)、《新闻艺术》(1985);人物传记三种:《杜月笙正传》(1982)、《哈同外传》(1983)、《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杂感、随笔、游记等合集四种:《海角寄语》(1980)、《旧闻杂忆补篇》(1984)、《风雨故人》(1985)、《锦绣河山》(1987)。  作者去世后,其生前完成而因故未能问世的《徐铸成回忆录》(1998)出版,部分旧著重编为《报人六十年》(1999)、《徐铸成传记三种》(1999)和《旧闻杂忆》(合编本,2000)印行。

内容概要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书籍目录

前言我为何写回忆录(代序)楔子第一章  负箧求知(1907—1926年)第二章  步入报界(1927—1937年)第三章  主持笔政(1938—1948年)第四章  民主报人(1949—1957年)第五章  坎坷生涯(1958—1976年)第六章  游历著述(1977—1987年)附录“阳谋”亲历记死的解放后记徐铸成生平简表

作者简介

《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内容简介:徐铸成先生的这部回忆录,初名《八十自述——自编年谱》,自198S年3月开始动;笔,至1987年5月杀青。在作者去世后,由三联书店于1998年以《徐铸成回忆录》为题,首次了版。此次修订,参照《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繁体版和作者原稿,全面恢复了原著风貌。
《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以平实的笔法,回忆了作者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于自己的新闻从业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着墨尤多。叙及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详细征引当时的曰记,存录下第一手史料。
作者自言,“一生的经历,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摊开来”,并以“事无不可对人富,胸有是非堪自信”自况,所以,写这本回忆录时,“可以信笔直书,无所隐讳”。这既是《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的特色,也是《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价值所在。

图书封面


 徐铸成回忆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坦率地说,徐先生此书之写张季鸾,更像是一部演义色彩的传记。很多史实方面的细节经不起严格的推敲。
      最近三联的新版已出,且在牛济、吴廷俊等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有一些订正。但翻阅之后,发现史实不确问题仍然存在,而且还不少。
      当然,作为大众读物则尚可,但如果有人真希望借此来了解甚至理解张季鸾,恐怕还是有些奢望,甚至会失望
      
  •     润泽姐姐~~
  •     确实颇有演义色彩,特别是大公报三位创始人的关系和纠葛。与其说是史实考究的传记,不如说是徐个人对张的回忆以及他对张季鸾的理解。
  •     目前吸收多个版本的内容,最为完全的版本。
  •     徐铸成的文字为三联所重视,这确实是有道理的,徐作为一个干了一辈子记者的作家,他所写的文字有一般作家所没有的真实性,没办法说的事徐宁可不说,也不会拐着弯子说,这样的文字有历史价值是必然的。最喜欢里面59年开人大代表会这一段,那时候的生活还是很惬意的,可惜很快就变天了。
  •     抱人风骨!
  •     徐铸成是一个真正的报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新闻事业,令人钦佩。他博学多识,勤奋努力,富有正义感,值得我学习。
  •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看,老先生的回忆录,里面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
  •     购买《徐铸成回忆录》,是因为偶然看来他写的《杜月笙正传》,了解他是一个著名报人,学养深厚,结交很广,文笔极富个人特色,毫无官套废话。通读了他的书,自感了解不少东西,得到不少感触,也可学习一些国文知识。总之,不无裨益,个人癖好他的书。
  •       《报人张季鸾先生传》这本书是徐铸成先生写的,徐先生生于清末,也已作古。这本书读来并不厚也不晦涩,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张季鸾先生的生平大事。张先生的一生,报纸是他的灵魂,他的灵魂中涌动的是一颗爱国爱民的心,而他也时刻走在时代的前锋,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唤醒世人、抨击时局,影响着中国的命运。从新闻人来说,张先生提出的《大公报》的四字方针坚持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他认为报纸不应受制于任何政治、经济等势力,报纸要为民众服务,负责报道一切真相、揭示一切丑陋。在那个年代,他是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敢于坚持信仰的人,他也为此付出了两度入狱的代价。张先生在业务方面,常年笔耕不辍,直到后期身体日渐衰落,肺病严重,他仍然坚持自己是“老记者”,要求自己多写作,有很高的职业素养。
      我很欣赏张先生的品格,不只是作为新闻人的他,有着崇高的新闻理想,并与时代相结合。而是他更有着为人的正义和良心,他坚持抗战和团结,在无数正义人士因为批判时政被害,他仍然无私无畏,甚至对于他后期比较支持的蒋介石他也写文章抨击其人生观。
      阅读此书时,由于我对民国历史和新闻史了解并不多,此书中涉及到了很多人物,在查询一二后,还有一位也十分打动我——于右任先生。于右任先生创办“竖三民”的过程中,报馆屡遭封闭,却扔一如既往用报纸宣扬真理,鞭策世人前进。
      这本书给我们现今新闻人的启示是,我们要竖立自己的新闻理想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同时我们也要辛勤耕耘,为读者负责。
      
  •     ……报人的客观中立倒是体现的很明显,真叫冷静
  •     一本自已喜欢的书
  •     徐老先生老报人,知道的典故实在多,有价值
  •     新闻记者的笔下,果然很多八卦
  •     徐铸成先生的非完整版自传,道出一代知名报人的苦乐酸甜,却似乎又有一些事言不由衷,毕竟自己写回忆录总有顾忌的,要想还原历史情境以及时人的心态,还得参看更多的材料。
  •     有一些东西
  •     三联出版的书怎么质量这么不好,都要掉页了,完全不像正版,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     徐老先生的书是应该好好看的。
  •     没有读完
  •     认识徐铸成先生的一本好书。
  •     在写过两年公文以后还看旧文,一是惊讶原来自己写过这么文绉绉的东西而不是高度重视,提高意识,二是我自己也没有看懂我写了些什么,三是,三是我已经在用一二三是进行概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