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博年谱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钱基博年谱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2
ISBN:9787562235118
作者:傅宏星
页数:308页

章节摘录

  “父子在一学校读书讲学,相互竞赛,一时传为美谈。入夜,二人的书房灯光相映,读书琅琅,长明不熄,引得夜归人驻足赏叹。……钱基博先生讲课时神态严肃,不苟言笑,学生们都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有时,老先生在台上会突然蹦出一个英语单词,引得学生相视而笑。相比之下,钱锺书讲课则比较轻松,所开英美散文课受到学生一致欢迎。”(转引自李洪岩《智者的心路历程》)  下半年,开始兼任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他草拟了中文系改革方案,把国学课程分为三大类:一、诵读学程;二、整理学程;三、训练学程。其目的即在于引导青年学子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形成雄厚的学术根底。  “在抗战前,吕(思勉)先生早已是一位在史学界负有盛名的学者了,胡适想请他到北京大学去。论理当时北大文科是全国头块牌子,而吕先生所在的光华大学则是排不上号的私立学校。但吕先生拒绝了,理由是:光华的文学院长钱子泉(基博)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离开光华,等于拆他的台,我不能这么做!为了帮助老朋友办好学校,甘愿放弃北大的优厚条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黄永年《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先生》)  “钱老先生教写作时,从不给学生命题,只给出典籍里的章句或短文,让学生作注,这使学生养成了查阅、研究的习惯。”(北塔《曲坛“二姐”张允和》)  ……

前言

  华中师范大学是中国真正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少数知名大学之一。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批又一批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先驱者,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现今华师的奠基与成长作出了无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些先驱者的丰功伟绩。  现今高等教育的整体,无论从规模、设施、师资与教学科研水平哪一方面来看,都远远超过自己历史上的那些前身。但这些前身毕竟为今天学校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们的校园、师资、学生、图书、设备,不仅是历史的遗迹,而且至今仍然为学校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资产,一种无可取代的宝贵资产,其中包含的有些重要无形资产甚至远远高于其相关连的有形资产。由于这方面的感悟日深,许多精明的高校管理者都极为重视保存本校的历史,除档案文献以外,还努力维护古老的建筑、景观乃至旧有的典籍、设备,用意在于彰显其悠久而又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工作当然非常重要,而迟至今日只能说是亡羊补牢。但更.重要的工作恐怕还是要数延续学脉与传承精神。高校不是一般的教育机构,乃是学术文化延续的载体。学脉是学科孳生繁衍的谱系,精神是众多学科群共生互动焕发的校园神韵,而兼任两重载体且流光溢彩于百年岁月之间的则是那一代又一代的杰出学者。  ……

内容概要

傅宏星,男,1970年9月生于新疆石河子市,祖籍四川省铜梁县。幼从父习画,性笃静而好深湛之思。早年毕业于西南工学院(今西南科技大学)机械系本科专业。做学生时,喜爱阅读文史哲方面的书籍,舞文弄墨,积习难除。现供职于一家大型管道公司,先后参与了国内多项重点引水工程的技术设计和制造管理工作。业余则勤于读书治学,极少他顾,孜孜以求,目前已发表有关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论文六篇,其他杂类文章二十余篇,并在上世纪末,完成了“学衡派人物”个案研究专著一部,迄今未刊。

书籍目录

“华大学人研究书系”总序(章开沅)诂经谭史,言传身教(代序)(章开沅)题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附录一 钱基博先生著作编年附录二 潜庐自传附录三 自我检讨书附录四 吾师钱基博先生传略(吴忠匡)致谢

作者简介

一代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生前,不仅长期执教于国内各著名学府,杏坛耕耘,桃李满天下,而且诂经谭史,学贯四部,著作等身,成就非凡。可是鼎革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术界对他存在不少误解和空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他的生平、思想、著述和教学活动知之不多,因而给准确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和研究他的学术成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所以年谱的出版,或许有助于改善这样的研究现状。本书体例完备,材料丰富,论述清晰,取舍得当,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功力和严谨的学风,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图书封面


 钱基博年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涂耀威钱基博(1887-1957)先生的晚年,是在我学习的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度过的,先生的一个壮举,就是将大约五万余册的私人藏书,无私的捐赠给了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在捐书后,先生却和一般读者一样,拿着借阅证,多次到馆借阅曾经属于自己的书籍。时过境迁,我也作为一个读者,多次借到过署有“钱基博赠书”字样的图书。后来,我也知道了另外一个事实,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中的大部分文物竟也是钱基博先生所赠。从商周三代,历汉唐宋迄明清,大大小小文物有二百余件。包括龟甲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墨迹等。文献旧物,至今犹在,睹物思人,对先生之景仰,油然而生。先生的人格魅力,是首先给我的最大震撼。不曾想到先生还有更为富丰的一面,只是长期不为世人所知罢了。先生是江苏无锡“三钱”(钱鐘书、钱穆、钱基博)之一,钱鐘书先生的父亲。早年慷慨从戎,奉事军府,1913年后,尽50多年的时间里,钱基博先生一直疾病缠身,“无一时不疾痛,无一夜安寝,无一食甘味”,却“无一日不强起,教书之余,无一日废书楮墨。”从就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国文、史地教员起,先后在吴江丽则女子中学、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私立无锡国学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国立师范学院、华中大学与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先生对教育有独特的见解。1937年,光华大学学生叶思昆撰《光华的文学院长》登《大公报》,以泄对先生的不满,原由是先生给了他59.9分的成绩。先生说,“批不及格,无不招怨,非万不得已不肯,以人情谁愿招麻烦也!”只是我所给的成绩作为分数,由月考分数,大考分数而来,“一分一厘,皆有来历,岂比侥幸一日短长!”“我则谓教师通融分数以迎合学生惰弛心理,取其欢心,绝不计及学术尊严,此实中国教育之大耻!”先生所讲,餍心切理,发人深思。与当下大学教育相较,又有良多启迪同样是自己的学生,先生对有才者却是提携有加。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曾是无锡国专的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撰写了毕业论文《目录学分类论》,获100分,先生将王绍曾的文章带到光华大学给教授们传阅,并让王绍曾替代自己上无锡国专的目录学课。王绍曾力辞此职,虽任教未成,钱基博先生还是破例将《目录学分类论》,交由学校作为《无锡国专丛刊》第一种于1931年正式出版。王绍曾先生感叹,“钱基博先生如此爱才,如此培植后生,使我终身难忘。”1926年,先生在清华大学任职期间,正闹薪水风波,“同事谈话,公开的计较薪水多少,却是我到清华第一次听到!”先生愤然,说“现在读书之人,眼睛只看见钱,不问钱的来源,干净不干净!这样唯利是图,从前人讲的见利思义,没有人肯去思,只要有人给他钱,一切可以做;照此下去,中国前途,不堪设想!”在湖南国立师范期间,先生怒斥知识分子为国家所养,却只求待遇,不计何以报效国家,教师不为本分事,“长傲纵欲,无事则酣豢,闻警则张皇,大师失其所以为表,后生不知所以为学。”大声疾呼,“整饬学风,重振师道。”1945年,中南战事吃紧,国立师师范学院拟由蓝田西迁至溆浦,先生以一介书生,自请留守,以期明志,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矜贵的志节,傲岸的精神,难能可贵。先生还有非常多的著述。影响较大的,如他写就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是近代文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标志性作品,也是一部重要近代学术史;先生写就的《近百年湖南学风》,是研究湖湘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先生写就的《版本通义》,是第一本将版本学纳入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体系的著述。先生还有大量的经典要籍解题著述,如《经学通志》、《古籍举要》、《读清人集别录》、《<文心雕龙>校读记》、《<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古文辞类篹>解题及其读法》、《<周易>解题及其读法》、《<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孙子章句训义》、《读<庄子·天下篇>疏记》等,影响非常大。先生还有大量论说、序跋、碑传、书牍,散见于当时的《新民丛报》、《国粹学报》、《甲寅》、《小说月报》、《清华学报》、《光华大学期刊》、《锡报》、《南通报》、《新无锡》、《江苏民报》等学刊报纸以及乡贤著述、谱牒家乘中。据《钱基博年谱》的作者傅宏星统计,钱先生生前,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九部,编撰各类教材十一部,杂著十四部,以及稿本、油印本等未公开发行的著作七部,约计六十三部。粗略估算,著述总数应当在一千五百万字上下。先生的学术成就,涉及经学、史学、文学、诸子学、文献学,可以说是“学贯四部,理通欧亚”。先生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藏书,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先生的这些学术成就,在20世纪学术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的时代,呼唤大师,又置疑大师。何以谓之大师,当代学者舒芜,在随笔《未免有情·大乘菩萨式的大师》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某一个或几个学术文化领域达到第一流的水平,可以称之为大师。但真正的大师还有一个最必要且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对于广大青年永远记住并且担负起教师的责任,还要善于担负起这种责任。若以此而论,称钱基博先生为大师,真当之无愧。鼎革以来,钱基博先生却被遗忘了,一代大师的著述,鲜为人知,成了一个只得靠沾儿子的光,才被人记起的老人。虽忝无锡“三钱”之列,却少有人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先生的生平事迹、思想情况、著述内容、教学活动知之甚少,而傅宏星的《钱基博年谱》一书,无疑是现在第一部最为全面反映这些内容的书籍。《年谱》的出版,为我们正确评价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以至全面了解20世纪中国学术史,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与维度。《年谱》分四卷,第一卷上溯到钱氏家族史,止于1923年,这一时期,先生以古文扬名,勤奋苦读,遇到了不少良师益友,为日后创立自己独特的国学体系奠定了基础,是钱基博先生学术成长的酝酿期;第二、三卷分别是1924年至1936年,1937年至1945年,是钱基博大学执教期,主要时光在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无锡国专、国立师范学院执教。一生的主要著述也在这一时期完成。第四卷是1945年以后,先生武汉度过最后的十年。《年谱》有附录四种,一为《钱基博先生著作编年》、二为1935年先生所写《潜庐自传》、三为1952年先生所写《自我检讨书》、四为先生的弟子吴忠匡所作《吾师钱基博先生传略》。《年谱》采用纲目式体裁,“纲以举要,目致其详”。纲以编年,叙录先生之大事;目以细述,举凡先生所作所言,以及友朋之书牍赠诗,学人之评论,均连类而录。并且加以作者的按语,有评价,有纠错,有显幽。这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与先生交往的亦师亦友者,均有介绍,以期知人论世。《年谱》记述了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人物与钱基博先生交往的事谊。包括李详、裘廷梁、沈昌直、费树蔚、薛凤昌、顾倬、唐文治、梁启超、章士钊、章太炎、钱穆、钱鐘书、顾颉刚、吴宓等,他们与先生的交往,为我们认识钱基博先生有了更多的参考,也为我们厘清这一时期的学术史提供了参考。同时,《年谱》对影响时局的大事件也有交代。《年谱》运用了大量的一手文献,特别是钱基博先生一些散见的论文,如卷一《致章士钊书:十年》、《纪念之意义——本校十一周[年]纪念教务主任钱子泉石先生演说》);卷二《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方法之评判》、《罪言——教育救国与教育自救》、《太炎讲学记》;卷三《光华文学院长叶思昆训话纪录》、《致大公报记者书》等均是第一次批露。在这之前,对钱基博先生的研究专著,可以说没有,《年谱》是第一部。曹毓英选编的《钱基博学术论著选》及所附《钱基博先生著作目录》,刘梦溪主编、傅道彬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及所附《钱基博先生学术年表》和《钱基博先生著作要目》,刘桂秋《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鐘书》及所附《钱基博简明年表》,张岂之主编《民国学案·钱基博学案》及所附《主要著述要目录》,都不能算作专著。所作年表,也都比较简单,相较而下,《钱基博年谱》无疑更为完备。再如,上述几本著述,均未反映钱基博的史学专著《清鉴》与《明鉴》的情况,《年谱》也作了要旨介绍。史学家何炳松于《章实斋先生年谱·序》中说过,做年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表面看好像不过是以事系时。其实不然。要替一个学者做一本年谱,我们对于他一生的境遇和全部著作,不但要有细密的考证,心知其意的功夫,而且对于和他有特殊关系的学者也要有相当的研究,对于当时社会的环境和学术界的空气,也要有一种鸟瞰的观察,正确的了解,才能估计他的学问的真价值和他在学术史中的真地位。所以做年谱的工作比单是研究一个人的学说不知道要困难到好几倍。就我看,《年谱》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但是书对先生著述的深层解读少了些。先生在湖南、武汉的部分也比较单薄。所引著述,没有标明详细出处,也给阅读带来了不便。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品格、文化观、教育思想和在文学、经学、诸子学、文献学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与钱鍾书、钱穆学术关系等问题,都还有深入研究的余地。正如傅宏星评价先生所言,“他不仅为20世纪的中国学坛培养了一位‘最伟大的智者’——学贯中西、享誉当代的大学者钱锺书——而且也以自己的别识心裁,抱朴守愚,著作等身,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坚实基础。所以钱老先生也是特别的一位,他的学术成就、道德事功,无疑与陈寅恪、柳诒徵等人一样,代表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继承”。《书品》2007年第三辑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作者挖掘了不少史料,很好。但是写法上,还有进一步的斟酌的空间。
  •     物美价廉,纸张、印刷都不错,可惜装订没锁线。。。
  •     随翻一页(25页),见到锡金军政府,校对还是要有点耐心哦。钱先生潜心古籍,作为研究还是很有意义。
  •     邮递速度还行。书也值得一读。
  •     很喜欢钱老的书~
  •     基本好年谱,细读。
  •     体例较精,功夫也较深,可资参考。
  •     P274:吾最全力斡旋的,是大学的党狱!当国民党得意的时候,大学的学生,往往有些受政府或党的金钱津贴;做特务工作,监视同学,按月报告……(不要以为现在就没有了)
  •     资料丰富
  •     近人做年谱,往往以长编视之,故年月下系以杂志、日记、书信、评论等文字,虽片墨之用皆以附之。然文章冗不可读。此书亦犯此病,然钩掘史实亦有可取。然不皆不如钱老自述与自我批评看起来淋漓尽致。观钱基博文章,似取博通一路,与其子学术不侔。反与钱穆多有近似之处。
  •     这本书真的不错的,值得大家读读,扎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