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胡适历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重寻胡适历程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42637253
作者:余英时
页数:274页

章节摘录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联经出版公司重新编校的《胡适日记全集》是一部最完整、也最合用的新版本。最完整,因为它以曹伯言先生整理的《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为底本,又增加了一些以前未收的新数据;最合用,因为《胡适日记全集》四百万字,翻检不易,联经本附加一册人名索引,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最近一、二十年来,晚清到民国时期许多重要人物的日记都已相继出版,为现代史的研究领域增添了很丰富的史料。但以史料的价值而言,《胡适日记全集》恐怕仍然要占第一位,远非同类作品所能比肩。理由很简单,从1917年到1962年,胡适无论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都一直居于中心的位置,他一生触角所及比同时代任何人的范围都更广阔,因此他观察世变的角度自然也与众不同。更难得的是,他在日记中保存了大量反对他、批判他、甚至诋毁他的原始档,这尤其不是一般日记作者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他的日记所折射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生活世界,而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读完这部四百万字的日记,便好像重温了一遍中国现代史,不过具体而微罢了。联经出版公司毅然决定出版这样一部庞大的日记,其原动力只能来自一种纯净的文化理想。因此刘国瑞、林载爵两先生提议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文时,我在“义不容辞“」的直感下便一口答应了。现在开始着手写序,我却不免颇为踌躇,因为我不能决定采用什么方式把《胡适日记全集》的史料价值充分而又系统地呈现出来。21年前我为《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编着,联经,1983)写序时,除了《胡适留学日记》之外,其余部分尚未刊行。所以我只能从思想方面着眼,写成了一篇〈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但其中很少谈到他个人的事迹。自1990年《胡适日记》影印本(台北:远流)问世以来,它便成为我经常浏览和翻检的一部史料。在一切涉及20世纪文化、思想、政治动向之类的论著中,我往往先参考《日记》,一方面寻求整体背景的了解,一方面觅取具体证据。日积月累之余,《日记全集》逐渐引导我进入了胡适的世界,我在20年前的一片空白今天总算勉强填补起来了。反复考虑之后,我最后决定根据《日记全集》的内在线索,把胡适的一生分成几个阶段,并分别点出其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但在每一阶段,胡适个人的生命史上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现在由于《日记全集》的出现,其中有些问题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我自然不能在这篇序文中讨论所有的疑点,因此下面仅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我相信这也许是使读者认识《日记全集》的价值与意义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内容概要

余英时,1930年生。美国哈佛大学史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历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香港新亚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
著有《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现代儒家论》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书籍目录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
一 留学时期(1910——1917)
二“新文化运动”初期(1917——1926)
三 “大革命”时期(1926——1930)
四 侵略阴影下的新北大(1931——1937)
五 出使美国(1937——1946)
六 内战时期(1946——1962)
七 落日余晖(1910——1917)
后记
谈学谈诗二十年
——序《胡适杨联往来书札》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前言
一 胡适的出及其思想史的背景
二 思想革命的始点
三 长期的精神准备
四 思想革命的两个领域
五 胡适思想的形成
六 方法论的观点
七 实验主义的思想性格
八 胡适思想的内在限制
《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
胡适与中国的民主运动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征引书目

作者简介

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阶段,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題,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对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随着《胡适日记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问題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
本书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来面貌。

图书封面


 重寻胡适历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胡适是个大才子,多年以前的。我总认为自己也算是一个“聪明人”,所以总想看看几十年前公认的“聪明人”是什么样子的。原来,胡适是做哲学研究的,因为在五四运动中发表了很多文章而产生了胡适崇拜的现象。也即,大家未必理解他的学说或主张,只是慕名而已的多。和我现在的状态一样。前前后后,看过很多文章和纪录片都提起过胡大才子,一直满好奇的,可是不知道究竟是啥专业的,以为和鲁迅、陈独秀(他具体是啥专业的,我也不知道,似乎我们接受的宣传总是天然的有那么多模糊性存在)等有过交集,所以就当成是文学家了。现在才明了,人家是研究哲学的,还受过罗素的指点。除此之外,对于一二九运动有了新的认识。“一二九运动没有五四运动型的学生领袖,因为他的领袖是真人不露相的地下组织。“城里城外”互造“谣言”以保持运动的热度不下降,其实正是出于“领袖”的暗中策划。”“一二九是刘少奇主持中国北方局的一大杰作。当时中共为了解脱在陕北的困境,决定发动全国舆论以促成中日战争的及早爆发,学生们沸腾的爱国热忱,自然首先成为这一新策略的突破点。”(高文华:《1935年前后北方局的情况》,收入《中共党史资料》(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出版)页183--188;陆璨《晨星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页7、19)年轻人火气旺,总是凭借一时冲动去做事,然而北大等高等学府的学生是当时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代表,还是如此,不得不说独立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如此被人利用何苦来哉?(胁迫罢课,不参加学校表决等等内容,大家感兴趣还是自己去查资料吧。本书作者余英时的角度是站在台湾方面的,仅作参考。)胡适也被人质疑过学历。他的博士学位也被人攻击过。呵呵,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啊。似乎中国人总是逃脱不了这个命运,辩论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就转化为人身攻击。这是为什么捏?
  •     對於研治中國思想史——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的人來說,“胡適”這個名字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不管我們採取何種評判的立場,胡適畢竟在20世紀上半葉的思想學術界具有他人所無法比擬的中心位置。爲什麽胡適能夠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取得中國學術思想界的領導地位?爲什麽剛好是胡適而不是其他人?對於歷史學的從業者來說,首先是一個需要解釋的歷史問題。在我以為,《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一文提供了一個扼要而精闢的解答——雖然不全面,但卻也是幾乎不可能全面的。對於如何研究思想史,此文也可以算是一個非常好的範例。它不僅概述了五四運動前夕的思想環境,深入剖析了胡適的思想準備及其對通俗文化和上層文化兩個領域的衝擊,更從學術思想的內在理路上解釋了為何胡適及其所引進的實驗主義能夠成功。一種學術思想,一種思維方式方法如何能夠移植、接榫到一個全新的環境中去,或者如何能夠剛好在某一個時代得到迅速而廣泛的認可,僅僅從外在的社會經濟變遷來解釋,又或者以一句時代發展要求輕輕揭過,是遠遠不夠的。胡適個人的思想結構,實驗主義哲學或其他哲學派別與中國傳統思想基本架構之間的關係,都需要從學術內部本身進行解釋。這樣,“思想史”中間才能看到“思想”,也才是真正的“思想史”!在爲《胡適日記全集》所寫的序言中,作者通過日記的記述澄清了胡適人生的一些或大或小的疑點。作者當然清楚,日記材料由於記者本身的立場,難免會存在偏見甚至不實之處,尤其是胡適的日記是寫給後人看的,裏面甚至還有刪改、補記的地方,僅憑其中的敘述是不足以完全支撐起一個真實的胡適的。因此,作者以日記爲主,而比對了相當多其他材料,使得他筆下的胡適更貼近那個歷史上的胡適。當然,我也不敢說作者是完全“中立客觀”的。裏面有些敘述,恐怕仍然需要其他不同記載的檢驗。看似有些意外的是,作者前後花了近20頁的篇幅勾勒胡適與Roberta Lowitz女士的一段情緣。雖然這一段與書中其他部分所主要涉及的中國近代思想學術史、政治史似無甚關聯,但對胡適這個“人”卻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胡適的個人形象也愈發鮮明、立體起來。這與那些治史而不喜歡讀詩詞,或者以為其無甚價值的人——治中國古代史者尤甚,有著鮮明的對比。歷史是由人構成的,而人又是鮮活的、有生命的,古代的詩詞恰恰是最能反映一個人真實性情的文字。這也是很多人觀詩詞乃至一句之作而能預見作者將來成就、歸宿的重要原因(這方面的記載在古代相當多)。那麼,生動的認識一個人,不也是歷史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么!書中諸文,大多屬於根據新材料所得出的新認識,所以對作者而言,是“重尋”,是“再認識”。於我,卻都屬於胡適先生的一場“首映‘秀’”。十分慚愧的是,以前只讀過胡適具體的關於學術思想史的幾篇文章,甚至連《中國哲學史大綱》都不曾讀完,遑論其它了。對於他的生平和他的思想,零星的知道一點。這次通過此書,算是補充了,對於1910-1960年代的中國思想學術史乃至政治史,也都有一番新的認識。之前曾向NP請教誰寫的胡適最好,他推薦了余英時和羅志田。今年余英時的這本書出了新版,也就賣了下來,抽了點時間翻過。於我的論文,大概是有些“不務正業”吧(其實,就方法、視野而論,對我還是相當有啓發的,只不過與主題不相關而已。)。可惜這個毛病卻總也改不掉。昨天聽張文江先生關於《莊子》的講座時,他還提到讀研究生,就不要學,或者說是對於拿學位“該學的”都沒學,我於此大概是頗有些相似的吧。這本書,雖然封面上沒有改,但裏面全都作“適”,算是還了“胡適”的本來面目,沒有爲他改名。但以我私心揣度,這個版本可能逃不過一些刪節(去年底的一本談陳寅恪的書刪去了不少,另文會有說明)。如果我的猜測屬實,於胡適所堅持的“自由主義”立場不啻是一個諷刺。他的理想暫時還看不到實現的一天,而他這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an incurable optimist),又不知是否會悲觀起來呢!2012年5月24日夜
  •     余英时先生的文字在广博征引下非常具有启发性,语言既简练又严谨(陈建华的《从革命到共和》在这方面要差不少),并且余英时先生非常善于概括、撷取重点和疑点和难点,于是借着这些功力,就有了这本书的一个主体,就是依照胡适日记将胡适的一生分为七个阶段,扼要走过一遍。胡适的博大过专,意思是在他爆得大名及他之后的一生中,不少专门学者在那一门的功力都能甚过他,但他却能成为“中国的伏尔泰”,也正在于此。他提倡白话文,动力在于让中国的文化为所有中国人学习,而打破一种文化的士人垄断,他自己的写作向来是追求易懂,他在美留学期间,已经将国民导师作为自己的今后目标,那么要在社会的各个层次的人中产生广泛影响,就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浅显——即,“启蒙运动心态的主要困境在于肤浅;它无法欣赏任何思想深邃的事物。于是,在哲学上,杜威、赫胥黎、达尔文和马克思风行一时,而柏拉图、康德与黑格尔则无人问津。”并且,胡适虽然师从杜威,但是他只是撷取了杜威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即大胆地假设,小心的求证,而从无兴趣去探究杜威哲学的全部内容,余英时先生说这一点对于现在迷失在西方哲学世界艰深内容中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启示。而在此,又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即为什么后来胡适的广泛影响会被马克思主义所取代,问题在于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两种哲学方式,胡适“成也方法论,败也方法论”,在那个问题繁多的社会时期,人们对于改变世界的哲学的急迫是解释世界哲学所无法满足的,而胡适的只取方法论显然是巧于避免单纯介绍解释世界的哲学思想,而更靠近后者,然而这种根深蒂固于胡适思想上的方法论是不可能允许他提出一套宏大的改变世界的理论的(如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那样),因为他不可能只有大胆的假设,而没有小心的求证!我原本对于胡适先生的认识也很肤浅(现在或许也是),这大概是国民导师角色或者启蒙者角色共有的特点,就是显得他的思想是容易理解的,因而曾经我对他也不是很感兴趣,直到我阅读到傅斯年。傅斯年是一个锋芒毕露博闻强识性情耿直雄才大略(未能真正施展)的人,史语所这个光芒万丈的机构正是他一手建立和维护的,然而他一生最为服膺的人,是胡适!他曾说,“我是胡先生的打手”。因我个人非常崇拜傅斯年,也因而对胡适感到极大的好奇,希望知道他的不同凡响到底是在哪儿。虽然目前只读过这一本即另一本由胡适纪念馆馆长潘光哲所编的《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能瞥见一角,胡适的魅力对我而言,有民主自由、有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这种乐观既表现在他对民主自由终会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相信民主自由一定是历史的大趋势而专政独裁必定是短暂逆流,也体现在他面对一辈子都持续不断规模庞大的谩骂批评之下的容忍态度,我依然记得一个故事,就是反右的时候,大陆大规模批判胡适,包括他留在大陆的儿子胡思杜,汇编成八卷本的《胡适思想批判》,而那时在美国的胡适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将这八卷本看完的人)、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有在驻美大使任上促成美国支援以及美日谈判破裂的功绩、有他很早就对斯大林和毛泽东式社会主义的清醒认识(这种认识实在让人佩服,许多伟大的知识分子都未能认清),有超乎常人的坚持和强大内心(他一生从未改变过他的自由民主立场,从认清苏联式共产主义,到办《自由中国》,到劝蒋介石不再连任总统,他从未改变更从未畏缩),有他认为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晚年信条(想想晚年的他,容忍两个字尤其让我感动,大概这是他总结一生的两个字吧,让我想起了殷海光先生)。这些虽然只是我所敬慕的几点,但是已足使我感到,如果我们那时便接受他,我们中国的人,也许至少可以避免不少伤害了吧。假设总是让人唏嘘,不去想了,但愿我们今人能够从胡适那儿能继承下一些应当时时铭记的一些话。我现在竟也养成了一些记笔记的习惯,用你的妙笔生花本。我摘抄了一些胡适早点留美日记中的文字,觉得很有意义。他在进德中有“表里一致——不自欺,言行一致——不欺人,对己与接物一致——恕,今昔一致——恒”,第三条感动我尤甚,这大概是他一生所以能海阔胸襟的缘由吧!另外他还说过“极权与民主的冲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急进的革命与渐进的改革,(二)控制划一的原则与个体发展的原则”,如果一件灾难本可避免,那这就会使你痛苦,重读胡适,便会时时有这番痛惜之感。余英时先生的著作非常值得读,非常想再读他的文章!下一个阶段,希望把三本与苏联知识分子有关的书作为一个系统慢慢看完。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个人比较喜欢余英时的作品,从他的《士与中国文化》,到《论戴震与章学诚》我都一一的读过来,先生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曾经师从于钱穆,杨联生二位大师,造诣非浅,这本书的质量也很好,胡适之 是美国经验学派大师杜威的高足,二人思想碰撞相比会是一场值得观看的好戏。期待
  •     大陆的鲁迅,台湾的胡适,是历史的选择还是权者的玩弄?都是竹篮打水吧,鲁迅还只是鲁迅,胡适也还是胡适。一个谁都不原谅,一个谁都原谅,都是别的人无法企及的。
  •     关于胡适,了解的还是太少了
  •     本来约四号的字体也不厚想四天左右能看完吧?但还是看了一周左右。我觉得是有点忙,我马不停蹄都还常觉时间不够,也只有尽力而为不留后悔。另外这书虽然分这么高,我自己却觉得只是写了一些作者很散、很初步的一些研究结果,谈不上多深刻跟震动,倒不如直接看容忍与自由来一窥胡适得好。倒是作者写的1938年胡适出使美国的一段情缘的考证让人印象深刻。
  •     这本书并没有对胡适下一个定义,我喜欢这种通过胡适日记去了解胡适思想的写作......他解释了为什么胡适会在近代中国暴得大名的原因,以及在最后关于五四的多重面相与多重方向的断言启发很大。
  •     非常喜欢余英时的书。不仅语言简洁有力,而且讲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实。胡适当时为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前往美国,做了很多努力及贡献,但今天人们并不提此话。
  •     余英时先生的扛鼎之作,研究胡适跳不过去的经典著作
  •     自由就是你的基本权利应该受到保障。
  •     首先,里面用新范式这一概念来探讨胡适与新文化时期的学术情况是具有启发性的。其实,这本书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红杏出墙,如果出墙,也不要成为名人。历史学家是凶残的,他们甚至会列表格去挖掘你的私生活。
  •     五四运动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是一场“文化与思想的规划”还是“伪装的政治计划”?
  •     这本书是对余英时有关胡适文章的排版再录,勘误较多,尤其是最后一篇《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纰缪累见于文中。如果不是“处女座”患者,对错字、错印有较大的容忍,这本书还是可以拿来一读以了解胡适生平与思想的,书中特别对激进派的思想何以最终控制中国近现代思想做了散点式的透露。
  •     余公乃胡适的传人。
  •     “没有胡适之的时代我们读余英时”
  •     本书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来面貌。
  •     “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     《〈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一文,从清代训诂、考据学到“变异”再到“技术崩溃”的背景,作为“新典范”的源头,也算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历史的画面油然而现。已豆列。
  •     好书好书,大家之作,胡适是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
  •     16书37。早上本想出去走走,但放不下昨晚翻起的这本书。胡适的书俺翻得少,仅《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都只写了半部,故黄侃笑曰:胡适乃著作监矣。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部没有了也[呲牙]不过,胡适的八卦俺看了不少。一个20多岁就暴得大名、历久不衰,在现代学人之中胡适先生排得上前三名吧。从这本书里,俺又新知了胡适与Robby的一段八卦,Robby先与胡适有段情缘,后嫁于杜威,成了胡适师母[呲牙]年华老大心情减,辜负萧娘数首诗。哈哈一笑[呲牙]
  •      余英时先生在学术界的影响是无需多说的。这是作者研究胡适的论著。本书研究探讨胡适在他人生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引发大家兴趣的关键点,作者选择研究角度,让事实说话,对有些事情予以澄清。作者是想让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来面貌。本书是好书。
  •     70
  •     余英时先生根据胡适日记对胡适的生平和思想所做的研究。
  •     一本非常好的小黄书;老相好突然变成自己的师娘一定肥肠刺激
  •     很好。
  •     三序三文,最有价值的是为《胡适日记全集》所写的序《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和为《胡適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所写的序《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论五四运动是“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一篇亦颇新人耳目。余英时之长处在于长时段的勾勒、小问题的考索,高屋建瓴又勾稽入微,无学究气,无媚俗态,读来尤平易、妥帖、扎实。
  •     可怜的胡适之先生成为了意识形态的牺牲品,作为老北大的校长,至今仍不能光明正大的在校园里为您树一尊雕像,更可悲的是,先生的思想和学问早已为那些从小就接受意识形态教科书的大众青少年所不知。
  •     书中对胡适日记进行了挑选,沿着他日记书写的脉络,重寻了一代学术大师风雨的一生。
  •     余英时是钱穆和杨联升的学生,但是在思想上却是胡适的门徒,这部书固然是从思想史的角度评价胡适,但是关于自由民主的内容何尝不是夫子自道。不过,好在学术师承与门户之见可以相得益彰,余英时大可以用钱穆的思想史来表彰胡适的思想,虽然不知道乃师是否支持其做法。钱穆留在大陆,余英时去了美国,胡适还在飘荡。
  •     余英时先生写的回忆胡适,告诉真实的胡适,而且书中介入余先生自己的感触,正好限时抢,很喜欢真本书
  •     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阶段,一向都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题,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封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随着《胡适日记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问题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
  •     了解胡适历程好书。
  •     余英时先生是位史学大师..“人文学科领域的诺贝尔奖”——“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首位华人得主,重寻胡适历程.严谨的治学精神。从胡适日记全集中遴选出来的观点,自然是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极其方便的方式.我也很欣赏喜欢胡适写的文章。不失为一本好书。经典。值得藏读。
  •     好看激情,倒是这书是怎么通过审核的,好奇
  •     后几篇影响较大。然术业有所攻,近代学术史论文属于意义建构型。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只能说还行。
  •     余英时的胡适,早想买。刚好限时抢,买而藏,读。
  •     不得不叹服余先生在胡适研究上的敏锐嗅觉,通过本书不仅对胡适的生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胡适在思想界的地位和贡献有了了解。客观而深刻得考证推理可以使胡适先生得性格态度学识得以真实展现。
  •     胡适日记疑点突破,传记文学研究法,可资借鉴
  •     重寻胡适历程,很不错的书,品相很好!
  •     余英时讲述胡适在现代史上的贡献
  •     我好像稍微知道余老的書為什麼被禁了。。。
  •     余英时是胡适的学生,他写胡适有看头。
  •     很棒的书,大家写大家,余英时的笔触很有力。自己也很喜欢胡适这个人,一代英才啊。
  •     根据胡适日记,澄清了胡适一生中的一些疑点,重寻当年历程。印刷精良,内容严谨,受益匪浅。
  •     胡适的历程千头万绪 或许只有余英时才能这样剥茧抽丝 值得阅读与收藏的一本书
  •     文人毕竟敌不过政治的纷扰,胡先生其实很多想法的初衷都是非常对路子的。关于胡先生的第二本书,以日记为蓝本,能感受到他更为立体多元的样子。
  •     因为熊培云崇拜胡适;因为大爱宾四先生所以知道了余英时。胡适的思想值得我们深深发掘,而拜读前辈学人的研究心得对于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这本书很值得。
  •     不错的入门书。通过作者余英时先生到达胡适先生。
  •     胡适的伟大,可以用一周的专题报告讲完,我们要以怎样中立的角度述说他呢?余英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不想相信任何政党的话,只相信一般历史的评价。
  •     又是一段旅程
  •     胡适 主题阅读 第三本。 其中对于自由、与民主的阐述,清楚具体。包括对社会主义在苏联、在中共早期、在世界历史的发展的大趋势下的大胆直言、预言的准确。时间给予了证明!
  •     重读余英时和罗志田对胡适的研究……
  •     先生此书,通俗易懂,精细考究,趣味横生,醍醐灌顶
  •     在胡适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围,有着一些令人费解的谜团。一个人的一生往往会留下一些不可记录的内容,但所幸胡适先生日记全编的出版为后人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与研究提供帮助。余英时先生根据胡适的日记,使用史学家的方法,对围绕在胡适生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胡适及他的研究历程。
  •     从书中不仅看到了胡适的坚韧,更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文人的那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精神(即民主和自由),虽然他在历史上时而受人敬仰,时而受人批评,但是他在历史上推动思想文化进步和推动中国走向民主自由改革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     这不是一本标准的传记,作者通过几个维度(主要是日记)来对先生进行评述。在很多时期,先生的主张都与当时当地的所谓主流不相符,用今天话说是不走寻常路,比如一二九运动等等,但真理果真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么,那又要民主岂不有点矛盾了么。是一本好书,但也要保持自己的理性,不仅是对书中论述不能尽信,那样不如不看,更是对即便相信的材料也要问一个意义所在,思考对当今,尤其是对自己的意义何在。读书首先为自己,简单的阅读量堆砌是在浪费自己时间,虽然比那些明显的放纵似乎要好些,但区别并不明显。
  •     乱世虽出英雄 可如此大师却累于乱世之中
  •     一团和气吧
  •     自从陈怀宇做讲座我就感觉到了对于学者从学术史、思想脉络上去评价他们的重要性远大于其对单一研究方向的功过评论,也促使我思考钟敬文在民俗学史、民俗思想发展脉络上究竟应该怎样给予他一个相对客观的地位。以后钟全集出版了我要好好研读啊。(算是明白为什么坊间总传闻余英时被新闻出版总署封杀了呵呵)
  •     我原本对胡适并不太了解,现在想更多地去了解胡适。那个时代的旗手。
  •     作者记录的内容是以胡适的日记和可经考证的史料为依据,所以内容比较客观。读了此书,真正感觉中国太缺乏象胡适这样胸襟博大有独立人格的文人,韩寒之流只学的胡适一点皮毛
  •     余英时的这本重寻胡适历程,从胡适日记谈起,其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言论,值得好好一读。相对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本三联的在纸质上明显要稍逊些,关注于内容也无碍大事啦
  •     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待证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认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智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可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性的思想力,方可才可以渐使人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才可以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
  •     余英时写胡适,两位学界大师
  •     从胡适日记出发,挖掘历史,对胡适的整个文化生命作一个客观的审视
  •     余英时对胡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从胡适日记来研究胡适,具有典范的意义。
  •     余英时被称为“海外胡适第二”,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史研究大家,通过对胡适先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近代中国学术界的动向,比什么李敖之类的写的好多了,一个是文人写的,一个是一般评论性的,你说哪个好?当然是文人余英时先生,李敖就是啥也不懂,一天在那儿胡叫的人。
  •     余英时的书,值得读。能进一步认识胡适。
  •     重寻胡适历程好
  •     正如该书书名,重寻胡适之历程
  •     是用胡适日记来解读胡适
  •     全书共收三序三文,非常好看,出乎意料的好看。篇幅最长的是两篇长序:为联经出版社《胡适日记全集》所做的序《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为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所作的序《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论学谈诗二十年》是为《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作的序,篇幅较短。三文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胡适与中国的民主运动》、《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于题目观,便可知此书涵盖面之广。    阅读中正色端容时居多,乐不可支时也不少,因为有趣的部分十分有趣。那些严肃的论述,余英时先生写得既清楚明白,又意蕴深长。时不时挥毫写就的长句,一口长气,一气呵成,分明表达着极复杂且微妙的含义,却游刃得绰绰有余,还总透着幽默,读来忍俊不禁,印象深刻。篇篇皆逻辑谨严,层层推进。    阅读此书,一方面享受着余英时先生清晰呈现的胡适先生澄澈、丰美的思想,不虚蹈的“启蒙”行动;一方面却难以自拔地深陷无奈、混乱的冥想,比如:如果有幸降生在胡适先生的那个理想国,那个自由、民主的国,此生何貌?胡适期待的理想世界,依然是今天太多人的梦想。    全书不到20万字,含量却相当大,我只拣两篇长序作些笔记,“心得”且不敢妄言,遑论“评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胡适先生为“不自由,毋宁死”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寻找到的依据,想籍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主、自由价值观的相通。我借来作此文的标题,因为觉得这恰是胡适先生的人生写照。  
  •     我说三联你还能更坑吗?
  •     读完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显然是余较差的一本专著,胡适很早就自己解释过学位问题,余又考了一遍,且挖了一段八卦,意义都不大,书里写的好的部分和胡适本身联系不紧密,历史学家很喜欢整个社会学理论来说明问题,余特别钟爱库恩,但麻烦把paradigm译成范式好吗,典范典范的伦家总感觉怪怪的
  •     从日记里看透胡适的思想路程
  •     余英时精通考据,研究细致。发现了很多胡适的生活细节,很好
  •     虽然不是家园柳,一样风流系我思
  •     此书有大名鼎鼎的余英时编,是众多胡适书籍中 比较中肯的一本之一吧。
  •     余英时对胡适的认识比较客观公允,随着史料的不断补充以及对胡适研究的不断深入,胡适在中国历史中的定位会越来越清晰。建议与《胡适日记全集》并读!
  •     答辩前读毕。
  •     胡适先生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对中国文化进步,思想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改良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道理,虽然最终中国走上了农民革命的道路,胡适的一些思想还是让人深思的。本书为余英时先生所著,余先生治学严谨,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宁鸣而死,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主义。中国文人的精神,当然,胡适先生在对日战争问题上的妥协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     余英时根据胡适日记研究胡适
  •     余英时对胡适的评述,很多依赖胡适日记。既有对关于胡适的历史事实的澄清,又有对胡适生平和思想的深入评述。特别是提出胡适“政治的觉悟比学术的成就还要高”这一观点,与很多学者不太相同,值得一看。
  •     #余英时眼里的胡适#能治学,也懂政治,保持清醒和独立,也算难能可贵。
  •     评论“重寻胡适历程”
  •     2013年7月7-8日读。2013-153。
  •     自由思想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的启蒙作用是没人能匹及的。
  •     胡适和余英时都是让人敬仰的大师!
  •     在动荡年代里,胡适这样的人既是学术人,也难免成为政治人,使他后悔没有时间好好做学术。大陆因此批评他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但是余英时从胡适日记里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一个终身奉行自由主义理想的传统又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余英时对胡适在美国和后来成为杜威夫人的师母的情感追溯很有趣。那么帅,在那个年代被一众女人爱慕太正常不过了。
  •     余英时细腻的文笔,将胡适学术的一生都展现出来了。不错。
  •     生动易读
  •     余英时先生的《重寻胡适历程》让我们对胡适有了重新的认识,正所谓“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来面貌”。
  •     余英时先生关于胡适的一本书,胡适这个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不能绕过的人物,余英时先生是海外中国思想史、历史研究的知名学者,本书虽然没有多少新意,但读起来还是非常有收收获的。
  •     已读从日记看胡适一生,挺好~
  •     胡适,现代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
  •     对于胡适一直很有兴趣,这本书又是余英时写的,应该很不错
  •     翔实的学术著作,各种八卦穿插其中,非常好看。一个真实而让人折服的胡适
  •     在余英时的书里,这本算是好读的。尤其是日记梳理,背后有方法和功夫,呈现出来却很扎实丰富。顺便说一句,这书放现在估计过不了审,至少要拿掉其中不少段落。想想也觉得,盛世呢。
  •     胡适在当时是唯一坚持民主和法治的人。。。适之先生,敬仰之~略略翻了下,与自己的阅读初衷有些差异,是想多看看适之先生的自由主义的,但本书以考据为主,只有《胡适与中国的民主运动》收获较多。。。
  •     胡适这个人的争议比较大,我学中文的,应该看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