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洪承畴传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020067558
作者:王宏志
页数:416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第一节 家世和传说中的少年时代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地区,自古以来被称为“地灵人杰,名士众多”之乡,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涌现出许多对国家、对人民起着不同作用的历史名人。仅明清时期,就有进步的思想家李贽、抗倭英雄俞大猷、民族英雄郑成功、著名理学家李光地,等等。这些名人在历史上毫无疑义都是被肯定的;但也有一些历史人物属于有争议的,如对清初的名将施琅,虽然原来也有不同看法,但近些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史研究的深入,对他统一台湾的功绩,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历史上争议比较大的人物,要算明清之际的重臣洪承畴了。否定他的人称他为“汉奸”,清朝的统治者后来也把他编入《贰臣传》;肯定他的人,说他对清初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臣。分歧如此之大,对洪承畴究竟应当怎样评价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评说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以他一生的历史足迹来对他作出评价,结论自然会更为公允。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二十七都英山乡霞美村(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据《洪承畴墓志》记述,盛唐时期,洪承畴的先祖本姓陈,是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唐玄宗时,官至太子太傅。后来,他因得罪了当朝权臣、宰相李林甫,谪贬至闽..死的时候,仍被封为国公,谥忠顺。从此,洪承畴的祖先就在福建英都落户繁衍。另一说是根据《武荣翁山洪氏族谱》的《谱记》记载:吾先世本姓陈,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也,唐景福间从王潮入闽。其后陈公洪进以漳、泉二州归宋。诸子在泉者世居郡城朋阳(今泉州北门外)及同邑嘉禾里(今厦门)。朋阳之裔相传于元初避乱入英山,是为我祖顺斋公。到顺斋公之子温斋公时,家道中落,入赘于洪姓人家,遂姓洪。洪承畴的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是明朝中期的庠生,赠中宪大夫,累赠太傅兼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曾祖母林氏,累赠恭人、一品夫人。洪以诜的一个儿子,洪有秩,字懋庸,选贡生。他天资聪慧,博学多识,以文章自命,和同里的李文节、黄文简齐名,他们都为当地人所推崇。明万历年间洪有秩在赴试途中死于杭州,年仅二十九岁。洪有秩就是洪承畴的祖父,死后谥宗南公,后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夫人戴氏在洪有秩去世时还怀着孕,不久生下这个遗腹子,就是洪承畴的父亲幼迹公。戴氏孝敬老人,抚育幼子,六十年如一日,后旌表节孝,累赠夫人。幼迹公名洪启熙,字尔朝,庠生,性格庄重,以孝子名闻乡里,后来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畴的母亲傅氏,累封夫人。这里说的累赠、累封,是由于洪承畴在明、清两朝官位显赫,因此恩及其父母、祖上,跟着受封赠。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习惯,这种封赠,并非实职。事实上,洪承畴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没有做过高官,家道中落,并不富裕。在洪氏宗族里,洪承畴居官显赫,在他之后,英都洪姓多有繁衍,详见洪氏世系表。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二十二日子时,洪承畴出生在外祖父傅员外家。那时,洪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傅氏娘家经济宽裕,外祖父心疼女儿,就把傅氏接回家中居住。傅员外家在南安丰州古县城附近的锦田村。丰州早在唐代就设置过,是个古老的县城,风景秀丽,至今还留下不少名胜古迹。那时闽南一带有个陋俗,房子宁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怕把风水龙脉夺走。洪承畴出生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母知书比较通达,不大在乎这些事,但是承畴的舅舅舅妈很不高兴。洪承畴刚刚满月,傅氏就抱着他回到英都霞美村。英都地处南安县西部,地势较高,三面环山,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如春。境内较有名气的山,首推翁山和英山。翁山状如驼背老翁,头戴斗笠,立于英都北边,山峰高耸,山脉绵亘。英山在翁山之南,状如雄鹰展翅,古代名为鹰山,后来因英溪之名,俗称英山。山上林木茂密,资源丰饶。英都境内水源充裕,英溪由西向东,再由南向北,缓缓流过,清澈如镜,注入晋江支流,小溪、沟渠纵横交错,山青水秀,风景瑰丽。英都盛产稻谷,为南安县一大粮仓,有“金英”的美称。早在南宋时候,英都就以翁绢和茶驰名海外。英都人口稠密,以洪姓人口最多,占全镇人口的98%。洪承畴的家乡英都霞美村(今属良山村),地处英都中心,境内的凤冠山盛产水果,又是英都的风景区,龙山北麓的云从古室是英都文化的发祥胜地。村内流水淙淙,林木葱郁,配上俏丽的红砖民宅,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洪承畴自幼就生活在这个秀丽的山村。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七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进入灵堂,他向外公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之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无惊人之处,但作为八岁的孩子,能顺口成章,足见其思绪的敏捷。洪承畴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在场亲友的称赞。洪承畴童年时代家境不好,据说到了十一岁,就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做豆腐干。每日清晨,还由他走村串户去卖豆腐干。镇上的英墟街,有个水沟学馆,是英都的才子洪启胤开的。洪承畴在水沟学馆附近卖豆腐干,学生爱吃,生意最好,他几乎天天都去那里卖。洪启胤对学生要求很严,常让学生对对子,对不出来的,就不能回家。有一天,洪承畴去那里卖豆腐干,几个学生围拢来,每人买了一块,洪承畴要他们多买一块,学生们愁眉苦脸地说,对子还没对出来,不敢多耽搁。洪承畴就答应帮他们对对子,但每人必须多买一块豆腐干。这一天,洪启胤看了几个学生对的对子,很满意,连声说对的好。这件事在学生里渐渐传开来,请洪承畴帮助作对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洪承畴的豆腐干也不用再到别处去卖了。洪启胤见他的学生作对子都要出去一趟,慢慢地也产生了怀疑。一天,洪先生拉着一个学生让他当场对对子,这个学生对不出来。只好承认是个卖豆腐干的小孩帮他对的。洪启胤立即让学生把洪承畴叫来,见这孩子样子很聪明,了解到是因家境不好不能继续念书,就想试试他的才思,于是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让洪承畴对。洪启胤指着桌上的砚台说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洪承畴看着自己卖剩的豆腐干很快答道: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洪启胤听了很高兴,就又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学学李白洪承畴明白,先生既倒过来以豆腐为题,他就也应以砚台做答,于是就随口读出: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先生听了觉得这孩子不仅有天分,而且抱负不凡,就去找洪承畴的母亲,劝她送孩子上学,并答应不收学费。傅氏自然高兴,洪承畴就这样又进了学馆,很为洪启胤器重,成为他的得意门生。洪承畴在水沟学馆学习非常用功,经常到恩师洪启胤家里借书看,从《史记》、《资治通鉴》到《三国志》、《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尤其是反映政治和军事的书籍,他更是爱不释手。洪启胤见了也很高兴,认为他小小年纪,就喜读治国平天下的书,将来定会有出息。洪承畴在一次作文时写了一篇读书心得,在文中赞赏苏秦的“合纵抗秦”,认为做官就应当为国家出好主意,替黎民百姓分忧,千万不要让天下混乱,国不成国,百姓遭殃。那时洪承畴只有十五六岁。洪启胤看了他的文章,拍手叫绝,还写下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在水沟学馆一学就是五六年,学业进步很快。据说,洪启胤后来要去京师应考,就把洪承畴推荐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泉州是府城,能在府城学馆读书的,多是纨祷子弟。他们见洪承畴穿着寒酸,土里土气,很瞧不起他。其中有个学生还会哼几句打油诗,就在洪承畴面前吟了一首诗,讽刺他是“山里鹧鸪”:山里鹧鸪咕咕叫,撒泡尿儿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块朽木岂能雕?洪承畴自然明白这首诗是朝着他来的,并不生气,随口回他一首道:谁说府城才子能?不信鲤敢跃龙门,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听了洪承畴回敬的几句,这帮纨祷子弟才知道这个“山里鹧鸪”不好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感到比不上他,对他也就不能不刮目相待了。洪承畴在泉州城北学馆又读了几年书,二十三岁那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考中第十九名举人。第二年,他又连捷,中二甲第十七名进士。有关洪承畴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信史记载极少,但民间传说很多。这里用了几段传说文字,以使传记系统些,至于传说是否可靠,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考证。我写的这本传记,史料力求真实、严肃,故本节特此说明。

前言

王宏志的《洪承畴传》修订本,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好事。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为他写传,对他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助于读者了解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以及了解他在明清之交真实的历史地位,还洪承畴以本来的历史面目。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洪承畴本是明王朝的重臣,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三边总督、蓟辽总督。但在松锦战役中,洪承畴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掣肘,不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思路:加上那时明王朝已经十分腐败,崇祯帝也不能给洪承畴以支持,导致松锦战役失败,他自己也被清军所俘。经过清最高统治者皇太极的劝降,洪承畴审时度势,最后投降了清朝。他为清朝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参与清朝中央佐理机务,在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劝降郑芝龙、得以顺利进军福建时,被誉为“开清第一功”。从历史主义的观点看,洪承畴之所以成为明朝的重臣,是从镇压农民起义军发家的,不值得称颂;而他降清以后,成为清初的开国功臣,在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都是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是应该肯定的。《洪承畴传》在对洪承畴降清、为多尔衮献策,以及佐理机务、安抚江南等进行认真分析之后,认为洪承畴之所以一直受到非议,是因为有些论者受大汉族主义的影响,总把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视为胡、夷、异族,一旦由他们入主中原,就说中国是亡国。

后记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编写历史教科书中,接触到一些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时由旧王朝转入新王朝的人物,这些人大都对新王朝的统一、安定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朝代,对他们的评价却有很大差异。如由隋入唐和由明入清的大臣,得到的评价就很不一样。为了搞清这个原因,我去翻阅清乾隆帝钦定的《贰臣传》,以了解那些被称为“贰臣”的人,在清初历史上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这部书共十二卷,收集了人清的明朝官员一百二十多人。乾隆帝把这些人列人“贰臣”,贬斥他们“大节有亏”。但是,我想,假若清初没有这一百二十多名明臣事清,那么,清初的历史将是怎样的?在满洲贵族的武力统一过程中,满汉及其他各族人民定会有更多的人在战争中死去,中华民族的元气将会受到更大的损伤。也就是说,恰恰是清初统治者重用的这批明朝降臣,反对屠杀政策,反对民族压迫,主张满洲贵族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对反清势力实行招抚政策,等等,这才大大减少了清初统一的阻力,中华民族也少遭一层生灵涂炭。当然,理想和愿望往往同实际效果是有距离的,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花费了较大的气力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并力图用科学的方法来驾驭这些史料。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我把对洪承畴这个历史人物评价的全部观点,都在书中坦露出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使对洪承畴及“贰臣”的研究引向深入,对他们作出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内容概要

王宏志,女,1937年生,北京人,原籍安徽歙县。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研究员。曾任编委、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等,曾为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为吴晗研究会副会长、洪承畴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等。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著述颇多,主要有:《洪承畴传》、《旧史新谭》、《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等,与苏双碧合著《吴晗传》、《文革第一冤案——“三家村”文字狱始末》,与金若年合著《吴晗画传》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家世和传说中的少年时代 第二节  社会动荡不安和洪承畴初露头角第二章 三边总督 第一节  主抚派的失败 第二节  主剿派的胜利和晋升三边总督第三章 蓟辽总督和松锦战役 第一节  满洲的兴起和明朝的蓟辽危机 第二节  授命蓟辽总督 第三节  松山决战第四章 降清始末 第一节  清朝对汉官汉将的招降政策 第二节  洪承畴背明降清 第三节  随清军南下第五章 清军人关和洪承畴佐政 第一节  李自成进京和明朝的覆灭   第二节  清军入关和洪承畴佐理机务第六章 清军南下和洪承畴总督军务 第一节  清军南下和弘光小朝廷的灭亡 第二节  洪承畴招抚江南走马上任第七章 “开清第一功” 第一节  初定安徽  第二节  击溃浙东的鲁王军队 第三节  招降郑芝龙和清军入福建   第四节  剿平分散的故明宗室抗清势力  第八章  江南的政权建设和经济措施 第一节  健全地方政权 第二节  推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三节  父丧、疾病和小差错第九章 再次入京佐理机务 第一节  返京后的家事和国事 第二节  顺治帝的重要辅臣 第三节  迎接达赖活佛方策之争 第四节  从满汉大臣矛盾的漩涡中跳出来第十章 经略五省总督军务 第一节  各地抗清形势的高涨 第二节  委以五省经略重任 第三节  上任后的战守方略 第四节  受到攻击 第五节  孙可望的降清和洪承畴的留任第十一章 进取云贵 第一节  进取西南“首在收拾人心” 第二节  运筹帷幄 第三节  “固内剿外”的长计第十二章 “鞠躬尽瘁”谥文襄公附: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洪承畴传》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洪承畴。忠臣的背叛明清转折点上的洪承畴有人说,他是明朝的第一掘墓人;有人说,他是开清的第一功臣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是明朝最倚重的干城之器?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还是开清第一功臣?是遗泽咸知的夙望贤臣还是大节有亏的汉奸贼子?……

作者简介

《洪承畴传》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洪承畴。该怎样评说——沉浮在明清之际历史风浪中的洪承畴?他走过了两个朝代,历经过七位君王。崇祯帝为他殉节的谣传“痛哭遥祭”,皇太极亲手为他披上自己的貂裘,顺治帝对他“信之独真,任之独专,用之独久”,康熙帝却对他“大功不赏”。百年之后的乾隆更是将他视为“贰臣”而加以贬斥……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是明朝最倚重的干城之器?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还是开清第一功勋?是遗泽咸知的夙望贤臣还是大节有亏的汉奸贼子?

图书封面


 洪承畴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大略地看完了这本书,感觉还是不错的。最早知道洪承畴是那一段庄妃色诱洪承畴的传说,偶然间读了这本书,书中没有对洪的臆想,基本上都是史料的引用,很可靠地感觉,就是不那么生动,然而这才是历史人物传记的感觉,如果生动就成小说了。这本书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看明亡清兴历史进程的角度。洪承畴虽然在明朝也是重臣,但表现并不突出,而且那时候明朝的边关统帅更换如走马灯一般。清朝皇太极、多尔衮、顺治都能倚重洪承畴,给了洪承畴一展抱负的机会。明亡清兴,也算是历史的偶然吧,如果没有李自成亡明天下大乱,大批明将降清,以满洲那不多的人怎么可能占领全中国。大乱之时,鹿死谁手真是难料啊!根据书中罗列的史料,可以看到:满洲是外部祸患,而真正灭亡明朝的是农民起义,有的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到这一点了,但是,皇帝因为坐天下久了,对于百姓能够承受多少赋税却是拿不准,以为再加点没事,再加点没事,终于压垮了。内部稳定确是最重要的。明朝亡,可以说是气数已尽,谁家也不必然坐千年的皇位。洪承畴作为一个——人,在乱世之中,能做得了多少主,只是尽可能地保全自己的性命罢了。
  •     对于君,实在不是很喜欢,但是对于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总有些许的偏爱,于是想要借君之事迹,以一隅而窥天下,来了解这段历史。我知道,当你站在什么位置,有什么信仰,会决定你对一件事的态度。恰如君之身份,是明朝的叛将,却又是清开朝之臣,后世的我们站在名族统一的角度,君是为了民族统一而战斗,同时采用招抚政策,减少伤亡。后世的我们一点一点在为君洗白,从洪承畴纪念园到态度,一点点在改变。我知道松山之役后,君面对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赴死。回想君之经历,乃投笔从戎意气风发之士,饱受仁义礼智的训导,似乎可以想象君意气风发慷慨就义的模样。但是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君会投降,包括遥哭痛祭的崇祯皇帝,细细想来,面对一个风雨飘摇的腐朽之朝,降清也是一个无奈之举,这是一颗被明朝腐败凉透了的心。但是啊,君之投诚,也凉透了几百年后的心。但是百年后的我们似乎都没有立场来骂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生或者死,皆在自己的掌握中。每次重看松山之役,便会想起巨鹿之战。君与章邯的际遇是多么相似,同样效忠一个腐败将死的朝廷,同是降将,唯一不同的是历史对他们的态度。我并不是在抵制什么,歧视什么,我说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态度也不同。有人选择降清,有人选择赴义,有如文震亨般为国死节之士,也有担心水太凉头太痒之辈,自然有二朝之臣。有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有些气节不可以丢失。我承认,君是一个文韬武略之才,评定江南,经略五省,进取云贵,每一件拿出来都是战功赫赫。每次想到君,自然就会想起史可法,同样书生而践戎马,可惜能力实在相差太多, 回想起南明弘光政权,便不忍扼腕叹息,不能及时统筹全局,还在关键时刻远离政治中心,他几乎不能与君相比,除了梅岭上的那抹英魂。陆叔叔告诉我,扬州十日是一曲悲歌,有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正如当马奇诺防线被迂回攻破,法国当即投降,君当以民为先。但是当国将不国之际,我们的气节呢,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和信仰呢。能抛弃,能改变的,都不叫信仰。
  •     洪承畴的选择宋强小时候读历史演义,经常看到劝“英雄”投降的故事,而且无不引用两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劝说者无不自引为正道,“英雄”们往往沉吟良久,一番长吁短叹之后弃暗投明。这类“英雄”在书里不是少数,洪承畴便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但王宏志先生著的《洪承畴传》不是历史演义,它是根据可信的历史材料写成的,对深入了解洪承畴很有帮助。在战斗中失利被俘,无非两种结果:被杀或投降。洪承畴和部下被俘后,清军当然是希望他们投降的,因为他们可以帮忙策反明朝官员,尽快侵占中原。洪承畴下属的各级将领一百余人、士兵三千余人誓死不屈,统统被残忍地杀害,其中包括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便跟随他左右的诸多铁杆部下。看着自己的同僚、亲信纷纷被杀,洪承畴这个最高长官却选择了投降。选择了投降,就是选择了一条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路,选择了为苟全自己性命而屠戮同胞的路。洪承畴是明朝的三边总督、蓟辽总督,是在外征战的最高长官,享有非常高的威望,其地位大概相当于抗美援朝战争时的彭德怀司令吧。那时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侵扰,一片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景象。洪承畴被崇祯帝委以重任,率领明朝最大规模的几十万军队与清军决战。可惜的是,在松山决战中,明军惨败,洪承畴被俘。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说洪承畴已经壮烈殉国,崇祯帝痛哭流涕,准备为之进行全国性的祭奠。祭奠活动准备就绪,却突然传来洪承畴变节投降的消息,这是明朝万万意想不到的,举国上下惊慌失色。想想吧,国家的军队总司令都投降了,还靠谁来保家卫国呀,还有谁是可靠的呀!只能坐等灭亡了。洪承畴投降后,向多尔衮积极献策。这太可怕了,一个对自己军队部署优点缺点了如指掌的司令员居然帮着敌军谋划攻打故土的作战计划!洪承畴是这样出谋划策的:“布告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立大功者,则破格封赏,法在必行,次要务也。”《洪承畴传》的作者在这里看出了微言大义,强调洪承畴在劝诫清军不要大肆屠杀明朝军民时起到的作用。作者认为,清代明是“历史的必然”,在这个必然的过程中杀戮是少不了的,洪承畴的建议似乎可以证明他在“历史的必然”性中保护了无辜的百姓,为历史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洪承畴提出不屠戮的出发点并不在此,而在于从根本上快速地瓦解明朝政府,让清军迅速征服天下,自己到时也可以邀功封赏。这丝毫不能开脱他的历史罪过。同时,“为避免老百姓受到残杀”似乎可以成为洪承畴选择投降的自我安慰,他可以因此而心安理得地为清军指明占领故土的方向。仅就杀人一事来说,清军向来十分残酷,每攻陷一个城池都会把官兵全部杀掉,并俘虏大量百姓充当女真贵族的奴隶。在征战过程中,清军虽吸收了投降的明朝官员的建议而有所收敛,但即使不计算死于无辜的老百姓,又有多少拼死守卫疆土明朝将士命丧黄泉。事实证明,清军也并没有因为洪承畴等降将的建议而改变残酷的本性,后来在攻打城池时仍屡屡有屠城的“壮举”,如扬州十日屠城、江阴屠城和“嘉定三屠”等等,每一次死亡人数动辄便是几十万。在清军犯下的罪恶里,洪承畴等降将难逃其咎。洪承畴帮助清政府镇压各路义军,镇压各种因反对“薙发蓄辫”而起来反抗的有骨气的士人百姓,直到双目失明再也无法服务才告老退休。有人说他是“开清第一功臣”,站在清朝的立场上来看,确实如此,如果没有洪承畴为之南征北战,清朝不可能那么快消灭掉众多的明朝小皇帝和各路义军。洪承畴为清政府死心塌地地卖命,但是,不知他是否意识到,投降的将官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用,反而始终被猜忌。在以依靠满族、蒙古族军队而生存的清朝皇族政权眼里,洪承畴这些降将只是一种工具,只是拿来攻城略地、巩固统治的看家狗。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洪承畴的晚年无比凄凉。洪承畴去世后,碑文里列举了种种他在清朝担任的官职:“原任经略湖广、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太傅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武英殿大学士、三等阿达哈哈番”。这些官衔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他的待遇只有“三等阿达哈哈番”,即三等轻车都尉,是排在公、侯、伯、子、男之下又列的一个等级叙三品,而轻车都尉又分为一、二、三等,他位列最末一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立下了元帅、将军级的功劳,最终却只拿到了科级待遇!这还不算,乾隆帝时,令人编写《贰臣传》,以人物传记形式将降清的大臣挨个写进去,洪承畴是其中第一个。现在想想,“识时务”者未必是“俊杰”,择主而仕的未必是良臣,他们还可能是汉奸、叛徒。将人比之为必须依附树林而生存的鸟,这本身就是对人的贬低,本身就是一种将人的追求简化为只为生存而活着的禽兽。这种说法背后是一种信仰跟随利益转移、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思想。这在春秋战国时的谋士身上体现的最为集中,例如苏秦,先到秦国进献吞并天下之道,被秦惠王拒绝后,转而跑到赵国、燕国,进献合纵抗秦之道。他们给后世开了一个恶例,即见风使舵、惟利是图,不讲任何原则、没有任何心理底线。这种思想衍发开来,变成为利所诱投降变节也就很自然了。这在中华文化内部绝对是有巨大的破坏作用的,就像一个除不掉的肿瘤,影响所及足以导致全身坏掉。满清入关后,强行让全国人薙发蓄辫,给所有人打上奴隶的烙印,凡有反抗者便以刀兵镇压。然而,与这种强制性的奴化政策相比,更可怕的是投降的人,他们首先已经从内心里臣服了主子,为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惜杀害更多的同胞的性命。有人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但是,汉人的骨气廉耻恐怕不是满清杀尽的,而是洪承畴等这些降将们杀尽的,他们使中华文化的血性饱受摧残,加速了奴性的蔓延。近几年来,常常听到一些为“汉奸”平反的文章,其做法无外乎号称要辩证地、客观地看问题,进而为他们的行为辩护云云。如说秦桧年轻时曾是爱国青年,他主张的议和也有道理;如说汪精卫年轻时曾刺杀清朝摄政王,还是孙中山遗嘱的撰拟人,他的投降路线有其苦衷等等,好像只有标新立异才能体现今人的能量和本事。但我们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要延续中华民族真正优良的传统?延续中华文化的骨气和血性?不管他们做“汉奸”之前行为如何好,做“汉奸”有何苦衷,关键还是要看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关键表现,所谓“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们既然选择了投降,那就根本不是松柏,根本就没有中华文化的骨气和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承畴这样的人是必须唾弃的。《洪承畴传》,王宏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排版、印刷都很好 史料也很翔实
  •     烂
  •     洪承畴传
  •     何为贼?朱元璋是否为贼?李世民是否为贼?满汉之分是群,地域之别为群,官民之分也为群?如此则贼多矣。
  •     喜欢了解明末历史的值得一看
  •     他走过了两个朝代,历经过七位君王。崇祯帝为他殉节的谣传“痛哭遥祭”,皇太极亲手为他披上自己的貂裘,顺治帝对他“信之独真,任之独专,用之独久”,康熙帝却对他“大功不赏”。百年之后的乾隆更是将他视为“贰臣”而加以贬斥……
      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还是明朝最倚重的干城之器?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还是开清第一功勋?是遗泽咸知的夙望贤臣还是大节有亏的汉奸贼子?本书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讲述一个真实的洪承畴。
  •     只有贼汉?
  •     洪承畴不是汉奸那这世界还有汉奸吗?过几年王小姐该帮汪精卫也翻案算了 再深入一点,夏完淳,陈子龙,张煌言,李定国们 ,甚至岳飞都是些反潮流的异端!
  •     《洪承畴传》
  •     送给父亲的礼物,他爱不释手,连说不错
  •     还没看,纸张不错,是正版
  •     就当前而言,兆铭同学“平反”的时机还不甚成熟!
  •     怎么写都不会错
  •     汉人是否是贼?
  •        洪承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贰臣”的十字架,无论他有多少才干,与张苍水、左懋第等南明前臣相比,洪贼有亏大节。洪贼亨九、尚贼可喜等丑类若能因为大清国(国家本是晚近形成的概念,洪效力的统一只能是满虏的洪业)的统一安抚人民而平反而千古,那真是天大的笑话。
       我的图片中年轻立者即为少年英雄夏完淳!建议大家看一下社科院清史研究所杨海英所著的《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书结尾部分的忠奸之辩分析的很精彩,尤其脚注中傅斯年先生怒斥洪贼后人一节(傅大炮有些偏激,有点唯出身论了)。
      
  •     史料丰富,但对史料的辨析和深入程度稍弱,讲历史还是多情节性叙述,读了对清初史事有了概括的了解,图片比较丰富。站在吴三桂、袁崇焕、皇太极、多尔衮这些名字后面的洪承畴终于浮出水面。
  •     这厮是真的看得进去吗?
  •     这本书不像《XX那些事儿》,写作十分可观,不偏不倚,特别是崇祯,人们惋惜他自杀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他的无能和过失。洪承畴投降却给他修坛,孙传庭殉国却不给他加封,崇祯性多疑,敏感而摇摆不定,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     当然不否认有中间状态,从整体上判断洪亨九的一生,“贰臣”的色彩要浓一些。但他的治国之才和政治抱负没人能否定,只不过效忠的是当时的异族。
    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顾、黄、王及傅山、八大山人和方以智等先人的做法,能在神州陆沉时保持气节苟活。至于子龙、夏完淳、苍水等取义成仁的诸君,更应是我们敬服的对象,但遗民不过三代,这是无法改变的。另外,但若要为虎作伥,自另当别论。
  •     休闲书~
  •     一本老书了 重新再版,没什么新内容
  •     书很好,看的很过瘾
  •     协助异族诛灭同族,不是贼难道是汉!
  •     还不错。洪承畴是贰臣,不管多么劳苦功高,多么识时务者为俊杰,没有气节,没有忠诚,这是事实
  •     可读性不高,但观点大致正确
  •     好书,好人
  •     传记,不是小说。天使与魔鬼历史没有 好人,坏人。角度不同而已。
  •     明之罪人,清之功臣。
  •     图文并茂、文字晓畅、情节生动。
  •     很重史实,客观。
  •     极为一般,研究一下
  •     我就爱看传记类的书籍,今能开心阅读,是一种享受!
  •     洪承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人物,了解一下。
  •     何为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