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201053110
作者:李长之
页数:258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古史杂识之 不可鄙薄司马迁  葛剑雄先生《货殖何罪》(《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九期)纵横恣肆,古今事例信手点化,可谓文理俱佳,令人获益匪浅。但说“深感太史公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一般学者之上,也比当代某些史家高明”,很有模拟不当的意味。司马迁何止比现在某些史家高明。关于为史一道,司马迁无人可及大概已是古今共识。再往宽泛处看,司马迁身后还没有任何学人能在对历史、社会、人事诸多方面的综合把握上可与之比肩,这恐怕也不算妄言   司马迁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业,这一点应该说也做到了。恕笔者孤陋,似乎还没看到什么人对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自许说三道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应该算是完成了圣人般的事业。既然司马迁功同《春秋》,他是否享有过哪怕片刻,如同孔圣人般的社会崇敬呢?答案是,从来没有。于是,司马迁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何写出过“圣人级”专著的作者,得不到圣人级的待遇?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葛先生的上述句式,绝不会转换成“才深感孔夫子的远见卓识……也比当代的某些……高明”。而且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转换句式。   其实,司马迁留下的这个命题,他自己已先行破解过,他说:“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原来大质已亏的刑余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资格。所以,司马迁又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看来司马迁椎心疾首还不仅仅是因为尘世间的屈辱以腐刑为最,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创,其人其书再也不会被后人视为圣人圣物。果不其然,不仅后世学人每每发出“史迁不察”之类的词句,即使高明如葛先生者,也不自觉地将他所不值之人以司马迁这杆大秤掂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的伟大不仅在于能打理前史,也在于其能预见其身后之事。当人们为司马迁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文思欷嘘不已的同时,又免不了堕入其生前已存在、身后仍延绵不去的世俗观念中去,从而不会以虔诚的崇敬面对司马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司马迁已先行预见了两千年之后的世态,但也无法料定自己的命运。或许会有人说,司马迁受宫刑是咎由自取。这种认识无疑是指责司马迁烧糊过洗脚水,完全是厚颜无耻地替统治者的残暴张目。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不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汉代也是寻常之事,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就记有一个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未闻失侯夺爵。所以对司马迁的受刑原由还应当遵从他本人的说法,即“上以为仆沮贰师”,也就是蒙受了莫须有的腹诽罪。因此,可以断言,两千年前司马迁蒙受的冤屈,是.的罪过。   当然,葛先生丝毫没有认为司马迁是罪有应得。这可以从文章处处表现出来的对.统治的厌恶及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上得出结论。但葛先生的无意识还是受了世俗观念的影响,以至于他把自己不以为然的人和现象与司马迁扯到了一起。须知,不论对什么人来说,只要能与司马迁放在一处较高下,都是一种抬举,而不是相反。另外,有关货殖问题,胡适先生曾有过与葛先生类似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

内容概要

李长之,一位隐藏的大师,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与吴组湘、林庚、季羡林并称为[清华四剑客]。

书籍目录

序自序第一章 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 一 伟大的时代 二 楚文化的胜利 三 齐学 四 异国情调和经济势力的膨胀 五 这个时代的象征人物——汉武帝 六 司马迁在这一个时代中的意义 附录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第二章 司马迁的父亲 一 世传的历史家并天文家 二 司马谈的思想之渊源 三 批评精神和道家立场 四 司马谈与封禅 五 伟大的遗命 六 天才的培养第三章 司马迁和孔子第四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上)第五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中)第六章 司马迁之体验与创作(下)第七章 司马迁的精神宝藏之内容第八章 司马迁的风格之美学上的分析第九章 文学史上之司马迁代跋:“因为他是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常新”

编辑推荐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作者李长之,一位隐藏的大师,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与吴组湘、林庚、季羡林并称为。

作者简介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中主人公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图书封面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司马迁是史学家还是文学家?我至今仍难以判断,我乐于认为他是史学家,但我不得不承认他有着文学家的精神灵感。读了很多版本的史学史,太严肃的介绍,使司马迁变得陌生。而李长之先生作为文学家对司马迁的理解,那真正是生命化的交流。在李先生的笔下,我也通过他理解着司马迁,感受着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与他的精神,那么切近生命的真实。恍惚中,司马迁就活跃在我自己的生命里,我真心崇拜他的浪漫与激情。或许,司马迁真正的人格,作为史学家永远无法理解。而只有文学家的思维才能够与他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他深层次的精神契合。这本书使我不可抑止地微笑,我甚至有时候按捺不住自己随之迸发出的情感。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在汉武帝的英雄时代里,熠熠闪光。
  •     李长之先生此书,详尽地追溯了司马迁人格形成的根源。从时代,文化,阅读,个人经历,甚至是结交的朋友,父亲的言传身教等各个方面来分析这个伟大而坚韧的灵魂成长的土壤。其中对于司马迁精神组成的观点,是我之前并未思考过的,读来觉得颇有趣味。影响汉代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楚文化的浪漫奔放的情调,而齐国才是黄老学说的发展的根源。这两种文化,前者代表感性,后者也包含着方士的宗教精神,两者的融合,塑造了汉代独有的浪漫精神。李先生从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层层梳理,一直看到文化的根源,尽显大师的大气的笔调和风范。而其对于司马迁人格精神的评价,又展现了他对于这个文学史上悲剧英雄的深切感怀。 汉武帝,是这个时代不可否认的英雄,他给汉朝带来了繁荣与骄傲。这位意气风发的英雄帝王,有着征服一切的欲望,他为这个时代定下了一种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浪漫基调。李先生几乎是用一种史诗般的笔调来描述这位帝王的,他是汉朝精神的代表,与之相比,弱小的司马迁在这样摧毁一切的力量之下,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但司马迁也是这个时代精神的一部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同样也是这种力量的显现。在这个时代,他不幸成为了残酷政治刑法的牺牲品,但这个时代,也给予了他创造与开拓的勇气。在悲剧降临之后,司马迁选择忍辱著书,李长之先生认为,这是他要实现父亲给予他的教导,写作一本如同《春秋》的史书,从而成为第二个孔子。在李先生看待,司马迁的身上有着儒家和道家相互作用的印记,他将儒家文化的本质归结为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求在己,不顾现实的精神。”与一般人们对儒家所认为出世立功的看法截然不同,李先生认为这才是儒家精神的本质,一种非功利的精神,而司马迁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就,也源于其能够用一种非功利的态度来完成史记,于是史记变得以成为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能够脱离封建意志而得以留存的史书。而道家的清静无为的精神,也成为司马迁审视历史,看待政治的一个重要角度。两者在他的笔端得以融合,也铸就了《史记》无可取代的地位。以往读《史记》的评论,大多评论者关注的都是司马迁在悲剧经历对其写作的影响,而李长之先生却不仅仅谈悲剧,他甚至认为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说是一种必然,这种命运的根源就是司马迁所具有的汉代浪漫主义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迁命运与著书立说,都是必然,时代与文化,是组成其精神的重要因素。这倒是让原本的命运悲剧带上了一层宿命的色彩,而司马迁本人,也似乎成为了融于这个时代的一个鲜明的符号。此书对于司马迁人格的分析,旁征博引,非常精彩,然而在文风方面的分析,运用了许多新造概念,对称律,减轻律,递进律,感觉学理色彩浓重,但又缺乏分析和支持来说明其真正的价值所在,后文对语言的分析,也不过是选取几个实词,虚词来让读者感受其精妙之处,缺乏分析并没有让人产生感同身受之感,可能与李先生的时代,语言学研究并不发达有关?李先生的语言充满激情,仿佛不是评论历史人物,而是哀悼多年深交的好友,学术书籍能如此感情饱满的写完,可见当年的大师,对学术的真热爱。书中有些见解看法虽支撑不足,但也让我们窥见了当年大师们敢想敢说,敢于提出自己新创建的学术精神。
  •     在三水中学实习,得语文科组长出差,有幸能讲《报任安书》。但只给两节课时间,于是字词句不能祥讲,只能从司马迁的交友之道、价值观与生死观等方面来探讨。看了《清明》这个视频中朱军与于丹的对话,知道了李长之先生的这本书。于是从华师图书馆借来读,发现其风格真是感情丰沛,主观性强。写司马迁仿佛在写自己。作为学术作品虽说有失严谨,但作为文学作品来读,是很感人的,我很喜欢这样的文字。明后两天就要自己挑战录播课,希望能留下一个美好的课堂,一些片段的记录以供回忆。以下摘抄: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一种浪漫精神之最露骨的表现。司马迁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是聪明智慧,是才能,是不平庸,或不安于平庸,或意识到自己不平庸的。尤其为他所深深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规律,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的人物。够得上资格的,就是项羽和李广。后来一部《水浒传》也无非是写一种寂寞之感而已。你想,平白地一百单八个好汉,还不是都像阮氏兄弟一样,只要把一腔热血卖与识货的的么?原因是太寂寞了!司马迁写这些人物,更是由于自己的寂寞,不过来消遣自己,正如施耐庵写一百单八人也是来消遣自己而已!司马迁似乎并没有到晚年,他是圆满地在精壮的青春中结束他的生命的,汉武帝在精神上也始终是最富有活力,最后还不失为一个大政治家的手腕,最后还在奏那求仙漫游的尾声,也何尝有晚年?——这时是浪漫的大时代,他们都是浪漫精神的象征,浪漫精神原是只有青春,而无所谓衰老!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李长之先生的研究十分具有启发性,这本较《道教徒的李白及其风骨》要成熟许多,但先生一贯的文采飞扬、情感充溢却未曾变化,读来酣畅淋漓,醍醐灌顶。
  •     李长之灼见真知,且行文气贯长虹,很带劲儿
  •     天才的司马迁
  •     大二唐代文学课所读。
  •     读来酣畅淋漓 李长之与司马迁可谓英雄惜英雄
  •     虽不严谨,才气纵横
  •     学术文也能写得平易近人如小说般好读,李长之真是好样的,从鲁迅到李白到司马迁,清华四才子之一果然不负盛名,到底是浪漫主义的批评家才能准确的审视浪漫主义的文学家。读完李陵那一节跟着作者一起湿了眼睛。
  •     读大书之余读这样的小书是非常愉悦的。
  •     二十岁的时候大概会喜欢
  •     學院派修習史記時的必讀書目。
  •     啥叫咬文嚼字?这就是了,胡乱翻完。
  •     扬雄云:“子长爱奇”。与生俱来的天赋和良好的后天教育铸就了一个颇具浪漫气质的司马迁。一个敢于讲真话的司马迁,一个经历了人生痛苦却依旧忍辱负重,完成使命的司马迁。 以前亦曾看过关于司马迁的一些书,却从未如长之先生一般,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解读得如此透彻,如此畅快,如此令人起敬而又引人深思。 于是突然明白了一点——真正的大家,不仅能读出书中之意,更能透过书本看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加以诠释。孟子所谓“知人论世”,正是斯意也。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不仅是书中的主人公,还有伟大的作者。
  •     现在还记得04年张学姐向我隆重推荐这本书的场景。时间真快啊。
  •     对得住程奶奶了。
  •     这行文也是浪漫得不行了 #对司马迁的真爱感受到了#
  •     作为昔日的清华四剑客之一,李长之先生的见解却让人增长见识。笔墨含情。
  •     李氏此书,观点新颖,才华横溢,比起现下一些严肃呆板的史记研究论文集,多灵气生气而少学究气,读其书,亦可见太史公矣。
  •     真是一本从第一页起就进入高潮了的学术著作。。。。
  •     长之先生是感性之人,读此书时也大概被他感染了吧。
  •     大学读过
  •     李先生于太史公之文厥有所得,而惜其见道之未广。
  •     李长之,写的东西很不错,是少数用灵魂写作的带有诗意的作者。
  •     我读的是80年代的三联版,大师之作
  •     我能感受到作者那种与司马迁的强烈的知音之感。绝对是本好书!只奈我文化水平浅薄,读本书就像小学生看大学教材一样,云里雾里,惭愧!
  •     汹涌澎湃。在寒假的最后一天,在7教的一间寂静的教室读一本寂寞的书,寒假第二十八本。
  •     这是一本很有学术味道的书籍,但是读起来有读小说的感觉。打到孔老二不过是民科的意淫罢了。。。。。儒家在秦汉政治和社会思想史作用基本上属于零,相对于政治史的悲凉,很多原先所谓弱小的时代和地区,相对应的是文化和经济的巨大进步。这个是值得深思的。真正让人理解司马迁的评论家
  •     李长之先生真是大才。行为波涛汹涌,激情澎湃,而又能有理有据。长之先生说司马迁是浪漫主义者,长之先生自己何尝不是啊!
  •     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不错!
  •     为这本写过书评,写的各种全面感人不解释,司马迁是个伟人,这点毋庸置疑。
  •     这本书写的有点悬,就是这个感觉而已
  •     《史记》是抒情的,而司马迁则是浪漫的抒情诗人!他深的老庄之意却行随孔子道以致招祸,而伟大的人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被现实所欺,依旧用不屈的意志留下不朽。
  •     思想不正,评判过于武断。
  •     感性的學術敘述。大約是同情之人。
  •     没有勇气翻开《史记》,读这个解解馋
  •     非常棒!
  •     才气与学识兼具。
  •     just so so
  •     像在听他讲课一样。很全面,但是却觉得不客观?
  •     没有勇气翻开《史记》,读这个解解馋
  •     李长之真是浪漫且富有激情~学术著作能写的这么好看,满分满分(⁎⁍̴̛ᴗ⁍̴̛⁎)但是第六章尤其是各篇年代推测真是无聊……以及有些看法还是可以商榷的……
  •     很喜欢,就是买不了,到别处买了,唉。
  •     大二时老师推荐的书。
  •     看完第一章我就该……
  •     感情色彩过于强烈,反倒让我对司马迁的看法更克制了
  •     好书!李长之,果然是隐藏的大师,难怪可以和季羡林等四人并称“清华四剑客”。
  •     还不错
  •     补
  •     写的那是激情勃发啊,李长之真是一个十分感性、十分激情的人。。。那么,由此可断定,他一定是一个诗人!这本书呢,也就是诗人的诗兴大发,是诗人与诗人的惺惺相惜。。
  •     其实我自己不是很认同这种根据自己的推测赋予历史人物过多意义的写法,当然,在这个批评史学这个流派中备受推崇的李长之,比起一般作者又慎重得多,所有的论断都是建立在足够的史料基础上,因此看上去还是有理有据的,4颗星
  •     还是夏老师推荐的呢
  •     畅快淋漓,然感情太过。
  •     翻过
  •     本人十分喜欢这本书,可是收到的居然是盗版!郁闷!!!
  •     余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     从精神上与司马迁相同,才能有如此热情洋溢的表达。
  •     士人心态
  •     绝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