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正传 哈同外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杜月笙正传 哈同外传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12-1
ISBN:9787108032690
作者:徐铸成
页数:301页

章节摘录

姬觉弥是早就参透这个道理了。那个时候,尊孔复古的空气,又在康有为等的倡导下,日益浓厚起来。抬出造字的老祖宗,不仅更有号召力,而且,黄宗仰手中的佛教王牌,也可以压下来,真是一石数鸟的好主意。他越想越得意,决定在这上面大干一番。可怜乌目山僧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写了一个长的说帖递交罗迦陵,说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中虚拟的人物,像燧人氏、神农氏一样,并非实有其人,字是古代人在结绳记事中慢慢创造出来的。而且,佛教是从外国传播来的,是唐僧从天竺取来的经,和仓颉更风马牛不相及。华严大学是为了振兴佛教创立的,更不该挂什么仓颉的像。这封说帖递上后,如石沉大海。过了约十天,罗迦陵约见他,像非常关切地说:“上人身体不好,不要去管那些俗事了。华严大学,索性让他们去管吧。上人专心一志在频伽精合修真养性,有空可以来陪我参参禅。这样,可免除烦恼,一心超度众生。”黄宗仰诺诺退出,合十称谢。他心里明白,在这次斗法中,自己肯定是失败者了。在女施主的天平上,他的重量已微不足道。他意识到:“梁园虽好,不是久住之地。”从此,姬觉弥全面控制了这个学校,并于1914年改名为仓圣明智大学,名义上仍由罗迦陵担任校长,姬则以监督操握大权。在此以前,华严大学有学生一百二十人,其中有十到二十人是和尚。每天六时半鸣钟起床,七时吃稀饭,八时上课;上午四节,是国文、佛经、历史、地理。下午也是四节,即国文、佛经、算术、小学。有时,晚上还有高僧来讲法,八时击鼓睡眠。在一百二十个学生中,后来因吃不惯素餐,有十几人退了学。改称仓圣明智大学后,姬觉弥特地请了些老师宿儒来任教职。他还请罗迦陵拨了二三十万元,把校舍改建扩充,增设了中学、小学部。另外,在园的另一角,建房开设了女学。当时,姬所主办的《广仓学会杂志》,对这个大学,有如此记载:“越絮舞桥,即见仓圣明智大学石坊,坊前亘一小桥。缘径入校,广场十数亩,操场中天桥、浪木悉备,门榜八字,日:侯冈圣化,爱俪名园。讲堂寝合鳞次栉比。图书室、彝器室、武器室、礼乐器室,布置井井。设附属中学四级,高等小学三级,大学预科尚在筹备也。校章规定,概免膳宿医药等费,皆取给于园主人。祀崇仓圣,春秋修祀。“大学面东设礼堂,德清俞阶青太史颜其额。堂址宽敞,中肃立古圣仓颉先师牌位,左配为周太史籀、秦太史令胡母敬、司隶校尉程邈,右配为汉祭酒许慎、汉中郎将蔡邕、魏太傅钟繇。上列乐器橱四,下置钟鼓、柷敌之属,及羽筲、干戚各舞器。每岁三月十八日、九月十八日循例祭祀,歌舞交作,郁郁乎,观者咸有周礼在鲁之感。”看看那一期的《广仓学会杂志》,还选登了好几篇仓圣明智大学附中学生的作文,题目就很有趣。如“清太祖七恨告天论”、“刘聪陷晋二都论”、“韩柳文派异同论”、“明季三大案平议”,显然,都还像是科举场中策论的试题。看来,那所附中对语文、历史还是相当注重的。还有些题目,如果让我答卷,也不一定能及格。如“唐高祖(李渊)臣突厥,后晋高祖(石敬瑭)臣契丹,事迹相同,何以成败相反论”。真的,屈服与叛卖,究竟有什么区别?不是一个生了个好儿子,一个却因为后继者也是混蛋么?又如“鸿门一案,项庄舞剑,若当时沛公不免,大局将复如何?试平情论之”。“荆州之役,若关羽不为吕蒙所败,当时长江大势,将复如何?试详论之”。这样的题目,要中学生解答,也真不易。如果那时刘邦被杀,自然不会有汉朝的天下,当然也不会出现韩信、彭越这些英雄。“萧何月下追韩信”这类的故事,就根本没有了。至于项羽这个人,他一“坑”就是几十万人,这样的人,尽管他有四个眼珠(司马迁那么说),未必真会识拔人才,共治天下吧。至于关羽,连孙权要和他攀亲,他还说“虎女焉配犬子”,太没有自知和知人之明了。这样的骄将,即使幸免,能够改变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吗?前文谈到仓圣明智大学的春秋二祭,直到20年代,各地都还隆重举行。当然,被祭的不是仓圣,而是“至圣先师”孔子,附祭的也不是程邈、许慎那几位,而是孟子等四贤和七十二位高足。我们家乡叫丁祭,是三月、九月第一个丁日举行的。姬觉弥选了三月十八日和九月十八日,据传,他还有个“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他自己的生日是三月十八,这样,致祭仓圣,也就纪念他这位后圣了。能够参与丁祭的,总要有点功名,在我儿时,听说至少要秀才或贡生才有资格。至于主祭,照例至少该由进士翰林担任。我们这个小县,最末一个进士就是徐凌霄先生的伯父徐致靖先生。他早期因保荐康、梁,被关在天牢,获释不久就逝世了。我们老家这个破宅子里,只有一个疏房的哥哥,比我大约三十岁,侥幸人过学,一辈子在农村当“猢狲王”——私塾老师,每逢丁祭,是他最受人尊敬的日子。的确,此事也关系到小民的生活问题。孩子到一岁多,女孩自然不论,男孩则一定要等到丁祭那一天,吃一点胙肉,才正式开荤——可以吃荤菜了,取意是很明显的,这样,小孩长大,可以读得进书,可以中举发迹。我迄今还分明记得,我那位堂兄,每逢丁祭回家,双手捧一块不到半斤重的猪肉——所谓胙肉,一脸的得意之色。小孩当然不准去孔庙偷看这样的隆重仪式的。我后来看《儒林外史》里虞博士和马二先生等于泰伯祠祭祀的一幕,仿佛得到一点概念。旧报上记载爱俪园春秋二祭的情况,大概也具体而微。

前言

徐铸成先生是著名的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他先在国闻通信社和《大公报》工作,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其间和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他青年时期经历内忧外患中的流徙和辛劳;中年被划为“右派”,历经屈辱和磨难;晚年回首前尘,笔耕不辍,有大量著作行世。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徐铸成写下了三百余万言的新闻、通讯、游记、评论等,其中部分文章收入了他的学生贺越明编选的《徐铸成新闻评论选》(1984)、《徐铸成通讯游记选》(1986)和《徐铸成政论选》。与他人合撰了《朝鲜纪行》(1952),还编写了《与教师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60年代初为香港《大公报》撰写旧闻掌故,后编为《金陵旧梦》(1963)在香港出版。1978年后,徐铸成陆续撰写了二百余万言的回忆史料、小品掌故、人物传记和新闻学术论著,已出版的有:回忆掌故三种:《报海旧闻》(1981)、《旧闻杂忆》(1980)、《旧闻杂忆续篇》(1981);新闻学术二种:《新闻丛谈》(1984)、《新闻艺术》(1985);人物传记三种:《杜月笙正传》(1982)、《哈同外传》(1983)、((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杂感、随笔、游记等合集四种:《海角寄语》(1980)、《旧闻杂忆补篇》(1984)、《风雨故人》(1985)、《锦绣河山》(1987)。

内容概要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书籍目录

前言
杜月笙正传
前言
楔子
早年的历程
青出于蓝
几个侧面
鲜红的血迹
跻身工商界
轰动一时的闹剧
三头六臂
国难当头
恒社
“八一三”
香港四年
雾重庆
物资“交流”
“衣锦荣归”
彷徨狡兔
尾声和小议
附录为什么给杜月笙立“传”
哈同外传
自序
第一章
引子
“征途”
待机
直升
膨胀
第二章
创业
风波
赐面
筑园
斗法
仓圣
第三章
女学
祝寿
北行
登龙
辛亥
第四章
转篷
阴谋
浊浪
兼容
土缘
罗苑
攀亲
第五章
吸血
跌霸
晋京
陛见
秋游
赋归
第六章
大丧
孤鹄
趁火
收场
余音
附录徐铸成生平简表

编辑推荐

《杜月笙正传·哈同外传》:徐铸成作品系列

作者简介

《杜月笙正传·哈同外传》内容简介:本集收录徐铸成先生晚年所撰写的人物传记二种。《杜月笙正传》先于1981年间的上海《青年报》上连载,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哈同外传》先于1982年间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年出版。学林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徐铸成传记三种》,此二传收入。
杜月笙和哈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也是上海滩上的“闻人”。徐铸成先生为他们立传,既是普及历史知识,也是拨开迷雾,重述史实。作者自言,“正传”就是正说,“实事求是地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再现历史人物之本来面目。“外传”则是以史实为基础,“加了一点‘浪漫主义’的手法”,“添上一点夸张的描述”。这也是作者的探索和尝试。

图书封面


 杜月笙正传 哈同外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老报人在文革后写的杜月笙传寥寥数笔,尽得神韵杜月笙精明绝顶,在北洋军阀、蒋国民政府、抗日战争各个时期游刃有余于各个帮派间。成为上海滩一代“闻人”。但仍不容于各政治派系,最后客死于香江。李敖说:杜月笙曾经把蒋介石对他的态度比做大家对夜壶的态度: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小解,不需要的时候放到最阴暗的角落里。
  •     爱俪园是哈同夫妇的香巢,其间更有香堂、学舍,加上侍仆杂役,日常往还居住的人口有六七百人。哈同为了商业需求,虽欲避免与政治搅在一起,却又必须结交各路军政要员、亲皇贵胄、学人志士。各色人等出入爱俪园间。徐铸成先生在他的《哈同外传》里,爱俪园是叙事的主要场景。离开了爱俪园,他就不能讲清楚哈同是怎样的一个闻人巨贾,他的夫人罗迦陵如何摆布老公,而他们的管家又是如何操纵主人。爱俪园的沉浮,将租界横行、清帝逊位、孙中山代大总统、袁世凯替位称帝、北洋政府走马楼台、以及国民政府“上海新闻人”崛起等一连串的珠贝拾缀在一起。因此,哈同夫妇及管家逸事,在作者的小说笔法中轻松松地抖落出一段中国近代史。我原来以为哈同天生就是一个英国人。读后才知道他是出生在伊拉克的犹太人,到上海发达后入英国籍。幼时家中十分贫寒,其父携妻挈子到印度寻找机会。哈同二十四岁闯上海滩,在老沙逊洋行找到了一份“司阍”的活,也就是看门的职守。从这个洋行里的最低职位开始,哈同开启了他近六十年的发迹生涯。公正地说,做“司阍”也能瞧出生意门道来,哈同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因此他后来收括地皮、收租放贷、贩卖烟土,一生积攒财富,堪与国比。哈同是个会挣钱的人,他的太太是个会花钱的主。夫妇二人终身无子嗣,收养白人华人义子义女若干。不过,收养是为了扶孤,倒并非为了养老或传承烟火,这不失为义举;而且,哈同此人,虽历来因巧取豪夺、榨取金钱,为中国人诟骂,但徐铸成先生很公允地说他一生无诽闻之传,专守一妻,未置侧室。这在今天的暴富人群中也是极为稀罕的事情。作者解放前历任“大公报”、“文汇报”要职,是耳目通达的大记者、大主编,如果他都捕捉不到些许风声,看来哈同实在是个没“性趣”的人,或者是严重惧内的人。徐铸成先生是写故事的高手。轻松下笔,信手拈来。他的一生,几乎将二十世纪走通,一生又因从事新闻业的缘故,行走于达人政事之间,再加上扎实的历史功底,记事写人,颇为自然、随意、舒展,故事就厚厚重重地立了起来,令读者聚精会神、茶间饭后思之念之。难怪三联最近将其旧作结集,一一出版,我已经在盼着读他自己的回记录了。因为我相信,徐先生的人生会牵引出一个世纪的世态与万象。我现在阅读传记,如果发现作者只聚焦传主,或自传者太过顾影自怜,通常就不再阅读下去。天地之高远,人生却如浮游。一粟游于沧海之中,方显英雄本色;一粟夹于双筷之间,俄倾化为乌有。还回到爱俪园上来扣题。徐著中有一段夫妻对话,十分暴露人心和风趣有味。讲的是哈同携夫人游历北京,晋见皇室。还未到冯玉祥将清室清除紫禁城的时候,哈同夫妇为了生意之故,交结逊帝,只为皇家卷土重来留备后手。民国政府每年要花五百万两银子赡养旧上,这是当初清帝的退出条件。时值曹琨当政,逊清皇室依然保持着过去的礼仪和排场。颐和园尚未开放,哈同夫妇在太监引领下,从正门进入,参观皇家园林。虽说自家的爱俪园在租界内也占地广阔,水榭楼台、池塘假山,人说比荣国府大观园还要强上不知多少,但哈同夫人行至此间,却羞愧难当,对夫数落到:“这才是风光十足的大花园,和咱们的花园比起来,一个像大象,一个像小老鼠一样。杭州的园子(在西湖平湖秋月近旁的罗苑)更可怜,像一只臭虫。”哈同夫人说话形象,擅用比喻,颇有耶酥向门徒讲道的话风。她大概仗着钱多、地皮多,把老佛爷当做了攀比对象。好在她老公走在洌滟湖畔,保持清醒头脑,不由得提醒夫人:“你总是不知足,他们是一国之主,我们是普通的商人,怎么能相比。”
  •     这是一本平静窥探民国秘密的传记,记者之笔,塑造强烈的画面感。求实之心,没把历史写成一个小姑娘。高中时代在记者节的《南方周末》上读到徐铸成先生,先生说中国三件事最要紧“办一个好出版社,开启民智;办一份好报纸,监督权力;办一个好银行,融通工商,创造财富” ,如今想来仍然激荡内心。也曾经拿起笔,希望参与报业,可惜这个写字慢,当不得记者。杜“闻人”的传记,写的更为紧凑,情节安排得紧凑,黑帮老大的生活也如此精明和文雅,孟小冬也是杜家“小七”,养得已结名花送钟,杜老的福分啊。当然那个时代的怪诞和黑暗,确实让人“咂舌”,解放区的天真还算晴朗吧。徐老在前言后语,多次提到“记住昨天,努力在今天,创造更美好的明天”,不知是80年代出版物的应景话,还是发自内心。至少这两本传记第一句是做到了,让民国的上海滩历历在目,下次游上海,这可以当导游读本的啦。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讲的太粗,不过易懂!
  •     知道了一代大亨的别样人生。
  •     就传记来说,关于人物的故事和对人物的分析都很一般,如果想了解杜月笙和哈同,不建议阅读此书
  •     如作者自己所写,杜月笙自己毕竟见过一次,哈同就完全靠拼凑了。虽是以二人为主,也都是上海滩十里洋场的事,但却给人瞥见一段生动的历史,比起小时候能看到的那些民国,这里的要具象的多,也真实的多一点。
  •     说实话, 写的真没劲。
  •     哈同部分其实要好看的多
  •     杜那一部分较好。
  •     意识形态的色彩太强了。
  •     老上海风云
  •     为了看杜月笙买的,但是作者笔法有点诡异,说不上来......
  •     我想作为一个报人,写作太通俗,有效信息不密集,算是个优点吧?
  •     really good book
  •     讲历史多于讲人,个人感觉略有枯燥。
  •     简直是在补习我的近代史……为什么我觉得杜月笙好腹黑?
  •     散。
  •     这是二个民国时期的人物,经过个人努力和当时社会的环境下,能够叱咤上海滩,值得一看
  •     三碗面
  •     有点一家之谈,而且个人觉得作者受马列主义影响很深
  •     不错的传记,值得一读
  •     一个下午即可读完杜月笙传,我对哈同传不感兴趣。新闻记者出身的作者写得很诚恳,没有花里胡哨的噱头,只有以已所见所闻的简单陈述,加之作者于杜既非远又非近的关系,使本书有种写实的风格。全文既有大局势的动荡,也有小人物的左右,值得一看吧。
  •     只看了杜月笙部分,先生文笔很好,再加之民国时期的文人写作风格读起来感觉蛮舒服。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作者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进行叙述,很多讽刺嘲弄感觉不太合适得体,尤其后面几章有一些自己的类似“五毛”的感悟,很多评论非常主观。
  •     徐铸成先生撰写的严肃的传记。但文字活泼。
  •     这书感觉不错 价钱还便宜 慢慢看
  •     看看旧上海的十里洋场
  •     飘过。。。。
  •     没能读到徐铸成写的新闻,有幸看看他编的历史
  •     三联是我心中最靠谱的出版社
  •     首先说杜月笙,因为杨猩猩一段不着边的评说而看,感觉徐老先生想仅凭这100来页就想把这位民国时期的大闻人说清楚无异于梦呓,从文字的描述方式来说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把它叫做“文革后时代化”;其次,哈同,恰好今天看的晓说新一期《上海大班》,主角也是哈同,大的历史主线没错,小的细节有争议,老先生自己也说一些对话是自己想象还将此与司马迁写《史记》相比较,哈哈哈,感觉从感觉色彩和一些事实陈述上还是有所偏颇的。
  •     整体写的比较散吧,没能很好的描述人物传记。感觉有点道听途书后再整理出来似的。
  •     杜月笙的事迹太多了,做为一个只与杜有过几面之交的人来说,写杜的正传未免也太自信了些,其中大量引用了其他书中的例子,且用主流思想观去介绍杜这个人是相当偏颇的,余以为书名改为[杜月笙外传][哈同外传]比较好。 但是书中对上海20-40年代的时局描写相当不错,有许多真实的镜头,对于当时一些文人,报人的介绍很不错。
  •     书到之后因为我在学校,在家收货后父亲先看了一遍。
    他对关于哈同一部分评价很高。
    可惜纸张有点泛黄了,或者可能本来用的纸就不太好。
  •     记者的笔调'全文的记述有点杂乱'同时自己的观点和意识倾向太过于明显
  •     在某处亮点着落在作者身上,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未假雕琢的悲怆的天真;随时间消失和生成的禁忌们;
  •     作为了解的途径,还是可以的。徐先生的文笔啊……说理不见得高明,不过中正;叙事不见得流畅,可是细致。
  •     书是正版书,但是这本书内容写的太浅
  •     真的让我大呼过瘾,以至于不知用什么标题来概括我的感受。杜老板,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小瘪三,成为叱诧上海滩的头号人物,不论在那个时期都做着,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哈同,可以说他是上海滩的缔造者。
  •     喜欢这本书,以前在图书馆看过,简洁清晰有趣
  •     大记者徐铸成晚年之作,少记逸事,多所议论。
  •     叙述者痕迹太重,读着不顺溜。不过采取了外部视角,这点应该比台湾徒子徒孙修撰的要好些。
  •     杜氏的太简单梗概了,哈同的太多没看完
  •     中等书 徐翁不善长篇
  •     此书应该可以成为反驳清华学子的有力工具。
  •     为人立传却总是以“听说”为主线, 恐怕难以服人。 这许许多多的“听说”凑成一个个明显凌乱的章节, 加之作者可能的思想顾虑, 看上去很像在听一个“结巴”在讲一个听来的故事。
  •     一般吧
  •     站得高,看得透,写得活。
  •     怎麽能看到賺錢的本事啊! 我覺得的確要學杜先生的氣度和對錢的態度,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還有哈同的敏感性。這個真不好説啊!
  •     哈同的部分果然是“外传”,感觉像戏说。
  •     读之前就略有担心书中写的这个历史阶段的敏感性,作者写作的年代的政治态度等会对本书有过多影响。但还是寄希望于作者作为老报业从业者,也许会能写出些不同。杜月笙的一段读下来,带有明显立场的评论性语言,对其人其事的选择性放弃或是选取,实在让人无法认同本书有个基本的传记的客观性。读了半本略有气愤,实在不想去读完了,也许将来会在随意翻翻吧,勉强能解解闷
  •     1900~1940年啊,看谁主沉浮。。。
  •     感觉书中多少透露出一股在那个年代出版而迎合的感觉。除去这些,还是挺好的。
  •     写得毫无乐趣,味如嚼蜡
  •      K828.9/24
  •     民国八卦
  •     李敖说,杜月笙曾经把蒋介石对他的态度比做大家对夜壶的态度: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小解,不需要的时候放到最阴暗的角落里。
  •     想看看杜月笙
  •     很牛逼的人生
  •     杜月笙传写的比较耐看,哈同的太散了,不好读,逻辑也没有理得太顺
  •     不好,不是很吸引人,故事不是很好看,太呆板了
  •     作者的特殊身份给文字增添不少说服力,文字本身也不错,但笔法并不讨巧,信息量很差,关键是时时不忘歌颂我党,让人诧异。
  •     大报人写好文字。
  •     还行吧
  •     上海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