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大传》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地理人物 > 张居正大传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0-1
ISBN:9787530630150
作者:朱东润
页数:453页

好坏参半张居正

对张居正中肯的评价:    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 这本书是一传记文学,作者以《张居正全集》为底著作,为底史料;又以传记文学的底精神,充分运用对话,但无凭空想象。作者说:“传记文学是文学,又是史,文字也许生动一点,但付出的代价太大,究竟是不甚合算的事。”可见作者对史料的尊重。

校对粗疏 制版也不上心

书是不错,可惜出版社太粗心,制版等等专务花哨,校对错误几乎让人怀疑编辑到底认真看了没有,所以有兴趣的不妨拣以前的版本来看

比较失望

说实在,朱先生名头很大但是不喜欢这本书才看了十几页,就无法再看下去了堆砌,而且有马列痕迹失望

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

前前后后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朱东润写的《张居正传》。朱东润的这本书,被出版社名列“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其余三本包括吴晗的《朱元璋》、林语堂的《苏东坡》以及梁启超的《李鸿章》。吴、林二位的书俺都有了,梁老先生的作品都是古文,比如他的《王安石》,可把俺老人家累坏了。因此不准备看他的《李鸿章》了,虽然很好奇,好奇这位清末的改革者对李鸿章的看法。说远了,回来继续朱东润先生。朱先生这本书写于1943年,他看了同时的很多传记作品,觉得小敌人们的写法有问题,因此他决定自己推出作品,以正视听。《张居正》果然是朱老先生的大作,文笔流畅,有理有据,观点鲜明,比前几年俺巨资购买的熊某人的《张居正》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当然熊老兄写的是小说,毕竟和传记还是有差别。另外一个能证明朱先生这本书价值的证据由黄仁宇先生给出:黄仁宇在他最著名的作品《万历十五年》里引用了《张居正大传》里的话,惺惺相惜啊。朱东润在书的前序里面提到了他的传记观,动辄引用莫洛亚的观点。安德烈·莫洛亚是俺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俺大学时把在图书馆里能找到的他的书全看了,毕业后又买了很多,至今仍不时拿出来翻看。莫洛亚的传记作品很丰富,包括拜伦、雪莱、仲马、雨果、夏多布里昂、巴尔扎克、乔治桑等等等等,与罗曼罗兰、斯蒂芬·茨威格并称为三大传记作家。莫洛亚写过很多小说,很多人看过他的短篇,因为在国内只有短篇结集出版。他的中篇《布朗上校的缄默》《幸福的本能》其实更加精彩。莫洛亚另一个堪称大师的领域是历史。他写过《法国史》《英国史》《美国史》,是法国史学界的扛鼎之士。朱东润的这本《张居正》行文风格很像莫洛亚的作品,因此俺也喜欢的不得了。朱东润先生成功的生存到了建国后,他躲过了日寇的伐戮,国民党的迫害,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大跃进时,朱先生正在写作陆游的传记,凡三种,预计5年完成。大跃进时代的人们都很疯狂,大家纷纷上台表明决心,要3年赶英5年超美。朱先生最后被迫上台,他说他本来打算5年写完,在大会开始之前下定决心提前一年完成,这时他表态,要提前两年用3年时间完成。场下一片讪笑,认为从5年到年也叫跃进?三年后大家都不吱声了,美国固然遥远,英国也在十万八千里外呢。只有朱老拿出他的作品,如期完成。朱东润在《张居正》的序里感谢他的妻子给他的支持。文革时,他的妻子被逼自杀,红卫兵要继续批斗他死去的妻子。朱老只能默默地低头站在一旁,在批斗完之后剪下妻子的头发以为纪念。后来朱老写了一本传记,把妻子的名字打乱重新排列为书命名。二十世纪四大传记的作者,钱钟书远遁,吴晗、朱老在国内,梁启超留下了梁思成在国内,这三人的下场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朱老这代人几乎是最后的国学大师,他们离世之后,我们的传统还有吗?

很不错

上学期因为一门选修课选择了这本传记。说实话,在中国历史所有的朝代里最不喜欢的就是明朝,因为他的乱实在让人惊叹。这本书里对明朝一贯的腐朽糜烂的朝野生活并没有做过多的描述,描述得比较多的还是内阁的政治斗争和几代阁辅的兴替,着实有点意思。另外,书里面引援了很多张居正的诗词作品和奏章,虽然张居正给人的印象多是权臣之感,但从文章辞藻中还是看出了张居正的才学。中国古代的权臣除了宦官,大多都是士林出身,这也是如今的很多政治家所不能及的。

被深刻地靐到了

两本书一起看,左《张居正传》,右《万历传》,看了几页对别人说:“朱东润神神道道,樊树志有点雷。”因为朱东润总爱用“大致”这个词,拿不准的东西你可以不写嘛,何必大致大致云山雾罩。说樊树志有点雷,大致(靠!)是因为他说我们家小张什么眉目媚秀。又看了几页,还是被朱东润深刻滴雷到了,大叔你可以不要一边叙述一边抒情吗?叙述得好好的突然来一句“归去罢!归去罢!”“杀!杀!杀!”囧到脸酸~小张律、绝都一般,乐府旧题写的可真好啊……捶地~为啥那么好呢?

学习人生的好教材

【旧文一篇】就我个人的口味而言,并不太喜欢那种仅仅堆砌故事和材料的传记,哪怕写得很生动也没有太大兴趣,还有那种纯粹的史书,列传世家什么的,我也看得很少,那些具体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什么的对我而言其实无所谓,我看过之后也很少会记得这些。我喜欢看到分析,看到事件背后的动机与思考,看到人物在遇到矛盾时的种种选择,也就是说,我喜欢关注事件内在的逻辑,而不是事件本身从这个角度讲,我甚至不会介意传记作者的个人发挥和揣测虚构。正是在这种揣测虚构中,我们甚至更加能够看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因为历史自身充满了匪夷所思的巧合和意外,而我们的虚构却必须符合逻辑与人性再说朱东润的这本《张居正传》,它吸引我之处也正在于书中鞭辟入里的分析。张居正、徐阶、高拱、嘉靖、隆庆、万历,这些君君臣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与周旋,被朱东润梳理的十分清晰,各人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的应对得失也都被朱东润一一点出。这是我最喜欢读的部分,给我很多启发,例如高拱当朝时徐阶和张居正的不同表现,朱东润的分析就非常透彻。可能他忽略了很多史实后才作出了这些分析,在另一个史家那里这三人可能又是另外的关系,不过那对我来讲倒也无所谓,至少我对于书中所述的这一环境下的一些应对措施明瞭了许多。顺便说一下,最近在看朱东润的另一本《陆游传》,倒是有些失望,平铺直叙过多了些,更多的是陆游的生平活动介绍,却看不到《张居正传》中的那些作者的分析。或许也是因为陆游自己在那个时代就不是处于焦点位置吧,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一生所参与的抗金事业是传记讲述的重点,而他却对这一事业的影响甚微,其经历也就不如那些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有更多岔口,有更多的可能性供后人揣摩。

念叨念叨

以前看过那本4部一套的获奖作品,感觉一般。今天看了历史学家的作品,毕竟不一样,内容我先不说了,念叨一下我看的版本吧,绝对的够古老呢。1957年11月的第一版(右派?),1981年8月的第二版,印数:6201-12300,定价:平装¥1.43元,精装1.93元。第二次印刷就印了6100本,还分两个版本,够敬业的吧?忘了说了,是湖北人民出版社!佩服的紧!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成王败寇,历史历来如此,仅有的一个失败的英雄貌似应该是楚霸王项羽。居正作为内阁首辅,有功有过,不管功过,总是由后人评说,而后人又不在当代,有怎能评价的准确呢?真相总是隐藏在时间里。看过吴思写的关于明代的内容,再对比黄仁宇,再对比朱东润,三者不尽相同。

一本正传

作者基本取材正史及传主书信,没有野史的搀杂,对传主的热中政治加以肯定,就此来看,张居正对明代中后期的影响重大,从书中可见,所以作者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去年曾经去过江陵,现在荆州古城东门内尚有张居正故居,不知道是不是原址就在那里.

无题

朱老夫子写文章太有激情了,有点不适应,好久没读民国时期的书了,忘了还有这种风格存在。读完还是有点悲凉,是不是我太多情了。。。

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不得不说的事 ……

张居正和年轻的李太后是不是有奸情,是历史之谜。如果能够解开这个大谜团,那么当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或许就有了新的解释,一个更大的谜团也就随之解开了。干脆,还是先把更大的谜团说出来吧。到现在,我始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隆庆皇帝尸骨未寒、万历小皇帝刚刚登基六天的情况下,为什么仅仅凭冯保添油加醋的一句话,就把深得隆庆皇帝信任并执手托付天下的首席顾命大臣、内阁首辅高拱一举罢黜?如果年轻的李太后不点头,张居正和冯保的阴谋是难以得逞的。可是,李太后分明是知道她的亡夫生前对高拱的无以复加的信任、依赖程度的,托付天下的场面,她也是亲眼见证的。对高拱的道德操守、才干能力,对国家、对她老朱家的忠心耿耿,她也应该是清楚的。难道她真的怀疑高拱政治上不可靠吗?还有一个更大的谜团:张居正死的时候,李太后也还不到四十岁,万历小皇帝对他的这个生身母亲一向是言听计从的,而李太后教育小皇帝的话,归根结底就一个意思:乖乖听张先生的话,凡事该由张先生做主(他们母子在公开场合从来不直呼张居正的名字,而是尊为张先生的,这在历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当十分罕见,要知道,皇帝和臣下的关系,如同父子,皇帝是父,臣下是子,张居正也曾经这样描述他和万历小皇帝的关系,把万历比作父亲,而把自己比作儿子)。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严厉训导管束下,万历小皇帝慢慢长大,该“亲政”了,可是,李太后还是说,听张先生的,等到你三十岁以后再说。没有等到万历皇帝长到三十岁,张居正就死了。身后的哀荣当然相当可以。然则,转眼之间,就遭到了清算,只差挫骨扬灰了。这个时候,李太后呢?她什么态度?为什么没有李太后在这个事件中只言片语的记载?如果她坚决不同意(按说应该是这样的),那么,是不是会发生清算张居正的事件,值得怀疑;至少,对张居正的清算,不会如此决绝。我们的先人有句话,叫“食色,性也。”我们后来认的洋祖宗有条原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如果土洋结合的话,那对“性”就不能不予以关注了。实事求是地说,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掌握权力的人物,如果完全回避或者忽略“性”,很可能与历史真实背道而驰,至少,只能概念化、教条化。君不见,直到现在,贪官中的男人,只贪不色的,有几个(据说有个统计分析,可以参考)?权力与性,可能是青梅竹马的发小吧,反正挺近乎的。综上所述,我的意思除了为自己写这个题目辩白一番免得被正人君子无端耻笑外,更重要的是要说明,对一个权势人物的了解,离开了“性”,就只能大而化之,脸谱化了。至少,相当不全面、不深刻,不能还原其真面目。那研究一个人物,写出来的东西,还有什么意思呢?不如回家卖土豆去(红薯留给不为民做主的官去卖)!不过,请允许我再说得全面些,免得被人抓住把柄。刚才说了,性和吃饭一样,是人的本能。这是老祖宗的教诲了。我理解,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观的。当然,对待性,历史、文化、风俗不同,观念和行动应该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我们国家,据说在宋代以前,相对是开放的。假如张居正和李太后不是生活在明代,这个题目就根本不存在了,换言之,不需要怀疑他们之间的奸情,构不成一个谜团的。看看魏晋时期的宫廷,皇后太后公主,和文武大臣乃至警卫通奸的,比比皆是,争风吃醋的事,经常发生。唐代也有魏晋遗风,武则天的表现,就不用我再细说了吧。还有一个有名的公主,她就公开说,皇家的男人可以玩那么多女人,那我也得玩多多的男人,这才公平(不光是说,还真做了)。到后来,又出了圣人,说应该存天理灭人欲,男女该是授受不亲才对。逐步的,大家就学会收敛了(至少表面上如此)。有关的防备措施、出了问题以后的舆论谴责等等,都跟上来了。还有的干部,认真学习圣教贤训,觉悟不断提高,不为美色所动,绝对的正人君子。但是,别忘了,在人治官场,专制社会,权力、地位与其所受的监督程度成反比。权力越大、地位越高,受到的硬约束、刚性监督越少。这就容易出问题了。不妨反证一下。我们经常受到这样的教育,说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多么不像话,也听说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在性方面是比较开放的。但是,普通人可以“潇洒”的,干部就不行;小干部可以,大干部就不可以,级别越高,越得夹着尾巴做人。这不,就是这个所谓开放国家的元首,色胆包天,想张扬一下本能,衣服也没有脱(估计是不敢脱),用颤抖的手(我想象的,估计激动加上紧张可能还有些害怕,手怎么可能不抖?)拉开了拉链儿……了不得了!与其说,他捅到了莱文斯基的嘴里,不如说捅到马蜂窝里了。堂堂一个超级大国的元首,只能躺在沙发上度过漫漫长夜(夜,一定很长很长,所谓愁人知夜长是也),不得不丢人现眼在电视上向全国(其实是全世界)老百姓道歉。其实,要真的捅到马蜂窝里,哪怕被蛰肿,只要不上电视丢人现眼,估计他也甘心情愿了。他的后任敢大开国门派兵到伊拉克真枪实弹干一场,但是他不敢拉开拉链儿掏出肉枪捅“莱武斯基”一下。结论是,人,地位高、权力大,就没有非分之想似乎也不符合实际;但是如果面对刚性监督,胆敢行动,后果不堪设想,那他就不能不收敛。但是,如果没有刚性监督呢?他脱了衣服和莱文斯基鏖战,别人也未必知道(戒备森严的);知道了也未必敢说(哪里说去啊,别说没报纸电视,有也不敢登、不敢播啊);说了也没有人敢查。或许会查,但是,是查谁造谣惑众攻击领导;查出来一处理,大家就该明白了:只有闭眼、闭嘴才能避祸。所以,张居正和李太后有奸情,可能性很大。我必须声明:说张居正和年轻的李太后有奸情,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现在才有人(我是不要这个“专利”的)提出这个疑问。有这样一副对联:艾自修 自修不修白面书生背虎榜张居正 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前一句提到的艾自修,即艾穆。他是张居正的同乡,后来因为弹劾张居正受到报复,下场颇惨。他的字叫自修。科举年代,及第的考生都要公示(张榜公布),排在最后的,就谓之背虎榜。知道了这个背景,这第一句诗的含义就很清楚了。调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出后句话。后一句的意思不用解释就非常明白了:张居正和李太后有奸情。当然,这是野史。话又说回来,正史,谁又敢写这个呢?专制社会的正史,换言之就是权势者想让记载的,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挂一漏万的事情,比比皆是。不过,在这里,就不讨论这个话题了。那么,说张居正和李太后有奸情,证据何在?老实说,我提供不出来直接的证据。逻辑上说,也不可能留下什么直接的证据。想象看,即使是现在,即使是一般人,不经常有“捉奸捉双”、“捉奸在床”的说法吗,还有雇请私家侦探跟踪的,说明这样的事,拿到直接的证据是相当困难的。张居正和李太后是什么身份,他们做这样的事,一定安排非常周密,行动相当绝密,根本不会让人知道(贴身的心腹或许隐隐约约知道,但是绝对不会露半点风声的)。显然,就谈不上有人跟踪(事实上也没有人敢这么做),更不用说会出现捉奸在床的场面了。既然没有证据,那谁又敢胡乱猜测呢?或许有人怀疑,但是他绝对不敢说出自己的怀疑。不要说正式场合不敢,私下的场合也未必敢。要知道,张居正的统治手腕是相当残酷的,对干部的监督(严格说是监视)力度不小。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一对夫妻夜里敦伦(现在的话叫做爱),边做还边说着颂扬张居正英明伟大的话。奇怪吧?更奇怪的是,这样的事情,就能在京城传开。所以在床上乱说话也是危险的。只有下属都人人自危,那么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才会安安全全。全社会都被监视,那么最高实权人物就可以为所欲为。前面说过,高级干部如果没有刚性监督,就有可能张扬本能。具体到张居正,在追求女色方面,欲望是强烈的。换言之,他有条件不必那么压抑自己的本能。而这是有历史记载的。至少,戚继光就给张居正送过美女。而张居正的管家游七,则善于为张居正打理这方面的事务,颇受张居正的信任。张居正以57岁之龄,无重疾(正史记载是因为痔疮)而殒命,颇受议论。有两种流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因为操劳过度。张居正日理万机是事实,但是,不能忽视了这样的事实:行使权力可以给人带来快慰。有的领导在台上精神焕发,一退休就精神萎靡,甚至郁闷而病,不治而亡,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说法未必那么可信,至少也不能完全相信。第二种说法,是纵欲过度。说张居正好女色,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力不从心,于是就靠“伟哥”(春药)助力。“伟哥”服多了,就浑身发燥。据说张居正大冷天不戴帽子,还觉得燥热难耐。后来因为“伟哥”吃多了,房事过频结果致使脱肛难治。对外说是痔疮,全国的名医都请到医治,还是无力回天。这个说法不能完全相信,但是绝对不能认为是胡编乱造。也就是说,张居正是好女色的,甚至到了不太顾忌自己身体的地步。而且张居正这个人,性格里胆大妄为的成分相当突出,想人所不敢想,为人所不敢或者不愿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然他也不可能一举打垮高拱,也不至于编造惊天假案试图加害高拱;当然可能也不会成就他一番功名伟业,成为所谓的“宰相之杰”)。那么,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在不受监督、不会承担什么后果的环境下,张居正完全有可能会做出和李太后通奸的事情的。这样做,一来是好色,更重要的是,尝尝和皇帝的女人颠鸾倒凤的滋味,那一定非常刺激,此非常人所能。对张居正这样的人来说,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这是他的名言),做了,就证明自己是非常之人,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成功。那么,李太后呢?她有没有这个需要?有没有这个胆子呢?毕竟,这样的事,一厢情愿是办不成的。声明:有网友表示,只要白天的事办好了,晚上的事就不要管了吧;也有的说,看人看他的贡献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不必计较了。我不完全同意这些观点。但是,我之所以写这个题目,绝对不是要发掘历史上的风流韵事,管人家夜里的事,也不是想以此说明张居正的不堪。不是的。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点:我不愿意把历史概念化,人物脸谱化。似乎用阶级观点一分析,把经济基础搞明白,就等于把历史规律把握住了,就把历史真相搞明白了。要探究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忽视人的本性、本能。毋宁说,这是研究历史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新思维、新尝试。第二,更重要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解开更大的历史谜团。在历史表象背后,隐藏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恐怕需要新角度、新方法。所以,目的既不是猎奇,也根本不是以此对有关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首先 张居正有条件、有欲望,因此有可能与年轻貌美的李太后通奸。但是,这样的事,一厢情愿是不行的。甚至,如果李太后没有主动表示,张居正也是不敢下手的。那么,李太后有没有这个愿望呢?不要说现在,就是当时,可以见到李太后的人,你问她是不是有这个愿望,我敢保证,她绝对不会说求之不得。所以,我们只能进行心理分析。其实,我们从理论上说,通奸的事能不能办成,心理分析非常重要。不妨允许我来点儿纸上谈兵:男女之间有奸情,绝对不会是见面就上床的吧(不然那不是皮肉生意就是强奸)?应该是需要一个过度的,总要捅破那层窗户纸才会有实质性进展不是吗?而能不能捅、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捅破窗户纸,应该是建立在心理分析基础之上的。换言之,那个急于捅窗户纸的一方,要揣测对方的心理,然后才可以付诸行动。所以,通过对李太后进行心理分析,看看她是不是有这个欲望、这个胆量、这个条件,就可以得出一半的结论了。我看,搞明白这种暧昧的事,也只有先从这里入手。要说起来,这个李太后,名字据说叫香儿(后来改名叫李彩凤),其实是农民工子女。她的父亲李伟李国丈,是农村的一个泥瓦匠,后来到首都打工,混碗饭吃。估计这个李师傅还有点技术,混的不错,把老婆孩子接来了,慢慢的,也就变成城里人了。命运的安排吧,出身卑微的李香儿,就遇到了当时还是裕王(注意,他是嘉靖老皇帝存活的儿子中的长子)的后来的隆庆皇帝。香儿想来是有些姿色的,在裕王府里当侍人(在普通人家就叫丫环或者佣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和已经有了老婆(正房)的裕王勾搭上了。裕王这个时候具有潜在接班人的身份,处境十分微妙,甚至也可以说很危险,这个话题就不展开了。总之,在裕邸的岁月,裕王处处要装得非常恭谨、非常正派,果然也在朝野树立了公认的好皇子的形象。应该说,这个时候裕王行事是非常收敛、谨慎的。我的意思是说,这个时候能够和裕王勾搭上,说明香儿有姿色、有手腕儿。当然,或许是裕王主动的,香儿半推半就也未可知。不管怎么说,香儿的地位、身份,是偷情偷出来的,她有这个经验,也确实尝到了甜头。农民工子女李香儿,由丫环一跃而成了王妃,再晋升皇妃、皇贵妃,继而晋升皇太妃(这个晋升她宁可不要,对皇帝的老婆来说,加上一个太字,不啻是寡妇的代名词),又以小皇帝生母身份,晋升为太后(排在正宫皇太后之后,但是母以子贵,没有孩子的正宫陈后,早在隆庆皇帝活着的时候处境就已经是如同冷宫了)。如果她不和裕王偷情,哪里会有这些荣华富贵啊?!不过,千万不要因为香儿出身卑微,就看不起她。这个女人挺自强的。那个时代,即使是大家闺秀、富家小姐,肚子里也未必有什么墨水。可是,人家出身卑微的香儿,却颇有才学(是不是先跟着裕王、后跟着张居正学的呢,存疑,至少是动力吧),有明史专家称她“熟读书史”,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女人。据说明代文华殿高悬的“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大法”匾额,就是这个农民工子女的手笔(当然,不是说挂谁的题词谁的学问就大、书法就好,她要仅仅是农民工子女,写得再好恐怕也挂不到宫廷的大殿上;但是能够拿出手、挂出来,至少说明人家不是文盲,而且挺有勇气)!一般说来,有学问、爱读书的女人,与大字不识的村妇相比,内心要敏感丰富,情感需求要强烈些,更容易产生些多愁善感的情绪。况且,她偏偏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了寡妇。这个李太后,说是太后,其实她当时(张居正当国之初)也就是20大几的年龄。可以说是年青的寡妇。和张居正相处的10年间,正好是30至40之间,如狼似虎的年龄。还有一点不能不说说。这个女人可不是偶承雨露,生下龙子;她和那个好色的老公隆庆皇帝生活了十多年,生育了男男女女好几个孩子,真正享受过鱼水之欢。如果她不懂床第之间的一些功夫,皇帝那么多女人,何必总和她上床?至少,有姿色的香儿,在床上不会如同木头人儿,把床第之欢搞得乏味不堪。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细节也不能忽视。隆庆皇帝不愿意在国家的事上花费精力(他认为有高拱管完全可以放心,甚至他可能觉得高拱管比他亲自管只会更好),就愿意在男女之事上殚精竭力。以至于他刚刚坐上龙位不久,就有负言责的干部公开提出指责,说他沉湎于“鳌山之乐”,令人失望。好色的隆庆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春宫图。不仅要画,而且餐具上也特制了春宫图。想象一下,他难道仅仅是为了鉴赏?很可能和颇有情趣的香儿在床上模仿一番的。那么,香儿受到这方面的薰陶,就比一般的女人要多。隆庆以30多岁的年龄就宾天了,香儿独卧深闺,闭上眼睛会不会很容易就浮现出那些令人魂魄荡漾的图景?还有,香儿对自己的老公(当然不是她一个人的老公)当上皇帝以后沉湎女色(不是沉湎在她的床上),是有怨言的,很生气的。但是她无能为力。现在不同了。她的儿子是皇帝,她是皇帝的法定监护人,没有人可以不看她的眼色行事的,也没有人敢对她指手画脚的。那她会不会(毕竟,她不是大家闺秀,有些小家子气也可以理解的)有些报复的心理呢?也就是说,从李太后的年龄、经历看,她有需要是肯定的。那么她有没有这个胆量呢?应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恐怕人张扬本能的愿望多多少少都会有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付诸行动了。而是不是行动,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胆量可能就成为关键因素了。我坚信,李太后有这个胆量。有专家对李太后的评价是:“有政治识见,且能担当决断”(著名明清史专家韦庆远先生专著《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中语)。我相信韦先生说的决断应该是指对国家大事,政治上的。但是,可以担当决断的女人,如果有了某个方面强烈的欲望,有动力的驱使,她也应该有胆量决断的。况且,她和张居正一样,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据韦先生的说法,其实张居正勾结冯保矫诏,发动罢黜高拱的政变,李太后是参与者。前面说过,高拱除了脾气不好,太耿直以外,几乎是难得的近乎无可挑剔的超一流的政治家和忠诚的干才。李太后的夫君对高拱的信任(甚至有崇拜的成分)和感情,是史所罕见的。但是仅仅在她的夫君执高拱之手托付天下几天以后,李太后就敢和张居正、冯保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根本站不住脚的所谓理由,打发高拱狼狈去国,可谓敢作敢为。那她还有什么不敢做呢?如果她特别需要的话。要知道,现在她一切都有了,该有的和不该有的(容后再禀),都有了。荣华富贵,权势地位,作为女人,绝对是登峰造极了。唯一让她心烦意乱的,就是那些令人春心荡漾的图景,那些曾经消受过的鱼水之欢的场景,总是挥之不去,不时浮现在不到30岁的年轻女人的脑海里。她曾经因为偷情而得到了一个女人所能够得到一切;而有了这一切,她还想偷情,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偷情的后果不是失去这一切,恰恰可以进一步巩固这些成果)。还有一个事实也得说说:张居正和李太后早就熟悉,甚至在香儿还是佣人的时候,就已经熟悉了。张居正和高拱,都曾经是李太后的夫君隆庆皇帝的老师。在裕邸待的时间很长。高拱全力以赴在裕邸九年之久,张居正稍晚些,也有几个年头。大概香儿还是十三四岁小丫头的时候,高拱已经是裕王须臾难离的老师、保护人了(接班人之争,暗潮汹涌,高拱周旋维护裕王不遗余力)。张居正也随之到了裕邸。这个时候香儿十五、六岁,大概已经到了裕邸当侍女了。相信一个佣人,见到主人的老师,恐怕是不需要回避的,也不需要拉上帘子的。高拱是个不解风情的人,他在政治上绝对是坚定的改革派,勇气、毅力令人钦佩(非张居正所能比),可是在生活上,则是保守派,或许他对女人是祸水的古训还信守不疑呢。高拱没有儿子,而且一直引以为憾,可是别的女人想给他生儿子,他虽然动心,可就是不行动。以此推断,高拱对香儿,可能有点看不起,说不定还批评裕王不该和香儿偷情呢(香儿和裕王偷情,生育了后来的万历皇帝,可是,这个消息一直是严密封锁的,直到裕王当了皇帝,这个秘密才公开,而且才给孩子起名字)!至少,高拱是不会讨好女人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把女人放在眼里的。张居正则不同,他有六个儿子,终生喜欢享用美女。从年龄上说,高拱比张居正大十多岁,比李太后的父亲还要老。一个十三、四岁的半大女孩子,见到四十大几的邋里邋遢的男人,一定会把他当成一个老头儿;而张居正则三十岁出头,在女孩子尤其是挺自强的女孩子的眼里,恐怕是成熟男人的印象,容易有好感的。高拱不修边幅,胡子拉碴,不怒而威;而张居正非常讲究生活质量,从来都是衣服熨得折缝分明,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给人以儒雅、俊朗的感觉。高拱直来直去,性情中人;张居正则沉稳老练,显得成熟稳重。相对的,女人是喜欢张居正这样的男人的。而且李太后的父亲、弟弟是比较猥琐的男人,她的老公隆庆皇帝也瘦骨嶙峋,没有俊朗雄姿,难得见到张居正这样儒雅俊朗的男人,香儿春心荡漾,也属人之常情。我的意思是说,其实香儿早就对张居正有好感。对高拱,香儿可能有点害怕,在他面前可能会有点自卑感(隆庆皇帝还自卑呢)。当然,如果隆庆皇帝不死,是不会发生后来这些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的。看来,张居正和李太后,一个有情,一个有意,眉来眼去搞到床上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也有人会质疑:宫禁甚严,岂容造次?也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们有可能通奸,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他们很难通奸,也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这当然是不容回避的。就是说,张居正和李太后通奸,是有很大障碍的。确实,按照我的看法(也许不符合实际),做这样的事情,地位越高,越不如普通人方便。实际上,按照制度,作为顾命大臣、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和母仪天下的李太后,连直接见面也是不可能的。不是不能在一起,而是不能直接面对面,中间要有距离,还要拉上纱帘儿,隐隐约约、影影绰绰、雾里看花,出这个效果才可以。所以后来有所谓垂帘听政的说法。连见面都不能,怎么可能上床?然则,我们后人(包括我们的后人),千万不要被所谓的制度所迷惑。如果我们相信了制度,把制度的规定当作真实的历史,或者按照制度去看历史,那才是绝对的上当受骗,不说南辕北辙,也可以肯定的说,陷入了误区。别的不说,就说用人吧,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制度规定的是很严密的,可是实际上呢,说不定是花钱买来的、或者在情人儿的床上定下来的呢(所谓枕边风是也,趁着领导高兴,为自己的亲朋好友提出个要求,领导权力在手,当即满口答应,马上运作)!在这里,制度只起到为权钱(色)交易披上合法外衣的作用。在人治国家、威权社会,制度,是比最温柔的女人还要温柔的。也正因为如此,人治的官场,身在其中者是很累的,你不知道制度该不该遵守。有时候遵守了,倒霉,可是有时候不遵守了,也倒霉;有时候他不遵守反而得好儿,你不遵守却可能倒霉;你隐隐约约知道有潜规则,可是,你又不那么自信可以准确把握,不知道该什么时候用,有时候他用了灵,你用了未必灵,此时用了灵,彼时用了未必灵,这个领导那里用了灵,那个领导那里未必灵!累不累?整天不工作也累你半死!话扯远了。我的意思是,观察、研究人治官场,千万不要唯制度论! 如果相信了制度,那这个题目也就不必立了。前面说过,宫禁严,确实是的,可也未必。连王大臣这样的混混儿就能够擅入宫禁,而且他不是唯一的一个。可见所谓的严,并不像制度上说的,天衣无缝、滴水不漏。何况,张居正和李太后,他们一个是后宫的主宰,一个是外庭的主宰,还有沟通内外的大内总管冯保为之创造条件。是的,我推测(依据容稍后提供),他们的事情,冯保知道,张居正的管家游七知道,李太后的贴身侍女徐氏知道。他们共同为张居正和李太后创造条件,岂不是东风浩荡、万事大吉了吗?其实我觉得万历皇帝后来清算张居正,而且李太后居然不管,其中八成是因为万历皇帝知道了母亲和张居正之间的什么私密的事,所以才会如此暴怒,恨不得把张居正挖出来鞭尸(这点可以参考后来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态度),而李太后则和那位孝庄太后一样,选择了沉默……

勾心斗智的争夺利益和曲线救国式的实现理想的双重读本.

刚看到102页.我就已经满足的给全分.同类型的书看多了.什么花招,什么手段都让人写烂了编完了.YY的已经无法无天突然看到这么一部稳稳的述说.平静的解析刀光剑影全隐去.鬼哭狼嚎不见.只有顽石般的记录.想起来乔峰对少林长老就一招(黑虎掏心)破你所有的绝招刚看到大传书名.心存疑笑, 敢自称大.看过才知,果然是大.力透纸背今日才见这四字的真地

笔记摘录分享~

0他牺牲朋友遗弃老师,乃至阿附内监;只要能够维持政权底存在,他都做得,因为维持自己底政权,便是报国的机会。从此以后,他十九年不曾看到父亲一面,父亲死了,不奔丧,不丁忧,不守制,不顾一切人底唾骂;政权是他惟一的恋人,政权是他报国的机会。“欲报君恩,岂恤人言!”居正大声地吼着 —— 张0这一问,大家愕然了。最后决定还是由徐阶主稿,不提沈炼和杨继盛,只说世蕃“交通倭寇,潜谋叛逆”。一切都是非常机密,非常敏捷。终于由世宗降旨,把世蕃杀了。不久严嵩也抄了家,得银二百万两以外,在当时几乎和国家一年的总收入相等。 —— 张0故昨都门一别,泪簌簌而不能止,非为别也,叹始图之弗就,慨鄙意之未伸也。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书牍十四《答上师相徐存斋一》 —— 张0居正二十五岁有《论时政疏》;上《陈六事疏》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四岁了。二十年的当中,固然有许多前后一贯的地方,但是二十年的经验,在他底主张里,发生不可磨灭的变化。他底议论,已经摆脱少年文士底习气,一切扼着要点,他所陈的六事,我们不妨分为两大项:第一是论政本,第二是论急务。 —— 张0惜乎扶苏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内发,六国余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为招,再传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假令扶苏不死继立,必取始皇之法纷更之,以求复三代之旧,至于国势微弱,强宗复起,亦必乱亡。后世儒者,苟见扶苏之谏焚书坑儒,遂以为贤,而不知乱秦者扶苏也。 —— 张0汉高皇帝以神武定天下,其治主于威强,前代繁文苛礼,乱政弊习,刬削殆尽,其所芟除夷灭,秦法不严于此矣。又浑沌之再辟也。懿文仁柔,建文误用齐、黄诸人,踵衰宋之陋习,日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亦秦之扶苏也。建文不早自败,亦必亡国。 —— 张0徐阶致仕,便是因为和内监不和,也许便是滕样、孟冲、陈洪这一群人作祟。高拱入阁以后,司礼掌印太监出缺,冯保认为应由自己顶补,偏偏高拱推荐陈洪。以后陈洪又出缺了,高拱推荐孟冲,再给冯保一次失望。因此冯保和高拱结下不共戴天的大仇,成为隆庆六年居正勾结冯保,推翻高拱的张本 —— 张0汉人去了以后,组织力加强了,更加影响到战斗力,中原底地位,便从优势转到劣势。这便是内奸底“成绩”。明世宗的时候,邱富、赵全这一群人投了鞑靼,慢慢地诱合沿边的汉人,一直到几万人,成为内奸集团。他们在丰州筑城堡,开水田。这个地方称为板升,板升是鞑靼语的房屋。 —— 张0高拱果然失败了。高拱底后盾是外庭,冯保底后盾是深宫;高拱只能主使言官,直攻冯保底罪恶,冯保便能撺掇后妃,怀疑高拱底忠诚。高拱这一次失败,深深地给居正一个教训,以后居正当国,在主持国政以外,对于奉承后宫和联络内监两件事,都化费不少的工夫。 —— 张0第一次的召见。他发表大政方针,只说“遵守成宪”。这是居正和王安石不同的地方。宋神宗的时候,安石充满了一头脑的理想,他要改革,要创制;但是明神宗的时候,居正只是充满了一头脑的“成宪”,他只要循名,要核实。安石是理想的政治家,而居正是现实的政治家。 —— 张0明朝中叶以后,武人在社会中底地位,正在逐日地低落。当他们到兵部领取公文的时候,三军司命的总兵官,都要长跪,这是奴才,不是长官。他已经取得奴才底身分,那么和大官底家丁联络,也正是恰巧适合,整个国家底命运,付托给这一群人物,不能不算是前途的大虑。 —— 张0他痛责王猛计陷慕容垂的错误。他说:“猛盖自揣才略,不能驾驭垂,故百计欲去之,以为足以弭将来之患,而乃出于阴贼险狠之谋,类小人女子妒宠忌能者之所为,此诸葛孔明辈所不道也”他知道高拱已经倒了,自己有控制底力量,何必得罪清议,更揭示自己底不能容物。居正底自信力,正在逐日加强。 —— 张0隆庆二、三年间的预算,每年国家收入二百五十余万两,支出四百余万两。(见奏疏一《请停取银两疏》)这是一个岌岌可危的预算。 —— 张0宣大边外,俺答底问题解决了。隆庆五、六两年的抚赏,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己百余万,居正在给宣大总督王崇古的信上,曾经说起:“今所与虏者,国家不啻若九牛一毛,而所获兹如此,若公与仆所为国谋者,忠乎否耶!” —— 张0“不加赋而上用足”和桑弘羊底“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似乎神秘,实际上一点也不神秘。弘羊底武器是平准法,他打倒当时的富商大贾,把一切囤积居奇底利益,收归国有,这样应付了汉武帝时代的财政困难。居正底武器是考成法,他要实收粮赋,停止减免;这样便可以摧残当时的一部分大地主 —— 张0有时小农自己也会到大地主家里,请求收为农奴,这就是所谓“投靠家人”。所以从经济的立场讲,国家和大地主显然地成为对立的形势。大地主底势力愈扩大,国家底岁入便愈减少。因为大地主底拖欠赋税,以及投靠家人底逃避徭役,于是国家不得不把赋税徭役分摊到无力拖欠或逃避的小农 —— 张0居正整顿驿递,现在官员不得任意乘驿的禁例取消了;居正用考成法控制六部,现在考成法取消了;居正裁汰冗官,现在冗官一律恢复了;居正严令不得滥广学额,现在学额一并从宽了;乃至居正严守世宗遗训,外戚封爵不得世袭,现在也一概世袭了。居正所遗的制度,神宗正在不断地取消。 —— 张0居正兄弟和诸子底私藏,都按出来,一共得到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这是很大的数量,但是问官们还不满意,他们重行拷问,要张家招出寄存宅外的二百万银两,于是又牵上曾省吾、王篆、傅作舟三家。在拷问的当中,敬修自杀;懋修投井不死,不食又不死,侥幸保存一条性命。敬修临死的血书 —— 张

读时感

引用的史料太多,感觉读起来有点吃力。而且写宫廷的勾心斗角总感觉不那么舒服。是不是有更加值得写的人和事呢?

读他:不是为了解他,而是为了证明自己

第一次读张居正大传的时候,还是刚刚毕业,进入工作的时候。年轻人初入社会,各种不适应,内心各种苦闷,当时胡乱地写了些读书笔记。放之今天看来还是略显幼稚和无奈。人在低谷时就是这样。会读各种名人传记,把自己想象成那样的历史人物,把自己的境地意淫成人物初年,然后就各种激愤各种努力各种隐忍,幻想自己就是明日的****,然后又激愤、努力、隐忍。。。。。。这是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不同的是,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在“循环”前面加个“死”字。到了今日的我,年纪长了,心态缓了,各种知识、经历、屈辱过后,倒是沉淀出了一点宁静,但是还不足以致远。只是内心更加平和了,微笑的看待人生。今天再读这本书,依然觉得自己是那个人物,该来的还是要来,激荡的背后还是宁静的自己。


 张居正大传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