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领袖首脑 >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4
ISBN:9787801498946
作者:[俄] 米·谢·戈尔巴乔夫
页数:1455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安德罗波夫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讨论,宣称这全是司空见惯的废话,老一套令人难以卒听的不负责任的闲聊,并提出立即将诺维科夫免职。虽然实际上后来这个决定稍有更改——由诺维科夫提出申请退休了事,但一向待人温文尔雅的安德罗波夫的这次“爆发”却让大家永记难忘。    1982年12月解除晓洛科夫内务部长职务曾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反响,甚至可说是具有震荡性效果。安德罗波夫以前不止一次说过,内务部系统已经被金钱收买,有迹象表明它与黑手党组织沆瀣一气;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部自然不可能抗御日益增长的犯罪现象。但是当时晓洛科夫受到勃列日涅夫本人千方百计的庇护,安德罗波夫要想触动他尚无可能。    克格勃新任主席费多尔丘克的所作所为也引起安德罗波夫的不满。当我问起他的这位接任者干得怎么样时,他不太情愿地回答道:    “你知道,只有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才和他说话。可是这种情况极少。据说他对我在中央委员会里进行的一些改组抱怀疑态度。总之,他在显示他的独立精神,虽然也有人向我传话说乌克兰的领导职务对他很有吸引力。但是我还摸不透他的心思。”    这倒可以理解,因为克格勃主席可以直接找总书记寻求对策,而且对费多尔丘克的遴选也是勃列日涅夫亲自作出的。于是,安德罗波夫来了个一箭双雕:撤掉了晓洛科夫,打发他退休;而对费多尔丘克,为了不与乌克兰和谢尔比茨基发生利害冲突,便将他任命为新的内务部长。克格勃主席一职,则安排安德罗波夫原先的第一副手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担任,此人一年后又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可以发现,最高层同样也开始发生变动。    1982年11月22日,久拖不决的解除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基里连科职务的漫长历程终于宣告结束。他的健康状况,直截了当点说就是老态龙钟,已经到了无法掩饰的地步。由于脑部的深度病变,他整个体质崩溃的过程急剧加快了。1981年3月召开的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他受委托宣布拟任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尽管原稿是专门为他以最大号的字体打印的,他竟然还是将许多候选人的姓名张冠李戴。全场对此的反应,说轻点是莫名其妙。这类情景总是令人难以忘记的,比任何政治鉴定给人留下的印象都要深刻得多。    然而即便发生了这种情况,勃列日涅夫仍然念念不忘旧谊,又将基里连科安排进了新的政治局。可基里连科的病况却日益加重。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已变得语无伦次,睁眼不识老熟人了。勃列日涅夫终于责成安德罗波夫与基里连科谈话,让他提出退休养老的申请。     准备召开以政治改革为主题的全会的时机到了。10月22日、23日公布了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宪法以及关于选举的法案。法案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猛烈批评。这时充分表现出了党的高层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软弱无力,与群众进行交谈、同反对派展开争论中的无能。在群情激奋的广场上,市委和区委的干部根本不敢露面。他们是在另一种氛围中成长起来,在“保温箱”里受的教育,一遇公众辩论或公开的政治冲突便显得张皇失措,心惊胆战。这一点与民主派人士掀的宣传活动相比,反差尤其明显。在法案公布之后过了两三天,民主派人士尚未十分熟悉其内容,便开始了抗议活动。他们的行动很自信,甚至可以说有些放肆无礼。    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及其支持者认为法案不过是一种迷彩,说什么因为党仍将是体制的领导核心。对于兼职、社会组织的选举也作了这样的解释。各加盟共和国,尤其是波罗的海沿岸各国都出现了不满情绪。宪法修正案在那里被认为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的领导。人民阵线出现了,其行动越来越富进攻性。分离主义的情绪在加剧。    所有这一切都为改革的敌人提供了论据。这样,领导层当然也就神经质起来了。我从一次全会讲到另一次全会,反反复复号召大家要学习在民主化的条件下工作,但始终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我翻看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那一页页文字充满着不安。我尚未作好恰当地接受反对派的思考准备,我们甚至不知反对派为何物,他们是怎样活动的。我们这儿可是破天荒第一遭出现实实在在的反对派,而且还是相当激进的反对派。仅这一点就已经有理由高声叫喊:“救命呀,失火啦,烧起来啦!”结果是:我们开辟了民主化的道路,自己却由于强大氧气流的突袭而感到憋闷。    在11月28日的全会上我作了《关于在国家建设领域内实施政治改革的措施》的报告,接着全会展开讨论。发言人竞相敲警钟。谢尔比茨基指出,过激的民族主义行为带有越来越有组织的性质。福捷耶夫(车臣—印古什州党委书记)说,起初“面对公开性,非常感动”,现在则是六神无主了。门德巴耶夫(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中央第二书记)表示各加盟共和国应有更大的自主性;当涉及非正式联合组织各成员这个题目时,他声称,不能对某些成员的反社会的主张和做法坐视不管。国立莫斯科大学校长洛古诺夫院士通报说,在“大学的共青团代表会议上,出现了激进派,他们的要求遭到否决,而代表们把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的代表轰下了讲台”。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米罗年科发表意见,说全体党员是从战壕里一跃而起的时候了,因为事态就在你身旁发生,而你却还在苟且偷生。当过半年阿塞拜疆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的韦济罗夫把问题提得很尖锐:“既然我们所说的是奉命,那么也应该看得见反革命。”    总之,提出警示的道理很充分,在许多方面也确有重要的根据。但整个说来,全会没有陷入恐慌,充其量作了些预警而已。无论如何,我们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未经修改就实际上获得了可以通过的票数。当然,它们完全符合党代表会议决议精神,这一点正也起了作用。    我在全会闭幕时说,必须准备好在新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开展斗争。各种各样的势力都已登台亮相,我们不能认为所有的一无例外都是破坏分子。要紧的是保卫改革,既要防止保守分子阴挠民主进程,又要反对过激分子和煽风点火的人。    民主新纪元的睹光已在我国上空升起。    1990年5月密特朗访问莫斯科期间,我们又一次谈到了德国问题。我国社会各界对这一尖锐问题的理解,其中也包括我本人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急速演化的过程。如果说两年之前我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是将来的事情的话,那么现在日尔曼民族两个部分的德国人争取国家重新统一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人们必须认真加以考虑,以免破坏欧洲的整个发展进程。    问题并不是要阻止统一,而是这一过程将以何种速度、在荷种条件下进行。它对欧洲局势有何影响,从我们和整个欧洲的观点而言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不仅是莫斯科,而且还有华沙、布拉格、布鲁塞尔、海牙、伦敦和其他一些首都。当然也有巴黎。    尽管北约和欧共体方面正式表态支持,但对数月来德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仍然各不相同。这可以从我与许多西欧政治家的私人会晤看出来。    概括我当时的印象,可以这样说:谁也没有多大的热情,对于以什么方式、在什么范围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作出反应,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    有一阶段我产生了一种感觉:波恩在美国的支持下正加快统一的进程,企图让其他人面对既成事实。    密特朗相当清楚地向我表明,在他看来,现有条件下提出不让统一后的德国参加军事政治联盟或同时参加北约和华约,是一件没有多少指望的事情。    我们一致认为,重新统一的条件应当是:德方有义务声明统一后的德国东部边界不可侵犯,明确拒绝谋求掌握核武器、化学武器以及其他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不能将北约的行动范围扩展到民主德国领土、在那里驻扎北约的部队。    交谈过程中还表明了一种共识:必须尽可能使促进全欧发展进程与德国的统一过程同步进行。    密特朗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尖锐地感觉到,在这个转折时期必须加强整个欧洲的合作。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眼前的问题,富有政治远见,可以全面地描绘出各种前景。他是一位敏锐的分析家,对东欧所发生的眼花缭乱的变化,他不仅能清醒地评价其积极的一面,而且也估计到了其潜在的危险后果。    我们两人的出发点是,任何事情,尤其是在政治上,只破旧而不同时立新,这是很可怕的。东欧共产主义制度雪崩般的覆灭,华沙条约以及紧随其后的经互会的解散,都产生了许多新问题,当时很少有人加以考虑。    许多在民主化浪潮中掌了权的政治家,力图将过去一笔勾销,转而开始所谓新的一页的生活,准备将婴儿连同污水一齐泼掉。在西欧一步步沿着加深一体化过程的道路迈进的同时,大陆的东部却出现了离心的趋势。传统的关系迅速破裂,政治、经济、贸易关系都是如此。民族复兴的口号以惊人的速度转变成了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仿佛无中生有似地,一下又冒出了许多起早年的领土争端和要求。南斯拉夫与纳戈尔内卡拉巴赫的例子就在眼前。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议论正热火朝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为了特兰西瓦尼亚准备以武力相见。囊括摩尔达维亚版图的“大罗马尼亚”口号也提了出来。    我对密特朗说,在我看来这些事实都是产生新的紧张局势根源的证据,成了必须抓紧实现全欧合作计划的补充论据。如果不在进行全欧协作和建立全欧机构的框架内使发展的渠道畅通,那么我们很快就会陷入危险的局面。我请密特朗具体说明他所提出的“欧洲会议”的设想,以便同他一起考虑如何将其变为实际的政策。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告苏联公民书                              苏联总统电视演说                               1991年12月25日“亲爱的同胞们:    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后的情况,我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我做出这个决定,是出于原则性的考虑。    我坚决主张各族人民的独立自主,主张各共和国拥有主权。但同时又主张维护联盟国家和国家的完整性。    事情已沿着另外一条道路发展下去。主张国家肢解、国家分离的路线占了上风,这是我无法同意的。    即使在阿拉木图会晤和会晤通过决定之后,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也始终未变。    此外,我确信如此重要的决定本应在人民表达意志的基础上做出。    尽管如此,我将竭尽所能,以使所签署的协议促进社会的实际和谐、减轻摆脱危机和改革过程的困难。    我这是最后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在大家面前发表演说,我认为有必要说出自己对1985年以来所走过的道路的评价。更何况这方面有不少无法自圆其说的、肤浅的、不客观的见解。    命运作了这样的安排,就是我当上国家元首之时就已经很清楚: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愈来愈落在他们的后面。    原因已经清晰可见:社会在官僚命令体制的束缚下几近窒息。它注定要为意识形态服务,注定要承受军备竞赛的重负,已经精疲力竭。    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国家没有前途可言。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一切。    正因如此,我从不后悔自己没有仅仅为了利用总书记的职务在数年的时间里‘称王称霸’。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    我明白,开始一场如此规模的改革而且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那是极其困难、甚至是冒着风险的事情。然而我却至今对1985年春天开始的民主改革的历史正确性确信不疑。    国家复兴和国际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其复杂程度大大超过了原先的一切预料。不过业已完成的事情应当得到应有的评价:    ——社会获得了自由,政治上和精神上得到解放。这是最主要的成就,我们却没有充分意识到,因此也尚未学会利用自由。尽管如此,已经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消灭了那个早巳使我国无法成为富足安康、繁荣昌盛国家的极权主义体制。    ——在民主变革的道路上实现了突破。自由选举、出版自由、代表制政权机构、多党制均已成为现实。    ——开始走向多种成分经济,确立了一切所有制形式的平等地位。在土地改革的范围内农民阶级得到复兴,出现了私人农场,数百万公顷的土地交给农村居民、市民使用。生产者的自由已经合法化,企业家活动、股份制、私有化方兴未艾。    ……

内容概要

米・谢・戈尔巴乔夫
1931年3月2日生,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1955~1966年先后任苏联共青团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共青团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96~1978年先后任苏联共产党斯塔夫罗波尔市委第一书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第二书记、第一书记;
1971年起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1978~1985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79年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5~1991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90年3月~1991年12月任苏联总统;
1991年8月22日辞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
1991年12月25日宣布中止行使苏联总统权力;
1992年任国际社会经济与政治学研究基金会(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主席;
2000年3月任俄罗斯联合社会民主党领导人。

书籍目录

告苏联公民书(代序)
苏联总统电视演说
致读者
第一编我的生活经历
第一章当选中央书记
结局出乎意料的聚餐
语重心长的祝福
为什么会选中我?
“安德罗波夫因素”
同勃列日涅夫的谈话
游戏规则
第二章斯塔夫罗波尔-莫斯科-斯塔夫罗波尔

往事在我心中
祖国
第三章莫斯科大学
第四章初试锋芒
第五章党内仕途的开始
第六章权力的考验
第七章在老广场
第八章安德罗波夫:新任总书记在行动
第二编在克里姆林宫
第九章总书记
第十章多一点光亮:公开性
第十一章经济改革:初步的尝试
第十二章决定性的一步
第十三章事业与思考
第十四章政治改革
第十五章权力从老广场转到克里姆林宫
第十六章民族政策:困难的探索
第十七章党和改革
第十八章怎样进入市场
第三编新思维和对外政策
出发点
第十九章苏美关系的转折 核裁军的开端
第二十章欧洲:探索新的立足点
第二十一章走向新的世界秩序
第二十二章德国的统一
第二十三章从相互谅解到伙伴关系
第二十四章消除欧洲分裂
第二十五章中东冲突
第二十六章日本 苏联总编正式访问
第二十七章另外几幅肖像
第二十八章伦敦“七国集团”会晤 对经济改革的认可
第二十九章政变的三周前乔治・布什在莫斯科
第四编改革与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十章转变的开始
第三十一章亚诺什・卡达尔 匈牙利改革的命运
第三十二章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盟友与同志
第三十三章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综合症
第三十四章托多尔・日夫科及其他人: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信任危机
第三十五章南斯拉夫:拖延改革的代价?
第三十六章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一个独裁者的下场
第三十七章昂纳克:拒绝改革
第三十八章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交谈
第三十九章越南走出战争的小路 老挝和柬埔寨我们的友邦蒙古
第四十章再次“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观点”
第五编严峻的1991年
第四十一章1~7月 危险与希望
第四十二章八月政变
第四十三章9~12月 最后的努力与别洛韦日协议
第四十四章我们和政变后的外部世界
结束语
附录
一、关于无核武器和非暴力世界原则的德里宣言
二、主权国家联盟协议草案
三、苏联总统米・谢・戈尔巴乔夫致函议会
四、苏联总统米・谢・戈尔巴乔夫致为成立独联体赴阿拉木图参加会晤者的信

编辑推荐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下)是一部对研究苏联兴亡历史极有参考价值、具有其他书刊所没有的独特视角的珍贵文献。我还相信,国际社会在经过因原先两极体系的终结而引起的不直辖市和杂乱无章时期之后,宁可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并且共同努力克服我们处处都面临的战争危险、生态危险以及其他危险。

作者简介

这部《回忆录》的中译本(全本)分5篇44章。
第1篇“我的身历”记述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总书记前的亲身经历以及他个人的家庭生活及与其知心友人间的关系。第2篇“在克里姆林宫”记述他当选总书记后进行改革的理念及活动。其中戈尔巴乔夫本人对改革事业的思考与理念、心理活动等等方面的细腻记述、“事过境迁”后的反思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官僚、派别间的明争暗斗,是任何其他书刊无法取代、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料。第3篇“新思维和对外政策”记述在他的“新思维”指导下的对外政策。第4篇“改革与社会主义国家”记述他对国际共运、社会主义大家庭整个阵营解体原因的分析,以及在改革和新思维的“第三维”思想指导下的各种探索。第5篇“严峻的1991年”记述八月政变、年终解体的详细过程和他一个当权总统被迫辞职到签署联盟解体而成立独联体协议后的复杂的内心感受。
本书是一部对研究苏联兴亡历史极有参考价值、具有其他书刊所没有的独特视角的珍贵文献。

图书封面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下)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前苏联人民的真正解放者!具有巨大的道德勇气以及责任担当的伟人!顺应历史潮流。天不生戈尔巴乔夫,万古如长夜!
  •     不觉得戈氏有多伟大,观点值得人思考
  •     时间会做出最好的评判。
  •     是否全译本有待商榷,因为其中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1989年访华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     历史,我们知道,它水性杨花又冷酷无情。
  •     『最糟糕的是政治上的极端主义者』
  •     这是一套关心苏共如何解体,关注中国政治走向的人所必须看的一套好书。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的自身回忆,能够让我们得到很多不曾了解的信息,能够得到更多真是的信息。让我们了解到戈氏的心路历程,政治观点。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平静、自然和精心动魄。
  •     戈尔巴乔夫基本上什么都是对的,就一个问题错了,导致全盘皆输, 那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只看见了同,没有看到异, 看到了和平,没有看到争斗,斗争, 国和国,人与人,都是一样的,有其斗争的一面。。。 俄罗斯的失败当然不能看做戈尔巴乔夫的错误, 问题就是向西方的投降,是最大的失败。。。。
  •     他空有改革热情,无系统的改革方案,也没有政治斗争的手腕,放任反对派做大,对比他我们有邓小平和陈云这些人真是万幸。。。。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对苏联,对共产党他是罪人,也许对俄罗斯,对人民他是英雄。
  •     居然没提中国。
  •     自传一般看不得
  •     读了四分之三本
  •     看了个大概 没有仔细看 D:军队不能实现国家化 否则 后果自负
  •     只对变革一段感兴趣
  •     很有意思的是,整本书就是针对对自己讽刺的反驳,而且是按照时间线索一一反驳,甚至提出了某几个自己提拔起来的“小人”~政治家果然都是很有意思的人物
  •     想想戈氏最后的时候还是挺惨的,被软禁克里米亚,被叶利钦逼下课,堂堂红色帝国的老大,用现在的话来说,连我们村长都不如。最想看的1989年没有,太失望了。
  •     戈尔巴乔夫的这本回忆录怎么看怎么是一篇辩护词,当有人指责他搞垮苏共的时候,他说那是苏共自己把自己弄垮了,与他无关。当“8·19事件”发生的时候,他在指责始作俑者在背叛他,这时他自己就是苏共。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然不会用激烈的方法发起对苏联体制的改变。但到底缺少应有的手腕(中国人很相信这个词),不论有什么样的理想,需要用一定的手段去实现他。谁让他是学法律的呢?哎,文科生。。。
  •     第四编里好像少了一个国家
  •     欲买此书向我的偶像致敬,发现很贵。。。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就是一个悲剧,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
  •     我本人大学期间是学历史的,因此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不容质疑这本书是研究苏联史的必备资料,我向大家推荐.
  •     戈是一个悲剧人物
  •     结论:苏联解体的最后直接责任人不是戈氏,而是搞八月政变的极左派…… 老师您不知道抓意识教育读这种书会适得其反吗?
  •     可怜的老人
  •     书绝对是好书,不过翻译也太懒了,连人名注释都没有一个,除了老戈自己,其他人在文中都是什么身份,有什么经历一概不知,真是。。。。
  •     有删节吧,他89年访华只字未提
  •     从他的文字可以发现,这个人拎不清
  •     英雄!
  •     我订了一批书,唯独缺《戈》下册。按换货程序,要寄回上册才行。感觉有点麻烦。心里也理解,任何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出现工作差错,只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啊!建议要扣工作人员的钱呐。
  •     记得此套书列03年的十大好书之一,及有阅读价值的书。
  •     错还是对哦。。。
  •     只能说这个人在不断地倒带、重放、评价、修正。
  •     这个人物绝对值得了解,只是这书翻译的,或者本来写的,编的有点儿啰嗦啊...
  •     回忆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戈尔巴乔夫在书中试图将自己还原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只不过,他推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在看了,叶利钦和普京究竟把俄罗斯向何处引,还是一个问题,这个民族从1918以来领袖都是狡猾狡猾滴,百姓都是倒霉倒霉滴……这本书最让人生气的就是删除了中国和东欧问题的章节……是阉割版。
  •     如果说斯大林是“出色的庸辈”(托洛茨基语),那戈尔巴乔夫就是平庸的伟人
  •     对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会有较直接的感受。
  •     时代的伟人
  •     看他起高楼。。。
  •     一个改变世界的悲剧人物!!!我蛮喜欢的
  •     好书
  •     分享一段历史,感觉增加了很多阅历!
  •     读得很粗,很多背景还不了解.
  •     大二看的
  •     世界上最毒的毒药-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它让多少英雄豪杰最终身败名裂,但却在这一个人的身上失效了...
  •     想到了读自传的问题,就想起了高中时靠每天早饭时间读完的这套书。
  •     自传认为自己没什么错,但是和博尔金的《戈尔巴乔夫浮沉录》显得那么矛盾。
  •     苏联解体前是十几年至几十年间,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意识,思想与今年来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这样说,大家都明白当前的上层建筑已经不能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甚至阻碍,随着时间推移教育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意识到这一点,不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公民甚至孩子也耳濡目染,只不过缺少那样一个人,或者某件事,将这层窗户纸桶破罢了。
  •     等了好几天总算盼到了,可书的质量实在不尽如人意,让我非常失望.原本黑色的封面都已经泛白了, 边角上还有一圈黄色的污垢,感觉就象是旧书摊上淘来的,拿在手上都觉得很脏.我准备去季风书店买新的了,这套强烈要求退货!!!
  •     这么有良心,能不被政治玩儿死?Too simple, too naive!
  •     在我看来,他也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