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尊师风范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领袖首脑 > 毛泽东尊师风范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507331530
作者:黄露生
页数:466页

章节摘录

难忘的启蒙老师——毛泽东与邹春培先生1901年,毛泽东8岁,父母就送他到附近的南岸私塾读书。启蒙老师是邹春培先生。他当时已有50多岁了,从事私塾教育多年,远近颇有名气。当时,私塾是沿袭孔子私人办学的一种教育形式。一般是一个先生执教,所教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的“圣贤书”,大部分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先生靠死 记硬背,记住其中的句段,至于内容大都是半懂不懂。所以,老师一般不讲解,只告诉学生断句、认字,再带学生读一两遍。这叫做点书。然后,叫学生自己读,最 后就到老师那里背诵。私塾先生每人有一根“戒尺”,有的用木板,有的用竹片,是专门用来’责打背不出书或不守塾规的学生,理论根据是“不打不成才”。毛泽 东所受的正规教育,就是从这种“不打不成才”的封建专制教育开始的。毛泽东进私塾之前,大部分 时间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舅父文正莹在家开馆授徒。毛泽东就在舅父私塾中出出进进,耳濡目染,学了不少东西,打好了一些底子,产生了读书的兴趣。所以,他 一进南岸私塾读书,就非常认真,注意力集中,加上聪颖,不久就显露出出类拔萃的特点。邹先生每次点课的内容,他都很快读熟,并能背诵如流。这样,他很快地 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等课业。教了几十年“子日诗云”的邹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逢人就夸,还经常到上屋场给毛泽东父母报喜:“你家润之,是 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我教了几十年书,才碰上他这个最会读书的学生,将来会大有出息。”邹春培先生这些夸奖,作为启蒙老师,对于刚踏入学校大门的少年毛泽东读书的兴趣,自信心的培养和形成,无疑是具有极大的导向和鼓舞作用。这种学习心理的优良品质,使毛泽东迈出了他读书生活坚定的第一步,影响了毛泽东一生。邹春培先生这些夸奖,当然更使毛泽东的父母非常高兴。但是,由于当时封建专制教育的弊端,又使毛泽东与邹春培先生的关系复杂起来,使毛泽东父母不高兴的消息,也跟着慢慢传来。毛泽东读书,从小就特别肯动脑筋,喜欢提问题,随着所读的书多些,问题也跟着多起来。在读到《论语》以后,他提的问题,有的使邹先生也无法回答。邹先生有 一本《康熙字典》,就叫毛泽东自己翻这本工具书。这实际上,是为毛泽东另外请来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后来,邹先生发现毛泽东读书,不读出声音来,就马上 叫他背书,为他加码点书。毛泽东对先生说:“春培阿公,你老人家不要点,少得费累。”邹先生以为他不想读书了,马上说:“你是来读书的,不点书如何要得?”毛泽东告诉先生:“你不要点,我都背得了。”邹先生听了不相信,就点了几段没有教的书,给毛泽东背。结果,毛泽东居然也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了。于是,邹先生每天只布置他背诵内容,教毛泽东自己读一遍, 纠正读错的字词,然后叫他熟读,放学时背诵。这在通常情况下,邹先生应该轻松多了。但是,毛泽东没完没了的问题,越来越叫邹先生头痛,不得不更要认真准 备。有一次,点到“子日:暴虎冯河(其中“暴虎”:空着两手和猛虎搏斗;“冯河”无船而水过河,笔者按),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毛泽东接着就问:“春 培阿公,人怎么能‘暴虎’呢?”邹先生解释:“人是不能‘暴虎’的,这是打比方。”毛泽东接着又问:“世上没有人能‘暴虎’,这个比方,不是放空炮?”邹先生解释不清楚了,只好马上制止:“不许这样说‘圣人书’!”这下虽然暂时封了毛泽东的嘴,但是问题仍然没解决,师生双方都不快。又一次,是炎夏的大热天。邹先生有事外出,先给学生点了书,嘱咐学生好好熟读背诵。由于天热,加上教室低矮,汗水势不可挡。学生们读了一阵书后,不约而同 地跑到门口的池塘里戏水。邹先生回来,一看这种情景,非常生气,跑到池塘边一吼。这些学生刹时像老鼠见了猫,从水里爬上岸,连衣裤也不敢穿,一窝蜂地拥进 教室里。邹先生用戒尺狠狠地拍打着讲台,指着这一二十个光屁股的小朋友问:“我是怎么教你们的?”学生们勾着头回答:“要好好温习功课!”“这次是哪个带头?”当时,同学们看见先生手里的戒尺,早就吓得全身发抖,魂不附体了,连气也不敢出。这时,毛泽东向前一步说:“春培阿公,是我喊他们去的,与他们无关,要打要罚,就打我罚我吧!”邹先生拿起戒尺,就要打这个“罪魁祸首”。毛泽东说:“春培阿公,你莫生气,让我把话讲完,再打行啵?”邹先生没好气地说:“好,你说!”毛泽东从容不迫地说:“是你教我们,言行要遵照孔子说的去做。可是,孔子是最赞成游泳的呢!”邹先生更生气,用戒尺指着毛泽东说:“这是胡说八道,孔子教诲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恭俭让’,谁教你们戏水,谁要你们学猫叫狗跳的?”这时,毛泽东很快跑到自己座位,从书包里抽出那本《论语》,翻到《先进第十一》章,递给邹先生,说:“你看,这是你以前点的课文,这里说到孔子问他的学生 的志愿,曾皙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了曾皙的回答很高兴,就说:‘吾与点也。’这不是孔 子也很赞成我们少年儿童,到河塘里去游泳吗?而且,他还赞同先生带我们童子一起游呢!”同学们 听了,禁不住笑了。这一笑,对邹先生来说,心里无疑是不大好想的,是有点儿丢脸的。于是,邹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大发脾气,用戒尺在桌上狠狠打了几下:“ 大家听着!”学生们听着先生手里的戒尺响,又吓得全身起鸡皮疙瘩了,笑声也就戛然而止,教室里刹时安静下来。邹先生接着说:“即使是这样,曾皙的弟子也是 由先生带着去游泳的,不是像你们不听话,背着先生去戏水。”毛泽东又天真地说:“那就请先生带我们去游吧,行啵!”……

前言

《毛泽东尊师风范》这次出版,应该说是第二版了。因为,十多年前的1997年,我曾建议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领导,办出“毛泽东母校”的特色,发掘学校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隐形教育资源。该书经学校党委审查,报 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作为学校选修教材出版,受到师生好评,并流传于社会,不少人来电索书。应当时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求,还重印了一次。但是,由 于打印中打错了一些字;还有些所记与事实有出入等,对此我深感内疚。于是,我利用当时受聘于省教育厅,参与《湖南教育史》编写和参与学校校史主编的工作机 会,出入各档案馆和图书馆,与有关部门和人士广泛联系,又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毛泽东尊师风范》的内容,对原书进行修改、补充。这样,经过十多年努力,将原 先所记述的十八位老师,增加到现在的三十三位老师;将原先十八万字,充实为现在的三十多万字。我为写好这本著作,由黑发的中青年人变为了白发老人,为什么花如此精力?其原因有三:第一,我从小学读到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与毛泽东尊师风范方面,还很有缘分。如:1961年 我曾有缘受教毛泽东“书法之师”的孙俍工先生,多次聆听有关毛泽东的尊师感人故事;1963年,我在湖南师范学院附中实习,有幸担任过杨树达先生女儿的实 习班主任,家访中结识杨夫人,聆听了有关毛泽东与杨树达先生之间师生情谊的事迹;1969年,我借调在湖南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工作三年,曾多次到毛泽东故 乡韶山学习调查,拜韶山老人为师,了解了不少毛泽东少年时期尊师的感人事迹;还有,当时担任我们教材编写的业务领导,是第一师范学校的副校长罗三德先生, 他又是毛泽东就读第一师范时期同班同学、时任第一师范学校名誉校长、湖南省副省长周世钊先生的诗友,我经常同罗三德先生一起请教周先生,聆听他很多有关毛 泽东尊师的感人事迹等等。后来,我在教学中,一边学习实践毛泽东老师“欲栽大木拄长天”的精神,一边介绍毛泽东尊师的事迹,感动许多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 热情,从而尝到了介绍毛泽东尊师风范的甜头,于是一些朋友劝我将这些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1993年,为了纪念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我主编《红太阳 颂》,致信毛泽东生前好友臧克家先生,得到臧老热情指导和鼓励,于是我动手写《毛泽东尊师风范》一书,其中部分文章在各种报刊先后发表。这就是1998年 出版的第一版的经过和原因。第二,毛泽东生前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开辟了振兴中华民族火热的英雄时代,并唤醒第三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改变世界政治版图,从而成为世界人民 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国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书法家。1976年他逝世后,又成为世界的思想、政治、军事、国学、教育、文学、书 法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的重要对象,从而掀起方兴未艾的研究热潮,雨后春笋般的有关专著、学术论文、回忆录,层出不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门崭新的 学术领域,被誉为“毛泽东学”。特别是近年,我国掀起“国学”研究之风,许多中外有识学者,又将毛泽东视为中国“国学”集大成者,最伟大的“国学”大师, 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包括毛泽东生前不许宣传他个人等原因,所以对毛泽东学生时代的研究,相对来说还很不够。他于1918年6月,在湖 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时,当时只有24岁,在此之前,就已具有“倚马可待,立书万言”的才华,练就“横扫千军笔一支”。如1917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著 名《体育之研究》,堪称现代我国《体育学》的奠基之作;1917年10月,他主持“工人夜学”,成为我国工人运动史上一座里程碑;1918年4月,他创建 新民学会,成为我国青年运动的丰碑等等,这些充分说明,当时毛泽东就已经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新思想、新文化的代表。如果将毛泽东人生比作万里长江,他青少年 的学生时代就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已汇集和积累了冲破山峡的力量和智慧。这种力量和智慧,当然首先来自他生活的时代,还有他个人勤奋和他老师的教育。老师是 学校传递人类创造的文明、文化、智慧的火炬手,是他们点燃了毛泽东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和智慧的火花。如1906年,毛泽东12岁时,作《天井》 诗: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1911年,他在老师教育和帮助下,17岁 第一次冲出韶山,就读湘乡东山学堂时,作《呈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就读第一 师范的听课笔记《讲堂录》载:“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他为了实现“学不成名誓不还”和“才学”超越“今人”、“古人”的远 大理想,深刻理解老师的“主导”作用。他在总结自己“治学之道”时,明确提出“亲师”口号。1915年6月《致湘生信》说:“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 非有奇杰禾足言救济……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1917年8月’《致黎锦熙信》说:“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盖举世昏 昏,皆是斫我心灵,丧我志气,无一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自恸幼年失学,而又日愁父师。人谁不思上进?当其求涂 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胜言者。”1936年,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深情回忆他学生时代几十位老师对他教育和“很大帮助”;新中国成立后,他 给母校第一师范题写的校训是:“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这不仅是他对第一师范师生的殷切期望,也是他本人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总结,更是对教育 他的老师的赞扬。当前,我国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全国掀起学习研究“国学”之风。我作为毛泽东母校的一个退休教育工作者,站在教育领域,选择毛泽东尊师风范 的角度,研究毛泽东学生时代的“学法”、“治学之道”,也就是他怎样从老师手中接过人类文明、文化和智慧的火炬而发扬光大,再创辉煌的。我相信,这对我国 当前教育行政领导、广大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处于与毛泽东学生时代年龄相同的学生及其家长,无疑是有所补益和深刻的启迪作用。第三,我长期从事屈原和楚文化的学习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研究之道,朋友们戏称为“考证 癖”,在阅读有关毛泽东研究著作时,对各种说法喜欢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考证”,也发现了不少的误说。例如,毛泽东1910年秋,离开韶山去报考湘 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前夜,写了一首《呈父》诗。过去有人根据日本维新时期西乡隆盛所写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有些形似,便断定是毛泽东改写西乡的诗。这种说法几乎成了“公论”。其实此说很值得研究。首先是,毛泽东当时还生活在闭塞的韶山农村,遥隔日本海 峡的西乡诗,是怎么传入韶山来的?其次,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注:西乡诗曾载《新青年》第一卷第五期,那是1915年后之事,更说明毛泽 东写《呈父》诗时,根本没法看到西乡诗,又怎么去“改写”?再有,毛泽东诗中的词语典故,均出自毛泽东当时已阅读过的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该诗中画龙点睛 之笔:“人生无处不青山”,就出自杭州岳飞墓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诗是站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其中“学”是指救国救 民真理,“人生无处不青山”表现他以身许国的献身精神,而西乡出身日本“武士”,开口“男儿”,表示继承当时日本封建贵族“武士”特权的决心;“死不还”表现其死心塌地为封建统治者卖命的“武士道”。因此,在意境上两者有天壤之别,而我们一些专家却根据两者之间有些“形似”,不分青红皂白而混为一谈,以讹 传讹,久之而成为“公论”。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为此,笔者对毛泽东学生时代的诗文,特别是出现在《毛泽东尊师风范》中的诗文,均作了必要考证,并在书中 大量引用毛泽东老师诗文,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明他们师生之间的传承关系和深厚情谊,力图使该书内容建立在可靠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力排由于市场经济对历史研 究带来的冲击,所出现的哗众取宠,猎奇、包装之风的干扰。这不仅丰富了其内容,扩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对毛泽东本人的尊重,对培养毛泽东的老 师们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负责和尊重。还有,我从事屈原和楚文化研究多年,深知对历史上伟大人物的研究永无终结,加上自己才疏学浅,毛泽东又是位“才不胜 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超越古今的“国学大师”,在记述中,很可能有不少错误。这次出版,我只是出于1915年7月毛泽东《致友人 信》中所说的:“互质参观,所以张知,强聒不舍,可以振国,排搅神废日之说,所以益神而修业。”我的“强聒”之说,只是抛砖引玉,其中错误之处,望有识同 仁,批评指正,将不甚感谢!《毛泽东尊师风范》这次重版,得到了第一师范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党委书记詹小平题辞:“学习主席尊师风范,发扬一校优良传统。”院长彭小奇题辞:“厚德博学主席为范,教书育人臻于至善。”予以勉力和指导,并拟定为学院的自修教材;学院毛泽东 思想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优其是黄海同志,他长期为本书收集资料、协助修改书稿,承担打印校对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本书出版之 际深表感谢;还有,它的出版更是对过去曾指导鼓励我的臧克家先生、罗三德先生、周世制先生等前辈,深表感谢和怀念。黄露生2008年6月13日

内容概要

黄露生
  湖南醴陵人,1939年生。196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和教研工作,主编及参与编写语文教材、教参30余本,创作新诗集2本,主编《红太阳》诗集。长期从事楚文化史研究,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一直关注毛泽东与其老师关系的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难忘的启蒙教师——毛泽东与邹春培先生“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与毛宇居先生“您是我民主思想的启蒙老师”——毛泽东与李漱清先生“毛主席致追悼词的人”——毛泽东与毛简臣先生“这个秀才是我小时候的塾师”——毛泽东与毛麓钟先生发现毛泽东是“建国之才”的校长——毛泽东与李元甫先生“没有他,我只怕出不了韶山冲”——毛泽东与谭咏春先生“向往长沙”的引路人——毛泽东与贺岚岗先生“吹尽狂沙始得金”——毛泽东与张有晋先生发现毛泽东“自是伟大之器”的老师——毛泽东与柳潜先生“您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与罗教铎先生“还要才、德、望”——毛泽东与符定一先生“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毛泽东与陈润霖先生欲栽大木拄长天——毛泽东与杨昌济先生二三事“横扫千军笔一支”——毛泽东与袁吉六先生“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毛泽东与黎锦熙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与徐特立先生二三事“好树百年计,终期覆丑倭”——毛泽东与杨树达先生“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与王季范先生“饮水不忘挖井人”——毛泽东与方维夏先生“立节可为千载道”——毛泽东与汤增璧先生称毛泽东是“平民天子”的校长——毛泽东与易培基先生“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毛泽东与石润山先生……

编辑推荐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立志救国救民,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的书法家,他的思想的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尊师风范》记录了毛泽东与恩师之间的深厚情谊,表现了伟人尊师重道的一面。

作者简介

《毛泽东尊师风范》内容包括:难忘的启蒙教师——毛泽东与邹春培先生、“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与毛宇居先生、“您是我民主思想的启蒙老师”——毛泽东与李漱清先生、“毛主席致追悼词的人”——毛泽东与毛简臣先生、“这个秀才是我小时候的塾师”——毛泽东与毛麓钟先生等。

图书封面


 毛泽东尊师风范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毛泽东的故事,朴素,生动,感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