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天子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代帝王 > 苦命天子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108023988
作者:茅海建
页数:314页

章节摘录

  三 射偏了的箭  治清史的同行们有一个共识,即清代的皇帝个个励精图治(至于是否能做到当属另一回事),不似明代那几个昏君,居然几年不上朝,放任国运衰败。  造成这一隋况的部分原因是清代的制度。  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明、清两代都是皇帝亲理政务。虽说天子圣明万能,但一个人毕竟忙不过来,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形成了辅佐班子。这在明代为内阁,到了清代,除沿袭内阁外,康熙时出现了南书房,雍正时又设置军机处。  从性质上讲,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都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工作任务是为皇帝拟旨。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清代的军机大臣,也都是差而不是官,由皇帝钦定,不必循官场之例迁转。但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在于,明代各地、各衙门的报告先交内阁,由内阁对此提出处理意见,谓“票拟”,再交皇帝审阅,批准后作为谕旨下达。皇帝若懒得动笔,可由司礼、秉笔太监代劳。这就出现一条缝隙,政务可以由内阁、司笔太监转化为谕旨。清代不同了,沿袭明代的题本制度(同样交内阁票拟),到了勤政的雍正帝手中,大多变为奏折。奏折由具有奏事权的官员亲封,由皇帝亲拆,皇帝批阅后下发军机处,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朱批或面谕拟旨,再经皇帝批准后下发。在这种体制下,皇帝若不及时发下奏章,政务中枢即梗塞。至于皇帝批阅奏章专用的朱笔,太监谁也动不得,那可是杀头的罪名。  以一个人的精力和智慧,每天要阅读、研究几万字的奏折,立即形成对策下发,还须召见京内外大臣,这确实超出了平常人的极限,近乎于对神的要求。当时人谓天子日理万机、宵衣旰食,有时也不全是阿谀之辞。  清代皇帝的享受是人间之最。  清代皇帝的工作量也是人间之最。  年轻的奕詝登上皇位时,颇有企图心。他继承了祖宗的大业,也极力效法祖宗的勤政风范。从《实录》中看,他此时的工作极为勤奋,每天都有许多谕旨下达,其中不少是亲笔写的朱批、朱谕,不劳军机大臣动手。他暗暗对自己说道,我一定要守住这一份祖业,我一定要重显祖宗昔日的荣光。也因为如此,咸丰帝在上台后的八个月,便主演了一幕众人拍手叫好的戏——罢免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

内容概要

茅海建,1954年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曾任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主要著作:《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

书籍目录

导言
一 皇四子与皇六子
二 良师荩臣杜受田
三 射偏了的箭
四 “上帝”之祸
五 亏得湘人曾国藩
六 新财源:厘金
七 “造反”、“造反”
八 外患又来了
九 公使驻京问题
十 圆明园的硝烟
十一 真正的宰相
十二 京师与热河之间
十三 笑到最后的人
结语
后记
三联版后记

编辑推荐

  古代每位皇帝并非真有做皇帝的资质才能。有些人甚至十分平庸普通,却因生在皇宫,被其父立为储君。皇帝虽和常人一样都是肉体凡胎,但是天子,在凡人面前,他是一尊至高无上的神,举手投足都需要有个不同凡响的样子。和平年代中,这样的皇帝还能安安稳稳在紫禁城呆上一辈子,而多事之秋,则到处尴尬……  咸丰皇帝正是这样一个可怜的苦命人!从他父亲道光皇帝开始,中国就处于内忧外患交杂的时代。自1850到1961年,咸丰当了11年皇帝,可他没有安稳过一天。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战争,1856至1860年之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加上此期间发生的天地会、捻军等起义造反,使得坐在龙椅上咸丰如坐针毡,并非像其祖宗康熙、雍正、乾隆那样聪灵睿智的他真正感受到了时代的动乱。他忙起来了,忙得不可开交,忙得几乎到了哭天喊地的地步。尽管有像曾国藩那样的“中兴大臣”在力保大清,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除皇上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在满洲亲贵眼中,毕竟满汉不一心。在《苦命天子》中,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拨动了传主——咸丰皇帝的心灵。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年代。  太平天国兴起,捻军、天地会的反叛遍及南北,湘军由此而起,厘金随之而生;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再次入侵中国,俄国趁火打劫,美国充当帮凶,新的条约一一签订;中国后来的许多变局,实肇始于斯。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竭尽心思,却无力回天,自叹且自弃。  本书展开了那段历史岁月,引领读者阅读其中的种种情事,曲折幽深。作者描写了历史群像: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决定国运的重要人物,栩栩如生。  一部传记,一段历史,一种人生与家国的思绪。

作者简介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年代。 太平天国兴起,捻军、天地会的反叛遍及南北,湘军由此而起,厘金随之而生;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再次入侵中国,俄国趁火打劫,美国充当帮凶,新的条约一一签订;中国后来的许多变局,实肇始于斯。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竭尽心思,却无力回天,自叹且自弃。 本书展开了那段历史岁月,引领读者阅读其中的种种情事,曲折幽深。作者描写了历史群像: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决定国运的重要人物,栩栩如生。 一部传记,一段历史,一种人生与家国的思绪。
古代每位皇帝并非真有做皇帝的资质才能。有些人甚至十分平庸普通,却因生在皇宫,被其父立为储君。皇帝虽和常人一样都是肉体凡胎,但是天子,在凡人面前,他是一尊至高无上的神,举手投足都需要有个不同凡响的样子。和平年代中,这样的皇帝还能安安稳稳在紫禁城呆上一辈子,而多事之秋,则到处尴尬…… 咸丰皇帝正是这样一个可怜的苦命人!从他父亲道光皇帝开始,中国就处于内忧外患交杂的时代。自1850到1961年,咸丰当了11年皇帝,可他没有安稳过一天。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战争,1856至1860年之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加上此期间发生的天地会、捻军等起义造反,使得坐在龙椅上咸丰如坐针毡,并非像其祖宗康熙、雍正、乾隆那样聪灵睿智的他真正感受到了时代的动乱。他忙起来了,忙得不可开交,忙得几乎到了哭天喊地的地步。尽管有像曾国藩那样的“中兴大臣”在力保大清,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除皇上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在满洲亲贵眼中,毕竟满汉不一心。在《苦命天子》中,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拨动了传主——咸丰皇帝的心灵。 茅海建教授写的这本通俗性历史研究著作,其通俗性不亚于读一部历史小说,其学术性更不亚于他的其他历史学专著。但是,虽然他内心的目的是想写一部“既有品味而又好看的学术著作”,到头来,他还是有点心里没底,不仅没有像他的其他历史学著作那样依照学术著作的规范,对史料大量严格注释并做详尽的附录,而且在导言中还不得不添上一句他这本书不过敞开来说说,读者也不妨随便看看这类多少有点让人泄气的话。

图书封面


 苦命天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1条)

  •     处于咸丰那个时代,任何人坐到咸丰这个位置上,都不可能做出什么能让中国大进步的举动。传统的力量太大了。很多人说换成六阿哥也许更好。也许吧。这个皇帝,很可怜。哪怕换成康乾,也不见得能让局势能有多大的好转。就如同西班牙人去南美一样。文明的差距太大。咸丰一朝的大苦难,从现在看来,却又是开启了中国转型的开始。更感叹的是,京城一套想法,地方一套想法,京城一套办法,地方一套办法。中央被蒙蔽(本身思想也有问题),地方阳奉阴违。而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
  •     喜欢读书,知道这是本好书,推荐给大家,特别是对历史,对清史有一定兴趣的朋友.很欣赏作者对于历史书写的态度,真诚而负责;很感谢作者在字里行间散发出的知识的清香,受益匪浅.这两点足够了.
  •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茅海建,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1版。三年后重读一通,觉悟到之前是读得流与滑了。咸丰十九岁登基,御宇十一年(1850—1861年)。期间,1850年至1864年为太平天国战争,1856年至1860年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遍地硝烟,圆明园灰烬未冷,他即死在“巡幸”的“木兰”,而年尚不过而立。十一年间竟无一日安稳,是故茅先生以苦命形容之。书的后半部分论及天平天国起事、曾国藩与湘军及慈禧与肃顺等,已属本国历史中最多被讨论、讨论过度以致烂熟的段落之一,如今读来更不觉新奇。本书的特出之处,还在于茅先生尝试给予咸丰的“同情之理解”。他在《导言》中即说:“皇帝是天子,在凡人面前是神......可是,其生理机能又确确实实是个凡人。这就产生了一个悖难,明明是人,偏要装神,太难受了”。满清一朝,相权萎缩而皇权登峰造极,其结果便是“清朝皇帝的工作量也是人间之最”(第37页)。何况咸丰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他的传统儒家训练和治国教训,无法理解,更无从应对,心力交瘁,无力回天。于是,咸丰从继位之处的勤政迅速滑向沉迷酒色,茅先生引清人日记说:“咸丰季年,天下糜烂,几于不可收拾,故文总(指咸丰帝)以醇酒妇人自戕。”(第151页)茅先生写此书时,当在1994与1995年之间,彼时刚完成《天朝的崩溃》。据他自己讲,写本书的一个意图,是受到好友兼编辑金元的启发,“想写出一本专业和非专业各种层次的人都可以接受的书来。”我能看出的努力之一,便是他在书中较多议论,有时候近乎抒情。如在同一页(第151页),他用自己的口排比道:“天下危局莫奈之何,只有美酒,从酒中寻找片刻的麻醉,一时的安宁.......天下危局莫奈之何,唯有美女。从女人身上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验证自己的雄风。”书中另有教益的一章是“六 新财源:厘金”。与太平天国作战耗尽国库,咸丰主要的应对措施是“铸大钱、发银票、制宝钞”,用现代的语境说,即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到极致,演变为滥发通货,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即便如此,国家财政还是不敷使用,厘金由此产生。厘金属于商税。茅先生在第118页分析到:“清承明制,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地丁(农业税)。永不加赋的祖制,又使之失去了扩张性”,国家从商税中所获甚少,对商业便无保护与扶植,反过来又对农业部分榨取无度。本书十来前交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印了两次,其结果,茅先生在《后记》中说:“远远谈不上销售上的成功,读书界也没有什么反响”,而他当初还希望“如果此书'成功'了,再写上几本,以改变生存的境遇。”我另有一本《天朝的崩溃》,是一位朋友帮助弄到的签名本。也是从这位朋友这里,晓得了茅先生的公子也不治家学,现供职于“中国最佳雇主(2009年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精彩。
  •     优秀的人物传记,严谨而不失诙谐,能看的出作者在材料使用方面力求通俗有趣的努力。就史的角度说很不错,但总觉得对近代的政治思想方面的认识未脱八十年代话语。
  •     突然对清史有了兴趣,是一本可以很快读进去的书
  •     好书好书
  •     #2015rl# 好书,但是有点高开低走,前四分之三远比后四分之一好
  •     选择当一个痛苦的皇帝,还是一个快乐的臣子?
  •     很想看茅海建写小说,穿越小说都行,一定很好看
  •     学术中不乏轻松,严谨处犹存调侃,史学文学兼得,品味趣味俱佳,非阳春白雪,不下里巴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专业级学者中普及类历史读物的范本无疑!
  •     在他眼中,割地不重要,赔款不重要,输出劳工不重要,但亲递国书万万不行,很重要。在大事小事上,咸丰都很像一个tech不行还很喜欢乱出Q的经理,只不过让人盛赞他傻波依的同时,也多了几分同情。如果他昏庸无道,也许可以物极必反地激发变革,如果他英明开放,也许清王朝的宿命会有一点不同的结局。可惜这位皇四子偏偏处在不痛不痒的中间地带,虽有励精图治的初心,奈何眼界思想所限,最终碌碌而无为。苦命人生的背后,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剧,固步自封和妄自尊大,迟早药丸。
  •     作为《天朝的崩溃》的作者,茅海建老师是正经的历史学者,治史的严谨和分析的透彻均远非一干刻意娱乐的通俗写史者可比,但同时他又没有堆砌大篇诘屈聱牙的故纸陈迹卖弄学问,反倒是温和理性的探讨咸丰帝苦闷而短促的一生窥见在新旧时代猛烈撞击下进退失措的传统中国社会内外交困、凄风苦雨的政治格局,对资质平庸又因时代性所限找不到出路的咸丰帝抱有了极大的同情却不乏深刻的批判,跳脱了基于民族主义的情绪桎梏,并不囿于对外来侵略的控诉,而是直指导致近代中国一再深陷外辱和内耗的政治困局和时代难题。神来之笔是封面上那没有面目的帝相,至于此举意在指其平庸如常无法胜任帝位或是所招之耻让其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及世人?皆任由后人评说吧
  •     内容翔实 让我明白咸丰帝也是想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 对于地理盲 历史书中附有相关事件地图会更好一点的!
  •     奕詝(zhu), 满清的十位皇帝无论如何也是自秦朝以降,勤勉君主的top-ten。但是要统治处在历史变局中的中国,真的是不能胜任。
  •     通俗史学著作。钩沉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历史在世界资本主义风起云涌、国内政治经济矛盾重重下,中国历史发生重要转折之必然,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及其各色对手纷纷登台,终致陷中国于绝境。
  •     貌似一本通俗讲史小书,却可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学术功力。
  •     轻松易读的小册子
  •     一个严谨的学者突然而难得地流露的自我与柔情,总令人动容。 茅海建先生所想做到的,也的确做到了。感谢。
  •     我就是咸丰
  •     文风稳健,笔触老辣,神韵内敛。比如今已成泛滥之态的说书式史学著作言之有物,如果还是叫人心生畏惧,不敢阅读怕昏昏欲睡的话,一定是封面设计的错。
  •     很喜欢作者研究历史的态度
  •     虽然是茅先生最不经意、最不知名的通俗小书,也绝对秒杀很多不知所云的戏说、那些事……上学时看过老版,颇有触动。
  •     唔,去年读的
  •     提前二十年,预习咸丰朝
  •     被专制皇权坑了的,不仅是黎民苍生,有时也包括皇帝本人,像崇祯,还有咸丰。
  •     茅老师多写点通俗历史著作吧,真好看。不足的地方是,里面有些心理描写和抒情,有点报告文学feel。
  •     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神坛,容不下庸人
  •     茅海建先生通俗历史写作的尝试之作,因销量欠佳,茅先生未再做如此尝试,诚为憾事。咸丰此人,能力中庸,意志中庸,运气极差,前期尚勉励振作,后期明白自己无力面对时局,遂沉湎享乐,于其个人,也是一种悲剧。或许是资料所限,或许是史学家毕竟不是文学家,茅海建先生此书,着力点依旧在咸丰时期的时局,而对于咸丰个人的悲剧性,力量不够——然而这一点,不能减损本书的魅力,反从中看出了茅先生的严谨。
  •     为茅老师的幽默莞尔,更为咸丰帝的无奈叹息。读来有两个想法:一是如果说一个人不幸落入深渊叫惨剧,掉之前还辛辛苦苦挣扎一番叫悲剧,那么像奕詝那样生来就在坑底还要反复挣扎反复希望又反复绝望,大概真的只能怨命苦。二是,人这辈子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是其所本是、想是、能是。否则做皇帝也是个悲剧。噢还有,封面那张脸看起来真的挺恐怖(⊙﹏⊙)b
  •     老师推荐的书,虽比不上我喜欢的小说,但也是很有意思的
  •     茅海建的一部比较好懂的著作,写了咸丰的皇帝的一生。 从父亲道光那里接来个烂摊子,还有太平天国越来越大,还有回民叛乱,还有捻军。还有外国势力。本来能力就不着著的咸丰可谓捉襟见肘。如果能把皇位给了六弟会怎么样呢?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后来咸丰死后,弟弟摄政出现了同治中兴。咸丰的一生可以说是可悲。天灾人祸不断,最后还死在了承德。。。哎~可悲。
  •     看着他高高在上,其实他也是身不由己。一个特别的出生,一个特殊的身份,促成了他一生的悲剧。也给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     我…还是很喜欢先生的书!大胆调侃,小心考证!
  •     借阅于RUC图书馆,有料,有趣
  •     茅老师刻意写的通俗读物反而不如他的学术著作可读性强
  •     没看天朝的崩溃是对的
  •     本科时代读的,印象不是很深了。记得文字是很清浅的,但未必能以文字吸引人。
  •     有意思的是正史夹杂野史,但都妥妥标明,这本成书于近二十年前的著作堪称大象公会的范文。
  •     苦瓜一般苦…
  •     举重若轻的历史写作。
  •     借此对咸丰朝有一整体的基本了解。不类一般传记之趣味低俗,孜孜于搜罗逸闻,有大眼光,而且常抽身出来对历史发言,很见个人思想的独立。
  •     正如作者所说,是一种新的尝试,读者看得过瘾,对史实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就够了。这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大家之作《万历十五年》,这两本书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     写得真不错!很有趣味性,又涨了很多知识
  •     守成有余,变革不足,奕詝不是个坏皇帝,当然也不是个好皇帝,他生错了时代。若生于盛世,无为而治即可留名青史,可恰逢乱世,他难逃无能罪名。
  •     图书市场的需求的确能够催生一些通俗佳作的,比如能说服一些大拿出来写他们想象中的畅销读物,尽管仍不是那么畅销。
  •     茅公的通俗讲史小书,简明切要,读起来毫无压力。
  •     他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知道得多,他只是不知道他所处在的时代。
  •     也是一辈子
  •     同学要去见茅教授了,羡慕!!!!
  •     好文笔,故事性极佳
  •     本书以咸丰帝短短30年生命、11年执政的”苦难经历“为脉络,生动勾勒了清王朝的运作以及太平天国、二次鸦片战争、祺祥政变等重大事件,清晰描绘了皇家的苦恼,奕詝虽是老四,但却是活着的“老大”,势必卷入皇位争夺,杜老师巧计成功击败奕䜣,对他却如套上了枷锁,虽然胸怀抱负但资质平平且生不逢时,自叹“崇祯不当亡而亡”,几次打击下来心灰意冷、怠政纵欲,二鸦仓皇北狩,亡故热河还留下八大臣与慈禧的戏码。 本书史料基础扎实,不是简单引用正史野史,而且通过综合各种信息分析推导引领读者了解其潜台词,除咸丰外,道光、杜受田、洪秀全、曾国藩、叶名琛、奕䜣、肃顺、懿贵妃均形象丰满、跃然纸上。本书相比于《天朝的崩溃》读来更加轻松,达到了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既有品位又好看”的精品目的。可惜这样的作品实在凤毛麟角不可多得。
  •     庙堂之人大多愚昧自大,参与夷务的又常常满纸谎言,遂使局势一步步恶化到无法收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