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多尔的精神之旅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科学家 > 古多尔的精神之旅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532736089
作者:(英)简・古多尔,菲利普・伯曼
页数:228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简·古多尔博士所著的《希望的理由》是一部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深入思考的“精神自传”。虽然这本自传体的回忆录算不上是洋洋大观的鸿篇巨制,没有政坛人物回忆录中那些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明星大腕回忆录中那些七拼八凑、有时近乎无聊的趣闻轶事,也没有商界巨头回忆录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升降沉浮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但它却展现了这位女性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她个人在精神上的漫漫旅途,它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科学家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和感人至深的奉献精神,同时还有如同她自己所说的“深深触及灵魂的”痛苦思考。

内容概要

简・古多尔(Jane Goodall),生于伦敦。自幼即对动物行为极感兴趣。18岁离开学校,到赴非洲为止,她曾先后担任过秘书以及影片制作助理。此后,她在非洲担任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利基的助手,与利基的合作经验使她能于1960年在贡贝溪动物保护区设立一个营区,得以观察该地黑猩猩的行为。1965年获剑桥大学动物行为学博士学位。1991年,她倡议并成立了“根与芽”组织,目的是使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年轻一代都能够行动起来,为了环境、动物和他们自己的社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1995年,被英国女王授予勋爵士。简・古多尔撰有许多书籍和论文,最著名的是:《生活在人类的阴影中》(1971)、《贡贝的黑猩猩:行为模式》(1986)以及《透过视窗:对贡贝黑猩猩的观察》(1990),此著作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鸣谢
前言
第一章 童年生活
第二章 初涉世事
第三章 非洲之行
第四章 贡贝印象
第五章 孤身一人
第六章 十年变迁
第七章 失落之园
第八章 罪恶之源
第九章 战争前兆
第十章 同情关爱
第十一章 生离死别
第十二章 走出阴影
第十三章 道德进化
第十四章 皈依之路
第十五章 希望之光
第十六章 劫后余生
第十七章 新的起点
后记
关于简・古多尔人、动物与环境研究所

作者简介

简・古多尔从蹒跚学步起,就对世上的各种生命形式充满了好奇;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人猿泰山》和《丛林故事》的影响和鞭策。后来,她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工作,在贡贝的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对我们知识世界影响重大的贡献者之一。
在本书中,她不仅详细地叙述了40年前就已经介绍给世人的贡贝黑猩猩故事,而且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讲述了她的母亲、儿子和已故的丈夫、她的朋友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所给予她的爱和支持。
简・古多尔博士酷爱自然,也目睹了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险、不公、物欲、种族屠杀。她提出自己对这些危险的独到见解,并高度赞扬了为地球新生而奋斗的人们。这些人就是她所说的“希望的理由”。

图书封面


 古多尔的精神之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按:严格说来,这不是一篇书评,而是珍的一个小传,与喜欢珍的读友共享】“那时我七岁。我想是从那时起,我第一次决定,总有一天,我要去非洲。”珍•古道尔在自传中这样写道。七岁生日的时候,外婆送给珍一本《杜利特博士的故事》作为礼物,书中杜利特博士非洲历险的故事,让珍产生了到非洲与动物为伴,为它们写书的梦想。珍•古道尔1934年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就非常喜欢动物。1岁半的时候,她从花园里捡了一些蚯蚓放到床上,想让蚯蚓和她一起睡觉。5岁时,珍在鸡舍里隐藏了近5个小时,观察母鸡如何下蛋。她的母亲万妮找不到女儿甚至都报警了,可是看到身上沾满稻草的女儿从鸡舍里走出来,非但没有责怪她,还耐心地倾听珍的发现。万妮对女儿的爱好和梦想一直非常理解和支持。珍的童年是在伯恩茅斯乡下的外婆家度过的。珍喜欢观察筑巢的小鸟、把卵囊背着走的蜘蛛、在树木间追逐嬉戏的松鼠……珍实在太喜欢大自然了。当然,珍也喜欢阅读,经常写一些小故事和诗歌。18岁时,珍高中毕业后因为清贫的家境无法承担大学的高额学费而中断了学业。珍接受了妈妈的建议,在19岁这年来到伦敦接受秘书培训。培训结束后,珍回到伯恩茅斯,在姨妈的诊所里找到了第一个工作。6个月后,珍在牛津大学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这个工作虽然枯燥,但是让珍体会到了大学生活的乐趣。后来,珍在伦敦找了一份有趣的工作,为一家制片厂的纪录片挑选音乐配音。珍依然想着非洲和那里动物,并且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和动物有关书籍。1956年12月18日是星期三,珍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这天早晨,她收到了好友克洛从非洲寄来的信,好友邀请珍到她父母在肯尼亚的农场做客。珍当即提交了辞呈,回到伯恩茅斯(这样可以省下房租),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为的是尽快攒够去非洲的路费。5个月后,去非洲的路费终于攒够了。1957年,23岁的珍踏上了梦寐以求的非洲大陆。在好友家小住后,珍在一家英国公司在肯尼亚的分支机构谋得一个职位。两个月后,珍找到了科里登历史自然博物馆(现在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利基非常欣赏这个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但是热爱动物研究并且通过自学积累了一些知识的姑娘,于是就让珍担任私人秘书。当时,利基正在物色在野外开展黑猩猩研究的人员,他认为通过对黑猩猩行为进行研究,对研究原始人类行为模式大有帮助,他认为珍非常合适。1960年,珍在利基的支持下来到坦噶尼喀湖畔的贡贝河自然保护区(后来被辟为坦桑尼亚贡贝国家公园)开展黑猩猩研究。因为当地政府要求必须有一位欧洲人陪同珍开展研究,珍的母亲万恩就随同女儿一起来到保护区。这项开创性研究工作是非常困难的,研究地点是人迹罕至的山区,条件艰苦不说,还有危险的动物出没。她们母女和助手在坦噶尼喀湖畔扎好帐篷,开始了野外观察工作。珍克服了各种困难,在黑猩猩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其中之一是,她发现黑猩猩能够选择和加工工具,用来从蚁巢中捕捉蚂蚁,这一发现打破了长久以来“只有人类才会制造工具”的观点。随后,珍在贡贝河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研究中心,在这里,珍和她的助手已经持续50年对黑猩猩进行野外观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1965年,珍因为对黑猩猩的出色研究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美国《时代》称珍·古道尔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德尔说,珍的研究是西方世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977年,珍建立了珍·古道尔研究会(JGI),致力于全球的野生动物研究、环境教育与环境保育。1991年,珍启动了“根与芽”环境教育项目,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和社区成员投入到关心环境、关爱动物和关怀社区的行动中来。目前,“根与芽”已经在包括北京、上海、南昌、成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城市设立了办公室,成为全球最具影响的面向青少年的环境教育项目之一。2002年,珍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大使”称号。现在,珍一年中有300多天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她像一个充满激情的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演讲,传播“根与芽”的理念。她说:“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整个世界,可是,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我想,这就够了。”
  •     刚刚看完这本书,很受感染。当然我没有作者那么乐观,在当今世界,我还没有看到希望,我看到的只是越来越多的屠杀,越来越多的环境破坏。当我看到书中写道作者参观实验室狭窄笼子里的黑猩猩冷漠的眼神,当我看到人们为了自己的过度的口腹之乐穷尽其能地使用各种不人道的手段屠宰其它动物,当我看到为了生产更好的洗发水要把试验品不停的喷进兔子的眼睛时,我看到的只有世界末日。
  •     “那些站在桥上的人们。他们对绝对平静从来就不陌生,但他们却被一种古老的热情所感动,把援助的手伸向呼救的人们……只有他们能把希望之歌 轻声献给向着光明奋斗却又无望得到的人们……”——简•古多尔:《只有他们能轻声唱希望之歌》是否科学家们都应当缺乏信仰?要知道正是他们把上帝的形象逐渐驱除出大众的脑海。这一问题在现实中得到了否定,因为这个世界上具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远非几个。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会保持宗教信仰?哪怕他们自己确实明了宗教经典中那个神的形象是全然虚假的?这一切并不能粗暴地用自欺欺人或者寻找精神寄托来解释。或许,在阅读过简•古多尔的精神之旅后,我们能寻找到一些启示。事实上,一直以来我都心存疑惑:一个女人,一个年轻美貌的女人,究竟是以何种意志支持,方能孤独地(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这样)生活于并不太平的非洲,于原始森林中观察黑猩猩多年?而且在孤单的晚年参与创办了“根与芽”组织,在全世界宣扬自己的理念。在疑惑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敬佩。二战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事件,甚至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一次大战对人类心灵造成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创伤,以至于经历过战争的一代知识分子终生念念不忘——尽管生于1934年的简并不会亲身踏上战场,但是对战争以及人类战争行为的痛恨却也根植在她的脑海内。童年的简成长在一个渗透着基督教伦理的家庭中,按照简的自述,这个家庭是普通的欧洲市民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不十分看重金钱,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而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早期教育并未抹煞简热爱动物的天性,相反,这种天性在家庭教育中被大大加强了——简讲述了不只一件与此有关的童年趣事,尤其是在她消失4个小时观察母鸡下蛋之后,已经报警寻找简的母亲甚至并未责罚女儿,而是坐下来详细听女儿描述观察的情况以及感受。如果没有这些童年教育,简一定不会接受路易斯•利基交代的黑猩猩研究工作:要知道,这项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前人的基础可供参考,而且被认为是无望成功的,更重要的是简并非通常所谓的“科班出身”——这一点是简的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不过也成为许多“正统科学家”的攻击目标。在最初对于黑猩猩的观察中,简无时不在将观测到的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进行对比——通过这一过程,她发现了许多黑猩猩身上的珍贵品质;发现猩猩们除声音外,还使用多种体态、手势进行如亲吻、拥抱、握手之类的交流,而且表达的内容与人类非常近似:这些发现的核心在于,黑猩猩群体之间除去亲情,还有友谊。甚至,从“灰胡子戴维”(这是简为一只非常讨人喜爱的黑猩猩取的名字)身上,简发现了猩猩对异种生物的亲近感与交流欲望。由于黑猩猩与人的基因差距仅有1%,这或许意味着,简在黑猩猩身上发现了素朴的人性——纯然善良的人性。即使在创作本书时,简依然能够清晰回忆起四十年前森林里的感动。而接下来的十余年中,简先后经历了结婚生子、婚变、学生露丝的意外死亡、绑架事件、一直热爱的外婆去世,这使得她一度迷失在现实世界之中——就是在这个现实世界连续出现了越南战争中的“橙剂”问题,《寂静的春天》揭示的DDT污染,《人口炸弹》所警告的人口危机……而最重要的是,黑猩猩群落之间大规模爆发的“四年战争”几乎摧毁了一切信念:这些看似温和无害的黑猩猩之间并不全是友爱,同时也充斥了凶杀甚至同类相食。并且,政治、宗教甚至社会的原因导致这些观测结果甚至难以发表——究竟那个时代的很多人的内心都带着二战造成的创伤。侵略本性的问题如此紧密的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有的灾难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根本没有人顾及事实的真相:即使这些事件根据达尔文主义理论并非无法解释。尽管在痛苦中不断挣扎,简依然意识到,基因的作用确实存在,然而人类战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化物种形成”:“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在自己的群体和其他任何有不同想法的群体之间划一道界限,挖一条鸿沟,布一片雷区”。人,绝非永远只能做邪恶基因的奴隶,关爱(发人深思的是,在输入法里打出“guan’ai”得到的结果是“关隘”与“关碍”)与利他也是从灵长目中继承得来。黑猩猩之间的战争并不能抹煞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情关爱行为,而是使这些行为更加灿烂夺目。一只成年黑猩猩甚至会为营救一只与他没有任何关系的小猩猩而丧生,这显然说明,我们能拥有超越达尔文主义的品格:仁爱、同情与自我牺牲——而正是这些品格让简重新找到了信心。简的家庭教育与童年生活决定了她的基督教信仰,正如她本人所言的,她深信有一种伟大精神力量的存在。但是这并非“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事实上,我更愿意把这种信仰解释为文化,究竟一个普遍信仰宗教的国家中,人民不可能摆脱社会,而只有宗教才能导入普遍的社会认同以及自我认同。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在对自然的研究中,反而比常人更容易看到自然力量的超乎想象——他们更不相信人类的无所不能。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总在凝望星空时产生神奇与卑微的感觉,康德也止步于头顶星空与内心道德律法之前。正如简所说,如果人类完全失去了神秘感和畏惧感,逻辑思维和推理完全取代直觉,把我们与最里层,内心和灵魂深处的东西隔绝开来,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失去第二位丈夫德里克——简一生不能忘怀的挚爱——之后,在丛林里的那场大雨下,简再次发现了自己的力量源泉,灵悟了自己工作的意义。简在酒店与服务生的交谈充分表明了这种理解,尽管相信进化论,但是并不代表就抹去了上帝,并且,这一席对话的核心在于: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未来的发展。人类是否应该相互拼杀,伤害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是否应该找到一些办法,以便我们之间以及与自然界之间能够比较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些问题关系到的,是人类的未来,即使具体来说,也涉及到“关心你自己”。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关切。换言之,神之有无、宗教信仰的分歧,在人类命运面前都应该被暂时搁置并得到宽容;上帝成为德性或者至高价值的代名词,所有的分歧被导向不需要解释的伽达默尔式实践哲学:我们每个人都携带着变革的种子,这些种子需要养分才能释放它们所携带的潜能——“我们每个人都要力争做得有点像圣人”,这样的思想直接促使了“根与芽”的诞生。在倡导对话的哲人伽达默尔去世后,有人感叹“老伽达默尔也许很天真,尽管见证了我们时代的一切罪恶,仍然相信人类团结的可能。现在,这个天真的老人去了,留下了一个简单而困难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哲学?”对此,我们要说,在这个世界上,需要能够用行动震撼一切心灵的行动家,就像希腊哲人做的那样,哲学首先是行动、其次是言说、最后才是书写:幸好,我们还有简•古多尔和“根与芽”,还有千千万万愿意走向美好明天的人们。当这些种子破土发芽,生命的洪流将扫清一切渊蔽。 [英]简•古多尔、菲利普•伯曼著:《古多尔的精神之旅》,祁阿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5月,32元。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那个有关猩猩的电影,《异形》女主角演的,是根据这个改编的吧?
  •     严肃真诚。人之为人的典范。
  •     爱的原因有很多种,但不妨碍爱的专注和执着。本书除了供宗教人士寻找共鸣之外,在环境和生物保护、公益组织和服务、心智成熟、励志以及野外生存方面也建树颇丰。难得可贵的是,译笔同样精彩,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内容很饱满,相较于其他人的自传,这个找不到凑字数的部分,很精彩,我三次就看完了,停不下来,但是书的装帧的纸质打70分,没有太差,也不算好,一般般吧。
  •     1974年春,巴黎圣母院,古多尔生命的一个契机,那天,圣母院晨光入窗,教堂里响起风琴声,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一时之下,她突然感受到永恒,一种极深的陶醉状态,她承认是宇宙中一份引导的力量,之后她多次提到这一天。也是非洲,丛林里弹巴赫的史怀泽。这是两个值得敬重的人。0988K2
  •     科學也是有政治的。 生活中所有美好的東西打個稀爛,再重新建立起來。 否認人類具有內在的侵略性和暴力傾向是沒有意義的。人類的侵略行為常常紮根於我們靈長目的遺傳因素中,但我們的關愛和利他精神也同樣源出於此。 打敗我們本我中的獸性和自私的基因。
  •     精神可嘉 现代社会可认可的行为
  •     2005-11-28 19:29:26借书
  •     非常好的书
  •     实在不能理解这本书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评分,同样,也不能理解古道尔如何暴得大名。这样的书一天能看10本,不看也罢。
  •     有意思的传记
  •     很喜欢,融入自然的感觉
  •     jane goodall 是一位圣人。她说,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不能将问题推卸给下一代。我们大家都应当从平凡普通转变为圣人,或者小圣贤。核心就是热爱并尊重所有生物。毫无疑问,她就是典范。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     美丽人生。
  •     不仅仅是科普,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伦理
  •     非常好看
  •     想象一个人在沙漠中或无人的地方需要度过好多年,那么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心境?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一个人心灵发生变化的过程。
  •     个人觉得写的特别好,触及灵魂的一本书,值得再看值得反复咀嚼。
  •     古道尔的心路历程
  •     我为以前有过那样的想法感到惭愧:救人丧命是否值得,因为自己也是生命。
  •     嘻嘻大学时在图书馆借过这本书,因为当时正好看了一个关于主人公的电视短片,喜欢亲近大自然,给人静谧的感觉,不仅是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对精神也是不错的升华
  •     2016-11-19
  •     2016.07.27 生命的广阔程度
  •     题材很好,但并没能有力还原古多尔的传奇人生。
  •     很纯净的精神世界,很纯净的一本书!
  •     喜欢她的人所以也喜欢有关她的书,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     噢,猿猴
  •     她的精神世界宗教非常重要,她其实不是一个科学家而是社会活动家
  •     万物有灵,但并非人人有心
  •     一个执着的姑娘,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学的基本认识
  •     大猩猩哇大猩猩
  •     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如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