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军事人物 > 阎锡山传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8720791
作者:景占魁
页数:406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从河边到东瀛的人生之旅:  1.出生于百姓人家的阎锡山,在私塾和店铺里度过了青少年:  清朝光绪九年农历九月初八,也就是公元1883年10月8日,阎锡山诞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的“永和堡”。  阎锡山出生的河边村,之所以叫这个村名,就是因为它处于滹沱河边。河边村西临滹沱河,东靠文山,依山傍水。滹沱河从村南向东流去,弯弯曲曲,宛若给村庄拦腰系了一条玉带。文山前的五条沟壑间的山脊逶迤而下,直至村前,似五条巨龙争向河边饮水。山脊两侧坡上被开垦出的层层梯田,犹如龙身上的片片鳞甲。如此山水形胜,很容易让人们把它与阎锡山联系起来,产生种种遐想。  由于阎锡山后来当过山西督军、都督、省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等高官,权重位高,所以,在一些人看来,他必定出身名门望族,血统高贵。其实并非如此,阎锡山就是出生在一户寻常百姓人家。只不过,由于他的父亲当时在本村经营有三十几亩土地,还在五台县城里还开着一个杂货店,光景要比那些贫苦人家殷实一些。至于阎锡山这一族的发达,成为河边村的望族,那是阎锡山发迹以后的事了。在此之前,阎家只是个小门小户,并不起眼,甚至还因此受到本村一些大户望族的歧视。  河边村有近千户人家,顺着山势散住在山脚之下,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形成十八个堡子。阎锡山出生的永和堡,位于村东南的一个土丘上,是本村最高的地方。因为堡内建有一个文昌庙,所以村里人习惯地把它叫做文昌堡,年深日久,永和堡反而鲜为人知了。  其实,阎锡山的祖上并不在河边村。其父去世后他的《哀启》里说:“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定居河边村,遂隶籍五台。”阎家在洪洞县棘针沟、阳曲坡子街、五台县长条坡的家世已无可考,就是从明末清初定居河边村直至阎锡山的先祖到底叫什么,已无从知晓,只知道定居河边村的始祖及其后的五代都是些受苦人,靠种地、驮炭和给财主做短工养家糊口。在第五代的阎家,有兄弟三个,由于遇到荒年无法生活,老二逃荒去了河南再也没有回来。老大、老三两家和老二的后代繁衍生息,人口渐增,在河边村形成了阎家所说的东股、中股和西股三支。阎锡山这一家属于东股一支。

前言

  阎锡山(1883—1960),中华民国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风云人物。从1911年出任山西都督,到1949年太原解放,他统辖山西38年之久,成为旧中国任期最长的一省军政长官。他曾是北洋政府的同武将军,国民政府的一级上将。北洋政府时期,他担任过山西都督、督军和省长,后又历任过国民政府委员、内政部长、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台湾蒋介石的“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评议委员。  阎锡山,是一个经历相当复杂而又颇具特色的人物。他在近代中国史上经历过从清王朝到民国以及由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的朝代更迭,参加过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也卷入过北洋军阀混战,发动过倒蒋的中原大战,进行过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他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推崇孔孟儒学,尊奉纲常名教,也留学过日本,接收了不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并将它们加以借鉴应用;他不甘落后,力图进取自强,也对现存种种社会弊端表示了不满,想要对它加以克服改造,却又患得患失,不敢从根本上触动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是想用折中的办法对一些社会矛盾加以调和;他在振兴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曾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也为争取中国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进行过一番努力,但同时,也给山西民众造成了不少灾难,并且为了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而不遗余力,不仅炮制了一套“理论”。还采取了相应的一些措施。  阎锡山一贯信守“存在即真理,需要即合法”的政治理念,奉行“中的哲学”,主张“公道主义”,理想“大同世界”。他在风云变幻的中国政坛上,经过长期的历练,既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政治家,又变得工于心计,精于权衡,善于应变,诡谲狡诈,反复无常。他联冯又弃冯,拥蒋又反蒋,抗日又联日,联共又反共。在民国政坛翻云覆雨,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因此,蒋介石既称赞他“态度光明,意志坚定”,却又揶揄他是“诡而不正”的“晋文公”;冯玉祥夸他是“革命元勋”,又骂他“背信弃义”,“不是个好东西”;日本人捧他是“有雄才大略”,“是中国的伟人”,又说他“老奸巨猾”,是个“难以揣度的人物”;毛泽东对他在解决西安事变和抗战中的积极表现曾予以了高度评价,但后来又把他视为“人民公敌”,列入了重要战争罪犯的名单。  阎锡山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在新与旧、进步与反动、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较量中,发生着大动荡、大变化,逐渐由旧变新,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个大转型时期。这期间,中国社会既经历了从封建专制王朝到共和的巨大社会变革,也经受了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这种剧烈而深刻的社会变化,必然地要作用并影响于阎锡山,他提出的种种主张及其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其从维护本集团和本阶级以及国家民族利益出发,通过观察、思考,反复权衡后,对这种社会变化作出应对的结果。因此,这种应对就不能不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并且这种应对对山西乃至中国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就不可能是全属正面的,或是全属负面的。而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这一历史时期中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性,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旧变新的艰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对于阎锡山的研究。也是对中国这一时期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正因为如此,所以,对阎锡山功过是非的评价,就有相当的难度。其实,只要把阎锡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及因此而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置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前进的方向这个角度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考察分析,还是能够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的。作者正是本着此意,在本人以往对阎锡山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撰写这部书稿的。在此,特向这些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作者的学养、史识水平,书中难免会有错讹和不当之处,尚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作者  2004年8月4日

内容概要

  景占魁,山西临汾市人,1943年8月出生。1978年调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主要是山西近现代史,主要研究成果有著作:《阎锡山与西北实业公司》、《阎锡山官僚资本研究》、《阎锡山与同蒲铁路》、《山西通史解放战争时期卷》、《山西财政史近现代卷》、《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晋商与中国近代金融》。同时,在《晋阳学刊》、《经济问题》、《史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从河边到东瀛的人生之旅1.出生于百姓人家的阎锡山,在私塾和店铺里度过了青少年2.考取武备学堂,东渡留学日本,改变了阎锡山的人生命运3.几经努力,阎锡山升任新军标统,他利用职务之便,积聚革命力量第二章 辛亥风暴中的搏击1.事出突然,阎锡山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举事,相应武昌起义2.太原首义成功,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军政府都督3.分兵三路,积极攻占全省;采取霹雳手段,安定省城秩序4.与吴禄贞组织“燕晋联军”,力图阻止袁世凯北上,并攻取北京,然功败垂成5.面对清军的大举进攻,进行顽强抵抗,率部转战于绥包一带6.孙中山等为山西力争,阎锡山向袁世凯低头,终于重返太原掌权第三章 乱世纷争下的求存1.反对袁氏集权,统一山西军政,革除旧习陋俗2.反对沙俄侵蒙,力倡南北“言和”;金永主晋时,表示“懦弱”,以屈求伸3.投靠段祺瑞,排除异己,独揽山西军政大权4.反对张勋复辟清廷,态度坚决,“护法运动”中却又站在了段祺瑞一边5.“保境安民”与扩充军备双管齐下,山西军事实力迅速增强6.积极推行“用民政治”、“村本政治”7.倡导“六政三事”,推行“厚生计划”,发展金融贸易8.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使山西的教育处于全国前列9.阎锡山在“进山会议”上提出“公平制度”。以从“理论”上反对共产主义10.卷入军阀混战,左右逢源,在夹缝中求生存第四章 大革命潮流下的抉择1.北伐战争开始后,阎锡山审时度势,拥蒋易帜2.步蒋介石后尘,在山西大搞“清党”3.出师讨奉,参加北伐,晋军初战得势,不久全线撤退4.与冯相联,促蒋复出主持北伐,投桃报李,蒋让阎接收三省两司第五章 中原大战前后的沉浮1.“编遣”会议前后各方明争暗斗,阎锡山不动声色暗中筹谋2.阎锡山患得患失,举棋不定;蒋介石采取攻势,各个击破3.在蒋的逼迫下,阎锡山组织反蒋队伍,一番“电报论战”后,终于决定诉诸武力4.中原大战爆发,阎冯联军先胜后败,阎锡山被迫下野5.离晋出逃,避居大连,在这里一面遥控山西,一面研究“理论”6.山西政局动荡,阎锡山冒险返晋7.阎锡山东山再起,立即着手整顿晋省秩序第六章 民族危机加剧下的奋起1.呼吁救国自强,山西率先垂范,制定实施《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2.山西经济迅速发展,令国内外人士刮目相看3.加强思想政治控制,“以主义对主义”“以组织对组织”4.“土地村公有”主张的提出及其夭折5.“华北事变”中,婉拒日本利诱,表现非凡6.红军东征后,阎锡山反复权衡,作出了“迎共”抗日的选择7.提出“守土抗战”主张,取得绥远抗战胜利8.西安事变前支持少帅向蒋苦谏,事变后力主和平解决,与中共意见相合第七章 抗战烽火中的进退1.礼迎周恩来,同意八路军三师主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2.“大同会战”失败后,又组织忻口战役3.太原沦陷后,仍然坚持抗战,组织“反攻太原”和“游击”、“攻势”作战4.临汾失守后,开始抑新扶旧,最终挑起“十二月事变”5.发行省钞、合作券,推行“新经济政策”和“兵农合一”制度,维持对晋西南的统治6.对內强化政治控制,向外进行“政权开展”7.日阎加紧勾结,日对阎又打又拉,阎对日又磨又顶第八章 狂澜巨卷下的覆灭1.收复山西,抢占太原,接收日伪政权和财产2.调集重兵,进攻上党,惨遭失败后,继续向解放区进犯3.全面內战爆发后,经过一系列战役,军事形势对阎锡山日益不利4.继续推行“兵农合一”,实施“平民经济”,阎统区经济更趋恶化5.加紧“三自传训”等白色恐怖统治,阎锡山政权的政治危机加剧6.解放军展开反攻,运城、临汾、晋中战役后,阎锡山政权大势已去7.用尽招数,固守孤城,趁机疯狂掠夺,搜刮钱财8.见势不妙,设法逃离孤城,太原解放,阎锡山老巢被捣第九章 大厦将倾下的挣扎1.奉蒋之命,促李赴穗莅任,內阁改组,出任行政院长2.以“中兴”为己任,力撑残局,回天无力,无奈飞往台湾3.三个月惨淡经营,终知“计划难行”,只好“迎”蒋复出,卸任归隐第十章 孤岛上的最后十年1.隐居草庐,不甘寂寞,频繁参加社会活动,著书立说,评论时政,构想大同世界和未来中国2.因病不治,终死台北,蒋介石为之举行“国葬”,对其功德倍加颂扬3.一生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以史实为依据,自有公论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阎锡山传》采用祖国传统史学的实录风格,努力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让历史人物回到历史中去。具体到阎锡山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是如何走过来的,以及他对历史所发生的影响,力求用事实来说话,不做简单的臧否。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客观评述这样的历史人物,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简介

《阎锡山传》主人公阎锡山,是一个经历相当复杂而又颇具特色的人物。他在近代中国史上经历过从清王朝到民国以及由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的朝代更迭,参加过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也卷入过北洋军阀混战,发动过倒蒋的中原大战,进行过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他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推崇孔孟儒学,尊奉纲常名教,也留学过日本,接收了不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并将它们加以借鉴应用;他不甘落后,力图进取自强,也对现存种种社会弊端表示了不满,想要对它加以克服改造,却又患得患失,不敢从根本上触动现存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是想用折中的办法对一些社会矛盾加以调和;他在振兴山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曾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也为争取中国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进行过一番努力,但同时,也给山西民众造成了不少灾难,并且为了反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而不遗余力,不仅炮制了一套“理论”。还采取了相应的一些措施。
阎锡山一贯信守“存在即真理,需要即合法”的政治理念,奉行“中的哲学”,主张“公道主义”,理想“大同世界”。他在风云变幻的中国政坛上,经过长期的历练,既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政治家,又变得工于心计,精于权衡,善于应变,诡谲狡诈,反复无常。他联冯又弃冯,拥蒋又反蒋,抗日又联日,联共又反共。在民国政坛翻云覆雨,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因此,蒋介石既称赞他“态度光明,意志坚定”,却又揶揄他是“诡而不正”的“晋文公”;冯玉祥夸他是“革命元勋”,又骂他“背信弃义”,“不是个好东西”;日本人捧他是“有雄才大略”,“是中国的伟人”,又说他“老奸巨猾”,是个“难以揣度的人物”;毛泽东对他在解决西安事变和抗战中的积极表现曾予以了高度评价,但后来又把他视为“人民公敌”,列入了重要战争罪犯的名单。
阎锡山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在新与旧、进步与反动、革命与反革命的激烈较量中,发生着大动荡、大变化,逐渐由旧变新,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个大转型时期。这期间,中国社会既经历了从封建专制王朝到共和的巨大社会变革,也经受了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这种剧烈而深刻的社会变化,必然地要作用并影响于阎锡山,他提出的种种主张及其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其从维护本集团和本阶级以及国家民族利益出发,通过观察、思考,反复权衡后,对这种社会变化作出应对的结果。因此,这种应对就不能不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性,并且这种应对对山西乃至中国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就不可能是全属正面的,或是全属负面的。而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社会这一历史时期中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性,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旧变新的艰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对于阎锡山的研究。也是对中国这一时期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正因为如此,所以,对阎锡山功过是非的评价,就有相当的难度。其实,只要把阎锡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及因此而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置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前进的方向这个角度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考察分析,还是能够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的。作者正是本着此意,在本人以往对阎锡山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撰写这部书稿的。

图书封面


 阎锡山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不知何时起,热衷于了解民国时期的点点滴滴,总感觉那个年代的事,人,物,都是那么的吸引人。或许是因为本朝对于一些传统的、文化方面的东西毁坏的太严重的缘故,也许是小时记忆里的那一辈老人言语、着装、举止里的民国风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抑或是那段岁月里折射出的东西更让人觉得亲切--觉得那才是正统中华、中国人应该具有的东西。迷上阎老西的人,想必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悲观主义的英雄崇拜情结,说白了,是从一种不可能逆转的事实中加以主观的臆想、在既定的“失败”结局中幻想如果当时“成功”而出现的美妙境况。这样的感觉不痛不痒、缠绵悱恻、纠结不断、痛并快乐着,如同一失恋之人,在继续与不继续这种两头繁杂的问题上难以抉择。而这样的人物多了去了,被赶到台湾去的那一帮人里头,有点名头的都可以算上。或许人就是这样,战乱年代盼望着和平安详宁静的生活,而生活在和谐社会的人,反而盼望着来点战争,来点不一般的生活经历。很显然,后者是大逆不道的,尤其是在这个世纪。也就因为如此,在一个不可能实现某些只能在大脑里出现的乱世场景时,人们便对逝去的那个混乱的、民不聊生的民国时代里的人物越发怀念。开始研究阎老西,是一次在新华书店看到他晚年在台时着老布衫,带个眼镜,左手那个烟的照片,那样的晚年短发,那样的笑容,一下子感觉甚是熟悉,那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独有的笑容,笑的很深,让你看不透,读不懂他的脸上藏着什么,想表达什么。唯有脸上的沧桑皱纹间能让你明白这个人经历的事,绝对不一般。而后,每到一个地方,每遇一个地方的人,总是不自觉的往前找,找过去的时间里发现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一幕幕曾经轰轰烈烈的场景,从而痛并快乐一番,倒也甚是过瘾。一星期,也算得上是一口气看完了阎老西的传记,有时是深夜看着看着思绪飞回民国,有时是在地铁上看着看着便扫视周围匆忙的人群,想着几十年前同样的人在这同一个地方又会是在干什么,有时是在公交上看着看着便眺望车窗外一幅幅快速飞过的画面,感觉一切都没什么意思,活着的最终结果还是死,所以有时有意无意就觉得,活着最大的意思就是没有意义了。很多人说看不起老阎,或者不屑于他那对谁都算计,敢在三个鸡蛋上跳舞的那一套,认为是一种卑劣的行径,不为人齿。其实倒也不是为老阎辩护什么的,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学的是封建教育提倡的那一套,传统诗书礼仪、孔孟之道教说的科举内容,换言之,国学底子好,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其二,时势逼人,乱世之中,于军阀,军队便是命根子,于晋人出生之老阎,便是只可得不可失,如《亮剑》里之李云龙。因而也就很好理解阎为何从一开始会去拥袁世凯,后又联直倒奉,联奉倒直,联奉倒蒋,联共倒蒋,联蒋倒共,甚至联日倒共,只要有存在这个前提,便是中,便会一切以利益为上。其三,说及利益,便可提及老阎38统治晋区之贡献以及抗日初期所作之努力与斐然的成绩,很好理解,这么做于其有利罢了。试问,誰不如此?任何一朝之执政者都扬言为民谋利,其实不就是因为人民拥戴它了,它可以得利么?而往往执政后的事,与当初革命时候所许出的承诺会背道而驰。老阎让人佩服之处是他是一个有思想、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敢于搞自己的一套,无论从政治、经济、军队还是文化,很是对其晚年所著几本书感兴趣,其他基本出于和谐社会之号召,不读也罢,《三百年的中国》倒是很想看看,看看一个历三朝的老军阀眼中,那个阶段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最后,个人觉得老阎信奉的中的哲学,一切以存在为先的这一套,无论时间怎么往前推,然会是国人内心深处一套实用的生存哲学。
  •     听父母说.老西儿的抠门从阎锡山这里就很出名了.他是山西的土皇帝,他组织的二战区在山西更是出了名的厉害.刘胡兰就是殒命于他们的铡刀之下,姥姥与我们的谈话中也会捎带说说老早以前的事,比如阎老总的部队参加军阀混战之类.到底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要客观的评判才好,不能让胜利者单方面的写这段历史.他竟然是中国军阀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竟然参加了在日本创办的同盟会,他在山西内陆第一个响应孙中山先生起义.他的农村选举主张现在看来仍不为过,他的修养生息搞的还很是不错.历史错过了这些.他真是地道的山西人,主张"不扩张",但在自身实力扩大的情况下可以打出去,可以打有便宜占的仗.在军阀中左右逢源,保住自己的势力,与原先的参加"铁血丈夫团"的他判若两人.别说什么他本质变了,谁都一样,没有什么人可以和周总理一样伟大的.他做了一个山西血统军阀要做的.其实书还没有看完,先写这些吧,就当是为一个老人做些纪念.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作者非常的主观,而且丝毫不加掩饰,完全是站在TG这边,书中还有很多地方露骨的歌颂党国,有种当年读历史课本的感觉。这算个什么传记?摔!
  •     38年不倒的山西王,年盛时做大事,老来做学问,哈哈,善哉善哉,我喜欢的模式,够中国风,够传统。
  •     作者还是有些政治的立场,影响了客观性。
  •     怆怀灰拾翻的老西儿。
  •     阎锡山对于地方政府治理是有研究的。
  •     有机会去阳明山上看看,一定会拜访故居。
  •     其实作者是有史识的,然而多年以来受的贵党洗脑严重地限制了他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判。阎锡山作为山西一代枭雄,任何简单化的评价都是不合适的。
  •     阎长官威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