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亲历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军事人物 > 往事亲历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807294443
页数:411页

章节摘录

患难真情——采访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是1935年毛泽东为彭德怀写下的一首诗。在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南征北战,为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赢得了“彭大将军”的美名。在他的带领下,他的两个弟弟也都投身革命,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革命家庭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戎马一生的彭德怀没有一个子女,他最亲近的孩子就是两个烈士弟弟的儿女。    回忆我的革命家庭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彭京华是彭德怀二弟,1937年在兄长的影响下奔赴延安,1938年在延安抗大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1940年,彭京华被国民党逮捕并惨遭杀害,女儿彭梅魁成了烈士遗孤。    记者:据我们所知,您的父亲也是一位革命烈士,他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惨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手里。当初,您父亲之所以走上革命的道路,是不是受到您伯伯彭德怀的影响?    彭梅魁:对。1937年,伯伯彭德怀写信要我父亲去延安,我父亲就找到我伯伯当时的妻子刘坤模,还有我一个堂伯母的儿子彭桂林,他们三个人去了延安。到了延安,他们就进了抗大学习。    记者:您父亲从抗大学习结束后,就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那个时候当地革命力量还很薄弱,当时他是怎样一步步开展工作的,您一定还有印象吧,时不去为好,以后再说吧。那次我们俩就没走,彭起超跟着王震将军走了。一个能上学的机会没有了,我的心里特别难受。    记者:伤心之下您就给彭老总写了一封信,后来你们就被接到武汉上学,是吗?    彭梅魁:对,后来我给伯伯写了一封信,说,我叫梅魁,是彭京华的女儿,我多大了,我想上学。后来武汉市市长吴德峰派市委的人把我们接到武汉,我们兄弟姐妹一共5个人就在武汉上了学。    1950年1月1日,一列由湖北发出的火车带着彭家的4个孩子开往北京,伯伯彭德怀把他们接到北京,并把他们送进学校学习。    1950年6月的北京饭店,在彭梅魁的记忆中永远那么美好,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被家乡的亲人念叨了无数次的伯父彭德怀。    记者:彭老总长年在外南征北战,你们一直住在乡下,后来又到了后方上学生活,您第一次见到彭老总是在什么时候?    彭梅魁:我第一次见伯伯是1950年6月。因为后来我们被接到北京,我们一共有6个人。那天我们到了北京饭店,伯伯正在那里等着我们。当时我们都不说话,伯伯就问,你们是怎么上来的?那时候坐的是电梯,但我不知道,就说,一摁就上来了,他就告诉我们那是电梯。    记者:彭老总很早就从家里出来干革命,经历了数不清的战斗,毛主席曾为之赋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您第一次见到彭老总时,对这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帅有没有害怕?    彭梅魁:当时的心情也不是害怕,就是很想见伯伯,我们父亲没有了,母亲也得了病,再没有别的亲人了,但是见面后还是很紧张。我们几个孩子,见了伯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大家要哭也哭不出来。后来伯伯就拿着糖、果子让我们吃,一边给我们分吃的,一边拍拍我的脑袋,问:“你叫梅魁吧?”我说是,但是心里想他怎么能认出我来啊。回忆起原来是我给他写过一封信,那里面介绍了我叫什么,还说我想上学。后来他就一个一个地辨认我们。    记者:第一次见面,你们一起待了多长时间?是不是觉得和亲人在一起团聚因难得而觉得时光短暂?    彭梅魁:我们都没有了父亲,见到伯伯,伯伯又对我们这么好,都想在那里多待一会儿,不想回学校,那天晚上我们都没回去。伯伯说你们就住在这儿吧,我们想就这么间屋子,往哪儿住啊。伯伯说,我们搭地铺睡,把被子什么的都铺在地上。伯伯要跟我们一起睡地铺,我说您岁数这么大了,明天还要上班,还是上床去睡吧。我们睡在这儿陪您就行了。伯伯说今天大团圆,一律平等。他还说我现在睡在这儿就不错了,战争年代哪有这样的地方睡啊。我们几个都睡下了,伯伯没睡,挨个儿给我们盖被子。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记者:不久以后朝鲜战争爆发了,彭老总奉命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你们是不是很长时间没有再见面?    彭梅魁:是很长时间没再见面,因为伯伯去了朝鲜。再到后来大概又叫过我两三次吧,要我去见他,我想我一个人去不好,就去找了彭爱莲、彭秀兰、彭康跟我去了。去了以后伯伯问我们有什么难处啊,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啊。还嘱咐我们,你们要是没有特别大的困难,就不要去找别人。要是真有困难克服不了的话,就去找帅妈妈,就是中组部帅孟奇。但是我们姐妹从来都没有找过她,我们这些人都是很能吃苦的。    记者:您在北京上完了中学之后又上了北京医士学校,后来参加工作。这个过程中您有没有因为与彭老总的关系而受到别人的照顾啊?您跟彭老总的这种关系外人知道吗?    彭梅魁:我是被分配的,自己没有提出过任何要求。学校里当然是知道的,但我们在学校从来不说这些事。1956年我被分配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在厂子三年,我没跟任何人说过我是彭德怀的侄女。后来我穿了一双皮鞋,那是我伯母浦安修送给我的,同事们就问我这鞋是谁给的?我就说我捡的。    后来,是在1959年9月吧,我听我们厂子的党委副书记传达庐山会议的文件以后,我才说出了我是彭德怀的侄女。在此之前大家不知道我跟彭德怀有亲戚关系。    割舍不掉的亲情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彭德怀一下成了反毛主席、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人,他从中南海搬进了北京西郊挂甲屯吴家花园。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他继续探询着久思而不得其解的有关人民公社、“大跃进”问题的答案。彭德怀亲自开荒种地,执著地用实践检验着自己的观点。    虽然彭梅魁百分之百地相信党,和伯伯在政治上划清了界限。但是在生活上,她一直照顾着孤单的伯伯。    记者:1959年7月,在庐山会议期间,彭老总因为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为民请愿而受到错误的批判,被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并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在彭老总一下子被打成“罪人”的时候,您却主动向单位说出了您和他的关系。当时您为什么这样做呢?有没有考虑过您这样做的后果?    彭梅魁:我是党员,党支部向党员干部传达庐山会议文件内容,说彭德怀是反党、反毛主席、反社会主义的。我听了很难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他们说的话我句句都信了,这是党的话啊,我百分之百地相信。回来以后一夜没睡觉,我老伴不是党员,这是党内的秘密,我没跟老伴说。我相信党的话,但是自己有一个疑问:伯伯对我们这么好,伯伯工作了这么多年,平江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呢?我认为我只能从政治上跟他划清界限,我不能现在就不管他了,这样做我就缺了人性。    第二天我就去找我们党委书记,跟书记说我是彭德怀的亲侄女。这是我第一次跟别人说起我和伯伯彭德怀的关系。然后我就问,伯伯没儿没女,对我们这些侄儿侄女关心得非常周到,我今后还能不能去看他?书记很爽快地说,你能去看,他不还是政治局委员嘛。我当时就放心了。    记者:您后来去看彭老总的时候,他的精神状态好吗?他有没有向您说起他当时的状况?    彭梅魁:9月我到中南海看伯伯。平常伯伯都是坐在办公桌后面,这次他在屋里的沙发上坐着。我一进去就喊伯伯,但声音好像有点噎住了。也许他听见了,也许没听见,他也没喊我,也不和我说什么。我就到那儿自个儿坐下,我一句话都没说,我也没流眼泪。我就用牙齿咬着嘴唇,在那儿待着。    伯伯就说,梅魁,我名誉不好,你也知道了,你以后不要到我这儿来了,以免影响你的工作,影响你的进步。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泪就流下来了。后来我握着伯伯的手,说我走了,伯伯跟我说,你以后再也不要到我这儿来啦,我很快就要搬家了,要搬到清华大学和颐和园那一带。就这样,我走了,一句话也没跟伯伯说。    这个时候,尽管彭德怀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亲情、温暖和欢乐,但是为了不使孩子们心灵蒙上一丝阴影,彭德怀内心怀着无法诉说的苦楚,选择了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表达他对后代的爱心。    P3-9

媒体关注与评论

拍节目时,没想到出书,现在出了,首先想到的是要与读者同思,一为思念,读者在怀念什么我们就去反映什么,二为思考,读者想分析什么,我们就去介绍什么,三为思辩,读者想推崇什么我们就去宣传什么。做的可能不好,但是为读者服务的心是真诚的。——郭战平

后记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对于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讲。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这些名字,如同高挂于夜空中璀璨的星斗,灿烂夺目而遥不可及,从不曾想到,有一天,我们会离他们那样近。    我们采访了许许多多共和国第一代领袖、元勋的家属子女,这些曾生活在伟人身边延续着伟人血脉的人是如此平凡,他们就是我们邻里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然而。他们讲述的关于父辈的故事却是如此传奇,若干个传奇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共和国历史,这部历史曾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并将影响一直延续下去。    在这些传奇的故事中,有青春的激越与飞扬,有暮年的平淡与质朴,有人生的大幸福,也有命运的大苦难。虽然伟人们性格迥异,经历千差万别,但是若干个不同的传奇故事,却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关于心灵的同样的轨迹——从平凡走向伟大,又从伟大回归平凡。    我们因从平凡到伟大的传奇而感慨。    我们因从伟大到平凡的故事而感动。    感谢山东电视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如此近距离地倾听那些动人的传奇与故事;更感谢那些可亲可敬的长辈们发自心底的诉说,这些诉说无异于一笔丰厚的馈赠。我们愿意将这笔财富与所有读者分享,相信它会是一种启迪和激励,对每一个人,甚至对每一个人以后漫长的一生。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    2006年11月    赵曦:山东电视台社教中心《鼓风流人物》栏日原制片人。

书籍目录

患难真情——采访彭德怀的侄女彭梅魁  回忆我的革命家庭  割舍不掉的亲情  手稿的故事  当亲情遭遇威吓  批斗会上的探视  在伯伯最后的日子读不完的父亲——采访刘伯承的长子刘太行  在四川军界“刘瞎子”威名赫赫  揣着银圆上“梁山”  德国医生:“真不愧为英雄。”  刘伯承的“敌进我进”  痛失爱女——至今未解的谜我们的父亲贺龙——采访贺龙的女儿贺捷生、贺晓明、贺黎明  长女贺捷生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人  苦涩的童年  共和国的第一任体委主任——贺龙  十年浩劫中的贺龙一家  威严的父亲永恒的爱——采访陈毅的长子陈吴苏、女儿陈姗姗  用诗交流的父子  陈毅的围棋外交  双料元帅  父亲的期望  专业的抉择  携手共艰危  青松高洁国有疑难可问谁?——采访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  孩子的名字是父亲一生征战的路线  “大树将军”  婚礼上的误会  “记得当年草上飞”  “林”和“罗”从来不是在一起的,应该分开  党内的圣人  罗荣桓的五年计划  遗言大将徐海东——采访徐海东的长子徐文伯     “黄陂有个臭豆腐”  “战场上是个凶老头,战场下是个好老头”    “杀绝徐叟”  “沉疴不起经三载,髀肉重生已白头”  “没有你妈妈,就没有我的今天”  从辉煌到淡泊公心直言——采访黄克诚的女儿黄梅  困苦中求索的少年  经常被撤职的军人  无私者的命运  父女间难解的隔阂  无尽的遗憾  迟到的理解百胜将军——采访陈赓的长子陈知非、次子陈知建、女儿陈知进以及部下王恩  “见他的时候,我心里紧张”  “我死了以后,你会不会哭我啊”  “孩子王”怕孩子哭  打仗的目的是消灭战争  “天下无敌怎么会死在心脏病上呢”  黄埔三杰  “我就是一个幸运者,幸运就是我们能遇到这么一个好领导”岁月无声——采访谭政的儿子谭泽代以及秘书乔希章、佟印  毛泽东的第一任秘书  一篇文章带来的荣辱与起落  书生意气  “井冈山,再见了”海军司令与领袖的故事——采访肖劲光的儿子肖伯膺、肖纪龙  海军司令是个“旱鸭子”  毛泽东说:“肖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  毛泽东唯一一次到部下家里吃饭  救命之恩  “第一次看到我父亲有这样的表情”慈父严师张云逸——采访张云逸的儿子张远之、儿媳王婷和孙子张晓龙、张晓建  儿时的一只油鸡   “我要是在里边,就成了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周恩来风趣地对张云逸讲:“我们不仅是战友,还是难友啊!”  请叶挺出山  一定要逃出去,不然就活不了  母亲抱着死去的妹妹,喊着她的名字  父亲完全顶替了母亲的角色  中央委员寄老鼠夹  请李宗仁吃文昌鸡  邓小平:“我们两个是最老最老的战友啊!”我的父亲罗瑞卿——采访罗瑞卿的儿子罗箭  黄土高坡——我的家乡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灵魂——罗瑞卿  一直往前,永不回头  “假党员”的经历  “箭”“宇”“原”  在“文革”中第一个被打倒的高层干部  他总是坚信他能够重新走路  生命的交响——采访王树声的夫人杨炬、长子王鲁光  “久别重逢今又别,不知人月几时圆”  鲁光,光明在前  梦想,永远停留在岁  “你们总要做点儿事”  轮椅上生命的交响  将军林里的怀念和记忆共产党人的明镜——采访许光达之子许延滨  请求降衔的开国大将  七八十年前的课堂笔记  传奇爱情生死约定  遗物中的贴身照片  大将夫人的遗嘱烈烈军魂——采访邓华的夫人李玉芝、儿子邓穗、三女儿邓英  “瓦罐难免井上碎,将军难免阵上亡”  就是一步路,差一点就没有了后来的上将邓华  “继续前进,否则我就枪毙你”  为彭德怀拍案而起  “我就是不死”华侨骄子叶飞——采访叶飞的养子阮朝阳、女儿叶小楠、儿子叶小宇  威震闽东的“小叶”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叫他们爸爸妈妈”  “他爱的是中国,但菲律宾有他的家”  “中国的英雄,地亚望的儿子”常胜将军刘亚楼——采访刘亚楼的夫人翟云英、大女儿刘煜鸿、三儿子刘煜滨  苏军少校  亲爱的“安娜妈妈”  刘亚楼说:“攻下天津个小时就足够了。”  毛泽东说:“我就是让你这个外行领导空军。”  苦不怕,死不怕,就怕刘司令来训话  “我们是用竹竿把飞机捅下来的”  毛泽东第一次坐我们自己的飞机  空军司令的最后一次飞行未染硝烟的将军——采访李克农的长女李宁、次子李力  “他桌上的东西,斜着眼看都不行”  共产党的“大特务”  送给妻子四个字  要债的来了  临阵不换将  最后一件重要工作 狭路相逢勇者胜——采访杨勇的长子杨小平携手走过的日子——采访杨成武的夫人赵志珍、女儿杨俊生、杨东荣、杨杨山东有个肖司令——采访肖华的夫人王新兰、长女肖雨虎将本色——采访架炳炎的长子贺雷生、长女贺北生、次子贺陵生不息的激情——采访秦基伟的夫从唐贤美、女儿秦晼江、儿子秦卫江和秦天从基督徒到红色“御医”——采访傅连暲的夫人陈真仁、儿子傅维暲编后感

编辑推荐

《红色日记: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王光美生前作序隆重推荐。党史专家高度认可,开国将帅的后人亲身讲述,将帅后人倾力支持。历时五年,首次大规模近距离采访,倾听将帅亲人的声音,洞悉铁血男儿的温情世界。历时五年,山东电视台倾力制作,首次大规模近距离采访,倾听将帅亲人的声音,洞悉铁血男儿的温情世界。从平凡走向伟大,从伟大回归平凡,当那些长久封闭的心扉被重新启开,当那些传奇跌宕的人生被再次触摸。大起大落的命运,忽喜忽悲的情感。穿越时空,催人泪下……《红色日记: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里的许多篇章在笔者看来,是温情脉脉的,它记录了领袖人物和开国元勋们的胸怀和情操,更记下了他们作为一名普通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带给儿女们的温馨与安慰。这些文字一定会激起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先辈们更深的尊敬与缅怀。

作者简介

《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内容为:翻阅案头的一大叠书稿,我能感到它的温热。领袖先辈和元帅将军的故事已构成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亲历者,书中的人物或是我的师长与战友,或是我的后辈与朋友,我大都熟悉与了解,却仍被打动。
就一般读者或观众而言,我们对领袖人物及开国元勋们一生的业绩,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许并不陌生。他们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或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并分别以不同形式走进了历史教科书及各种文学和影视作品,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财富。与此同时,人们怀着差不多同样的热情和好奇,想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子女生活的近况,也是自然的。

图书封面


 往事亲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往事亲历*开过将帅的亲情家事》,《亲情见证*开国领袖的亲情家事》两书都是王光美作序,将领袖的亲情家事记录成书,是为了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了解他们也仅仅是在书本或者影视剧中看到的,呈现给我们的是他们浴血奋战的戎马生涯,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通过这两本书让我们深刻了解并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情”,就让我们用心去体味这种真情吧!!!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当年的革命家们很有墨家兼爱非攻的精神,且其艰苦朴素,乐观向上,充满理想,实在令人钦佩。
  •     人啊人咋就差别的这么大呀
  •     读了这些开国将帅亲情家事,十分感人。尤其是读到这些开国功臣在文革中所受的迫害,更是感到无比的愤恨,不少都遭到残酷迫害致死,真是可悲可叹!!文革是一场大灾难、大浩劫,是历史的反动。
  •     很不错很不错的书,真是往事并不如烟呀
  •     这个凤凰出版社和凤凰卫视没有任何关系
  •     这本书我几乎一口气读完的。受益匪浅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