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的最后岁月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军事人物 > 元帅的最后岁月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220076268
作者:王春才
页数:286页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有过一次重大的经济布局战略转移,这就是从1965年开始,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持续了十多年的三线建设。这一段历史,由于当时保密的原因,不大为人们所了解。  “三线”这一概念出自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三线主要是指我国西部纵深腹地,即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川、滇、黔、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粤、桂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这一地区位于我国腹地,离海岸线较远,距西面国境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当时“要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  简单地说,西南地区云、贵、川三个省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投资占全国三分之一,而四川又是重中之重。毛泽东主席非常关心西南三线建设,他说:“攀枝花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千军万马奔赴三线,在荒芜沉寂的千百条山沟里安营扎寨,逢水架桥,遇山开路,艰苦奋战,建成了几千个厂、矿,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浸透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以及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  长期在三线建设领导机关工作的王春才同志,怀着对彭德怀同志的深深敬意,利用业余时间写成了《彭德怀在三线》一书。这本书史料翔实准确,文笔清新生动,在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前夕,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对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促进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庆贺的。  我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直至三线建设时期,一直在彭总直接领导下战斗和工作。1965年,彭总任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我是三线建委常委、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与他接触较多。因此,我对这本书具有特殊感情。一口气读完全文,许多往事翻滚如潮,彭总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巴山千古仰高风,神州万里景亮节,心中充满了对彭总的缅怀与崇敬之情。  彭德怀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铁骨铮铮,刚正不阿,坚持真理,一身正气,寓伟大于平凡;他无私无畏,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事业;他的全部历史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也是一部闪现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教科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关彭德怀同志的专著、论文发表了很多,但他在三线的一年零一个月时间(1965年11月30日至1966年12月23日)的情况,见诸文字的甚少。而这段时间正是他全部战斗历程中具有最特殊意义、最苦痛、最悲壮的一段,因而最能透视他的壮志豪情和高尚品质。作者历经数年艰辛,将《彭德怀在三线》展现在读者面前,填补了这一时期的空白,使我们得窥彭总历史全貌。  在我国的历史上,由于为民请命、上疏言事而被罢官去职者不乏其人。但像彭德怀同志那样,能始终以坦荡的胸怀对待政治上所受的挫折,始终保持直率、开朗的胸襟,并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者却为数不多。  彭德怀同志因向毛泽东主席写信陈述“大跃进”中有得有失的意见而被罢了官,解甲归田,移居到北京西郊名叫挂甲屯的一个村落。据说这曾是杨六郎征辽后挂甲的地方。历史竞如此惊人的无情的相似。彭德怀同志罢官隐居之后,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继续为坚持真理孜孜以求。他专门种了一分地的小麦试验田,亲自积肥、担粪、施灌、精心管理,收获后一称,九十斤。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照这样的收成,一亩八九百斤,就算我们功夫不够,加一倍,亩产两千斤,我看是顶天了!”他用实践驳斥了亩产十万斤、几万斤那种“大跃进”式的狂热。他说:“我要给党写个报告,回我们湖南老家去,回太行山也行,去种地。交给我一个公社,或者一个生产队。我敢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年,搞不好我把自己的右倾帽子戴起来。你说你那一套好,我觉得我的想法也不错,有什么关系呢?大家都试试嘛,让实践来评判嘛!”此后,他真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表示要下决心当一辈子农民,表现了他要为真理而献身的博大坚贞的抱负。  但是,彭德怀同志并没有被批准去当农民。毛泽东同志叫他到“三线”去搞建设,并且说:“这是党的决定。”毛泽东同志请他吃了饭,喝了酒,同他谈了5个小时,对他说:“庐山会议已经过去了,是历史了。现在看来,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你到西南三线任副总指挥,对你没有什么保密的,你想看什么地方就看什么地方。”“我送你几句话——既往不咎,意见保留,努力工作,作出成绩,必要时再带兵打仗去。”虽然没有恢复他的原职,彭德怀还是被打动了。当年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漫卷诗书喜欲狂”,重新踏上了进军大西南的征程。他说:“我彭德怀已67岁了,还想拼老命干一下。只要我们苦干3年,就会打开三线建设的局面。”流露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昂奋心情。然而,冷酷的现实,使他心中所洋溢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无情的戏谑。1965年11月30日,也就是彭德怀到达成都的当天,《人民日报》学术栏内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把矛头直指彭德怀。这显然是旱已预谋的。彭德怀拍案而起,厉声斥道:“简直是胡说八道!”彭德怀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风云人物,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因而不能不表现出他的愤慨和不平。但是,他决心不因一时的打击消沉下去,而要以豪迈的态度来答复他们的进攻。他对身边的同志说:“不管他,干我们的正事去!”是的,他不能再说什么了,他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警示他再也不能直言陈辞。他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为人民干点正事。但是,在那个年代,干什么事都行,就是不准干正事。中共中央西南局一位主要负责人在宣布中央关于彭德怀任西南三线建委副主任的决定时,竞加了这么两句话:“他的指示你们觉得不合适也可以不执行。”“三线军工他就不要接触了。”后来甚至出现了不让他接近群众,不准他回北京探亲这种荒唐的事情。彭德怀同志对此是有感觉的,这就不能不使他极度地气愤。然而,他只能无可奈何地凄然一笑,便带上秘书和参谋下厂去了。他要负起建设战略后方的艰难责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彭德怀克服各种困难与阻力,凛然深入现场,巡视数十个县、市,数十个大型工地,行程几千里,踏遍三线的座座大山。他像伏流千里遇隙激射的一股清泉,又像密云不雨时闪现天际的一束电光,给战斗在三线的战士和职工带来了慰藉和希望。真是雄才韬略,德高望重,风范长存。  他纵观三线建设的布局,提出了“突出一点、一线、一片”的指导方针,确保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  他视察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工地,肯定了“打一、备二、看三”的做法,促进了该厂按期建成投产。  他深入贵州六盘水煤矿区建设工地,指导施工部队总结了“三结合”、“五统一”经验,运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打歼灭战的办法建设煤矿,既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还节约了投资,也确保了工程质量。  尽管有人布置:“他的指示你们觉得不合适也可以不执行。”但广大干部和群众还是表示:“我们一定按彭总指示办,请彭总放心。”  尽管有人交代:“不让他接触军工。”但军工战线的同志们硬是热烈地欢迎他去视察工作。同志们坚定地表示:“彭总发了命令,我们坚决执行。”  尽管林彪下达命令:“彭德怀到了哪个部队,不要向他汇报工作,不要让他接近部队,不准战士与他握手。”但彭德怀每到一地,指战员们欢声雷动,热烈鼓掌,争着与他握手问好。他仍然是全军广大指战员所敬仰的彭老总。  尽管有人限制他与群众接触,但他们不懂得彭老总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任何邪恶势力都切不断的。他每到一处,就和工人交谈,了解建设和生活情况,群众都乐意跟他谈心里话。他坚持与工人住一样的房,吃一样的饭,哪儿艰苦,他就到哪儿去体验。群众也关心他,热爱他,从心眼里想把他照顾好。他路过当年红军长征时的大渡河渡口安顺场,故地重游自然感慨很多。但他不像一般人那样,单是凭吊一番,发些议论而已,他注重的是人,是群众。他听说当年为红军摆渡的老船工帅仕高正在附近的石棉矿医院治眼疾,就把老人请来。一见面,彭德怀双手握着老船工的手问:“你是帅仕高吗?我们是老朋友了,早就想到安顺场去看看你们。当年是你一老一少两个船工划一只船嘛!”帅仕高上前紧紧搂住彭德怀说:“啊哟,你就是彭德怀啊!好久没有听说你的名字了,你好吧?”两位老人亲切地谈天说地,从过去谈到现在,从现在谈到将来。这里分不出元帅和船工,军人和百姓,有的只是鱼水亲情。彭德怀心里永远装着人民,人民也没有忘记他。还有什么比这更可珍贵的呢?  1966年8月底,“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使西南局和四川省委机关无法办公了,有关领导同志大部分躲出去了。西南三线建委副秘书长杨沛同志受西南局书记李大章的委托,劝彭德怀也出去躲一躲。彭德怀恼火了:“你们这些共产党人,真没有道理,胆小鬼,这样害怕群众,我不怕他们,你们要走,你们走,学生来揪我,我就跟他们去,有什么可怕!”的确,他从来不怕群众,“文革”开始后,他经常到成都的大街上去看大字报。有一次,一批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认出他,叫他揭发刘少奇,他耐心地对他们讲:“共产党员襟怀坦白,开诚布公,有意见当面提,不能背后议论人家的长短。”中学生们听话地走了。直到他被一批自称“革命群众”的暴徒绑架时,他还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地说:“走就走吧!让我穿件衣服。”但是,他很快便发现,这并非一场什么革命的群众运动,而是一场浩劫,一场阴谋。1967年1月1日,他给毛泽东写了最后一封信,说他已“于27日押解北京,现被关在中央警卫部队与红卫兵共同看押。向您最后一次敬礼”!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同志因不堪长期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折磨,与世长辞了。中国革命史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元勋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我读这本书,感到亲切、真实,仿佛彭总就在我的面前,正在对我说话;感到一股温馨的热流在全身的血管里涌动。就像弹雨纷飞的战争年代那样,彭总仍然在率领着我们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冲锋陷阵,奋勇拼搏。  彭总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16年来,我们国家的面貌又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下,全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胜利前进。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彭德怀同志忠于党、忠于祖国、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为坚持真理身处逆境而不悔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关心群众的优秀作风,依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永远铭记彭德怀同志的英名和业绩!  朱光  1990年11月14日于北京

内容概要

  王春才,江苏建湖县人,1935年生于苏州。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扬州工专建筑专业,同年入川投身大西南建设。1965年起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国防工办、四川省国防科工办从事三线建设规划实施协调工作,先后担任科长、处长。1983年调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任规划二局局长,1994年任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本是高级工程师,却与文学有缘。1957年开始业余习作,时断时续地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其中《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一书曾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四川省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奖;经北影厂改编摄制的《彭德怀在三线》电影,获文化部“华表奖”提名、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主编有《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中国大三线》、《三线建设铸丰碑》、《航程》等书。2000年以后出版了《苍凉巴山蜀水情》(四川人民出版社)、《日出长江》(中国文史出版社)、《九九艳阳天》(中国文史出版社)等书。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书籍目录

1、赴任前后不当国防部长也罢,“锄头一响,不愁吃穿”“什么彭老总,彭老总!我是彭德怀,叫我老彭、彭老头“也许真理在你那边”“打起铺盖卷走就是了,我急于上三线哟!”落脚成都永兴巷7号运筹帷幄:“一点、一线、一片”战略控制使用,不让接触军工,彭德怀是有感觉的“不管他,干我们的正事去!”彭德怀视察后指示:平战结合,有备无患元帅与炊事员对弈,“他娘的,我又输了,再来一盘”“共产党员能这样搞特殊吗?”有人喊打倒彭德怀,医生举不起手彭德怀向部下拜年,他笑眯了,与孩子们一起放鞭炮“哎呀,张婆婆,白糖紧张,还放了糖呀?”精心理发头一回相见时难别亦难彭德怀与程子华拒绝合影,保护彭真2、川东之行彭德怀重视先进典型华蓥山看“干打垒”“要搞几个专业蔬菜队”彭德怀一拳砸在桌子上,“什么兵变基地?造谣啊!”“什么收买人心,他可是个大好人呢!”红岩村前,“了解历史,告诉未来,好得很哕”“雷锋爷爷!”将帅情深,“台上台下一样坐嘛”马识途夜访彭老总3、成昆线上风雨中重返长征路“你随便说,不清楚我再向你请教”身处峨眉不上山大渡河上谈水电踏着泥泞,他走进乌斯河隧道“新长征路上的奇迹”“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知识分子呵!”他将鲜花放在碑林前,带头脱帽深深三鞠躬一担热水,彭德怀分成许多份儿,让大家分享补缴饭钱三到会理,万端感慨“用不着打针,我怕,一打针我就哭”4、情深似海石棉矿播放歌曲:《毛主席派人来》“我们还是抓紧时间进坑道看看吧!”上书总理谈石棉矿综合利用不忘当年老船工5、金沙江畔去攀钢,让毛主席睡好觉“干得好!旗开得胜”弄弄坪上,元帅挥手,“这是一个伟大战役……”“这样我就放心了”“爬点山算什么,上!”医务室里闯进彭大将军彭德怀火了,说:“不安全,工人不怕,我为什么怕?”彭德怀喜出望外:“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取消演出,彭总不解究竟“彭总看准了,照他的指示办”铁水奔流江水红6、川南纪行彭老总排队治牙地委副书记过江迎彭总意外发现,“要像高县这样抓植树造林!”“母亲病危,彭总命令我回家探望”井下见彭总,工人们说:“国家干部都像这样就好了!”“我们厂生产化肥,对彭总有什么保密的!”“你们是专家,又是科学种田,我相信能高产”“你们脑子里未装上五亿农民!”离别之情,肺腑之言7、花果山上“人民才是真猴王”古窑换新颜本性难移,他依然讲真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关心煤矿工人每月收入希望志愿军退伍战士再立新功职工食堂“六月雪”,绝依依惜别花果山8、艰难日月风雨已经到来“毛主席发动的红卫兵运动,我不能不支持啊!”“让他们去闹吧,我们赶到六盘水开会去”踏遍青山人未老“希望多开辟些篮球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拦车告状,彭总协调工农关系突出重点,把钱用在刀刃上坐在彭总身边看电影复信侄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托付大侄女保存手稿“彭德怀的存款更不能取”9、将星陨落“快回去口巴,天这么冷,以后再不要出来了”“我不走。日本鬼子、美国鬼子都见过,有什么了不起!”“小田,以后不要在市内鸣枪了。”困惑中给毛主席写信彭大将军被绑架火车上审讯彭德怀江青说:“怎样发落,我自有安排!”给毛主席的最后一封信保险柜里的秘密被关押期间发出的几封信“即使走遍天涯也要将芳芳的病治好!”10、忠魂天涯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彭总骨灰在何处“王川”是谁?揭秘“王川”四川人民向彭总骨灰三鞠躬军委首长在军用机场迎接骨灰273号骨灰架,人们缅怀景仰元帅的地方浦安修完成彭总生前遗愿“霜叶红于二月花”11、学习欧阳海(一)(二)(三)(四)(五)附录 访彭总夫人浦安修初访浦老二次登门彭总手迹“战场有戏”修订再版记

作者简介

《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作者素材积累近30年,采访知情者超过百位,以其当年在西南三线接触彭德怀元帅的独特视角深情撰写,故而内涵丰富,细节真实,读来令人肝肠寸断,浮想连翩。1965年秋,彭德怀奉毛泽东主席之命,出任总部设在成都的西南大三线建委副主任。不久,“文革”爆发,这位威名赫赫的元帅横遭揪斗,身陷囹圄,最终惨死京城,而遗骨又流落巴蜀……《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以生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彭德怀忍辱负重,在大西南任职期间工作、视察、生活的情景,着重披露了他与林彪、“四人帮”作殊死斗争的内幕,再现了其音容笑貌、高尚情操、坦荡胸怀及铮铮硬骨。
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荒煤说,《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不仅是对彭德怀元帅建设三线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的真诚缅怀,也是对全体三线建设同志们所取得伟大成就的真诚纪念和鼓舞”。

图书封面


 元帅的最后岁月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