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军事人物 > 元帅传

出版社:当代中国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801708113
作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页数:3200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挥下接连失利。广昌失守之后,整个战役失败已成定局。1934年5月间,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设想,准备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但没有适时作出转变战略方针的决断,转移的准备工作只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地进行。这时,叶剑英刚从福建前线调回总部任军委四局局长,兼管军委直属队工作。他到任后,首先从各方面调查了解干部情况,及时地向军委提出了干部配备方案。当时,不少同志因为抵制“左”倾错误,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有的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撤职,开除党籍。在转移前,“左”倾错误领导者把这部分被打击的干部看作是“包袱”、“累赘”,想甩掉一批,杀掉一批。叶剑英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最大努力,抵制了这种错误的做法。他亲自找这些同志谈话,深入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深感其中的多数同志是对“左”倾错误领导不满,拥护毛泽东的好干部,有的人虽然犯过错误,但性质并不严重;有的则是编余干部。他认为,既不能把党的这些宝贵财富视为“包袱”,随意抛弃,更不能随意杀掉。因此,他力主这部分干部应该得到保护。于是冒着再遭打击的危险,仗义执言,尽量设法让他们随军突围转移。当时国家保卫局内部决定,对犯“错误”干部开列了一个留走名单。名单上有五六十个干部,分成A、B、C三类,一类是要杀的,一类是要留在苏区的,另一类是可以参加突围转移的。当保卫局长邓发带着这份名单,征求叶剑英意见时,叶据理力争,要求尽量少留人,坚决反对杀人。凡是他了解情况的,逐个陈述自己的看法,极力加以保护。名单上有边章伍的名字,被划入要枪毙的一类。叶剑英说,这个同志我非常熟悉,他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很有学问,军事理论和军事素质比较高,是军队有用之才;他参加宁都起义也是有功劳的,工作很有成绩,他是个好人,怎能把人家列为反革命呢?邓发被说服了,便把边章伍的名字勾掉。此后,叶剑英与边章伍一起共事多年,从未向边提起此事。当边章武知道了这件事时,激动地向妻子陈宛文说,我这个脑袋是叶参座给保下来的,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了他救命之恩!此事一直传为佳话。叶剑英就是这样一位悄悄做好事,却从不宣扬自己的人。他在组织人事问题上,一向严守纪律,不随意议论不该议论的事情,不封官许愿,不送人情,充分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的党性立场。那张干部“名单”是一个信号。叶剑英感到问题非常严重,自己有责任保护好一些蒙受冤屈的同志。在一次讨论如何组织军委纵队的会议上,他向朱德、周恩来等军委领导人提出了妥善安置和保护干部的建议和方案,在他的提议下,经过军委批准,组成军委干部团(属随营学校),保留战斗骨干,收编红军大学和其他几所已被撤销的学校中的部分教员、学员和受“左”倾领导打击排斥的所谓“犯错误”的干部和编余干部。这些干部能分配到各个军团和安排在军委机关的尽量安排,随时可以调入。这样,保护了党和红军的一批重要干部,其中就包括萧劲光、郭化若等。这批干部在遵义会议之后,都先后恢复名誉并分配了工作,他们不仅在战争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都成为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干部。但是,“左”倾错误领导者对于反对他们主张的干部继续采取能整就整、能甩就甩的办法,进行打击迫害。尽管叶剑英等主持正义的领导者竭尽全力进行保护,但由于自身处境也很困难,对一些被硬行留下、在当时很有影响的重要干部也爱莫能助,有的甚至是亲密战友,也无能为力。叶剑英后来回忆说:“李德那个人可厉害,他讲不赢道理,就用组织手段整你。长征时很多干部没带出来,像瞿秋白、古柏、毛泽覃、刘伯坚这些同志战死的战死,有的被杀掉。这都是李德他们搞的。”叶剑英与刘伯坚是十分熟悉的老战友。刘于1926年同邓小平、刘志丹等先后被派到冯玉祥的部队做政治工作。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深得冯玉祥信赖。1931年在中央苏区参与策划组织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功勋卓著。长征突围前,“左”倾错误领导者翻他的老帐,无非是因为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反对过王明宗派集团,因此,刘伯坚被留在苏区,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可是他并没有因为受排斥而消沉,仍然忘我地工作。为了护送主力红军渡过于都河,他亲临架桥工地,开展后勤支援工作,从早到晚,站立河畔桥头,为长征战友送行。他见到叶剑英,特意把酒饯别,倾诉衷肠。两位老战友恋恋不舍,心情十分沉痛。刘伯坚望着滚滚东流水,对叶剑英说:“大队人马向西转移了,我留在赣南没有什么作用,你还是想法反映反映,让我跟着走吧!”其实叶剑英又何尝未反映过呢?他曾几次把刘伯坚的要求向军委作了汇报,提议让他随队长征,但“左”倾领导者却说刘伯坚“婆婆妈妈的”,没有什么用,就是不同意他参加长征。叶剑英无可奈何,只好互道珍重,洒泪而别。后来,刘伯坚在赣南的一次作战中负伤被俘,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牺牲前,曾在狱中留下《带镣行》的著名诗篇。1962年,叶剑英在《建军纪念日怀战烈》诗中赞曰:“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鄂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后记

《刘伯承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编写的。经过12年的努力,终于完稿付梓,并作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与读者见面。小平同志对本书的编写十分关心,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从1980年3月编写组成立开始编写,到1992年修改成书,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坚持以下三条原则:一、据实直书而不拘于定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针,以确凿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秉笔直书,而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或评论。二、材料丰富而不至于芜杂。采用真实可靠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材料,摒弃那些似是而非、查无实据或无关宏旨、可有可无的材料。三、文字生动而不虚构、浮夸。对传主的生平业绩,力求写得生动活泼,如见其人。当然,主观愿望是一回事,社会效果又是一回事。良好的愿望能否变成现实,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还有待于广大读者的鉴定。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历史传记。编写人员先后采访了300多位同刘伯承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同事和了解情况的人。其中主要有刘华清、张震、杨白冰、薄一波、宋任穷、李德生、陈锡联、萧克、何长工、郭述申、李达、李聚奎、林浩、郭林祥、尤太忠、向守志、钟汉华、曾绍山、孔石泉、孙毅、韦杰、孙继先、陈明义、鲁加汉、肖永银、马忠全、卢仁灿、黄鹄显、徐斌洲、仲曦东、鲁瑞林、吴忠、刘昌毅、孔庆德、陶汉章、王智涛、王义淮、刘明辉、赵遵义、党必刚、刘叔禹等。还有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黄维、刘伯涛、文强等。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有些人还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刘伯承的夫人和战友汪荣华,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而且给予编写工作以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解放军画报社、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省档案馆、四川省政协、重庆市政协、南京市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图书资料处和国防大学图书资料馆等,为编写工作提供了大批历史文献资料,使传记有了可靠的依据和凭证。

书籍目录

《彭德怀传》第一章  乌石少年  第一节  童年泪  第二节  痛别彭家围子第二章  湘军十二载  第一节  二等兵  第二节  救贫风波  第三节  改名彭德怀  第四节  组织士兵会  第五节  入党  第六节  “四江精粹在湖滨”第三章  举义平江  第一节  调防  第二节  决断  第三节  壮举第四章  奔赴井冈山  第一节  会师  第二节  守山  第三节  奔袭雩都城  第四节  二上井冈第五章  转战湘鄂赣  第一节  袁、王事件  第二节  红三军团成立  第三节  两打长沙城第六章  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一节  力排众议渡赣江  第二节  三次反“围剿”  第三节  失利赣州  第四节  痛惜猛将断臂  第五节  东征入闽  第六节  同十九路军谈判  第七节  痛斥李德第七章  迢迢长征路  第一节  突破封锁线  第二节  支持毛泽东  第三节  遵义大捷  第四节  会理风波  第五节  过雪山草地  第六节  “唯我彭大将军”第八章  驰骋陕甘宁  第一节  东渡黄河  第二节  西征和迎接红二、四方面军  第三节  联友军共赴国难第九章  与华北共存亡  第一节  旗开得胜  第二节  决不过黄河  第三节  屹立太行第十章  反磨擦  第一节  河北问题  第二节  山西事变  第三节  打出“第二枪”第十一章  百团大战  第一节  破袭正太路  第二节  “定名为百团大战”  第三节  后方的振奋  第四节  关家垴之战第十二章  艰难转折  第一节  新回合  第二节  敌进我进  第三节  咬紧牙关  第四节  突围  第五节  “台搭起来再干”第十三章  大将理财  第一节  无盐同淡  第二节  “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真苦啊”  第三节  经济战第十四章  心碑  第一节  生死粮食  第二节  曙光  第三节  回延安第十五章  临危受命  第一节  在中央军委  第二节  延安保卫战  第三节  战火中的任命第十六章  三战三捷  第一节  巧布口袋阵  第二节  虎口夺食  第三节  蟠龙攻坚第十七章  扭转西北战局  第一节  时刻想着战士  第二节  诱敌北上  第三节  关键的一仗  第四节  活捉廖昂  第五节  新式整军第十八章  外线歼敌  第一节  西北大捷  第二节  挺进西府  第三节  渭北打胡第十九章  解放大西北  第一节  太原“带兵”  第二节  钳马打胡  第三节  歼灭“二马”  第四节  进军新疆  第五节  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二十章  受命援朝  第一节  友邻烽火  第二节  应召进京  第三节  毛泽东最终决断第二十一章  扭转危局  第一节  跨过鸭绿江  第八十一章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聂荣臻生平大事年表后记《罗荣桓传》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童年  第二节  中学时代  第三节  在北京和青岛  第四节  在“五卅”运动中  第五节  从广州到武汉第二章  投身秋收起义  第一节  通城暴动  第二节  从秋收起义到文家市集结  第三节  三湾改编  第四节  进军井冈山第三章  从连党代表起步  第一节  在茶陵和遂川  第二节  朱毛会师前后  第三节  在基层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第四章  古田会议前后  第一节  古田会议以前  第二节  在第二纵队  第三节  深入第三纵队  第四节  在打AB团的日子里第五章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一节  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  第二节  进军漳州  第三节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  第四节  总政治部巡视员和动员部长第六章  万水千山  第一节  在红八军团  第二节  雪山草地  第三节  回到第一军团  第四节  在陕北第七章  奔赴抗日前线  第一节  在晋东北  第二节  开创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第三节  向山东进军第八章  齐鲁大地及时雨  第一节  从樊坝战斗到太河惨案  第二节  陆房突围  第三节  梁山战斗第九章  微山湖畔挽狂澜  第一节  从鲁西到鲁南  第二节  湖西“肃托”的由来  第三节  快刀斩乱麻的处理  第四节  余波第十章  开创鲁南新局面  第一节  建立由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第二节  团结万春圃,争取孔昭同  第三节  联络东北军,挤走李长胜  第四节  三打白彦  第五节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第十一章  桃峪会议前后  第一节  桃峪会议  第二节  北上沂蒙区  第三节  东进滨海  第四节  加强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第十二章  严峻的考验  第一节  留田突围  第二节  回师沂蒙山,坚持反“扫荡”  第三节  刘少奇来山东与四年工作总结第十三章  冲破拂晓前的黑暗  第一节  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游击战  第二节  政治攻势  第三节  翻边战术  第四节  三打甲子山第十四章  一元化领导的历史重任  第一节  抱病受命  第二节  淮南之行  第三节  送于出鲁,阻李入鲁反共  第四节  有准备有计划的反“扫荡”  第五节  黄骅被刺和邢仁甫叛变第十五章  “为反攻和战后作准备”  第一节  击破日军的重点主义  第二节  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  第三节  秋季攻势  第四节  冬春攻势,争取大股伪军起义第十六章  “你们的路线是正确的”  第一节  减租减息  第二节  军事工作  第三节  经济工作  第四节  政权建设和统战工作  第五节  整风和审干第十七章  指挥大反攻  第一节  准备大反攻  第二节  猛烈发展,控制山东全局  第三节  临沂战役第十八章  渡海北征  第一节  调兵遣将  第二节  奉命北上  第三节  渡海第十九章  艰难创业  第一节  从貔子窝到沈阳  第二节  撤出大城市,把工作中心放在建立根据地上  第三节  增强团结,艰苦奋斗  第四节  心系前线第二十章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第一节  《七七决议》通过前后  第二节  去莫斯科治病  第三节  回国立即投入战斗第二十一章  东北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织者  第一节  土改、诉苦和组建二线兵团  第二节  军工生产和后勤建设  第三节  加强纪律性  第四节  做好荣誉军人的政治思想工作第二十二章  在辽沈战役中  第一节  决策南下  第二节  在列车上  第三节  在牛亡牛屯  第四节  攻锦、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第二十三章  在平津战役及其以后的日子里  第一节  进关  第二节  参加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  第三节  解放北平  第四节  四野高干会议和天津之行第二十四章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任总政治部主任  第一节  出任总政治部主任,组建总干部部  第二节  精简整编和组建领导机构  第三节  向文化进军和政治理论教育第二十五章  在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征途中  第一节  创办政治学院  第二节  提倡学习苏军经验要切合中国军队的实际  第三节  在实行军衔制中  第四节  一身正气的监委书记第二十六章  思想修养中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  过好“亲属关”  第二节  简朴的生活,高尚的情操  第三节  慈祥而要求严格的父亲第二十七章  在“左”倾浪潮袭来的时候  第一节  在反右派运动中  第二节  在“大跃进”中  第三节  主持民兵工作第二十八章  再任总政治部主任  第一节  复出  第二节  提出向地方反映情况问题建议的前前后后  第三节  对林彪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方针的异议  第四节  深入部队进行调查研究第二十九章  同林彪的一次原则斗争  第一节  在军委常委会议上  第二节  林彪的报复  第三节  实事求是,发扬民主  第四节  在政治和业务关系上同林彪的分歧第三十章  人类庄严一典型  第一节  同疾病作斗争  第二节  弥留  第三节  逝世罗荣桓生平大事年表后记《陈毅传》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第一次动荡  第二节  西方文明的启示  第三节  入团入党  第四节  “踏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第二章  为创建党的武装而奋斗  第一节  川军兵运  第二节  武汉军校  第三节  “只要拿武装我就干!”  第四节  疾风劲草  第五节  湘南暴动  第六节  会师井冈山第三章  探索正确路线  第一节  湘南八月失败  第二节  重振雄风  第三节  “败军气犹壮”  第四节  主持红四军“七大”  第五节  党中央“训练班”  第六节  坚决纠正错误思想  第七节  血的教训第四章  坚持南方革命阵地  第一节  战略大转变  第二节  树海红旗  第三节  反“清剿”  第四节  巩固我们的堡垒  第五节  新阶段  第六节  又一次战略大转变第五章  东进北上(上)  第一节  “寇能往,我亦能往”  第二节  面对“牢笼”和“陷阱”  第三节  东进东路北上江北  第四节  断然的抉择第六章  东进北上(下)  第一节  从郭村到泰州  第二节  东进黄桥  第三节  孤立韩德勤  第四节  独立歼韩  第五节  军政全胜第七章  陈代军长(上)  第一节  临危受命  第二节  反投降,反“扫荡”  第三节  强攻程道口  第四节  捉放韩德勤  第五节  “黄花塘事件”第八章  陈代军长(下)  第一节  迢迢延安路  第二节  会见毛泽东  第三节  外交战线初露锋芒  第四节  准备反攻  第五节  延安盛会第九章  大战华东  第一节  胜利果实属于谁  第二节  从和谈走向战争  第三节  艰苦备至的转折  第四节  宿北、鲁南大捷  第五节  莱芜战役  第六节  “孟良崮上鬼神号”  第七节  在战略大转变关头第十章  传檄到中原  第一节  四千里路风尘雪  第二节  “小住杨沟一月长”  第三节  大动作  第四节  “军委代表”  第五节  团结战斗  第六节  总前委继续指挥第十一章  新上海市长  第一节  务求军政全胜  第二节  反投机、反封锁、反轰炸  第三节  团结各方,除旧布新  第四节  利用,限制。改造  第五节  华东军区司令员第十二章  到中央工作  第一节  “事久见人心”  第二节  国务院常务副总理  第三节  第一部“农民宪法”  第四节  “汉藏一家叙别情”  第五节  向知识分子行“脱帽礼”第十三章  外交风云  第一节  历史选择了他  第二节  独立自主反帝反霸  第三节  边界与邻邦  第四节  日内瓦会议  第五节  朋友遍天涯  第六节  风涛激荡中的雄鹰第十四章  最后的军礼  第一节  “乾纲独断”和坚守岗位  第二节  挥戈上阵与“二月逆流”  第三节  “事情最终会大白于天下”  第四节  “一直向前战胜敌人”陈毅生平大事年表后记《叶剑英传》引言第一章  梅水之滨  第一节  童年在雁洋  第二节  丙村三堡学堂  第三节  剪辫子,打“潮勇”  第四节  就读东山中学,立志报国救民第二章  漂泊南洋与习武云南  第一节  海外谋生  第二节  人云南讲武学校  第三节  与日本教官比武  第四节  质问唐都督  第五节  “把剑长歌气压轩”第三章  追随孙中山革命  第一节  投奔“援闽粤军”  第二节  随孙中山出巡广西  第三节  护卫大总统脱险  第四节  香港筹款  第五节  参加讨陈战役第四章  执教黄埔与练兵香洲  第一节  在黄埔军校筹备处  第二节  军校停办风波  第三节  教授部副主任  第四节  连平大捷  第五节  香洲独立营  第六节  参与平定商团叛乱第五章  东征之役  第一节  淡水之战  第二节  白芒花的争论  第三节  进军潮梅  第四节  梅县县长  第五节  痛悼张民达师长  第六节  平息香洲兵变  第七节  二次东征第六章  随师北伐与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在总预备队指挥部  第二节  参加南昌之役  第三节  新编第二师代师长  第四节  通电反蒋与吉安暴动  第五节  彷徨武汉  第六节  出任“铁军”参谋长  第七节  投入中国共产党的怀抱第七章  策应南昌起义  第一节  密议甘棠湖  第二节  巧献“计中计”  第三节  保护“革命火种”  第四节  率教导团南下广东第八章  到敌人心脏里准备暴动  第一节  留在张发奎身边  第二节  接受党的秘密使命  第三节  调虎离山  第四节  加强起义武装力量  第五节  设法稳住敌人第九章  广州工农兵起义  第一节  “夜半枪声连角起”  第二节  城区鏖战  第三节  秘密转移到香港  第四节  在莫斯科劳动大学第十章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第一节  前往江西苏区  第二节  闽西肃反的困惑  第三节  参与反“围剿”的作战指挥  第四节  红军参谋事业的奠基者第十一章  在红军学校与东南前线  第一节  挑起办校和作战两副重担  第二节  严于治校  第三节  按实战要求教学  第四节  建立红色据点,开展游击战  第五节  在闽赣军区  第六节  关心战士疾苦第十二章  万水千山长征路  第一节  保护革命骨干  第二节  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  第三节  在遵义会议的旗帜下  第四节  艰难的雪山行军第十三章  与张国焘的斗争  第一节  北上与南下之争  第二节  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  第三节  过草地的开路先锋  第四节  挫败张国焘的阴谋  第五节  “吕端大事不糊涂”  第六节  北上到吴起第十四章  初到陕北  第一节  东征战役中的中路指挥  第二节  参与筹划西征  第三节  争取东北军与十七路军  第四节  在安塞领导东线工委第十五章  西安风云  第一节  和平密使  第二节  张公馆的“座上客”  第三节  广泛开展统战救亡工作  第四节  与张学良紧急会晤  第五节  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第六节  多方奔走,巩固和谈成果  第七节  主持西安红军联络处  第八节  营救西路军战友第十六章  辗转奔波为抗战  第一节  在西安继续进行国共谈判  第二节  出席南京国防会议  第三节  营救“政治犯”  第四节  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  第五节  迁移武汉  第六节  华南之行  第七节  长沙大火中脱险第十七章  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第一节  训练班的副教育长  第二节  备受欢迎的“游击战争战略家”  第三节  “我来唱一个”  第四节  动员南岳佛道教界抗日救国  第五节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去”  第六节  团结桂系抗战第十八章  战斗在重庆  第一节  痛斥“平江惨案”制造者的罪行  第二节  与何应钦的交锋  第三节  “叶剑公舌战群儒”  第四节  新四军北移的谈判  第五节  揭露“皖南事变”真相  第六节  身在虎穴,正气凛然第十九章  延安岁月  第一节  重返军委参谋部  第二节  运筹谋划,持久抗战  第三节  科学预测苏德战争爆发后日军动向  第四节  打一场“政治宣传战”  第五节  同中外记者参观团的友好交往  第六节  与美军观察组谈判  第七节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第八节  参加党的“七大”第二十章  在军调部的四百天(上)  第一节  停战令颁发前后  第二节  组建军调部中共机构  第三节  停战原则谈判的波折  第四节  执行小组的使命  第五节  东江纵队撤退与中原军区突围  第六节  恢复交通线之争  第七节  安平事件第二十一章  在军调部的四百天(下)  第一节  坚守阵地,岿然不动  第二节  《解放》报事件  第三节  黑暗中的灯塔  第四节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第二十二章  领导中央后方委员会工作  第一节  从延安到临县三交镇  第二节  中央的“耳目”  第三节  城工部与外事组  第四节  出席全国土地会议  第五节  临县反“左”  第六节  与群众共甘苦第二十三章  在华北军大的领导岗位上  第一节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第二节  统一思想,协调步伐  第三节  为贯彻党的方针而教学  第四节  “搬师请贤”  第五节  教学民主  第六节  物质保障  第七节  教学水平的新高度第二十四章  新北平市长  第一节  从石家庄到北平  第二节  “联合办事处”主任  第三节  紧张接管  第四节  整顿秩序,恢复生产  第五节  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第六节  廉洁奉公  第七节  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和谈第二十五章  解放广东  第一节  “泉水”  第二节  赣州会议定大计  第三节  与林彪的分歧  第四节  组织解放海南岛战役  第五节  领导两广剿匪作战第二十六章  开创广州工作局面  第一节  接管广州  第二节  “治安战役”  第三节  “把粮食运进来”  第四节  金融斗争  第五节  市政建设的起步第二十七章  建设新华南(上)  第一节  确定大政方针  第二节  城市工作  第三节  农村建设  第四节  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第五节  经济领域的斗争第二十八章  建设新华南(下)  第一节  为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奠基  第二节  创办南方大学  第三节  发展统一战线  第四节  在“反地方主义”的漩涡中  第五节  巩固国防南大门第二十九章  主持训练总监部工作  第一节  对现代战争的思考  第二节  主管全军的军事训练  第三节  辽东半岛军事演习  第四节  军队建设中的“八个关系”  第五节  发扬优良传统与学习外国经验  第六节  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第三十章  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上)  第一节  创建军事科学院  第二节  确定科研方向  第三节  建立全军的科研机构和队伍  第四节  发扬“攻关”精神  第五节  群众冷暖挂心头第三十一章  开拓军事科学研究(下)  第一节  对现代战争特点的新认识  第二节  开展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  第三节  排除林彪的干扰  第四节  摸索符合科研规律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建立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  第六节  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军事科学  第七节  关注全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第三十二章  全军教育训练的新阶段  第一节  突出军事训练的地位  第二节  军事训练的目标与途径  第三节  倡导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第四节  领导全军院校工作  第五节  元帅余事付讴歌第三十三章  在动乱中稳定军队  第一节  “天下不能乱,长城不能毁”  第二节  在两个“十万人大会”上  第三节  “串联炮打何时了”  第四节  保护老干部和知识分子  第五节  “内忧必然引起外患”第三十四章  迎着逆流进击  第一节  “大闹京西”  第二节  下达军委八条命令和七项规定  第三节  “大闹怀仁堂”  第四节  主持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  第五节  忍辱负重,坚持斗争  第六节  “二月逆流”实为“二月正流”  第七节  到新华印刷厂“蹲点”  第八节  对国际新战略的建议  第九节  “流放”湖南  第十节  揭穿陈伯达的真面目第三十五章  重新主持军委工作  第一节  受命于危难之际  第二节  筹备军委扩大会议  第三节  整顿军队领导班子  第四节  训练与战备  第五节  指挥西沙之战第三十六章  军委扩大会议前后  第一节  中美会谈之后  第二节  苦撑军队危局  第三节  围绕筹备四届人大的较量  第四节  一次历史性的重要会议  第五节  在周恩来病重的日子里第三十七章  粉碎“四人帮”  第一节  周恩来逝世和“四五”狂飙  第二节  酝酿除害良策  第三节  毛泽东的临终召唤  第四节  众志成城  第五节  “西山不可久留”  第六节  果断决策,  “以快打慢”  第七节  惊心动魄的怀仁堂“会议”  第八节  山河重光,举国欢腾第三十八章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第一节  拨乱反正,请邓小平复出  第二节  关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第三节  开创军队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节  初惩骄敌  第三节  “钓鱼”清川江  第四节  再获大胜第二十二章  突破“三八线”  第一节  出任联军司令  第二节  飞渡汉江  第三节  奋力抗击  第四节  回京陈词  第五节  美军易帅第二十三章  全线反击  第一节  转守为攻  第二节  阵地对峙  第三节  勋章  授给谁第二十四章  赢得和平  第一节  防敌登陆  第二节  以战促和  第三节  凯旋第二十五章  再进统帅部  第一节  百战归来  第二节  健全首脑机关第二十六章  推进战略转变  第一节  军队现代化之路  第二节  “划时代的会议”第二十七章  势在必行的改革  第一节  力主薪金制  第二节  推行义务兵役  第三节  评衔和授勋第二十八章  为了祖国安全-  第一节  踏勘万里海疆  第二节  阐释战略方针第二十九章  在争论的漩涡里  第一节  学不学,怎样学  第二节  遭受抵制的讲话  第三节  总结发言的遗憾第三十章  未了心愿  第一节  积蓄后备兵员  第二节  为新式武器开道  第三节  后方工作安排第三十一章  “请为人民鼓咙胡”  第一节  “我和许多人一样”  第二节  乡亲的呼声第三十二章  身在庐山  第一节  “其如天下有忧何”  第二节  上书  第三节  “鼓咙胡”的回声第三十三章  风云突变  第一节  毛泽东讲话  第二节  怎样对党有利  第三节  在政治局常委会上第三十四章  “海瑞”罢官  第四节  在党和国家历史性的转折之际第三十九章  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节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  加速军队和国防现代化  第五节  发展国家对外友好关系  第六节  告台湾同胞书与“九条方针”  第七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第四十章  帅星永远闪耀  第一节  以己之退,促党的事业之进  第二节  同疾病顽强斗争  第三节  帅星陨落,功业永存叶剑英生平大事年表后记《贺龙传》第一章  少年有志  第一节  艰难的童年  第二节  小骡子客  第三节  加入中华革命党第二章  民主革命的斗士  第一节  护国举义到“两把菜刀闹革命”  第二节  征战湘鄂川黔  第三节  经略澧州 第三章  北伐名将  第一节  兴师北伐  第二节  光复鄂西  第三节  山雨欲来时  第四节  击破奉军第四章  南昌起义  第一节  在风云变幻时刻  第二节  高举义旗第五章  创建红四军,开辟湘鄂西  第一节  从上海到鄂西  第二节  洪家关举义  第三节  创建湘鄂边根据地第六章  转战大江南北  第一节  东下鄂西  第二节  渡江南征  第三节  重返洪湖第七章  第三次“左”倾路线危害下  第一节  分局书记来了以后  第二节  苦战一载  第三节  “自己为什么要搞垮自己?”第八章  屹立湘鄂川黔边  第一节  会师返湘西  第二节  “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第三节  坚持江南斗争第九章  长征  第一节  神来之笔  第二节  会合红四方面军  第三节  三支主力红军会师前后第十章  挥师抗日  第一节  “名改心不变”  第二节  开辟管涔山  第三节  坚持独立自主  第四节  连克七城  第五节  向东向北发展第十一章  挺进冀中  第一节  受命东进  第二节  威震平原  第三节  一片赤诚  第四节  陈庄战斗第十二章  巩固战略枢纽  第一节  回师晋西北  第二节  建设晋绥区  第三节  保卫根据地第十三章  联防军司令员  第一节  新的使命  第二节  “你的兵练得不错哪!”  第三节  奋战财经战线  第四节  在整风运动中第十四章  保卫抗战胜利果实  第一节  风雨无阻夺文水  第二节  绥远战役  第三节  停战令后第十五章  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  把晋绥和晋察冀解放区连成一片  第二节  甘挑重担  第三节  “三查、三评”整训部队,加强对敌  斗争  第四节  协助彭德怀抓部队思想建设  第五节  在天翻地覆的日子里  第六节  进军四川第十六章  在西南军区  第一节  改造起义部队,团结民主人士  第二节  “土匪一定要剿灭”  第三节  指挥进军西藏  第四节  兢兢业业建设国防军第十七章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  第一节  五湖四海揽人才  第二节  建设“又红又专”的体育队伍  第三节  “体育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第四节  勇攀世界体育高峰  第五节  “三大球搞不上去,我死不瞑目”  第六节  架设友谊的桥梁第十八章  广泛的国务活动  第一节  领导中央机关精简整编  第二节  睦邻、和平、友谊  第三节  为经济建设呕心沥血  第四节  新疆之行第十九章  殚精竭虑建设国防  第一节  狠抓军工产品质量  第二节  建设国防工业要“靠自己”  第三节  心中装着群众  第四节  强化武装力量建设  第五节  精心备战,保卫边疆  第六节  “兵是练出来的”第二十章  蒙难  第一节  当风暴袭来的时候  第二节  “告我的阴状,我不怕”  第三节  在西山的日子里  第四节  生命的最后时刻  第五节  恢复历史本来面目贺龙生平大事年表后记  第一节  八届八中全会的决议  第二节  “肃清影响”第三十五章  元帅挂甲  第一节  历史的预示  第二节  特殊学员  第三节  对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的看法  第四节  乌石之恋第三十六章  问题升级  第一节  “唯彭德怀同志不能平反”  第二节  再上书八万言  第三节  心曲千万端  第四节  “也许真理在你那边”第三十七章  三线梦  第一节  山高雾重  第二节  最后的敬礼第三十八章  伟大的囚徒  第一节  却原来是坐班房  第二节  大批斗  第三节  突击审讯  第四节  特殊的战场  第五节  最后的吼声  第六节  魂归彭德怀生平大事年表后记《徐向前传》第一章  生在平凡之家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在母亲身边长大  第三节  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第二章  曲折的路  第一节  入学、失学  第二节  学徒  第三节  就读于国民师范  第四节  立志救国救民第三章  踏上革命的征程  第一节  投考黄埔军校  第二节  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节  严峻的关头第四章  从广州到东江  第一节  重返羊城  第二节  参加广州起义  第三节  崭露头角的党代表  第四节  在海陆丰的岁月第五章  初到大别山  第一节  粉碎三次“会剿”  第二节  三战三捷三扩编  第三节  活捉岳维峻第六章  威震中原  第一节  面临的考验  第二节  围困黄安城  第三节  苏家埠大捷第七章  反“围剿”失败与西征  第一节  大兵压境  第二节  突破重围  第三节  跨秦岭越巴山第八章  “巴山来了徐向前”  第一节  分兵直下通南巴  第二节  田颂尧的“三路围攻”破产  第三节  三次进攻战役第九章  粉碎六路围攻  第一节  刘湘的一枕黄梁  第二节  收紧阵地屡挫重兵  第三节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十章  川西会师  第一节  冲破“川陕会剿”  第二节  两军会师前后  第三节  以团结为重第十一章  南下和北上的岁月  第一节  困惑与磨难  第二节  心中升起新的希望  第三节  甘南的风波  第四节  会宁会师第十二章  悲壮的征程  第一节  奉命西渡黄河  第二节  一条山激战  第三节  孤军苦战河西走廊第十三章  走上抗日前线  第一节  奔赴延安  第二节  出席洛川会议  第三节  随同周恩来进山西  第四节  故乡之行第十四章  转战晋东南  第一节  从晋北南下  第二节  分兵发动群众  第三节  反六路围攻和长生口战斗  第四节  响堂铺伏击战  第五节  在反九路围攻作战中第十五章  平原造“人山”  第一节  进入冀南  第二节  平原地的“人山”战略  第三节  再度会晤卡尔逊  第四节  和鹿钟麟的较量  第五节  粉碎日寇的“大扫荡”第十六章  山东一年  第一节  第一纵队司令员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  第三节  打击顽固派  第四节  新“扫荡”的破产第十七章  在陕北  第一节  回到延安  第二节  任联防军副司令员  第三节  出任抗大校长  第四节  参加整风  第五节  身在病床,心系战场第十八章  降伏“卧牛”  第一节  要“打鼠如虎”  第二节  “不痛快的艰苦战斗”  第三节  “坚持最后五分钟”  第四节  临汾告捷第十九章  横扫晋中  第一节  成竹在胸的计划  第二节  “亲训师”的覆灭  第三节  生擒赵承绶第二十章  攻克太原  第一节  “九月会议”前后  第二节  夺取“四大要塞”  第三节  任务重于生命  第四节  太原的春天第二十一章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  第一节  从青岛到北京  第二节  莫斯科之行  第三节  为军队建设呕心沥血  第四节  “兵民是胜利之本”第二十二章  在十年动乱中  第一节  被推进历史的漩涡  第二节  在逆流中勇进  第三节  历史是公正的审判官第二十三章  老囊伏枥志在千里  第一节  德高望重的国防部长  第二节  深谋远虑  第三节  心里装着人民和战士第二十四章  帅墨陨落风范长存  第一节  在最后的日子里  第二节  光照千秋徐向前生平大事年表后记《刘伯承传》第一章  “泥脚文人”的爱子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最初的脚步第二章  川中名将  第一节  将校学堂的优等生  第二节  手执青锋卫共和  第三节  血洒丰都  第四节  护法战争著声威  第五节  讨贼战争多磨难第三章  举义泸顺  第一节  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  誓师顺庆  第三节  苦战泸州第四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一节  待命武汉  第二节  主持参谋团  第三节  随军南征  第四节  留学苏联第五章  从白区到根据地  第一节  长江局军委书记  第二节  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三节  红军总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一节  智取遵义城  第二节  巧渡金沙江  第三节  彝海结盟  第四节  强渡大渡河  第五节  与张国焘的斗争  第六节  援西军司令员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一节  抗日誓师  第二节  东征途中  第三节  首战告捷  第四节  重叠的待伏  第五节  扎根在晋冀豫边第八章  厉马太行  第一节  日军的“伤心岭”  第二节  急袭长乐村  第三节  兵出平原  第四节  诱伏香城固第九章  虎狼夹击的岁月一  第一节  前门打虎  第二节  后门拒狼  第三节  交通斗争  第四节  鏖兵正太路  第五节  激战关家垴第十章  敌进我进  第一节  无规律对有规律  第二节  突破铁桶阵  第三节  庆祝五十寿辰  第四节  勇渡难关  第五节  开创敌后武工队  第六节  在延安第十一章  针锋相对  第一节  上党雄风  第二节  邯郸胜算  第三节  新乡的唇枪舌剑第十二章  鏖战冀鲁豫  第一节  一出陇海路  第二节  定陶大捷  第三节  从“牛抵角”到“回马枪”  第四节  猛虎掏心  第五节  二出陇海路  第六节  豫北反攻第十三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一节  “狼山战捷复羊山”  第二节  提前跃进  第三节  三出陇海路  第四节  第二个“草地”  第五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六节  探水涉淮河第十四章  战略展开三回合  第一节  立足生根  第二节  纵横驰骋  第三节  开辟中原第十五章  中原逐鹿  第一节  “这里就是逐鹿场”  第二节  西出襄樊  第三节  大战前的整军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第一节  调虎进山  第二节  关门打狗  第三节  围师不阙第十七章  挥师过大江  第一节  敌前渡江  第二节  千里追击  第三节  首任南京市长第十八章  解放大西南  第一节  大迂回,大包围  第二节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第三节  统战工作的模范第十九章  治军必先治校  第一节  “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第二节  中南海的灯光  第三书创建军事学院的意见书  第四节  火红的校旗第二十章  向正规化、现代化进军  第一节  建立正规制度  第二节  学习新兵种学术  第三节  来自朝鲜前线的汇报  第四节  送“金钥匙”的人  第五节  临淮关演习第二十一章  尊师重道  第一节  “任”“教”并重  第二节  “打败仗的教打胜仗的”  第三节  给教员行“加冕大礼”  第四节  “水龙头”与“重工业”  第五节  清凉山——紫金山第二十二章  三更灯火五更鸡  第一节  几番心血一堂课  第二节  大连休假  第三节  在全军高干会议上  第四节  组织国家考试  第五节  培养高级将领  第六节  建院五周年第二十三章  一九五八年的风波  第一节  风波的缘起  第二节  原则的争论  第三节  怀仁堂的掌声第二十四章  有口皆碑  第一节  “编外参谋”  第二节  “眼不见心也烦”  第三节  帅门家风  第四节  “十万军帐哭刘公”刘伯承生平大事年表后记《聂荣臻传》青春篇(1899—1936)  第一章  少年立志,报国图强  第二章  留学欧洲  第三章  在黄埔军校  第四章  参加北伐战争  第五章  在南昌起义中  第六章  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第七章  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第八章  在顺直省委  第九章  在中央特科  第十章  到中央军委工作  第十一章  在战争中学习  第十二章  为黄陂和草台岗大捷尽力  第十三章  参加第五次反“围剿”  第十四章  抢占九峰山  第十五章  血战湘江  第十六章  出席遵义会议  第十七章  在危急的日子里  第十八章  谱写英雄史诗  第十九章  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第二十章  激战腊子口  第二十一章  从东征到西征  第二十二章  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风华篇(1937—1949)  第二十三章  在洛川会议上  第二十四章  平型关大捷  第二十五章  五台受命  第二十六章  建立政权——创建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第二十七章  扩大武装力量  第二十八章  开辟冀中、冀东根据地  第二十九章  三次出击平汉路  第三十章  日军“北围五台”的破产  第三十一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一)  第三十二章  抗日模范根据地(二)  第三十三章  外国人眼中的神秘国土  第三十四章  国际友人在晋察冀  第三十五章  “名将之花”的凋谢  第三十六章  在百团大战中  第三十七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一)  第三十八章  1941年秋季反“扫荡”战役(二)  第三十九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一)  第四十章  向敌后之敌后挺进(二)  第四十一章  情满边区  第四十二章  出席首届边区参议会  第四十三章  回延安  第四十四章  在延安的日子  第四十五章  回到晋察冀  第四十六章  出征绥远  第四十七章  停战期间的整编复员  第四十八章  从大同集宁之战到撤离张家口  第四十九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第五十章  清风店歼灭战  第五十一章  攻克石家庄  第五十二章  毛泽东来到城南庄  第五十三章  配合辽沈决战  第五十四章  和平解放北平劲松篇(1949—1992)  第五十五章  在繁忙的日子里  第五十六章  为了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七章  力促绥远方式的实现  第五十八章  工作重点转向抗美援朝  第五十九章  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  第六十章  累倒了  第六十一章  负责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  第六十二章  参与领导制定十二年科学规划  第六十三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一)  第六十四章  为科学研究事业奠基(二)  第六十五章  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第六十六章  签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第六十七章  主持“两弹”攻关(一)  第六十八章  主持“两弹”攻关(二)  第六十九章  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第七十章  科学工作十四条的制定和广州会议  第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第七十二章  保护知识分子,坚持科学事业  第七十三章  在“二月逆流”中  第七十四章  “杨、余、傅”事件与“华北山头主义”的“黑后台”  第七十五章  在邯郸的日子  第七十六章  揭发林彪错误和警惕“四人帮”的阴谋  第七十七章  谱写新时期的历史篇章    第七十八章  重新参与军委领导工作  第七十九章  继续为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呐喊  第八十章  革命传统不能丢

编辑推荐

《元帅传(礼品珍藏盒)(套装共8册)》:《刘伯承传》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批准立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组织编写,历时十二载,在采访300多位同刘伯承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和知情人,查阅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以生动的文笔再现了刘伯承元帅在长期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和人民军队建设中,大智大勇、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形象。书稿由中共中央军委委托《当代中国》丛书国防军事卷办公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科研部主持审定。邓小平为《元帅传(礼品珍藏盒)(套装共8册)》题写书名。中央军委批准编写的权威版本邓小平亲笔题写书名永远的丰碑 共和国的元帅

作者简介

《元帅传(礼品珍藏盒)(套装共8册)》包括了:《陈毅传》、《彭德怀传》、《徐向前传》、《刘伯承传》、《罗荣桓传》、《聂荣臻传》、《叶剑英传传》和《贺龙传》。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图书封面


 元帅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原本想买一套精装本的收藏,结果上当了,什么珍藏版呀,就套个礼品纸盒,里面的书都是平装本的,一点收藏价值都没有。冲着书的内容,给4分,要是冲着收藏价值的话,充其量只能给2分了。
  •     很好的包装, 这套书只有八位元帅的传记, 有点遗憾
  •     本套书包括了十大元帅的八个(没有朱德和林彪的),个人感觉是市面上最好的元帅传记了。
    内容详实,忠于历史!真的特别喜欢!
    这个出版社还出版了《粟裕传》、《黄克诚传》、《陈赓传》,真的非常好!
  •     书真不错,可惜少了两本,林总的可以理解,为何没朱老总的?
  •      《元帅传(礼品珍藏盒)(套装共8册)》包括了:《陈毅传》、《彭德怀传》、《徐向前传》、《刘伯承传》、《罗荣桓传》、《聂荣臻传》、《叶剑英传传》和《贺龙传》。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