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往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军事人物 > 寻常往事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ISBN:9787802257115
作者:刘世定
页数:297页

章节摘录

插图:灯光跟踪中凸显出两个一红一白人物:一位身材高大脸色特别红,一位身材矮胖白面白发白西装。前者是毛泽东主席,后者是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赫鲁晓夫。“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从小就唱熟了的歌曲,我觉得毛主席出场的那场面、那灯光色调和这歌曲所唱简直是浑然一体,似乎就是按照那首歌词设计的。此后,每读到描写毛主席出场时候的专用语“神采奕奕、红光满面”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1959年10月1日晚上的那个情景。和周总理的平淡出场相比,我感觉毛的出场要正规得多,庄重得多。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近距离见到毛泽东。近距离见周总理.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倒是有过多次机会,但那和祖父没有关系。1960年我加入少先队以后,作为少先队员的代表,我多次(大概有十几二十次吧)参加国家领导人迎送外宾时的献花活动。那时,我所在的史家胡同小学是承担这项活动的主要学校。在我的记忆里,这样的迎送外国领导人的活动,周总理通常是在场的。记得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是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欢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此后,在北京火车站迎接过缅甸的奈温将军(那时他还没有当缅甸总理),在机场迎接过柬埔寨的苏发努冯亲王……那时主要欢迎的是来自亚洲、非洲的领导人。

内容概要

刘世定:刘文辉之次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论著有《趋同行为与人口规模》(与胡冀燕合作)、《乡镇企业的历史发展与运行机制》、《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问题》、《乡镇组织结构调查》、《占有、认知与人际关系——对中国乡村制度变迁的经济社会学分析》等等。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部分  巴山蜀水 重庆戴家巷 缙云山 旅途中 十七街3号 转田坝 酥油和糌粑 经堂 学习书法 除四害 名誉社员 携游 告别成都第二部分  北味京风 史家胡同23号 周总理来家中 天安门看焰火 学习 教育事业 体育运动 过春节 “自然灾害”时期 在颐和园避暑 “共产党最了不起的地方……”第三部分  新波旧浪 抄家 灰涤棉中山装 步行“串联”归来 “去吧,不会就这样的” 为我给周总理写信 出席尼克松访华招待会 “我自己可以!” 关于现代战争的三言两语 偶谈诗词 “铁打的江山,为啥硬是要搞垮!” 向周总理说郭子仪 “已去了” 尾声第四部分  链接与附录 链接一 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刘文辉) 链接二 《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后记(刘元彦) 附录 祖父年谱

编辑推荐

《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军阀混战独霸川康二十年,占据七十余县,拥兵数十万,“西南王”刘文辉一生的传奇经历,亲属独家解密,不寻常的寻常往事。他从军从政一生,雄心壮志,经历刀光剑影;晚年回归平淡,他教导子嗣“搞政治没意思”,在弥留之际,他反复跟家人说:“就这样吧,就这样吧。”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自小在祖父身边成大,陪伴祖父十七年,以自己成长为线索,以亲历事实为依据,周密细致地追叙了祖父刘文辉在建国后鲜为人知的寻常往事。此间钩沉史料,引征文献,较为翔实地描述了刘文辉历经二刘战争、两次反蒋、西康靖边、彭县起义,以及西南军政、执掌林业等,惊险丛生、纵横捭阖的传奇经历。
作者写作严谨,文笔生动,真实、鲜明、恰如其分地将其祖父刘文辉的精神风貌,再现于读者眼前。

图书封面


 寻常往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写得很差,这本书唯一的出书理由,可能是因为刘世定在血缘上,的确是刘文辉的孙子。没别的原因了。作者当年太小,又好久没跟祖父母在一起,所以只能凭那几年的模糊印象,再就是亲友的回忆,而作者又不愿意做什么具体细致的考证,材料收集,所以书就写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你说书里啥都没有吧,也有点蒜皮鸡毛的。你说书里有吧,又好象什么事儿都没提到。要了解刘文辉,不如去看看邓汉祥的文章,或者自己随便翻翻《文史资料选辑》收获更大呢。
  •     大三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了大邑县的安仁古镇,参观了刘氏庄园。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后来中共出于宣传“阶级斗争”需要所“制造”的所谓“水牢”,以及劳动人民阵营中的艺术家为控诉地主恶霸刘文彩而精心创作的艺术品——收租院。当历史完成了一个“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轮回后,刘氏家族的传说简直可以说是实现了“惊天大逆转”,刘文彩从恶霸土豪变身成一个慈眉善目、安定乡里的窈窕绅士,发掘出许多美丽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而当2009年地方政府决定拆除刘文彩当年捐资兴建的安仁中学(原“文彩中学”)的历史建筑时,这所学校的校友们在天涯论坛上在发出强烈反对声音的同时,表达了对创校人的义举以及曾经那个时代的无限怀念。刘氏家族的另一位重要成员刘文辉尽管也始终难逃带有极大负面色彩的“军阀”标签,但因其在时代转折的关键时刻毅然选择“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得以在新时代低调地位列仙班,安享晚年。近年来,随着“国族建构”这一话题的不断升温,刘文辉西康靖边的事迹成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这一脉络上的重要一环,得到许多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特别注意。由于学位论文选题的需要,我也不得不关注这位传奇人物生前的经历、言论和著述,但非常遗憾的是,除了四川省档案馆的一些档案文件以及其本人后来作为文史资料所撰写的一些回忆文章外,刘文辉并没有留下较为系统的日记和回忆录,重构刘文辉的生活样态特别是理解其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行为,变成了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作为刘文辉的嫡系亲属,现于北大社会学系工作的刘世定教授所著的《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一书便成了认识刘文辉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作者出生于1951年,对祖父在民国时期的经历自然无法拥有“第一现场”的观察与认知,也不得不通过历史资料以“同情之了解”的心态重构这段不曾亲历的历史。在刘世定教授的笔下,更生动形象的是一个迟暮英雄的落日余晖,不禁让我生出几分唏嘘和感慨。对于本书定名为“寻常往事”的缘故,作者只是在“引子”中轻描淡写地解释为刘文辉在新政权建立后“逐渐离开了政治,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而本书“本来只是打算写给亲友们看的”。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如同刘文辉的晚年生活一样平实,不事张扬,更没有像其它一些名人子嗣的书中一样爆出什么“猛料”,在文化界和市场上的表现也确属波澜不惊。但作者仍能在不动声色中“于细微处见精神”,展示出政治的复杂与微妙之处。邓野曾以傅作义为例,剖析了民国地方实力派人物在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相当鞭辟入里,而最后时刻才以反正形式加入“人民阵营”的刘文辉,同样从旧式军队起家,经历尔虞我诈的仕途升迁,看过太多群雄起消、世事轮回,面对国共权力互换这一时代变局,在以政治经验应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政治与情感的错位(刘与傅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与蒋的渊源更浅,积怨则更深,而早在抗战时期就与中共保持联络及在内战后期先后加入民盟和民革,更显示出其为自己早谋后路的深谋远虑)。出于明哲保身的需要,刘文辉主动选择退出军界,将曾经的英锐之气收敛净尽,任凭“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将自己的晚年交付于史家胡同里的天伦之乐和颐和园中的昆明湖水。尽管刻意地远离新时代的政治浪潮,但其对政治的敏锐却远远超出常人之上:文革风暴初起,即安排将家中的佛像送到雍和宫,面对红卫兵的气势汹汹,懂得沉着应对,全身而退;当穿着军装的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穿呢子料中山装的刘文辉告诉他“要穿得和我们一样嘛”,刘文辉谨慎地将衣服换成灰布制成的中山装;观察到身体极其衰弱的林彪,即怀疑到最高权力继承的确定性;精心收藏招待尼克松晚宴的纪念品,注意到江青在政坛上崛起的特殊涵义,向周恩来说郭子仪,对周恩来葬礼规格的留心……或许是多年宦海浮沉生就的火眼金睛,或许是“旁观者清”的观察角度,刘文辉的晚年生活似乎并不“寻常”,他每天坚持读报,密切地注意着政局的晴雨表。对这样一个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乱世英雄而言,看遍了权力斗争的你死我活和政治风云的波谲云诡,尽管不乏还有为儿孙出路计的人性考量,但其心灵的最终归宿却不再见得仍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伟业,而是“看厅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然心境,而对佛教的信仰,也从工具理性自然地蹈入信仰。而反观打下了红色江山的胜利者,却活得并不轻松。单世联在阅读了大量“革命元勋”的回忆之后就发现:陈云的座车有人跟踪,元帅之间的交谈有人上报,他们除了颂扬领袖或检讨自己过去的“错误”之外,一般不能谈论自己的革命史。而之后的内部斗争,更是无比残酷和血腥,反倒不能像刘文辉这样的“统战对象”一样悠然自得,怡情山水。“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这句建国初期对中共统战政策的调侃和讽刺,日后更是一语成谶,令人深思。本书作者尽管当年甚小,尚无法领会祖父的许多想法和做法,视之为“日常琐事”,但历经了人事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之后,作者口中的“寻常往事”,却道尽了“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感怀,在钩沉出一部没落豪门的“生活史”的同时,还反映着对近代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无数磨难的切身体察。新年已至,万象更新。想着不久就将在康定和雅安的档案馆里寻找历史的遗迹,心情无比激动,仅以刘世定教授附在书后的一首旧词作结:雪原冬色无涯,迢迢天际通一线。古阳匹马,敖包枯草,朔风栏圈。人道此间,当时曾有,几番征战。看如今世物,神宁气静,情宽放,心慈善。 多少兵戈书卷,问谁知,英雄长短。十年武略,百年规制,千年文献。读之若海,放之碧落,微乎滴点。望行程,已见疏林木栅,丘陵侧畔。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作者以一种崇敬的的心情写自己的祖父,感情色彩较浓,不太客观。
  •     哈哈哈
  •     作者借回忆怀念祖父刘文辉,往自己脸上贴金! 关于刘文辉没有多少有价值的材料。
  •     因为在刘文辉的家乡工作,但是对他及这个地方不了解,而专门购买的此书。这本书内容很家常,并不像一般传记那么呆板,很容易读懂
  •     这是刘文辉之孙所写其祖父晚年的生活,总的来说,比较客观,文字朴实,写作也很严谨。老实说,这类书不太好写,其孙能写得这样,也不容易。
  •     了解那段历史的一种渠道,要是作者的父亲写的回忆录估计能够更波澜壮阔一些吧?有点遗憾
  •     能够得到不同寻常的东西,
  •     没看,感觉好才买的。
  •     近几年看到多本回忆录,各自都有其特点,其中有几本还成为畅销书而风靡坊间。刘世定先生的回忆录:《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就是其中的一本。该书记述了经历过大风大浪,曾经厮杀疆场的祖父刘文辉的晚年生活。作者以一个社会学学者的知识背景、眼界和立场,对家庭中的“寻常往事”进行还原和观照,书中除了讲到一个不平常的家庭,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特殊的经历外,还在记述家庭往事的过程中,以从事社会学研究者的细致和敏感,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些当时当地的被一般人所忽略的社会信息和细节,并用此角度来表述祖父的思想方法,处事方式,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对世事的看法及其对子女儿孙的教育和要求等。刘文辉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成就了他的事业。他的一生几起几落,经历过不少刀光剑影;他的雄心壮志、冒险精神,他的政治谋略、智慧和人生哲学,绝对有不少可取之处。少年得志,中年遇挫,在很多人生的选择关头,稍有差池人头就要落地,但他却从跌宕起伏中杀出一条血路。1933年四川军阀的内战,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刘文辉与其侄子刘湘争夺地盘,最后以刘文辉失利而告终。他迫不得已率二十四军军部西走雅安,一直到1939年西康省成立,文辉任西康省政府主席。治理西康期间,刘文辉仔细研究历史上各个朝代治理边区的经验,尤其对清末赵尔丰“改土归流”的得失悉心钻研,从而制定出治理西康的政策方针。他招抚原半独立县,建政府,逐步完善政治治理,同时在西康锐意经营,整顿吏治,开矿山,办农场,兴学校,建电站,团结僧俗大众,移风易俗……使西康治理渐见眉目。《寻常往事》中摘录了刘文辉治理西康期间的一些文字,他对赵尔丰的成功及教训有重要的分析:“赵季和之经边政策的缺点,偏重武力,操之过急,是其一;忽视康藏人民之心理、宗教风俗习惯,没有在康民精神上生根,是其二。”把问题从武力运用过度,追溯到不了解文化特殊性上去。他认为:“威服政策,纵然得到一时成功,转瞬就会一败涂地,功亏一篑。为了根绝循环报复心理与行为,为了树立边务千年大计,所以我才确定以德化政策来代替威服政策。”除了以“德化”政策来代替“威服”政策,他还提出以“同化”政策来代替“分化”政策,以“进化”政策来代替“羁縻”政策。这“三化”,构成了他的经边政策思想,也充分说明其对西康的治理研究之透彻。刘文辉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他深受保定军校第一任校长蒋百里先生的影响,对于知识、对于有知识的人,对于思想、对于有思想的人,非常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出于礼仪或敷衍,而是发自内心。他曾经引述蒋百里先生的话来阐述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蒋百里先生曾说:‘活动分子与知识分子合作,则其事业成;不合作,则其事业败。’……古人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与‘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四个‘人’字,都可以说是有知识或有理论的‘人’”。作为1949年以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刘文辉当然深知军事力量、资金实力、政治谋略、纵横捭阖的权术之重要,但也深知这些力量的局限。他曾坦言:“老实说,现在世界上的社会政治,哪一处不是受几个科学家的指挥。”书中透露,刘文辉作为一个军政界人物,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他从戒不投笔,注重读书。但他又是一个非常讲求现实的人,他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当然不会完全为书本所囿。这一点在他治理西康,面对当时在内地为不少学人接受的学说(其中不少是西风东渐的产物)和西康风俗民情的巨大差距时,表现得特别突出。他提出的概念是“因俗为治”、“因俗制宜”。最有趣的是,对于开发民智,刘文辉有自己独到和深刻的见解。他当时是统治者中的一员,但与那些主张愚民政策的统治者不同,他深感建设西康时人才的缺乏,深刻理解国民素质低下与国家积弱的关系,对根植于中国政治史中的愚民政策深恶痛绝。他曾经说过:“中国的愚民政策,自秦始皇开例以来,一直施行到晚清”。“几千年以来的君主,都同样的认定,民愚则易治,民智则难治;民弱则易治,民强则难治。所以他们不惟不训练民众,而且一贯的采取愚民政策,多方设法,务使其愚,唯恐其不愚,并唯恐其愚之不甚。”“对于人民之思想,尽量束缚,使其单纯;对于士人之精力,尽量消耗,使其疲弊,务求思想单纯便于统治,精神疲敝,不暇造反。哪一个肯来训练民众,提高民智!”……“通常以为有知识的人难于掌握,无知识的人易于掌握,实际适得其反――世界上最难掌握者,还是属于无知识、脑筋简单的人。”刘文辉究竟信不信佛教,也是人们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有人认为他信,有人认为他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以崇信佛教为工具,而作者却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刘文辉主政西康之时,在牢控军权,密切注意军事动态的同时,“尊重康人的文化与宗教”,一直是他最为强调的首要问题。当年他对西康省公务员谈尊崇佛教,则有将治理和信仰结合起来的思想。他认为,康藏地区“之难于治理者,不惟其地理环境之特殊,语言文字之差异。而其最重要之原因,实由其宗教文化之不同,不易为外人所了解。故以吾汉族同化力之强,接壤而居,自唐迄今,历千余年而终不能沆瀣一气者,即以此故。”当时在西康流传着一个说法,说刘文辉手中的一串念珠,能顶几师军队。总之一句话,他对佛教在当地社会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这种重视的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佛教在康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的估量,而且体现在他对佛教学理的钻研。他还对汉土佛教与康藏佛教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总结康藏佛教主要特点:显密具备、内外合修、大小兼赅。并指出了康藏佛教中的其他一些特征,如治学中“闻修俱重”、“讲辩并行”。这些“皆印度贤圣讲学之遗风,而为汉地佛徒所久已丧失者。”晚年的刘文辉寓居北京,对儿孙的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和原则,他为鼓励孙儿孙女健强体魄,花了一个月的工资的一半还多的240元,专门买了一张乒乓球台。他认为:“一个人的学问、事业,与体魄成正比例。精力之大小又与体魄成正比例。有强健之体魄,才有丰富之精力。有丰富之精力,才有高尚之建树,伟大之事功,此就个人而言。若就整个之民族而言,国民体魄之强弱,尤为兴衰成败之关键。”刘文辉与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国党政领导人和一些外宾,如尼克松、赫鲁晓夫等,及一些民主人士的交往和会见的趣事,以及对一些大人物的看法,在书中都有披露,相信这些“寻常”往事,一定会让读者感兴趣。中国近现代社会异常动荡、复杂,充满了变数。政权更替,军阀混战,匪盗横行,内忧外患。这个期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几百天甚至几十天。因此,对这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彰瘅、述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也许是作者研究社会学的功力,《寻常往事》中的分寸拿捏,貌似“寻常”其实并不寻常,字里行间透露出鲜为人知的寓意和信息,至于能否看出“寻常”以外的意蕴和内涵,那就完全取决于读者的造化、悟性和知识背景了。《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作者:刘世定新星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     刘世定教授向读者比较完整的展现了其祖父刘文辉在建国后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了解了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西南王为祖国的统一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会忘记。
  •     赞导师的文笔。
  •     买错了,下了单才发现的;懒得退订了,收到后看了两眼觉得文笔不好,内容也比较无趣.
  •     我想从此书了解的,是作者祖父与其兄刘文彩,其侄刘湘的关系记载;只可惜作者生不逢其时,对这二位更为大名鼎鼎的亲戚,未有任何提及。另作者絮絮叨叨,文笔实在有所欠缺。是北大教授,但毕竟不是北大文学系的嘛。对于作者,我正在努力表示理解中……
  •     很想看看《建设新西康十讲》,附录该收的。
  •     ireally***eit,thosetruestories
  •     军阀?可以简单这样定义吗?
    搞政治没意思,这是刘文辉的话。
    挺佩服此人的
  •     各种史混搭。
  •     其实不能叫读过,是没看完。别人的家长里短,的确是寻常往事,
  •     这是一本刘世定回忆爷爷刘文辉的集子。从许多的日常琐事和历史文献中,回顾了作者心目中的刘文辉形象,对于捕捉民国西康的政局状况有些微的帮助,对于全面了解刘文辉这个人有很大帮助。
  •     虽说是同族中人,但毕竟历史时代已然不同,似乎少了一种感觉
  •     我是喜欢看回忆录的,尤其是那一些过去的比较风云的人物,他对世事以及历史的看法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世界的钥匙,刘文辉对待子女的教育与对文革的看法是很独到的,值得借鉴.
  •     我老板小时候哈帅~
  •     本想从此书中找点族兄刘文彩的一点历史资料,从1928年接防西康至1950年解放,本书主人公刘文辉在西康经营二十多年,当时连蒋介石都奈何他不得,足以显其文韬武略。近期共C党治下的原西康藏区出现了多起藏人**和与政府冲突事件,本文中关于如何治藏,与藏民和谐共处,刘文辉有其特有之处,对当今的政府高层治藏有借鉴意义,“在经营康藏地区中易犯错误之一,是认识不到康藏佛教和汉土佛教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理解康藏地区宗教文化与汉地不同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他认为康藏地区“之难于治理者,不惟其地理环境之特殊,语言文字之差异。其最重要之原因,实由其宗教文化之不同,不易为外人所了解。故以吾汉族同化力之强,接壤而居,自唐迄今,历千余年而不能沆瀣一气者,即以此故。”所以当今政府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急躁。建国才60年,与唐至今千余年比,真是何足挂齿,要有莫大的胸襟和长远的打算。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西康藏区的各级政府管员,特别是汉族管员,是治理必备之良书!!
  •     书送得很快,是给老爸买的,他很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