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财经人物 >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

出版社:山西经济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807672838
作者:柏阳
页数:291页

章节摘录

◆美联储:一场游戏○名正才能言顺    美国中央银行这个名称,极易让人联想起摩根等银行财团与英国等国的国际银行家过从甚密的不光彩历史,中央一词与金融“集权”的实质也过于贴切,于是联邦储备银行这个拗口的名字获得了肯定(现在已经听顺耳了)。○瞒天过海的法案    共和党人奥尔德里奇“华尔街代言人”的名声在外,奥尔德里奇法案一出台自然不受人待见,民众中间必然会骂娘声一片。为此这群老谋深算的银行家在奥尔德里奇法案出炉的同时,还炮制出格拉斯法案与之唱“对台戏”(由弗吉尼亚州民主党众议员卡特•格拉斯捉刀完成)。自然,痛恨货币托拉斯的民众热烈支持格拉斯法案。可他们哪知道这是摩根们的“障眼法”,格拉斯法案不过是奥尔德里奇法案的翻版,细节上修修补补,内容核心原封不动,但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民主党法案了。○首先要政治正确    上届总统、共和党人塔夫脱,在任上极力反对垄断行为,试图摧毁摩根旗下的两大托拉斯——美国钢铁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他一旦当选,法案通过的几率将大减。相比之下,原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民主党人伍德罗•威尔逊批准民主党法案(格拉斯法案)的把握性则要大得多。于是亲摩根派、前共和党总统特迪•罗斯福(奥尔德里奇主持国家货币委员会的任命,就是由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宣布的) 半路杀出,在银行家的资助下以第三方身份参选总统。尽管获胜无望,但分流的大量共和党选票导致塔夫脱早早确定败局。○摩根家的美联储    1913年12月23日,威尔逊总统签署通过以格拉斯法案为蓝本出台的《联邦储备法案》;1914年11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正式运行。这样,美国宪法赋予联邦政府的货币控制权易手,接棒的正是以摩根财团为代表的大型私人银行。美联储掌握这项经济生杀大权之后,货币政策开始愈发的玄虚,与民众的心声开始渐行渐远。◆滴血的战争财○ 发财的路子戴维森深思熟虑之后,提出了一箭双雕的计划,为摩根赢得了英国在美国的物资采购总指挥的角色。 “戴维森计划”总结起来一句话:由一家机构全权代理协约国大额采购任务。这家机构不言自明,当然是摩根财团。理由也很充足:一,摆脱中间商从中渔利;二,大规模集中采购有谈判的主导权;三,摩根很强大,可以压低甚至决定价格;四,摩根是英美金融交流的桥梁,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相信摩根,没错的。○ 长远的资源 戴维森的游说、摩根的人脉、英国各部门之间的窝里斗,造就了摩根协约国物资采购总代理的战时新角色。而这一角色,可以称为摩根财团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角色:除了潮水般涌入的佣金,更重要的是,摩根通过该业务成功打入各国政界高层。从此,通过政府资源做只赚不赔的生意,成为摩根今后的一项“发财秘技”。○ 捞到多少好处    凭借着杰克、戴维森等人的智慧和勇气,摩根财团在一战中摧城拔寨、大获全胜。    在1914年签订协约国采购代理合同时,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勋爵卯足了劲预测,采购总金额大约在1000万英镑左右。可最终,摩根的采购金额达到了惊人的30亿美元,几乎占了美国向协约国所售物资的一半。仅佣金收入,摩根财团就捞了足足有3000万美元。    5亿美元的战争债券也很快用光,到战争结束前,摩根为协约国筹集了高达15亿美元的信贷资金,摩根银行还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回了价值30亿美元的股票,分阶段在纽约市场完成变现,股价没有发生跳水,英格兰银行也拿到了他们最急需的现金。    通过其代理人资格,摩根财团还拉拢了一大批亲密的企业盟友——通用电气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杜邦公司、美国钢铁公司,还有古根海姆家族旗下的肯尼科特铜业公司、美国冶炼公司。数以几亿、十几亿美元计的大合同落入这些公司的手中,摩根也收获了他们的忠诚。◆“邪恶轴心”的经济引擎 ○给墨索里尼一个亿    1923年,意大利出兵希腊,强占了科孚岛。意军对当地无辜百姓的屠杀,引起了公愤。国联出面调停,可结果只是换来墨索里尼一句“佛挡杀佛、神挡杀神”,全然不把国联放在眼里。拉蒙特对科孚岛事件十分愤怒,他对摩根在罗马的代理人富米说:“墨索里尼先生的做法我们感到极为震惊。”除了人道主义思想、对国联的声援等原因之外,原定5月与墨索里尼商讨对意贷款一事的搁浅更加令拉蒙特感到窝火。1924年,黑衫党在墨索里尼的授意下愈加猖狂。大选期间,屠杀、暗害、恐怖袭击每天都在发生,意大利失去了秩序、民主、法制。墨索里尼控制了内阁和军队,大权独揽。    此时的拉蒙特,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他感到,若想在意大利扩展业务,需要的不是责骂、声讨,而是友谊,和墨索里尼的友谊。其金融外交家的脸孔显露出来了,老拉开始努力融入意大利的政治和文化之中。1925年,摩根与意大利的合作进入到谈判的实质阶段。那一年充满了摩根公司对意政府提供1亿美元贷款的各种小道消息。    极尽左右摇摆之能事的老拉,深知墨索里尼杀害政敌马泰奥蒂、镇压反政府示威等丑行,可他努力将公众的注意力由法西斯暴行转向墨索里尼的经济业绩。公开场合,老拉赞扬意大利低通胀、稳货币、预算平衡的成就,对法西斯主义则只字不提。    这与他在美国民主党主政时自诩为“一个忠诚于民主党政府的……可怜的共和党人”一脉相承,为了利益可以放弃原则,甚至灵魂。    当然,这个更像政客的金融家有充足的理由支持他的行为:“我们应该相信意大利人民,相信意大利人民自由选择的政府。”意大利有自由和民主可言吗?墨索里尼已经完全取消的新闻自由,控制所有全国性报纸,甚至出钱向各国记者“约稿”。看看拉蒙特“御用”的美联社记者温纳那充满诗意的马屁文采吧:领袖(指墨索里尼)是一位以千百万人做画笔,以国家做画布的伟大的艺术家(如果屠杀可以算作一种行为艺术,那么墨索里尼倒是的确可以称为艺术家)……墨索里尼还强行终止了市政议会,宣布各城市市长将由法西斯党的政府来任命。拉蒙特不失时机地发来了充满理性之光的“建议书”:请墨索里尼先生在宣布结束议会政府时做些解释工作,说明原议会体制导致政府的低效和混乱,因此需要进行总体改革,这样盎格鲁撒克逊人就会理解了。拉蒙特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1926年初,摩根财团向意大利提供1亿美元贷款。当然,这只是双方友好合作的开端,接下来摩根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输入意大利。一篇时事评论点中了要害:“在美国商界的所有人士之中,最热衷于资助法西斯事业的莫过于托马斯•拉蒙特了。……虽然为意大利政府说话他的声音不是最大的,但却是最有价值的,他的支持转变为现金——墨索里尼兜里整整1亿美元的现金。” ○为日本战争贩子提供超值服务1931年秋,震惊中外的“柳条湖事件”爆发了。日军悍然出兵袭击了中国在沈阳附近柳条湖的驻军。随后,整个沈阳沦陷。然而,这一段对所有中国人而言无比清晰而惨痛的记忆在当时的华尔街却显得有些似是而非。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正是一只从华尔街23号伸出的无形之手,帮助编织了蒙在原本清晰的事实外面那层神秘面纱。事件发生后,为掩饰其侵略罪行,日本编造了中国军队先袭击了南满铁路(日俄战争之后,根据协议,中国东北境内的南满铁路归日本管辖)的说法。在华尔街,这个谎言有了一个更为精美的版本。面对美国金融界要求为该事件“讨个说法”的呼声,1931年10月22日,《纽约时报》全文刊登了一则消息,并注明了东京发稿的日期,题为“井上表示日本期待着尽快撤军”。为了好好欣赏这篇巧妙的声明,特摘录部分内容如下:“深入了解满洲当前的事态后,人们就可以明白问题完全是出于自卫。根据和俄国签订的条约,并且得到中国的正式承认和接受,日本负责管理和保护南满铁路,如同美国政府管理和保护巴拿马运河一样。”必须承认,在读到 “巴拿马运河”这几个字时,我不由得击节赞叹:这真是自我辩护的最高境界——在一番推心置腹、推己及人背后,辩解者不着痕迹地对声讨者进行了逢迎和拉拢,“没错,咱们才是一路货色。”声明接下来简要陈述了中国军队如何袭击并破坏了铁路,以及申明了日本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所采取的自卫行动“显然是必要之举”。其中,竟然还忙里偷闲地缅怀了一下美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丹尼尔.韦伯斯特先生:“‘紧急情况’一词按韦伯斯特先生的经典释义,意思是‘突发的、具有压倒一切力量的、令人措手不及的和无暇认真考虑的情况’。” 如果我是一位美国读者,面对这一引用也不禁要手捂胸口,就像好莱坞演员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那样感叹一句:“哦,多么贴切啊,真令人感动。”当然,在结尾处,这份声明不忘拍胸脯打包票,给美国人民吃下一颗“定心丸”——“局势决不会引发战争,把整个事态视为对世界和平产生威胁是言过其实。”自负而又爱面子的井上自己估计也没有意识到,几年以后,当那场震惊世界的偷袭发生时,眼前的这一番承诺会使日本人在美国人心目中显得更为背信弃义和翻脸不认人。所幸,他没有机会亲眼目睹了,不久,一场非自然死亡免去了他一切不必要的尴尬。关于井上之死,且听下回分解。在这里,读者需要关注的是这样一个惊人的事实:这篇新闻稿是拉蒙特起草的。没错,正是摩根财团的汤姆.拉蒙特,如假包换。拉蒙特拟好草稿后,日本方面只是在修辞方面稍作修改,便以井上准之助的名义全文发布了。 ◆大萧条的始作俑者?蒙塔古•诺曼这个名字,现在,已经很少还有人记得了。在维基百科中文版上搜索,精细查询结果是“没有相关内容,请您补充”;模糊查询则弹出了词条“诺曼底”,这都哪跟哪啊。维基百科英文版上也只是寥寥数语:蒙塔古•诺曼,生于1871年9月6日,逝于1950年2月4日,英国银行家,1920年至1944年间任英格兰银行行长。实际上,这个诺曼不简单。1929年,诺曼就曾登上过《时代》杂志的封面,这让我们得以一睹其“芳容”。照片上的老诺,山羊胡,深眼窝,圆顶毡帽,眼神迷离,似笑非笑,活脱脱一张扑克牌里的“大王”。可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英国人,在英格兰银行的任期内力主恢复金本位,这一行动最终改变摩根家族的命运,甚至改变了美国历史的走向。 ○甘为英伦走狗诺曼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若想重振英国经济雄风,一定要依靠华尔街的资金和人脉,而摩根正是华尔街至高无上权力的代表”。    诺曼与摩根财团已如胶似漆,人脉不成问题;当然,摩根财团调动华尔街资金的能力无人出其右,钱也不是问题。    万事俱备,还等什么,做吧!    诺曼提出美英合作恢复金本位的想法后,摩根人内心那叫一个狂喜。是啊,一贯推崇英格兰银行体制和英国移植而来的“绅士银行家准则”的摩根财团,终于有机会和大英帝国携手合作,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比这更令人振奋? ○英国重于美国    杰克先后说服了财长梅隆、总统哈丁,这意味着摩根财团和纽约联储携手帮助英国恢复金本位一事,华盛顿政府已开辟了绿色通道。    摩根和本•斯特朗对诺曼的无私奉献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为使英镑重新成为强势货币,忠诚的本不惜以降低美元利率为代价,减少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吸引力。    利率的走低和物价水平的水涨船高,推倒了美国经济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美国信贷量大幅度提升,国际贸易额骤降,黄金的涌入潮暂时平息,英镑对美元的汇率扶摇直上……斯特朗对联储舍己为“英”的牺牲精神是这样辩解的:     “我们应该多些担当……要知道,英国政府和央行正在承受着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还有举步维艰的对外贸易、过百万的失业大军。”    担当还远不止这些。    为能够在投机商抛压时捍卫英镑,摩根财团和斯特朗珠联璧合,为诺曼上了信贷“双保险”:纽联储向诺曼承诺,只要需要,贷款的大门随时向英格兰银行敞开。 ○都是金本位的错斯特朗(摩根的亲密盟友)的美联储为支持诺曼,支持严重高估的英镑币值,实现大金融帝国的金本位理想,不惜采用大幅度通货膨胀等手段。    然而,当非理性繁荣的泡沫破裂后,斯特朗的继任者、纽联储行长乔治•哈里森收紧市场的资金流动性,美联储的贴现率由1%大幅提高至3%。美国经济就此陷入大萧条的深渊之中。    后来,莱芬韦尔将诺曼和斯特朗二人指责为大衰退的直接责任人,并将大萧条的导火索——股市崩盘的原因归咎于过低的利率导致的过度投机。 ◆华尔街再无王者 ○尊严扫地一位报社的代理人想到了一条毒计。他把一个马戏团的女侏儒带进了休息室,并把她介绍给了毫无防备的杰克。一度对自己膝盖上的这个“孩子”慈爱有加的杰克,在最后一刻才发现自己受到了这辈子最糟糕的嘲弄。    一切为时已晚。于是,开头那滑稽的一幕上演了。    第二天,杰克与侏儒的合影占据了各大报刊的头版头条,街头巷尾,人们对此津津乐道。    佩科拉听证会彻底毁了人们对于绅士银行家的一切信任与幻想,摩根银行昔日的神秘光彩一去不返。因此,对于这些以杰克和侏儒为主人公的萧条时期最为著名的照片,人们不惮用最恶毒的语言一遍又一遍地开着玩笑。也是从那时起,杰克有了自己新的绰号——“华尔街上的海盗”。 ○废掉武功储蓄机构不得发行或者承销债券(第21条),这是1933银行法案最著名的成就,它使美国银行业“一朝回到解放前”,重回19世纪银行分业经营的老路。    对此,小镇子上的那些小证券经纪商们自然乐得拍手叫好,因为这等于是把华尔街大鳄们赶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小水塘,“我们这里庙小,容不下您们这些大佛,走好了您呐。”但对于像摩根财团这样有能力同时经营两块业务的大银行而言,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噩耗。  ○斩断触角华尔街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正是摩根的生存之道。在摩根的20名合伙人中,有10位至少还是另一家商业银行的董事。不仅如此,被摩根控制的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管,比如第一国民银行的乔治•贝克,往往同时也是其它一些银行甚至是实业公司的董事。在这一点上,其他银行望尘莫及。这就意味着摩根银行能够以远低于同行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经营和竞争,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若美国钢铁公司要发行新证券,它的某位董事正好同时任职于摩根银行链中的某一环,那么,先得到消息的摩根将很有可能率先钓到这条大鱼。    就这样,银行法案的第32条诞生了,金融界不能再有兼职董事,这不仅把传统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彻底隔离,并且,神通广大的摩根银行也被孤立了。从此,这个巨人闭目塞听,收起了神通,走下了神坛,成了一个凡人。 ○清除靠山谁都知道,在整个20年代,华尔街上的摩根家族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传奇大总管本杰明•斯特朗操控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整个货币政策;而华盛顿势力范围下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则是个小角色,只有眼馋的份儿。    这条法案以及后来的埃克尔斯改革(1935年,改革由来自犹他州的摩门教徒马里纳•埃克尔斯主导,他是一家由银行控股的大型建筑公司的老板,与总部在加州的贝泰工程公司和洛克菲勒家族的美孚石油公司是同盟关系) 大大削弱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势力。相应地,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逐渐实权在握。    由此,盘根错节的货币托拉斯的最后一脉根系也被清理了,摩根财团永远地失去了自己以往对于美国货币政策乃至对于英国等其他国家央行政策的那种说一不二的影响力。  ◆成为政府的走狗? ○时代变了对随着战争而来的巨大商机,摩根银行看得清清楚楚。    打着中立的幌子跟英国暗通款曲,借着代理采购的机会大赚特赚,干得好还能弄个伯爵、勋爵、国家奖章啥的。这不就是摩根人千思万念中的梦里唐朝吗?    梦是好梦,只可惜梦里多了一个姓罗斯福的。    华府抑制摩根的政策依旧。一方面,成立战争资源委员会和战时生产委员会,负责资源调配和动员全国工业;另一方面,通过临时国民经济委员会调查摩根斯坦利在投资银行中的垄断行为,保持对摩根的压力。    没有摩根,我们一样玩儿的转。    的确,时代变了。掌握着巨大权利的现代国家,其实力已经远超过任何私人银行。天文数字的财政预算,坚如磐石的中央银行,源源不竭的国民税收,使国家成为大规模战争的必要后盾。从二战起,私人银行已经负担不起战争中的资金消耗了。 ○舍我其谁英国政府为了筹集黄金和美元购买武器,只能征售国民拥有的美国债券。而卖债券这个任务,似乎没有人能够比摩根完成得更好。大量抛售债券而不引起价格下跌,舍我其谁?    当然,美国政府不是很高兴看到这个结果,英国人也注意到“(美国)总统和财政部长似乎希望我们最好不去找J.P.摩根公司,所以对我们找摩根可能会感到很不高兴,并且当害怕摩根的人出现在国会面前时,麻烦也许就会来了”。    不高兴和不允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就这样,尽管美国政府不高兴,但摩根还是被允许承销上述债券。不服不行啊,工作质量在哪儿摆着呢。 ○柳暗花明1940年5月,内维尔•张伯伦带着绥靖政策一起离开了唐宁街,丘吉尔开始了自己的传奇首相生涯。8月,不列颠空战开始。整个伦敦都成了前线,金融区遭到狂轰乱炸。当然,摩根建富在温彻斯特街23号建有牢固的地下室,存放在其中的梵蒂冈的金条和杰克的银器可以毫发无伤。伦敦每夜尖锐的空袭警报深深地撩拨着美国人的心弦,而伦敦发出的现金危机警报,则深深地撩拨着罗斯福和摩根的心弦。12月,英国已经到了“没有能力支付现金的时刻”。英国的走投无路,换来了摩根财团的柳暗花明。罗斯福决定给摩根一个男人间的熊抱,摩根也决定给罗斯福一个哥们儿般的微笑。双方暗自都松了一口气。 ○媾和摩根财团的内部裂缝再一次弥合,他们并肩战斗,重新燃起美英两国携手统治这个世界的信念。“在我心中,唯一值得为之战斗的事情,就是拯救英格兰和大英帝国。为此,我愿流尽最后一滴血,并希望数百万美国人也为此而流血牺牲”。美国参战之后,罗斯福总统更是和摩根合伙人成为了如胶似漆的朋友,他们之间的笑话、趣事和秘闻成了狗仔队热衷的新闻。其中最具想象力的一个剪报指出“大阴谋。无间道。拉蒙特和罗斯福不得不说的秘密。当年为了帮助罗斯福竞选获胜,拉蒙特故意提名威尔基这个‘面瓜’做共和党候选人”。人们早已忘记,要是没有二战,罗斯福和拉蒙特天天都在自己家的后院儿扎对方的小人偶呢。精彩章节选读1.刺杀杰克1915年7月3日,星期日,一个晴朗的日子。此时的美国尚未卷入战争(一战)的漩涡。离华盛顿广场不远的北滩街头上,行人的脸上还看不到恐惧和不安全感。一个叫埃里希•明特尔的中年男子,埋着头漫无目的地在路边踱着步子。他身穿一套灰色西服,身材颀长,面颊消瘦。十年前,明特尔用砒霜亲手毒杀了妻子,事情败露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可现在,他怎么会突然出现在北滩呢?明特尔点燃了一支香烟,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紧紧地捏在烟屁股上,以此掩盖他不停抖动的手。在他的上衣兜里,安静地“躺着”一大根达那炸药(诺贝尔1867年发明的固体炸药)。猛吸了两大口之后,他把余下的半支烟扔在了地上,用脚狠狠地在上面碾了碾,然后径直走向不远处的一处高级住宅。这处豪宅的主人,正是摩根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杰克•摩根。父亲皮尔庞特•摩根过世后,杰克便接过了摩根财团的帅印。过去的两年里,杰克消瘦了许多,也苍老了许多。皮尔庞特留下了权倾一时的金融帝国,也留给他看似永无尽头的忙碌、诅咒,与纷争。这是一个难得的休息日,杰克和妻子杰西享用着早餐,享受着清晨和煦的阳光和美好的二人世界。他们刚放下手中的刀叉,就听到门铃急促地响了起来。“菲齐克,快看看是谁来了。”杰克说道。亨利•菲齐克,一位典型的英式管家,身着多年不变的管家制服:深色外衣、灰色条纹裤,时刻保持着刻板严肃、一丝不苟的老派面孔。菲齐克打开门,叫门的是一张陌生的脸孔。这个陌生人正是明特尔。“您好,先生。我是夏季社的托马斯•莱斯特,我想见一见摩根先生。”明特尔语速极快,眼睛不敢直视菲齐克,右手不由自主地摸着脸颊。……

前言

前言出版公司和我约这本书稿时,正是大洋彼岸金融海啸肆虐的时候。贝尔斯登、雷曼兄弟、AIG、两房、花旗、麦道夫、格林斯潘,一个个我时常拿来顶礼膜拜、拜了又拜的名字,瞬间轰然坍塌。如果说,9•11世贸“双子星”的崩塌,给我留下更多的是冲击视觉的毁灭感;那么,这场源起于美国——拥有最现代金融体系、最庞大经济规模的No.1发达国家——的经济崩塌,带给我——一个生长在金融背景的家庭、学历和阅历都与“金融”二字结缘的人——更多的则是内心深处的震颤。这场“2012”般的经济灾难过后,盘点“诺亚方舟”上存活下来的金融机构时,“摩根”两个字分外惹眼:摩根大通,在世界金融大厦摇摇欲坠时,媒体纷纷选择了“一枝独秀”来溢美其丰功伟绩:2008年初,摩根大通以超低价收购了贝尔斯登,弥补其投行业务上的短板;同年10月,摩根又收购了华盛顿互助银行(亦有译为互惠银行的);当下,2009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也已出炉——36亿美元——一个足以让全球金融市场血脉喷张的盈利数字;还有铺天盖地的消息称,摩根大通CEO迪蒙将接替盖特纳,出任美国财长……摩根斯坦利,美国五大投行(还有贝尔斯登、雷曼、美林,高盛)中仅存的两颗“硕果”之一 :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倒掉,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摩根斯坦利和高盛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风暴高峰过后,作风趋于谨慎的摩根斯坦利在2009年三季度实现盈利,净利润达到4.98亿美元——“大摩” 复苏的迹象明显。1933年针对摩根财团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早已经寿终正寝。1935年,迫不得已之下,摩根财团被强行分拆为J.P.摩根和摩根斯坦利两家。但它棋留一招,为“分久必合”的新摩根做着铺垫。可眼下,我们已难以想象,这两个始终保留着嫡传“摩根”血脉的大金融财团,“合”后会出现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可世上的事,谁又能预料呢?不去想以后的事了,先琢磨琢磨眼前:摩根为什么有如此魔力,成为金融风暴中成功返航的那艘巨轮?时也、运也,一部书约,让我有机会去彻底探寻答案。结果,遍寻之后找到的答案带给我的震撼力,远远超出这场危机,超出寒窗苦读的知识积累,超出了我的想象。可以肯定的是,书中的“答案”,也一定会超出你的想象。“百年老字号”(从皮博迪创建公司的1838年算起,摩根财团已有172年的历史了,想想美国才只有234年的建国史,这的确是个奇迹)摩根财团,始终和华尔街、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摩根”的身上,充斥着欲罢不能的神秘感,从未间歇的阴谋论指责,还有那与生俱来的高贵和绅士银行家的桀骜气息。可以说,摩根财团的发展历程,便是一部美国金融史。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家银行、一个财团,经历如此富有传奇色彩,摩根财团与国家的崛起、命数、未来的息息相关,以前的财团不曾有过,今后也绝不会再有。以丛书第一部为例,在财团第二代掌门杰克•摩根的时代 ,现在已是权倾一时的美联储,当初创建的工作几乎是由摩根为首的银行托拉斯一手包办,处处体现着财团的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战前的负债国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迁都”纽约。在这背后,摩根的影子无处不在,财团的智慧之光无时不在闪现;还有货币体系的变迁、1929年-1933年的大衰退、美国与欧亚拉美的外交、第二次世界大战,竟然都与这样一个曾经的金融帝国“亲密接触”过,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国内有一条广告语,我印象深刻: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何尝不是一次漫长的旅行。也许,我们太过心急,想马上到达目的地——彼岸美国式的金融模式。现在,是时候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了,说不定这套《摩根财团》系列丛书,就是这场旅行中一处不错的景致。                               2009年12月17日                               写于魏公村北京•国际大厦

名人推荐

摩根财团的神秘之所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正是由于它与政府盘根错节的联系。和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巴林家族一样,摩根财团渗透到了许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之中,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还有意大利、日本和比利时。    ……即使在今天,与其他银行相比,J.P.摩根银行与各国中央银行的关系也许仍是最为密切的。    今后再也不会有哪家银行能像老牌的摩根财团那样强大、那样神秘、那样富有。……20世纪摩根所代表的一切,在21世纪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使之再现。……往日的银行世界——垄断的财富与权力、令人炫目的艺术藏品、豪华的远洋游艇,以及与国家元首情同手足、君临天下的银行家们,一切的一切,都从我们的视野中渐渐远去了。                                                                                        ——罗恩•彻诺    摩根财团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里有私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较量、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之间的冲突、孤立主义和海外扩张主义之间的斗争,商业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间的碰撞、个人意志和历史规律的矛盾和最终的统一。                                                                                        ——金立群    隐秘低调是摩根坚守至今的信条,这也是财团长盛不衰、笑傲华尔街的根源所在。                                                                                        ——金融时报    从华尔街的标准看,摩根银行并不算大,还有十几家银行拥有更多的资金。……其实关键的因素,与其说是金钱,倒不如说是信誉、人才。……摩根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一家银行,而是一种体制。                                                                                        ——纽约时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统找财团靠山是必然的事情,财团间的斗争也是必然的事情。话说罗斯福和摩根财团有比较深刻的私怨,而洛可菲勒和摩根财团私怨也很深,虽说财团斗争都是既斗争又妥协,不太会孤注一掷到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定,但这两家的恩怨导致两家财团的斗争已经越过财团斗争的潜规则了,过了红线了,之前多次斗争已经影响到整个美国的安定和发展了,而且双方多次斗到孤注一掷,到了不成功就元气大伤的地步,连大规模抢银行这样的恐怖行为都出现了,连带整个国家都动荡不休,实在不是财团斗争应有的姿态。                                                                               —— 搜狐读书频道网友评论在一战和二战中,摩根的精英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对国家的和对敌人的。意大利、德意志、日本的战前崛起和来自美国的贷款不无关系,盟军的最后获胜也离不开银行家族的倾力支持。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代表了银行家最后的荣光。拉蒙特、莫罗等杰出的摩根人同时也是杰出的外交家。他们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眼光,和各国交好,好做他们的生意。他们保持彻头彻尾的绅士风格,不会放下自己的身段,而是用自己的高傲征服客户。本书描写的这段历史,细致、有趣,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而又忍俊不禁。                                                                               —— 凤凰读书频道网友评论                                                               直至美联储建立早期,JP摩根就是美国事实上的中央银行。一个庞大的金元帝国,让他成为了工业界的仲裁者,成为了金融界的庇护人。直到1929年的经济崩溃,整个业界首先想到的还是JP摩根。然而,美联储终究开始承担经济危机的解决者。1933年银行法的出台标志着摩根财团开始走下神坛。时代转变,财团终究拗不过政府,读这段历史,怎不让人唏嘘。                                                                               —— 豆瓣网网友评论两百多年来,作为美国金融的丰碑,摩根财团一直位于美国十大财团的核心,而其他财团则不断进入或者被挤出十大财团之列。期间,虽然经历历次大危机,摩根财团依然担任美国央行的角色长达150年之久。1933年,摩根财团被拆分出来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也一直被国际金融界认为是继续了摩根财团的霸主地位。有一种说法,说摩根是美国财富精神的象征,它永远不会倒下,或许真是如此!                                                                               ——搜狐读书频道网友评论

后记

后 记《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的写作临近尾声之际,国内各大院线正在热映《白银帝国》。这是我钟爱的票号题材,于是开了个小差,给自己放了一个晚上的假期。真是“不看不知道,看啥都奇妙”。《白银帝国》中山西天成元票号起伏跌宕的命运,竟与我“朝思暮想”的杰克•摩根时代有极多的相似之处。康老爷子(张铁林饰)就是中国版的皮尔庞特,暴戾、独断,家族意识极强,偏好任用邱掌柜(老美叫合伙人,皮尔庞特最中意的合伙人是有“希腊俊神”之称的美男子罗伯特•培根,可接班的还是儿子杰克)这样的“家奴”;三爷(郭富城饰)则活脱脱一个生活在父亲阴影下的杰克,看似阴柔,内心刚毅,有任人为才(大胆启用雄才大略的戴掌柜)、变革维新的大视野、大气魄。这与杰克创新合伙制,放权于拉蒙特等将才、帅才的做法异曲同工。天成元票号的故事,发生的时间点也正是《摩根之华尔街再无王者》开篇的一战前夕,这让我陡生“古今中外,皆同此理”的历史观感。《白银帝国》开篇时三爷身处茫茫大漠、仰望无际的苍穹,心生感慨:“天地真大,人真小。”《摩根之华尔街再无王者》全文写罢,杰克、拉蒙特、莫罗、戴维斯……一个个人物鲜活地站在了我的面前时,这些曾挥斥方遒、改变美国金融发展进程的世之英雄,却让我感到他们在历史洪流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苍凉。不过,摩根人虽无法抵挡时代潮流的变迁,但却能够亲手写就历史。现在,拥有全球最发达金融市场的美国,时时处处仍能够感受得到摩根深远的影响、摩根家族曾经的辉煌——这是我完成《摩根之华尔街再无王者》后的最大感受。我也希冀通过此书,可以对我国尚不发达的金融体系有些许有益的启示。既是后记,便无法免俗,在此也要诚挚的表达谢意。感谢我的同事王妍,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给与我极大的帮助;感谢我的哥们、老同学、本书唯一的“一读”——刘一洋;磨铁图书公司的刘杰辉、俞根勇、高龙柱,你们的信任、点拨、催促、校编,是全书质量的最大保证。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宋新新、朱贵杰,儿子漂在悉尼和北京多年,没有尽到孝心,请谅解;感谢我的岳父母申群、赵萍荣、妻子申曼丽,你们为我完成《摩根之华尔街再无王者》提供了最大的支持;还有我的女儿,不满三岁的宋怡霖小朋友,爸爸繁重的工作、学业和写作,在你“咯咯”的笑声中顿时消散无踪,永远爱你。本书参阅了大量的公开资料和素材,还有译言等网站、“孤岛客”等博客,都给了我很多灵感,在此一并致谢,恕不一一列出。                                     作者                           2009年11月15日于北京•国际大厦

内容概要

柏阳,本名宋海蛟,现就职于《金融时报》,媒体人,常年耍笔杆子。财经大学毕业后赴澳洲留学,博士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转轨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史兴趣浓厚,已出版多部相关作品。
翔鸿,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学士、经济学硕士,现居北京,从事投资管理工作,任职知名企业高级投资经理。出版有《常用分析报告规范写作》、《EMBA教学案例精选》(合著)、《项目投资全过程管理文书规范写作》、《一看就懂财务报表》等经济管理类书籍。小说有《投资经理日记之与中间人过招》、《黑脸白脸》。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帅印的考验  一 刺杀杰克  二 华尔街23号  三 合伙制的灵魂  四 纽黑文丑闻  五 布兰代斯  六 铁路沙皇  七 史上第一藏家  八 艺术品大屠杀第二章 美联储:梦开始的地方  一 哦,谢特  二 造势  三 杰基尔岛会议  四 摄政王  五 为联储而生的斯特朗  六 一箭多雕  七 对改革者的讽刺第三章 一战阴云  一 草台班子  二 地狱、天堂  三 肥差  四 斯退丁纽斯  五 金融控制权之争  六 玩的不是金融,是寂寞  七 摩根帝国第四章 咆哮的二十年代  一 死神来了  二 马科枪击案  三 幽灵出没  四 通用?通杀!  五 扶正“二当家”第五章 笑看风起时  一 拉蒙特的二三事  二 凡尔赛和约  三 孤立主义  四 恶性债务链第六章 外交时代  一 远东的崛起  二 新客户  三 德国丘八  四 经济总代理  五 墨索里尼的“粉丝”  六 曾经沧海第七章 梦想照进现实  一 杰克摩登时代  二 “特色”先生  三 清教徒的罪恶感  四 墨西哥大使  五 渊源  六 初来乍到  七 老莫与老拉  八 “孤鹰”林德伯格  九 绑架案  十 孩子死了第八章 金本位的代价  一 唯一的情妇  二 钻石王老五  三 史密斯夫妇  四 曾经的荣光  五 被征服  六 联储的担当  七 帝国复兴梦  八 伟大的共谋  九 短暂的快乐  十 最后一根稻草  十一 宫廷政变第九章 大萧条  一 不祥之兆  二 黑色星期四  三 悲惨星期二  五 合众国银行破产  六 胡佛政府的无能?第十章 远东恩仇录  一 致命的药方  二 摩根的“超值服务大礼包”  三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四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五 井上之死  六 迟到的清醒第十一章 刺激1932  一 独善其身  二 复兴金融公司  三 打击空头  四 再见了,胡佛  五 你好,罗斯福  六 变脸  七 脱离金本位第十二章 佩科拉听证会  一 史上最牛律师  二 华尔街上的海盗  三 四面楚歌  四 原来是你!  五 优惠门  六 “上帝诅咒姓罗斯福的”第十三章 分家在九月  一 阴谋  二 彻底的决裂  三 分家  四 继子第十四章 巫师沙赫特(上)  一 跌跌不休的马克  二 沙赫特的主意  三 道斯计划  四 三角债  五 杨氏计划  六 防共  七 福兮祸之所倚第十五章 巫师沙赫特(下)  一 魔鬼的召唤  二 帝国银行行长  三 离间计  四 军购  五 裂痕  六 架空  七 反目  八 一触即发  九 谢幕第十六章 大盗惠特尼  一 惠家二公子  二 英雄  三 败类  四 历史的吊诡第十七章 洪流  一 外面的世界  二 “死亡贩子”听证会  三 惠勒调查  四 鬣狗  五 公司化第十八章 大人虎变  一 鸳梦重温  二 租借法案  三 孤立主义  四 大出血  五 外御其辱终曲后记

编辑推荐

1.《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成为摩根的客户,你就加入了富豪俱乐部;你可以有钱,但你可能只是暴发户,加入摩根,你才能是贵族! 2.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成为摩根的员工,不只是意味着丰厚的薪水,更是一种荣耀,是地位的象征,意味着你开始进行另一种生活方式。3. 摩根是美国财富精神的象征,也许美国灭亡了,摩根也不会倒掉!4. 摩根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危难,但在每一次灾难过后,它都能大发横财,他永远都是大赢家!5. 在上一轮金融危机中,摩根士丹利并没有受损,貌似大赢家的高盛,在蓝血的摩根看来,不过是个暴发户。6. 摩根财团一度肩负美国外交部、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职责,最终这些权力全部被政府收回,从此,华尔街再无王者。摩根纪念馆:德怀特•莫罗、皮尔庞•特摩: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托马斯•拉蒙特:杰克•摩根:

作者简介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讲述了20世纪初,动荡、贪婪无度、充斥着各色卑鄙小人的华尔街,开始萌生出制度、制衡机制,以及能力出众、雄心万丈的金融外交家。在财团第二代掌门——杰克•摩根的带领下,哈里•戴维森、托马斯•拉蒙特、本杰明•斯特朗、德怀特•莫罗、拉塞尔•莱芬韦尔……一个个威名响彻云霄的“摩根人”粉墨登场。
他们“发明”了美联储,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中大赚其财,不经意间还将世界金融中心由伦敦“迁都”纽约……
他们崇尚绅士银行家准则,却陷入了全球恶性债务链,充当了德国、日本、意大利等“邪恶轴心国”的经济引擎;他们为了帮助英国回到金本位的“伊甸园”,却引发了罕见的大萧条……
不可一世的摩根财团是华尔街的当然王者,堂而皇之地行使着美国外交部、财政部、中央银行的职责。然而,时代的车轮轰然前行,当“影子政府”的光环在时间的洗礼下日渐暗淡,这个卸去华尔街王冠的巨人又在如何前行……

◆美联储是它的阴谋?
1914年,在摩根财团的幕后操纵下,政府成立了美联储。在杰克•摩根等大银行家们的悉心“指导”下,美联储开始行使其职能。由此,摩根财团完成其恢宏夙愿:大型私人银行接手美国宪法原本赋予联邦政府的货币控制权,实现以国家信用为后盾,行银行卡特尔、货币托拉斯之实。
◆战争=商机?
1914年,一战爆发,整个欧洲变成了地狱,而摩根财团却从中发现了机遇。战争期间他们发行了大量战争债券,为英国采购充足的军需物资,在自己大发战争财的同时,顺带促使美国完成华丽转身——战后由债务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并真正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邪恶轴心”的经济引擎?
一战后,处于全盛时期的摩根财团将其触角像大章鱼般伸向欧洲、美洲、远东地区……与各国的政府保持私密的联系。然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摩根,也不可避免地踏入了全球“恶性债务链条”,充当了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未来“邪恶轴心”的经济引擎。所谓的和平主义者,不知不觉中成为纳粹的帮凶!留下了永远也洗不掉的污点!
◆大萧条的始作俑者?
一贯推崇英格兰银行体制和英国移植而来的“绅士银行家准则”的摩根财团欣然倾尽所有帮助英国恢复金本位。然而,时代已然不同,金本位制度虽好,但已无力应付纷繁复杂的现实经济情况。摩根财团为恢复金本位作出的种种努力,竟然为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埋下了祸根。
◆政府摘到摩根的王冠?
摩根财团的强权早已引起政府的不满,而其为富不仁的形象在大萧条时期也已深入人心,于是“收拾摩根”势在必行。
1933年5月佩科拉听证会召开,彻底毁了人们对于绅士银行家的一切信任与幻想;1933年6月16日,《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通过 ,摩根财团不仅被生生分裂,其深入政府乃至各大企业的触角被斩断。从此,金融的控制权回到了政府手中,金融寡头只手遮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此,华尔街再无王者。
◆成为政府的走狗?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鉴于摩根财团的丰富经验和独步全世界的业务能力,白宫不得不重新启用摩根。就这样,在政府的领导之下,摩根财团开始新的征程。

图书封面


 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为金融史的话,这本书应该是不太合格的。书中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形势都没有太着重刻画,虽然读下去绝不会感到一头雾水,但是读完会感到什么收获也没有,单纯就过了一遍杰克摩根接位以后摩根发生了的事情。或者这样说吧,我看到了直接原因,没见到根本原因。但作为故事书来看还是不错的,总体来说,我觉得自己是在看论坛里面大神写的故事,不过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啦,轻松轻松啊。刚接位的时候,摩根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可谓无往而不利。当时欧洲的一战前金融业的兴旺,战时的欧洲大笔借贷和采购物资,战后继续借贷以复兴经济,以及二战时再借,无一不让摩根这个美国银行一哥赚个盘满钵满;美国从债务国一举转身成债权国,国内最多的是资本,让银行家的话语权也就更大了;手下一堆猛人,猛人在哪里都是猛人,于是全美国政治的重要部位,大银行,大企业都有摩根出来的人。然而也是时势让摩根的资本变得捉襟见肘,让政治家对其避而远之,也让其一分为二,手下更是鸟兽四散。书中没怎么归纳原因(有也是挺散的),我也说不出来这些原因。群众变聪明,信息变公开是每个社会的必然。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美国,谁也挡不住这些节奏,政治家更会抓紧机会挟民意以达个人的目的。一家独大几十年,哪会没有一两吨对头人。时代过了,社会不再需要你一家掌握全美经济,像当年一样救万民于水火,或像当年制定华尔街秩序,或像外交官一样协调与欧洲关系谈判输送人钱物资了。现在社会需要你回到以前来的地方,和其它银行公平竞争,造一个不那么假不那么私相授受不那么坑普通百姓的金融环境。混乱的时候你做了很大贡献,但你也赚了好多啊,没你事了,我们现在要稳定。时势来了挡也挡不住,时势走了拦也拦不了。不过我老在想,要是皮尔庞特换作儿子,杰克换作爸爸,他们两个的性格能不能分别把握住时代,摩根还会是成为银行老大不?
  •     翻开书,像往事一幕幕历史在眼前展开,主要人物的形象真实丰满。   先看了货币战争再看的这本书,对比看来发现很多对于历史的解读是相悖的,对于史料没有研究的我,很困惑到底真相是怎样的,但是比起通篇全是阴谋论,势力无敌的神秘家族主宰世界,我更愿意相信本书里描述的故事。因为我相信,历史以及事物发展本是复杂的,交互的。财阀们按照他们的意图塑造着世界经济的走向,而历史的滚滚车轮也推动着他们去改变去适应。本来就是一场场博弈,我更相信眼前的这个世界,是各种政治力量、金融力量、人民力量等等各方斗争、妥协、合作而来最终的结果。   虽然普通民众经常被蒙蔽双眼,被屏蔽信息,是最愚昧的一群人,但是没有人能只手遮天,操控历史发展的规律。任何人都只能顺势而为。因为我更喜欢本书的故事。 一点都不枯燥。五星推荐。
  •     世上有些事,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无论别人说得多么惟妙惟肖、多么身临其境,你都无法体味其中的冷暖滋味,就如同这次,我终于体会到“吃人嘴短,拿人手软”的感觉。在感叹我古人对人情世故的体察入微的同时,我也不得不强迫自己写下这篇书评。欠人情的感觉当然是不那么好受,每次看着书桌上那两本书,就像有一对眼睛盯着你说“哼哼!我看着你呢!”好了,废话就说这些。现在交作业!《摩根财团之华尔街再无王者》是“摩根财团”系列的一本。如果我没搞错的话,这个系列也就出了两本书,一本《摩根财团之皮尔庞特的隐权力》讲述了摩根第一任掌门人皮尔庞特的生平,而本书则讲述了第二任掌门人杰克的“丰功伟绩”。说实话,本书的风格我真是很不喜欢!所以,要我客观评价这本书我恐怕真的做不到。此书最大的毛病,也可以说是致命伤是对当时美国国内的金融环境完全没有描述清楚。对我来说,一个人要想写一本关于金融断代史(这样说好像又大了点,因为还没有断代史这么广的范围,只是一段历史里关于摩根财团的讲述),或是关于一位历史金融伟人,(姑且这么称呼吧,不然我真找不出什么词儿了。但你要是以为是一部人物传记,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那作者必须查阅、掌握大量金融历史的背景资料和当时实行的金融制度。众所周知,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四十年代,是美国金融市场从混乱逐渐走向稳定成熟的关键阶段。如果连当时的金融环境和金融制度都没有交代清楚,读者当然无从得知,为什么摩根财团会在这个时候做这样的决定,作出了这样的决定到底对整个金融市场及制度有什么样的影响。而不是一味的叫嚣“摩根伟大!摩根第一!”。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写金融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写当下的金融事件评论或是其他更深层次的东西要困难得多!因为,我们都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有些理所当然的东西,很可能是靠当时血淋淋的金融实践得来的。我们的思维也都是遵从当前的金融规则的,如果作者想要读者跳出这个思维定势去想象模拟出一个以前的金融世界,那大量的背景介绍和环境描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显然,作者在方面完全没有能力将其了解得足够充分。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索然无味,几乎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的根本原因。写了这些,我觉得我已经很mean,很bitchy了。其他的我不喜欢的小地方我也不想依依列明了。总之,如果你想对摩根辉煌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的,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这边书肯定不是你的选择。不好意思了!(掩面中……)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为师兄顶一个!!!
  •     挺幽风趣。
  •     评论为主,不是传记类,书封皮比较老旧,但是纸张不错
  •     都是历史,对现在没有具体指导意义。
  •     弟弟还喜欢的,只是纸张偏暗些
  •     本书语言生动有趣,诙谐幽默,一改财经类读物给人的枯燥乏味的感觉。
  •     没感觉
  •     摩根在历史长河的演变 史料很多 叙述偏搞笑
  •     笔调幽默 摩根真是伟大的金融王者啊
  •     没有塑封包装,旧书,好像二手书籍
  •     因为要还原当时的人和事情,由于很多人都对当时华尔街的大佬们没有什么了解,所以看起来比较缺乏代入感,有点闷
  •     时势造英雄。
  •     除去个人观点,这书写的还是挺如人意的。
  •     虽然不是很懂里边的经济手段,但是着实被摩根的强大气场震撼到
  •     坚持读完,烂书一本
  •     中国人自己写的摩根财团?原来看的都是外国引进版,翻译翻译就拿出来卖,看了下节选,不错呢,啥时候能有货啊!
  •     2011年9月15-16日读。2011-120。
  •     很好~~还不错
  •     真的写得不咋滴,木有高盛那本好看,就酱。
  •     笔者很用心,,有很多地方写的很诙谐,,而且把那个年的摩根财团写的很透。。让我更了解了美国29—33危机。。他牵连的不仅仅是美国的经济,,更甚有在一战中欧洲主体国家的经济~~很赞的一本书!!
  •     看过《泥鸽靶》后就对这类书很感兴趣。摩根高盛美林。。。。应该会很好看。期待上市ING。
  •     这本书最大问题在于作者的文笔不够好啊
  •     没读呢,最近太多书要读了
  •     是我需要的,满意 !
  •     金融势力在美国的权力
  •     通俗易懂 算是叙事历史书
  •     总体写得不错,对于摩根财团之于华尔街的描述比较深刻。
  •     投资大鳄的兴衰
  •     写的比较一般,摩根错综复杂的历史,不适合作者这般调侃嬉笑的语气来描述!虽然现在似乎很流行这样的文风,但是作者明显没有把握好度。对各个历史人物的把握也不够全面,更谈不上深度。好在是在图书馆借的此书,通过此书了解下摩根的历史也还可以。
  •     华尔街23号那辉煌的历史让人惊叹,作者的文风较随和,语言还略微有些俏皮,不乏幽默,将一些金融史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看了两遍,算是金融类书里为数不多翻了两遍的。那些华尔街上的大佬,那些改变世界经济走向的大亨,时时的浮现在自己眼前。蛮不错,推荐。
  •     摩根财团
  •     内容还可以,就是有点闷
  •     曾经朋友告诉我是罗斯柴尔徳家族控制着世界,我不明白,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虽然不是罗斯柴尔徳们,是罗斯柴尔徳们和摩根们还有其它财团们统治世界,起码在一定的时期是这样的。经过法案的限制,摩根财团实力不如一站时期了。(调侃的语言并没有很有意思)
  •     很好 希望以后更好 谢谢
  •     废话颇多,调侃并不好笑,故事讲的也一般。
  •     不喜欢这本书的地方:1、作者喜欢随便打个括号就加入自己一些小聪明的想法(小时候我也喜欢这样),分散读者注意力;2、对外国人的姓氏喜欢用中国称呼,比如胡佛就胡佛,作者会把他成为胡总统……无节操的本土化。通俗易懂算是优点,然而并不好看。
  •     价格便宜,包装精美,物流快
  •     普教类,结构有点杂乱。
  •     开始的四章之内,还可看,之后就完全暴露出作者的水平!写这些内容也配得上作者这个名号,和大的要命的主题,
  •     看了一部分看不下去了~~
  •     当小说看,作者也无非将各种资料拼凑在一起,用调侃的小说语言叙述下来,没什么意思。。。
  •     书非常不错,价格也很实惠
  •     以调侃的笔调回顾了摩根财团之杰克.摩根时代。时代的变迁中,摩根的脚印。
  •     16/100
  •     此书虽写的是美帝的金融帝国,但语言组织和名词解释还是相当的现代中国化,还有点小“流行”。
  •     好书,先囤着慢慢看。
  •     #一个月的刻度#没记错这是网站的赠书。通篇像把奶酪下了乱炖,煮着煮着,吃着吃着,就腻歪了。调侃野史并不是没有出路,易中天也可以讲得很好,但你非要把杰克摩根和带着东北腔的“哥不是一句传说”杂糅在一起,就不由的在奶油锅里吃出一股酸菜粉条味。不过当成外传看,也许也会对些人的口味吧。
  •     感谢作者辛勤的写作,此书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是一名在美国上学的学生,前几天一朋友推荐给我看了这本书,作者的专业功底、写作才华很是让我敬佩。期待您的新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