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语文阅读 > 文心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108030429
作者:夏丏尊,叶圣陶
页数:331页

章节摘录

  正午十二时的下课钟才打过,H市第一中学门口蜂也似地涌出许多回家吃午饭去的学生。女生的华丽的纸伞,男生的雪白的制服,使初秋正午的阳光闪耀得愈见明亮。本来行人不多的街道,突然就热闹起来。  “从今日起,我们是初中一年生了。上午三班功课,英文仍是从头学起,算学还是加减乘除四则,都没有什么。只有国文和我们在高小时大不同了,你觉得怎样?”周乐华由大街转入小巷,对同走的张大文说。  “我也觉得国文有些繁难。这恐怕不但我们如此,方才王先生发文选时,全级的人看了似乎都皱着眉头呢。” “这难怪他们。我和你在高小时对于国文一科总算是用功的,先生称赞我们俩在全级中理解力最好,尚且觉得够不上程度。” “今天发出来的两篇文选,说叫我们预先自习。我方才约略看了几处,不懂的地方正多哩。你或者比我能多懂些吧。” “哪里哪里。反正今天是星期一,王先生方才叫我们在星期三以前把那篇白话体的《秋夜》先预备好,还有一天半工夫呢。我回去慢慢地预备,真有不懂的地方,只好去问父亲了。” “你有父亲可问,真是幸福。我……”失了父亲的大文不禁把话咽住了。  “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有什么两样?你不是可以常到我家里去,请我父亲指导的吗?今晚就去吧,我们一同把第一篇先来预备,好不好?——呀,已到了你家门口了。我吃了饭就来找你一同上课去。下午第一班是图画吗? ”乐华安慰了大文,急步走向自己家里去。  周乐华与张大文是姨表兄弟,两人都是十四岁。周乐华家居离H市五十里的S镇,父亲周枚叔是个中学教师,曾在好几个中学校里担任过国文功课。新近因为厌弃教师生涯,就在H市某银行里担任文牍的职务。  暑假时乐华在S镇高小毕业了,枚叔因为乡间没有中学,自己又在银行里服务,不能兼顾S镇的家,就将全家移居H市,令乐华投考第一中学初中部。张大文原是H市人,自幼丧父,他的母亲因大文身体瘦弱,初小毕业后,即依从医生的劝告和亲戚问的商议,令其转入乡间的S镇小学校去住读,只在年假暑假回到H市来。乡居两年,大文在高小毕业了,身体也大好了,便留在H市与乐华同入第一中学。两人既是亲戚,两年以来又同级同学,情谊真同兄弟一样。  下午课毕后,乐华与大文去做课外运动。阔大的运动场,各种各样的运动器具,比较乡间高小的几有天渊之差。两人汗淋淋地携了书包走出校门,已是将晚的时候了。  乐华走到家里,见父亲早已从银行里回来了。檐下摆好了吃饭桌凳。母亲正在厨下,将要搬出碗盏来。  “今天上了几班课?程度够得上吗?好好地用功啊!”吃饭时枚叔很关心地问乐华。  “别的还好,只是国文有些难。” “大概是文言文吧,你们在小学里是只读白话文的。” “不但文言文难懂,白话文也和从前的样子不同。今天先生发了两篇文选,一篇白话的,一篇文言的。白话的一篇是鲁迅的《秋夜》,文言的那篇叫作《登泰山记》,是姚……做的。” “姚鼐的吧。这个‘鼐’字你不认识吧。姚鼐安徽人,是前清有名的文章家。” “先生交代在星期三以前要把这两篇文章预备好呢。” “吃了饭好好去预备吧。不懂的地方可问爸爸,现在不比从前了。从前爸爸不和你在一起,自修时没有人可问。”乐华的母亲从旁加进来说。  “我也许无法指导呢。”枚叔苦笑。  “为什么?你不是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的吗?”乐华的母亲这样问,乐华也张大了眼睛凉讶地对着父亲。  “惟其做过多年的国文教师,所以这样说。一个孩子从小学升入中学,课程中最成问题的是国文。这理由说来很长,且待有机会时再说吧。”枚叔一壁说,一壁用牙签剔牙。  乐华愈加疑惑。恰好大文如约来了。天色已昏暗,乐华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捻亮了电灯,叫大文进去一同预习。枚叔独自在庭间闲步,若有所想。  两人先取出《秋夜》来看,一行一行地默读下去,遇到不曾见过的字类,用铅笔记出,就《学生字典》逐一查检,生字查明了,再全体通读,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大文问乐华说。  “不懂,不懂。下面还有呢,‘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天空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不懂,不懂。字是个个认识的,连接起来竟会看不明白,怎样好啊!”乐华皱起眉头,埋头再细细默读。  这当儿枚叔踱进小书房来。  “你们看不懂《秋夜》吧?” “难懂,简直不懂。”乐华、大文差不多齐声说,同时现出请求讲解的眼色。  “不懂是应该的。”枚叔笑着说。  “为什么学校要叫我们读不懂的文章呢?我们在高小读国语读本,都是能懂的。”大文说。  “让我来告诉你们,”枚叔坐下在椅子上说,“你们在小学里所读的国语课本,是按照了你们的程度,专为你们编的。现在中学里,先生所教的是选文,所选的是世间比较有名的文章。或是现在的人做的,如鲁迅的《秋夜》,或是古时的人做的,如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些文章本来不为你们写作的,是他们写述自己的经验的东西。你们年纪这样小,经验又少,当然看了难懂了。”  ……

前言

  前言  《文心》曾经是一本很受欢迎的书,一九三四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再版好多次,解放后没有重印过。出版社最近决定重印,要我写一篇后记。因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而且在解放前后,我曾在开明书店的编辑部工作,知道的事儿稍多一些。  我首先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关心《文心》的许多先生和许多朋友。三十多年来他们常常问起这本书,带着怀念甚至惋惜的心情。有人跟我说:讲语文教学很难切合实用又具有吸引力,像《文心》这样的书不应该停印。这句话的后一半可说错了,事实上并没有谁作出过停印《文心》的决定。解放之初,开明的编辑部问过我父亲(我岳父已经在一九四六年去世了),《文心》如果重印,是否需要作一些修改。当时我父亲很忙,把这件不急之务搁了下来,没有马上答复。后来开明跟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了公私合营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就不再提起这本书,直到现在。类似的事儿大概还有吧,总不止《文心》一本,似乎有必要作一番整理,把还有点儿用处的书重新排印出来。  《文心》写在三十年代前期,当时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正在编《中学生杂志》。他们看到中学语文教学(当时叫“国文课”)有不少问题,于是商量写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跟青年读者谈谈这些问题。他们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在(《中学生》上发表,花了一年半的工夫按计划写完,然后出版单行本。陈望道先生和朱自清先生为《文心》写了序。陈先生说这本书的特点是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朱先生说“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还“将教学也打成一片,师生亲切的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两位先生说的都是实在话,要不然,《文心》怎么会这样受欢迎呢?语文老师把这本书介绍给他们的学生,许多失学青年把这本书看作不在面前的老师。  《文心》从出版到现在将近半个世纪了,书里讲的虽然是三十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切合实用,因为有些根本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举例来说,有人认为阅读的目的就只为练习写作,因而专在摹仿技巧和积蓄词汇方面下功夫;有人认为练习写作的目的是搞文学创作,只要学会了技巧积蓄了词汇就可以当作家。他们不知道读和写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技能,因而必须在中学阶段加强训练,打好基础。这种情形在过去的五十年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至于教和学的方法,五十年前行之有效的,现在大致还有用。目前语文教学的水平不能很快提高,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没把教学的目的弄清楚,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得当。《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今天看来,还可能给青年读者和语文老师一些帮助。  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得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所以在《文心》中,他们写的学生都是积极好学的,都把学习看作一件最愉快的事儿。学生所以能这样,老师起了主导作用。语文老师把主要的功夫下在诱导方面,启发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和指导他们自己去讨论,自己去解决,而决不贪图省力,把他自己的答案灌输给学生了事。要老师这样教,学生这样学,看来都近乎理想。但是我想,理想不等于空想,经过努力该是可以实现的。如果各种功课都这样教,都这样学,学校里一定会出现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还有一点可以说的,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主张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他们笔下的语文老师——王仰之先生不光是教语文,还随时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他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对学生平等相待,有问题共同讨论,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所以学生都亲近他,敬佩他,把他看作榜样,毫不勉强地乐意学他。如果学校里的老师都能这样以身作则,就会蔚成浓厚的精神文明的气氛,使学生随时随处受到熏陶。  《文心》是用故事体裁写的,故事的时间是一九三一年初秋到一九三四年夏天,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写到的几个学生出身于职员家庭和教员家庭。我就是在那几个年头念的初中,所以对书中所写的时局和生活都感到亲切。当时的初中学生跟现在的相比,在某些方面似乎成熟得早了些: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失学和失业的威胁,使他们不得不忧虑重重。现在的青年看到这些,如果认真地作一番今昔对比,受益一定不浅。有的读者还可能第一次知道:原来在解放前,知识分子的境遇大多不怎么样,只是一群受损害的、自己无法掌握命运的可怜虫。  叶至善 一九八二年六月廿八日

书籍目录

序一 陈望道
序二 朱自清
一 “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二 方块字
三 题目与内容
四 一封信
五 小小的书柜
六 知与情与意
七 日记
八 诗
九 “文章病院”
十 印象
十一 词的认识
十二 戏剧
十三 触发
十四 书声
十五 读古书的小风波
十六 现代的习字
十七 语汇与语感
十八 左右逢源
十九 “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
二十 小说与叙事文
二十一 语调
二十二 两首《菩萨蛮》
二十三 新体诗
二十四 推敲
二十五 读书笔记
二十六 修辞一席话
二十七 《文章的组织》
二十八 关于文学史
二十九 习作创作与应用
三十 鉴赏座谈会
三十一 风格的研究
三十二 最后一课
附录 重印后记 叶至善

编辑推荐

  世界总是一天一天的进步起来,好像你们总是一天一天的大起来,进步起来一样。即就国文的知识来说,我们做中学生的时候所受的,不是一些繁繁碎碎,像从字纸簏里倒出来的知识,就是整部的《诗经》、《书经》、《易经》、《礼记》,从陈年老书箱里搬出来,教我们读了做圣贤的。哪里有这样平易近人而又极有系统的书?即使找出几本古人写的,例如《文心雕龙》吧,也是古人说古文的。有些我们急于要晓得的,他们都还不曾想到。就像这部《中学图书馆文库:文心》里面说的文法之类,那位做《文心雕龙》的刘勰就连梦里也还未曾梦见呢。这部好书是丐尊和圣陶两位先生特为中学生诸君运用他们多年教导中学国文的经验写成的,什么事应该说以及怎么说才好懂,都很细心地注意到,很合中学生诸君的脾胃。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设定的拟想读者是中学生,也包括教学环节另一端的中学教师,最初登载于《中学生杂志》,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曾多次重印。
全书以故事经营,具有戏剧性和情景教学的优点,在囊括“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陈望道序语)的同时,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书中讨论的语文教学上的问题今天重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据“写在前面”整理)

图书封面


 文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2条)

  •     因为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努力用原创表达自己。每一次对他人文章的阅读,都不断的让我反思自己写作上的匮乏,感觉自己的写作完全是信马由缰,好的一点是一直坚持在写,差的一点就是永远都不能有很大的突破。上周,朋友推荐叶圣陶和夏丐尊的《文心》为如何写作的最佳指导,我便立刻在KINDLE上购买了电子书,用了两个多小时读完,受益匪浅,恰好解了我当下的问题。《文心》是一本清新易懂的故事书,故事的时间设定在抗日战争初期,取材于一群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课里课外由平易近人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和几个学生的父亲,一起串起来的关于国文的阅读和写作指导的一堂堂生动课程,这里面的主角当属勤奋好学的初中生乐华和大文了。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故事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让我再一次看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中学教育的严谨务实,当时中学生的思维居然那样的积极上进,他们的学习似乎与应试无关,而纯粹是发于心的喜欢和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故事里穿插了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利用所学到的写作知识给后方的同学报平安,如何以进步青年的视角去写大字报,点点滴滴,也让我深深的被当年的初中生胸怀祖国的安危、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的精神所感动。不禁深思,如果那样的文化没有中断,那么今天的青年又会是怎样意气风发的国之栋梁?故事里,王老师告诉学生们,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写而写,所谓“文心”,也就是文章是心的表现、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也就是任何的文章不能为了写而写,要发乎心,发乎情,在写作的伊始,就要搞明白写的是什么,写作的目的是怎样的。虽然这本书是以初中语文为主线在讲写作,但是却让我收获良多,也只能说当时的初中生水平已经比我们要高出很多了,也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我忘记了自己当年初中时候的状态吧。从王老师给学生们的讲解和学生们自己的感悟里面,我找到了很多困扰自己的关于写作的答案,也看到自己在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文心》第一次出版是在1930‘s,迄今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是这本书依然在启发着我们的智慧,不能不说,叶圣陶和夏丐尊两位老师在写作方面的一丝不苟和脚踏实地令人景仰!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所以,我打算买实体书回来了!以下是部分书摘,很受用,因此分享:关于写作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例如,看见了新开的蔷薇,心里有好多欢喜的情意要写出来,才想起《新开的蔷薇》这个题目;看见了姊姊害病,心里有好多愁苦要想发泄,才想起《姊姊病了》这个题目。作文、说话是一样的,在承接和转折的地方最要留心。一句里边有几个词儿不得当还不过一句的毛病;承接和转折的地方弄错了,那就把一段的意思搅糊涂了。这须得在平日养成习惯,每逢开口说话绝不乱用一个承接的、转折的词儿,一定要辨别了前面后面的意思,拣那适当的词儿来用,这样作文的时候自然不会用错了。单就游记说,仅仅‘记叙’,结果犹如画一张路程图;如果能把印象写出,却同画一幅风景画一样,这就是‘描写’了。”枚叔点头说:“不错,从这个比喻,就可以知道‘记叙’和‘描写’对于读者的影响很不相同。人家看了你的路程图,至多知道你到达过哪里,看见过什么罢了。但是,人家看了你的风景画,就会感到你所感到的;不劳你解释,不用你说明,一切都从画面上直接感到。所以,‘描写’比较‘记叙’具有远胜的感染力。现在我知道小说和叙事文的分别了。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它的手段。只要你的见解不是抄袭别人,完全出于自己思索的,那与人家说过不说过毫无关系。写笔记的本意,原为了自己记述读书的心得与研究结果,以备将来的查考与运用,并非像书简或传单似地预备给人看的。自古以来,读书笔记当作书籍刊行的原很多很多,可是写作者当时的目的决不在乎刊行。读书笔记虽是议论文,全体却须简洁,和普通的议论文不同。读书笔记不需词藻修饰,以简短朴实为宜。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以外,不必多说无谓的话。就是调整,辞就是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它恰好传达出我们的意思。事情极平常,可以说是日常茶饭事,同时,亦极切要,和吃饭喝茶一样,是我们大家早晚不能缺少的。感悟:关于写作,我们之前早已遗忘了什么修辞,只是随心所欲的写,看了上面的这些话才开始反省自己的起承转合,每一个字词的用法,所谓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或许是动词,或许是名词,或许是形容词,而之前的自己几乎已经忘记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这许多方块字的精髓。关于阅读已读过《三国志演义》了,在我国的说部之中,有名的还有《水浒传》、《镜花缘》、《儒林外史》、《红楼梦》、《老残游记》,这架上都有。先读《老残游记》或《镜花缘》吧。翻译的外国小说故事也该选读,比如《鲁滨逊飘流记》、《希腊神话》,都是可读的。读《白香词谱》吧,那里面是一百个曲调,每个曲调选着一首词。这一百首都是名作,熟读了这一部,就可记得一百个常见的曲调和一百首好词,很经济。古来诗人的集子很多,仅只唐人的集子已经不少了,哪能一一遍读呢?还是先读《唐诗三百首》吧。这部书所收的原只三百首诗,但都是名家的名作,其中分古风、律诗、绝句,你们可先读绝句。诗之外还有词,词原可以不读,如果为求常识起见想读,也好。就读《白香词谱》吧。这里所收的是一百首名词,一百个普通常用的词调。你们到初中毕业,读熟了这些,已尽够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普通称为《四书》。《四书》在我国和西洋基督教的《圣经》一样,说话作文时,常常有人引用,其中所包含的是儒家的思想。既做了中国人,为具备常识计,这些也该知道一点。先读《论语》吧,《论语》读毕再读《孟子》。《大学》、《中庸》就可读可不读了。感悟:看推荐的这些书,顿时觉得自己好没文化,居然大部分还没有读过,自己竟然还比不上当年旧中国的初中生水平,惭愧啊!于是更觉每日时光之迫切,需要学习的东西,需要补得课实在是太多了!
  •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我们经历了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教育方式和模式,虽然是上班后才读了文心,读了之后对我影响反而很大。两位学者在书中提出的各种文学技巧,是我不曾在课堂上学过的;书中以叙事展开,读来更有趣味;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教学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书中讲到的阅读技巧、写作思路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另外,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文学素养并非一蹴而就,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并长期坚持,才会得到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我在书中体会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掌握了新技能,学习了新知识,一定要与他人分享,这样不止会使我们真正掌握我们所学的东西,还能在与他人的分享交流中迸发出新的火花。
  •     《文心》是叶圣陶与夏丏尊老先生合著,于1934年出版。别看它出版年代久远,但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却是一本好读又解惑的好书。说它好读,主要是因为全书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小故事,用中学生或是教师或是家长的身份叙述,将二位老先生,对读书与写作的观点方法阐述出来,避免了工具性用书的枯燥。所以,对于一些爱读文学读物,少读工具性书籍的读者,是很大的福利。说它能够解惑,主要因为书中娓娓道来的一些方法,能够让初学写作的人找到抓手,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文心》这本书介绍了具体的读书与写作的方法。关于读书作者认为“时代有一定的特色,读古人的书须留心他的时代。古人原并不对你说谎,但你一不小心也许成为时代的错误者。”这一段话十分有理,读小说与史书常会发现今人与前人认识上的差异。比如一个观点在书中所处的时代是合理的,但现在的读者很难认同。这时就会出现,读者妄加论断,或是认为作者胡扯,丢开书不再读。读一本书不只是在读一个故事,一段史实,更重要的是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形态,那个时代的经验能不能为己所用,能不能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积极的影响。有所摒弃,有所吸收,才是一个学习者的正确读书观。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不但会大量广泛的阅读,还会随手记录,做读书笔记。对于读书笔记作者是这样认为的:读书笔记虽是议论文,全体却须简洁。除了论断,理由,例证外不必多说无谓的话。对于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作者这样说:读书笔记中引着两个以上的例子作凭证,例证越多,论断越精确。作者十分推崇做读书笔记,并且多作例证,这就是做学问的态度了。在读书笔记中就一个知识点引用相关例证,就是将习得的知识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就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对于做学问,很多人没什么兴趣。我们读书更多是学习实用技能,但是作者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并不落伍。开始你或许只能抄写有用的知识点,并不能添加什么有用的例证,但抄写能帮你将知识吃透。积累慢慢增加后,就能逐渐旁引例证,将已有知识融会贯通。写作是《文心》这本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无论哪个时代,文章都是内容为王。作者认为:创作的第一步功夫是发现题材,遇到和这题材有关的事项一一搜集起来。每个写作者最怕没有内容可写,所以平时收集素材十分重要。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记录的内容可以是事,人,读到的句子或是一点感悟,所以写日记是一个好的习惯。这些平时收集的内容,就像一个个小钱,写作时用一条钱引子将这些小钱串起来,这样一篇文章就算写成了。怎样才能将积累的小钱串起来呢?作者谈到了组织文章的原则,即“秩序,联络,统一”。达到这一原则的方法便是“回问自己”。我们会问自己:为着要说些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呢?回答是东西的性状,事情的经过,发表一种主张,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旨也就认定了。第二问:这个中心意旨在我的意念中间怎样来的呢?回答是从某种因缘引起,从许多事理物理中发现,回答有了,同时材料的先后排列,段落的衔接就有了依据。第三问:这项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吗?回答:能增加或与中心意旨相矛盾,风马牛不相及,统一这标准也就顾及到了。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就是这样来做的。第一问:我为什么写《文心》的读书心得呢?回答:巩固自己所学到的技能,尝试运用,将自己所得分享出去,向写友文友推荐这本书。第二问:我为什么会有以上想法呢?回答:我在读的时候,更加关心如何读书,如何写作,这两方面有所收获。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要写的是这两方面的内容。第三问:我选择读书与写作中哪些内容来写,能否达到第一问中的目的?回答:如何读书与写作是本文的中心,关于如何有选择的吸收书中的知识,如何做读书笔记,写作素材收集,文章的组织,触发的功夫都是服务中心的,所以这些内容是统一的。经过这三问,写作的思路就清晰起来,写起来相对容易。如何将自己的文章写的充实精彩呢?这就需要“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我们平时读文章,会发现有的文章旁征博引,内容充实,让人不忍释卷,这都是因为写作者的触发功力了得。有的文章干瘪无味,这是因为写作者触发的功夫欠缺。如何才能拥有触发的功夫呢?作者也给出了方法:读有字的书外,更要留心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作者的认为,认真读书与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能练就触发的功夫。读得多,经历的多,感悟自然多,联系写作材料的能力就强了。想学习写作,建议你去读《文心》,“读书贵有新得”,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是一本值得百读的好书,虽是写给中学生看的。我看了一半,深感获益匪浅。大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丐尊把国文的“读”和“写”,放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里,娓娓道来,有滋有味。同时还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和读书人的境遇。虽然大环境已今非昔比,转瞬即翻了半个世纪,但中文之美,中文之深,在书中仍然可窥一二。极力推荐给所有家长和读初中的孩子,可以加强对语文的认识。
  •     看豆瓣有人推荐的,还没有看。图书外面还有一个皮,所以就皮子磕的不好了,里面还挺新的。我觉得买了三本书应该给个盒子的。
  •     现在读来实在无聊……不过书里语文课内透露出的时代背景倒是让我还有所得。我想本书给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看一定很棒,可惜已经过了喜欢听这样的故事的年纪
  •     闻名已久,相见恨晚,值得一读。
  •     教人如何更好的读、写、说。
  •     喜欢 小故事的形式说大道理。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有些淡淡旧书的味道 和书一样很有年代感啊
  •     很好,送货速度很快,这次的品相也完好,用透明塑料纸封住的,内容适合中学生看。
  •     这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虽然名义上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但实际上对语文学习当中的许多问题比大学老师讲得还细致清晰。专题性的介绍了语文学习中阅读、朗诵、写作的方法,以及相关内容的指导意见。唯一的遗憾是稍微时代远了点,有些地方不是非常符合现今的语言习惯了。
  •     以故事的形式讲语文,很适合初高中生,有点相见恨晚,当重温语文课吧。开始如看香菱学诗一般,很是有趣,掺杂了民国动荡时期普通家庭的艰难,细微处震撼人心。不过主要还是写校园生活,不太沉重。 俞看俞有趣,不觉深思教育问题,这样的家长与课堂气氛委实不多了,语文课的地位也一直是最低的,其实语文才是伴随一生可用的知识,其余课程,略知一些,应付考试也罢了,人生路上阅读学习的基础,还是得语文课来打底子。倘现在的家长或语文老师可以这样启发引导学生,才不至于读死书,是真的素质教育呢。
  •     我们不要平平板板记述走过哪里,到达哪里,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我们要把今天得到的感觉写出来。感觉山在哪里迎过来,就写山在哪里迎过来;感觉河里的柳树影宛如镜子里的女子,就写河里的柳树影宛如镜子里的女子。
  •     四星半…那半星差在内容太少才300多页……
  •     真是简单普及了语文知识,然而,现在很多人都看不懂里面的知识点了。
  •     拖泥带水二十余日读毕,小有所得。
  •     这是一本毋庸置疑值得百读的好书。
      只是,越读它我越感到悲哀。
      按照序言的说法,这是一本给适合给教授初中级别的老师以及初中生看的,此类人群看最有益处,因为此时正是自己认识文法,识别文风的打基时候,书中每一章节所讲述的内容,都是稍稍想钻研国文的人第一步会碰到的问题,此书正可以解惑指路,每一章节都值得细读分析,况且,以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呈现,也不觉无趣。可是,我却越读越觉得现今已经文心不再。
      按理说,我已经是一个在读大学生了,书中的规矩道理应该早已熟稔才是,从小到大,语文学习的也算卖力,却从未有过这样当头棒喝的感觉,总觉得过去许多时间被荒废了,或者说,是在不知道如何学习的情况下荒废掉的,这样最让人觉得可惜。曾经我以为“教育大师”这个称号实在太有欺世盗名之嫌,可是现在才知道手段之高低,虽然时事变迁,文学总有继承发展之变化,可是书中所理多是基本之法理,为何从未有过如此系统听闻,这总是一件可悲哀的事情。
      我想,也绝不是自己年纪大了,事理文理清楚了再看此书才有一种梳理的感觉,读罢更多的,却是气愤与悲哀,为从未有过文中所有的学习气氛而气愤,为荒废过许多青春时间而悲哀。但还好学无止尽,受用于此书,自当勤勉。
      我记得看到某一章时想起的一点念头,可以一述。
      记得读余光中时曾看到他写过的话,大概是这个意思:说中国文字文法,理应在极长时间的繁衍后有许多变化,宛若凤凰涅槃一般,许多字词组合,语法语势,都不应该拘束一格,而应随心所欲。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深以为然,到读过此书之后才觉可笑,并不是说余光中所说的可笑,而是为自己的无知而笑。余光中所言,固然没有错,但是随心所欲应是大师,即使不是大师级别,也应对固有的文章之法熟稔于心的人,才能在固法之上变化自如,顺应文章的发展。可是我们连基本的国学经典都没有读过多少的人,何言“改革”与“发展”呢?再观现在的许多书籍,更是把文法严谨抛在一边,即使自己也是如此。
      现在我总是觉得,作文虽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却无法随心而写,没有驳杂的知识与对词句的深入了解,终无法提高水准,落得泛泛之辈。受教于此书。
      一点想法,自己还是太学术浅薄,不能尽言更有益之处,只能极力推荐此书,仅此。
  •     这不就是我一直寻求的写作基本原理
  •     好书!值得多看几遍
  •     这是中学生文库,其实成人一样可读.装桢精美的小开本,感觉很深稳,很谦逊,很配合大师们的品格
  •     读过之后,思绪万千,八十三年已过,书中那种理想的教学模式,何时能够实现呢?如今的语文教学比之八十三年以前更加退步…
  •     《文心》这本书,我小时候就看过,非常喜欢,能够把语文知识写进有趣的故事里,两位先生真是做了一件对孩子成长大大有益的事情。可是后来把书弄掉了,现在能买到,真开心,准备送给我的儿子看。只是封面不是很满意。再加人外壳就更好了。
  •     适合初高中生
  •     八十年前大师写的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读后受益匪浅!
  •     通俗易懂的一本小书,穿插在故事中的知识一点也不显得突兀。
  •     当得起这个书名,读得晚(捂胸口
  •     《文心》是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写的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用故事来经营全书,很有趣味性,没有教科书的呆板感。养成阅读的习惯,挑选好书来读,读教科书不是读书,写作是最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用貌似精美的词语来堆砌。
  •     应该早点阅读,若是中学时对这本书,我的语文功底肯定不像现在这样薄弱
  •     一共买了两套,是老师推荐的,就带一张光盘,书的内容孩子很喜欢,光盘里的发音也很好,孩子很爱听。
  •     虽然是七八十年前的书例,倒是和如今并无什么不同,很多习惯、体例总还是很恰切的,很适合少年入门。想起某某说,程序员里鲜有『表达能力上乘者』,岂止是这工科一类呢?凡人说话、作文,从来都是要学习的,每个时代、环境又都不尽相同。倘若一味的倚着自己自由的性子,到头来又都只会怨恨到别人头上去,何不从简单的来起,学一学所谓通识呢?
  •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特别适合中学生看!
  •     《文心》是夏丐尊和叶圣陶先生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合各个阶段的国文爱好者和学习者阅读,推荐购买!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中学图书馆文库”这个系列选题非常棒,三联的装帧与印刷都是非常棒!如果财力容许,建议全套买齐。不过这个系列的书都印了10000册,希望折扣再低些。
  •     强烈建议此书定为初中的课外读物。

    实用,讲解细致,内容丰富不杂乱,深入浅出。没有说教的意味。
    在读小说的过程中将知识领会。
    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一本书。
  •     夏先生同叶先生的书都很好。
    我喜欢文心这个名字。自然它的内容也很好。
    值得细读。
  •     2016年12月3日晚23点读过,这本书是当年由夏丏尊先生与亲家叶圣陶共同编撰,一度引起现象级畅销。两位均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学者,从事多年中学教育,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本书可读性很强,不论是对现在的中学生还是中学教师。
  •     读过一遍,有种模糊的受益。第二遍的时候应该边读边实践。
  •     H152/229 适合小学五六级学生学习如何作文和读文。
  •     一本好书,清新明快,深入浅出。准备推荐给更多人看。
  •     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     影响一代人作文和思维观念的好书。本书的意义在于用故事的方式把学习语文的各种问题娓娓道来。叶老和夏老是一代文学、语言、教育大师,这书读来受益匪浅。对于语文教育者的启发应该很大。
  •     格言上推荐的书。

    夏沔尊写的!!!
  •     好在书的写法,让人耳目一新,内容也很好,有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看。我也是中学生
  •     相见恨晚!
  •     书质量很好,内容也很好,女儿和她的同学都很喜欢,只是买的太多,包装时将书角卷了。
  •     我非常喜欢 这本书。我还是听朋友推荐的这本书,说对初中生写作文有好处。买来看了之后,确实不错。通过生动的故事来介绍写作文的方法。有价值!
  •     白皮硬壳,编排合理,字体合适。
    32课,中学故事形式进行读、写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各方面指导,故事性强,趣味性强;当然也不象工具书,指导性那么强。
    大家写的,文笔朴实,但赏心悦目,书中透着浓浓的人情,适合我这样70年代比较感性的人。
    中学生可买,作为课外读物,补充学习。高年级小学生,也可读。
    看了1/3,第1次写书评,参考!
  •     作为语文知识的故事书来读,非常好。
  •     跟着两位大师重温语文学习!
  •     收到书后,看了一部分,觉得对指导写作很有价值。书中通过设置故事情节的方式,讲解写作知识和体会,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     这是一本看后很受启发的好书,内容通俗易懂,既有教育价值,又饱含趣味。买的植得!
  •     期盼了很长时间的书,对于学生的文章读写还是有很大益处的,此乃大家之作也。
  •     挺好的,国学语文基础知识~
  •     以小说形式讲写作,真是不容易,受益匪浅,如果以前读到,我大概早会读小说,写作水平也比现在强多了吧
  •     2017002一窥曾经的语文体系,人人都应读一读。
  •     对比当下的教育现状,应该学习和反思啊。
  •     虽然是中学系列图书,里面讲到的内容,每个人都值得一看,对于高中之后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语文的我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很多东西从来就没搞明白,如果上学那时候能看到这本好书该有多好
  •     书不错,文章深入浅出,适合中学生阅读。目前,我让女儿(初三)在读。
  •     一本读到老的语文书。
  •     学习在于自身。
  •     受教终身
  •     以故事的体裁来讲写作,很基础,读完后获益匪浅。
  •     只恨知道的太晚
  •     这本书的内容很好,涉及语文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因为写得比较早,在个别语言上还是有点不太好理解。
  •     这本书原本是写给中学生的,但大学生,甚至已经工作的人都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极力推荐,想要终身学习的都应该看一下,无论是否还在学校。以故事形式讲深刻道理,很有趣,排版也很好,非常值得看的书!!
  •     几天前下单的《文心》终于到了,今天正好考完试,花三个小时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可以说,用这三个小时看别人家孩子上的「国文课」,我感觉比我过去12年语文课的收获还多。 当然了,确实只是「感觉」。 这种「感觉」,一方面来自三个小时关于同一领域「有效信息」的密集输入,传递给我大脑「我真的收获好多」这一可能是错觉的信号;另一方面则可能是,这本书的内容在我阅读目的的刺激下显得更为「有效」,从而更让我拥有「收获」的感觉。 但「收获的感觉」与「收获」肯定存在本质区别。12年语文学习的收获密度可能比不上这三个小时,但它存在的积累效应也绝不是这三个小时可以替代的。
  •     多年前的书了,现在来看还是一点不落伍。太忙了,只仔细看了对于鲁迅《秋夜》的分析那段,挺好的,用过这种方式来告诉孩子看书,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了。
  •     这本书是民国的一本畅销书,导师开的书单中有,虽然是大学生,但是细细读来,仍然受益匪浅。作者以小说的形式,通过几个中学生和老师以及父亲的互动、交流,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很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读书、写作细节,对于我们现在语文学习和日常写作仍然有许多积极意义。
  •     此书很好,大家之作,值得一读。只是有过来的书封面太脏了,可能是发货不够细心吧。
  •     这本书非常适合国文教育辅助用,孩子自己看非常好
  •     这个时代恐怕再也没有人会如此爱心地做如此朴实的事情
  •     适合中学生学习,家长也会喜欢,语文老师更应一读。如果如今的老师能继承书中的教学方法,不要功利地追求应试,该多好!
  •     作为一本80年前的书,一点也不落伍,解决了这么多年来我多写作文的困惑!
  •     语文老师,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都应该看看
  •     最近当了夏老全部的著作,想系统学习一下读书和写作的方法。虽说《文心》是面向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而作的,开卷有益,里面讲述的方法却适合所有人,真是好书!
  •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一味的袭用就没有自己的观点了。这是书里面的其中一个作文观点,我颇受触动。最近总是迷失在仿照他人写作模式和内容的写作格局里。虽然并不是振聋发聩的程度,但还是很引起我的内心共鸣的。书中还探讨了用词的精妙,文章鉴赏的方法,还提倡终身学习等等内容之丰富,更有趣的是全书竟是一个完整的几个中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故事,好生有趣。本来是一本初中生的文学课本,翻开阅读后也顿觉相见恨晚。
  •     学贵力行
  •     把深奥的文学知识讲的浅显易懂,适合作为语文入门书籍使用。书很新,精装版,印刷清晰,很不错。
  •     给孩子买的,挺爱看的,有助于对写文章的了解
  •     相见恨晚。 最有启发的是关于 触发、语调、修辞的部分。 书中营造了一个教学的理想国。
  •     没得说的好书,细细品味,越品越有滋味。
  •     朱志清……
  •     通俗地全面地介绍怎样学习语文 文章病院 文学史……
  •     好书,好书,绝对百分之亿的推荐,很适合初学者,也算我的启蒙书,从最简单的教起,我们有时候还是要做小学生。
  •     以讲故事的形式,很新颖,对提高语文水平很有帮助,是大师所写,不同凡响!
  •     本来买来是给女儿看的,结果她只翻了几页就不看了。原来也没有大大的兴趣,因为文章的写作时代离现在已经远了,抗战时的少年生活和今天已经大不一样了。不过最近心情可能静得多了,看这本书,要用品味来形容才行,单是看,还不能体会作者的用心。品味了,才觉得叶老写得平和,讲理讲得通情达理,而且值得再品,谢谢叶老,毕竟是大家级功夫,有种深远的功力。
  •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的课堂,细听大师生动地讲解讲真正的国文课。大师的国文功底很深,读后受益匪浅。非常好看的一本书。
  •     刚看完《文心》这本书,竖条繁体字版,从一位台湾朋友手中借来的。当时,他便说这本书感觉年代很久远,一些措辞比如“做工”现在都没听到人在用的了。书中描述的人物及情节发生于1931-1934间,确实挺遥远的了。但尽管如此,细细读下来,受益颇深,时至今日还是非常值得给大家推荐的。书中通过一种剧情性的方式传授有关读书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是极其有趣及巧妙的。高中毕业之后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语文”这一科目,如今看罢此书,宛如醍醐灌顶。其中提及的一些相关书籍,诗歌辞赋等我想也是值得去细看的
  •     这本书原本是写给中学生的,但大学生,甚至已经工作的人都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
  •     通俗易懂,能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掌握,但丝毫不觉得枯燥。文字朴实无华,但内容妙趣横生。遗憾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接触这本书呢!以后推荐给我的孩子,哈哈~
  •     粗略读过第一次,深深地被吸引住
  •     学习氛围喜欢
  •     喜欢这本书,看了他们编的其它的书简绍了这本书,确实写的很好。
  •     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
  •     文笔引人 深入浅出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导写作的好书
  •     要是念书时候读过这样的一本书该多好呀!
  •     我已经是一个初三学生了,趁着寒假,看一看课外书。
    其实里面的内容没有那么神奇,我们老师的某些观点也与之类似。不过主人公与我们遇到的问题相似,解答人(枚叔)比较权威,情景也合理,便容易接受。
    好的地方自不必多说,但我读时仍有一些情感不理解。(如抗日)并且在日记那一部分没有解释,有点不清楚到底怎么写。
    还没有读完,我会继续写评论的。
  •     是通过南方周末了解到该书的,本想买来给女儿看,或许是因为还小(尚读小学),所以她不是很感兴趣,但我倒是喜欢上了这本书。书中描写的或许正是现在教育界追求的“素质教育”,王先生和枚叔堪称是教育家,其原型或许就是叶老和夏老。建议此书为中小学语文老师的必看书。
  •     一本关于文学知识的普及读物。读完颇为感慨,民国时的语文教学如此深入,教导学生思考,以文学探究人生,比之今天的应试教育的教授范围开阔得多。书本原来针对中学生,但是成人一读也可有收获,涉及到专业学术领域的几本书,已经到大学中文系水平了。
  •     一本好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语文知识,读着一点也不乏味
  •     很适合中学生阅读,尤其对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也适合教师阅读,真正把握教学的规律
  •     中学生必读文学书籍!
  •     《文心》读完打卡✔️五颗星一点不为过! 爱极了民国风的文字!朱自清的序真是可爱到心都软了!真喜欢里面的几个学生和几个大人。大文、乐华、慧修、锦华、复初、志青都是那样爱学且深刻(民国时期的名字也很好听啊!)枚叔、王先生、李先生都是极好的大人,他们不仅有思考会指导而且认真严谨、以身作则。文章如何写、话如何说、人如何做都在其中了!
  •     俗而无趣 不如直接下笔教育写干货 变得倒也有些不伦不类了
  •     洁白有小纹路的硬板,拿在手里很舒服,但是弄得有点脏了,郁闷。内容很好,亲切朴实,不管是中学生还是教师来看都会有所收获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