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魅力(第一辑)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师用书 > 教学的魅力(第一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301159446
作者:郭九苓 编
页数:245页

章节摘录

  洪子诚老师通过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阐述了大学文科教育和北大教学传统的精髓。洪老师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思路。要全面、系统、理性地看待社会与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洞察力。教师不应该直接去灌输某种结论,而应尊重和鼓励探索精神。  记者:洪老师,您1956年到北大中文系读书,后来一直在北大。从学生到老师,您在教学方面,对北大的历史传统和现状都是很了解的,想请您谈谈对这些方面的看法。  洪老师:我1961年毕业,1962年初就开始正式给学生上课。那时没有研究生,我毕业的时候也就是20岁出头。我开始是教授写作课。“文化大革命”结束写作课取消以后,我被分到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主要从事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还有一些专题课的教学。  在教学方面,我与钱理群老师的看法一样,我认为基础课的教学很重要,而且也比较有意思。面对刚进校的学生,我的心情会比较愉快。我认为学生大了以后,有的就油滑了一点儿,对学问那种真诚的态度有点减弱。我从77级开始上当代文学史的课,一直到退休前,教过十多届学生。每次的讲稿我都重写,退休的时候讲稿积累了很多。为什么每次都要重新写讲稿呢?一是因为当代文学史课程变动很大,要处理现实里面的很多文学现象、问题,对当代文学的看法也经常调整,不是那么固定;二是因为从一开始上课一直到退休的时候,我上课都非常紧张,所以要把讲稿非常详细地写出来。我的讲课还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前言

  教育对每个人,对每个家庭,甚至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接受教育是人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教育决定人生,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塑造一个人的优秀品格,支持一个人健康发展?什么样的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文明的进步?  了解、认识教育的规律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高等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延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相互促进。推动教育向前发展不仅仅是老师的工作,也依赖于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教育与接受教育贯穿人生始终,都不应该是被动和枯燥的。痛苦的教育无法创造美好的生活,不了解教育的规律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功学习但成绩总是很不理想的学生,也经常有为孩子学习操心而孩子成绩总是不见起色的家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只重知识而忽视了对学习与教育本身的思考,把知识水平等同于能力甚至等同于未来的发展,这是社会认识一个普遍的误区。学习者的未来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主动精神和思维习惯,而不只是知识本身,综合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水平才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现代大学的发展既要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同时也要符合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北大是一个人才济济,古今中外先进思想汇集与碰撞的高等学府,有很多德才兼备的“名师”。他们是行业的专家,教育与教学的典范,对人生、对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

内容概要

本书中和大家分享教学经验的北大名师有:
北大中文系洪子诚
北大中文系邵永海
北大哲学系朱良志
北大哲学系张祥龙
北大哲学系陈少峰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朱天飚
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
北大经济学院董志勇
北大外国语学院丁宏为
北大外国语学院黄必康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周民强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张顺燕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谢衷洁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丘维声
北大物理学院赵凯华
北大物理学院钟锡华
北大物理学院刘树华
北大工学院武际可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宏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寇元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陈守良

书籍目录

鼓励争鸣 重在思考学术理想 家国情怀为人生的美学什么是生成学术能力的教学结构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智慧扩展自由选择的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创建服务型教学管理,发扬民主与包容精神主动学习,尊重自己敬业 乐业 爱业还原英语文化特质,释放语言学习活力倡导语言人文 提升教学效果心血铸就的教学丰碑致广大而尽精微,澄其源而清其流从“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说起锤炼数学思维,紧跟时代步伐教师是舞台上的演员精益求精,在经典中把握时代教无定法,唯精是道兼容并包、夯实基础一知而十解,游刃有余面向未来的大学教育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致谢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是一个人才济济、古今中外先进思想汇集与碰撞的高等学府,有很多德才兼备的“名师”。他们是行业的专家、教育与教学的典范,对人生、对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本书汇集了众多教育大家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涵盖文学、哲学、历史、外语、数学、物理等领域,除包含教学经验与体会、讲课、作业、讨论等各个环节的教学技巧等内容外,还有大量篇幅阐述各个专业的本质特征,教书育人的普遍思考,学习研究的要旨等。这些老师从三十多岁到年逾古稀,是北大老中青教师的缩影,既体现了北大的传统精神,也展示了当前北大教学的活力。相信本书对教与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第1辑)》是对北大20多位知名教师的访谈录。这些教师具有强大的课堂号召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第1辑)》既有对教学一般的规律性描述,也有许多具体的操作与生动的事例,记录了北大名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考与经验总结,展现了这些教师卓越的教学理念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相信将对所有新老教师有所启发。另外,《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第1辑)》对于学生了解北大教学传统与现状,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改进学习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图书封面


 教学的魅力(第一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教师读了这本书,可以得到改进教学方法的启迪。学生读了,知道大学原来是应当这样来读的。高校领导读了,可以领会什么才是好教学,应如何抓教学■北京大学 王义遒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了解“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关键,也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障碍和难点。《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一书,通过北大一些名师的现身说法,生动地描绘了大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他们都是讲授大学基础课的老师,尽管文章里没有直截了当地对问题作出简约的解答,却能使人从各种不同方面形象而深刻地领会教学的真谛。名师教学展现了他们特有的激情和魅力上大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看来似乎不成问题。大学是分专业的,自然要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专业工作。但是,现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们职业岗位变动频繁,工作内容日新月异,专业变更也是常有的事。大学里学的能包你一辈子吗?所以,大学里教的、学的,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外,其实还有比这些“实体”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教育本质的反映:追求人的发展,追求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就是说,人要能够适应社会变迁,不断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曾提出,大学教学要追求“两种态度、两种能力”:好学的态度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人、尊重事业的负责态度和交流、合作与组织的能力。有了这两种态度、两种能力,人就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为社会作贡献。可是,这些东西并不直接反映在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内容上,能不能在课程中体现这样的教育思想,取决于教师水平。《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收录了北大20多位名师的教学访谈或讲演。他们既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是深刻领会教育教学真谛的行家里手。他们的教学能以特有的激情和魅力使学生懂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领会各门学科的精神实质,而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与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钻研的门径和启迪思维方法。这就给了学生以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开阔空间。比如,讲《古代汉语》的邵永海老师不囿于古语的字义、声韵、语法等,强调历史文化、生活背景,使学生成为“文化传道者”,效果大不一样。黄必康老师在教公共英语基础课时教法独特:不拘泥于发音和语法的准确,提倡“意义优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西方文化素养的提升,结果学生反而能更自由地交流、顺畅地表达。名师教学显示了教无定法,但却是“有道可循”一般人都把数学单纯地看成工具。可是,书中4位数学教师都能从历史、文化和科学的角度把数学素养看作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文化元素,看作培育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的重要渠道。名师们的教学都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几乎所有文理学科老师都在教学中体现出科学与人文的自然融合,一点儿也不显得矫揉造作。例如,陈守良老师讲人类生物学课,注意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脉络,关注人怎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人的血液循环是怎么发现的”这一教学设计把科学与人文天衣无缝地结合到一起。讲授统计数学的谢衷洁老师引述的美国《文学摘要》杂志因错误统计而垮台的例证必将深深铭刻在学生心里,科学方法的失误给事业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凡此种种,都说明他们对学科的深入掌握和对教学艺术的驾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怎样教上,这些名师更是发挥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技巧。不过,他们都相信学生的知识体系不是靠教师灌输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的;不同学生对同一科学概念的掌握总会有所出入,各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领会必有差异。因此,他们重视启发和引导。这里,他们各有创造。比如,有用情景感染、实践思考,由浅入深地去揭示科学原理,然后使学生直面当今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如董志勇的《经济学》。但是,也有让学生一开始就直面难题,使之产生“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并“叫苦不迭”,然后再引导学生知难而进,攀援登顶,享受学术追求的乐趣,如张祥龙的《哲学概论》。在这里,名师们充分显示了教无定法,但却是“有道可循”。名师值得学习的不仅是学识,还有对待学生的态度什么样的大学老师是好老师?我曾经根据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的谈话归纳了两条:一是要有学问,二是能多从学生角度着想。后来,我又在此基础上把好教师的条件归结为“四个真”:真知、真信、真行、真情。“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北大老师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数量关系。水其实是各处不同的,你还要知道这杯水和那杯水有什么不同,这里的水与那里的水有什么不同。这还不够,你还要知道,学生喝了这杯水能不能主动去品味这一片水的滋味。这就是说,教师要深入理解这门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的这部分内容与那部分内容的关系。没有对学科的深入钻研,没有高深的学术造诣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书中这些老师既尊重经典,又不断与时俱进。像讲授基础物理课程的赵凯华和钟锡华老师,他们都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基础课成为学生进一步钻研其他高深课程和窥视外部世界的接口与窗口。这些老师讲授同一门课至少几年,多的甚至已超过20年了。但是,他们每次讲课都要重新备课,以增加一种全新的感觉。为此,他们的付出是可想而知了。这种精神真是难能可贵。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一种教学平等、教学相长的态度。他们从不以长者自居,把与学生交流看成是教学的第一需要,对不同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以体现因材施教。即使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他们不是惩罚、厌弃,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领悟“世界上总有一些底线需要我们恪守”。没有对学生的爱心和真情,休想做到这样!如今,急功近利、过于喧嚣的市井氛围对大学产生了严重侵蚀。几乎很少有人会“仰望星空”。同时,行政力量对教学和研究的干扰也十分严重。比如,有的学校有把学生与教师反馈交流所必需的作业存入档案这种愚蠢的“教学管理规定”。正是这类“教学评估”的荒唐规定,使一些高校作出让学生造几年前考卷这样的“反教育”行为,把学校变成了亵渎教育、糟蹋教育的场所。我更担心武际可教授所忧虑的“汰优”效应成为现实。一个个“评估指标”和一批批“定量数据”,正在把一些有着优良传统的高校变得平庸,甚至堕落!我想,这也是这批北大名师的共同心声。因此,我觉得大家都应该读一读《教学的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这本书。教师读了,可以得到改进教学方法的启迪。学生读了,知道大学原来是应当这样来读的,可以随时端正自己的学习方向。即将高考的中学生及家长们读了,晓得应当怎样选择高校与专业志愿。高等学校领导读了,可以领会什么才是好教学,应该如何抓教学。
  •     最喜欢中文系邵永海老师,和哲学系朱良志老师的两篇采访稿,邵老师是这个纷扰社会里为数不多的胸怀天下的理想主义者,朱老师的采访稿可以像散文一样有极美的譬喻。在大学里有多少老师真正关心教育呢,这些老师能够抽空接受这样的采访,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人很感动!相信有这些人坚持着,中国的教育会走得更远!
  •     书中很多老师的观点对于提高教学能力都比较有帮助,比如:我的教材在许多问题上,没有提供一种结论性的东西或者准确的答案,可以在考试前背下来的内容。我是有意这样做的。——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这个社会现实当中,我们能够在育人方面做的就是多给学生一点理想主义情怀,让他们多读一些书,多思考一些问题,这样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还能够多少保留自己的一点人格。这对他的人生、对社会都是有意义的。——邵永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来到大学最重要的是叩问知识,而知识是为了使人生更圆满。不能放弃这一本质的东西。要使对知识的探求服务于自己的人生追求。要学会欣赏别人,欣赏自己,欣赏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对每篇论文,我和助教都会认真批改。不管助教怎么换,我都会对他说:你批改学生论文的每一句评语,都可能对学生的未来有影响,你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新的心灵,说他好或者不好都要非常慎重。——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我们过去教的很多内容都是教以前怎么样,而我们实际上最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你怎样去分析,判断未来会怎样,你怎样为它做准备。——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来上大学不是学一门手艺,而是想通过大学提高素质,使视野更加广阔,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后可以胜任各种工作。——朱天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对于学生,我们的管理的目标也是要把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这样的管理才是良性和有效的。这样也意味着降低了很多教师的压力,减少了教师去天天督促自己的学生的工作。——张世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首先是要培养健全的公民,其次是在健全公民的基础上,培养特殊的专长,如果为了保证它的特殊专长而放弃对健全公民的培养,只能适得其反。首先要让他们学会去承诺并承担责任,这一素质是很重要的。——张世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是有感情的,当你真心付出的时候,他会记在心里。如果你一直是敬业、乐业、爱业,他们会受到你的感染。——董志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我们很多人,不光是社会上的英语学习者,甚至是校园里的学生,对西方深层的思想文化不感兴趣,这就影响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时也不到位。——丁宏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语言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已知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感想。学生一旦感到“有话要说”,就不怕语言出错,这就解决了兴趣、动机问题,然后就可以不断地用文化意义来不断生成语言表达和形成语言行为习惯。——黄必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证明不是靠逻辑,是靠创造,靠悟性。不是说你会逻辑了,你就能发明一项定理,发现一个新的结果。——周民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掌握着我们的基于信息的社会的领导能力的关键,数学教育极大地决定了一个人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与不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张顺燕(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如果你就一点掌握一个面上的知识,那么你对这一点的讲解就会很生动。——谢衷洁(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只要曾经受过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就会遵循观察、抽象、探索、猜想、论证这些思维过程,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不管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是有好处的。——丘维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数学或物理这类课程,绝对不能在宿舍里拿着一本书像看小说似的那样看。如果不亲手推导的话,很多概念就不能理解,书也会看不懂,很快就学不下去了。——赵凯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基础课要反映科学前沿和科学内容,一般老师都做得到。但是把科学的前沿成果,经过研究以后,反映到课程里,成为一个课程的脉络,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钟锡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当你讲一些很枯燥的专业理论的时候,随时结合讲一些理论在研究和自然科学中的应用例子,可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我教过力学系数学分析这门基础课,刚开始让我教的时候感觉自己如临大敌。为了把这门课教好,我把所有习题从头做了一遍,把所有公式都重新推导了一遍,还比较了好多本国内外的教材,认真消化课程内容。——武际可(北京大学工学院)可以说,没有任何东西,包括基础课,在你第一遍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很透了。在你后续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你总会发现有把这个问题搞得更清楚的可能性和空间。如果你把这种感觉带到教学中去,你可能会永远享受教学的乐趣。——郭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大学的基本矛盾,就是所谓的“一流学生二流教授”的问题。——寇元(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不要不懂装懂,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我不懂,然后再去请教。——陈守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     北大各位老师的访谈,语言亲切,分析透彻,对教师授课态度,方法,和科研都有不同的观点析出。总体而言,教师严谨治学,认真备课,科研求进,结合实际,难怪学生捧场。非常好的一本书,可读性强。适合教师阅读。
  •     教育需要我们共同关注,这是一本好书,是促进北大教育发展,促进全民教育事业的
  •     看这本书,觉得是花了时间和精力编缉出来的一本好书。书中的北大老师们对于自己在教学一线上的全部内容都展现了出来,提问的人也问得有水平,让不懂高校教育的人似乎也对教育有了直观的了解,真的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