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教育随笔·师者回眸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师用书 > 京师教育随笔·师者回眸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303098897
作者:任勇
页数:37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做高素质的新世纪育才者  今年的我,年到五十。  回想50年的成长之路,虽说没有我们上辈人的风雨坎坷,但也经历了家境贫寒、“文革”动荡、上山下乡、艰苦求学,经历了教育教学的多学校、多岗位锻炼,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潮起潮落,一路走来,遵循“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原则,在“足与不足”中,不断去接近人生和事业的最大值。  一、少年我心  少年的我,有过三次险情。第一次,是我两岁时,径自溜到水塘拿口杯去打水,一头栽进水里,幸好边上洗衣的大娘一把揪住我的头发把我拽起,恩人啊--至今没见过面的大娘!第二次,是上小学放暑假,在我家二楼阳台,我和弟弟在玩火,呼啦一下子烧了起来--着火了!楼下的赵叔叔冲了上来,用阳台大水缸里的水,把火扑灭。幸好我们的呼叫被赵叔叔听到了,幸好阳台里有个大水缸!第三次,是“文革”期间,我们被困锁在兵工厂里,那时武斗正凶,厂区内外一片枪声,我们家的所有窗户都用耐火砖封堵。枪声停时,困久的少年哪知险情,我和弟弟竟敢跑出去玩耍,突然枪声大作,我们拼死命往家跑,弟弟跑得慢,我又要顾及,记得快跑到家冲上楼梯时,那子弹就追着你脚后跟打,回家后被父亲一顿鞭打。少年的我,经历了水的考验,经历了火的洗礼,还经历了子弹的追击,我就在这样的险情中成长起来了。  年少的我,并没有什么理想,更没有人告诉你生涯设计。我的最大理想是去当兵,其次就是当工人,那时读书似乎没有什么好的前景。  1.生在军人家,总想去当兵  我父亲是个军人,二十八军的。小时候听父亲说过,总司令是朱德,军长是叶飞,师长是陈楚。战上海,他是个小兵,后来剿匪到福建。打金门前夕,他受伤了,住院了。在泉州认识了我妈,1958年我出生在泉州。  假如父亲去打金门,他所在的那个团没了,也就没有我了。  生命真是个随机之物,一不小心就不是“我”了。  记忆中,能回忆起最早的事,是作为军人的父亲去部队时,把我扔进部队的小图书馆,他要我从小接受书的陶冶。小图书馆里尽是军人,我只看书的封面,什么也不懂。  在我两岁的时候,父亲转业到了龙岩风动厂,这是一个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内部叫386厂。  因为是兵工厂,厂里也有一些军人,他们和我父亲多有来往,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长大的。那个年代,没什么衣服穿,唯有军人一身军装显得特别精神,特别是那些女兵,更是英姿飒爽,令人羡慕。  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书包,就是父亲用过的军用书包,无论是在农村学校,还是后来到了城市学校,同学们还都挺羡慕我的书包,特别是我上高中时还穿父亲穿过的军装、军鞋,很是神气,我借机还夸张地吹了一些父亲打仗的事,部队里的、兵工厂里的事。听的同学越多,我就讲得越神气。  我从小就想当兵,就想做军人,就想像父亲那样去“战上海”。特别是我们厂里幼儿园园长的丈夫是个骑兵团的团长,在园长办公室里有张她丈夫骑着战马、提着战刀的照片,那神气劲就别提了。我经常设法到园长办公室,目的就是要看那张照片,心想照片上的军人要是我该多好。我至今闭上眼,脑海里就能浮现出那张照片来。  1978年,我有一次机会可能当成兵,体检都过了,也送到龙岩地区军分区了,但高考通知书先到,也不知军分区那关能不能过,就去读书了。  我现在给学生开讲座时,经常喜欢讲这样一句话:“一个男儿没有当兵是一种遗憾,一个人没有经历上山下乡也是一种遗憾,我好在上山下乡了,知青生活给了我一种精神和力量。”  2.长在兵工厂,从小就“玩枪”  我在龙岩生活了36年,其中在兵工厂住了20年,在龙岩一中住了16年,兵工厂就在城郊,父母一直住在那,我经常回去看望父母,所以也可以说我在龙岩的36年基本上是在兵工厂度过的。  我们家离厂里的靶房不远,每天晚上睡觉,我们三兄弟挤在一张床上,听着试枪打靶的枪声,“哒,哒”两枪高压弹,“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一串连发,数着枪声就知道试了几把枪,我们数着枪声,数着数着就进入了梦乡。  读中学要走路到城里去,为了走近路,我们往往从厂里的西门进,穿越厂区,从东门出。厂里虽有严格的进门制度,但对我们这些熟悉的干部、职工子女,从来都是放行的。  我们在穿越厂区时,常常会干些“坏事”。比如,我们会将生锈的小刀放进硫酸罐里,第二天去取,拿出来就是一把亮锃锃的小刀,算是理论用于实践了。我们会趁大人不注意时,跑进车间边上的澡堂洗澡,这样可以省下在居民区的澡堂里洗澡的钱,尽管只省了五分钱。有一次偷洗澡被大人发现了,你知道大人是怎么处置我们的?他们把我们的衣裤拿走了,说要交给我们的父母。天啊,后面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会在书包里藏一块从木工车间捡来的边角料,几天之后拼做成一个小木凳。由于父亲管教很严,只好到同学家做凳子,先“寄放”在那,一段时间后再取回,找个理由应对父亲。有一次我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弟弟,结果惹来了“灾难”--在一次兄弟吵架中,弟弟告了密,我被父亲痛打了一顿。父亲说:“你拿木头尚可原谅,但我最恨你不诚实。”这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女儿有一次丢了钱,骗我说是被人偷了,我了解实情后,用类似的话教训了她!  20世纪70年代初,厂里的生产任务非常重,而当时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学习任务不重,厂里就打起了“歪主意”--要我们这些厂里的职工子弟,用星期天、寒暑假到车间里帮忙,任务特别重时,厂里还会和学校商量,要我们停课来“支工”。当时军工队来动员,说“支工”意义大,关系国防建设、关系国家安全,我们好像也没什么意见。“支工”是有报酬的,根据工种,发些劳保用品,管午饭和点心,“支工”结束还会发些钱(大约相当于大人干此活的四分之一),但钱不发给我们,直接发给我们的父母。  那时我们很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补员”进入兵工厂,厂里对我们也是进行“岗前培训”的,让我们熟悉各个工种。有做枪托的,做枪管的,做刺刀的;有做准星的,做弹夹的,做扳机的;有镀金的,氧化的,检验的;等等。我们男生最爱去总装或试枪。总装可以装一把枪,颇有成就感。试枪,“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多神气!  3.邻里有文化,我家受益多  厂里的职工主要来自黑龙江北安、重庆和福建本地,而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上海和江浙一带。我家邻居顾叔叔是从上海来的,他家有特别多的藏书。他家有四个男孩,我家三男一女,我们两家特别好,我们八个小孩也特别好,由于我年纪最大,什么事最后都由我裁定。  顾叔叔家的书,品种齐全。当时我们最爱看的是《电影画报》,图文并茂,什么秦怡啦,王心刚啦,我们那时就知道了。在《电影画报》里,我读了很多写得很好的文章,对我至今的写作都有影响。其次我们爱看《科学画报》,每篇文章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记得《科学画报》每期都有一些科学生活小常识或小窍门,每篇我都把它抄在一个小本子上,至今还记得一些。比如,如何让自行车使用“寿命”长?答案是:先骑半年后,将轮胎转180度;再骑半年后前后轮对调;再骑半年后,前后轮胎再对调同时再转180度。我用自己的车进行试验,果然“寿命”长。  顾叔叔家的书,不仅有图文类的,还有许多“深奥”的。如鲁迅著作,《阿Q正传》《孔乙己》我似懂非懂地读了好几遍;有段时间,《唐诗三百首》我是一天抄一首回家读,最多时会背一百多首,我现在给中学生讲座时,不时会引用唐诗,学生惊愕,我却风趣地说:“这是童子功。”  顾叔叔家的书人文类的居多,但也有一些科学类的。除了《科学画报》外,还有数理化的书,记得有一本《数学千题详解》的书,我经常做上面的题,居然经常命中老师出的考题,越是命中,我就越是悄悄地多做,连班上的数学高手都不得不佩服我。有一次我用书上的方法解了一道难题,老师把我的作业张贴在教室门口,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女生站在那里看,边看边夸,我装着没看见,心里却乐极了。还有一次,我看懂了一道特别难解的数学题目的一个奇特的解法,我就装傻,故意邀了几个同学去问老师,老师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来,我就偷乐,后来老师说:“我明天告诉你们”,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明天”。有个同学还就此题讽刺了老师一嘴,我也跟着笑。我当了教师后,才觉得对不起那位老师。  在那个缺少书的年代,顾叔叔家的书,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读物,我有今天,要深深地感谢顾叔叔。他们家没有瞧不起几乎没有书、没有文化的我们家,他家的书不仅惠及我,也惠及我的两个弟弟。他们比我更有成就。谈起我家兄弟,我常对人说:“我家三兄弟,一个土博士,一个洋博士,我什么也不士。”  我的求学之路颇为特殊,至今没拿到“学士”、“硕士”和“博士”,这些我会在“求学之路”中说到。  二、知青生活  知青生活是我一生的财富。  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三年知青生活这段经历,我这些年能靠什么力量去面对一个个困难,去克服一个个困难。有了知青生活这段经历的“酒”,今后什么样的“酒”,我想我是都能应对的。  1.曾为最小的知青  我是1975年7月15日下乡的。  我小时候稍早读小学,又从四年级跳了一级到六年级读书,所以我在高中75届中年纪相对比较小,我们风动厂的子女都下乡到龙岩和永定交界的“红坊林场”,那时我是林场里最小的知青。  下乡那天,厂里举行了欢送仪式,每个知青都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胸挂红花,意气昂扬,整装待发。要到农村“广阔天地”去接受锻炼啊,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我们乐啊,笑啊,跳啊!  我们上车后,车怎么也开不动,不知出了什么事。我坐在后排,把头伸出车窗一看,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就在汽车要开的那一瞬间,不知哪位家长哭了出来,于是许多家长也一起跟着哭,还有十来位家长索性就躺在车轮前不让车开。持续了一阵子,开来了几辆吉普车,上面坐着“军工队”的人,家长们的哭声即刻小了下来,躺在地上的家长也很快爬了起来。“军工队”的头,也是厂里的头--邓政委,下车看了大家一眼,用浓浓的河北腔只说了一句话:“我儿子也下乡。”  是的,政委的儿子邓海生就坐在我前面。我看见邓政委的眼圈是红的,像将军一样站着一动也不动。家长们迅速让路,汽车开动了。没有掌声,只有挥手。车里不知哪位女同学哭了起来,接二连三地又有几女生哭,车开了30米时,车里已是哭声一片。老司机陈仁堂硬是红着眼圈,踩足油门,汽车快快驶离。  ……

内容概要

任勇,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数学特级教师,原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校长。现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厦门市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先后荣获福建省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做高素质的新世纪育才者  一、少年我心  二、知青生活  三、求学之路  四、教育经历  五、业余爱好第二章 追求教育的真谛 一、数学教育探与思 二、走进学习科学 三、教育探索路漫漫 四、在新的平台上超越自我第三章 为发展而教育 一、一个教育理念的产生 二、三句校园流行语第四章 学习的校园 一、人人为学习之人 二、处处为学习之所 三、时时为学习之机 四、走向学习型组织第五章 创新的校园 一、管理创新 二、德育创新 三、教学创新 四、学习创新 五、服务创新第六章 信息的校园 一、教育信息化 二、多方信息源 三、畅通信息流第七章 学生发展 一、立人以德为先 二、给学生一个活性的大脑 三、让青春在运动中飞扬 四、秀外而慧中 五、纸上得来终觉浅 六、心态决定一切第八章 教师发展  一、全面发展  二、自主发展  三、充分发展  四、持续发展  五、专业发展  六、跨越发展  七、和谐发展第九章 学校发展  一、“第一”的事业  二、名师效应 三、崛起的新校区  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五、育人百年,泽润千秋第十章 校长发展  一、照亮别人,完善自我  二、教育新天地  三、拜师交友视野阔  四、登高望远第十一章 发展新探  一、人的发展与核心竞争力  二、学校发展的多维思考后记

作者简介

《京师教育随笔•师者回眸》讲述了:1977年,我下乡到龙岩和永定交界的红坊农林场已是第二个年头了。知青点的知青们都憧憬着这样一种境界:在农林场有一个三口之家,月收入45元。似乎自嘲,我在我们三个知青的窝——简易宿舍门口贴上一副对联,上联是“家住人三口”,下联是“门对田千亩”,横批是“小康人家”。

图书封面


 京师教育随笔·师者回眸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内容丰富,适合将来从事数学教学的教育者,对未来的老师有很大的帮助,我很喜欢这本书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勇先生就是中学数学教育界的状元之一吧?这本书是融入了他对教育的一些见解,是相当不错的。我觉得缺点就是部分内容与其他的书(比如:走向**,为什么不?)有重复。这是美中不足的。但书的内容是相当不错的,值得认真阅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