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宗教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中国大众宗教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7
ISBN:9787214043191
作者:[美]韦思谛
页数:299页

内容概要

本书主编系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汉学家。

书籍目录

序言
反叛间的联系:清代中国的教派家族网
中华帝国后期白莲教的传播
神的标准化: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
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权力、性别与多元文化
财富的法术:江南社会史中的五通神
共有的信仰:清代台湾南部客家人的会所、社区与宗教
北京妙峰山进香:宗教组织与圣地
“孔子”与其汉文别称“孔夫子”的创造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收录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大众宗教的相关优秀研究论文。书中论文的研究对象均为在中国民间已大体消失的宗教崇拜,而非现存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如:白莲教,以及对天后(妈祖)、关帝、碧霞神君、五通神的崇拜等。对于以上各种民间宗教,各篇论文都有独特的研究视角,使读者在宗教沿革之外得以了解:白莲教通过师徒和家族联系的传播网;天后(妈祖)和关帝作为神的形象有着丰富内涵而不仅仅是国家鼓励的那一种标志;对碧霞神君的崇拜因为与女性行为联系密切使儒家文人对之带有疑虑和敌意;五通神虽然被认为是公认的恶神,但演变成一个普济的财神是和中国明末请初的迅速商业化分不开的;宗教崇拜和中国人如定居台湾的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此外,本书还因为对文化移植的复杂性和困难的关注,收录了有关“孔夫子”这一名称的创造的论文。 
《中国大众宗教》目录

序言…………………………………………………………………………韦思谛
反叛间的联系:清代中国的教派家族网…………………………………韩书瑞
中华帝国后期白莲教的传播………………………………………………韩书瑞
神的标准化: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詹姆斯•沃森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杜赞奇
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权力、性别与多元文化………………………………彭慕兰
财富的法术:江南社会史中的五通神………………………理查德•冯•格兰
共有的信仰:清代台湾南部客家人的会所、社区与宗教…………迈伦•科恩
北京妙峰山进香:宗教组织与圣地………………………………………韩书瑞
“孔子”与其汉文别称“孔夫子”的创造…………………………… 詹启华
译者后记……………………………………………………………………陈仲丹

图书封面


 中国大众宗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中国的民间宗教可谓丰富有趣。农耕社会的质朴在民间宗教里面无尽流露。例如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五通神,折射出江南富裕地区求拜的除了财,更是对财产权的安全保障、契约关系的长期稳定的诉求。不过中国的民间宗教的背景是乡村社会。中国不存在西方社会意义下的城市——即有市民公共空间和秩序的城市。如何脱胎于宗教而上升到法律制度(例如财产权保障、人身权等),只出现在西方。笔者认为这和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结合有关,由此发展出了法治社会。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截然不同的是文化。也可以说这种迥异表现在价值观、社会秩序和政制上。宗教扎根于社会群体,各种不同的宗教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社会秩序。政治想要控制社会,就不得不对宗教进行影响。明清政府对民间宗教的做法可谓是大有智慧。不引起绝对的冲突,在对民间宗教进行刻画和加强权威时,干预的力量让人几乎无法察觉。民间宗教的合法化过程就是一个被官方利用改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越发紧密结合的过程。在中国有些是地方宗教,有些成为全国性的宗教。有的地方宗教的小神一跃成为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宗教,例如妈祖。妈祖天后之所以成为南方沿海地区的女神,其地位的高升与国家对南方沿海地区权威的逐渐加强是同步的。农民自己都很少能意识到国家力量的干预,当然这也是需要地方精英的合作。地方精英参与建造庙宇就是一例。所以民间宗教不仅是习俗,更是一种宗族社会的秩序。例如妈祖崇拜,每十年举行一次的打醮,就是一次迅游。路线总是要经过由地主家族控制的依附村落,如果佃户或其他属民不能表现出适当的敬意,可能就会有麻烦了。可见,这种民间宗教的崇拜与地方精英的利益是紧密结合的。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民间宗教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尽管国家有意刻画标志——儒家作为释义关帝的一种手段——但这一力量不是绝对的。最早的关羽庙是玉泉庙,属于佛教寺庙。在唐代灭佛政策趋缓时,关于迅速地替代印度提婆而成为佛教寺庙的保护人。到了宋代,道教也开始把关羽视为保护者。不过当社会秩序在19世纪中期及其后遭到破坏时,民间宗教就会嬗变为反抗力量。例如,华北有些地区整个乡村都接受了白莲教的领导和自卫方式。到1949年共和国成立时,在全中国都能发现“反动会道门”的各种组织,他们的前身就是白莲教。直到今天还在台湾和东南亚存在。白莲教尊天地,敬祖宗,比起基督教,有些明清官员认为它是“非邪教”。但是白莲教长期遭致明清政府的抵制这是事实。其主因乃是容易引起农民起义。白莲教扎根于农村,其末世论和弥勒救世特别受到穷人的欢迎。白莲教靠祖师传承教义,教义吸纳了儒释道三家的东西。有些教派提倡打坐练气功,有些则诵经吃斋。印路引(阴间介绍信)卖钱,也有信众捐献钱财。祖师下的弟子帮助信众处理葬礼,这填补了那些请不起职业宗教人士操作葬礼的需求空缺。缺憾:本书最后一篇论文《孔子与其汉文别称“孔夫子”的创造》中,詹启华认为当时的适应主义者(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是皈依了儒,而不是中国人接受了洗礼。他说徐光启并没有承认过自己受洗。在遗稿文集和生平年表中都没有基本宗教礼仪的记录。我认为他参考的大量著作当中教会的资料只占了很少一部分。虽然我也没有大量地阅读过教会的资料,但就从我所阅读的教会人士撰写的资料来看,不是很认可他这个说法。
  •     阅读时间 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下午16:00—18:30小时候,我和比我小两岁的弟弟总是很顽皮,经常玩着玩着就吵嘴或是打架,母亲每每在这个时候就会骂我“你可真是一个‘五显菩萨仔’”。每每她这样说了以后,我就停手或住嘴了,虽然不知道这个所谓“五显菩萨仔”到底是什么人或什么东西,总归是不好的东西。最近一段时间,在读《中国大众宗教》,其中一篇“财富的法术:江南社会史上的五通神”让我突然明白母亲所说的“五显菩萨仔”是什么了。读到这篇论文时,我非常激动、非常亲切。
  •     时间关系,只好继续以管窥豹的方式看书,无论如何精读了老师要求的篇章:《神的标准化: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然后再快乐地翻翻其它的部分。这本书真的很不错,不少篇目都引人深思,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很多时候,宗教并不仅仅是信仰这么简单,在统治者手里,它会是一种加固统治的政治手段;在平民百姓心里,它可以是一种减压手段或者寄托希望的载体;而在宗族的角度,又可以是区分族群加强内部认同的途径;甚至在妇女、儿童等等不同性别年龄群体之间,它的意味也不尽相同。所以,宗教研究,其实不仅仅是宗教哲学的思辨,可以被引入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等领域,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就会得出很多虔诚的信仰者想都没有想过的结论,这是多么有趣,又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情啊!书里面很多篇目所关注的宗教,都是现在已经消亡的,比如说白莲教等等,但刚好我要精读的,是至今还存在,而且与我自身经历非常接近的天后信仰。作者把握的时间跨度非常大,960-1960,足足一个千年。在最开始的时间段里,作者简要介绍了天后信仰的起源(福建省莆田县湄洲沿海的林大姑信仰),比较了故事的口传文本和正式官方书面文本之间的差别,并且介绍了一些学者对天后来源与属于佛教还是道教系统的论述。然后,作者介绍了天后信仰是怎样被纳入国家神谱的过程,以及国家将天后信仰作为教化来推广,并借助台湾双重庙宇的模式来支撑主要论点,天后对不同的人代表了不同的信仰。此外,民间的自发推广过程也值得注意。此后,作者用了很重的篇幅介绍了香港新界两座天后庙以及天后信仰与当地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族群的联系。在这部分,作者先是将整个新界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分析天后信仰和对它崇拜的表达,是文家、邓家、和佃农们的选择与手段:首先,迁海令对地方的影响以及地方精英以崇拜天后表达他们对中央政权的忠诚并获取一定的权势;而后家族则将保护家族领地作为天后信仰的一个重要作用;以及保持天后的正统性以加强对领地的控制力等等。其中偶很感兴趣的是,天后“吃掉”沙江妈的过程,其实,就是所谓的正统宗教信仰取代淫祀的过程,不过,我个人觉得过程细节很重要,而各地细节的差异和不同人群对此的看法,其实还可以做出一篇文章(也许这是偶跟JX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然后作者将人群拆分,关心不同人群对天后的看法和理解,发现其中的差异和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最后,作者得出他的结论,有文化的精英人物在文化标准化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国家也很聪明地利用结构而不是具体的内容进行文化整合。最最后,我觉得,看这本书的时候,看注释有着看正文差不多相等的乐趣和作用,通过注释,其实可以知道外国的汉学家阅读的文献范围和内容,很多跟我们掌握的文献是不同的,那就可以按图索骥地去找适合自己领域的文献,扩大眼界,起码,能为做个狐狸型学者添加资本嘛。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干嘛又搞一本出来,一众红人又多一次引用率~
  •     没啥新意
  •     这本论文集如果有一条主线的话,大概是在讨论精英政治与草根文化的互动关系。“大众宗教”或者“民间信仰”一旦产生影响,就不得不面临被政权纳入神谱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其崇拜形式的改弦更张,从异端走向正统。这是一个逐渐收编的过程。
  •       阅读时间 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下午16:00—18:30
      
       小时候,我和比我小两岁的弟弟总是很顽皮,经常玩着玩着就吵嘴或是打架,母亲每每在这个时候就会骂我“你可真是一个‘五显菩萨仔’”。每每她这样说了以后,我就停手或住嘴了,虽然不知道这个所谓“五显菩萨仔”到底是什么人或什么东西,总归是不好的东西。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中国大众宗教》,其中一篇“财富的法术:江南社会史上的五通神”让我突然明白母亲所说的“五显菩萨仔”是什么了。读到这篇论文时,我非常激动、非常亲切。
  •     文章不错,翻译不行啊。。。
  •     翻译得来。。。吐血
  •     GOOD.
  •     外國人在史料上的捉襟見肘往往可以用非凡的criticize彌補
  •     華生的那一篇最為經典。
  •     竟用“不算宗教”把最重要的大众宗教——儒教打发了。刘小枫先生的《儒教与民族国家》第188页:“华夏中国是一个礼教国家,圣人在其中的位置以及品质的转型颇值得我们研究,却迄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西人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偏重民间宗教和佛、道等建制性的独立于国家的宗教,倘若跟在西方宗教学的研究旨趣走,我们就始终找不到自身的问题究竟在何处。”
  •     课程精读+课堂讨论 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 信仰与权力 性别与伦理 多元文化与意识形态
  •     值得细读和思考的论文集
  •     superscribing还是翻译成“叠写”好些,比“刻划”意思准确。
  •     偶然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一些来自童年和家乡的细节,我甚至会觉得非常感动
  •     其中有些文章,实在算不得优秀。隔靴搔痒有时候搔不到痒处。
  •     翻译不佳
  •      在读,内容不错,看了三分之一,虽然有一篇理解起来有困难,但是还好,当时下层社会的精神状态,理解起来还是有帮助的
  •     : B928.2-53/5063
  •     本书是对中国民间宗教有独特见解的西方学者的论文集,通过本书的阅读能见识到跟中国学者不一样的研究路径以及表达方式,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开阔视野的书。但阅读本书需要一定的中国宗教学知识。
  •     看了一些,原先清楚的东西反而变模糊了
  •     这本书让我一度对汉学家产生了一种无限崇拜的敬仰之情,直到我在信阳那个小城市遇见了一个写地方志的老大爷
  •     经典文章很多,翻译有点潦草
  •     从去年开始喜欢上刘东先生主编的这套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的丛书,对比之下,国内历史界对自身的研究大概还处于萌芽水平,这也是和GDP一致的。(抛开人为的观念束缚不说)
      
      近几天,北京天气很凉快,读这本《中国大众宗教》,特别有启发,对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分析,还有北京门头沟妙峰山的宗教崇拜,因为距离自己地理位置比较近,就显得格外亲切,引起共鸣似的。
      
      说到中国问题的复杂性,从宗教上就可以见一端倪,常常说儒、释、道,这只是官方认定的所谓正统说法,其实在民间,在绵延2000多年的全国各地,各种宗教崇拜此起彼伏,读这本论文集,可以略微窥伺一角吧!
      
      书越读,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想起蒙田那句:我知道什么?
  •     泰山女神信仰中的权力、性别与多元文化。任何民间信仰都不会被纳入官方与精英的正典,即使有了幸运开端也不行。被排除的信仰并不都是邪教。淫,而非正邪二分。妇女在领导崇拜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然在儒家等级中却没地位。对各时段的传说,分析得很合理!财富的法术:江南社会史上的五通神。财富与妇女
  •     翻译太烂了
  •     特别棒的一本。中国宗教研究的历史学趣味与人类学趣味。但翻译的小瑕疵还是不少的,比如被翻译为侯清朗的侯锦郎,比如没有全部查阅原文的古文引用等等,一方面是译者的专业背景原因,另一方面翻译、校稿都还不够走心。这也是这套海外汉学的常见病。。。
  •     “孔子”与其汉文别称“孔夫子”的创造【另外可参见蓝峰:《孔夫子名实考》,《中国学术》2002年第1期】、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
  •       时间关系,只好继续以管窥豹的方式看书,无论如何精读了老师要求的篇章:《神的标准化: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然后再快乐地翻翻其它的部分。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不少篇目都引人深思,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很多时候,宗教并不仅仅是信仰这么简单,在统治者手里,它会是一种加固统治的政治手段;在平民百姓心里,它可以是一种减压手段或者寄托希望的载体;而在宗族的角度,又可以是区分族群加强内部认同的途径;甚至在妇女、儿童等等不同性别年龄群体之间,它的意味也不尽相同。所以,宗教研究,其实不仅仅是宗教哲学的思辨,可以被引入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等领域,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就会得出很多虔诚的信仰者想都没有想过的结论,这是多么有趣,又是多么奇妙的一件事情啊!
      书里面很多篇目所关注的宗教,都是现在已经消亡的,比如说白莲教等等,但刚好我要精读的,是至今还存在,而且与我自身经历非常接近的天后信仰。作者把握的时间跨度非常大,960-1960,足足一个千年。
      在最开始的时间段里,作者简要介绍了天后信仰的起源(福建省莆田县湄洲沿海的林大姑信仰),比较了故事的口传文本和正式官方书面文本之间的差别,并且介绍了一些学者对天后来源与属于佛教还是道教系统的论述。
      然后,作者介绍了天后信仰是怎样被纳入国家神谱的过程,以及国家将天后信仰作为教化来推广,并借助台湾双重庙宇的模式来支撑主要论点,天后对不同的人代表了不同的信仰。此外,民间的自发推广过程也值得注意。
      此后,作者用了很重的篇幅介绍了香港新界两座天后庙以及天后信仰与当地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族群的联系。在这部分,作者先是将整个新界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分析天后信仰和对它崇拜的表达,是文家、邓家、和佃农们的选择与手段:首先,迁海令对地方的影响以及地方精英以崇拜天后表达他们对中央政权的忠诚并获取一定的权势;而后家族则将保护家族领地作为天后信仰的一个重要作用;以及保持天后的正统性以加强对领地的控制力等等。其中偶很感兴趣的是,天后“吃掉”沙江妈的过程,其实,就是所谓的正统宗教信仰取代淫祀的过程,不过,我个人觉得过程细节很重要,而各地细节的差异和不同人群对此的看法,其实还可以做出一篇文章(也许这是偶跟JX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然后作者将人群拆分,关心不同人群对天后的看法和理解,发现其中的差异和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最后,作者得出他的结论,有文化的精英人物在文化标准化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国家也很聪明地利用结构而不是具体的内容进行文化整合。
      
      最最后,我觉得,看这本书的时候,看注释有着看正文差不多相等的乐趣和作用,通过注释,其实可以知道外国的汉学家阅读的文献范围和内容,很多跟我们掌握的文献是不同的,那就可以按图索骥地去找适合自己领域的文献,扩大眼界,起码,能为做个狐狸型学者添加资本嘛。
  •     还是蛮有启发的,故事很好玩的……
  •     论文集 大家云集 若研究宗教 可以读一读
  •     社会史的研究典范,由9篇单独的论文组成,其中韩书端(Susan Naquin)就有三篇。值得注意的是,跟关帝和天后(即妈祖,一开始叫林大姑)等得到官方认可(approved准允)的信仰不同,儒家政府刻意和碧霞元君(泰山奶奶)这样的民间底层信仰之间保持持了距离,很少有看到有读书人大规模参与其中。反而像衙役、太监、媒婆等在大众眼中社会地位不高的人对此非常有热情。(彭慕兰的文章有更详细的分析。)
  •     跟着老师一周一篇地读,从海外学者的角度研究中国民间宗教,受益匪浅
  •     陈仲丹翻译的不错……
  •     不错,是这套书里,比较有印象的一本!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