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63399055
作者:徐以骅
页数:271页

内容概要

徐以骅,上海嘉定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系哲学博士,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创办并主编《基督教学术》(与张庆熊)、《宗教与美国社会》以及《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论丛》等学术刊物。

书籍目录

上编 神学教育家赵紫宸——兼论大学与神学教育 刘廷芳、赵紫宸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 教会史学家王治心与他的《中国基督教史纲》 圣公会三位华人先驱牧师之研究 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和他的自述 附录:卜舫济自述下编 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 双峰对峙——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与金陵神学院之比较 纽约协和神学院与中国基督教会 中华学生立志传道运动的盛衰 金陵神学院史述评 1949年前中国基督教女子神学教育初探结语:当代国际传教运动研究的新趋势

作者简介

《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内容简介:神学教育家赵紫宸、兼论大学与神学教育,刘廷芳、赵紫宸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双峰对峙、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与金陵神学院之比较,1949年前中国基督教女子神学教育初探。

图书封面


 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历史悠久,历经唐、元、明末清初、鸦片战争之后及新中国的建立各个阶段。在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基督宗教以其特有的韧性和精神,努力将福音散播到中国的土壤中,而教育正是其传播福音的一个重要方式。复旦大学徐以骅教授的《中国基督教教育史纲》一书,是由其相关论文集编成。这本书主要选取20世纪上半叶基督教在华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为中心议题,分为基督教人物和基督教相关机构上、下两篇,为读者呈现了基督教文化在华传播中的另一维度。全书结构严谨,史料丰富详实。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首先对两岸三地基督教史研究状况及各自趋势、特点作一简单勾勒,肯定了早期中国基督教史学者的努力和成果,回顾了两岸三地各自研究的特点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指出北美地区在中国基督教会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基督教教育史纲》一书的人物篇中,作者主要回顾了20世纪前后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几位重要人物以及在此时期他们对教会的人才培养、对基督教神学教育的探索。其中涉及的人物包括:神学教育家赵紫宸以及其在燕京大学的同事刘廷芳、教会史学家王治心,此外还包括了圣公会三位华人先驱黄光彩、颜永京和吴虹玉以及作为圣约翰大学校长的卜舫济。在这几位人物中,赵紫宸努力倡导本色化神学建设,并在神学教育方式的改造等方面多有实践。赵紫宸本人十分关注教会领袖人才的培养,认为这是教会本色运动的最根本的前提。他所希望的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采取的是“天主教化”的改造,其中不难窥见赵紫宸本色化教育的理念。刘廷芳作为与赵紫宸同样重要的中国基督教史人物,曾与后者合力打造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该学院在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刘廷芳入燕大以后,对神科进行了以学术研究为主要诉求的改革,改变了原来单纯以教牧训练为基本的教育方式。这项改造也是宗教学院发展的重要一步。在整个燕京大学神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二人各有贡献。作为基督教神学教育思想和实践平台的燕京大学也在这一时期迈入辉煌。王治心是中国教会史专家,其《中国基督教史纲》是中国学者所编写的第一部基督教通史,也是研究中国基督教发展的重要资料。徐以骅教授在书中对王治心及其书作了中肯地评价,他指出:治史难,治教会史更难。面对中国教会史的“发展奇曲,隐晦难明,加以宗派繁杂,记录短绌” ,写成一部有价值的基督教史有着巨大的难度。可以说,至今王治心的《中国基督教史纲》仍然作为中国基督教会史的权威著作发挥着影响。但同时也不能否认这本书受到时代和个人思想的局限有着它本身的不足,特别是随着新的资料的发现,研究视角的扩大,新的研究范式的出现等等因素,成书较早的《中国基督教史纲》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新教在华传播过程中,华人传教士起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的业绩和开拓性的贡献往往被人忽视。其中作为圣公会第一位华人牧师的黄光彩、对华人教会教育作出努力的颜永京以及作为医学传教先驱的吴虹玉,都对传教事业作出过积极贡献。黄光彩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基督教传播产生的阻力,直接或间接以下层民众为主要传道对象;受过良好教育的颜永京,则强调传授自然科学对传教的重要性;吴虹玉认为医疗事业是广大群众接触和了解基督福音和有效手段。三人从不同角度的探索,体现了中国教会西方化和处境话的一些冲突和矛盾。徐以骅教授提出,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其体现的不完全是对立和矛盾,而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并且互为补充。 在《中国基督教教育史纲》一书的基督教相关机构篇中,作者主要论述了圣约翰大学,比较了燕京大学和金陵神学院、纽约协和神学院与中国基督教会,阐述了中华学生立志传道运动的兴衰发展以及1949年前中国女子神学教育等。“教会大学是新教在华传教策略的调整的产物” 。可以说,大学融入了神学教育以及宣教的双重角色,但这种双重角色既有冲突又有依存。圣约翰校长卜舫济认为,大学直接为宣教服务,并且还必须服务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造。他相信教育与传教并行不悖,可以相互补充。卜舫济执掌圣约翰大学多年,尽管他在“国旗事件”和“立案风波”上受人诟病,但是卜舫济对神学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中国民性和中国社会转变的各个方面有很多深刻见解。然而作为基督教运动的副产品,基督教教育事业始终是以传教为基本宗旨。从圣约翰大学早期对宗教的强制教育,到反对声音的出现再到强制性礼拜的逐步取消,教育与传教的冲突一直体现在在华基督教大学中。总的来说,以圣约翰大学为代表的教会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在各个领域乃至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都有影响。除了上面提到的圣约翰大学,中国新教神学教育中的燕京大学和金陵神学院也各领风骚,同样是基督教教育史上重要的机构,可谓双峰对峙。两所学校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和金陵神学院同为跨宗派和多宗派合办的高等神学学府,前者附属于大学,后者则为独立的神学院,这或许是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燕大师资强大,拥有像吴雷川、刘廷芳、赵紫宸、陈垣等等著名学者,金陵神学院则学生众多。后来由于后期资金、招生以及各自内在矛盾等等问题,燕大逐渐落后于金陵神学院。 在谈论中华立志传道运动时,作者认为这场历时久、影响大的立志传道运动与基督教教育尤其是神学教育、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学生立志传道运动历经酝酿、成立发展、改革等时期直至最后减弱和退潮,都有其原因。徐以骅教授认为,义和团运动发生使外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其内部中基层教会与运动本身又有着内在矛盾,传道运动中内部思想的不统一等等原因都限制或影响运动的发展。 徐以骅教授在书中提及华人传教士的贡献往往被忽视,而作为当时的女性传道人的价值和研究同样是少有人注意。中国基督教教育中,独立的女子神学教育以程度较低、数量有限为主要特点。随着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所妇女圣经学校——明道妇女学校的创立,专门的女子神学教育相继展开。之后,在二十世纪初独立的女子圣经和神学教育进入了鼎盛期。较男子同类学院成立稍晚的独立女子神学院校,无论从院校以及人数都达到了相当水平。当然,关于妇女在教育中的角色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在本书最后,徐以骅教授针对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宗教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形势,提出不能只重传教历史的研究,应当联系现状,从而实现“从研究基督教传教运动历史到传教运动现状旧与新之间的跨越” ,同时也应关注在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传教运动与整个国际关系的新问题,以及不同宗教传播之间的联系和比较,网络时代传教等新时代带来的研究的新的问题和课题等。他呼吁面对新的研究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者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当代关怀加强各领域和合作,形成一个与时俱进并合理有效的新的研究格局。总之,《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一书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基督教在华教育论述,形式上则是围绕着这一主题的方方面面展开。作者自谦“对基督教史的研究只能是不务正业的零敲碎打” ,其实作者在论述基督教神学教育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索。本文仅以某一角度和片段对此书作一简单评述。并没有全勾勒出整部书所有的知识体系和很多有价值的细节,期盼更多读者在细读此书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一直都听说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工具,没想到这只是一个片面的观点。其实,基督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教卫生作了许多的贡献。
  •     了解历史,了解教育。
  •     对研究基督教很有帮助,收藏
  •     这本书介绍教育史论,从基督教的角度。
  •     研究教会大学、神学教育的上乘之作。此书可以帮助读者、研究者更深、更广地了解中国教会教育各方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