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历史演变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历史演变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0-1
ISBN:9787806590911
作者:邓思平
页数:23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总结孔子有关“天”或“天命”的论述,可以得出对其天道观的概括:孔子认为,“天命”只是一种规律,它并不具有人格神的属性。人们一方面要认识这种规律,另方面,同时也不能被它束缚,要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十分明显,孔子的天道观已剥夺了天的神圣性,恢复了它的自然性。做为对应的结果,孔子主张,人应该抛弃对“天命”的依从性,建立本身的自主性。 上面提过,在春秋时代,因王道衰微,使得天道独尊的观念逐渐被离弃。春秋时人对天道观念的离异和对鬼神迷信的改观。反映出人的自我意识已开始萌芽,人的自身存在已得到发现。在各个领域内,人们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主导作用,并且要对自己的行为,包括道德行为负责。因此对以天命为来源的传统道德观,人们势必为其寻求新的源头。 孔子接受了这种新思想,以自然的天道观否定了上天的神圣色彩,这就表明,孔子必然逻辑性地利用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否定上天做为道德源泉的作用,切断其与道德的联系,把道德的依据从天上降回人间,从人的本身,从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寻求新的非天命观的道德起源,从而承担起建立新的道德观念体系的责任。 孔子切断天道与道德起源的联系,目的是根据社会的发展,把道德规范加以改造,使道德适用的范围从维护贵族宗法统治扩大到协调普通人际关系的作用层面之上,从而建立起平民的道德。 做为西周社会的延续,春秋时代的社会制度及其观念意识,均不可避免地继续反映出西周宗法制度的影响。 孔子认同宗法道德之中“孝、忠”的准则。他主张,年轻人要“入则孝,出则悌”。如果在家能够孝顺父母,爱戴兄长,那么,就可以达到更高的要求……“孝慈则忠”,也就是说,以家庭之内的孝悌品德扩展出去,放在国家的范围内,即可自然地上升为忠君爱国的行为。在《为政》篇中,孔子更明确地表示。“‘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即是说,孝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精神用在施政上面,即是参与政治。 可见。孔子接过了西周道德观念之中某些原则,以孝、忠做为道德说教,引导人们的行为朝向巩固家庭和稳定社会的目标努力。 然而,孔子并未到此为止,他继续向前迈进,越过统治阶级宗法道德的领域,在更深的层次上,发掘“孝道”的最后来源。《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仍然记得,西周时代孝的基本涵意即是俸养父母。孔子认为,如果只用子女俸养父母做为孝顺的唯一标准,那么,许多动物都可以做到。因此,只是俸养父母并不能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那么,人与动物之间对父母态度的区别究竟何在呢?孔子主张,是尊敬。子女不但要俸养父母,更重要的是需要尊敬父母。即是说,尊敬父母才是为孝,才是为人的最终标准。尊敬是发自内心的,是来自内心的真实感情。

内容概要

邓思平(1949~),生于澳门,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高级技术顾问。著有《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历史演变》等。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第一节 道德的分类 第二节 道德的起源及实行 第一章 孔子道德观的产生 第一节 商周天命道德观的内容 第二节 孔子道德观的出现 第二章 孔子道德观的内部经验来源 第一节 爱亲的本质 第二节 爱亲向爱人的过渡 第三节 人格同等和对等原则 第四节 先行一步与道德理性 第三章 孔子道德观的外部经验来源 第一节 孔子的学习内容 第二节 孔子的学习方法 第四章 孔子道德观的实施与社会条件 第一节 春秋时代社会条件的具备 第二节 秦汉之后社会环境的变化 第五章 孔子道德观演变的两种路向 第一节 孟子先验道德观的发端和发展 第二节 荀子及后对经验道德观的承继和传扬 第六章 孔子道德观的当代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历史演变》编辑推荐:孔子道德观无论是从立论前提、建构依据和达至目标等方面,还是从环境条件对道德实行的限制作用来看,均基本符合经验主义道德观的特点与要求。因此,孔子的道德思想就是经验主义类型的道德观在中国伦理史上的最初体现。

作者简介

《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历史演变》包括导论、孔子道德观的产生、孔子道德观的内部经验来源、孔子道德观的外部经验来源、孔子道德观的实施与社会条件、孔子道德观演变的两种思路等内容。

图书封面


 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历史演变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