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道教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1
ISBN:9787214041371
作者:卿希泰,唐大潮
页数:512页

《道教史》的笔记-道教史 - 道教史

起源
庄子修道方法,守一,断绝欲望;坐忘,心斋坐忘。
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谴告,还是神仙方术的鼓吹者。《春秋繁露》除以五行说附会,还创造了求雨、止雨的仪式。儒生方士开始合流,一直到前后汉交替开始称为道士。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桓帝正式诞生。
刘秀依靠谶纬统治,但并不能化解阶级矛盾和斗争。
道家以道为规律根源,道教以道为神秘,灵而有信。道教将道人格化,将老子看做道的化身。
受《易》变革的思想,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汉魏晋南北朝
汉武帝时期神仙被赋予直接参与社会政治。
张陵东汉顺帝于西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张鲁嗣教后传播壮大,并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后张鲁降曹,大量道众北迁至中原。
太平道为张角于东汉灵帝创立,聚徒讹言,黄巾起义,遭受镇压销声匿迹。
魏时朝廷开始镇压并有意招有道之士,避免道士欺众惑民,此时一众道皆以为人治病灵验而起。晋时统治者扶持部分教徒,开始卷入内部争夺政治权利斗争,以巩固统治者地位,同时道教开始为大族信奉世传。
晋时江苏葛洪大量著述,同时贡献于医药,为上层士族道教理论奠基人。主张内修外养积善立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视民间道教为异端力主镇压,鼓吹服食金丹成仙,至此开始注重个人长生。主张道高于儒,但殊途同归,可相互补充调和(他原想成为儒者),外儒内道。主张入世,为士族统治需要。东晋上清派,司马对江南士族始终抱有戒心,所以政治上不得意便以老庄思想为精神寄托。
北魏太武帝以寇谦之为国师,进行废佛,起因于佛寺发现大量兵器(实际是阻碍实行儒政),太子上书止废。
北齐时佛道教人数以对财政造成影响,相比之下下令限制道教,到北周辩会废佛,同时废除道教(还俗,财散臣子,庙赐王公)。
道教教规经寇谦之、陆修静后基本定型,茅山道士陶弘景(为梁武帝宠,依陶定梁)建立神仙谱系、修道史、发展理论主张形神双修、创茅山宗(教派,理论融合的开始)。
隋唐五代北宋朝
隋以崇信佛教为主,对道教也有隆遇之恩。开皇为一劫之始,表示又一个新纪元的到来。
唐李渊时派道士至高丽宣讲老子,睿宗、玄宗时司马承祯吸收儒家正心诚意以及佛教止观禅定提出安心坐忘,并分七阶次: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
五代十国(907年朱温取代李唐建立后梁)后周柴荣都大力推崇道教抑制佛教甚至采取毁坏的强制手段(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北周武帝、唐武帝)。
北宋各朝都投入了较多精力和财力,修宫造像。
南宋金元代道教
南宋为求神佑大量认命宫观使,南宋道派以巫术为思想渊源。
金人出现全真道,创教人王重阳为陕西咸阳人,合一三教、全精全气算神、苦己利人,至元全胜。成吉思汗征西时召见丘处机,并得到信任,成功进谏东归,全真教得以全面发展。到尹志平嗣教仍然获得支持,在他为蒙古统治者安定后方,消除社会隐患(安抚)。李志常对佛教长老福裕提出的侵占寺院不置可否,全真教发展戛然而止,对佛教的批驳毫无招架,一再受创。
明代道教
明朱元璋撰有三教论(首儒),明世宗好青词、信方术、封道号远在徽宗之上。明初实行的宠抑双重政策,从英、代两朝起逐渐破坏,到宪宗、世宗当政期间,道士把持朝纲。全真教唯修一己不能满足王纲(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再就是起源于北与元统密切。全真道中得优遇者唯有张三丰,明中叶道教在上层日趋衰落,王阳明援道入儒,又开始活跃于民间,出现大量道教题材神魔小说戏曲。
清代民国道教
清入关接受佛教,对道教抑制不断加强。康熙明确规定巫道惑民心者处死,又大加封赐首领。雍正相对重道,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宗教,道教发展趋停,并逐渐变相。
自袁世凯复辟封证一道后,道教再无封建特权,天师称号也只遵循惯例,并效仿西方教会组织。陈撄宁撰稿出刊,提出仙学理论(重实),重研究、实践、积极、自力、团结、创造、生前、实验、长存、超脱。
当代道教
1966年文革,极左将宗教划为四旧之首,1989年恢复传戒,1990年道教学院成立。港澳台教派不同,但一直传立良好。
附录
道教所崇三清(元始、灵宝、道德天尊)初见于六朝。
以周敦颐为创始的理学能研究融合佛道思想以立新,直至入明后色彩加重,吴与弼开心学至王阳明集大成。


 道教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