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佛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季羡林谈佛

出版社:当代中国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801705402
作者:季羡林
页数:217页

章节摘录

  为了求得生存,初期的译经大师,如安世高、康僧会之流,都乞灵于咒法神通之力,以求得震动人主和人民的视听,一直到晋代的佛图澄(公元310年至洛阳)还借此为弘教手段。不管这些和尚自己是否相信这一套神通咒法,反正他们不能不这样做。《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中多次提到佛图澄的神异,说得活龙活现,神乎其神。“(石勒)召澄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正可以道术为征。因而言曰:‘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证。’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从这一个小例子中可见一斑。  从三国开始一直到魏晋时代,佛教又附属于玄学。玄学是儒家封建伦理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在当时是为门阀土族地主阶级服务的。佛教依附上玄学,不但有能力存在下去,而且还能得到发展。玄学讲什么《周易》、《老》、《庄》,讲什么道。有人就用这个道同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相比附,牵强附会当然难免。然而佛教教义却因而得到承认与发展。  从佛教本身的教义的输入和发展来看,最初传到中国来的是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和禅定。这同佛教在印度本土发展的历史是相适应的。在印度是先有小乘,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才开始有大乘思想的萌芽。又到了公元后1世纪,中观派的理论,所谓空宗(创始者为龙树)才开始产生。佛教小乘有些部派多少还有一点唯物主义的因素。大乘佛教则完全继承了奥义书的唯心主义,只不过是使这种唯心主义更细致化,更系统化而已。最早的《四十二章经》是否是印度佛经的译本,还是个问题。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到中国来译经的安世高译出了三十余部经,主要是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和禅观的理论。  同安世高同时来洛阳译经的,以支娄迦谶为最有名。他译的经多半属于大乘中观派,所谓空宗的经典。比如《道行般若经》就属于这一宗。同时稍晚一点支谦译的《大明度经》就是同一部经。朱士行西行求法,求的也是大品般若,结果在大乘盛行的于阗得到梵文《放光般若经》。这就说明,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印度佛教大乘的中观派理论已经传人中国。但是,这种学说并没有立刻引起注意,当然更谈不到广泛流行。时隔一百五十多年,直到魏晋以后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引起注意。原因在哪里呢?这同我们谈到的佛教自附于玄学,是分不开的。当时的佛教理论家并没有完全忠实地按照印度空宗的理论去理解它,而是杂糅了魏晋玄学唯心主义的观点,也讲什么“以无为本”,与老庄相混淆。 晋代的高僧道安(公元312~385年),虽然曾说过,“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实际上却并没能脱出“格义”的框框。他的弟子很多都读儒书或老庄之书。  ……

内容概要

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书籍目录

释迦牟尼浮屠与佛再谈浮屠与佛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佛典中的“黑”与“白”《列子》与佛典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法显玄奘与《大唐西域记》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佛教的倒流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我和佛教研究后记

编辑推荐

《季羡林谈佛》系统收录了季先生研究佛教文化交流的成果。《季羡林谈佛》供佛教、文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季羡林谈佛》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

图书封面


 季羡林谈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一直很仰慕季老,国学大师,更仰慕的是他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品质。上了大学后,人生开始越来越迷茫,想要找到自己的路,或是信仰之路,无奈只是徒增苦闷。季老的谈佛,一如既往的充满着平静,起初以为是谈一些佛的教义,谈季老对佛教的理解,对佛家经典的讲解,对佛教本核的探索,可是开了第一篇,正如其他书友所谈,学术甚于谈。可是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一直以来一提到佛教就是烟气氤氲,浓妆艳彩,甚至包括现在还是这样吧。不得不承认,我内心的深处对于佛教有一种靠拢感,就像中国古代是能够带给我的平静一样。季老的谈佛,使我明白了以下几个问题1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2有宗与空宗3宗教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规律4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僧人:法显玄奘季老的书还让我觉察到了一点,佛教有思考有实践,而基督教好像一直在拿神来说事,不免有很多令人不信服的地方。佛教里有辩证法思想,有对人生的终极思考,有对世界有对宇宙的终极思考,相比较而言佛教很多可取的地方。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他构建的西方极乐世界以及一系列的神还是难以接受,只能说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更倾向于中国的老庄以及心学大家王阳明。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     季大师的这本书,最大的困扰在于,注释基本只是引文出处,看了还是不懂原文意思......原是本着学习佛法的心理来看这本书,谁知道季大师不是佛教信徒,只是对这个宗教非常有兴趣而已。所以传递的更多的信息,是佛教历史,以及这个宗教的一些特质。才知道,真正沉下心来做研究的学者,竟可以从一个字的读音追究到一件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原来这才真的叫做“做学问”,”斤斤计较“,细致得不得了。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原来我们只能算是“非文盲”,如此而已。很是纠结。季大师对佛教太过旁观,太理智,对逻辑的要求非常苛刻,让我对原本想要学习的这个宗教,也开始感到怀疑,进而纠结。也许从接触到了解一样事物,都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感到好奇,开始了解,怀疑,纠结,自我辩论,胜辩或败辨,胜辩了便有了一定程度的信服,然后继续了解,然后某一天开始新一轮的怀疑和纠结,如此反复。可是呢,佛教最珍贵的特质,是海纳百川。就算是无神论者,也能从佛学得到许多他想要的智慧。仅凭着这个特质,就能让我很坚定的去对这个宗教保持兴趣。书里面有一句话,是季大师对佛学的描述,大约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是因果的连结。乍读到这句,忽然觉得有种“四大皆空”的清明,似乎一切都是虚无。然而一分钟后,我又恢复六根不净的正常了,可惜可惜。
  •     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想起曾经在看过一篇描述北大生活的文章,其中提到北大图书馆的一角有一张属于季老的专属书桌,每天季老都会坐在桌前认真的阅读书籍。于是开始羡慕北大的学生可以这样零距离的靠近如此了不起的一个人。本以为书里描写是季老对佛学的理解,对禅的解释,看了第一篇文章,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闻了。说这是一本季老关于佛的学术文章的集锦,应该比较贴切吧。对于佛学爱好者,应该是爱不释手了,所以给了5颗星。可惜我的道行太浅,那些最有价值的学术观点,看的却不是很懂。不过到底是知道了吐火罗文的存在,于是更加佩服对此进行研究的季老。暂且不论他的学术造诣有多高,单说一个人能够研究如此特别的领域,首先就要耐得住寂寞,而这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是啊。最后摘录书后季老的一句话:“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觉得这本书我买错了,专业性太强了,前几篇还能看,但是越往后看的越迷糊,要想看懂就必须要懂得有一点佛教的基础,但肃然我不懂内容但是也能感觉出季老的文章写得很独到,都是一些新鲜的事物
  •     季老的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亲切又能从从学到东西
  •     或许……这一本书你看不懂…… 也许……这一本书你没兴趣…… 没事……就当是一次旅行……
  •     季老说:“正是由于自己知道了佛,才不信佛。”季老想告诉我们,宗教也是一种权术,僻如的话,很多,笮融沙门,玄奘的那兰陀土寺留学,印度的宗教传播,基督的传播……术罢了
  •     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为制造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
  •     纵横
  •     季老写的书,很有份量
  •     文科生+逻辑推理能力强,这样的组合在季老身上完美结合。文科生要有信心!
  •     不像是读书,有点是在读report的感觉。
  •     尊崇!
  •     太高深了,不评分了。。。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人的逻辑思维赞。
  •     在机场等候晚点的飞机买的书,厚厚一本近日才翻完。无关信仰,纯学术探讨。
  •     季老的这本谈佛终于读完了,虽然有些地方专业知识太强,只能看个一知半解,但是还是从客观角度对佛教的发展,流传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透过佛教,同时也看到了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发展……
  •     如果说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那么道教就像佛教的中国化。所以 虽然道教理论体系不如佛教健全,但是道教 的确更全面 也更亲近
  •     好难读懂.....
  •     大师之言,贵在体会
  •     语言学家讨论宗教,比宗教本身还要晦涩
  •     作为大师的学术著作的精粹,实在是堪称精品。作为一个对佛教没有从学术角度来了解过的读者,想要客观的了解佛教,我觉得此书是非常好的一本抛砖引玉式的读物。另外,季先生本身做学问为人的态度也跃然纸上,读罢也实在不能不为之感叹。大师之为大师,自当如是!
  •     扎实简单,看完不觉得累,作者牛逼。不谄媚,不喊叫。对待宗教能如此平静又不失犀利。大师。
  •     大家之风范,知识之广博,需多次阅读。
  •     季老先生真不愧是学术界巨擘!
  •     不适合入门,这本书的篇章结构和通篇文字,让我一直想起八股文。前面讲的是小乘佛教讲的是个人修行,到中国就变成了大乘佛教。佛学被引进中国以后,进行了如何的改造,才适应了中国的环境,并成为众信仰中最广为流传,流传至今的宗教。这道理说的对,一开始的佛教讲僧人是不干活的,整天念经。但是到中国,这不行,如果寺庙里的和尚都不干活,如何自给自足是个问题,更何况如何消除民众的不平衡心理。宗教是一门在适应人文环境后不断改进中前行的。所以宗教也是人为而编的。就像是在下一盘棋,前人走过的路是已下的棋,规规矩矩的放在棋盘上给你看,而你的未来也就是手中的执子,虽棋数变换无尽,这棋盘不乱,便心中不乱。你下的每一手棋,亦都在棋盘之中。
  •     善哉善哉
  •     替朋友买的,听说很不错
  •     想季老这种级别的人物在中国少之又少,他的文章朴实有文化的内涵,值得品味。
  •     后记写的妙,真正研究佛学的都不会有信仰
  •     季老的文字没有造作的痕迹,让人看了很舒服,很亲切,有种洗净铅华般的素简,他的文章尤其是学术型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往往能把很深奥\很玄妙的东西简单化,他能拨开云雾,直接把事实真相还原给读者,让人很明白.所以我非常喜欢他的书.
  •     我很高兴季老在生前完成了这部著作 虽然不是正统的佛学经典 但却让第一大佛教国家(印度佛教已经衰落)的老百姓了解什么是——佛
  •     是帮朋友买的,这套书纸质很棒,且厚实。季老文如其人,文风从容淡定。
  •     受益匪浅.敬重感谢.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读一读他老人家写的书.故乡明月以及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翻译国学也都非常好
  •     暂时不写
  •     以旁观者的角度解说佛教的发展史,不是以宗教思维来研究宗教
  •     季老,投胎没?
  •     内容不错,适合学术性质的佛教爱好者阅读
  •     对我来说太学术啦
  •     大师作品,细细品读。
  •     根据 谈人生 的都后感来看 肯定也不错的不过粗粗翻了翻 专业用语比较多 比较考功夫的会慢慢读的
  •     不愧为大师的著作,值得研究。
  •     藏书(一套)
  •     所思所想深刻,不愧是大师的思想
  •     学长的书写的非常棒!
  •     帮助人们更加了解佛教,信仰佛教
  •     书很好。就是太专业了,理解起来比较难,不过还是很喜欢的。
  •     实非谈佛
  •     很好的 书~
  •     应该是季羡林谈佛,当当的题目写成了季羡森,太不应该了。他的书都值得买,很有文化内蕴,看了心里开心。
  •     季老的书自不敢妄作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书正品。
  •     著作合集,有常识性错误,比如佛陀娶妻之类的。
  •     这书可以当降龙十巴掌来用
  •     不适合作为想了解佛教的初级读物啊,里面很多内容都需要对佛教历史有一定了解才能明白~
  •     : B948-53/2484-1
  •     本书从佛的起源说起,让我了解了许多平常不知道的知识
  •     大师谈佛要好好看看
  •     大师风范!有时人的思维很奇怪,内行人研究一辈子没看出来的,外行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可能就是俗话说的灯下黑吧。准备沿着这条线,读完这套十二本。
  •     书名严重误导。这其实是一本谤佛者的学术研究著作,读者若欲探究真正的佛学,可绕道别寻。
  •     季老这本书对佛学的见解可谓鞭辟入里,展示了季羡林作为一代佛学大师扎实的学术功底。把佛教的起源,释迦摩尼,大小乘,中国佛教宗派的发,禅宗的关键问题说得深入浅出。这是目前我读过的关于佛教方面写得最好的书了
  •     唯物科学的态度深入了解佛学源起发展,让读者能够立足现实并且怀着一颗客观科学态度对佛学历史进行了解,大师的书,学习即可。
  •     买的时候以为是本学佛的书,结果是本学术著作,季老这学问,佩服
  •     仿佛是在和大师对话,淡淡的文字中学习季老的生活态度。
  •     季羡林所有的书都值得珍藏 特别是这些包装也特别精细
  •     佛教研究
  •     书读完具体的记不起来了,现在大致回顾下,觉得还可以!
  •     大师谈佛,受益匪浅
  •     作者博古通今,旁征群引,显示了身后的功底。值得读。
  •     从科学的、严谨的、历史的、证据的、唯物的角度看谈佛的,有些是发表的学术论文,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佛的视角和权力,为此不一样的视角也值得收藏。
  •     季老的书应该好看,只是这书没封面,有些脏和灰。
  •     季老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悟佛理,但是这样也有好处,能够做个冷静的旁观者!
  •     比较客观实际。值得阅读。破除佛教这么多年中发展中的以讹传讹和神话教主之处。
  •     喜欢,甚是喜欢
  •     想了解佛教的人,一定先读读这本书。
  •     大师让我知道了真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评论里有明白的。 作者研究佛教不假,本质上很明显只是客观研究,绝非信仰。与某些学者相比(徒子徒孙之类的),他也没吃佛饭。 信徒或文青把他视作佛学大家,道德圣人来崇拜,也是有意思…… 你们看书啊
  •     跟着老先生一起明心见性!
  •     通过本书了解了佛教的来龙去脉,对佛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作为入门读物.
  •     本来想找个信仰的,但季先生这本书把佛教的边边角角尬滥的都拾抖出来给我看了,顿觉无味了。再换一种宗教看看吧
  •     看大师的书,我们变得渺小起来,读过才知道什么才叫博大精深!
  •     不愧是大家!这才是做学问的人!这才是真正有见解的书!
  •     本书和《风风雨雨一百年》的问题一样~~~因为都是论文的节选外加各个时期的文章参在一起,所以连贯性不够,没能让我由浅入深的读下去~~~尤其是季老论文节选的那些内容,这个……实在不是我这种水平的人读的,害我需要不停的百度~~~不过就算这样,也已经让我长了不少知识了~~
  •     从史料中谈佛,还原宗教本来面目,值得一读
  •     好书要慢慢看。。。
  •     内容不是很多,基本是一些客观描述,与期望有点偏差
  •     敬仰季羡林,所以买了一系列书,听老人讲讲东西的感觉受益匪浅,明志淡薄。
  •     一种很客观甚至抽离的立场。印象很深刻的是讲禅宗的盛行,因为它推广立地成佛。 而代价如此小就能达到成佛的最终目标,自然更appeal to the general mass,更容易为更多人接受。
  •     国学大师的著作哪有不看的道理,况且现在的我充满了想对佛有进一步的研究的狂热思想,哈哈!!
  •     从语言学上来研究佛教问题还是蛮有意思的
  •     恕我愚钝,大师仙风,高山仰止!
  •     学者不实修,只是拿佛法做研究,面对宝山不识宝
  •     书很好,内容深入浅出,但是对我还是深了点。太多专用名词,看的头昏脑胀。
  •     这是一部佛教学术作品,不适合老百姓看
  •     季羡林老先生谈佛,是一部学术专辑,谈论‘佛’,论证‘佛’。与佛教本身无关,
  •     一拿到书就退了
  •     一直喜欢看季羡林先生的书,总是能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讲解得特别清楚。值得收藏
  •     大家呀!与得东西就是不一样呢。我已收藏并阅读了季老的谈人生、谈佛、谈读书治学。收益匪浅!
  •     向大师致敬,现在很少有人可以专下心来一心只求一事。
  •     书还没看,找个时间看看
  •     一种沧桑的美感,一种岁月的积淀,一种厚重的感觉在我心里
  •     季老对学术严谨的态度真令人肃然起敬
  •     佛 不过是心只所向
  •     了解知识越多的人,越是谦卑平和,不卑不亢,有身姿。
  •     能让我们花小小的钱 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很开心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