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青年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宗教文化青年论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09719015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编
页数:223页

章节摘录

  “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在孔子看来,孝、悌和信,都是为了通向一个更高的目标“泛爱众”,其中的“泛”字,朱子释为“广也,众谓众人”;而《论语正义》释为“泛者,宽博之语;君子尊贤而容众或博爱众人”,直接将“泛爱众”解为博爱众人。《正义》的解释显然比朱子的解释更能表达孔子的意思,因为孔子在答樊迟问仁时回答的“爱人”,显然不是指爱某一类人或者某一群人,而是爱所有的人,其中人是泛指而非特指,与“泛爱众”的说法完全一致。《郭店楚简》经文说:“不爱不仁;爱父,其继爱人,仁也”,①所谓“不爱不仁”表明了爱是仁的本质规定。但是,爱绝不仅是爱亲,只有在爱父亲的基础上继续爱人,爱所有的人,才是真正的仁;如果只爱父亲,不由此提升到爱人的境地,则并不符合仁的定义,这是对于爱亲与爱人关系的更为明确的说明。孔子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包含着同样的意思,“兴于仁”乃是“笃于亲”的目的。孔子“杀身成仁”的教诲正是其博爱理想的确证。如果只是站在家庭血缘亲情的角度看,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舍生取义的行为不但毁伤父母所生的身体,而且置父母于老无所养的境地,是不孝之举,只有从博爱的角度才能真正理会“杀身成仁”的意义所在。

前言

  世界宗教在我们所经历的世纪之交、千纪之交空前活跃,并在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如何去认识、研究和理解世界宗教,这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国当代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氛围中,人们已体会到宗教的普遍存在,并开始关注宗教问题,关心宗教研究,将宗教的作用及影响与现实社会的生存及发展密切关联。不过,在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上,人们的见解和观点显然仍存有分歧,这给我们争取达到宗教审视之共识带来了种种困难,却也提醒并促使我们多层面、多角度地认识世界宗教的存在,观察其演变发展。  在对各种世界宗教的复杂体认中,大致有如下两种视角:  一是把宗教作为人类精神及社会生活的“常态”来看待,从世界宗教中体悟出人的社会性、人本性、文明性和超越性。对此,宗教研究者有诸多表述,反映出其对宗教所关涉的主体或客体、集体或个体、内心或外在的不同侧重。例如,奥托认为宗教是“与神圣的交往”,在此突出人对“神圣”或“神圣者”的信仰。缪勒也指出宗教是人“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即人的内心的本能、气质、人寻求超越的渴望。斯特伦把宗教理解为“使个人和社会经历一种终极的和动态的转变过程”,其所言“终极转变”即从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而彻底转变为体验到一种“最可信的和最深刻的终极实体”,由此在这种“构成生命的终极源泉”中确立自己的存在,使自己的精神变得充实和圆满。

书籍目录

历史研究篇  民国十三年《大乘正教宗谱》与闽赣边区罗祖教  清乾隆朝道教史事考订两则  清代湖南衡山县的僧官制度  清王朝的关帝崇拜及其向海外的辐射  浅谈蒙藏地区佛教活佛转世的由来  乌干达的土地制度变迁与宗教演变——兼评《土地上的责任:布干达王国的权力实践》  马魁麟与近代穆斯林的出版业  天国在此世——梵二会议下教会变革的一个侧面思想理论研究篇  性命双修语境下的“顿渐”问题  孔子人性论的三个向度  “理想”与“人文”的龃龉:试析20世纪比较宗教学与宗教史学之争  浅谈“辩证法”  刻舟求剑·黑猫白猫·爱屋及乌——中国当代宗教问题上的左中右视点实证研究篇  现代社会中国南传佛教之发展现状  当代北京基督教问题反思——关注未登记聚会点

作者简介

《宗教文化青年论坛(2010)》主要内容简介:近年来宗教学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呈现出“群星灿烂”、“群雄争鸣”的格局。与宗教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相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也涌现出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学者。学术传统需要传承,故多年来世界宗教研究所一直将“扶老携青”列为工作重点。在中国宗教学研究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学界的过程中,青年学者应当有所担当,扮演重要角色。为推动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青年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世界宗教研究所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青年论坛,所内青年研究人员积极响应,踊跃撰文。本次论文集,以第五届青年论坛发表的论文为主,亦包括一些历届论坛的论文。尝试以纵向的研究方法为组织脉络,打破学科各自为政的畛域,按照“历史研究篇”、“思想理论研究篇”和“实证研究篇”三种研究进路来编选论文。

图书封面


 宗教文化青年论坛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