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洞见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中庸》洞见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7
ISBN:9787010070537
作者:杜维明
页数:249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本  或许《中庸》读者所遇到的最为困难的问题在于它的表达方式。《中庸》同孔子的《论语》一样,所运用的语言不是辩论时使用的分析模式,而是警句格言的方式。《中庸》的整体规划貌似简单,从集中研究这种结构来开始形成我们的诠释性回应,是颇具诱惑力的。但是,《中庸》里的诸多陈述是一个复杂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结构包含着经过精密思维的许多层次。诚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庸》的上下文中摘录一个陈述,而依然不失其为一条可资引证的意味隽永的格言。其实,中国学者和西方汉学家一直把这部儒家经典著作视为格言集锦。然而,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在陈荣捷看来,“在儒家全部古典文献中,它或许是哲理性最强的”),它具有自己的完整性。事实上,仅从字面上读孤立的段落并不能使我们登堂入室,因为除非对这些警句格言的表达从其内在联系的角度予以理解,则误读的危险十分严重。因此,为了开始对《中庸》的讨论,以文本第1章为例,对《中庸》结构的运作方式进行细致研究,兴许是很有帮助的。第1章的全文如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第1节)    《中庸》开宗明义提出了三个定义性的陈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显然,这些陈述不是作为有待论证的新命题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些从《中庸》的观点看来是不证自明的命题提出来的。随后我们将探索这些论断的哲学意蕴;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庸》的立场在于:正是天命所赋予的人性界定了“道”是什么,而后者又界定了“教”应该是什么。在把“道”界定为人性的展现,并把“教”的特征界定为“道”的彰显之后,《中庸》继续说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从表达方式看,这两句话似乎和前面三句话不大相干;它们不是定义性的而是格言式的说法,旨在强调道与我们的日常生存的不可分离性。   ……

内容概要

  杜维明,哈佛大学中国历史与哲学教授,燕京学社社长,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成员,联合国推动文明对话杰出人士小组成员。长期致力于儒学第三期发展、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及现代精神的反思,第三代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代国际儒学界少数几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著作主要有《洞见》、《王阳明的青年时代》、《仁与修身》、《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道学政》等。

书籍目录

序英文版第二版前言英文版第一版序第一章  文本第二章  君子第三章  信赖社群第四章  道德形上学第五章  论儒学的宗教性注释人名、书名和部分术语中英文对照表索引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一: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含义附录二:中文版译后记后记

编辑推荐

《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编辑推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庸'也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虽然是《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形上意蕴、最具理论系统和最见宗教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中国人人生智慧和哲学洞见的著作。

作者简介

《中庸·洞见》(中英文对照)便是当代著名新儒家代表杜维明先生的一部诠释国学元典《中庸》深层义理的著作,其紧紧围绕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即“君子”、“政”和“诚”,对蕴含在《中庸》中的种种洞见作了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解析和阐释,既可以看做是作者对《中庸》的“洞见”,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中庸》“洞见”的“洞见”;其思想之深邃、视野之开阔、气势之恢宏,在当代儒学研究中,是很少有能望其项背的。

图书封面


 《中庸》洞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对于传统儒家的理解需要现代的解读…所谓现代乃指杜先生这样学贯东西的洞见…从中读出的内容乃华夏复兴之基础…
  •     似乎英文比中文的读起来更畅通一是杜维明先生的英文出神入化,而翻译者要追循作者的本意自然是更费劲;二可能因为英文本身语义就更简单。杜维明先生说中庸很像一些警言绝句的集合,而这本书本身也有同样的特点,不是系统地介绍中庸,而更像是深入研究中庸的几个论文的集合。靠这本书来提高国学修养,可能略微单薄。但有意思的是,看这本书时,我们是以中国人的思维看中国人向外国人讲述中庸,思绪在东西方间穿梭,但并不混乱,反而受到更多启迪。这对我而言是这本书最突出和最有价值的地方。
  •     杜先生的书写的是不错的,至少在海外影响很大。可惜译者水平有限,而且缺乏常识,生生地把著名学者刘殿爵按照粤语发音译成了”D.C.劳"(D.C. Lau)人民出版社的牌子,看来也和中央编译局差不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者可以任由作者把蒋介石的常用英译Chiang Kai-shek翻译成”常凯申“,前者则可以把”命“的拉丁转写从"ming"搞成"rning"。杜先生近来很受官方青睐,此书能交由人民出版社发,可算是印证。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就象古藉的中英文对照,加上文本的学术格式化,中国人看,没有新意,外国人看,太浅。确实是‘洞见’,只能说是管窥,没有超越的视野。
  •     真是一本无意义的书啊
  •     整个读下来,还是觉得杜维明的《道学政》更加透彻一些。
  •     我不明白,作者有深厚的中文功底,也用中文写了不少书,干吗还要用英文来解读文言经典著作?然后又翻译成中文来阅读?难道是英文更能准确表达文言经典著作的意义?这样翻来覆去不知有何效果.英文原作里作者把"道"译成"Way",把"人道"译成Human... 阅读更多
  •     一本书废话。
  •     买一本看看,真正的学问,如钱钟书的《管锥编》都是以母语创作,老外因为喜欢翻译成外语;而当代一些所谓的新儒家,都急不可耐地用英文创作,结果骗不了老外,在翻译成中文忽悠国人。
  •     一个是杜先生的英文比中文要写得更加有韵味,其次是内容太过冗长,同一个内容反反复复地,用不同的遣词造句(却不是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了很多遍…
  •     看之前最好能把《中庸》通读几遍。
  •     内容不必说,深入浅出,对儒家文化作了阐明。只是这样一篇论文还用双语,三分之一的注释居然也是中英对照,内容缩减下来也就是个小册子,这样42块未免有点坑爹。。。
  •     有的地方翻译的比较绕
  •     就其英文表述中国古代思想和翻译儒学经典的方面,似乎还没有其他作品能出其右,精炼准确的用词,层次分明的句式,深刻独到的见解,非常值得一读,而且大师的英文似乎能够更清楚的表达那些已经离我们很久远的文言经典。
  •     杜先生的大作,想必错不了。以后慢慢读。
  •     一生的思考指南!
  •     Three arena of ultimate self-transformation: the true self, fiduciary community and the transendental reality.
  •     第三代“新儒家”的重要著作。试图从“君子”、“政”、“诚”三个核心概念的新诠释出发,把《中庸》哲学化和宗教化。 新儒家第一代: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第二代(1950-1979):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霍韬晦、姚新中等。
  •     自己買了一本
  •     有点名不符实。
  •     有西学的底子解读起来更加畅快明白
  •     “《中庸》虽然是《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编辑是不是应该斟酌一下措辞……
  •     杜维明先生在本书中对《中庸》其实没有独到的见解,但是正是这种“述而不作”的精神引导着读者回归到“中庸”精神的本质,领悟到儒家思想的真谛和内涵。相比较现在那些类似于“心灵鸡汤”型的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本,杜维明先生只是以一位儒者的观念诠释了儒家经典的《中庸》。从学术上说,杜维明先生的书并非对文本字面的考据和解释,所以初读《中庸》或者刚刚接触儒家思想的人不适合读此书,应该说被儒家精神浸淫过一些岁月的人读这本书会产生共鸣,就像我读这本书时常常会有相见恨晚,忍不住想哭的冲动。再说一下这本著作的英文,杜维明先生本来是用英文写作的此书,这也无可厚非,先生常年居住在国外,主要是从事于第三代儒学的传播,用英文诠释儒家精神将这种精神信仰传授给西方人对于儒学的复兴来说是功在千秋的事情,而且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从英文的角度了解《中庸》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     要理解儒家,除了读四书五经,杜维明的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参考。此书解《中庸》,不拘泥又落实文本,如君子一节就十分精彩,可以说是我看到的对于君子最好的解释。
  •     英文和中文搭起来看很好
  •     其实用英文表达儒家思想才能让外国人和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