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学说内在理路探析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董仲舒学说内在理路探析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308055925
作者:张实龙
页数:236页

章节摘录

上篇 董学之“意”第一章 孔、孟之仁是董学之本董子学说博杂,上论天道,下议人事,还要阐释《春秋》公羊学。但是毫无疑问,他的致思路径是直接指向国家政治的。中华民族到了董子时代,出现了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政治局面,当时的思想家有责任来解决当时的政治理论问题。董子说:“心之所之谓意。”①政治哲学是董学之“意”,是董子心中所指向的目标。当然,董子谈论政治问题,与谈天论地、解释《春秋》纠结在一起。为了探析的方便,我们有必要将这三方面司题剥离开来,分别探讨。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董子的政治学说。董子在《春秋繁露•玉杯》中说:“《春秋》之论事,莫重乎志。”“志”即得做事者的用心。蔡沈在《书经集传序》中也说:“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考察一种政治学说,关键是要准确地拿捏其学说的用心。那么,董子政治学说的本来用心是什么呢?大凡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立论用心不外乎如下三种:或为天下人的福祉,或为当权者的私欲,或为个人的名利。研读董子的著作,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董子学说是从孔、孟之“仁”出发,是为了满足天下人的福祉。这里便有两个大问题需要我们解答:一是孔、孟之“仁”有哪些内容?二是何以见得董子学说是从孔、孟之“仁”出发?本章将用两节文字来回答这两个问题。第一节孔、孟之仁关于孔、孟之“仁”,现代学者的诠释各有侧重。冯友兰先生认为仁是真情实感,侯外庐先生主张仁是心理因素,萧萐父先生界定仁是自觉精神,李泽厚先生解释仁是实践理性……各位学者虽然都是依据相同的文本,但解释孔、孟之“仁”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以笔者的眼光看来,孔、孟之“仁”有三方面内涵:即恻隐之心、仁爱行为和仁德模式。

内容概要

张实龙,男,1964年生,安徽安庆人。父母都是标准的中国农民,幼年家境贫寒,17岁时开始工作,先后在家乡小学、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现为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1998年师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束景南先生,2001年获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于中国文化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孔子研究》、《浙江学刊》等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二十篇。主持或参与了2项宁波市规划课题和2项浙江省规划课题。

书籍目录

前言上篇 董学之“意”第一章 孔、孟之仁是董学之本第一节 孔、孟之仁第二节 孔、孟之仁是董学之本第二章 董子的仁学第一节 以仁安人第二节 以义正我第三节 必仁且智第三章 董子的“大一统”论第一节 “大一统”的来源和含义第二节 方法论上的“大一统”第三节 文化意义的“大一统”第四节 政治意义的“大一统”第四章 董子的教化理论第一节 儒家教化的含义第二节 教化是继天之所为第三节 董子的人性论第四节 董子的教化系统中篇 董学之“象”第五章 董子之“天”——生命大本之“象”第一节 对董子之“天”的两种看法第二节 “天”为生命大本之“象”自《周易》始第三节 生命是董氏之“天”的核心第四节 董子“天论”中两个有争议的命题第六章 阴阳五行之气是生命之天向下贯注之中介第一节 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第二节 阴阳、五行的流传第三节 董子“阴阳”、“五行”说之真意第七章 董子天象的文化成因第一节 殷周之“天命”第二节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自然知识第三节 汉人开放、阔大的心态下篇 董学之“言”第八章 董子阐释《春秋》的前理解第一节 《公羊传》与董子第二节 《春秋》的定位第三节 《春秋》的定性第九章 董氏《春秋》诠释学第一节 《春秋》之“意”第二节 《春秋》之“例”第三节 《春秋》之“辞”第四节 董子诠释《春秋》与生命体验结语附录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董仲舒学说内在理路探析》视角独特,新见叠出,在董学研究中自有其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董仲舒学说内在理路探析》是一本全新的董学研究著作。作者怀着对古人“假设的同情”的态度,从人之“本心”出发,以《周易》思维来观照董子学说,按“意”“象”“言”三方面来探析董学内在理路。作者认为:社会政治学是董学之“意”,它发自于“仁”,散为爱人之心和忧患意识,转为“仁以安人”、“义以正我”和“必仁且智”,最后落在政治“大一统”和礼乐教化之上。天论是董学之“象”,董氏之“天”是由“天地”、“阴阳”、“五行”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象征着生命大本,凝聚着董子全部的生命体验。《春秋》学是董学之“言”,它是董子立“象”达“意”的一个话头。董子通过体会《春秋》之“辞”,发挥《春秋》之“例”,从而把握《春秋》之“意”。

图书封面


 董仲舒学说内在理路探析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