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5
ISBN:9787303065004
作者:于雪棠

章节摘录

  《周易》和《诗经》中的原始与文明因子,基本上是同时并存,互不干扰的。虽然存在或隐或显的差异,但还看不出二者之间有什么冲突。汉赋不同,表现原始与文明的协调与碰撞,是其鲜明的特征。  所谓原始,在汉赋中表现为狩猎的野蛮性。以狩猎为主题的散体大赋,夸张地铺陈出大肆杀伐禽兽之后血淋淋的场景。司马相如《上林赋》写猎众深入险地,射获各种狡兽轻禽,仅仅被猎众气势惊怖而死的野兽,已是“佗佗籍籍,填阬满谷,揜平弥泽。”班固《西都赋》所写更加惊心动魄:“禽兽殄夷”,三军之杀获,“原野萧条,目极四裔。禽相镇厌,兽相枕藉。”杀气腾腾,死兽遍地,填满坑谷,弥平野泽,相互枕压,四望萧然。场面之残酷,简直令人不敢想像。对飞禽走兽如此杀伐殆尽,是原始野蛮的行为,不是文明的表征。  作者描写野蛮的狩猎,不是为了歌颂,而是为了批判。《上林赋》写在大肆捕猎之后,天子“芒然而思,似若有亡”,认为“此大奢侈”,“非所以为继嗣创业垂统也”,于是“解酒罢猎”。作者让天子用文明社会的理性精神来观照、反省自身原始野蛮的狩猎行为,而后遵循文明的观念指导行动。班固《东都赋》与《西都赋》是姊妹篇。《西都赋》写秦人西都宾以大举游猎为荣,夸耀天子狩猎时排场之大,杀获之多。《东都赋》借东都主人之口,用训诫的口吻,批评了西都宾自以为是的狩猎行为,盛赞了大汉狩猎时也“蹈德咏仁”的礼制,把狩猎行为纳入德、仁的文明轨道。张衡的《西京赋》与《东京赋》也是如此。他们都主张用文明的理性来协调、制约原始的狩猎行为。  汉赋以讽劝作为创作宗旨,在狩猎主题中表现得非常明确,原始野蛮是作者讽谏的对象;文明社会的理性精神,是作者劝勉的内容。

书籍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周易》的价值取向与上古文学主题的生成第一节 《周易》与上古文学狩猎主题一、原始与文明的交织二、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汇三、个体与群体的兼顾及冲突第二节 《周易》与上古文学安土重迁主题一、《周易》安土重迁主题二、《诗经》生命意识的觉醒三、儒道两家对安土重迁的超越第三节 《周易》与上古文学用舍行藏主题一、忧患意识与旷达的人生哲学二、旷达洒脱的艺术群像三、用舍行藏观念及艺术表现四、汉赋的伤时叹命与委运安命第四节 《周易》与《左传》的变革主题一、君臣关系的转变二、公室卑弱与个人命运三、持盈难久的多元形态四、兴衰之变的时限预言五、两种相反的转变契机六、巫术文本与文学形式七、变革的原因与时机.八、《易》理与变革者的命运第二章 《周易》的结构模式与上古文学的框架体制第一节 《周易》爻辞与三句体诗结构模式.一、叙事与抒情二、几种结构方式三、“三”的意义第二节 《周易坤》卦七爻与《庄子》内篇一、《庄子》内篇六段成章的结构模式二、《坤》卦与《庄子》内篇主旨的相通三、余论第三节 《周易》的占问与上古文学的问对体一、有关问对体的几种意见二、巫卜与问对体文本的产生三、《周易》与问对体结构模式四、《周易》与问对体的内在意蕴第四节 《周易》结构与战国秦汉散文的体制一、对卦式结构形态二、包举宇宙式结构三、序在书末的体例四、经传合编与论说文第三章 《周易》的典型意象与上古文学的艺术原型第一节 《周易》马龙原型与上古文学的相关意象一、《周易》马原型及相关事象二、《诗经》中的马意象三、战国秦汉作品中人与马龙的生命一体化第二节 《周易》羊牛意象与上古神话及文学表现一、作为神灵和图腾的羊牛形象二、《周易》中阳刚的象征三、牵羊事象与神羊断狱……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与中国上古文学》从主题、结构和原型意象三个方面考察了《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论析了《周易》的价值取向对上古文学某些主题的生成所起的作用,《周易》的编排体例对秦汉诗歌、散文的结构和体裁的影响,以及《周易》中的几种意象与上古文学相应艺术原型之间的深层联系及文化学意义。作者通过对《周易》的发掘,揭示出一系列隐含的文学现象和艺术倾向,对作品中蕴含的汉民族文化心理、人的精神与情感倾向以及生命哲学等重大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与中国上古文学》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原型范式的生成与确立,以及从上古到中古文学风格的转变都富有启示意义。

图书封面


 《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