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010087603
作者:李煌明
页数:284页

章节摘录

  以天人观之,“物”的境界是天人二分的,或蔽于物而不知人,或蔽于人而不知天,或得天而遗人;而“神”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知物,知人,知天,得天而未始遗人,得人而未始遗物。以体用观之,“物”的境界是体用二分的,或知其用而不知其体,或知其体而不知其用,或得其体而舍其用,或得其用而无其体;“神”的境界是体用合一的,有此体则自有其用,有此用则体在其中,即体即用,体用不离。  由上,“物”的境界与“神”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前者是对立二分境界,后者是浑融合一境界。其二,“物”、“神”境界的划分。 由于周敦颐所理解的“极高明”与“道中庸”二者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前后关系,是先立本而后达用,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对“物”与“神”境界的划分上具有独特之处。一方面,承认释、老同样具有“极高明”的思想,从而直接借用释、老二家的思想资源,而不是盲目地排斥释、老。就立本的心性修养过程而言,儒、释、道三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儒家与释、老又有明显区别:儒家并不止于“极高明”,在本立之后还须“道中庸”,所谓“本立而道生”,还须成人、成物。  按对立二分与浑融合一的标准,周敦颐所说的“物”与“神”似可这样划分:在整个“极高明”过程中都是属于“物”的境界,都是对立二分世界。唯有“道中庸”的过程才是“神”的境界。为什么说立本的“极高明”过程是对立二分境界呢?物是不思的,人则是思的,人从物中提升出来,人就不再是物,思就不是不思;贤就不是圣,人也不是天,思也不是无思。

书籍目录

绪论一、对象与任务二、态度与方法三、选材与结构第一章 “孔颜之乐”论的理论来源第一节 儒家经典与“孔颜之乐”论一、《论语》--“孔颜之乐”典故的来源二、《周易》--“孔颜之乐”的思维模式、人格理想与终极信仰三、《孟子》--“孔颜之乐”的心性修养论四、《礼记》--“孔颜之乐”的修养工夫、理想境界及礼乐关系第二节 佛、道思想与“孔颜之乐”论一、无为至乐与“孔颜之乐”二、成圣与成佛三、“圆融无碍”与“理一分殊”第二章 “孔颜之乐”论的兴起第一节 周敦颐与诚者之乐一、“无极而太极”的争议二、诚者之乐的理论基础:“自无极而为太极”三、诚者之乐四、“极高明”与“道中庸”五、“物”与“神”第二节 邵雍与中者之乐一、中者之乐的理论基础:“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二、中者之乐三、“观”与“忘”四、“时”与“宜”第三节 张载与孝者之乐一、孝者之乐的理论基础:“太虚即气”二、孝者之乐三、乐天与忧世四、“大我”与“无我”五、“弘大与谨敬”,“诚明与明诚”第三章 “孔颜之乐”论的发展第一节 程颢与仁者之乐一、仁者之乐的理论基础:天人本一二、仁者之乐三、“大我”与“无我”四、“极高明”与“道中庸”五、“习心”与“客气”第二节 朱熹与礼者之乐一、礼者之乐的理论基础:“理一分殊”二、“以道为乐”与“道中之乐”三、礼者之乐四、“实”与“虚”五、“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六、“命”与“乐”第四章 “孔颜之乐”论的转折第一节 陈献章与自然之乐一、自然之乐的理论基础:心理合一、自得即道二、自然之乐三、曾点气象与孟子工夫第二节 王守仁与本体之乐一、本体之乐的理论基础:心即理二、至善与无善,不动与无动三、乐是心之本体四、勉然与自然五、光景与真乐第五章 “孔颜之乐”论的流变第一节 王艮与安身之乐一、安身之乐的理论基础:天理即天然自有之理二、“天理”与“乐”的本体三、“良知”与“乐”的工夫四、“安身”与“乐”的核心第二节 罗汝芳与赤子之乐一、赤子之乐的理论基础:我心即天,天即我体二、“赤子”、“天心”与“乐”的本体和核心三、“天理”、“人欲”与“乐”的工夫四、“浑沦顺适”与“乐”的特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孔颜之乐"论的历史考察》内容简介:以体用观之,“物”的境界是体用二分的,或知其用而不知其体,或知其体而不知其用,或得其体而舍其用,或得其用而无其体;“神”的境界是体用合一的,有此体则自有其用,有此用则体在其中,即体即用,体用不离。

图书封面


 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