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朱熹研究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010071718
作者:束景南 著
页数:35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沋郎与韦斋  第一节 “武夷君”的降生  昂首云天的武夷山,像一尊南国雄狮,高踞在浑莽的八闽大地,不知沉默了几千万年。但至少在先秦时代,武夷君便同中原的黄帝一起受到同等的享祭,北方的泰山和南方的武夷山,似华夏文明长河中的两座有文化血缘亲和力的洪峰前后腾起。中原儒家文化的劲风不断南渐,到了两宋时代赋夷山竟也成了孕育理学文化的热土,诞生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文化“圣人”——大儒朱熹。  武夷山从崇安西南的白塔山隐隐发脉,飞度笔架山迤逦而来,当它横越过峰棠岭后,便如一匹不受控勒的烈马回旋腾嘶,来回跳挪,踢腾出方圆绵亘百余里的群山万谷,三十六峰丹山碧水,三十七岩翠屏玉岫,烟霞吞绵雾出没,磊磊落落,怪怪奇奇。那从三保山涓涓发源的九曲溪,从马月岩间泻出,直迎着武夷山敞开的怀抱奔涌而来,盘旋折为九曲,山挟水转,水绕山行,碧波荡漾,曲折东行。当它冲出了山前渡,先同奔腾的崇溪相合,然后同邵武溪、太史溪汇成一股巨流,最后又同北上的尤溪相遇,汇为波澜壮阔的闽江,滔滔从闽北大地褐色的胸膛上流过,奔涌人海。武夷山古老而又神奇,人们都传说武夷山上有仙灵,名叫武夷君,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那天,我夷君在幔亭峰顶上布彩屋,造幔亭,设宴接待乡人,在天空架起虹桥,接引一千乡人上山。满山仙音嘹亮,乡人宴罢下山,暴风雨忽然从天而降,虹桥断裂,桥板四散飞溅,直插入山峰的石罅中,回看山顶仙灵不见,一片岑寂。朱熹是相信武夷君的,因为《史记》上便记载西汉时派使者以干鱼祭祀武夷君。这个武夷君大概是远古时代居住闽北的古越人的部落首领,从那以后便有了武夷文化,朱熹推测说:“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干鱼……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然而秦汉以后,武夷君再也没有在幔亭峰出现过。武夷山经受历史风风雨雨的吹打,疮痍满目,它默默地期待着一个真正的“武夷君”的降生。  ……

前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土地广袤、疆域辽阔,不同区域间因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建构了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文化如同清溪山泉潺潺不息,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支撑着、引领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内容概要

束景南,1945年生,江苏丹阳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分配至扬州师院南通分院(今南通大学)中文系任教。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分配至苏州大学中文系仟教。曾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华文化研究所所

书籍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
序言
引论 朱熹:理学即人学
第一章 沈郎与韦斋
第一节 “武夷君”的降生
第二节 从尤溪到潭溪
第二章 在逃禅归儒的道路上
第一节 师事武夷三先生
第二节 从“谦开善”处来
第三节 泉南佛国的“杜鹃夜悟”
第三章 从李侗走向二程
第一节 从学延平李侗
第二节 在隆兴北伐与议和中
第三节 中和之路——走向程颐
第四章 寒泉著述
第一节 与湖湘派的论战
第二节 朱陆吕三会
第三节 丁酉年——四书集注体系的诞生
第五章 在南康军
第一节 “见儒者之效”
第二节 在赈荒救灾中
第三节 白鹿洞之会
第六章 浙东提举
第一节 辛丑延和奏事
第二节 六劾唐仲友
第三节 与浙学陆学的交流
第七章 武夷山中
第一节 武夷精舍
第二节 朱陈义利王霸之辨
第三节 同浙学与陆学的论战
第八章 不平静的戊申年
第一节 延和奏事
第二节 朱陆太极论战
第三节 戊申封事
第九章 己酉年——生平学问的第二次总结
第一节 先天学与太极学的统一
第二节 五经学体系的建构
第三节 “理一分殊”的四书学体系
第十章 漳州太守
第一节 南下临漳
第二节 正经界
第一节 南陬学术素王
第四节 考亭卜居
第十一章 入侍经筵
第一节 再度出山
第二节 长沙新政
第三节 经筵老儒
第四节 道学放臣
第十二章 庆元党禁
第一节 “吾道付沧洲”
第二节 禁锢"伪徒"
第三节 伪籍逆党
第十三章 生平学问的最后总结
第一节 一代文宗
第二节 “空同道士”
第三节 经学大师
尾声 最后的精神求索
附录 朱熹年谱
编后语

编辑推荐

  《朱熹研究》对朱熹生平、文学、学术思想等进行比较系统的讲述。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作者简介

《朱熹研究》中论述的朱熹的仁政爱民思想,应该说是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优秀的方面。然而他的对民施行“仁政”又是同他的对民施行封建三纲五常的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他的仁政爱民也没有超越儒家伦理理性的藩篱。他的正经界只是要丈量清查土地,均平赋税,并不敢触动土地的占有;他的整顿赋税也仅是要蠲除各种额外加增的无名苛赋,也不敢触动沉重的“正赋”,老百姓是不可能富起来的,这都可以看出他的仁政思想的软弱无力。“民”在他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没有独立自主性的受动体,正像他的“正君”思想只会培养一种“好皇帝”的文化心态一样,他的“仁政”思想也只能培养一种为民请命的“好官”的文化心态,一种“清官”意识:不是民主,而是为民作主,又成为一种抗御近代民主思潮传播的文化惰力。
我们看到,儒家伦理理性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是一种文化“润滑剂”,它无所不在,四处充溢,圆美流转地渗透,靠了它,他建构的静态文化系统才凝聚成为一个超稳定的惯性价值体系。而正是从这一文化视角去审视他的静态文化系统,可以具体而微地透视到整个儒家传统文化深刻的内在矛盾与危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意味着超越一元伦理理性的古老文化传统迎接一个多元理性时代的到来了。

图书封面


 朱熹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终于翻完了,其实对朱熹思想说得并不多,更像是生平传记,当背景资料还差不多,对陈亮和叶适倒是更感兴趣了。引论非常不赞成,完全用西方思路套朱熹思想,跟整本书也很违和。跟中国转向内在那本书正好能接上,往下又正好接上近代思维的挫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