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哲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知道点中国哲学

出版社:田小飞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02出版)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03939983
作者:田小飞
页数:274页

章节摘录

智慧的降临——夏商周时期 中国的第一位哲学家周公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有人尊奉他为奴隶社会的大圣人。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学说的主干,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周公被称为儒家传统的始祖。周公姓姬,名旦,又称“叔旦”,因以周地(今陕西岐山北)为其采邑,故又称“周公”。生年不可考,卒年约为公元前1095年。他是周朝的创立者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灭殷建国两年后逝世,他的儿子成王姬诵继位,因其年纪很小,故由叔叔周公辅助摄政。武王伐纣灭商后,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殷,令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监理他的国家。武王死后,管叔、蔡叔、霍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于是勾结武庚叛周。周公随之东征,“降辟三叔”,杀死了武庚。此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都。先后分封宋、卫、鲁、齐、燕等,封建七十一个小国,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地位。因此,可以说,周公是周朝的实际创立者。周公对成王的教导和辅佐是有效果的。成王执政后,能按照周公制定下来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在中原和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活动,使商业走向发达。成王执政三十七年,继位的康王执政二十六年,出现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景象,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周公为了周王朝的事业,用尽了毕生的精力。到了晚年,他回到受封的地方。后来得了病,临终前嘱咐说:“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到了晚年,还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后来的儒者也和孔子一样,把周公奉为古代最伟大的圣人。 阴阳五行说我国阴阳五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大禹时代。据说治水英雄大禹率先打破了“禅让制”,把王位交给儿子启。同姓诸侯有扈氏不服,起兵造反。启于是率大军亲征有扈氏的大本营甘(今陕西户县西),临战前召集六军将领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这段话见载于《尚书•甘誓》,历史学家们推测是公元前2196年。这里的“五行”,大致就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金、木、水、火、土五物;“三正”大致是与五行有关的正德、利用、厚生三政事。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又增加了“相生相胜”的哲学成分。五行说是讲宇宙构成的元素的,即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构成的。据《国语》记载,“和”与“同”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参合,能产生新的东西并能得到发展;后者是同一种元素相加,不能产生新物,也不会有所发展。所以要把土与金、木、水、火杂和起来,才能生成百物。这里的五行,突出了“土”的作用,既反映了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对五行并列观念的修正。至于阴阳,则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是古人在观察天文气象、时节变化的基础上萌发的。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与凋衰。他们认为在冬去春来之际,气从地下向上蒸发,万物便出苗生长;如果沉滞不能蒸发,农作物便不能茁壮成长。阴气的性质是沉滞下降的,阳气的性质是蒸发上升的,这阴阳二气若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周幽王时的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的失调来解释当时发生的地震现象,他认为阴阳二气的流转是有一定的秩序的,如果发生秩序紊乱的现象,阴阳二气就各失其位,就要发生地震。《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说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后来,古人对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概括,以阳代表天、日、昼、暑、刚、强、前、男等,以阴代表地、月、夜、寒、柔、弱、后、女等,认为两种势力相互对立和依赖,是事物固有的属性,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古人取名也要照顾到五行协调齐全。把阴阳与五行撮合在一起并加以神秘化的是战国末期的阴阳家,其代表人物为齐国人邹衍。他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用来附会王朝兴替和社会政治的嬗替。汉儒们出于政治需要,在将古代的神权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大规模地兴起造神运动,在原来的天地鬼神信仰中增补进新的内容。 八卦的“魅力”八卦是从《周易》中来的。《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经》,记录了六十四卦的卦象和周人卜筮的部分卦辞和爻辞;另一部分是所谓的《传》,记载后人对卦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对其作者,儒家学者编造出一套说法:伏羲画卦,即画出八卦的符号;文王重卦,即两卦相叠,衍出八八六十四卦;周公作爻辞,即每一卦有六爻,对六十四卦之三百八十四爻之每一爻作了解释辞;孔子作《十翼》,即作十篇说明文。《易经》就是从原始的八卦长期演化而来的。原始的卦由三爻组成,象征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八卦是八种自然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象征物。八卦每两卦上下重叠,排成六十四卦,叫做“重卦”。每卦有三个要素:象、数、辞。古人占卜就是根据卦的象、数、辞作出综合分析来推测吉凶祸福的。《易经》中的有关八卦的思想反映了古人高超的抽象思维能力。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讲到我国《易经》思想时曾说道:“中国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古代人崇拜什么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两种形式。自然崇拜包括对天上、地下各种自然对象的神化和崇拜,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在古代,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感和神秘感,认为自然现象和自然力有一种神秘力量在支配,就把它们奉为神灵,并且加以崇拜和祈祷。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对象极为广泛,包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河海山川、水火以及动植物类、男女生殖器等,主要都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不久,出现了将自然人格化和社会化的复杂现象,人们由自然崇拜的人格化发展到相信天帝和天命,初步建立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体系。鬼神崇拜首先来自对祖先的崇拜。古时的人死后,他的子孙非常想念他,夜里做梦都会梦见他,因而认为人在死后还有灵魂存在,并且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够行使神的职能和后代交流,所以子孙便以陪葬、祭祀等方式安慰先灵,祈求祖先保佑自己。除了对自己的祖先崇拜之外,古人还对原始部落、部落联盟和氏族共同体内的领袖、英雄、圣贤等进行祭祀和崇拜。人们相信地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及其结果,都是鬼神意志的体现,并且相信通过虔诚的方式祭拜和取悦神灵,就能影响神鬼的意志,从而对自己产生神秘的保佑作用。这样,原始的宗教文化和形式就产生了,并且形成中国上古社会的普遍信仰。殷商时代的统治阶级最崇尚鬼神,社会上下广泛兴起祭祀神灵之风。为了和神灵沟通,这时有了专营此业的巫祝。殷商卜文中,“巫”字像两手捧玉状,为事神之状。卜者替人占卜测吉凶,周代出现了占卜书《周易》。巫、祝、医、卜是古代社会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职业。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大知识分子”,后世道教庙宇之中管理香火者称为“庙祝”,这还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称谓。周继殷商而统治天下,把祭祀天地和崇敬祖先统一起来,成为“敬天尊祖”,规定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不是指西方的那个耶和华)。此时祭祀神鬼成为国家祀典,设置官员专门管理,并且形成了天神、地祇、人鬼的神鬼系统。《周礼》上说:“大仲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属于天神的有上帝,青、黄、赤、白、黑五帝及日、月、星、斗、风、云、雨、雷、电诸神;属于地祇的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之神;属于人鬼的主要有各姓的祖先及本民族崇拜的圣贤、忠烈之士。春秋以降,巫风依旧,尤其以荆楚地区为甚。汉初刘邦注意保存传统祭礼,增祀五帝,并下诏说:“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汉武帝即位之后,“尤敬鬼神之祀”,祠太一神于东南郊,遍祀五岳四渎之神。而道教的多神崇拜正是直接承袭这些神道巫风而逐渐兴起的,上述诸神也正是道教多神信仰的来源。许多神灵为道教所吸收,变成道教信奉的神祇。如上帝演化成为玉皇大帝、雷神演化成为雷声普化天尊、社神演化成为土地神等。其他如五岳大帝、四海龙王、门神、灶神等,最初都是民间信奉的神灵,后又转化成为道教之神。 盘古开天辟地整个宇宙从何处而来呢?西方《圣经》中有上帝造就万物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自己的万物由来传说。三国时吴国人徐整在《三五历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大意是说,天地没有分开的时候,就像一个鸡蛋,盘古就生在中间。经过一万八千年,这个像鸡蛋的东西破开了,清的阳气比较轻,就浮上去成了天;浊的阴气比较重,就沉下去凝结成地。盘古就在天地之间。盘古一天能变九次,比天地更加神通广大。天一日长高一丈,地一日加厚一丈,盘古一日也长高一丈。这样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长到最高处,地落到最深处,盘古也长到了头。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盘古开天地”说。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学者还曾就当时关于盘古的种种传说进行了概述,大意如下:从前,盘古死的时候,头颅化为山岳,双眼化为日月,血脂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秦汉间流传的说法是:盘古的头化为东岳,腹化为中岳,右臂化为北岳,脚则化为西岳。先儒的说法是:盘古的眼泪化为江河,气息化为风,声音化为雷,瞳孔化为了闪电……这个时期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更为神秘了。其实,就是今天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类似的神话传说仍然颇有影响。比如,在瑶族人的创世神话《盘古王开天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时上古天地不分,世界混沌,乾坤不正,无日月阴阳,不分黑白昼夜,是时无生。五彩云生下盘古圣皇,凿开天地,造阴阳,置人民。死后,左眼化作太阳,右眼化作月亮,岭山茅草是头发,深潭鱼鳖是心肝,牙齿化成金银宝,红血化成江水津,身肉化成瓦共土,身骨化成大石身,手足化成山树木,手儿脚化星辰。”类似这样的神话传说还流行在白族、壮族、苗族、侗族和彝族中间,足见盘古开天地传说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这个传说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万物宇宙由来的深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美女生太阳,太阳生万物《山海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奇书,书中保存了许多远古神话,其中包括天文方面的故事传说。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就有这样的记载:在遥远的东南海外,有一个羲和国,国中有一个异常美丽的女子叫羲和,她每天都在甘渊中洗太阳。太阳在经过夜晚之后就会被污染,经过羲和的洗涤,那被污染了的太阳在第二天升起的时候仍会通红如初。这个羲和实际上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太阳,并且让这十个太阳轮流在空中执勤,把光明与温暖送到人间。这十个太阳的出发地十分荒凉偏僻,那地方有座山,山上有棵扶桑树,树高三百里,但它的叶子却像芥子一般大小。树下有个深谷叫汤谷,这是太阳洗浴的地方。它们洗浴完了,就藏在树枝上擦摩身子。每天由最上边的那一个骑着鸟儿巡游天空,其他的便依次上登,准备出发……《山海经》中类似的神话故事相当之多,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所问之事,多与上述神话传说有关。例如:圆圆的天叠了九层,是谁做过量度?这么浩大的工程,谁能完成营造的任务?天的转轴安在哪里?边缘又放在何处?地上的八根擎天柱支在哪儿?为何东南低落?说天分成九块,它的边界怎样划分又怎样连属?天的角落弯曲处那么多,谁能数得清楚?天地在何处会合?为什么岁时日月多以十二划分?太阳和月亮依托在哪儿?星宿怎样列陈?太阳从汤谷升起,到蒙汜就寝,从天亮到夜晚,一共要走几多路程?月亮有何德何能,每月都死而复生?为了什么需要,它把一只白兔怀在腹中?这些神话和诗歌都以美妙的文学形式,描述了先民们关于天体的种种光怪陆离、富于想象的传说,但透过这些夸张的言辞,我们不难发现,这事实上都反映了先人对天体构成的追问。巨人林立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紫气东来相传周大夫尹喜研习天文历法,知前古而占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出任函谷关令。他登楼远望,但见东方雾气缭绕,缓缓西来,状若飞龙,惊奇道:“此乃紫气而生,将有运而至,必有圣人西行渡关。”乃斋戒。果然,数月之后,一代圣哲老子骑青牛前来。尹喜恳请他指点。老子见尹喜气质非凡,是可度之才,便为其留下五千余言《老子》上下篇:上篇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故唐代杜甫《秋兴》(其五)诗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古时常观天上云气,以预知吉凶征兆。后人便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六年),约卒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据记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过着隐居的生活。《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这部著作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深远,是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唐朝尊老子为圣祖玄元皇帝,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诏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玄元节。唐武宗继位后,又诏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为降圣节,休假一日。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答应,随即报请鲁国国君。鲁君批准他前行,并给了他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非常擅长乐理,教授孔子乐律、乐理;并且引领孔子观祭神的典礼,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孔子在这个地方逗留了几天后向老子辞行,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给了他一些赠言,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傲。孔子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孔子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意就是说,河水不分昼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到哪里啊。听到孔子说这些话,老子就说:“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过了一会,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你怎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孔子说:“水有什么德行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茅塞顿开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子说:“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回到鲁国以后,孔子的弟子都纷纷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前言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文系的一批学者编了一套"知道点"丛书,邀我写序。我对丛书的名称有点好奇,一问,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决定写了。原来,这套丛书里每一个标题,都以"知道点"开头,如《知道点中国历史》、《知道点中国文化》、《知道点世界文化》……,落脚点都显得宏大, 而着眼点却很谦虚,显出青年学者的俏皮。中外文化是万仞群峰,我们不应该畏其高峻而仓皇躲开,更不应该看了两眼而自以为已了如指掌。我们所能做的,是尊敬地在山脚下仰视,勤快地在山道口打听,简单说来,也就是:知道点。首先,不知道是可惜的。区区五尺之躯,不以文化群峰作为背景,只是一种无觉无明、平庸草琐的生理存在。人凭文化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沟通, 并通过文化证明自己是谁,对此,即使立化程度不高的人也有一种荣辱感。记得去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一次全国直播的青年艺术人才大奖比赛,比赛中有一项文史知识测试,结果出乎意料,几亿观众对这一部分的关注远远超过比赛的主体项目,各省观众对于自己省派出的选手在艺术技能上的落败并不在乎 ,却无法容忍他们居然答不出出那些文史知识的试题。由此可知,直到今天, 很多中国人还是习惯于在文化上寻求自身尊严的,这很不错。但是,紧接下来的问题是,又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沉溺,看似探人,实则是一种以文化名义制造的灭顶之灾。中国明清之后一直有一批名人以引诱别人沉溺来谋生,很不道德。网此,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划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这种做法用二种通俗用语来表述,就是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知道点”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标准。这就像线路的设定者一定比一般的逛山者更懂得山,缆索铺设者也一定比一般的游水者更熟识海。不仅更懂、更熟识,而且也更高人道精神,更有文化责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北大青年学者们编写这套"知道点"丛书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新世纪的公民不可能全然舍弃人类以前创造的文化历史背景,却又不能让以前的创造来阻断今天的创造,因此应该有更多的山路划定者和缆索铺设者。只有这样,壮丽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财产。余秋雨

内容概要

田小飞,北大青年学者,致力于中国文化史研究。 

书籍目录

智慧的降临
中国的第一位哲学家
阴阳五行说
八卦的“魅力”
古代人崇拜什么
盘古开天辟地
美女生太阳,太阳生万物
巨人林立 百家争鸣
紫气东来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道如何生万物
不出门就能认识天下
柔弱胜刚强
骨肉之情与自然之理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祸兮福之所倚
秦佚悼老子
百家争鸣
南华真人庄子
齐物论
逍遥游
无用与有用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养生与解牛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
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三为令尹不荣华
杞人应该忧天吗
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
鱼是否快乐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用的树与无用的雁
《庄子》中的成语
髑髅的快乐
“真人”的境界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知子莫若父
大盗与小盗
君子儒与小人儒
儒学可以称为“儒教”吗
儒家八派
儒学一二三
儒家的修炼方式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中国古代第一位教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立、不惑、知天命
应该如何学习
大同与小康
和同之辨
三纲五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要跟鬼神太亲近
仁者爱人
忠孝可以两全吗
拈花微笑
身体并非私有
国家富强三部曲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孟母三迁,断织劝学
严师出高徒
天人可以合一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人民是最宝贵的
如何称王
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取得上帝的信任
培养浩然之气
好人与坏人之分
谁是大丈夫
文王之囿
治国之道
千里马难遇伯乐
劳心与劳力
人性本善
止楚攻宋
墨子的“乌托邦”
怀才不遇的韩非子
“谬论”也可出名
兵家鼻祖姜子牙
兵圣孙武
田忌赛马
吴起兵法
伍子胥过昭关
就让孙膑那小子成名去吧
辩论中的哲学思维
歧路失羊可寻思
历尽沧桑的荀子
祸福兴衰不应该怨天
如何获得全面的认识
人性本恶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君舟民水
人定胜天
人生在世,难得休息
思想的角斗场
典籍中的鬼故事
司马谈论黄老统治术
曹参任相
汲黯治理东海
焚书坑儒
周公和王莽的忠与奸
纸上谈兵
张骞西域寻宝
谁来做皇帝
早熟的思想家贾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人的命运
天人感应
无神论斗士王充
龙种与杂种
圣人也是凡人
鬼神迷信为什么会存在
道教的“造神”历史
太上老君
西王母
道教的“创世纪”
道家的修炼方式
老子是如何被“神化”的
中国的“上帝”
天子的由来
烛火中的哲学
白虎观会议
龙蛇之叹
性三品
都是“天人感应”惹的祸
三年不窥园
人性有善有恶
一步一鬼
如何培养出“鸿儒”
道教是如何产生的
三清、四御、五老君
八仙过海
抱朴子的养生术
铁杵磨成针
武当传说
风流世纪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风流”的本质
桀骜不驯的嵇康
少年奇才,锋芒毕露
心远地自偏
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
阮籍的青白眼
“方外人”丧母不哭
同床异梦,知音难觅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只要你高兴,音乐都是欢快的
刑场上的琴声
范缜的神灭论
诗意生存
文学家、哲学家韩愈
“革命斗士”柳宗元
永州八愚
柳、刘的自然观
缘起而不真
因果报应
顿悟成佛
佛性本来清净,烦恼掩盖佛性
偶入佛门
慧能受钵
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
祥瑞
“宾客”刘禹锡
由苦入空
风动还是幡动
理学的天下
周敦颐与太极图
严于执法
关学创始人张载
民胞物与
理气论
心与性有什么关系
哥哥“英雄”,弟“好汉”
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大师朱熹
格物致知
山水诗书之乐
严师与高徒
“心学”始祖陆九渊
鹅湖之会
知行合一
王守仁格竹
羞羞答答认错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立志遍读天下书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王夫之的墓志铭
学道不分男女
宋明理学
心外无物
天理良心
林间路与林中树
九州生气恃风雷
五十一岁的进士魏源
中国,非变法不可
我自横刀向天笑
物竞天择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新三民主义
行易知难
现代新儒学

编辑推荐

《知道点中国哲学》是余秋雨作序,鼎立推荐中国人文素质必读书,是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呈现。介绍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文学内涵,点面结合,通俗易懂,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阴阳五行和八卦是如何问世的?百家争鸣是怎样的一种盛况?道教和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国第一位无神论者是谁?宋明理学的地位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呈现,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图书封面


 知道点中国哲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书不大好,但很便宜
  •     内容很浅 就是几百个字一个故事的感觉 不过看完后 就对哲学发展有了个大致了解 如果只是想稍微了解点哲学 这书还不错 但系统学习的话不可能
  •     在笼统了,还没有中国文学那么好,有些东西断章取义.
  •     书不错,虽说哲理肤浅点,但很多内容还是富有启示意义的,尤其对中国哲学了解不多又喜欢哲学的人很有裨益。
  •     这本书给予了我们年轻一代的需要的知识,另我们可以更了解我们的历史背景.
  •     有一些知识性,内容上介绍还比较全面,只是深刻性上还有待提高!!!
  •     太简单,太浅显了,有些内容不像在讲哲学,而是在讲通俗的小故事。虽说书名是知道点,但思想性强一点就更好了
  •     作为只卖七元多的书,就算物有所值吧。要想深入的了解再找其它书吧,本书体现了知道点的作用。
  •     导师的台湾朋友,不知道从哪里听说这书,非要买,应该写的不错吧。可惜他们又不会买。导师托我来买,我在卓越网很快就定下来了。卓越这个速度快让我在导师面前很拽了吧!!!呵呵自己看了下内容,内容全面,制作也比较精良,很值得收藏的~~~~~~~
  •     写得很好。近代的哲学思想写的过于简单!纸质质量不错!
  •     《知道点中国哲学》,一看到书名,立刻自以为是地猜度其内容应该是把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史上的若干知识或一些深奥哲学命题简化为一个个短小的知识点,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知识性强,是一本哲学知识(哲学史)的普及读本。谁知把书买到手后,才知道自己的自作多情,内容与书名大相径庭。不过看了此书,的确也只能知识“点”中国哲学,因为很多内容都是些与哲学无关的。花了不少时间,看完本书后,才(仅仅)知道了“点点”中国哲学后,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其实这本书正如封面所言:“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全是作者个人的一些读书所得。当然,这也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但与书名、与书名所传递给读者的感受完全是两码事。假如能换一个书名,就以“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类似的提法作为副标题什么的,就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个人读哲学、读史随笔的好书了。由于本书所言是作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各篇文章所成都散布于数十年间。有的文章前后间隔时间较长,不同的文章中出现了重复,或同一件事,前后提法却不一样,同一段引文,在不同的地方也不一样。可见编者在编此书时也着力不深。总之,一种感觉:浪费了一个好书名。当然,一不小心,也被这书名忽悠了一下。看来以后买书,也不能只看书名了。
  •     想了解中国哲学,这是一本好书,质量也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