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全2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论语大义-全2册

出版社:崔栢滔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10出版)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11710512
作者:崔栢滔
页数:104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篇名,《论语》全文共二十篇,一般在各篇首章首句中,择要选取两三个字作为篇名,这可以认为是每篇的命名原则。 引语,本书在每一篇的篇首,都有引语来引导读者对全篇的阅读。 《论语》每一篇的第一章,不仅产生全篇的篇名,其本身就有统领全篇的作用,本书对每篇的第一章都给予格外关注的同时,因情就势在此介绍该篇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知识。 本书对《论语》原文的每一章句均有详细解读,由原文、注释、释义、按语和大义阐微五个部分构成章句解读的核心架构。 原文,本书的原文部分,文字以朱熹《论语集注》为准;而具体章句划分在最大限度地尊重传统习惯的同时,则适当考虑到整体意群的需要和方便解读的原则而有适当的微调,这是由于《论语》全部篇章均有上下文的脉络联系,而不仅仅是语录集。 注释,本书的注释部分,从基本的字注音开始,对关键字、词、人物、事件都有解释,用以关注初学者以及中小学生,初学者可以有选择或者分阶段来阅读相关部分。 释义,本书的释义部分,最大限度地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原文的语境,以求把读者带到说话时的情境之中,通过这种使读者获得情景体验的方式,帮助读者体味原文意蕴,直达经文所表达的义理之中。之所以并没有完全采用直译,是因为同一句话由于不同的情境,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做,就避开了历代注疏者的聚讼之地。 按语,本书的按语部分,重在沟前搭后,点明章句旨意、篇章脉络以及前后文的联系,使归复整体,并不断提出话头,引发思考。按语与大义阐微两部分呈两仪而为阴阳,能够使义理的阐释解读更为完整入微。 大义阐微,本书的大义阐微部分,重在对《论语》经文中所蕴含的意蕴义理做深入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多层面打开解读的窗口,力图竭其两端而使读者心中能会得其中。为了保证《论语》本身的纯粹性,同时照顾更广泛层面的读者对《论语》的固有情感,这里使用的即是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和原理,又是现代人的话语体系,把艰深的传统语言转化在通俗的表述之中。 本书尽可能的收入历代贤者有价值的观点,作为《论语》解读的重要支持和补充,供读者参考。本书并没有把史料停留在故事的水平,而是把史料作为阐释学理的案例,借此来更深层次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指归说明现代人解读《论语》,仅仅突破文字障碍还远远不够,必要时须要突破时空障碍,回到《论语》的时代与思维中去,这就需要对《论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背景做深入的剖析介绍;最重要的,《论语》是孔门学问的教科书,观点的提出与学理的演绎严谨有序,脉络井然,自身具备严密的学问体系,解读《论语》,必须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才能进入到《论语》的学问体系之中,进而窥破孔门学问堂奥。这两点是本书用力最深、也最具特色的地方。 本书为什么是一百万字,是由于本书是应现代社会人心认知基础而作,只有这样的篇幅,才可以针对当世的人心基础完成了基本的课时,从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达成《论语》这本教科书的教学目的,完成身心修养的基本过程。换句话说,研读了这一百万字,读者可以初步体会《论语》的学问境界。方块文字具有文以观意、字以传神的独特魅力,由于使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写就,本书的读法,建议采用古人读书养性的方法,逐字逐句,字字句句从心过,字字句句化于心,用心体悟,滋润七尺之躯,而不仅仅为口耳三寸之间供应谈资听料,这样,通过阅读学习就完成了身心的修养而不只是知识的累积。 现代人并不缺少知识,更不缺少资讯,然而,如何处理知识讯息却是一种能力。至于完成身心修养的学问过程,知之者好像不多,行之者似乎更少,苟能一日对此有所用心,必然能够获得意外的收获! 由于孔门弟子在编撰《论语》的过程中融入了当时尚未遗失的六艺之一的乐理,二十篇乐章组成完美的《论语》,所以,读本书时,只需要放松身心,轻松的阅读,而不必如读其他现代书籍一样的刻意。数遍之后,章句就会像快乐的音符,随顺《论语》的文脉节奏韵律,尤钟磬之在耳,调养滋润身心。这本身就是一种调和气血、令心澄净的儒家修养功夫,完全可以调服现代的喧嚣与浮躁下失和的身心。

内容概要

  崔栢滔,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学的开拓者和传播者造诣渊源乎经术,学问出入于百家。栢滔先生致力于从管理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解决现代管理问题,帅先提出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学这一学科理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学术风格。目前研究领域:文明、文化与宗教;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研究;文化背景下组织机制建设与现代管理工具的应用;决策与战略思维;心学实验室等。  梧滔先生少时蒙诸明师栽培,泛滥于百家诸子之间,窥见中国传统文化门径,颇会禅门明心见性之旨,发明慧心,遂由此深入儒家经典,以《易经》为线索,整理先秦以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脉,会通原典精髓,略得圆通,而证会古圣妙心。  柜滔先生的学问思想以身心为旨归,究于天人之际,汇通三教精神,旁参西学精华,开拓性地构建出中国传统文化客观的现代认知体系。以往圣之绝学,显明天地之心,为现代人安生立命提供解决方案;将古人为政经世、举措致用之学,落实于现代人的生活日用与管理实践之中。这一体系,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完整的现代诠释,同时,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入当代管理科学的大门。  作为师者,梧滔先生能够占有历史的和世界的双重高度,倡导和创新支持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以培养开启世界新时代所需要的全新视野的新型人才为己任,注重扪叩入人本自具足的自性智慧之门,用传统文化精髓,按现代管理应用之门窍,教法娴熟,无论是“困”而求知者,还是希望“学”而知之者,都可以由启发而在身心共鸣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之乐!

书籍目录

序言
凡例
上编 内明
学而篇第一
孔门学问要津综览
设立仁为最高的精神目标,以学问的方式追求至道,创万世师表,开立学门,大批量地为社会培养人才,敦化社会风气,有志的君子因之而获得立身处世行道的理论依据和道义支持,这都是孔子的贡献,也是《论语》以学而开篇的宗旨。孔门学问的终极关怀在于发掘人内心的精神境界,建设人类共同理想的道德世界……
为政篇第二
为政以成德的人世宗旨
为政是孔门正己而正人的必要学问路径,为政的目的和结果,在于营造道德治化的环境,在成就个人道德的同时,使更多的人成就,而形成整体道德。为政讲的是学问的内容,为政并不是从政。孔学中的为政是修身的延续,而不是功利地以教人谋求政治地位和实现统治为目的……
八佾篇第三
礼乐人文以化成天下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级表现形式,礼是实现道义的方法和途径,乐是调和人心与道义使之统一致和、升华人生境界的方法和手段,礼乐文化使人类以文化的方式超越物质的束缚,展现出人性之美,使人进入到仁的境界之中……
里仁篇第四
人文境界的制高点
与天地并列三才的这个人,并不是后天欲念支撑的动物性的人,而是人先天具有、具备后天返还功能的仁的境界上的人,经过后天的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仁是仁者心灵的家园,回到家园的人,会在欲界之外,发现别有洞天……
公冶长篇第五
古今人物的学问短长
圣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化最本质的功能之一,在于塑造人物。这种塑造以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田为基础,有成就的圣贤与帝王将相,往往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人物,很多出自于普通人,而且,他们比任何人更加关注普通人……
雍也篇第六
直通上乘的路径和方法
笔者之所以把本章中诸如颜回、冉求、子夏等孔门大弟子直悟上乘的心法拨冗出来,透露“其心、其余”的重要学问信息,不只是为人们心目中“逃学小儿”形象的冉求和“小人儒”趋向的子夏正名,也是展示我孔门上乘学问的真实境界和实在稳妥的学问路径……
述而篇第七
孔门学问的志行标范
本篇继之以孔子之圣迹,从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展现一个达道者沐浴在大道之中应时而化的洒脱与自在,圣贤并不是如常人想象的那样超凡脱俗。
……
下篇 外应

编辑推荐

《论语大义(套装共2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论语大义(套装共2册)》由崔柏滔编著,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全面地理解《论语》原文语义以及原文章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论语》的学问体系。这就与以往有关《论语》的著作有了明显的不同。《论语大义(套装共2册)》建立在前人《论语》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故而力图最大限度地尊重前人的成果,但更尊重原文归趣而以人性天心为取裁。

图书封面


 论语大义-全2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3·22【原文】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2乎?”曰:“管氏有三归3,官事不摄4,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5,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6两君之好7有反坫8,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注释】 1. 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齐国人,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中的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45年死。2. 俭:孔学中的俭兼有检点和简朴之义,是对心理行为和生活作风的要求。3. 三归:古今对管仲的这三归有多种解读, 其一:古称女子出嫁叫归,古礼诸侯娶三姓女,管仲也娶三姓女,说管仲有三归是说明他超越自己的身份的越礼行为。其二:归,通馈。古礼天子四荐,诸侯三荐,桓公特许管仲家祭用三牲之献。其三:三归,藏货财的处所名。其四:三归是指三处采邑。其五:三归指经桓公同意将本应属公的市租收为己有。其六,管仲有三处府第。这些说法,有的是言其僭不知礼,有的是言其富,都有不检点、不俭约之处。4. 摄:兼任。 5. 树塞门:古礼,天子诸侯在门外立屏障性质的小墙,用来遮蔽视线,分别内外,而相当于后世的屏风、照壁等,这段小墙叫屏,古人也叫树。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另,树,树立;塞,遮蔽。6. 为(wèi):为了。7. 好(hào):友好、交好。8. 反坫(diàn):古代君主举行大型国宴招待别国国君的场所设置的用于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释义】孔子说:“管仲的才具器量发挥得还小呀!”有人说:“那么管仲称得上是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家,他每个家里管事的职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如果这样,那么管仲是知礼吧?”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塞门,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塞门。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土几,管仲宴宾的堂上也有那样的土几。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按语】“管仲之器小哉!”表达了孔子对管仲深深的惋惜之情!对于有才能的人,使用礼这样的工具,可以帮助他成就更大事功。本章以管仲为例,讲礼对于个人事功成就大小的作用。有才具的人懂礼义,善于借用礼义为工具,才可以成就大器之用,而不局限于小器之中。树塞门,在门外立屏障性质的用来遮蔽视线的小墙,把内外分开,后世发展为屏风、照壁等,古人也叫树,按照古礼,这是天子或诸侯才有的规格,身为大夫的管仲,家里也用这样的规制,很难说他知礼。坫,土筑的放器物的土台,后世改为木制,用朱漆涂饰,相当于矮脚几。宾客饮过敬酒之后返身把空酒爵放在坫上,在西阶上拜谢,主人于东阶上答拜,然后,宾客再从坫上取过酒爵,洗过之后,酌酒敬献主人,这一礼仪叫作酢。主人接过酒爵,喝过酒后,也把酒爵放在坫上,并在东阶上拜谢,宾客在西阶上答拜,然后主人再取爵,先自己饮,再酌宾客,这一礼仪叫作酬。这种反爵用的坫台,按照礼制,只有天子或诸侯间相会的时候才可以使用。如果君宴臣,只是把酒爵放置在两个竹筐之内,而且这两个竹筐只放置在堂下,不能放置在堂上。现在,管仲的身份只是大夫,可是,在他的堂上却设有反爵用的坫台,如此的作派,怎么能说他熟知礼义呢? 【大义阐微】程氏《集注》引苏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国,则其本深,其及者远,是谓大器。扬雄所谓‘大器犹规矩准绳’,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归反坫,桓公内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浅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复宗齐。”这才是真知灼见,真正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见解。本章借孔子评价管仲,从微观的个人角度,说明礼对于个人才具发挥的作用,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但是,孔子不忍别人称管仲不仁(14.17章),承认管仲的才能器具,然而,孔子惜乎管仲不知礼,致使他的才能发挥受到限制,其器小而不能成就更大的事功。如果管仲深识礼的功用,就自然自己能够安然地去走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能够以礼来引导齐桓公走内圣而外王之路;而不是寻求与桓公同流的方式,来取悦和取信于桓公,以求安身立业,这是管仲不识礼的条件下做出的无奈选择。管仲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与桓公一样,养成了很多坏的习气,终于影响到他,使他们不能够成就更大的事业,管仲死,桓公薨以后,事功也就随之而去,从这就可以看出管仲没有善用礼制作为工具。相比于周公辅佐成王建立礼制,奠定周家八百年的基业,管仲之器真是小呀!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和器重,以尊王壤夷为号召,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挽救了当时的危局,对文化传统的延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历史功绩,孔子是给予肯定的。然而,管仲没有能够行仁义于天下,如周公一样辅佐成王推行王道,孔学认为这完全是由于管仲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这里提出他两个重要的局限,第一不知俭,第二不知礼,这样就限制了他的才能,没有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孔子为他惋惜。深通《论语》大义,就会自然这样理解本章,进而理解本章在上下文中的重要地位,也才能够理解《论语》这一意群的真实韵味,而不再拘泥于字词的表面含义。本章历来聚讼颇多,很多先儒不能看到孔子对管仲那种深深的惋惜之情,仅从字面理解,认为这里仅仅是对管仲的批评,因而直接导致了不能把本章与十四篇中孔子对管仲评价相统一,甚至于直接相矛盾。这样的争论至此可以息矣!有志于立业立功者,在此处宜当仔细玩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