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
ISBN:9787214047656
作者:[美]倪德卫
页数:227页

内容概要

作者系哈佛大学博士,受业于杨联升、洪业先生,1948—1988年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哲学和古汉语。曾任美国东方学学会西部分会主席,对中国哲学及甲骨文研究精深,是二战后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四大汉学家之一。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背景与教育
第二章 中举
第三章 关于典籍的著述
第四章 书院教师
第五章 文与质
第六章 史与道
第七章 史家职业
第八章 历史撰述的形上学
第九章 最后的论战
第十章 迟来的赞誉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作为一部传记体的思想史写作,向我们呈示出个体的生存际遇与章学诚思想的具体展开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体的偶然遭际如何将章学诚带到一个又一个似乎与其本来志向无关的问题和工作面前,而他又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沉迷在对这些偶然的题材的思考当中,并最终从这些零碎的思考中通达出来,回归并丰富他的思想主题。 历史书写的方式与历史书写的品质,以及书籍分类系统与文章的品质之间的关系,作为两条彼此关联的思想主线,贯穿章学诚思考的始终。由此渐次展开的校雠文史之学,以及以“六经皆器”为核心的历史哲学,只有深入其思想整体的内在理路,才能获得充分而真切的理解。而这既是《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的着力点,同时也是它最具神彩的所在。

图书封面


 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纵观章学诚一生,实在不算是有天资的人,二十出头离家游学,一直北漂,住在西城区珠市口一个叫柳树井的地方,然后一直就跟朱筠那一帮京城学术圈子的朋友混,直至41岁才中了进士,没做过官,身为绍兴人,也没继承师爷这份本事。有生之年除却帮别人写点儿家谱墓志外,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编过几个县的县志,人生最辉煌的恐怕就是曾被毕沅提拔,领头编纂湖北通志,然而也没能编完。剩下的时光就是跟邵晋涵几个朋友来往讨论学术,正儿八经的著作一生大概都没出版过,就私底下自己黑人家戴震、袁枚、汪中的一些信件在朋友圈传抄转发有点儿小名气。终其一生,甚至还比不上他的得意门生史致光做到云贵总督厉害。就算不说事功,单看学问方面,他也并未有令人惊叹的治学经历,事实上,即使是他最为人称赞的经史领域,他也不过是在28岁才读到刘知几的《史通》,相比而言,我们大部分人这时候博士都毕业了。 然而,我不得不说,在清代学术人物中,章学诚无疑是当下最值得研究一番的人物。我想我们试着截取他的一个年龄来看看便能窥到端倪。 如果要在他学术上面找一个节点,那么29岁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我猜测在28岁那年,他应当翻过几遍二十一史并透彻的读完了《史通》,进而领悟到经史大意,由此立下著述的志愿。他自言:“尝以二十一家义例不纯,体要受舛,故欲便察其中利病得失,约为科律,作书数篇,讨论笔削大旨。”更关键的是,在这年,他从羡慕戴震而走向反思考据,比如他在《与正甫论文》中提到戴震“非不识学问之大体,徒矜考订而求博雅”,然而却攻驳太多。此外,他对史学的兴趣更浓了,所谓“史部之书,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习者然,其中利病得失,随口能举,举而辄当。” 但是,更重要的远不止于此,他29岁这年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在此之前,全祖望在他18岁那年去世,惠栋和江永这两位著名的汉学家则分别在他21和25岁那年去世。而在这年,还有另外一些人物,比如处于巅峰期的戴震(46岁)、王鸣盛(46岁)、赵翼(41岁),钱大昕(38岁)、毕沅(38岁),而这年,与他同龄的则有同样被民国学者发掘出的古史辨大师段玉裁(33岁)崔述(26岁)、王念孙(22岁)、还有他最鄙视的“文学家”汪中(22岁)。 虽然不是非常明显,但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全祖望这批学者逝世,也意味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告别了那个怀念故国的明遗民时代,而随着惠栋和江永的去世,也意味着戴震这种具有改革调适情结的考据学逐渐坐大。此外,史学领域的三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此时处于壮年,更值得玩味的是崔东壁也同时进行着古史的辨伪工作。尽管还有大批王念孙和段玉裁这类传统的考据学者,然而也不难窥见,整个学界在章学诚29岁前后已经逐渐完成更新换代,其气象已经不是雍正朝或乾隆初年那种悲愤或无奈,而是处于大雪初霁后的一种缓和的格局。换言之,这个时代倒有些像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还是有些忌惮,不过告别了各种六七十年代的批斗会议,学者反倒倾向于大胆的在私下批判政府,并且一部分人沉下来思考这个时代学术的发展趋势。 这么一来,章学诚倒有些重要了。一方面是因为其大量的书信与札记遗留为清儒少有,极便于我们在具体时空与行事中勾勒他思想的背景。又因学诚在中进士之后,广泛交游,倘若能参佐乾隆朝地方政治事件,也可以在清中期政治场域中深切理解其学术与同时代学人背道而驰之症结,由此逆察时代危机。另一方面,学诚治学的核心在于官师治教合一,这一口号既不如清初复国之文人质朴明晰,亦不如吴皖之学简平易直,相反,则呈现出承平时代下学问与政制的关系。倘若核以庆丰朝之现状,在狂热政治消退的和谐时期,一边日益凸显出今文经复兴的躁动,一边仍为万马齐喑的细微书斋学问,由此重新体察章学诚眼中的经史传统,对时局也不无裨益。 讨论至此,我们不妨来看看倪德卫这位美国人写的《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总体而言,这本书并不算是一本下硬功夫的书,甚至大部分主要是借用胡适和吴孝琳《年谱》所钩沉的材料并略加补充扩展而已。然而,正是这种闲散的年谱式研究,却另有一番价值,相比于那些仅从两本《通义》来讨论章学诚目录学、方志学等具体而微的研究者,美国汉学的手法提供了一条不同的视角,其跃出传统知识论的考察,而过多计较于人物关系与细节钩沉。而这恰恰却暗合了章学诚“治教合一”的本意。换言之,与其关注章学诚的“教法”,不如在其生平中理解其“教法”提出的原初语境,而实际上,这正是章学诚传授给我们的技艺。 正如作者在篇首征引的那句章学诚被人所忽略的话: “考次前人撰著,因为谱其生平时事,与其人之出处进退,而知其所以为言,是亦论世知人之学也。” 在全书的结尾与参考文献部分,作者仍向读者强调: “我在试图将他作为一个人来理解。” “在总体上,我觉得重读他的重要文章和书信会比通过现在众多别人的解释来猎寻给我带来更多的获益。” 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章学诚本人还是倪德卫,他们都深切领悟到研究学术史的一个关键点:即在历史的语境中考察哲人的意图、处境,在整全的网状的时空谱系中体察思辨性话语的含义。而这正区别于那些执守章句之徒,尤其是那些将文本从作者生活中隔离出来做考察的学者。事实上,章学诚的学术方法也正在于此,当他肆意地斥责戴东原、袁枚、汪中时,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训诂学还是辞章之学,正是无视政制流转而冥想式的哲学体悟。换言之,章学诚所做的,就是要用史家之“质”来救清中期之“文”。 然而回归到本书的写作中,我们仍能发现作者擅长的这种思想史研究法。 譬如对章学诚著名的《修志十议》文章,作者却能考虑到1763年章学诚与父亲在天门编纂地方志,由此而猜想章之所以强调地方政府中应维持一个档案部门以保存史料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这段时间内他们时常碰到所需文献的问题。又譬如作者将《言公》与《诗教》两篇文章放在1783年永平县一次政治变动中,在蔡薰被判死刑与当时章学诚的动向中提供了一种文本解读的写作场景。换言之,这均是按章学诚传授的方法,从“生平时事”,与“出处进退”思考学者的“所以为言”,也由此,作者体察到学诚的治教合一,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变衍,而章学诚对官师治教合一的核心观点事实上也与此一脉相承。就是要在文本放在原始的政治场域中加以诠释。 而这点反而让我想到这本著作的译者杨立华老师。 尽管只在第七届通识教育会议上听过杨老师两节课,不过我依旧能记得杨老师将自己的研究称为“唯物主义精神史”,所言唯物,我认为即是对史实的钩沉并以此来梳明解经的背景。譬如对于郭象注庄子一部分,他先用大量时间为学生梳理庄子之前魏晋之际曹魏内部与名士集团、魏晋选官制度与中央地方的行政关系、司马氏篡权后的礼教问题,并最终由虚无主义风潮展开思想的具体历史语境。事实上,具体的讲叙与其他大学的魏晋哲学课并无大的差异,而所差别者,恰恰就在这种思想史背景对学生的呈现。假若学生未能深切感触到时代对学术思想的冲击,则不免沦为耽空的名相纠缠而无宗主,等而下者,甚至难以区别不同注疏的差异所在与注疏者的意图所在,而意味不同注疏只是对“本体”的内证,而不知注疏背后所蕴含的政制视域与学者目的,最终不免误以为传统学问即为饾饤之学。恰恰是这一差别,其实正是决定哲学研究深度所在。杨老师猜测郭象大小之辨的论述或为八王之乱所导致,这最终赓续上民国学者研究学问的道统,若能更深一步结合地缘,则更能上契陈先生《金明馆》的路数。 而实际上,倘若结合上述这些想法来看,我们便也不难理解为何倪德卫在全书的最后部分讨论章学诚究竟属于思辨历史哲学还是批判历史哲学的归属问题了,事实上,从表面看,章无疑是传统的史学家,他秉持着三代以后衰亡史的观念,然而不得不说,章学诚开启了分析历史哲学的大门,至少他的经史之学中治教合一的提法就预示着他将要探寻包含历史著述在内所有文献写作的意图缘由,而不得不说,这恰恰是自哲学院与史学院分道扬镳后我们已倍感陌生的东西了。作者:王晨光 武漢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國思想史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读来有隔阂,不过早年的美国学者已属不易。
  •     一部章学诚生平与学术史。作者想与其进行学术对话,但现代的思维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一个偏激、玄想和自负的灵魂。自负的背后是不是有些自卑,学术功力上的自卑,是否表现为思想上的执拗和偏激?
  •     不同的视角
  •     大四
  •     理论家看章学诚,在古典文献家里肯定算不了什么了
  •     该书更偏重于个体之发展,对章学诚之思想核心论述反不清晰。
  •     翻译一般,封底评语似张冠李戴。有些地方跟不上作者的思路,倒想仔细读读章氏的文本。
  •     对章学诚的生平、思想变迁、校雠学与史学研究观念等基本面获得初步了解,给我的感觉是,章氏的学术思想其实充满了内在矛盾,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较明显,不知这样的判断是否准确。这学期打算读《文史通义》,重点把握他的学术思想,并自行理解“六经皆史”的含义。
  •     个人的生存际遇与思想系统间的联系,历史书写的方式与历史书写的品质
  •     : B249.75/2221
  •     中规中矩。。
  •     倪德衛對章氏哲學家的定位預設影響了其分析的取徑,部分角落放大,部分被淡化。
  •     不署名,家,文与质,道(所以然),六经皆史,政治保守主义者vs.全盘西化者;刘歆;龚志珍,廖平
  •     了解章学诚必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