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ISBN:9787561743607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页数:288页

克里希那穆提的“真实存在”。

1,什么是道德?把你所扮演的角色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你就是有道德的。2,什么是真理?被重复的很多遍的语句就是真理,并非一定是正确的。3,为什么社会这么糟糕?无数的人组成了社会,人的问题才造成了社会的问题。所以,说到底社会这么糟糕不是社会的错误,而是你我的错误。4,什么是恐惧?恐惧不是害怕未知的事物,而是害怕失去已知的事物,就像你害怕死亡一样。5,什么是内省?内省不是在自己的思想中反省自己,而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观察”,“反省”你自己。这时,你不是你自己,你所观察到的是整个世界,而你的思想正在这个世界当中。6,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的思想当中反省自己?因为你的偏见会阻挡你发现自己,就像偏见阻挡了你对其他人的发现那样。7,为什么在内省时不能有立场?一旦有了立场,你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思想者,你的立场会阻挡你的发现。最重要的一句话,当你记住,实践,并忘记了这些语句的时候,你就发现了你的“真实存在”。

摘抄

也许你能找到满足感,但你一定无法找到快乐。快乐是派生物,是某个别东西的副产品。我们的困难是,我们是如此地没有耐心;我们想要进展,我们想要达到目标,所以我们既没有给自己时间也没有给自己机会研究和观察自己。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把自己交托给各种各样的活动:赚钱谋生,培养孩子;或者去承担各种不同的组织的某种责任使命;我们是如此地以各种不同方式使自己卷入社会,以至于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时间来自我反省、来观察和研究自己。如果个人仅仅hi社会的工具,那么社会就远比个人重要。如果那是真的,我们就必须放弃个性并为社会工作;我们的整个教育制度必须被彻底地潜伏,然后使个人变成一个被使用的工具,接着就是这个工具被破坏、被清除和被丢弃。但是如果社会是为个人而存在的,那社会的功能就不是使个人符合任何模式,而是要给他同情、使他对自由有强烈的渴望。

让我们重新界定自己的信仰

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是打算信上座部佛教的。但是通过如实地问自己的内心,我发现我想要信仰一种宗教,其实是想逃避,我不敢面对现实。但是现实总是血淋淋地摆在那,佛学虽然有很多地方,和现代科学的知识符合,但总有一些矛盾的地方,而我又怎么能明知是错的,还要去信呢?我执着于真实,我不信一切的神,我不愿屈下自己的膝。宗教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神。人有人的软弱,但人也有人的尊严。现在我看佛教,我是把佛教中一切神化的东西都去掉,那么它就和克氏所说的就相通了。比如西藏生死书中两个念头的间隙,就是解脱的契机,克氏也谈到了。上座部佛教中四念处的修行法也就是克氏所讲的修行法。大乘佛教所讲的破除语言观念的舒服,也就是克氏一直强调。这个世界的真理,我想就在这里了。之前我对上座部佛教赞叹时,我还经历过一段批判大乘佛教的时期。现在的我反而是心平气和,不再带着戾气去看佛教的部派之争。我们都是人,只要我们回归生活,用心生活,我们就能发现真实,就能觉悟。假如我们觉悟了,所谓戒律就不再是戒律,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活方式。我总是执着这又执着那,把自己用锁链锁住。要想真正的自由,就真得破除以前一切的偏见,重新审视一切。现在的我,不会去信仰任何的宗教,但我很可能去体验宗教生活,一切无可无不可。如果从佛教来看,或许我可以算是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了吧,但是我绝对会遵守戒律。假如人人都要达到克氏所说的境界,不知要到猴年马月呢,也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人间永远都会充满悲欢离合,永远那么多爱恨情仇,假如人人都觉悟,那么人间也就不存在了,那将会是一片黑暗的绝望。罪恶是必要的,不觉悟是必要的,残忍是必要的。这就是我们永远无法摆脱的原罪。

进行中……

这个版本较其它要更准确更明白的把原著的精神传达给读者,其目录的编辑方式也更便于我们对特定的问题寻求参考。内容仍然是Krishnamurti的演讲,范围涉及我们的种种困惑,我在其中我们得到启发和指导,他空灵的思想和不容寻常的哲学本身就演示了我们到底可以多么自由,随着他的思路,我们可以感觉到心灵可以到达从没有涉及的地方,驰骋和无畏就在头脑中四散开来。他告诉我们:得到自由只是瞬间的事,不必时间的折磨,不用知识的累积,人生的困惑往往是因追求自由而起,当我们发现我们是自由的,当我们发现所谓的追求是小猫追尾巴玩般搞笑的时候,困惑、寂寞、无助、恐惧……都只是心灵自己的游戏而已。

《最初与最终的自由》读后感之 直面自己,直面世界

人是一种太缺乏安全感的动物所以我们用某种信仰来安慰自己用努力以期成为期望的自己来安慰自己用认同于自己觉得更高端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来安慰自己我们无法接受现在的自己 所以我们下决心努力然后相信一切都会好的其实这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把目光聚焦于未来而忽视现在的行为如果我们永远只要未来 那么我们就没有未来我们觉得自己很弱 面对这个庞大的世界感觉力量不足于是我们认同宗教我们通过宗教信仰去靠近我们心中完美的佛祖亦或是上帝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度而亲身经历告诉我最好的生活永远不在未来过不好现在的人不用期盼未来曾经高三最绝望挣扎的时候期望大学觉得大学到处歌舞升平悠闲自在觉得只要熬过眼前什么都好了可是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到了大学只是把我心理上的缺点放大我接受不了失败我害怕平庸突然明白如果你自己内在不进步的话外在环境如何美丽你依然是不快乐的不快乐的人到哪里都不快乐而那种把目光聚焦于未来本质上说只不过是一种鸵鸟行为一头扎入对未来美好的幻想中 不敢直面现实这其实是一种内在的矛盾一种无法接受真正自己的心理上的矛盾聚焦于未来只是无法面对现在的自己的一种自我安慰读完克氏 我的观点是我们当然要不断进步 我们当然要有目标但是目标不能成为自我安慰的手段不能在感觉自己不够好时 对自己说只要我努力一切都会好的我们应该接纳所有的自己是的我就是交际能力不够是的我就是不够漂亮是的我就是头脑不够活跃思维不够发散全然接纳所有的缺点闭上眼睛感受我们的呼吸据我亲身经历似乎自然而言的就会有某种改变某种自内而外的改变和动力然后按部就班的一刻接着一刻地该干嘛干嘛没有沉迷于未来的幻想 有的只是当下的脚踏实地然后没有任何强迫自己的收获很多。

一本女孩子愿意读的哲学书

重镑推出这本哲学书。作者是印度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他说“人心若是没有自由的空间,就会因压抑和不忠于自己的真相。”我很喜欢。每次去精典都会翻几页,从来不愿意搬动家里那些大部头的哲学书,此刻愿意坐下来,认真的理解的去读一读这种书了。是我的灵魂感觉到了无依无靠的孤寂胆怯,还是我真的感觉到了我需要某种技能,某种手段,来让自己达到霍然-自在-泰然-自由?不知道,只是我发现我需要这个类别的知识了。只是我发现有一本我愿意读的哲学书了。

《最初与最终的自由》读后感之 冲出围城

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对佛教、对灵修类书籍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世界远非我们看到、我们认为的样子它一定有它的规律、有它神奇的地方觉得我们在生活中总会被自己的头脑、被许许多多的执念困住许多事情或许根本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你跟我讲你喜欢的男生 我愉快的应和你紧接着我低下头不再说话你惴惴不安 开始怀疑揣测我是不是也对那个男生万分中意然后烦躁、不安、在心里非议我其实也许我只是被眼前的数学题难住了 正在冥思苦想中。世界这么大,远超过我们所能感知的范围而我们却终日大脑不停转根据我们有限的所知去揣测无限的世界甚至幻想出一些莫须有的想法困住自己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由自己的头脑筑起的围城中思考 然后困住自己曾经读到过一个故事:我问一个西装革履年轻有为的男人是哪里人他答:我在北京上海香港都有房子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说某些人内心具有强烈的自卑感 因此他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武装自己但是我把它放在这篇文里是想说我们身上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我们一直被困在我们内心的思路里并不能全然的感知我们周围的人及世界总是想当然的猜测别人的意图 世界的样子然后据此做出我们的反应这样活着是不是有些太狭隘忘记从什么时候记住了克里希那穆提这个名字从图书馆偶见他就激动地借回了两本书翻开后感觉他像是把人及人类社会放在了360度无阴影的手术台上层层剖析感叹于他见识的透彻他说,头脑里装的是过去的产物而世界是常新的、是广博的而我们总是用过去的有限的思维来思考那些新的、未知的事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无法用头脑想出我们未知的事我们始终困于我们的经验、我们已知的一切克氏在整本书中一直强调觉知强调我们应该抛开经验一刻接着一刻地关注、观察当下全然的去体验眼下发生的一切这样我们才能逃离困住我们的头脑接受新的、平日里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然后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狭隘的思维找到真正内在、有灵性的自我虽然说克氏的有些想法还是有些唯心主义的感觉但是众所周知唯物主义也只是科学家、哲学家们的一个假设而已他似乎为我之前的困扰找到了一种解决思路不要整天被困在喋喋不休的头脑中出不来只是关照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 放空头脑不要判断、不要用你的经验去解释、不要用你脑海中的词语去描述灵感只在不经意间。

爱,是一切的答案

爱,是一切的答案。这本书里,这是我的最大收获。“不断追寻谦逊的人不可能拥有谦逊的美德;不断寻找真实的人永远没法看到真实。”那么是否“无我”的人才常常说“我”?……我不知道。。。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觉知自己。而并非意识层面的感知和自知,更不是自省。我们往往都在我们该如何的观念中矛盾着,而并非去试图了解并接受真实的我“是”如何。该如何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否定的角度,所以矛盾从一开始就产生着。就像作者在“论性”里写道的,“只要你在政治上、宗教上或其他方面是有野心的,不管你是以个人的名义还是以国家的名义、政党的名义或者你称为宗教的观念的名义,只要你以野心喂哺自我,在强调自我思想者,体验者——只要你存在这个自我膨胀的活动,你就会有性问题。一方面你正在制造、喂养、扩张你自己,而另一方面你在试图忘记自己,失去自己,哪怕片刻也好。这两者怎么能一起存在?你的生活是个矛盾,对“我”的强调和对“我”的忘却。”自由,在什么时候出现?思想是时间的结果,是经验的积累,于是就只能是片面的。即使你的经验是广泛的,但一旦你拿过去的经验看待今天的问题,就注定未来将是过去的延续。(这里所讨论的是意识层面而并非技术层面。)作者强调只有在观察者和观察之对象融为一体,思想者和思想不再分裂的时候,自由就出现了。那是一种什么状态?没有观念的行为。我们通常都在为该如何而去行为,这种建立在该如何之观念之上的行为其实并非真正的行动。“什么是行动?是做,活动。而建立在观念上的行动只是一种与行动相关的观念在继续”,那么何谓没有观念的行为?我在思索。在论孤独,论苦难和痛苦,中作者都提到,如果我们能够正视无论孤独还是苦难,觉知自己的每时每刻深陷其中的变化,孤独、苦难就不存在了。世界即关系。这点作者和尼采完全一致。并且作者坦诚不能了解关系,了解自己,就无法获得生活的意义,而只能肤浅的矛盾着。在论关系中,他谈到“爱是最难了解的东西之一,她不能通过理性的催促到来,她也不能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戒律制造出来。她是一种当所有自我活动都停止时的存在状态;但你如果只是压抑他们,逃避他们或者约束他们,他们是不会停止的。你必须在意识的所有层面上了解自我的活动。我们有过真的在爱而没有思想、没有动机的时候,但那些时刻太稀少了。因为他们难得,所以我们在记忆中执着于他们。这样就在活生生的现实和我们日常生存的活动之间制造了障碍。”所以,一切问题的答案都是爱。无观念的行动是什么?就是爱的行动。自由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在爱的时候。或者说自由和爱是同时出现的。我貌似明白了。PS:为何我总是感到一个人在战斗?无法生活在平和当中?我认为我在接受全部,孤独、苦难、欢乐……所有。一切的一切我都在接受,我没有逃避,没有试图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向别处,没有将欲望、野心从一个“不该”导向另一个“应该”。我承认自己还没有真正的达到作者所说的完全的“觉知”,我承认我还在寻找真实。但无论我终究能否找到,第一步总是了解我自己。不逃避,不虚伪,承认并接受如实的我,可为何你们却说我在逃避,却说我不能接受?那么如何才算是接受,如何才算不逃避?为何我总感到一个人在战斗?而我的伙伴都是像尼采、克里希那穆提这样的疯子?尼采是孤独的,我必须承认。他是有野心的,他是要“成为”的,他希望所有人都能理解他说的话,所以好像他站在了对立面上,他自己扛起孤独。而克里希那穆提告诫我“不成为”,如同老子所说的“无为”一样,又蕴藏着佛家的“业报”之说,强调体验强调自由的真正去爱,是不是能够真的如他所说,在人们的内心有一场彻底的革命呢?我仍旧在思索。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