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现象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声音与现象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9-08
ISBN:9787100032919
作者:[法]德里达
页数:134页

章节摘录

一方面,胡塞尔似乎武断而又急迫地压制了有关一般符号结构的问题。由于他主张一开始就彻底分离两种相异的符号,分离指号和表达,他并不问一般的符号是什么。他24在开始时就应该运用并承认:具有一种意义家园的一般符号的观念只能从一种本质那里获得到统一;它只能在自身中自我调节。而一般符号应该在经验的本质结构中,在对一种边缘域(horizon)的亲近中而被认识。为了在论争展开时理解“符号”这个词,我们应已经拥有先一领会与本质之间的一种关系,拥有一般符号的功能和基本结构。也仅仅是在这以后,我们将偶尔能够区分作为指号的符号和作为表达的符号,即使这两种符号并不是根据类和种的关系而被安排的。根据胡塞尔的区分本身(参见§13),人们能够说,一般符号范畴不是一种类,而是一种形式。一般符号是什么呢?由于几种原因,我们并不企图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是要说明:胡塞尔在什么意义上可能阐明这个问题。“任何符号都是某物的符号……”,为了某物,这是胡塞尔直接引出分裂的最初讲话:“但是,并不是任何符号都有一种意义,一种与符号一起被‘表达’的意义(Sinn)。这就设定:我们领悟到‘为……的存在’在‘在……位置上存在’的意义上的含义”;我们应该习惯理解这种替换和回溯的结构,为的是在这种结构中记述的和表达的回溯之间的相异性能够变得可以理解。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内容概要

【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主要著作有:《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言语和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散播》、《有限的内涵:ABC》、《署名活动的语境》、 类型的法则》等。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本文(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德里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当代思想巨擘、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于在法国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  1930年,德里达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犹太血统。青年时代的德里达求学于有"思想家的摇篮"之称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其后成为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20世纪中后期掀起巨大波澜,不仅使他成为欧美知识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也成为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其核心概念"解构"所向披靡,广泛渗透到艺术、社会科学、语言学、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建筑等领域。其著作超过40本,目前不少已经译成中文。德里达的理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开始介绍到我国,从文学批评领域逐渐拓展开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2001年9月德里达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香港进行了系列的访问和学术交流,这无疑将其在中国的影响推至高潮。  德里达强调文字的作用,主张以“原文字”取代言语的本体性地位。在形而上学传统中,“言语”优先于“文字”,并被“文字”所依赖,这一观点,被德里达指责为“形而上学言语中心主义”。通过将本体性观念的“问题化”、“分裂化”、“反稳定化”,即将之“解构”,“在场”的言语被消散了,被包含着“在场”的”不在场”取而代之。“解构”揭示某一本文内在包含的相互对立的“双重立案”,实现对“在场”形而上学的消解,他所提出的颠倒言语和文字的顺序的观点,暴露了语言永远运动的本质和语词的没有最终、超验中心的性质。德里达否定任何意义上的中心的存在,只有“活动”存在,存在不断被否定,中心不断转移,其空缺由不在场的共存填补。  德里达秉承解释学的观点,认为作品永远开放,读者的阅读也是创造过程,因此读者对本文的解读总是未完成的、不确定的。“分延”(la différance),指的就是这种差异的运动,“分延”不假设任何超本质的、圆满的存在;“分延”产生“自由游戏”,不依赖包括自身在内的任何原则;“分延”一词揭示了“能指”、“所指”的区分的任意性,动摇了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播撒”,是文字的固有能力,意味着潜在的不在场;“播撒”不断地、必然地瓦解本文,揭露本文的零乱、松散和重复,宣告本文的不完整。德里达还提出了本文与本文间的“互为本文性”,即构成本文的语言符号的意义,不仅在本文内通过与其他语言符号的对比突现,而且与其他本文中的其他符号关联、突现。作品没有明确界限,本文间相互播撒、消解。在人的问题上,德里达提出“人的终结”的观点,提出拒斥主体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提出人的自律性、社会性、历史性;提出对假定的意识的批判;反对传统人本主义的自由史观,驳斥知识和历史的进步;揭露了将哲学建立为“真正科学”的幻想的破灭,哲学与人将一起走向终结。  德里达关于意义本质的观点是怀疑论的、主观论的;他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后出现的问题和内部矛盾的揭露又是大胆的、深刻的、辩证的。  2004年10月8日夜,雅克·德里达间因胰腺癌在巴黎一家医院去世,享年74岁。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符号必诸种符号第二章 指号和还原第三章 作为自白的“意谓”第四章 “意谓”和再现第五章 符号与瞬间第六章 保持沉默的声音第七章 根源的补充

编辑推荐

《声音与现象》作者雅克·德里达通过对解释学的理论基础——胡塞尔现象学符号论的批判,开始了其对解释学的进攻,从而引发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意义的论战。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声音与书写的次序等问题,从而宣告了解构主义的兴起,因此,动摇了苦心营构的人文思想观念,激起了理论界经久不息的回响。本书对于人们了解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符号论等问题很有帮助。

作者简介

声音与现象: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符号问题导论,ISBN:9787100032919,作者:(法)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著;杜小真译

图书封面


 声音与现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Bedeutung被保留在口语表达和口头话语的理想意义的内容里,而Sinn则遍及整个思维对象的范围直至他的非表达的层次:我们一开始就承认人们称说的表达的可感一面,也可说肉体的一面和非可感的精神的一面的区分。——p22但是,把意义的逻辑性选择为主体的胡塞尔,已经认为能够在语法的一般先验中孤立出语法的逻辑先验,他坚决的介入指示(Zeigen)的一般结构的改革中:是回朔(Hinzeigen)而不是显示(Anzeigen)……有什么权利吧某物的本质统一推测为符号呢?胡塞尔是要以肢解显像(apparence)来使统一解体,他是要把统一还原为没有观念的言语性(verbalité)吗?……当人们责备他没有从对一般符号的“符号-存在”提出质疑开始时,难道不是过于急迫地要相信一个词的统一吗?更严重的是,在提出“什么是一般符号”这个问题时,人们就把符号的问题强加在本体的意向上面,人们宣称:要在一种本体论中给意义(signification)以地位,基本或局部的地位。这正是传统步骤所在。人们要把符号强加给真理,把语言强加给存在。说可能有一般符号的真理,难道不是在假设符号不是真理的可能性,符号并不构成真理,而只是赋予真理意义,只是重新制造真理,使之肉身化,然而使之有所标记或回朔真理吗?如果把符号看作一种意向运动的结构,那符号不久落入一般意义上的物(sache)的范畴,不就是一个人们将要对之提出问题的“在者”吗?——p29-30胡塞尔肯定“逻辑意义是一种表达”,他认为只有在陈述中才有理论的真理,他坚决涉足作为真理可能性的语言学表达问题,而并没有假设符号的本质统一,因而胡塞尔似乎推翻了传统步骤的意义,并且在意义的活动中关注在自身中并没有真理的东西……他越来越关心在意义中,在标记中制造而不是录制真理或理想性的东西……现象学的命运归根结底似乎在两种动机间被理解:一方面,现象学是朴素本体论的还原,是向意义与价值的结构的回归,是向着普通符号制造真理的回归;同时,由于另一种必然性没有简单地与这个过程并列,这种必然性也就证明了古典形而上学的在场,并且标志着现象学对于古典本体论的依附。——p31如果连接指号和表达的交错关系(verflechtung)原则上讲是绝对不可还原的、错综复杂的,如果记述并不作为依附而被补充到表达之中,而是寓于表达的本质中的话,胡塞尔的全部理论——特别是《逻辑研究》之外的著作——就会受到威胁。——p33但是,他人的经验的主体一面,他的意识,他特别赋予他的符号以意义的活动,对我并不想对他自己那样是直接地和原始地在场,反之亦然。……听着感知到说者把某些心理体验外在化;但是听着并没有亲身体验他们,他对这些体验没有任何内在感知……在场的概念是这种证明的关键。如果说,交流或表现具有表述的本质,那是因为他人的体验的在场拒绝我们的原始直观。每当所指的直接而完全的在场被回避了,能指就属于表述的本性(所以人们有些随便地译作manifestation)。……纯粹的表达性是一种“意谓”的纯粹主动意向,这个意谓是一个内容(Bedeutung)将要在场的话语赋予生命力。——p48-50在真实的交流中,存在着的符号指示那些间接的其他存在者;而在独白中,当表达是完满的时候,非存在的符号指出哪些理想的所指,因此他们是非存在的但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面对直观在场。——p54-55胡塞尔求助两种论证:1,在内心话语中,我与自己毫无交流,我对自己毫无所指。这只能是一种再现和一种想象。2,独白中,自我对自我的交流是不能发生的,因为他没有意义;他之所以没有意义,是因为他没有目的性,他在此时此刻面对的是主体在场。……胡塞尔于是对语言进行了实在和再现的区别,在真正的交流和“被再现”的交流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存在着一种单纯的外在性。再者,为了进入作为纯粹再现的内部话语,应该通过幻想:胡塞尔定义为中性化再现的想象的再现。——p60-62。人们能否对语言运用这种区分的体系?首先应该确定在交流中,在所谓语言的真实实践中,再现从根本上讲不是构成的,他只是偶然在话语实践中发生的一种事故……正是胡塞尔本人向我们提供了反其道而思考的手段。实际上,当我真正地使用词的时候,不管我是否在交流结束时使用词,我应在游戏开始是在重复的结构中使用,而这种重复的因素只能是再现的。如果一个事件就是不可替代的、不可逆转的经验统一性的话,哪一个符号就永远不是一个事件。一个只发生一次的符号就不是符号(Einmal ist Keinmal)……他只有当一种形式同一性得以重复并且承认他时,才能作为符号和一般语言进行活动。这种同一性必然是理想的,它必然引出一种再现:比如想象(Vorstellung)。……想象任何一般的符号都包含着他们(再现?)。另一方面,特别是当人们承认话语基本上是属于再现的范围,真实话语和再现话语的区别就令人怀疑了,不论话语是纯粹表达的还是介入到一种交流中的,由于一般符号原始重复的结构,真正的语言完全有机会和想象的话语一样成为想象的,反之亦然。——p62-64这种理想性只是同一个恒常性的名称和他的重复的可能性,这种理想型并不存在于世,也不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完全取决于重复活动的可能性。……这种作为理想性存在的规定,以荒谬的形式和作为在场存在的规定混淆起来。这不仅因为纯粹理想总是一个理想的“对象”,他总是面对重复活动、面对身为在场的形式想象而在场;还因为只有从一种活生生的现在出发、从目前出发作为原点而被规定的时间性才能保证理想型的纯洁性……它首先意味着确实性,意味着任何经历(Erlebnis)的普遍形式,任何生活的普遍形式过去、将来永远都是现在……就是使我知道,在我不在场时,在我的经验之外,我的生前、死后、现在都存在着。——p66-68。(:这里,即Derrida发现胡塞尔通过流俗的、设定现时为时间理解出口的时间观,重新请回了在者中心的形而上学“我思”状态。)维持这种差异(表达/表述,实在/再现,真实/想象)难道不是适应了要坚持挽救在场并还原符号或改变符号方向的欲望吗?——p64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我没看懂。
  •     说人话这么难
  •     读不懂
  •     躲猫猫
  •     尝试了很多次,放弃了,第二十周阅
  •     以杜老师的水准,翻译不该如此
  •     难呀
  •     德里达的“分延”和胡塞尔的“持存”
  •     #2014099#
  •     有些随便,语言不太干净。
  •     操你大爷的论文 我要成为国内研究Dolar第一人么!!!!!!
  •     读了很久了
  •     杜小真几本翻译都令人失望
  •     越看越糊涂
  •     除了独立显示这一条显现的标准以外,德里达在我的脑海中硬塞了一个设定性的标准,我非常困惑,我认为我仍旧不明白设定性是怎么通过行为质性被人把握的。
  •     有很多地方翻译的文句不通,建议看英文翻译版,voice and phenomenon, by leonard lawlor。
  •     引述太多,读起来太痛苦。在把所有引述的重要著作读完之前,我决定暂且不做评论,先检讨自己的无知。
  •     “只有当交流被悬置时,纯粹的表达性才能显现。”用生命刷豆瓣的人,你们果然如我一样是有癔症的。不禁落下沧桑的一滴泪~!
  •     商务印书馆的书都值得信任。
  •     这个翻译大开眼界,甚至怀疑自己母语不是汉语。
  •     部分翻译的还是可以的
  •     
  •     4
  •     大四读的书
  •     翻译可能有问题,但翻译其实比阅读(-理解)都难
  •     翻译让我抓狂了。
  •     翻译不说人话。。。
  •     被翻译烂了的书多了去了,但是翻译得如此文句不通,完全无法阅读的可真是第一次遇到。
  •     不懂或者不是很懂胡塞尔现象学的,这本书基本无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