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之舞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灵之舞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532136247
作者:邓晓芒
页数:274页

章节摘录

  有的人虽然真诚,但真诚的意图并不真诚。托尔斯泰笔下的卡列宁“以戏谑的口吻”对妻子安娜说:“巧极了,我恰好有半个钟头的空余时间来接你,这样我就可以表明我的忠诚。”无疑,卡列宁对妻子是忠诚的,“戏谑的口吻”只是为这种真诚感到不好意思,因为这与他那刻板的公务员性格极不协调。然而,卡列宁的真诚是出自“本心”吗?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本心。在他的真诚背后是义务(例行公事),在义务后面是习惯,在习惯后面,也许是一切人(或兽)都免不了的、被小心翼翼约束着的动物性需要,如果他还有这种需要的话。  相比之下,沃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情是够真诚的了。他抛弃了唾手可得的功名和上流社会的社交,在追求安娜时,他真诚地认定自己什么也不需要,只需要这个女人。而在得到安娜之后,他蓦然发现自己获得的只不过是“幸福之山上的一颗小沙粒”。虽然直到最后,他仍然准备为安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他却无法忍受平静的幸福所带来的百无聊赖。在这个活人的真诚背后,隐藏着对永无休止的进取、冒险和创造的生命力的渴望。这是促使他追求安娜的动力(而不光是因为安娜的美貌),但也正是导致他们关系破裂的诱因。

前言

  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夙愿,想要把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所感受、所思考的事情,用一种哲学的方式表达出来,但不是写那种抽象的逻辑体系,而是要从自己亲身体验的哲学处境出发,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里去发掘我们的灵魂,去展示我们的生存状态。然而,直到我动笔之前,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是如此的艰难。前前后后,断断续续,这本仅十余万字的小书所耗费的时间,累计起来竟有一年多。我曾经几度怀疑自己是否具备写这种文字的能力,有时整天地写不出一个字,有时稍觉顺手一点,写出来后又大段大段地删去。这本书,完全是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挤出来的。  书写完之后,我才意识到,我所着手的也许是人们、至少是我们中国人从未做过的工作,所以才显得那么艰难。历来的人们,固然也常常在小品文中、在随感录中、在小说和哲理诗中谈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有些也谈得很深刻、很精彩;然而,将这种哲理的来龙去脉构成一种有结构、有层次的系统,这恐怕向来都不是中国的文人、智者和哲学家们所长。

内容概要

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湖南江永县插队落户,10年后返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取武汉大学西方哲学研究生,师从陈修斋、杨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历任讲师(1987)、副教授(1988)、教授(1989),博士生导师(1993)。现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专著:《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译著有康德“三大批判”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作为内在表演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真诚、虚伪与自欺
第二节 忏悔与羞愧
第三节 移情与拟人
第二章 作为外在表演的人格
第一节 孤独意识:距离感与恶心
第二节 责任和罪过
第三节 尊严
第三章 作为人格表演过程的自由
第一节 任意性、自由意志与选择
第二节 自律
第三节 自由感
结语

编辑推荐

  本书所谈论的那些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也许是每个人在晚上睡觉之前都曾考虑过的;但没有人、或极少有人像本书这样系统地考虑过。此外,与通常的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或人生哲学的著作不同,本书一方面贯穿着中、西文化心理的历史比较,另一方面又以人的自我意识、人格和自由这样一些纯哲学概念的分析为构架,并最终落实到我们这代人的自我分析、自我咀嚼和自我反省之上。

作者简介

《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所谈论的主题,如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等等,也许是每个人夜晚睡前都曾考虑过的,但极少有人像《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这样系统地考虑过。作者以中西文化心理的历史比较为经,以对人的自我意识、人格和自由等哲学概念的分析为纬,层层推进,最终落实到一代中国人的自我分析、自我咀嚼和自我反省之上。全书笔触细腻,观点锐利,既保有陈述的严谨,又于思想的喷薄中呈现温情般的关怀,为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进取和开拓提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态度。

图书封面


 灵之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正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到的,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当代中国人对自己的内在灵魂进行“反思”的实例,而且事实上它不仅是对个人也是对整个中国人内在灵魂的反思。真诚、虚伪、自欺、羞愧、忏悔、孤独、自尊,每个人在晚上睡觉之前都曾考虑过,像脱下衣服和鞋袜一样慢慢卸下白天的面具,然后在脑海里仔细地清理自己。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地考虑这些情感,作者却做到了,他以那一代人的独特而复杂的经历加以反思,指出了人格具有内在和外在表演的特性,在人格表演过程中我们又追求自由。从个人进一步上升到民族的个性层面,中国人格最深的根基是诚,西方人是真。“真诚”是由内向外,其中不乏主观的欺骗,也是一种伪装;“真实”却是对客观事实的强调,与中国的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不同的是,西方人认为人性充满未知,人性不是用来证明的工具,而是应该去证明的对象,证明自己的人性并不坏——只有自己去劳动、勤奋有为、投身于个人的事业,才能彰显上帝对自己的恩宠,这也是新教的伦理起源。失去润泽的球茎水仙花球茎原本是一个纯净的生命体,孩子发现了它的美,但是珍珠色的球茎由于空气的氧化和水分的蒸发而变得晦暗,不满足的孩子只好不断地剥、剥,一直剥下去,直到最后剩下一大堆残破的水仙花球茎鳞片。球茎的鳞片就像是我们表演的面具,也具有内在和外在的两面。在内的一面是自我意识,它包括真诚、虚伪与自欺,忏悔与羞愧,移情和拟人;在外的一面是人格,包括孤独意识、责任和罪过、尊严。这两面兼具才构成完整的表演道具。我们的每一次反思都是在细细地剥灵魂的鳞片,它常常是晦暗的,晦暗得令人沮丧甚至难以接受。有时候我们因为不肯相信或者愤怒而不停地剥下去,希望得到理想的纯粹,但是却最终一片狼藉。所以海子死了,尼采疯了。我总觉得灵魂也是一片一片的,因为自己的贪欲、粗心与放纵还有他人的背叛与伤害,灵魂的碎片洒落了一地,只有到了晚上睡觉前清理时才发现丢了,而且还想不起来丢在哪里去了。“有时我在清晨醒来,我的灵魂甚至还是湿的。”那是因为焦虑的她在众人舒眠的深夜独自出去寻找,却收获寥寥,她的衣襟上沾满了黎明的露水,她的面庞挂着悲伤的泪水。失去润泽的球茎,真像我们失去完整性的灵魂。真诚的表演作者卖甘蔗的经历吐露也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前段时间我的小学老师把保存的日记本给了我,我当晚就躺在床上看完了。日记唤醒了童年的记忆,我被当时的天真所感动,但是更多的是羞愧,我替这个孩子羞愧。如果现在她站在我面前,我会很讨厌的,甚至觉得悲哀。她想的事情太多了,同桌的成绩与爱生闷气的性格、班级荣誉、男女生朦胧而矛盾的好感、家里拮据的生活……这些不该是她操心的,应该是别人的事情,她的日记应该写着自己的梦想还有对世界的疑惑,甚至是对这些苦难的责问。但是没有,日记里都是对这些苦难的合理化,都是天真的自我安慰,说着一切都会过去的,未来会好的。她在骗自己,而且那么真诚。这真诚让人看了多么心酸。以前写作文,老师总是喜欢给我们讲一个例子:沙子进入了贝壳里面,贝壳很疼,但是却将沙子磨砺成了一颗晶莹剔透、价值不菲的珍珠。苦难会磨练我们,但是当我们取出珍珠的时候,是否看到已经畸形的贝壳?它的肉原本是柔软的,像海水一样柔软。明明很疼,为什么却要含着泪说自己很幸福?我们常常用主观去骗客观。那么小,我就开始骗自己,教育是多么麻木而残忍。我们的小学教育充满了规训与灌输,缺乏公民教育,缺乏对个性的包容与尊重。它从一开始就教孩子表演,为了讨好老师与家长、为了外在的奖励而表演,还表演得那么真诚。就像六一儿童节涂红抹绿地在舞台上龇着牙笑着给台下的领导看一样。每次跳完舞第一件事就是拿纸巾把妆擦掉,那时的我就已经知道羞愧的感觉——脸上红辣辣的,而且还不敢见人。但不是所有的表演都是这么幸运,它往往要坚持很久很久,要把真实的自己丢得很远很远,妆画的又重又浓以至于怎么也擦不干净。有的人一生都活在愧疚中,脸上扑着白粉红腮。孤独的温度菊花因为开水的浸烫而芬芳,生命也因为孤独而强大。孤独的温度就是开水的温度,那么真实而热烈。当孤独的开水倾倒而下时,生命就像那水中舞蹈的菊花一样狂放而自由。失眠就是灵魂在暗夜中的独舞。“失眠是一种可怕的绝症,并非出于对某件事情的焦虑,而是一种面对空虚的存在所感到的焦虑。”当大家都在把床铺得柔软舒适并暗示自己“我该睡了,明天还得早起”时,却有人不肯睡觉。失眠的人都是过分认真、过分敏感、不愿有一点自欺的人。白天他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而生存下去,不得不表演,但是到了属于自己时间的晚上,他不肯再说服自己表演,于是回归到纪伯伦所说的第七个化身,独自睁着眼睛凝视着无边的黑夜。此刻,他的灵魂卸下了枷锁,只为自己舞蹈,即使没有节奏与装饰也是那么优雅。“我是孤单一个人,可是我像一支军队进袭一座城市那样地走着”是多么勇敢,能够抗拒外力独舞的灵魂是多么强大。开水的温度令人感到一种燃烧,而只有在燃烧中才能涅槃。请为我跳一支舞刚出生的我不会说话,也不会说假话,更不会真诚地说着不真实的话。但是大人却全教会了我,变得和他们一样,一样地晚上睡去白天起来,踏着共同的节奏跳舞。我们不是生来的舞者,但是生来就要跳舞。老师在书的结尾说,永远不要取悦你的观众。想罢是说我们灵魂的舞蹈是要跳的,但是不要忘了跳给自己看。菊花茶的姿势再美也离不开水的冲倒,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所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选择对人来说都表现为一种义务,而不是权利。”年轻时我们不懂舞蹈,被人教着别扭的把式;中年时为了取悦观众获得奖赏,我们即使懂舞蹈也得跳别人喜欢的姿势;而只有到了晚年,老无所求,真正回归内心,个性得到高度的自我实现,那时才能无拘无束地跳一支舞。人生的艺术是迷人的、美的、孤芳自赏的艺术,但也是可怕的、可羞的、难以隐忍的艺术,它都以舞姿表现出来。人生只有一次,我常常跟自己的灵魂说,请为我跳一支舞,为我自己跳一支舞。就像《闻香识女人》里面中校跳的那支探戈,热烈而高雅。那才是灵魂真实的舞蹈,而不是真诚的表演。
  •     人生是一场表演,是一场特殊的表演,因为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还是观众。——邓晓芒最近常常在想邓晓芒笔下撕裂了的人,人把自己撕裂成主我和客我。我没法像范云飞那般冷眼旁观提纲挈领写读书笔记,所以还是用用观众的身份同时进入书中扮演一个角色来导演这篇迟到了很久的读后感吧。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分析一下三个角色缺席的情况。人之表演性是邓晓芒一个很基础的观点,表演不同于虚伪,人的全部都是通过表演表现出来的。人表演自我,表演自由意志,表演责任,表演爱,表演忏悔。表演就是人生,人生即是一场表演。意识到自己在表演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而客我的表演与主我的意识吻合即是自由。如果一个人只扮演观众和导演怎么办呢?显然不可能,有脱离灵魂的肉体却不曾见过脱离肉体的灵魂。要是这个问题有了答案,那么关于人死后的一切问题都得到了解答。如果一个人只表演和导演,他会入戏,但是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意醉神迷,自诩为大,不能自拔。那些名副其实的自恋者(生活中的自恋是个状态依存性的词汇,很少用来对人定性),能说他表演的不够真诚吗?能说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吗?可是很多时候他们所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外人看来可能再平常不过。自恋的人活在一块巨大的无知之幕下,更可悲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活在无知之幕下。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自己无知的人才最可能脱离无知,也就是不知无知是最大的无知,而意识到无知是最大的有知。所以说观众的身份不可或缺,自己所扮演的观众形成的反馈机制即反省。一个人不能只顾着埋头赶路,偶尔需要停下来看看自己走的路正确与否;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白日梦里仰望星空,人也要时常摸摸自己的那颗心还踏实否。如果一个人只做演员和观众,一边冷眼旁观人情冷暖,另一边却让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这样的人只能说是一个会眨眼睛的木偶人吧。其实生活中常常跟我们说“这个社会多么腹黑啊,多么阴暗啊,要适应潜规则,要学会丛林法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等”的人,多是这样的人,内心深处,可能他们并不认同自己的行事,可是他们需要去环境中找一套理论体系来光明正大化自己的行为,为自己开脱,最好是还能拉更多的人来“同流合污”,大家都污浊了,也就无所谓污浊了。他无法左右或者不愿意去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内心会为这种“被掌控的命运”隐隐作痛,于是寄希望所有的人都随波逐流,从而摆脱这种羞耻感。这可以说是邓晓芒笔下着重分析的以阿Q为代表的东方精神胜利法的一个表现。仔细一想,如果这样的均衡能够存在——每一个人都以乌鸦自居活在乌鸦的世界,不以乌为乌,以乌为耻,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绝对平等——有何不可呢?自由、自我虽然有美好的一面,可是也有沉重的一面。用弗洛姆的话来说:自由意志主导下人可以自由行动、独立思考,成为自己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必听命于人;可是另一方面,他失去了以前曾享受的那种安全,失去了以前那种无可非议的所属感,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茫然不知所措,深感孤独与忧虑。选择太多的人甚至比没有选择的人要苦恼得多,这也是今天当我们越来越自由,越来越自主,却越来越焦虑的原因。如果说自由代表着人类终极的价值观,那么焦虑于个人虽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却是社会向良好方向发展的一个表象了。人在追求自我、自由、自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孤独和忧郁。一个人自由把自己撕裂成不同的角色,把自己和他人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不同,才会产生自我意识。而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可被代表不可被贴标签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时,人必然会陷入孤独,表演孤独。孤独和忧郁是西方哲学史的主旋律,作为补偿,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性和民主得以蓬勃发展。人在表演孤独的时候,亦在欣赏自己的表演,同时还在不停地反思修正自己的表演。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亦将孤独地告别这个世界,中间这个过程人一直在学习怎么适应孤独,怎么表演自己的人生。(欧阳银华 2012.3.21)
  •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易中天曾经推荐给他的学生。开始看的时候,会有点痛苦,倒不是因为很费解甚至排斥,而是因为他的许多论述推翻了很多我们在传统中国中一直认为是“美德”的东西,他的参照标准时康德-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自命肩扛的是“五四”的“道统”。这种撕裂感是真实的——当然,前提我们对我们的伦理准则的态度是严肃的——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很多价值评判的标准将会颠覆。我们可以怀疑绝对真理的存在,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深度。推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两年前买的一直没看,现在想来枉在我书柜里呆了那么久。文化、心理分析鞭辟入里,真是好看。
  •     和上一本《中西文学形象中的人格结构》(?)思想差不多……
  •     2016年10月,新版。20170119
  •     旁征博引,看完后对人格独立、自由和尊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烦恼的思考也有了新的角度。人生如果是一场表演,那就试着去表演自己,而不是那个想要取悦观众的人。
  •     非常喜欢这种书。
  •     哲学入门
  •     讲自由
  •     不算心理学、不算社会学、不算哲学,完全就是一个读书人在那里一厢情愿的空想。你的这么多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何论证?论证方法的合理依据在那里?你的中西是如何界定的?随意拾起一组表象就胡乱发挥,哪有这样做理论的?你的中国人适用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吗?
  •     一个痛苦的人,开着一辆巨大的挖机,他用力地向他头顶的星空挖去。他挖到了一整片寂静的星空,欣喜不已,纵身跳跃进去。他仰躺着,不再感到痛苦了,甚至烦闷的情绪也消失不见。不久,他死了。那片星空也就成了他的坟墓。
  •     生活就是表演,关键在于演什么?怎么演?
  •     该书虽因作者欲记录下他们那代人在文革中之所见而起,但目的却是通过中西人格及所属文化的比较指出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与“希望”。尽管该书只通过冷静客观地分析中西哲学、文化精神,以期促进中国文化在与“他者”的关照中达到真正的对话,但全书对“国民性”及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之猛烈较鲁迅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深厚的西方哲学功底使得这种比较在对西方历史和中国经验的纵论中展开得游刃有余而且一针见血,并且将具有内在结构的西方人格和中国文化心理解剖得极清楚明白。在作者“六经注我”式的论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本人的精神气质和人生哲学,论者说邓晓芒是中国最具尼采气质的人,此话信矣!系本书评述了大量西方哲学(康德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等)思想,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不是本容易的书,所以无论从质量还是难度上看,都值得再读一遍
  •     人生是一场孤独的表演。我匍匐在尘世的大地上痛哭流涕,只愿让远在彼岸的上帝听闻——我无法凭借自身洗净此生的罪孽,惟愿慈爱的神能施以援手……
  •     自我启蒙的一本书
  •     。。。大概算我火候不到。老觉得太琐碎跳跃,略冗杂,意重点不明。看完再也不会想看第二遍。豆瓣评分居然这么高!
  •     研究辩证法,自己也是按照辩证法的路子也写作。这个太明显了。全文到处都是这样的分析。太深刻了。直接倒在自由里了,论证要重新整理啊!
  •     为表演正名啊!他提出的艺术人生和要跳要舞差不多意思吧。
  •     牛!!!
  •     前五分之一看得我心潮澎湃,怎么越往后越像博文了。。。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     永远不要取悦你的观众。
  •     中西文化的交融汇通,看了以后,觉得自己的世界以前是两块混沌的区域,现在他们中间混沌的地方通透,亮堂了。——当然还没到这个境界,但是确实,读起来感觉很棒。
  •     打开了新大门。
  •     读他讲自己的想法,就总觉得有点不太对的感觉
  •     后半部分看得不仔细。下次再理理头绪。
  •     经典
  •     要进入人生,必须表演人生。在艺术中,有着真正的人生。
  •     想打十星
  •     看了两遍,第一遍看了八天,第二遍看了两天。对于比较、批判、反思中西古典哲学思想,这本书的深刻性极具震撼力,作者从理性角度分析了〖人的自由意志〗的真正精神主体以及自由意志的无线自我超越性质,并由此出发探讨了一些常见词汇如人格、尊严、自由与自律等的真正内涵,进而通过列举分析古往今来各种道德训示和文学人物的人格结构无情地解剖批判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以所谓「天道」先天性地取消人的自由意志的思想根源的荒诞和虚伪。在后面部分作者探讨了自律的内涵,指出现代人从追求自由向追求自由感的转变。以及自由〖必定与孤独相伴〗的内在结构的矛盾性。还探讨了自我具有自欺的悲哀性质,并指出忏悔的必要性。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
  •     前半部心有戚戚。后面,又带上了经历过8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苦大仇深,拷问灵魂什么的。。
  •     艰涩并有颠覆性,需再读。
  •     从哲学方面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深挖中西历史背后的精神差异,邓先生大体认为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很成问题,需要向西方学习。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下,可以理解。作者重点批判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存在的问题,可惜有些地方还是不深入,有泛泛之谈的感觉。
  •     14年暑假读过一次,给我的感觉是震撼,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     太好看了
  •     以后不能乱看没用的书了,要看就看这样的
  •     为了给黎任收集问题
  •     1、作为内在表演的自我意识:真诚、虚伪与自欺;忏悔与羞愧;移情和拟人2、作为外在表演的人格:孤独意识:距离感与恶心;责任和罪过;尊严3、作为人格表演过程的自由;任意性、自由意志与选择;自律;自由感。 读来十分过瘾,但还是有太多的晕乎的地方,待到水平提高些再来重读吧。收获还是很大的。
  •     这本书买了有三年了吧,最近偶尔才有空读读。感觉还是很好的,书中对真诚,善良,忏悔,孤独,责任和自由的探讨引人深思和共鸣,算是对自己过去的生活中价值观的统一整理。推荐阅读
  •     文中很多得出结论的依据是没有经过证明、纯靠自己YY出来的,大量引用各种“大道理”,及其不严谨,充满了咪蒙感,我忍着不扔书,然而发现的是更多的没有依据的结论,文章散乱的形式也让人感觉他并没有要去论证什么,只是阐述一些没有依据的事物,满满的谬论与鸡汤式的道理。讲真,我不知为何有9.2的高分,我是看到高分才读的,或许我自己段位不够吧。
  •     案头小书,反复读,读不厌。
  •     正在看
  •     中西人格对比论证,更加直观明晰。内容贴近现实生活,一扫抽象虚无,读着不累。比较之下,我更喜欢中国人的哲学,天、地、人,道一也,遵从本心,便可至善至诚,正所谓,吾欲仁,斯仁至矣,透出华夏民族潜意识里的优越感啊,虽然不够谦虚现实,但是,信仰嘛,华丽丽才幸福~
  •     前半部分侧重文化,易读;后半部分侧重哲学,需要一定基础。最后的结论是,人格的表演性是实现自由意志的必需。文化思想的比较颇为丰富。
  •     关于自由的系统综述,人格表演性的思辨都很有启发性。序言非常动人。
  •     在毕业季的琐事如山中,在宴饮与残灯照空局后,我能夜夜偷得空闲,在老图里慢慢把这本书看完,心境湛然。灵之舞,灵之旅,名号而已,邓晓芒参透背后那种略微苦涩的滋味,非常难得。
  •     本书的文化批评共分三个大类:中学,西学,大抽风。在第一章找到了弱无神玄学的书面表达依据,可惜后几章后儒学时代与后现代产物的痕迹太重。自由意志与无我之境,精密科学的客观求证与形而上学的直观领悟,后者是目的,前者是过程与方向。婴幼儿通过被移情和拟人化才成为人,经过多少次具有指向性的道德排演的善才符合真空意义上的善;儒道交战,无非对人之本性有深刻的不信任、对未知有绝对的恐惧感。人生即舞蹈,即表演。第二章及其后简直不是同一个人写的,把哲学诗化得过分了,最爱问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对国族历史的许多贬义亦不得要领。
  •     人格审美
  •     我的哲学启蒙第一书
  •     醍醐灌顶
  •     击节骨碎,撕心跪读
  •     再读几遍吧。。东西有点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