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三部分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三部分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2-1
ISBN:9787010052793
作者:黑格尔
页数:416页

章节摘录

  (附释)在§.385里,精神被区分为三种主要的形态——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并同时指出了从第一种形态进展到第二种形态和从第二种形态进展到第三种形态的必然性。我们曾经把我们必须首先考察的那个精神形态称为主观精神,因为在这里精神还在其未发展的概念中,还没有使它的概念成为自己的对象。但是精神在它的这种主观性里同时是客观的,具有某种直接的实在性,精神通过这种实在性的扬弃才成为自为的,才达到自己本身,达到对其概念,即其主观性的把握。因此,人们同样可以说,精神起初是客观的而应当成为主观的,正如反过来说,精神起初是主观的而必须使自己成为客观的一样。因此,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区别不能认为是一种僵死的区别。从开端起我们就必须不把精神了解为单纯的概念、即一个仅仅主观的东西,而必须了解为理念、即主观东西和客观东西的统一,同时从这个开端出发的每一进展都是对于精神的最初简单主观性的一种超出,都是精神的实在性或客观性中的一种进步。这个发展产生出一系列的形态,这些形态虽然必须从经验上来加以陈述,不过在哲学的考察里却不可以始终外在地相互并列地放在一起,而是必须当作一个诸确定概念的必然系列的相应表现来认识,只有在它们表现这样一个概念系列的限度内,它们对于哲学思维来说才是有兴趣的。可是现在我们首先只能保证式地陈述主观精神的各个不同形态;它们的必然性只有通过主观精神的确定的发展才会显露出来。  主观精神的三种主要形态是:1)灵魂,2)意识,和3)精神本身。精神作为灵魂具有抽象普遍性的形式,作为意识具有特殊化的形式,作为自为存在着的精神则具有个别性的形式。概念的发展就这样地体现在精神的发展中。为什么在上面这一节里,与主观精神的上述三种形态相应的科学的三个部分获得了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的名称,这从关于主观精神的科学的内容所作的进一步的临时性陈述中就会得到说明。  直接的精神必须构成我们考察的开端;但直接的精神就是自然精神,即灵魂。如果以为可以从精神的单纯概念开始,那就是一个错误;因为,如已说过的,精神始终是理念,因而是实现了的概念。不过精神的概念在开始时还不可能具有它在抽象思维里所得到的那种间接的实在性;精神的实在性虽然在开始时必须已经是某种抽象的实在性,——只有这样它的实在性才符合于精神的观念性,——但是这种实在性必然还是非间接的,还不是建立起来的实在性,因而是一种存在着的、外在于精神的实在性,一种为自然界所给予的实在性。因此,我们必须从还囿于自然界的、与其形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还不是在自己本身内存在着的、还不自由的精神开始。人的这个——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基础就是人类学的对象。在关于主观精神的科学的这一部分里,被思考的精神概念只是在我们——考察精神的人们里面,而还不在对象本身里面;在这里,构成我们考察的对象的是精神的仅仅单纯存在着的概念,是还没有把握自己的概念的、还在自己外存在着的精神。  在人类学里,第一个东西是质上确定的、束缚在自己种种自然规定上的灵魂(例如,种族的区别就属于此)。灵魂从这种与其自然性的合而为一中走出来进入与自然性的对立和斗争之中(属于这方面的有疯狂和梦游症的状态)。随着这种斗争而来的是灵魂对于其形体性的胜利,是这种形体性之降低为并完全降低成了灵魂的某种符号,即成了灵魂的体现。这样一来灵魂的观念性就在其形体性中显露出来,而精神的这种实在性就以一种本身却还是形体的方式在观念上建立起来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期盼已久的黑格尔的最后一部尚未译成中文的重要著作《精神哲学》的中译本,日前已由著名德国古典哲学专家杨祖陶先生由德文译出,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构成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哲学全书》的三大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内容最丰富、人文气息最浓厚的部分,因为它直接讨论的是人的世界和人的精神生活。用黑格尔本人的话说:“关于精神的知识是最具体的,因而是最高和最难的。”书中直接探讨了人类精神从自然状态中产生、发展、形成并向高处升华的各个阶段,涉及到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权利或法、道德、伦理、国家、历史、艺术、宗教和哲学,构成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再到绝对精神的三阶段进展。但本书用力最多、篇幅最大的还是主观精神部分(占全书2/3),特别是其中的“人类学”的部分(占全书1/2)。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他的部分的内容,当时已有黑格尔进行过详细探讨的《法哲学原理》单行本出版,同时他还通过开设各门相应课程而对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已有更深入的发挥,这些讲课内容将由后人整理为《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和《哲学史讲演录》单独出版,因而在该书中只须提纲挈领地展示个大概线索就行了。另方面也是由于,人类精神如何从自然界中历史地产生出来,以及精神与自然之间的细致的层次划分,这个问题是黑格尔构建他的精神哲学体系最关紧要的一环,这一环不交代清楚,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接不上头,而将趋于解体。而这一过程的开端,就是“人类学”。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对于这个精神和自然还处于混淆不清、精神随时可能退回到自然、但又不断地努力挣扎向高处超升的环节如此感兴趣了。这是人类精神的发生学,是最能够体现人类精神的本质倾向的一环,然而,当人类从这一环节超越出来,进入到客观精神生活的光天化日之下,人的灵魂的这个婴儿期就被置于阴影中了,它只是在某些不经意的甚至病态的场合下才向人们泄露出来,如做梦、感官的反射、下意识的情绪或者精神病状的情况,对这个阴影王国的探索历来只是少数专家和医生的专业研究的领域。至于人类精神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带来的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气质、禀赋及民族性格,也只是一些探险家和人种学家们搜集来作为猎奇的兴趣和饭后谈资而为人们所知,通常的哲学是不屑于关注这些事情的。对这些材料投以哲学家的眼光并将之纳入到哲学的解释中来的,前面有康德的《实用人类学》作为先例。黑格尔的人类学显然有许多受到康德《实用人类学》影响的痕迹,但无可置疑的是,他的哲学眼光比康德的更加自觉,同时也更有历史感。康德的人类学是平面的,虽然偶尔也有对人类某种素质的起源的猜测和思考,但通常都限于比较学和博物学的层次,止步于分门别类的规定。黑格尔的人类学则把人类精神的产生看作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复杂化的自我超越过程,并将之与整个哲学体系联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结构。所以黑格尔首次使人类学变成了一门“精神哲学”,而不再只是一门实证的、或顶多是“实用的”人类学。   主观精神的另一个重点是“心理学”,其篇幅虽然不如“人类学”那么大,但也几乎接近于后面的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总和。在心理学前面的“精神现象学”则谈得很简略,只涉及黑格尔早先发表的《精神现象学》一书中的“意识”部分。在这里,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的主题被分别规定为灵魂、意识和精神。到了精神阶段,就进入到了精神哲学的正题,这就是“心理学”所讨论的主题。这里的“心理学”比通常意义的心理科学含义更广,实际上是心理哲学。黑格尔关注的是人类的主观精神如何凭借自己内在的力量而实现出来,最后成为客观精神的。我们不难发现黑格尔在此也以自己的方式发挥了自康德以来从理论精神到实践精神并由此达到自由精神的基本构想,而所谓客观精神,无非就是客观化了的自由精神。本书后面的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部分似乎没有提供出更多新鲜的东西,有许多环节基本上只是一个存目,一种提示,是为了维持他体系的起码的完整性而不可缺少的。只有结合黑格尔的其他著作,我们才能看出他这个体系的无与伦比的丰富和充实,真是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   由于黑格尔《精神哲学》一书的这些特点,也必然给该书的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除了通常为人们所公认的行文的晦涩之外,首先是书中繁多的人名、地名和各种专业术语的查找,花费了杨先生很多时间和精力。所幸杨师母肖静宁教授是医学硕士出身,对生理学和脑科学是本行,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由于术语众多,如何把握译名的分寸也是颇费斟酌的。我在此仅举一例,如“表象”的三个环节“回想”、“想象力”和“记忆”,其中“回想”(Ednnemns)按正常译法应译作“记忆”或“回忆”,从而与这里译作“记忆”的Cedachtnis区分不开。但杨先生把前者译作“回想”,既没有偏离该词的本义,同时又表明了它只是一种尚未确定的回忆,只是去“想”,只是想的活动,还不一定“想”得起来;而“记忆”则肯定是已经确定地记起来了的表象。这就把其中微妙的层次清晰地区分出来了。在目前国内众多的译家中,肯做这样细致的分辨工作的并不多见,而在哲学经典著作的翻译中,没有这番“炼字”的功夫,就很难传达作者真切的意思。我一直认为,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经过了一百年,现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应该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必须在术语的精确化上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以往的翻译只要译出个大概的意思就行了,因为那时国内学界对西方的东西知之不多,信息贫乏,急于“博览群书”,疏于研究考证。但现在已进入到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再停留于以往那样的要求之上,我们对西方的东西永远只能知道一些皮毛。我们现在对经典著作的翻译应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要提供出一个不只是让入门者增加知识面、而且是能够给专家做深入研究的可信的译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学者仅仅依靠外文来做西方哲学研究是做不深入的,而必须要有好的中译本来对照外语原文,才能真正把握西方思想的神韵,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思想的精神财富。否则仍然只能是中外思想两张皮,各自不搭界。   所以我历来也强调,好的中译本不但要用词准确,而且最好能够附上详细的术语索引,便于学者考证和研究。这本来是国外做学问的通例,但至今还没有引起国人的普遍重视,人们也许以为这很枯燥,也很琐碎,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但其实对于那些真正想要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重要工序。杨先生这本书后就附有一个比较详细的索引。也许只有自己做过索引的人才知道,杨先生以八十高龄而在译稿完成后坚持用手工抄写做完这道工序有多么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做索引决不只是把书中词汇简单地挑出来和按照字母(或拼音)排列一下就完事了,如果那样,完全可以找人来代劳,或用电脑来处理,甚至嘱咐出版社帮忙弄一下就行了。其实做索引是对自己的译文的一次全面的检查、推敲和调整,要落实到每个词能否全书贯通;如果不能贯通,是否自己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是否需要重译,以免出现一词两译或多译;如果实在不能统一译名,是否还需要加注说明。这些事是不能请研究生代替的,甚至任何别人都不能代替,而只能由译者自己去琢磨。当然也可以利用原书的索引,但那也不够,因为原书索引是针对西方人的,并不能满足中国读者的需要。例如杨先生就利用了英译本的索引,但他还是增加了不少自选的条目。何况原有索引只能提示哪些词是重要的术语,并不能告诉你如何译。我与杨先生在多年前共同合作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时就立下了一个翻译理念作为努力的目标:“让哲学说汉语!”杨先生这个译本是符合我们的这一翻译理念的,它可以成为中国人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一个“研究版”。   最后我想谈谈杨先生的翻译态度,这一点我以前也曾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过,杨先生对待翻译工作极其认真,少有的严谨。该书的翻译是杨先生四十年前受命于贺麟先生而开始动手做的一项工程,当时就已经译出了一些手稿,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完成(仅部分被选编人《黑格尔论矛盾》一书),但却一直萦绕于怀,未曾稍忘。后来又全力投入与我合作研究康德哲学和翻译康德三大批判,直到2003年三大批判完工,才马不停蹄地回到这项未竟工程上来。全部译稿实际上在2004年底、2005年初即已完工,但杨先生坚持还要写一个长篇导言来介绍黑格尔这本书的思想脉络,而这一写就写了近半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译者导言”,洋洋洒洒三万余字,对该书的背景、思路、结构、内容和意义做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我曾建议他把这个导言先期在刊物上发表一下,他没有同意。我觉得杨先生似乎根本就不关心他的工作什么时候能够面世,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乐趣之中了。书的校样出来后,他和肖老师两人又夜以继日地进行逐字校对,这样又是一个多月,让我们这些旁观者等得好不心焦!现在书终于出来了,我充分理解杨先生在“后记”中所表达的心情:“四十年的宿愿终于实现了”,以及肖老师的赞辞:“壮年梦想暮年圆”,因赋诗一首,以志庆贺:   ——贺杨先生黑格尔《精神哲学》译竣

内容概要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德国最伟大哲学家之一。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
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等。
译者杨祖陶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27年生于四川达川市。1945年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汤用彤、贺麟、郑昕、洪谦诸教授,195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文学士)后留校任教。1959年调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1982年被评为教授,199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现今著名康德、黑格尔研究专家邓晓芒的导师。

书籍目录

绪论
精神的概念
划分
第一篇 主观精神
A 人类学
灵魂
a 自然灵魂
b 感觉灵魂
c 现实灵魂
B 精神现象学
意识
a 意识本身
b 自我意识
c 理性
C 心理学
精神
a 理论精神
b 实践精神
c 自由精神
第二篇 客观精神
划分
A 法
a 财产
b 契约
c 法与不法
B 道德
a 故意
b 意图和福利
c 善与恶
C 伦理
AA 家庭
BB 市民社会
CC 国家
第三篇 绝对精神
A 艺术
B 启示的宗教
C 哲学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3部分)译文力求切合原著原意,为了帮助读者阅读,书前附有"译者导言";书中增添了必要的注释;书后附有中德对照的索引。

作者简介

本书是黑格尔《精神哲学》的中文首译本。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由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组成)的最后,也是最高和最难的部分。原书除绪论外,划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大篇,依次阐述了:(1)人的精神从与动物意识无别的自然精神发展成为自由精神的历程;(2)人的自由意志在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实现的历程;(3)人的精神在世界历史中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达到绝对自由境界的历程。本书是完整地把握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联系、人学实质和深远影响的重要著作,其主观精神篇可说是黑格尔关于人的心灵和认识的具体发展的惟一专著。本书是学习和研究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近现代西方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人所不可或缺的西方古典哲学名著。本书译文力求切合原著原意,为了帮助读者阅读,书前附有“译者导言”;书中增添了必要的注释;书后附有中德对照索引。

图书封面


 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三部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虽然黑格尔进入中国已近百年,但黑格尔体系博大,哲思精深,《黑格尔全集》至今尚不能面试。《哲学全书》是黑格尔中年在海德堡时期用力最多的著作,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其中的《逻辑学》又称《小逻辑》,先后有贺麟、梁志学等先生的译本,影响最大。而《自然哲学》也有了梁志学、薛华译本。只有现在出版杨祖陶的《精神哲学》,这《哲学全书》的三部分才算是圆满完成。黑格尔已经形成完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他的《哲学全书》分成三部分,正是对应于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葛哲学的三个分支。古人把哲学看作田地,逻辑学是围墙,自然哲学是土壤,而精神哲学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结出来的果实。但黑格尔的这三部分论述的内容都是精神,而且是由精神自发推动,自我完成,自我解放的。自然必定会将精神自动凸现出来,精神又回到起点,这就是辩证法的奇妙之处了。【文·梁捷】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想读而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胆量去读!
  •     老杨走好
  •     内容还没看,纸张质量不错,不像之前买的小逻辑印刷那么不好。
  •     版本介绍
  •     今天收到货,还没看内容。拍的是组合套装第1部+第3部,全是精装。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3部分)外封面能看到明显的折痕,并且有一处破损。联系客服,本来仅希望有个解释(看到退货简介,觉得很麻烦····)。客服人员态度很好,退货当天就办理的,订单显示三天后到货届时再追评
  •     英汉对照本是<精神现象学>,这本是<精神哲学>.不要搞错.此书比英译要好.直接从德语译过来的.杨祖陶先生此前有译康德三大批判经验.上面说话草率.下面是邓晓芒先生写的评论.期盼已久的黑格尔的最后一部尚未译成中文的重要著作《精神哲学》的中译本,日前已由著名德国古典哲学专家杨祖陶先生由德文译出,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构成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哲学全书》的三大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中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内容最丰富、人文气息最浓厚的部分     由于黑格尔《精神哲学》一书的这些特点,也必然给该书的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除了通常为人们所公认的行文的晦涩之外,首先是书中繁多的人名、地名和各种专业术语的查找,花费了杨先生很多时间和精力。所幸杨师母肖静宁教授是医学硕士出身,对生理学和脑科学是本行,在这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由于术语众多,如何把握译名的分寸也是颇费斟酌的。我在此仅举一例,如“表象”的三个环节“回想”、“想象力”和“记忆”,其中“回想”(Ednnemns)按正常译法应译作“记忆”或“回忆”,从而与这里译作“记忆”的Cedachtnis区分不开。但杨先生把前者译作“回想”,既没有偏离该词的本义,同时又表明了它只是一种尚未确定的回忆,只是去“想”,只是想的活动,还不一定“想”得起来;而“记忆”则肯定是已经确...定地记起来了的表象。这就把其中微妙的层次清晰地区分出来了。在目前国内众多的译家中,肯做这样细致的分辨工作的并不多见,而在哲学经典著作的翻译中,没有这番“炼字”的功夫,就很难传达作者真切的意思。我一直认为,西方哲学著作的翻译经过了一百年,现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应该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必须在术语的精确化上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以往的翻译只要译出个大概的意思就行了,因为那时国内学界对西方的东西知之不多,信息贫乏,急于“博览群书”,疏于研究考证。但现在已进入到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再停留于以往那样的要求之上,我们对西方的东西永远只能知道一些皮毛。我们现在对经典著作的翻译应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要提供出一个不只是让入门者增加知识面、而且是能够给专家做深入研究的可信的译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学者仅仅依靠外文来做西方哲学研究是做不深入的,而必须要有好的中译本来对照外语原文,才能真正把握西方思想的神韵,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思想的精神财富。否则仍然只能是中外思想两张皮,各自不搭界。  所以我历来也强调,好的中译本不但要用词准确,而且最好能够附上详细的术语索引,便于学者考证和研究。这本来是国外做学问的通例,但至今还没有引起国人的普遍重视,人们也许以为这很枯燥,也很琐碎,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但其实对于那些真正想要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重要工序。杨先生这本书后就附有一个比较详细的索引。也许只有自己做过索引的人才知道,杨先生以八十高龄而在译稿完成后坚持用手工抄写做完这道工序有多么困难,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做索引决不只是把书中词汇简单地挑出来和按照字母(或拼音)排列一下就完事了,如果那样,完全可以找人来代劳,或用电脑来处理,甚至嘱咐出版社帮忙弄一下就行了。其实做索引是对自己的译文的一次全面的检查、推敲和调整,要落实到每个词能否全书贯通;如果不能贯通,是否自己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是否需要重译,以免出现一词两译或多译;如果实在不能统一译名,是否还需要加注说明。这些事是不能请研究生代替的,甚至任何别人都不能代替,而只能由译者自己去琢磨。当然也可以利用原书的索引,但那也不够,因为原书索引是针对西方人的,并不能满足中国读者的需要。例如杨先生就利用了英译本的索引,但他还是增加了不少自选的条目。何况原有索引只能提示哪些词是重要的术语,并不能告诉你如何译。我与杨先生在多年前共同合作翻译康德的三大批判时就立下了一个翻译理念作为努力的目标:“让哲学说汉语!”杨先生这个译本是符合我们的这一翻译理念的,它可以成为中国人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一个“研究版”。  最后我想谈谈杨先生的翻译态度,这一点我以前也曾在一些文章中提到过,杨先生对待翻译工作极其认真,少有的严谨。该书的翻译是杨先生四十年前受命于贺麟先生而开始动手做的一项工程,当时就已经译出了一些手稿,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完成(仅部分被选编人《黑格尔论矛盾》一书),但却一直萦绕于怀,未曾稍忘。后来又全力投入与我合作研究康德哲学和翻译康德三大批判,直到2003年三大批判完工,才马不停蹄地回到这项未竟工程上来。全部译稿实际上在2004年底、2005年初即已完工,但杨先生坚持还要写一个长篇导言来介绍黑格尔这本书的思想脉络,而这一写就写了近半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译者导言”,洋洋洒洒三万余字,对该书的背景、思路、结构、内容和意义做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阅读更多 ›
  •     翻译书籍,名家大作
  •     精神部分觉得没什么意思,一个文科生想用读文献的方法研究心理学这门临床科学,我不喜欢。其他的泛泛而谈,不深入。还是读康德吧!!!最后亚里士多德的文章很美!!!!!!!!
  •     这本书就像精装版的图书一样 封面做的很好呢 不像图上的那么土了吧唧的 其实很好看
  •     我没看懂的第一本书!
  •     德国教授对黑格尔的评价时alles ist recht...曾经一度觉得唯物论和唯心论没有谁对谁错,而是对于整个全人类的发展来看,全人类很可能毁于唯物论,而靠唯心则不苛求发展,唯求平和。
  •     不知为什么,这类书我看不懂。
  •     内容上佳 诡辩式演绎感觉 老黑写不动了 翻译很烂
  •     好书,但是难懂,读起来很艰难,是个大工程
  •     精神哲学----------换个标题,实际就是人是什么?认识自己,不是个别的自己,而是整体的自己,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最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的问题。康德的哲学中是有假设的,先天的,自在之物的,我们读黑格尔,其实也可以通过这个来读康德。。。
  •     书的装订质量很好,书的内容很好。
  •     表面看起来挺好,但是一打开,居然里面纸张装订反了!很难看
  •     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3部分)(精装)好
  •     张世英重掌大旗
  •     试图挑战,以失败告终
  •     好
  •     需要花时间来看
  •     读完这个两个收获,对前意识阶段的灵魂有大段十分精彩的阐述,解答了一直存在的一些疑惑,另外是对整体的黑格尔把握更加清晰。
  •     读过现代哲学,当代哲学,然后才会爱上黑格尔和康德。
  •     带着超越自己的心情去看
  •     买回来根本读,呵呵,需要静静地看一下啦
  •     好东西,质量不错哦
  •     一遍又一遍的品读,总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只可惜目前我是写不出这样的著作了!!
  •     好吧,这是一本神一般的书
  •     2006-12-6 14:32:01借书
  •     这是值得比较失望的译本:有不少排印与翻译造成的错误,与商务版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等等完全不是可以同日而语的!不过中文此书不多见,看看而已也可以!如有不当,敬请包涵!谢谢卓越!
  •     大师的东西,自然是不必多说什么
  •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拓展了人类思维的认识和深度,与他的审美艺术一起构造了美丽的哲学形象。本书的排版和翻译,采用的纸张较好,适合阅读和收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