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儒释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人生儒释道

出版社:张松辉 岳麓书社 (2008-05出版)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806659960
作者:张松辉
页数:329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学习篇第一节 烦恼即菩提世俗的烦恼和佛教的智慧(菩提)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有了佛家的智慧,就不会有世俗的烦恼;摆脱不了世俗的烦恼,就说明他没有佛家的智慧。然而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对概念等同起来,提出了“烦恼即菩提”的观点。关于这一观点的内容解释,连佛教内部也众说纷纭。下面,我们先介绍有关这一观点的各种解释,再讨论它的现实意义。一、对“烦恼即菩提”的解释: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烦恼即菩提”是佛教中的一个有名的命题,关于这一命题的含义,解释颇多。第一种解释认为,真相无二,万物为一,所以“烦恼”和“菩提”是一回事,不必把它们区别开来,故曰“烦恼即菩提”。这一看法的代表人物是六祖惠能。据《祖堂集》卷二说,神龙元年,朝廷派使者薛简前去迎请六祖惠能,惠能不肯进京,薛简便要求惠能说法,以便自己返京向皇上交差,二人有这么一段对话: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薛简曰:“明譬智慧,暗喻烦恼。学道之人,若不用智慧照生死烦恼,何得出离?”师云:“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故。以智慧照烦恼者,是二乘人见解,有智之人终不如此。”薛简曰:“何者是大乘人见解?”师云:“《涅槃经》云:‘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别,无别之性即是实性。处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这段话讲得比较难以理解,大致意思是说,一般人总认为佛法的智慧就是智慧,世俗的愚昧就是愚昧,把二者区分得十分清楚,包括小乘佛教的人也是如此。而大乘佛教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万物之间没有什么差别,所谓的智慧和愚昧是一样的。这_观点实际上是超越了是与非的界线,达到了庄子所说的万物一齐的境界。只有摆脱了是非、善恶的纠缠,人才能获得自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身处烦恼事之中而无烦恼可言。实际上,超越了是非的人,即是获得佛家智慧的人,他本身已经没有烦恼了。第二种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先后做过神秀、惠能弟子的神会。他认为,烦恼也好,菩提也好,都来自同一个人性,因此说“烦恼即菩提”。《神会语录》记载了他与给事中房绾的一次问答:给事中房绾问“烦恼即菩提”义。神会答曰:“今借虚空为喻,如虚空本来无动静,不以明来即明,暗来即暗。此暗空不异明(空),明空不异暗空,明暗自有去来,虚空元无动静。烦恼即菩提,其义亦然。迷悟虽即有殊,菩提心元来不动。”白天的天空一片光明,夜晚的天空一片黑暗,黑暗和光明虽然不同,但承受黑暗和光明的天空却还是那片天空,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人性也是如此,不悟时人性是愚昧的,悟后人性是聪明的,愚昧和聪明虽然不同,但人性还是那个人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烦恼即菩提”了。

内容概要

张松辉,男,1953年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湖南大学文学院、岳麓书院。已出版《老子研究》、《庄子考辨》《〈论语〉〈孟子〉疑义研究》、《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儒释道与文人》、《十世纪前的湖南宗教》九部学术专著,出版《老子译注》、《新译冲虚至德真经》、《新译庄子》、《新译无能子》、《新译坐忘论》、《新译妙法莲华经》、《新译杜牧诗文集》七部译著。

书籍目录

绪论 儒释道的基本人生观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二、道家:逍遥适意三、道教:铸造天梯四、佛教:磨砖成镜五、道冠儒履释迦裟:儒释道共同铸成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附录 三教之间的斗争与融合一、斗争:输者“斩头相谢”二、融合:三教从来总一家第一章 学习篇第一节 烦恼即菩提一、对“烦恼即菩提”的解释: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二、苦难的好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面对困难: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第二节 渐修与顿悟一、渐修: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二、顿悟: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三、渐修与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四、强调“顿悟”的好处:“畜生!只记吃,不记打!”第三节 无言与有言一、目击道存与拈花微笑:言不尽意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的局限性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境界四、得鱼而忘荃:言意关系五、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有言对无言的衬托第四节 立与权一、“权”: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二、“立”而不知“权”:因“援手救之”而“赴水而死”三、情与理:子证父罪与子为父隐第二章 生活篇第一节 人生如梦与梦如人生一、人生如梦:化真实为虚幻二、梦如人生:化虚幻为真实三、两个人生:享受现实和梦幻四、幻中有真:梦对现实的影响第二节 杀生与惜生一、人类的宣言:宰杀其他生灵天经地义二、仁慈的保护:爱惜其他生灵功德无量三、文人的狡黠:对戒杀与好味矛盾的解决第三节 重生与重文一、重文: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二、重生:琴书自乐,怡志养神三、诗文治病: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第四节 禁欲与纵欲一、欲望:人的本质所在二、禁欲:钓鱼的艺术三、纵欲:艰难的游戏四、从禁欲到纵欲:一次“轻松”的跳跃五、从为己到至公:欲望的善恶与多层次性第五节 爱情与婚姻一、美好的爱情: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二、讨厌的家庭:顽癣如顽妻,一来不可黜三、有爱而无家:对未来男女相处方式的构想附录 分桃断袖第六节 生与死一、生命的含义:我感受故我在二、无奈的计算:一生三万六千日三、痛苦的呻吟:活受罪四、勇敢而无奈的选择:善待衰老五、很难证实的推论:关于死后情况的想象六、面对死亡:“泫然欲涕”与“鼓盆而歌”七、为生命留下余味:带着希望走向另一个世界附录 老夫未肯空归去,处处敲门索挽诗一、自祭二、生圹第三章 养心篇第一节 大度与狭隘一、大度:让他几尺又何妨二、忍耐:骂女毋叹,唾女毋干三、狭隘:羹颉侯与吃鸡子第二节 齐万物与不分别一、齐万物和不分别:片面真理的提出及影响二、齐物的目的:一扫天下,唯我独尊三、齐物的演进:“无赖”理论的出现及其“无赖”作用第三节 无情与有情一、无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二、有情:和尚终是浪子三、“古井”里的波澜:无情下面的有情四、我说:随任情感潮涨潮落第四节 精神与肉体一、不可或缺的山脚:肉体是精神的基础二、风光旖旎的山顶:精神是肉体的主宰三、登高必自卑: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要完美结合四、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第四章 世事篇第一节 自然与人工一、视大自然为故乡:反认他乡是故乡二、视大自然为老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三、“朴”与“礼”:我有一仆,被苏子瞻教坏了四、名士风度:越名教而任自然五、“自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第二节 真实与虚假一、虚假的真实:信则灵二、真实的虚假:眼不见为净也三、何必辨真假:把有利的虚假变作真实,把不利的真实变作虚假第三节 有用与无用一、“有用”之害:语得分明转出难二、“无用”之利:半是真理半自慰三、“有用”与“无用”的调和:致身才与不才间四、“无用”托起“有用”:深林与一枝第四节 富贵名利的是与非一、对名利的疯狂追求: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二、名利带来的灾难:财多买得东市愁三、对名利的回避: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四、对名利的鄙视:永辞角上两蛮触,一洗胸中九云梦第五章 处世篇第一节 出与处一、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源远流长的隐居之风二、性爱山水与终南捷径:隐居的原因和目的三、大隐小隐与琴书酒色:隐居的方式四、一曰可敬,一曰可杀:历代对隐士的态度第二节 客观与主观(心与物)一、横看成岭侧成峰:主观对客观的“改造”二、忘足,履之适也:主观对客观的适应三、透过佛祖:主观超越客观第三节 循规蹈矩与“倒行逆施”一、“倒行逆施”的理论: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二、以不利为利:退步原来是向前三、梵志翻著袜:“不颠不狂,其名不彰”及其他四、思想上的“倒行逆施”:“胡孙弄”与“鱼钓人”第四节 人力与命运一、命定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二、人力论:我命在我不在天三、尽人事,听天命:明智的选择四、命运:先天条件、后天努力和客观机遇的结合品五、偶然性:世间固有偶然事六、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修己以待时第五节 内圣外王与不执著一、道家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二、禅宗的最高境界:不执著三、说得行不得:内圣外王与不执著思想的艰难实践四、“虚舟”的效应: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

编辑推荐

《人生儒释道》由岳麓书社出版。

作者简介

《人生儒释道》主要内容:人们在研究古代文人思想时,往往喜欢界定某人为某家。其实,在文人中,特别是在后来的文人中,是很难找到纯粹的儒家人物,或道家人物,或其他各家人物的。绝大多数的古代文人,对他们前辈的思想采取的是兼收并蓄的态度,他们对这些思想的运用,又显得特别灵活,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采用不同的思想来指导、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心态。我经常想,中国能够出现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实在是中国人的一大幸事,有了这三家,才使得中国人在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使他们处处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图书封面


 人生儒释道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历史上三教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谁是谁非的大原则不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冀望学习一些安身立命的哲学知识,调节自己的情绪,梳理自己的思路。作者引用了很多原文典故,读起来对自己的古文知识也是一种提高。目录: 绪论 儒释道的基本人生观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二、道家:逍遥适意三、道教:铸造天梯四、佛教:磨砖成镜五、道冠儒履释迦裟:儒释道共同铸成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附录 三教之间的斗争与融合一、斗争:输者“斩头相谢”二、融合:三教从来总一家第一章 学习篇第一节 烦恼即菩提一、对“烦恼即菩提”的解释: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二、苦难的好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面对困难: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第二节 渐修与顿悟一、渐修: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二、顿悟: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三、渐修与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四、强调“顿悟”的好处:“畜生!只记吃,不记打!”第三节 无言与有言一、目击道存与拈花微笑:言不尽意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的局限性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境界四、得鱼而忘荃:言意关系五、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有言对无言的衬托第四节 立与权一、“权”: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二、“立”而不知“权”:因“援手救之”而“赴水而死”三、情与理:子证父罪与子为父隐第二章 生活篇第一节 人生如梦与梦如人生一、人生如梦:化真实为虚幻二、梦如人生:化虚幻为真实三、两个人生:享受现实和梦幻四、幻中有真:梦对现实的影响第二节 杀生与惜生一、人类的宣言:宰杀其他生灵天经地义二、仁慈的保护:爱惜其他生灵功德无量三、文人的狡黠:对戒杀与好味矛盾的解决第三节 重生与重文一、重文: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二、重生:琴书自乐,怡志养神三、诗文治病: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第四节 禁欲与纵欲一、欲望:人的本质所在二、禁欲:钓鱼的艺术三、纵欲:艰难的游戏四、从禁欲到纵欲:一次“轻松”的跳跃五、从为己到至公:欲望的善恶与多层次性第五节 爱情与婚姻一、美好的爱情:哥哥身上也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二、讨厌的家庭:顽癣如顽妻,一来不可黜三、有爱而无家:对未来男女相处方式的构想附录 分桃断袖第六节 生与死一、生命的含义:我感受故我在二、无奈的计算:一生三万六千日三、痛苦的呻吟:活受罪四、勇敢而无奈的选择:善待衰老五、很难证实的推论:关于死后情况的想象六、面对死亡:“泫然欲涕”与“鼓盆而歌”七、为生命留下余味:带着希望走向另一个世界附录 老夫未肯空归去,处处敲门索挽诗一、自祭二、生圹第三章 养心篇第一节 大度与狭隘一、大度:让他几尺又何妨二、忍耐:骂女毋叹,唾女毋干三、狭隘:羹颉侯与吃鸡子第二节 齐万物与不分别一、齐万物和不分别:片面真理的提出及影响二、齐物的目的:一扫天下,唯我独尊三、齐物的演进:“无赖”理论的出现及其“无赖”作用第三节 无情与有情一、无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二、有情:和尚终是浪子三、“古井”里的波澜:无情下面的有情四、我说:随任情感潮涨潮落第四节 精神与肉体一、不可或缺的山脚:肉体是精神的基础二、风光旖旎的山顶:精神是肉体的主宰三、登高必自卑: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要完美结合四、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第四章 世事篇第一节 自然与人工一、视大自然为故乡:反认他乡是故乡二、视大自然为老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三、“朴”与“礼”:我有一仆,被苏子瞻教坏了四、名士风度:越名教而任自然五、“自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第二节 真实与虚假一、虚假的真实:信则灵二、真实的虚假:眼不见为净也三、何必辨真假:把有利的虚假变作真实,把不利的真实变作虚假第三节 有用与无用一、“有用”之害:语得分明转出难二、“无用”之利:半是真理半自慰三、“有用”与“无用”的调和:致身才与不才间四、“无用”托起“有用”:深林与一枝第四节 富贵名利的是与非一、对名利的疯狂追求: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二、名利带来的灾难:财多买得东市愁三、对名利的回避: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四、对名利的鄙视:永辞角上两蛮触,一洗胸中九云梦第五章 处世篇第一节 出与处一、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源远流长的隐居之风二、性爱山水与终南捷径:隐居的原因和目的三、大隐小隐与琴书酒色:隐居的方式四、一曰可敬,一曰可杀:历代对隐士的态度第二节 客观与主观(心与物)一、横看成岭侧成峰:主观对客观的“改造”二、忘足,履之适也:主观对客观的适应三、透过佛祖:主观超越客观第三节 循规蹈矩与“倒行逆施”一、“倒行逆施”的理论: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二、以不利为利:退步原来是向前三、梵志翻著袜:“不颠不狂,其名不彰”及其他四、思想上的“倒行逆施”:“胡孙弄”与“鱼钓人”第四节 人力与命运一、命定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二、人力论:我命在我不在天三、尽人事,听天命:明智的选择四、命运:先天条件、后天努力和客观机遇的结合品五、偶然性:世间固有偶然事六、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修己以待时第五节 内圣外王与不执著一、道家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二、禅宗的最高境界:不执著三、说得行不得:内圣外王与不执著思想的艰难实践四、“虚舟”的效应:无情水任方圆器,不系舟随去住风
  •     人生儒释道 读后感岳麓书社 张松辉著2014-1以前也看过一本以“儒释道”为名的书,从那里我总结出自己认可的三哲的根本要义。这一本《儒释道》我花两小时翻完,作者学养丰富,自成体系,读来很是愉悦。作者在绪论里提醒大家,儒家的人生观里除了“达则兼善天下”之外,前面一句也很重要——“穷则独善其身”。作者给佛教起的注角是:磨砖成镜。磨砖岂能成镜?作者写道:“虔诚的信仰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十分的充实和自信,比欲望四溢的世俗人少却了多少烦恼和痛苦”,虽如此,我还是很认同作者对大多数修佛之人“一辈子在磨砖”的看法。禁欲是对人性的摧残,是逃避。作者在“学习篇”里讲解了渐修与顿悟的联系,本是一回事,不要被历史上那些神秘论所误导,没有量变哪来质变。在“禁欲与纵欲”一节里,我看到“幸福来自欲望满足”这一句时怔了一下,原本我理解“欲望满足产生幸福”,但是反过来这么一说岂不是欲望满足成了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细想之下,觉得还是稍加改动才合我意:幸福来自欲望满足的过程。幸福这事儿,终应是个过程,不是结果。在这一节里,作者从史书文献里摘出诸多事例很有趣。鸠摩罗什是佛教史上译经宣法最有成就的高僧之一,《金刚经》就是他译的。他七岁出家,后来娶了龟兹国王的女儿为妻。到了中国以后被后秦主“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玩得很滋润。南唐后主李煜在妓院里碰到一位名叫张席的和尚,相谈甚欢,李后主看着风流和尚“拥妓入屏帏”,不无感慨的墙壁上写道: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传持风流教法。N多有头有脸的禅师有类似记载。看来大师们早已悟道,在女人身上实现大乘的要义,弟子们则在青灯旁磨砖,期待顿悟的那一刻到来。在“齐万物与不分别”一节里,有句话我很喜欢:庄子以“有是非”为非,以“无是非”为是,这同样是界线分明的是非观。到这本书的最后一节,我改阅读方式为精读。“简单的说,内圣外王就是在和外界交往时,形体上忙忙碌碌,严肃认真,而精神上却保持着愉悦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顺应外物,心中不要有‘我’。”个人理解,“外王”是要用程朱理学的“用敬”,“内圣”是要用陆王心学的“主静”。禅宗的最高境界“不执著”,其内涵与“内圣外王”是一致的。因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著衣吃饭,屙屎送尿”。禅宗还把不执著的“无心”状态运用到学佛本身,要求人们不执著于“不执著”,完成了否定之否定。“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我觉得程颢的这个例子可以很好的体现心学对“不执著”三字的理解,所以程颢能写出《秋日偶成》那么大气风流的诗句。反之,程颐所代表的理学则显得局限性很大,试图“存天理,灭人欲”。作者在讲述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时顺带写了他对王阳明“心外无物”的理解:我未生之前,天地万物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等于不存在;我死之后,天地万物也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同样等于不存在。只有我的生命存在时,天地才开阔,万物才鲜活,一切才赋予了意义和价值。
  •     儒释道基本人生观:儒: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是穷则独善其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达着兼善天下;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陶渊明——大济于苍生;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李白——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古往今来能达到此目标的人凤毛麟角。孔孟大义与世俗险恶之间的矛盾,让无数有志于天下的读书人进退维艰,惶惶不安。于是有人对自小蒙受的教育产生了怀疑。杜甫——儒冠多误身;杜甫——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孔子也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自恃清高,是知识分子的通病。自以为“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三个文人比较:屈原:不得志而投江自杀;贾谊:郁闷却没有自杀;苏轼:屡遭贬谪却一生乐观(庄子的异代知音);(自注:“耻感文化”?)对孔子的误解,孔子的思想有很强大伸缩性。如:“为尊者讳”、“无可无不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我所好。”孟子“三乐”。孔孟虽然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的,但是并没有看作唯一的目的。儒家重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一张大网,每个人在这张大网都有自己的位置。要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位置都是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想保持社会的稳定,这种思想必不可少。但是这种思想的缺陷也很明显,因为过度的重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使一个人手脚束满绳索,从而使他的生活变得滞涩、沉重、呆板。道:逍遥适宜(主要指庄子);老庄区别:老子注重修齐治平,关注焦点在于政治;庄子注重个人生活方式,强调个人自由,尤其是精神自由。“适意”,指的是自由的内心的外在表现。例:魏晋南北朝: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张季鹰-鲈鱼。禅宗吸收了道家的适意与自由,认为佛法西来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当一个自由自在的人。释灵澄:《西来意颂》: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草履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要想获得自由闲适的生活,就要接触对各种名利欲望对自己的束缚,也就是庄子讲的“悬解”和佛教讲的“解脱”。例:陶弘景-牛;善静-云;逍遥适意解决生的问题,铸造天梯解决死的问题。道:铸造天梯;庄子-淡化、美化死亡。天梯-金丹 -长生例:石发、唐朝皇帝、韩愈、白居易、陶渊明释:磨镜成砖;要想成佛,靠的不是“坐”,而是“悟”“磨砖”的生活。自由适意与虔诚修行。道冠儒履释迦裟。弓与靶:儒家理论≈弓;读书人≈箭;修齐治平≈靶;需要道、释两家来补充不中靶时的失意和困顿。例:王安石、张方平-高僧超孟子;曾国藩-有所言有所不言;宗杲禅师-半进退-参禅罢禅;三者运用得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运用得不好->进退维谷不知所措;例:陶渊明-入世想逍遥,出世想抱负。喻:明代宋懋(mao)澄-妻经妾史奴稗客二氏(道释)外宅儿(诗词歌赋)。三教:成圣/成仙/成佛基本人生观;学习篇;生活篇;养心篇;世事篇;处事篇;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作者学识广博,娓娓道来又很有见地。好书!
  •     语言优美,见识独到,乃是大家之作!
  •     书的好与不好在于内容,有思想,有自己的思想才是值得阅读。 书不错!虽然外表朴素了些。
  •     内容丰富,论点明确,材料很得当,读后觉得收获很大。作者很平实,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有趣。
  •     人生儒释道,倒是把三家精神概说出来了,针对某些观点,作者将三家思想进行对比,虽说全面、概括。但又不是那么精细,或许冒有些许自己的理解。总体上来说,还算可以。
  •     老爸推荐的书~慢慢看
  •     作者的某些观点,如”有爱无家“等令人惊讶!
  •     “作者是个马克党 鉴定完毕 当初老师推荐读这本书 立刻到豆瓣找 看了书才发现 豆瓣评分这么低不是没有依据的 我还要不要喜欢那个老师”这是一年半写的
  •     价值观成型时期阅读,很有收获,火车上一晚读完,酣畅淋漓
  •     面对目前出版界浮躁的急功近利,张教授能十余年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实属难得。本书旁征博引,可见作者国学功力之深厚;与“市场流行”的类似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建议延伸阅读《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转而再与张老师对话,则必能有所斩获。另外作者的《老子解析》也属上乘,值得研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