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与酷儿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福柯与酷儿理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3月1日
ISBN:9787301084816
作者:塔姆辛·斯巴格
页数:109 页页

章节摘录

  同性恋的建构  福柯认为,现代的同性恋现象之起源,相对来说较为晚近些。这是他最发人深省的断言之一,同时也是酷儿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剂催化剂。许多研究同性恋的历史学家已经非常敏锐地把20世纪的同性恋认同和行为与早些时候的同性恋认同和行为联系了起来,并认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与继承性。与此相对,福柯坚持认为,同性恋(homosexual)这个范畴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的特定背景下,并且,与一般的性类似,我们必须把它视为一个被建构(constructed)的知识范畴,而不是一种被发现(discovered)的认同。  福柯并不是指在19世纪之前同性之间并不存在性关系。

前言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在西方出现了半个世纪,进入中国已经20年了。如今,这一思潮的发展已经从哲学美学和文化领域进入经济法律、日常生活领域,甚至进入了国际政治和科学领域,从而使上世纪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面对这些深层次和表层次问题,需要从根源上弄清问题的实质,厘定不同思想家的后现代精神走向,从而给人一种较为清晰的后现代谱系学脉络。 后现代主义的源起与文化意向  一般而言,学界在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几个关键范畴上存在着理解的偏差,并引发一些无谓的争论。其实“后现代”(postmodern)是一个历史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时代;而与此相关,“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这一社会状态中出现的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则是一个社会理论概念,指后现代社会结构的功能性转型和知识话语转型问题。

内容概要

福柯

书籍目录

王岳川序
汉译前言
导读 销魂试验与生存美学
性事关重大
福柯何许人也?
何为酷儿理论?
酷儿谱系
性、真理和话语
性科学
同性恋的建构
权力和反抗
对福柯的反应
福柯+?=酷和理论?
认同危机
我们就在这儿,我们是酷儿,习惯就好了
酷儿理论
酷儿福柯
异性恋与同性恋
越来越个人化
巴特勒之所见
酷和知识/酷儿执行行为
今天是酷儿理论,明天是明日黄花?
进一步阅读书目
关键概念
显示部分信息

编辑推荐

  一个像福柯这样的哲学家实际上把自己交给了知识,交给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早已预示了自己的命运;他给自己确定了信念,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来探索人类还未知的领域乃至禁区。

作者简介

推荐这本书,心里颇有些矛盾:一方面,本来内容就有些单薄的小册子里居然有一半篇幅印着荒唐可笑的序言、前言、导读,这样的书还值得认真对待吗?可另一方面,关于福柯学说在英美同性恋理论中的地位和影响,国内一直没有比较清晰的介绍。好歹这是第一本。最终,我想,只要其有一言可取,我们就不妨取其一言吧,至于此外的部分,干脆撕去算了。 此书最大的意义,也许还在于着重指出了女学者朱迪丝·巴特勒对福柯学说的深化和批判。巴特勒是当今性别研究和酷儿理论领域中最深刻的思想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比福柯更激进,比福柯走得更远。

图书封面


 福柯与酷儿理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本小册子的导言显然有美化福柯的嫌疑,事实上这一做法与那些因为艾滋病而诋毁福柯的行为有着同样的危害。文中的部分措辞也显然使用的过于轻率,例如“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这样的字眼就带有游戏的意味,更不用说还有意地标出艾滋病是所谓的“同性恋癌”。尽管上述的两点多少有些吹毛求疵,但我们必须注意,福柯实际上是个在同性恋问题(尤其是涉及同性恋运动)尽量保持低调的一个人,这与他个人的同性恋生活或许大相径庭。但这本书谈论的是酷儿,而非同性恋,这必须得到足够严肃的申明。酷儿这个词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本身上就是个问题,一部分学者更倾向于使用“怪异”这个更接近与queer本义翻译方式。酷儿则带有鲜明的自我标榜和自我炫耀。这倒是符合它本身所带有的颠覆,逾越潜质,对中心的偏离以及不正常。这些都是酷儿根深蒂固的不可变更的特质。甚至酷儿们对酷儿理论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排斥反应(它有时候显得过于标新立异和丰富多姿了)。从另一个方面,这也决定了酷儿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它吸收了同性恋之外的诸多元素(或者说他们原本就被包含在内的),并处于不断地修正之中以获取更为广泛和坚实的力量。福柯有关“同性恋是文化的产物”的断言启发了很多的后来者,他们开始同性恋和异性恋并置在一个概念框架之中企图消除二者之间的独立,而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非对立的理论策略导致了同性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边缘化。而事实上,福柯同志也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尽量保持低调的原因。
  •     本想看的是福柯的《不正常的人》一书,偶然翻得这本小册子,一口气将其读完。首先,此书开头的导论等等感觉有些冗长、是强忍着看完的。通过阅读后面,知道竟有福柯此种人,将自己奉献给所研究的事业,一身犯险,追寻尼采,试图实现康德所没实现的“照射自己的心灵”。这是一种“冒险家”的生活,一种癫狂的实验。福柯疯狂地体验下,形成的概念是:性并非人类生活的天然特征或既定事实,而是一个被建构的经验范畴,它有其历史的、文化的根源,而非生物根源。福柯研究倚重的“性”在本质上是文化的而非自然的,有利于维持某些特地给的权力关系。其实脑子里,一直对“性”没有深入的认识,纵使谈及,恐怕也会是认为性不过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一种欲求,并没有想到文化层度。而此书作者也对福柯的若干观点还是认可的。此书主要是谈的“酷儿”,对于酷儿也是第一次有个认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gay或lesbian,它更具有一种特殊、与众不同、怪诞的意味在里边。福柯研究酷儿,而此书则是对研究福柯所研究,评论福柯所持观点。福柯认为,现代的同性恋现象起源相对来说较为晚近些,为“被建构”而非“被发现”。这个对人颇有启发。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男风,有典型人物。而今亦有,从现象的原因、表现、影响、心理认同程度及原因等角度一一对比,哪里又完全一样呢?正如书中所说,文艺复兴以前,即有同性性行为。这种种群其定义更侧重于一种具有反差性欲的偏差出轨的人类类型。并且群体本身会有羞耻感。19世纪以后,对此现象甚至有了鼓励行为。福柯指出,同性恋由鸡奸行为转化为一个群体。此书中还提到拉康的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女性并不存在!”如此惊世骇俗,抹杀了性别差异,似乎在宣扬世间人类的实质乃雌雄共同体。书中也提到,其实男性无非是雄性激素占优势,也或多或少有雌性激素。女性类同。男女差异之一体现在此,其余呢?生理特征,本就由激素决定。然后就是心理特征了,思考事物的角度、惯性,除了先天因素外,估计有不少也是后天影响所习得吧。我们每天接触的是周围的女性或男性群体,思维方式会相近也不足为怪。当然我并非否定大脑中男女确实存在差异。继续回归拉康的这句话,他强调了反对把性别身份归结为生物决定论的观点。但是书中并没指出,排除性别身份,那么又是什么决定生物呢,或是他的观点根本就是男女无异?此书并非福柯所写,因此对福柯的论著自然不会完全一褒到底。福柯对于同性恋,笔墨精力多花在男性身上,或许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但对于酷儿理论,似乎需要更多详实的素材与实例,去论证其发展轨迹,及未来演变趋势。
  •     家里有一本《福柯全集》,前几年从一个自由职业者家里收来的,可惜从来没看过。受此“礼遇”的绝非这一本。在图书馆偶然发现这么一本书,很薄,又归在哲学类,顺手拈来小觑。书中的前言,序和导读的确很长,最开始解释什么是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让我这个哲学文盲看得有点找不到北。不过导言还是比较出色,至少让我这种门外汉找到支撑看下去的勇气。它的作者是华南师范的于奇智教授,原来是留法学者,研究福柯也有一二十年了吧,找到了他的博客,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http://blog.sina.com.cn/qizhiyu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三个词,SADOMASOCHISTIC施虐或受虐心理倾向 ANDROGYNY雌雄同体HERMAPHRODISM精神上的雌雄同体 第一个词SM癖,我想在CRIMINALMINDS中应该有提到过。后面的两个词很值得深究,可惜在这方面我比较白痴更没有天分可言。其实这本书并不是福柯的传记也不是酷儿理论的详解,更多的是一位英国学者对这位哲学家以及思想的评述。如果真正想要对福柯有个纵贯的认知还是需要找几本著作好好拜读一下的。不过对于我这种对福柯一无所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还是具有启智作用的。至少明白了QUEER是什么意思,记得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说,人们的理想境界是通过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来决定性别,这可能是酷儿理论最佳实践吧。不过想想,如果硬要自己承认是游弋于双性间的无性自然体也实在让人太没归属感了。

精彩短评 (总计53条)

  •     为什么会出这么本烂书
  •     翻译好糟糕
  •     语焉不详,神马玩意。
  •     正是那些产生且限制性及性别的话语及其知识使人有能力认为自己拥有其中的一种认同。
  •     性是内心最深处欲望,性是如此的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后现代理论,原则,是包容让不同社群和团体发出声音 舍身触地,换位思考
  •     这本书像是一篇维基百科的扩写,唯一的意义大概是社科常识普及。并且篇幅冗长的对后现代思想的介绍也许根本不应该被放在前言部分,福柯的生平被提了好几遍,题目是“福柯与酷儿理论”,总感觉作者没有把它讲清楚。以及把巴特勒的performance翻成执行的是不是仅此一家?
  •     书写的快成传记了,而且好多term翻译的很诡异,简单了解一件事儿还行
  •     (⊙o⊙)…书名这么响亮,but本书的内容简直很少orz还有很多逗比的插图,其实连科普都算不上吧,也许它的作用就在于可以链接到其他各种。。。
  •     推荐这本书,心里颇有些矛盾:一方面,本来内容就有些单薄的小册子里居然有一半篇幅印着荒唐可笑的序言、前言、导读,这样的书还值得认真对待吗?可另一方面,关于福柯学说在英美同性恋理论中的地位和影响,国内一直没有比较清晰的介绍。好歹这是第一本。最终,我想,只要其有一言可取,我们就不妨取其一言吧,至于此外的部分,干脆撕去算了。 此书最大的意义,也许还在于着重指出了女学者朱迪丝·巴特勒对福柯学说的深化和批判。巴特勒是当今性别研究和酷儿理论领域中最深刻的思想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比福柯更激进,比福柯走得更远。
  •     算是简单的介绍,但是导读和译者序什么的实在是太无厘头,插图也渣
  •       本想看的是福柯的《不正常的人》一书,偶然翻得这本小册子,一口气将其读完。
      首先,此书开头的导论等等感觉有些冗长、是强忍着看完的。
      通过阅读后面,知道竟有福柯此种人,将自己奉献给所研究的事业,一身犯险,追寻尼采,试图实现康德所没实现的“照射自己的心灵”。
      这是一种“冒险家”的生活,一种癫狂的实验。福柯疯狂地体验下,形成的概念是:性并非人类生活的天然特征或既定事实,而是一个被建构的经验范畴,它有其历史的、文化的根源,而非生物根源。福柯研究倚重的“性”在本质上是文化的而非自然的,有利于维持某些特地给的权力关系。
      其实脑子里,一直对“性”没有深入的认识,纵使谈及,恐怕也会是认为性不过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一种欲求,并没有想到文化层度。而此书作者也对福柯的若干观点还是认可的。
      此书主要是谈的“酷儿”,对于酷儿也是第一次有个认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gay或lesbian,它更具有一种特殊、与众不同、怪诞的意味在里边。福柯研究酷儿,而此书则是对研究福柯所研究,评论福柯所持观点。
      福柯认为,现代的同性恋现象起源相对来说较为晚近些,为“被建构”而非“被发现”。
      这个对人颇有启发。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男风,有典型人物。而今亦有,从现象的原因、表现、影响、心理认同程度及原因等角度一一对比,哪里又完全一样呢?
      正如书中所说,文艺复兴以前,即有同性性行为。这种种群其定义更侧重于一种具有反差性欲的偏差出轨的人类类型。并且群体本身会有羞耻感。19世纪以后,对此现象甚至有了鼓励行为。福柯指出,同性恋由鸡奸行为转化为一个群体。
      此书中还提到拉康的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女性并不存在!”如此惊世骇俗,抹杀了性别差异,似乎在宣扬世间人类的实质乃雌雄共同体。书中也提到,其实男性无非是雄性激素占优势,也或多或少有雌性激素。女性类同。男女差异之一体现在此,其余呢?生理特征,本就由激素决定。然后就是心理特征了,思考事物的角度、惯性,除了先天因素外,估计有不少也是后天影响所习得吧。我们每天接触的是周围的女性或男性群体,思维方式会相近也不足为怪。当然我并非否定大脑中男女确实存在差异。
      继续回归拉康的这句话,他强调了反对把性别身份归结为生物决定论的观点。但是书中并没指出,排除性别身份,那么又是什么决定生物呢,或是他的观点根本就是男女无异?
      此书并非福柯所写,因此对福柯的论著自然不会完全一褒到底。
      福柯对于同性恋,笔墨精力多花在男性身上,或许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但对于酷儿理论,似乎需要更多详实的素材与实例,去论证其发展轨迹,及未来演变趋势。
      
  •     入门的好书。
  •     超浅显入门之作
  •     后现代
  •        这本小册子的导言显然有美化福柯的嫌疑,事实上这一做法与那些因为艾滋病而诋毁福柯的行为有着同样的危害。文中的部分措辞也显然使用的过于轻率,例如“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这样的字眼就带有游戏的意味,更不用说还有意地标出艾滋病是所谓的“同性恋癌”。尽管上述的两点多少有些吹毛求疵,但我们必须注意,福柯实际上是个在同性恋问题(尤其是涉及同性恋运动)尽量保持低调的一个人,这与他个人的同性恋生活或许大相径庭。
       但这本书谈论的是酷儿,而非同性恋,这必须得到足够严肃的申明。酷儿这个词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本身上就是个问题,一部分学者更倾向于使用“怪异”这个更接近与queer本义翻译方式。酷儿则带有鲜明的自我标榜和自我炫耀。这倒是符合它本身所带有的颠覆,逾越潜质,对中心的偏离以及不正常。这些都是酷儿根深蒂固的不可变更的特质。甚至酷儿们对酷儿理论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与排斥反应(它有时候显得过于标新立异和丰富多姿了)。
       从另一个方面,这也决定了酷儿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它吸收了同性恋之外的诸多元素(或者说他们原本就被包含在内的),并处于不断地修正之中以获取更为广泛和坚实的力量。福柯有关“同性恋是文化的产物”的断言启发了很多的后来者,他们开始同性恋和异性恋并置在一个概念框架之中企图消除二者之间的独立,而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非对立的理论策略导致了同性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边缘化。而事实上,福柯同志也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尽量保持低调的原因。
  •     福柯的文字总是指向人类的另类面向
  •     少兒讀物?八卦雜誌?完全不學術的一本書
  •     浅显易懂,福柯采用近乎殉道式的学术研究方法,用自己的身体经验去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他认为性与同性恋都是文化的产物。
  •     太高深了,后现代主义啊
  •     据说是第一本介绍酷儿理论的中文著作,受篇幅限制介绍的不是很详细。
  •       家里有一本《福柯全集》,前几年从一个自由职业者家里收来的,可惜从来没看过。受此“礼遇”的绝非这一本。
      在图书馆偶然发现这么一本书,很薄,又归在哲学类,顺手拈来小觑。书中的前言,序和导读的确很长,最开始解释什么是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让我这个哲学文盲看得有点找不到北。不过导言还是比较出色,至少让我这种门外汉找到支撑看下去的勇气。它的作者是华南师范的于奇智教授,原来是留法学者,研究福柯也有一二十年了吧,找到了他的博客,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http://blog.sina.com.cn/qizhiyu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三个词,SADOMASOCHISTIC施虐或受虐心理倾向 ANDROGYNY雌雄同体HERMAPHRODISM精神上的雌雄同体 第一个词SM癖,我想在CRIMINALMINDS中应该有提到过。后面的两个词很值得深究,可惜在这方面我比较白痴更没有天分可言。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福柯的传记也不是酷儿理论的详解,更多的是一位英国学者对这位哲学家以及思想的评述。如果真正想要对福柯有个纵贯的认知还是需要找几本著作好好拜读一下的。不过对于我这种对福柯一无所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还是具有启智作用的。至少明白了QUEER是什么意思,记得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说,人们的理想境界是通过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来决定性别,这可能是酷儿理论最佳实践吧。不过想想,如果硬要自己承认是游弋于双性间的无性自然体也实在让人太没归属感了。
  •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原作者自说自话,而译者连最基本的术语都翻不地道,还北大出版社呢~
  •     浅
  •     两小时刷完加笔记,翻译的还算不错毕竟是学术界的。前面两篇序不忍卒读,跟性理论也没什么关系。读到最后Judith Butler那边又迷迷糊糊的了。插图好深井冰
  •     初学者。
  •     作为一本满篇插图的儿童读物,东一榔头西一棒棰的,不知道作者想讲什么。不过直接讲福柯和巴特勒的部分还是可以看看的。PS:于奇智简直是不秀导师会死星人。
  •     后面的名词解释很有意思
  •     编的好烂。
  •     大致翻了一下,姑且不说福柯的理论,讲解太太太笼统,表达又不清楚,正文写的还不如序好,整本书简直是垃圾
  •     queer,酷儿,指异性恋之外的同性恋、双性恋等不符合主流的性取向群体。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巴特勒的执行模式理论和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观点一致:性别是社会性的,是通过对主流的合乎规范的性别行为模式进行重复而使主体产生性别认同。福柯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解构主义,对一元化的社会说不。也正好符合马尔库塞的”大拒绝”精神。
  •     弥补缺失的理论。
  •     作为入门读物来说都太浅显,前言与导读部分占去太多篇幅(序言和前言主要是针对后现代的提纲挈领似的个人总结,而导读则着过多笔墨于福柯的生平),正文部分过于碎片化,有些地方凝练的让人无法展开联想与思考,有节译之嫌。对于Foucault在sex,gender,sexuality三大话题方面的研究探讨的过少过浅,这让标题略显尴尬。对酷儿稍有研究的人大略会觉得本书价值太小,不过依然可作为中文语境下的入门读物,以及非学院派此研究方向人士的开拓眼界的作品。再一次重申了Butler,Segwick,Warner等人的重要性,也算指明了前期研究的重点所在。
  •     雖然很弱前言也非常可笑而且還沒讓我搞明白tm什麼是酷兒但好歹也是一本關於酷兒理論的中文書啊TAT
  •     三点: 1对后现代理论的实践可行性担忧 2对福柯权力的管制及生成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大爱巴特勒
  •     翻译得有些晦涩。
  •     一般篇幅在穷夸福柯
  •     不要看导言!!正文还不错,performativity 被翻译成执行性,宋老师将其翻译为操演。
  •     性是被建构的。
  •     福柯是真正把自己交给知识的人,昨儿我吃羊肉串的时候还好奇,福柯提出的其实也不是方法论,但他对于后现代主义的鼓吹其实和继承他知识体系的人的方法论都产生了冲突,这可怎么办呢?求大神解答
  •     直接读福柯《性史》,和朱迪丝·巴特勒的《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认同的颠覆》。
  •     希望看过此书的人能够给更多的人普及酷儿的知识,这个社会越是提倡平等,平权,越是需要知识权力体系的普及与完善…
  •     性的话语建构和权力什么的好难懂a……
  •     序和导读就占去了一小半,而且跟正文要表达的还是挺不一样的。
  •     导读前言超级超级搞笑 我都要疯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简单介绍了酷儿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与福柯性史中观点的牵连;吐槽翻译:transexual 和 transgender 翻译成生理性别倒错和社会性别倒错是从哪学来的= =
  •     首先,序、前言及导论喧宾夺主,原本就是单薄的册子,这么一来,核心内容显得甚是可怜,当然译丛一类的书免不了有统一的序言,但我总想着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嘛。其次,总觉得阐述每小节主题不透。例如书中提出,福柯认为,同性恋范畴被视为一个被建构的知识范畴,而不是被发现的认同。那么,被发现的认同如何解释呢?虽然书中有一节【认同危机】,但遗憾未掰清楚。此外,本打算要了解下书的作者塔姆星▪斯巴格,苦于网上搜不到有些价值的信息。
  •     导读占半本,囧书
  •     有很多翻译感觉不太准确。Butler的Performativity应该翻译为表演性。
  •     不知从哪吐槽了
  •     序言真实吓尿了我,这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太薄,说不出个所以然
  •     很薄
  •     看不懂 好像胡扯
  •     关于福柯性理论的小册子,浅显易懂但重点全在。让我理清了性别建构的实质,以及为什么社会同化策略会招致批评。以前一直觉得国内的腐文化有说不出的怪,现在终于明白:它让queers更queer,全然是猎奇大众在消费另一个群体。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