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概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清代学术概论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1-01
ISBN:9787532523054
作者:梁启超
页数:112页

章节摘录

  一(论时代思潮)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寝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各不相知。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

书籍目录

一 《清代学术概论》导读
二 节目提要
三 自序
四 第二自序
1 [论时代思潮]
2 [略论“清代思潮”]
3 [清学的出发点]
4 [顾炎武与清学的“黎明运动”]
5 [阎若璩和胡渭]
6 黄宗羲和王夫之]
五 附录 清代学术概论序
六 校订赘语

编辑推荐

从《清代学术概论》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间,它的价值也不断上升,乃至成了清学史研究必备的经典性名著。

作者简介

从《清代学术概论》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间,它的价值也不断上升,乃至成了清学史研究必备的经典性名著。
《清代学术概论》并不是一部单纯的论述清代“思想界之蜕变”的专门史著作,同时也是粱启超个人的一部学术回忆录。

图书封面


 清代学术概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梁启超的东西,就不用再说了吧,梁这样的奇才,就是查遍整个世界史,怕也不多见。这本书,我六年前看的,现在手头没有,仅说一个印象。印象中这是作者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压缩版,作者的三百年学术史和钱穆的三百年学术史,被称为双峰并立,后两本我都没有来得及看。梁的概论似乎是急就章,虽然他在前言中故作谦虚的说,自己没有参考资料,很多东西都记不清了,全凭记忆,一定错误很多云云,但这些话实际是在吹嘘自己记性如何好,能全凭记忆写学术史,并且一扯三百年,书中有很多长篇的引用,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梁也全记住了。不想多说了,作者的文采太好了,见识也高,半文半白,读起来象读小说,几个小时就解决了。并且可以反复来读。我曾说过,梁才如江,康气若海。梁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在气势上,在对事物的思考上,在对信念的坚持上,或者对信念的思考上,梁就只能是康的徒弟了,梁就立马显出了小来。
  •     1920年春天,梁启超欧游归来,在清华大学等校任教,开始集中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当时蒋方震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约他作序,他看后很感兴趣,却把清朝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历史相比附,由于梁文史功底深厚,厚积薄发,完序后篇幅几与蒋书相等,限于序文体例,遂独立成书,起名《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写作此书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是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书中提出“以复古为解放” 作为清代学术发展的总特征,不仅是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重新论列,更是其对五四新文化的呼应与引导。一、“以复古为解放”概念的提出梁启超关于“以复古为解放”之概念,早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近世之学术》中就指出:“本朝二百年之学术,实取此前二千年之学术,倒影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尽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谓非一奇异之现象也。…… 要而言之,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为‘古学复兴时代’。”此处有类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味,梁氏将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拟,是因为他乐观地相信并确认清代学术同样会给中国带来思想解放,一如欧洲的文艺复兴。 以此为出发点,决定了梁启超论述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是对上一阶段学术的推翻,表现出的形式为复古,最终达到的目的是思想解放。而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则正式提出了“以复古为解放”之概念,先是认为“清代思潮”是“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又说: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二、清代学术是否走“复古”之路我认同梁启超先生的清代学术“以‘复古’为其职志者”的说法。纵观中华历史长河,几乎每一朝代都有其学术重点,朝代的兴替,往往伴随着学术的兴衰,新思潮取代旧思潮。清朝也不例外,“晚明理学之弊,恰如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之景教。其极也,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闭塞不用,独立创造之精神,消蚀达于零度。”当此学风凋敝之时,作为清初启蒙期大师之一的顾炎武“对于晚明之学风,首施猛烈之攻击,而归罪于王守仁。”王夫之亦“攻王学甚力”。 梁氏举出顾炎武、王夫之等启蒙期大师对王学的抨击,就是为着证明清学复古的第一阶段,即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在清初启蒙期的大师中,有些人不单是反王阳明,还连带着反程朱。如颜元提出“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故误人才败天下者宋学也。”阎若璩所写《古文尚书疏证》,使“一切经义,皆可成为研究之问题”,胡渭著《易图明辨》,“ 学者乃知宋学自宋学,孔学自孔学”,使宋学“不复能依附经训以自重”,阎、胡开启了考据学的先河,推动了清代学者的怀疑精神。随后清学进入以考证学为中心的全盛期,代表人物是惠栋和戴震。戴及其弟子段玉裁、王孙念王引之等对音韵、训诂研究甚巨,且校注了如《说文解字》等大量经书,使清学复古又向汉唐迈进,进入复古的第二阶段。清学于乾嘉盛世至全盛,道咸以后,进入了所谓蜕分期。今文学派之启蒙大师庄存与、刘逢禄及今文学健将龚自珍、魏源主攻古文为伪经,认为贾、马、许、郑,“殊不足以尽汉学”,使业已熄灭两千年之久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这一时代重燃,是谓之“复西汉之古也”,即复古的第三阶段。今古文之争一路蔓延,到清末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则使“数千年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根本发生疑问,引起学者怀疑批评的态度。”“谓孔子之创学派与诸子创学派,同一动机,同一目的,同一手段,则已夷孔子于诸子之列,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导人以比较的研究。”学者对所有古文经皆疑,这种质疑精神一路往下,加之清末西方列强入侵,学者多思考孔孟之弊,将孔孟之学还复诸子之中,追溯至思想之最早期,解了自先秦以来所有注疏之弊。至此,清代学术经历了“复古”的第四阶段,即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综上我认为梁氏之综括清学以“复古”为中心颇能切合其特点,然清代学术为什么选择“复古”作为治学的主要方式,并最终形成考证学的思潮。而不像历史上其他时代的学者独辟蹊径,思想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呢?三、为什么走“复古”一方面,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由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为了统治思想,清除异端思想,甚至大兴“文字狱”,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当然谈不上有什么言论自由,如果讥议时政,稍一不镶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因而只能“退而论书策”,只是清代学者选择了更乏味的考证学,然随乏味而不乏意义,考的是历史真伪,动摇的却可能是世代权威,需要极大的精神定力与极高的人格独立。而由于儒家的传统的思想教育自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几乎一直是官方的核心思想观与价值观,也是思想统治的工具之一,在读书人心中已根深蒂固,所以当他们对现状不满时,往往打着儒家孔学的招牌,引用圣人的经书和言行以自重,即打着复古的旗号,或是用复古的形式来表达新的进步内容。如清初黄宗羲写的《明夷待访录》极力描述唐虞三代的理想盛世,劝导时君世主向此看齐。另一方面,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其与世界隔绝并逐渐与世界潮流脱轨,无法接触交流当时西方文艺复兴先进的思想、制度、艺术、科学等形而上的优秀成果,虽然后来主动“师夷长技”,但晚清在制度上已经极为腐朽,无力进行一场全面的改革。而在乾嘉时期的清人更未能接触到西方“洋务”,更谈不上主动引进学习,所以那时并没有的新的路途可供借鉴,因而只能到漫长而辉煌的前代去探寻,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朝的复古可说是体制所迫与时代所限的结果。四、“复古”与“解放”“以复古为解放”,是梁启超对清代思潮所下的定义,它解释的有效范围也局限在思想史。清代学者接手过来的学术积淀悠久而繁杂,要使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升华,他们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之前的学术由于历史原因遭割裂、中断、误解、迷信,清代学者对其重新反思、定位、追溯本源,作复古运动,即是对当时学术困境之解放。清代学术的“复古”在历史上也确实起到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其动摇了一些被奉行了上千年之久的经典、权威,唤起了学者的怀疑、批判精神,而这正是治学的根本要求。而晚清今文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时期诸子学的兴起、疑古思潮的兴起甚至激进如“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都发生在康有为将孔子这尊神像请下祭坛之后。以反孔教为重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在梁启超看来,正是清代学术一路复古,解放思想的直接后果。然而在复古的过程中,总是解放一家而陷入了另一家,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打破旧的权威偶像,形成一度的思想解放,但是从复古中又是不断产生和恢复故有的权威。这样就注定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而离开思想领域,清代学术的“复古”所能起到的解放作用则微乎其微,因为学术上复古,则会造成新的尊古,而尊古又会导致行为上的托古,如康有为的变法维新就是在托古的基础上实行改良,这种方式仍是局限于体制之内,而事实证明想用体制内的东西改革体制本身是很难的。清代的学术,是对旧学之阐释,对学术之复古,既是寻求新知、对学术本身之解放,又是对传统文化之继承,更是对中国历史文明之体认和探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每一代学者都要肩负起继承、升华、传播优秀文化的历史重担,清代学者“以复古为解放”只是完成这种使命的道路之一,在时代的压迫与局限之下,他们没有放弃,亦不甘平庸,而是回溯漫长历史探寻出路,虽然他们的工作谈不上圆满,也已在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这种踏实朴素的学风比空想的宏伟蓝图更值得尊敬。此刻,我仿佛看到清代学者们正在煤油灯下耐心的翻阅浩繁卷帙,怀着一颗批判的心,检验着历史的真伪。参考文献:[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朱维铮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朱维铮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夏晓红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吴岩.论_清代学术概论_的以复古为解放.[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6]符思毅.论梁启超“复古与解放”概念对近现代学术发展趋势之影响.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1)[7]李锦全.评“以复古为解放说读梁启超_清代学术概论. [J] 求索1984,(03)
  •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近两百年的学术,一言以蔽之为“以复古为解放”。具体来说是“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此番概论,承接与梁启超对于时代思潮的概括,又阐述与其对于清代各流派的分析。总体来说,我认同这一种概括的说法,但却觉不应严肃的把它作为清代学术史的主线。我将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会谈一下我对时代思潮的理解,接着在分析一下“复古”与“解放”之含义,最后谈一下我对清代学术的理解。   论时代思潮   梁启超按佛说“生、往、异、灭”把“时代思潮”分为启蒙、全盛、蜕分和衰落四期。此种理解,最为保险也最为被大众所接受,因其基本是一条普适的规律,任何事物的诞生与衰亡,无非都可按时间顺序概括为这四个时期。于是,作者便以此为预定准则,认为清代汉学之兴起源于宋明理学的衰弱,“若创新必先推旧”,作者认为汉学之起源与宋明理学的衰败有关,或者说,梁启超认为,正是因为推翻宋明理学而导致了汉学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他的道理,因为宋明理学重理解而轻实证,汉学重实证而轻大体,两者看似互相对立。而我要问,为什么能反对空疏主观的思想风气一定是实证考据的汉学?为何不是,亲历亲为的实践学?为何不是援引外国之学术的思潮?为何偏偏是考据学?按梁启超对“时代思潮”的四分法,则完全解释不了上面的问题,因为它过于普适,也即过于浅显,忽略了太多的社会背景,历史遗留的因素。即使梁启超在后文也对汉学的发展有详尽的分析与探讨,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汉学与宋明理学的传承关系,还是保持他先入为主的“创新必先推旧”之说。实在是一大缺憾。   “时代思潮”只是一个表明时间和某一领域风气的概念,我认为不同的“时代思潮”之间,并不一定有对立关系,它们是互相独立(但是与当时的社会紧密相联)的,甚至更可能是相互连续的。汉学的成长土壤,便是基于理学之铺垫。   “复古”与“解放”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所说的“复古”,是指学者更加尊重和相信汉代的经传,汉代的思想理论,而不再相信当时宋明流传下来的连续成果。这种思潮的出现,与宋明理学的空疏,主观因素太多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复古”的起因并不在此。明清交替之际,外族人从汉族手中接过了中国,相对落后的满族文明在对汉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屠城之后,终于取得了表面上的和平。此时此景,不仅屠城对人民起了极大的威慑作用,被“异族”统治也震惊了许多学者们的内心,学者们不禁开始怀疑,从自我怀疑到民族怀疑,最后怀疑到了他们的饭碗——学术上,既然连我大汉族都可以被异族统治,那还有什么不能怀疑的呢?再加上,满族刚夺过政权,又出于落后民族的不自信,对当时的文化与学术进行严酷的镇压。学者们一边内心震撼充满怀疑,又不能继续发表议论,自然就会有人开始研究“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正是所有宋明理学家的研究根本),这一研究不要紧,便有了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此书一出,震惊整个学术界。原来宋明看的《尚书》都是假的?那还得了?于是闲来无事的学者们终于发现了事情做,接二连三的投奔到考证学的大军里来。于是惠栋大笔一挥,发明了“汉学”一词,从此对汉学崇拜之人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其实当时也并不是只有汉学一家,浙东学派的史学研究,顾炎武钱大昕的金石学,都有比较高的成就。但总体来说都是,谈理义的越来越少,研究古文的越来越多,经世色彩越来越重。这在我看来,不是一种“复古”,而是一种“倒退”,是一种在政治迫害下的学术倒退,不能去研究当今社会的理义道理,只能去研究千年前的经典篇章,或者研究历史,汉学的兴起,是基于这种背景下,碰巧宋明文人留下太多糟粕。这样的“复古”是一种“怀疑”,而所谓的“解放”在我看来更是一种“倒退”,已经不止是梁启超所说“以一种枷锁代替另一种枷锁”,这种倒退不光是学术的倒退,而是整个中国的倒退。   我对清代学术的认识   我在第一部分提了几个问题,大致表明了相同的意思,就是为什么清代学术是以“汉学”或者说“考据学”这样的方式呈现的。在这里我来试着回答一下。   第一我认为是宋明理学的遗留。宋明理学注重阐明义理,但根基离不开经典,而“考据学”需要被“考据”的东西,那便是经典,又因为宋明学术太过浮夸,虚假泛滥,使得“考据学”成为一件必要之事,“考据学”的兴起实属必然。   第二就是社会政治的变迁。屠城的暴力镇压与“文字狱”的思想镇压使明朝遗民也即清朝的开代学者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对义理之思考更是不敢公开讨论。而他们根深蒂固的大汉民族先进之观念被残暴的推翻,又滋生了开代学者的怀疑之精神。因此,以谨慎与怀疑为主要品质的“考据学”最为保险,又满足了学者做学问的要求,自然就成了当时文人的主要事业。以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为代表的“怀疑”与“谨慎”相结合的作品为开端,大批的学者遍步了“考据学”的后尘。   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华文明的封闭。儒家之传统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史上太根深蒂固,无论怎么样颠覆怎样变革,宋明理学与清代汉学的核心都离不开儒家经典(当然汪中也对荀子和墨子等人的思想做了研究,但终究只是为其平反)。且当时封锁的国家状态,也让学者鲜能接触到其他不同的思想。所以“解放”之路终究只能以“复古”寻求。   而这一切,这两百年的时间,我认为是中国落后的两百年。学者从开始被长期压制,自我反省寻找自我解放的方式,再到后来服从于现实,经世致用,在我眼里,他们已经缺少了学者该有的那一份孤傲的责任感,承担起民族精神前锋的责任感。正是这两百年的“考据”思潮,让整个社会的思想死气沉沉,连学者都沉浸于远古的欢愉之中,避开现实,那些受困于现实的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又怎么得到灵魂超脱?同时期的欧洲思想家们为真理其仆后继,为人民的觉醒死而后已,而我们的学者呢?像王夫之一样躲在山上安然做学问么?   也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已经丧失了先进的头脑,退步了。我宁愿相信许多人只是现实不得志而寻找一种不让自己那么无聊的事情来做吧。比如戴震,他在朴学方面做了相当多且相当好的研究,也成功获得皇帝的赏识,但是他自己最推崇的一本书《孟子字义疏证》则又回到了对理义与精神的探索,我相信这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只是迫于环境所迫,他不能全心致力于这些,对整个民族有用处,真真正正有用的东西,还反而因这部书遭到了同时代人的非议,多么可悲!   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情况下,仍有很多人做着史学,地理,天文学的研究。这些研究本身就需要有“考据学”的严谨扎实的态度,也因为经学转向了“考据学”而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形成了清代学术博大的特点。这可以算是“倒退”中的“进步”吧。      总之,我认为梁启超“以复古为解放”来形象的理解清代学术是大体可以的,但细细深究,恐怕有待商榷。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概述清代学术,挟梁启超的回忆录,脉络清晰论述精要,治明清史、学术史不可不读。
  •     有更好的版本就不要选这个。
  •     笔锋太痛快,对读者而言是激动的享受。准确的理解得益于处身近水楼台,也是天赋所赐。
  •     13年为了写作业读的,当时没好好读,现在想想也挺可惜的。
  •     裴楷清通,王戎简要。
  •     梁任公,算是入门读物吧。
  •     清代在文学,思想,艺术等领域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前人,但是奇怪的是,清代人文艺术领域的成就并没有为世人所重视.梁启超的这本《清代学术概论》,可谓是对清代学术进行发现之旅的指南,短短百页便道尽机杼,这也是梁启超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     清代学术开山级别之作,入门可读。
  •     朱维铮
  •     信息量略大
  •     对清代学术发展的脉络把握得非常到位,值得了解。“以复古为解放”,敢于质疑、勤于考证,于是依次质疑驳明性理学、宋学、汉学等等。
  •     学术史研究必读书目!
  •     缅怀梁启超,缅怀朱维铮教授
  •     畅销书未必赢得雅俗共赏。某些俗不可耐的劣作,借助权力、金钱或“关系”,而被趋炎附势的所谓传播媒介“炒”成畅销书,在中外的例证比比皆是。  严格地说,作为总结清帝国二百六十七年学术变迁史的《清代学术概论》,既非同类课题的首出之作,更非具有专门史经典意义的佳作。  当然,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改革家兼政论家的名望,可能是促使本书畅销的一个原因。如胡适在一九二三年所撰《五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变迁大势》一文中,论及梁启超在清末《时务报》、《新民丛报》所作政论文的效应所说的,“二十年来的读书人,差不多没有不受他的文章的影响的”。  但文章与学问,属于并不同归的殊途。梁启超从学习桐城派古文而化出更为直捷明快的“新民体”,在自幼诵习八股制艺的晚清读书人看来,确实有梁启超自赞的“魔力”①。但正如梁启超与乃师康有为在戊戌维新时期倡导的不缠足运动的效应那样,裹小脚的妇女抛弃裹脚布,固然是惊世骇俗的一种解放,而在提倡“天足”的女权主义者看来,不再裹足的妇女依旧是“小脚女人”。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论著提供的文章范例,那种杂糅桐城派古文与《三国演义》之类小说文体的“新民体”,在清末虽被厌倦八股文程式的青年学子激赏,但在文言文被白话文取代以后,自然也对读者越来越缺乏“魔力”。 可见,从本书初版以来,四分之三世纪过去了,它不仅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成为他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而且在学者中间,它的价值也不断上升,乃至成了清学史研究必备的经典性名著,那秘密当然主要不在文字。
  •     必读本
  •     面不改色夸自己还是蛮厉害的。谭嗣同这句“俗儒以天理为善,人欲为恶,不知无人欲安得有天理”我很赞同
  •     看了一些,感觉力不从心,功力不够,还得努力!
  •     一气呵成。
  •     梁任公的关于清代学术史类著作有好几种。如《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是大势》,如《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清代学术概论》。就其版本而言,我更推重上海古籍推出的“蓬莱阁丛书”之一的《清代学术概论》。该书系,均为大家大作,但是篇幅却均为短小精悍类。正文前均有名家学者的导读。《清代学术概论》是朱维铮先生导读的。朱先生的导读,可谓至为全面。但是,大致是围绕《清代学术概论》这本小册子,进行与梁任公其人其书其心的深度对话。更为关键的是,朱先生对该书进行了校订,还原了著作的尽量原貌。读了该书,对清代学术的大致史的轨迹,有了十分明晰的认识。从皖派到吴派到扬州学派,梁任公所论是精当、精准、精辟、精恰,而心态是公允、公正、公心、公道。让人读到爱不释手啊。
  •     2009
  •     自己以前就买过一本,这次是帮同学订的,书确实不错~
  •     确实较梁氏的近三百年学术史更为浑然,观点鲜明,但曲解比附或也不少
  •     何谓会写导读/会作序
  •     叙述学术源流十分清晰,所谓由此可知“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简而言之,即始于疑经,终至非圣。清学为宋学之反动,而其方法、趋势实导源自宋学,盖延宋学发展路径必至清学。而今日读之,尤感于康有为“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言则陷天下于洪水猛兽”一语,晚清今文经学大兴,而湖南尤盛,后来灭文之事,根源于此。朱维铮《导读》述梁启超生平及时势,有知人论世之效,节目提要也甚好,校注比《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加详,驳正多处,可称梁氏之诤友。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和本书是任公先生的代表作
  •     就是有点薄,不知道是不是足本。
  •     “以复古为解放”论清代学术史,寓“名实之辨”为始终。所谓“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站在历史的终点,真能以“超然客观之精神”来辨析名实吗?多一星致敬朱维铮的导读和校注。
  •     本书应是青年了解清代学术的上佳读本,清代学术繁荣极空前极复杂,本书梳其大要,纲举目张。
  •      《清代学术概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为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所著。   1920年,蒋方震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00 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哪知,下笔不能自休,短短几天功夫,竟成六万言之文,与蒋著的篇幅差不多,只好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全书涉及哲学、经学、史学、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美术、诗歌、历法、数学、水利等学术领域,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盛转承的主线,可谓气势磅礴,思路明晰,有如一气呵成,被后世研究者称为“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清代学术概论》把中国近300 年视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文化迈向近代的历史进程,更被后世研究者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五四’运动所促成的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意识进一步觉醒的思想表现和学术成果”。   在《清代学术概论》开篇,梁启超即言:“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认为只有从时代思潮入手,才能真正把握住一时代学术思想的本质内容、流变规律和真实价值。这样一种崭新的学术史研究视野,使《清代学术概论》超越了以往的学术史著述,令人耳目一新。   《清代学术概论》仅是纲要式的论著,很多问题没有展开,可补充的东西不少,但它精炼而高度概括,简明而线条明快,读者一眼就可以触摸到有清一代的学术主潮和基本特征,同时在研究方法和理念上颇有创新,是以现代思想文化为指导研究传统学术史的佳作。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将清代思潮的变迁过程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贯穿三个阶段他所予以重视的关键性精神即是“科学精神”。梁启超所关心的问题在于学问该如何得到发展,并且忧虑“致用”的主观动机容易介入研究过程,从而影响其客观性。因此,梁启超主张学者应避开去问所治的学问是否实用

    读《清代学术概论》梁任公先生文笔优美,酣畅淋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人人意下所有。可惜因为是在是太忙了,也太懒了,一直未能静心读其著作。而其《清代学术概论》老师介绍说:是蒋方震请其为自己的《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而做,但结果梁启超先生洋洋洒洒,“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树万言,篇幅与原书差不多,最后终以独立出版,成了学术界一经典著作。读罢此书第一个感觉是作者采用了进化发展论与历史循环螺旋上升论的观点,从佛教所云:生,住,异,灭。来分析一学术思想的发展,繁盛、最后衰落。作者对清代学术做了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简单言之,清代学术思潮乃对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虽未系统读过宋明理学之书,但是可以感受如果说哲学那么这一时代的理学才可称之为哲学,因为它较多形而上的成分。而先秦诸子时代有践行之风,如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宋明理学吸取了佛教的一些思想,实则与正统孔孟相去甚远,是一种“佛表儒里”的新哲学。当然其在历史上之价值不可磨灭,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之影响。但是其形式“既诬孔,又诬佛,而并以自诬也”。况其发展到明末,已是“满街皆是圣人”“浮伪之辈,遮市拾虚辞以相夸煽,”“人思耳目闭塞不用,独立创造之精神,销蚀达于零度。”所以清初学风乃是摒虚学,崇实务,开经世致用之风,尚怀疑精神。此运动之启蒙者首推顾炎武,作者写道:凡一新学派初立,对于旧学派,非持绝对严正的攻击态度,不足以摧故锋而张新军;而日顾炎武则是担当了这一历史重任。一学术发展到末流,积弊重生,自有不摧自破之势,但若无清醒者愤然攻击,寻求新的希望,其还是可以苟延传喘,继续一幅要死不活的样子。然反对者则起了催拉枯朽,给学界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之功用。也许这一过程是痛苦的,是煎熬的,犹如蛇之蜕皮,犹如浴火中之凤凰,可是在其痛苦之中却孕育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颜元在其《言行录》里载:“立言论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是,则一二人之见不可易也;非,则岁千万人所同,不随声也。”这种思想再今天看来,仍旧熠熠生辉,其尊重自己之良知,不为恶俗所迁畔,确乎令人肃然起敬。认为“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年谱卷·下》)“人之人读书为学者,固非孔子之学,以读书之学解书,并非孔子之书。(《言行录》)反对宋明理学之空谈,倡身体力行务实之学风。“凡启蒙时代之大学者,其造诣不必极精深,三常规定研究之
  •     梁启超确实有很多出彩的观点,但这本书也确实只算是概论,若要专研还需更加专业的书,不过我们只是了解的人也够用了。 还有这本书有朱维铮的导读,也是一亮点,让人读之前就有框架提纲
  •     朱维铮的序言和后记都写得很不错。梁启超的文字写得有感觉。
  •     这个版本还是不错的,价格也便宜。内容比较粗疏,很多观点也带有比附的味道,倒是蒋方震以学生给老师写序,有观点有质疑,比今日的序文好多了。
  •     学术著作,仰望一下。
  •     朱维铮的导读,蒋百里的序,都很好,比一味高捧的序好多了。梁任公文采确实有吸引力,书的内容还是比较粗疏
  •     现在大师很少了,慢慢看看,仔细体会下大师笔下的清代。
  •     放之今日,史料价值似更大。朱先生导读极好
  •     不错的一本书,薄薄一册,道尽三百年学术史,值得收藏!
  •     还不错,就是字体颜色浅了点。
  •     虽然细节上不是很清楚
    但对于像我这样的一般爱好者,足够了
    很好!
  •     篇幅不多,但是见解独到,值得一读
  •     好好学,慢慢看。恩啊
  •     这本书虽然单薄,但是却非常的有分量。
  •     研究清代思想必备书也
  •     挺好的。书是正品
  •     1920.110作,本为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序,后连载于两人合办的《改造》,1921.2由上海商务(张元济)出版,编辑陈叔通。
  •     梁启超经典之作,应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应看
  •     只是简单看看,没留下太深的印象!
  •     对于清代学术史有一个综述和梳理,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
  •     很专业,需要点思想的研究基础
  •     “吾著此篇竟,吾感谢吾先民之饷遗我者至厚,吾觉有极灿烂庄严之将来横于吾前!” 能看得出来梁启超意图通过文化复兴推动政治变革以救中华的努力,奈何积重难返…但!书生意气最可贵
  •     “凡真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
  •     入门读物,可读性强
  •     书不错!!!内容也可以!!好!!
  •     才下订单就可以评论了?
  •     导读五分
  •     老朱的导读不错
  •     一口气读完,非常好! 恨不早读!
  •     大二看的
  •     这才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啊。朱维铮的前言太好啦。
  •     此书质量好,字迹清晰
  •     读完任公先生这本书,
    有个感触:
    好书往往是作者胸中有成竹,
    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那些动辄数十百万的东西,
    却不如这本小小册子给人的影响大。
  •     朱的前言比较劲爆
  •     梁启超为蒋百里的书写序,因为写得太长成就了这本书,竟然引得热捧,很有意思。了解清代学术,不能不读。
  •     传承国学 对道统文化的时代解读
  •     反正我是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来读梁启超大爷的书
  •     非常好的一本书,学术史著作。
  •     很好,值得一读,经典
  •     薄薄一本,内涵很深啊

  •     提纲挈领
  •     大家写的著作,就是不一样
  •     不说了,名作。但需要一定的清代学术背景,对人名、作品有一定了解。
  •     不知道为什么不喜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捏?总之作为简明的学术史还是蛮不错的
  •     故纸堆中打转,偏枯之学。
  •     不错,大家作品,就是稍有点薄
  •     时隔那么多年,还是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功底~
  •     这个寒假就是胡乱看书消磨,论文毫无进展。。。
  •     很值得一看的专业书籍!
  •     读罢欢喜上了章太炎 这是何情况?
  •     “殊不知凡学问之为物,实应离“致用”之意味而独立生存,真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质言之,则有“书呆子”,然后有学问也。”P98
  •     梁固天才,导读亦是精当,值得今人学习!
  •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读来语言流畅,但对于初步接触历史学的人来说有些难懂,其间有一些文言词语,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是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应该多读、细读。
  •     经过多次翻印那个字迹有点不清。内容是不错的,另外朱维铮先生的序言也挺有分量绝对值得一读
  •     太棒了,值得推荐的版本,超喜欢。
  •     此书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先导,虽不如后书之详密,而完整闳通或有过之。第十八节论清学全盛的时代环境,颇近今日之“知识社会学”。因此书本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所作序言,故处处以清代学术与“文艺复兴”类比,其可比乎?
  •     这本书很好,大家之作
  •     很喜欢书里梁启超对自己的评价
  •     任公文笔,五万字讲尽清季学术变迁,试问天下,谁能如此!!1
  •     虽说晦涩难懂,但是不得不读。
  •     保存的不是特好,有点旧。有压痕,封底撕了。可能是没赶上品相好的。懒得换了。
  •     任公之文真蕩氣迴腸,讀之如沐春風。
  •     值得 一看的书,浅显易懂
  •     只記錄不看評論。
  •     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之一,经典不解释!
  •     书的质量很好物流也不错内容还没有看不过应该是很不错的~~~价格也比较便宜经常在当当买书还是很靠谱的~
  •     把“清学”向“科学”接轨,朱维铮先生的导读不错。
  •     纵横捭阖,条分缕析
  •     正版全新,彩色大字,
  •     很不错啊,虽然偶有错误,但不长的篇幅,大致勾勒出了清代学术的概貌和流变状况。
  •     梁启超固然是我钦佩的人物,朱维铮更让我为之绝倒
  •     废话很少,简练精要。
  •     书就不用说了,喜欢书的朋友,都知道滴品相不错,新书,服务也好~~,赞一个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