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形而上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208051270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页数:471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世纪文库以“梳理西方思想脉络,构造中国学术传统”为宗旨,主要收录在思想史上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学者的著作。在中国学者著作方面,文库较为全面系统整理清末民国以来的中国学术思想传统。此次出版的朱光潜的《诗论》融会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的成果,把诗纳入科学理论的体系中,所论几乎涉及诗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和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里程碑著作。《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国外著作方面,文库涵括了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的各个领域构成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作品。维特根斯坦所著的《哲学研究》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该书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卡尔·雅斯贝斯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做底线,描绘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或者说是奠定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著作,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

内容概要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译者:李真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书籍目录

译者序言
中文简体本序言

第一卷(A)
第二卷(α)
第三卷(B)
第四卷(г)
第五卷(△)
第六卷(E)
第七卷(Z)
第八卷(H)
第九卷(○)
第十卷(I)
第十一卷(K)
第十二卷(^)
第十三卷(M)
第十四卷(N)

索引
附录:希腊语字母及发音参照表

编辑推荐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世纪文库以"梳理西方思想脉络,构造中国学术传统"为宗旨,主要收录在思想史上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学者的著作。在中国学者著作方面,文库较为全面系统整理清末民国以来的中国学术思想传统。此次出版的朱光潜的《诗论》融会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的成果,把诗纳入科学理论的体系中,所论几乎涉及诗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和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里程碑著作。《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国外著作方面,文库涵括了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的各个领域构成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作品。维特根斯坦所著的《哲学研究》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该书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卡尔·雅斯贝斯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做底线,描绘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或者说是奠定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著作,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

作者简介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或者说是奠定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著作,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形而上学》所展示的,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目和最终极的原因探索。《形而上学》最终考察了人类知识的形成,进而提出关于普遍知识的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问题。

图书封面


 形而上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对比亚里士多德与当今,他的关于自然世界(包括《物理学》,《形而上学》)的认识基本上被当代物理学家所推翻。但是关于伦理学与政治学(包括《尼各马克伦理学》,《政治学》,尤其后者)方面,现代基本上只是他的注脚而已,现代人在这些方面始终没有超脱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讨论的范围。这是值得注意与思考的。
  •     真心没有苗力田的译本好,无论是从易读性还是从接近原意方面看。很多句子生硬拗口,不知道李真老师是不是觉得这样才更炫希腊风。
  •     寻找永远找不到珍宝
    却世世代代地寻找下去
    珍宝存在不存在其实已经变得不重要
    这寻找的欲念不正是伟大的珍宝吗
  •     有的老师说好,有的说差,个人觉得不如苗本(修订本)
  •     哲学我本身很喜欢,但一直避免自己专门花时间去研究,只是在平时花时间思考一下:人是什么?时间、空间又是什么?地球从哪来?人活着有什么意义等等!
  •     读哲明智,好书,但非专业人士有点难读懂,得慢慢悟,细细思!
  •     李真先生也是北大专攻古希腊哲学的老教授了,此译本还是不错的。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更是不用多说,绝对的经典,而且此书是西方哲学源头的经典作品,对古希腊各派哲学作了总结,一些章节可视作最早的“西方哲学史”。遗憾的是《形而上学》经过后世修改,使得此书中如关于第一实体的存在,共相等问题竟有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
  •     人总用情感去给物质定义
    反过来又用物质来定义情感
    用法律来批判道德
    又用道德来制定法律
  •     挺好的。不过似乎目的因也来自柏拉图,因为柏拉图把“善”agathon作为最高的理念(idea),理念的的理念。
  •     翻译得不好,但是参考的看总是可以的,反正就是翻译好的,也不是以便就能看明白的书。
  •     真心没看懂...
  •     有待进一步细读
  •     绕死哥了
  •     经典是需要认真读一下的
  •     非常满意,感谢当当网建立的这个购物平台~!
  •     晦涩难懂。不过却是了解希腊先哲的必读的一本。
  •       哲学史让我了解,仅仅知道一个人、一种哲学说了什么是不够的,一个学说只是一个答案,其言外还有它所面对的问题,它的论据或者说来源,以及其更深的蕴意。今天,我就是出于这点考虑,考察一下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来源。
      
      简单回顾一下“四因说”的问题和作为答案的内容:
      
      其问题来自早期希腊哲学对于世界本原所做的不懈探索,前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的流派纷呈表现出希腊人借助理性反思摆脱原始直观思维的反思。各家彼此冲突的学说提供了一个内部讨论的平台,而随着苏格拉底而来的是批判原则,拓展了其后哲学讨论所具备的深度。理性观点不再作为单纯的意见停留在一个平台上,反思在深入,综合、褒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论。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就是站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前人的各种本体论做出审视后,对世界本原问题做出的全新回答。这不仅仅是一个内容上全新的回答,同时还渗入了新的思辨方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做出了他的回答,“原因有四种意义,其中的第一个原因我们说是实体或是其所是(因为爸为什么归结为原因时,那最初的为什么就是原因和本原);另一个原因就是质料和载体;第三个是运动由以起始之点;第四个原因则与此相反,它是何所为或善,因为善是生成和全部这类运动的目的”。这四个原因分别对应的是《物理学》中的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成书上《物理学》在前,但今天我们之所以反常的选取《形而上学》,因为从中我们更好的看到四因说的来源。
      
      以下则是亚的论据:
      
      亚里士多德总结前人的知识,注意到,早期哲学家在本原这个问题上,思考的结果可以归结到几个不同的对象中。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米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关注的是万事万物的构成,亚里士多德将此归结为质料,即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亚认为这是“最初的哲学思考”,而其中实体“只是表面承受各种作用而变化”。而在这些人眼中,没有任何东西生成、没有任何东西消灭也是因为此,质料仍然不变,保持着同一性,只有实体在变,且只是表面在变。然而作为一种事物形成的原因,亚认为仅有质料因是不够的,他指出“木料不能自称床榻,青铜不能自成雕像”。事物的变化是一种运动,那么我们就要到这个运动开始之点去寻找原因。
      
      赫西俄德、巴门尼德不约而同地把这种运动归结为爱情。但是进一步讲,爱情和欲望只考虑了事物有利的一面,然而世界万物充满了秩序和善的同时也充满了无序和恶,甚至在亚看来,后者要多与前者。于是进一步的,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友爱和争吵的二元对立,将这一学说进一步完备。亚指出,到这里为止,恩培多克勒是一个集成者,因为他的学说第一次兼容了质料因即四元素与动力因即友爱与争吵。
      
      形式因的启发则来自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是不变的一,不同于感性实体,一是不变的,是至高的真正本质,由此一的世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因为理念的特性,所以它必是万物本来的原因。这提供了亚里士多德这样一种观点,既然智慧要把握的不是“就个别而言的知识”,那么必然有那么一种普遍形式可以被知识所把握的,当我们看到同样是木头做的床和柜子而能够顺利区分,说明其中必然有一种可以为我们所把握的普遍性。这种普遍,就是柏拉图的理念,就是形式。
      
      而目的因则是亚里士多德自己思考的产物。通过对前人观点的分类,依然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上三种原因不能解释事物为什么会成为他最终的样子,瓶子要成为瓶子还要蕴含其要成为瓶子这一目的。所以动力因,也是考察事物的原因所必需的。
      
      最后,亚里士多德思想之创见在哪里呢,用他自己的话说,“不对多种意义进行区别,就不可能找到存在着的东西的元素”,亚所注意到的是讨论问题是要做出意义的区分,而通过这种区分,亚得以比较在意义中问题的确实部分,融合前人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目的因,这将讨论带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意识到意义的区分意味着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上,人类思维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就是四因说的提出,在其内容之外的蕴意所在。
      
      
  •     这篇也不错。
  •     这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是哲学家或是想要了解哲学的一般读者都绕不开的一部鸿篇巨著。
  •     嗯。。。
  •      哲学史让我了解,仅仅知道一个人、一种哲学说了什么是不够的,一个学说只是一个答案,其言外还有它所面对的问题,它的论据或者说来源,以及其更深的蕴意。
    不错
  •     不懂
  •     还行吧~其实还是要找一下罗斯的希英对照看啦
  •     《形而上学》是使亚里士多德荣膺“哲学家之王”称号的一本著作。这本书前面收录了一些译本的印刷首页,文章部分词语嵌入原文出处并配有注解。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翻译的很好,语言不会太“晦涩难懂”,而且有“字字珠玑”的意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对哲学有兴趣的朋友大可一看,绝对值得!
  •     在阅读西方古代哲学史的时候对三位先贤的最后一位抱有期待,在翻阅之后似乎没有感到如《理想国》那样的智慧,相反,《形而上学》让我看到了其后两千年西方哲学世界的宏大意图:涵盖,涵盖一切的解释。
  •     翻译本已经这么难懂。哲学名词相当讲究原意,词根词缀都有出处,译过来味道变得就不止一层了。可惜看不懂原著。到最後,衹是匆匆看了一邊,哎。
  •     好吧。。。表示翻译还真有些硬伤。。。
  •     东东一般!
  •     这绝对是读书以来的一个黑洞。这才是真正的烧脑,不夸张地说,脑子在不停地爆炸。能读完这本书,就不用说穆齐尔《没有个性》有多难读了。
  •     刚翻开时想起了简媜曾写过的与那送她玫瑰之人的辩讨:爱情是形而上的事呢还是形而下的事呢,因为灵的饥渴欲望而寻找伴侣吗,假如是形而上,上帝有何故安排相对的肉体呢,只是为了繁殖吗(大意)
  •     “批评这种观点的人是正当的 他们仅仅看到了少数的可感事物便断言整个的人都是这样” “我们要向他们证明并使他们信服, 存在着某种不运动的本性” “即使在不同的时间里 也不会对同一属性 而是对属性所发生于的事物的感觉不同”
  •     我不喜欢亚里士多德,可是客观的说,这本书写的比大多数忽悠人、故弄玄虚的所谓哲学家要好,而且Metaphysic这个词也够逼的了!!!
  •     作为西方哲学的第一本必读书,这本书一定要读懂的,否则对日后的哲学研读有很大影响。可惜,这个译本翻译的质量不行,推荐商务出版社的汉译经典丛书里的那个译本。
  •       当我们失去了动力,激情,欲望,不是我们身体的故障。而是我们已渐渐丧失咀嚼抽象概念的能力。所有人都宣布他们拥有的童年是幸福的(少数人的不幸童年仅仅是童年等同于幸福的反证。正如人本质上能看能听,我们才能瞎能聋一般),这种幸福感,各人有各自的解读,这些解读又大致雷同。因为若从生活状态表面去回看这种幸福感,那确实无太大区别。向更深处思考,童年的幸福乃是因为童年的我们能欣享抽象,而非众人所议,儿童只存在于具体。也就是说,从开始,我们与抽象相互依存,并立而生。这一结论可能令人觉得匪夷所思。
      
      更进一步,当年我们沉迷于这个世界,为一朵花,一只鸟,一幅画而痴狂时,我们所拥有的天赋究竟是具象还是抽象?这个问题当初我们不可能问出,只有日后,我们逐渐迷失在这个世界,找不到回家的道路时,这个问题才可能被我们所遭遇。多么可怜,成人的我们,所着力解决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在力图重新修补童年的最初的天空。那样的轮廓,如今只在梦中闪烁。
      
      是抽象还是具象,这样的问题,于是重新回到了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古老争论了。抽象是灵魂,具象是道路。从没有,也不应该走没有灵魂的道路,同样,没有道路的灵魂,如何又能在这茫茫世间引导我们默然潜行?
      
      在所有的开端,具象与抽象融而为一,在那样的开端,有一群人,在恰当的时间经历了恰当的生存。日后,无论他们清醒还是迷惑,当回首那段时光,他们的眷恋并无二般。
      
  •     冰面
  •     重读经典。
  •     从哲学史的逻辑上看,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确实有点像。前者是对自然哲学和柏拉图矛盾的统合搭建起自身的本体论体系,三巨头的思想是连贯的,虽然批判早期的智者派怀疑主义但是也深受其影响。而康德则需要解决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矛盾,且深受休谟怀疑论的影响。两人的学说都有点“蓄水池”的意味。书中所展现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让人敬畏,尽管存在矛盾漏洞,去经历一遍这种思考是种很妙的宝贵体验。
  •     翻译的还行。
  •     未读完,太晦涩
  •     很枯燥的一本书。起初,我心情苦闷,书上说心情不好建议看看哲学书。我不打算看马克思,就买了这本书,结果心情由苦闷变为烦闷。建议跟我有相同心理的人不要购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