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章节试读

出版社:齐鲁书社
出版日期:2010年
ISBN:9787533323400
作者:【日】麦谷邦夫,吉川忠夫 编
页数:416页页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69页 - 周氏冥通记卷二

华阳童乃言曰:“……尔既无才学可称,又乏至德之美,特是采缘访命,加以迹少愆累,心无沉滞,故得耳……”
p71 译文:你既无可称道的才学,又缺乏至上的美德,特别是探寻因缘和命运,而且行动中又有罪责的忧虑。心中没有执滞,方可得道。
处翻译恐有误。私改为此:
你既无可称道的才学,也没有至上的美德,只是因为(我们—指仙官)采访了你的因缘命运,加上你的事迹中少有过失,心里没有执念滞碍,才能够获得这一机会(指到茅君府中任保籍丞)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205页

保命云:尔何意顿取人三百斛谷?子良答:不取。又云:见取,何云不取已?尔(按,“已尔”为固定搭配,此处点破了)别当埤之。余别自语,所不能了。【陶弘景注:……取谷之事,了不闻有此音迹。计三百斛谷是百三十斛米,平人六年食,恐以为食师以此米者。其从来为师使,本是衣食弟子,不应以此为责。伊云不取,神证云取,两不应妄。又云:别当埤之。思此答所不解。】本书译文:保命说:“你为什么要向人家所要三百斛谷物?”子良答:“没有索要。”又说:“现在你已经要了,为什么还说没要?这样会徒增更多的想法。”此外,其互相言语,却不能够明白。【陶弘景注:……关于索要谷物的事,没有听说有什么情况。三百斛谷物也就是一百三十斛米而已,为常人六年的食物,恐怕这米是作为师傅的食物。因老是被师傅使用,即是所谓的衣食弟子,不应该以此来借债。他说没有索要,神却有其索要的证言,都不应是胡说。又说“这样会徒增更多的想法。”想想这样的回答不可理解。】今天偶然和水帝聊到这段文字,才发现我对三百斛谷的理解和译文很有出入。
这则对话,正值周子良因为盖屋不顺而“慞惶不作”的时候。周子良自己择地盖屋,也就是要和陶弘景分家了。在此之前,如陶弘景注中所言,周子良是陶的“衣食弟子”,也就是陶弘景管周子良的吃穿住用,而周子良供陶弘景驱使。从天监七年(508)周子良开始追随陶弘景,到天监十四年(515)周子良想分家,正好六年时间。在这六年里,周子良大概消费了陶弘景三百斛谷物。所以仙真就以此为责,但周子良好像没明白仙真的意思。而陶弘景很明白(大概他平时算计的很清楚。鄙视之!),而且还想要周子良补回来。从这一个小地方也能看出《冥通记》全部出自陶弘景本人的手笔,而且还透露出他是个斤斤计较的小气人。
我试译如下:保命说:“你为什么拿了人家三百斛谷物!?”子良答:“没有拿啊!”保命又说:“已经拿了,说什么没拿?以后要还给人家!”说的其他话,我没听懂。【陶弘景注:……关于[周子良]拿人家谷物的事,我从来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情。算起来三百斛谷物合一百三十斛米,相当于一个人六年的食物,大概是认为[周子良这些年来]吃了我这么些米吧!其实周子良本来就是供我驱使的衣食弟子,不应该因为这件事被责备。周子良说没拿,仙真说拿了,两个人都没有说错。[保命]又说“以后要还给人家”,想来这个回答是为了回应周子良的不解。】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315页

许丽玲《周氏冥通记初探》:
此段文字下有陶注云:“子良本欲以甲午年迎父柩出西,事不果。周是角家,过此未申酉岁乃更议。”……“角家”即“风角家”,也就是风水术士,由此可知周家素来传有此术。
按:“周是角家”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姓之角姓。如《百家姓考略》: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327页 - 附录:许丽玲:《周氏冥通记》初探

(三)尸解舍世的意义
许丽玲写了四页周子良尸解的问题,但是据《冥通记》卷一(p54)(范疆五)又曰:“……卿既无解术,犹应栖质有所……”
周子良并没有尸解之法。又麦谷邦夫、吉川忠夫注“解术”所引《太微灵隐书》曰:“凡人入胎息,游人间,行尸解术,随物所化,故有托衣衾所化者”,由此可知周子良服“九真玉沥丹”仙去而“容质鲜净,不异于生”,并非尸解之法。
许丽玲那四页讨论完全没有中的~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141页 - 周氏冥通记卷三

陶(智安)曰:“此〔叚〕[段]易迁中有柳妙基[应作姬,受口语音,不得字体也。]孙芳华,阮惠香,[此三女《真诰》中皆无。]此三子学有功夫,得度方诸第八朱台中,受书并为仙妃,故令知之。”刘(玄微)曰:“周生,尔欲之乎?”答曰:凡虫鸟非所敢希。”曰:“尔得希之,所以相告。”陶(智安)曰:“夜已深,宜去。”便欲去,诸女曰::待侬。”因相随而灭。
此非周子良的春梦?不由让人对“学有功夫”四字产生绮念~
毕竟周子良此时不过十九、二十岁~其中“受书并为仙妃,故令告之”,让人觉得这是在色诱小道士嘛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64页 - 周氏冥通记卷一

伺北斗二星法出《方诸洞经》中,周(子良)从来都未窥上经。性谨直,亦不议求请。追恨不得以诸真经及杨、许真令一见之已,虽不复任此,要自于师心有亏。
此段为陶隐居注释。“周从来都未窥上经”前的逗号当做句号,后面的句号当作逗号。
“虽不复任此,要自于师心有亏”一句,麦谷氏与吉川氏译作“虽然说自己在任有此资格,但作为师傅却心中有愧。”私以为,翻译恐误,当译为“虽然我(陶隐居)不再负有这个任务了(指传授上经及杨、许真令,因为周子良已经升仙),但作为师傅我还是问心有愧啊。”
此段最为有趣的是“追恨不得以诸真经及杨、许真令一见之已”,因为在同卷所记夏至日夜周子良与鬼帅范疆五的对话中有说起周子良写《真诰》得“桃竹汤方”事。吉川忠夫认为两者矛盾,但我想大概是周子良所写并非摹写杨许真迹,而是陶隐居的整理本吧。这里杨、许真令,应是说那些未经整理的小纸片们。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9页

入此年十月,便密自辨窗戶牀簾,至十<九>[月]乃竟。
按,辨當作辦,王京洲本不誤。辦為南朝俗語。原文“十九”,意為十月十九日,不當改為“十月”。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18页

又师经一过,因辞访移朱阳。及有所当事后,屡问:“蒙答以不?”每云:“未报。”遂不显言。今料视,定已有答。译文:师傅再一次上章去访朱阳馆并做完正式事项后,多次问到“为何不回答”时,却总是说道:“现在不清楚。”终究还是不露声色。而今看来,一定已有结果。
很佩服日本学者的仔细,因为《中华道藏》此句的标点简直不知所云:“又师经一过,因辞访移朱阳。及有所当事后,屡问蒙答,以不每云,未报,遂不显言。”
但是前半句话标作:“因辞访移朱阳” 实在很费解。译文是说因为“上章”而访问朱阳馆。但是朱阳馆是在天监十四年(515)10月19日才建好,然后陶弘景和周子良一起搬进去的,谈何“访移朱阳”呢。陶弘景旋即于次年移居东山郁岗斋室隐修,直到516年10月27日周子良死时一直在那里。《冥通记》在此期间并没有因为上章而访问朱阳馆的记载(陶、周一起上章的明确记载似仅有515.6.20求雨)。再者,“及有所当事”,解释为“做完正式事项”也不通。因为这显然是指周子良跟着陶弘景移居朱阳馆后“专住西馆,掌理外任,应接道俗,莫不爱敬”一事。因而译文中将后半句的主语视为陶弘景也是不对的。
我觉得此句应该这样标点:
又师经一过,因辞访。移朱阳及有所当事后,屡问:“蒙答以不?”每云:“未报。”遂不显言。今料视,定已有答。译文:我每一次经过[周子良所在的西阿别廨],就会出言询问。在[周子良]移居朱阳馆并担任一定事务之后,[我]屡次问道:“得到回答了吗?”[周子良]总是说:“没有回答。”[我]便不再多问。现在看来,[当时]一定已有回答。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7页

於廨忽未中寢臥彌淪,良久乃起出。
按當標點作“於廨忽未中寢臥,彌淪良久,乃起出。”王京洲《陶弘景集校注》不誤,但解釋“未”為“午後13時到15時”,不確。
“未中”一詞,應該為南方俗語。語例見《抱朴子·遐覽篇》“又意在於外學,不能專一,未中以經深涉遠耳”。《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并序》“家有婦及兒樂道者,未中以大書傳授”。可見“未中”意思近似“不能”,與今河南話的“中不中”有點接近。
因此,《冥通記》此句意思為:周子良在廨中不能成眠,輾轉良久,遂起身。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的笔记-第133页 - 周氏冥通记卷三


自“按紫阳两真”至“是所未究”两段应加[],为陶隐居注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