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学术表微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百年中国学术表微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61794401
作者:严寿澂
页数:430页

章节摘录

  两义各不相妨。故儒家之尊孔子,曰:「贤于尧舜远矣。」日:「自生民以来,未有孔子。」  注:《孟子,公孙丑上》)而孔子则谦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自注:《论语·述而》)。  推尊孔子者,亦未尝不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言也。(自注:《礼记·中庸》)诚之先生因此断定:「惟六经仅相传古籍,而孔门所重,在于孔子之义,故经之本文,并不较与经相辅之物为重;不徒不较重,抑且无相辅而行之物,而经竟为无谓之书矣。」  这「与经相辅而行者」,大略有三种,即传、说、记。传得名之由来,乃在「古代文字之用少,书策流传,义率存于口说,其说即谓之传。」不仅儒家之书如此,「凡古书,莫不有传与之相辅而行。其物既由来甚旧;而与其所传之书,又如辅车相依,不可阙一。故古人引用,二者多不甚立别;而傅遂或与其所传之书,并合为一焉。」所谓说,与传「实即一物。不过其出较先、久着竹帛者,则谓之传;其出较晚、犹存口说者,则谓之说耳。」(按:余季豫先生(嘉锡)亦谓「周、秦、西汉之书,其先多口耳相传,至后世始着竹帛」。所论甚精,可参看。)  《公羊传》「定公元年」曰:「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尔。」诚之先生据此谕论说,古代文字之用既不广,故「虽着之传,其辞仍甚简略,而又不能无所隐讳·若此,则不得不有藉于说,明矣」。说的由来,正在于此。先生更以《汉书》之《蔡义传》及《儒林传》所记儿宽事为证(《儒林传》引儿宽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诚之先生自注:「朴」即老子「朴散而为器」之「朴」。《淮南·精神》注:「朴,犹质也。」所谓木断不成器也。此可见经而无传,传而无说,即成为无谓之物。一及闻儿宽说,可观。乃从宽问一篇。),说道:「可见汉世传经,精义皆存于说。汉儒所由以背师说为大戒也。」又指出:「凡说,率多至汉师始着竹帛。」并引《汉书,王莽传》,羣臣请莽「居摄如天子之奏为例,证明「说可引据,亦同于传。  至于记,则亦附庸于经,与传为同类之物,皆为古书。「记之本义,盖为史籍。」如「史记」二字,即是「汉时史籍之通称,犹今言历史也」。《公羊传》僖公二年官之奇谓「记曰:『唇亡而齿寒』,即为一例。记亦可称为「语」,《孟子·万章上》载,孟子斥咸丘蒙所言乃「齐东野人之语」,即为其证。而且「记字所包甚广,宫之奇、咸丘蒙所引,盖记言之史,小说家之流;其记典礼者,则今所谓《礼记》是也。」由此可知,「《记》与《礼》实非异物,故古人引《礼》者或称《记》,引《记》者亦或称《礼》」。  ……

内容概要

严寿澄,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现执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及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宗教学院经典诠解研究所(Institute for Signifying Scriptures)特约研究员。治学领域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与古典文学,旁涉政治思想及宗教学。近年刊有专著《近世中国学术思想抉隐》(上海人民出版社)、《近世中国学术通变论丛》(台北:编译馆)、《诗道与文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及期刊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经术与救国淑世--唐蔚芝与马一浮
一、引言口
二、唐蔚芝经术观述略
三、马一浮经术观述略
四、余论
《史微》要旨表诠
一、六艺诸子统于史
二、孔子与史统
三、经今古文之辨
四、治经之道
五、诸子与六艺
六、结语
「信古天倪」--陈鼎忠治经要义诠说
一、序说
二、尊经信古
三、辨章学术
四、儒效引义
五、后案
今文学之转化--吕思勉经学述论
一、六经与孔门
二、今古文之辨
三、五经各论
四、后案
读杨树达《春秋大义述》
一、序说
二、朴学家经世之作
三、夷夏之辨非国族主义
四、爱国、重民与仁义法
五、儒家政治思想根本义:是非
善恶之公
六、正己与礼让
七、正变与权
八、亲亲与天下马公
九、余论:仁心不容已与大同境界
经通于史而经非史--蒙文通经学
研究述评
一、叙说:为学宗旨及前后三变
二、文化三系与周秦学术:
三、两汉今古学与晚周之学
四、今文学与秦汉之际新儒家
五、后案
王官学、私家言与历史大传统--钱宾四经学观指要
一、古代学术分野:王官学与私家言
二、孔子与《春秋》
三、经学今古文之辨
四、经学、儒学与历史大传统
五、余论
刘咸忻经学观述略
一、认识六经本体
二、统合经、子与儒、道
三、经今、古文学论衡
四、治经要略

作者简介

百余年来,西力东侵,中国文化随之丕变,每下而愈况。学界中人,大多以西人之见为准绳,对旧有的种种,批判指责,几乎不遗余力。绵延二千年之经学,自以例外。民国以来新学术体制下的主流一派,认为经学对于社会人生,已无意义之可言。即便是治经学者,亦视之为已陈的刍狗,只堪陈列于博物馆中,供后人凭吊。以彼等之见,所谓治经,不过考订而已,于是非热衷于辨伪,即埋首于训诂。另有一派,则以取自西方某家的新说衡量中国过去的一切,所作经学研究,既无旧时经师的博通,又乏新式考订家之细密,于注疏家之说乃至经书本身,人之未深,即先行挞伐,必欲将前人看重之物扫除净尽而后快。总之,凡中国旧说,与西方思想或理论不合者,一概看成无价值,乃两派之所同(不同家数者,其奉为圭臬的西说固自不同,但就宗奉西说而言,则二者无异)。

图书封面


 百年中国学术表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是書大有可觀者,唯對所謂“普世價值”(這本是神學詞彙)過分推崇,對民族主義或國族主義過分貶低和批評,這是此書一大遺憾,也是作者對經學認知的一大遺憾。這可能跟作者出生上海,後又遊學西方,且就職耶教神學學院比較神學研究所有關。
  •     百餘年來,西力東侵,中國文化隨之丕變,每下而愈況。學界中人,大多以西人之見爲準繩,對舊有的種種,批判指責,幾乎不遺餘力。綿延二千年之經學,自亦難以例外。民國以來新學術體制下的主流一派,認爲經學對於社會人生,已無意義之可言。即便是治經學者,亦視之爲已陳的芻狗,只堪陳列於博物館中,供後人憑吊。以彼等之見,所謂治經,不過考訂而已,於是非熱衷於辨僞,即埋首於訓詁。另有一派,則以取自西方某家的新說衡量中國過去的一切,所作經學研究,既無舊時經師的博通,又乏新式考訂家之細密,於注疏家之說乃至經書本身,入之未深,即先行撻伐,必欲將前人看重之物掃除淨盡而後快。總之,凡中國舊說,與西方思想或理論不合者,一概看成無價值,乃兩派之所同(不同家數者,其奉爲圭臬的西說固自不同,但就宗奉西說而言,則二者無異)。然而另有一羣學者,不隨時俗風尚而轉移,不爲時髦學説所左右,努力從經學中發掘意義,唐文治(蔚芝)與馬一浮即爲其例。民國九年,蔚芝建國學專修館於無錫,所訂學規明確説道,“吾館所講經學,不尚考據瑣碎之末,惟在攬其宏綱,抉其大義,以爲修己治人之務”。又大聲疾呼道:欲救世,先救人;欲救人,先救心;欲救心,則先讀經。可見其所謂經學,既非乾嘉之學,更非新式的所謂科學考證,而是做人與爲政的宏綱大義。故其講經,一以大義爲主,並以之貫通於政治、外交諸學。馬一浮則明確抉出“經術”二字,以爲“守文而傳義”乃是“經學”,“明其道,足以易天下”如孟子者,“方足以當經術”。倭寇内犯,一浮避地西蜀,創設復性書院,以六藝教諸生。以爲六藝可賅一切學術,西學亦在其内。六藝之文即是經,經爲常道,出於性分之自然,歷萬世、遍九垓而不易。人人明此義理,全其性分,世道國運庶幾有瘳。是爲一浮講學的宗旨。同時須知,唐、馬二人決非抱殘守缺、盲目排外之輩。蔚芝研究外交,自學俄文,提倡西方的科學與工藝,辦交通大學,培養大批優秀人才,儼然中國現代工科教育的先驅。一浮早年,於西方的哲學、文學、歷史諸科皆涉獵不淺,自言初治考據,繼攻西學,又轉治佛典,最後始歸於六經。可見二人之提倡經學,以經術爲依歸,並非出於頑固守舊之見,而是從自身閲歷及深刻思考而來。在二人的心目中,經籍具有普世價值,絕不僅是國粹。年輩稍後於唐蔚芝的張爾田(孟劬),亦不滿於乾嘉考據,而承章實齋(學誠)之緒,考鏡六藝諸子的學術流別,成《史微》内篇八卷,打通經、史之界,以爲孔子以前,諸子未分,一切學術皆統於史,其學爲六藝,其書即是六經。故曰:“六藝皆古史,而諸子又史之支與流裔”。此所謂史,乃史官,非史冊。古時各官皆有史,史之大宗則是太史,所講求的是所謂君人南面之術。東周以降,“天子失官,百家始分”,流而爲儒、墨、名、法、陰陽各家,太史則降而爲道家。孔子憫羣言之紛然淆亂,乃以司徒之官而上承太史之統,六藝遂歸於孔氏,傳之弟子,儒家由此成立。然而孔子本人則是兼儒、道二家之統,故後世儒家之學實不足以盡孔子。欲明道術之全,百家不可偏廢。爲學不當拘於虛,但又不可無宗旨;而堅持自己宗旨的同時,又不可抹殺他家的異量之美。此即“博觀”與“觝異”的相輔相成。學術如此,政治亦然。百餘年前的焦循(里堂),主張“旁通”,反對“執一”,大可名之爲儒家的多元主義者。孟劬的見解,與此頗可相通。抗戰軍興,孜孜於文字訓詁的樸學之人,亦多有轉向經世學術者,楊樹達(遇夫)即爲一例。遇夫自恨不能執戈衛國,乃著書發揮《春秋》大義,以《榮復讎》、《攘夷》二篇爲首,以作起民族抗敵之氣。同時又堅持儒家仁義之說,以爲國家利益之上,尚有不可違背的正義。故雖倡復讎,與現代歐洲“復讎主義者”(revanchist)的主張,貌似而實不同,認爲復讎絕不是一味報復,更不是斬盡殺絕,而是應當如春秋時齊之於紀,即使有九世之讎,仍當秉持禮義。更指出《春秋》所謂夷夏之辨,全以行事爲準,依於道德而不依於種族。強調這一判斷標準是普世的,非相對主義的。普世價值以仁義爲依歸,強調是非善惡之公,此乃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義。儒家由親親之情推而廣之,由家庭至於國家,及於全人類,最後進至大同之境。由此可見,即使在抗戰艱苦之際,純粹學者如遇夫者,仍一秉儒家理念,與近世國族主義者畢竟有異。今古文之爭,爲近世經學一大葛藤。呂思勉(誠之)、蒙文通二人,雖受傳統的經史教育,對現代的思想學術卻有相當的了解與汲取。二人與經今文學,皆有淵源,但是並不視今文爲神聖,而是用歷史的眼光對之作審視;二人所見各異,但均有堅實的史料作依據。誠之論經學,揭示四項要義:(一)六經皆古籍,而孔子取以立教,則又自有其義,然不能謂其物不本於古。(二)傳、說、記三者,與經相輔而行;孔門大義則存於此三者,不存於經。(三)古代事實與改制者之理想,今、古文皆有之。欲考見孔子學説之真相者,當以今文家言為主;欲考見古代之事實者,則今、古文皆有價值,然今文之價值畢竟大於古文。(四)治經不當以分別今、古文為已足,更當進而鑑定今文家之書,分別其孰為鈔錄古書,孰為孔子及孔門後學者所自撰。可見其治學,從大處落墨,目光如炬。文通受業於井研廖平(季平),以古史與經學研究知名於時。自言其治學的特色是“以虛帶實”(然而不是1950年代以後官方主流史學所謂以論帶史),亦即講明事實背後的道理,旨在經世致用。因而承乃師之說而更進一步,別開新境。要而言之,約有三端。(一)上古中國文化,有海岱、河洛、江漢三方民族的不同,周秦學術因之而判分。(二)兩漢經學不同於周秦儒學,一爲經生之學,一爲儒士之業。(三)秦漢之際新儒家最爲卓越,立新法,創新制,旨在民治、平等;貴賤貧富之懸絕,欲一舉而夷平之,非孔、孟“從周”之見所能範圍。然而揆之以孔孟“爲兆民”之意,則可說是一脈相承。可見其中心所嚮往者,正是儒家所謂大同之境,與撰有《大同釋義》的呂誠之,可謂桴鼓相應。年輩較早的陳鼎忠(天倪),隱然以當代鄭康成(玄)自許,揭出信古、尊經、述聖三要義,於近人疑古辨僞之風,深惡痛絕,以爲《周官》乃周公所作,《古文尚書》非僞,諸子百家皆出於古王官之學,六經則是王官學的總匯,爲中國學術之源,豈可不尊。孔子之於六經,只是刊定訓釋,不在其位,不敢改制,所以是“述而不作”。然而在傳述之外,又闡發大義,故述即是作。認爲治經所重,在通學而不在家法,故古文勝於今文。鄭君之外,於孔穎達亦特加推重。認爲中唐以後,說經之作可取者少;宋人變古,經學更爲荒落,遞演遞衰,至晚明而極。清儒復古,經學大明,厥功至偉。又深信學術與國勢互爲因果,因此看重“儒效”。認爲儒效之最顯著者,在“納民於軌物”之禮,此乃所謂治本。儒效之大成,則在合天下爲一家,進小康於大同。信古的陳天倪,與疑古的康長素(有爲),在此是殊途而同歸了。可見學術思想之事,本多弔詭也。英年早逝的近世奇才劉咸炘(鑑泉),治學從“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校讎入手,雅近章實齋而更爲深入。指出古時學在官府,其書爲六經,其學即六藝。古人不離事而言理,其道術即蘊含於所記載的六類實事即六經之中,所以說“六經皆史”;此乃六經本體。孔子始以六藝授徒,於是官學變爲私學,六藝流爲諸子,孔子遂爲儒家之祖。而六藝本是史官所執掌,史官則流而爲道家。孔子以私家身分而傳授古人道術之全,因此是儒家而兼道家。當時經學中古文一派,以爲六經惟是記事,孔子僅“整齊故事”而已;今文一派則以爲六經是孔子自撰,其中所記載的古事,都是孔子假託的寓言。鑑泉指出,一派視六經爲陳年舊賬,一派則是以欺天下後世爲孔子頌;二者致誤的原因,在於不明六經本體。更須知孔子傳經,目的在於教人學做人,所以治經實是爲己之學。以此爲準而論羣經之學,於是別有一番見地。錢穆(賓四)任教於北京大學多年,其《國史大綱》一書,風行一時,就社會知名度而言,大概較上述諸人爲高。然而論學論治,皆不隨時俗,不傍門戶,直抒所見。今人往往將其歸入頑固守舊一類,然而其治學,其實極爲大膽,極富創見。其論經學,亦甚爲廉悍,與當時任何一家均大有差異。以爲所謂六藝,本是東周以前統於王官的學術。周室東遷,王官學衰而私家言起,開其先者爲孔子。孔子以王官學教於民間,儒家由此興起。《春秋》則是孔子本人依據魯史而作,以當後王之法。漢代人之尊孔子,尊此也。依漢代人的看法,學術有新舊兩大類:孔子以前是舊學;孔子以後,百家興起,是爲新學。武帝以後,“舊學”式微,爲漢立制的“新學”成了新興的官學,即漢代經學,漸開祿利之途。此途一開,便有制科射策。漢儒因此重章句,以便教學,於是而有師法,師法亦即家法。另有一類學者,不樂於守章句,遵師法,而以兼通爲尚,故多明訓詁大義,當時稱之爲古學;守章句師法者,則爲今學。東漢經學所謂今古之分,即指今學古學,其時並無今文、古文之異。今、古學之別,則有兩重意義:一是“今學守家法,古學尚兼通”,二是“今學務趨時,古學貴守真”。以今文、古文分別經學之誤,實起於後世,至晚清而益甚。簡言之,“孔子以前未嘗有六經,孔子亦未嘗造六經。言孔子者,固不必專一注重於後世之所謂六經也”。所謂經學,“只指對於中國古代相傳幾部經書之特有研究而言”。兩漢時代的經學,有一絕大貢獻,即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文治政府的傳統。其所體現的,正是儒家的經世精神。賓四因此認爲:專注於訓詁考證的清代漢學,缺少了儒家經世的精神,故無靈魂,非真經學;將儒家僅視爲一種哲學的現代新儒家,忽視了向來的經學傳統(亦即偏離了上承歷史的古代王官學傳統),故無骨骼,亦非真經學。宋代新儒家,旨在重新發揚古代儒家的人生理想,使之再與政治理想會通,此乃真儒學。有此真儒學,便有了以四書爲主的新經學。中國歷史文化的大傳統,尚有百家眾流,非儒學所能限;然而就整體而言,中心畢竟是在儒家。總之,以賓四之見,古代王官學重傳承,諸子百家則貴創新;孔子開啓的儒家,綰合政、教,融通經、史,既重傳承,又貴創新,所以爲大。其論學之歸宿,其在於斯乎。本書對以上諸家,不存預設之見,盡量就其著作本身作深入的探討,旨在抉隱表微,發潛德之幽光。今日或後世的學界,若能有取於斯,是爲至願。拙作承黃君曙輝謀畫出版事宜,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惠予刊行,又承華寳齋蔣山、張金鴻二君出資付梓,銘感於心,謹表謝忱。蒙陳沚齋先生不棄,爲本書題簽,在此一併致謝。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严寿澄的文笔流畅,分析到位。
  •     非常好看,写的真好。。。
  •     基礎簡要的介紹,無甚特識,以此書可見近代以來對經學理解之混亂。
  •     还可以,但作者对经学的理解不太对,这是本中国学问人物简介而已,书名跟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关联。
  •     善抄書可以成著作。
  •     所论精微,断制谨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